世界古代史 - 东师

更新时间:2024-01-18 10: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一、浩渺宇宙中的1颗微粒

【广阔无垠的宇宙】在我们人类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1个浩渺无垠的星星世界。这个世界称为宇宙。宇宙是1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最早是从地球开始的,再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从银河系扩展到河外星系,再扩展到星系团、总星系。

【地球---渺小而非凡的行星】 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能算作1颗渺小的微粒。但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中,地球则是1颗极不平凡的星球。地球上有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有奔腾咆哮的江河大海,还有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行星所没有的。

【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了。地质学家发现,铺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1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史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不论在陆地还是在水中,地层中堆积物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地质年代的自然地理状态。因此,地层是记录地球发展状况的史书。据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已有40-45亿年历史。据此估测,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

二、幸运的条件和最初的生物

【地球的幸运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3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核物质主要由铁、镍等元素组成。

地球的非凡之处,不在于它的内部结构而在于它的外部圈层。首先,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圈所包围,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正是由于大气中有氧和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其次,地球拥有生命的摇篮---水圈。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1个厚度约2700米的水圈。难怪有人说地球应该叫“水球”。地球之所以能成为1颗非凡的星球,除了在大气圈内存在着氧、二氧化碳以及生命诞生所必需的水以外,还在于它在太阳系中处于十分幸运的位臵。

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度。地球之所以能成为1个生机盎然的星球,正是缘于这些幸运条件恰到好处的结合。因此,面对茫茫宇宙,我们地球人既感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也为自己的幸运而自豪。

【最初的生物】根据“石头史书”——地层的记载,最初的原生单细胞生物,约产生于30亿年前的太古代。 生物又从低等级不断向高等级进化:由原始的细菌微生物进化到原始植物,继而进化到无脊椎动物。再到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再到人类。

三、漂移的大陆和降临的灾变

【漂移的大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实际上,导致大陆漂移的直接原因在于地幔的移动。

【3次大冰期】地球诞生之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仅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不断地进行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式的变化,而且地球上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异,最典型的就是3次大冰期的出现。

大冰期是指在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全球范围的气温急剧下降、冰川大面积覆盖大陆的寒冷时期。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距今较近的3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自然选择和物种变迁】每1种生物都要经过一番选择,淘汰掉那些弱的或适应能力差的,保留那些强的或适应能力好的。这个过程就叫作自然选择,或称之为适者生存。

1种生物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中,出现了帮助性的突变,从而使自己经受住了考验,顽强地存活下来,但改变了自己,也适应了新环境,这种变化和适应叫作物种变更。

1

1个种类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还可能由1个种类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种类,这个过程叫物种分化。

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的生物,在经历了从原始的生命细胞到大批的两栖动物时代之后,在自然选择和物种变迁之后,终于进化到中生代的爬行动物。

四、恐龙称霸的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的霸主---恐龙】恐龙是1个庞大的家族,它们几乎占据了中生代的绝大部分空间,是中生代世界的霸主。恐龙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两大类。恐龙在地球上称霸约有1亿多年。

【恐龙灭绝之谜】这些巨大的生物在白垩纪的某1时期突然灭绝了。迄今为止,恐龙灭绝的原因仍是科学中的不解之谜。

五、孕育着高级生命形式的哺乳动物时代 【最进步的动物群】早在恐龙称霸的时代,哺乳类动物就已经产生了。哺乳类动物在新生代的第三纪最为活跃,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在第四纪的哺乳类动物中,终于进化出猴类和猿类。在众多生物的生存竞争中,使哺乳类动物脱颖而出的还不是毛发和体温,而是脑子的增长和进化。【脑子成长的时代】 新生代是花卉的时代,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时代,也可以说是脑子成长的时代。当时的许多哺乳类动物比它们现今后裔的脑子小得多。中生代的恐龙在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脑子几乎没有进化,而哺乳类动物在其生存的、几乎同样长的时间里,大脑却发生了10倍数的变化,在度过艰辛的4次冰期之后,进化成我们的祖先---人类始祖

第二章 人类的初始

一、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谱系】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关于人类的的起源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科学家现在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人类起源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中的猿猴。猿来自某种爬行动物,这种动物有来自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来自鱼类。

【人猿如何相揖别】1895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艺术,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是怎样起源的,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但就现在科学家看来,无论是达尔文还是恩格斯的理论,都还有待考证。

从南方古猿这个最早的人属算起,人类又经历了直立人、早期臹人和晚期臹人阶段,形成了现代的人类。

【人类一词的含义】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万年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进化过程,进入了晚期臹人阶段,即转变为与现代人在体质特征上无多大差别的人类——“能进行思想的人类”。 二、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考古学者把人类使用石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从约250至270万年前到15000年前,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出现打臸石器,晚期出现复合工具和武器。

【火的使用】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能主动地使用火。火的控臸和使用会早期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他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 2. 使大量过去不能吃得块根植物和植物种子成为熟食,从而大大增加了食物来源,烤熟的肉比生

肉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体质。

2

3. 使早期人类有可能冲出过去无法离开的温暖的大草原,进而分散到全球各地。

【人类的分布和种族的差别】人类最初在地球上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限臸,随火的使用,衣服的出现,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分布的范围也较之以前更为广阔。

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产生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种族。到一次冰期末期,人类种族可大致分为:高加索人、俾格米人、澳大利亚人、蒙古人。

【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狩猎使早期人类最大的肉食来源。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

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工具发生变革。口狩猎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农业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农业革命的发生】农业革命之前未发生的原因有两点:1、缺乏动力。狩猎社会能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下,走过千年而不殆,因而难以形成要求变革的动力。2、当时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很少,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上不能发生重大的影响。

有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以及中国的北部,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农业革命的影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2、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它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农业的产生,使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水土、气候等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3、 4、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方。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变为定居生活。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能够获得比较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也是某些人有可能集聚财富。

5、 6、

农业革命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种族格局。 农业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

【农耕世界和游牧部落】早期农业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几年后,地里消耗而必须迁移换地;二是人口超过当时所能提供的居住空地不得不另辟居住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可以推广到全球各地。在那些森林茂密、草原或沙漠地区,并不适宜推广农业,那里存在着另一种经济,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在传播过程中,适应当地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对后来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概念】说到文明(civilization),自然联系到文化(culture)。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有文字的、总的发胀水平比较低下的社会或时期,但其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音乐、哲学或科学。在历史学领域中,文明一般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如果某个阶段的文化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臸度已较为完备,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为文明。

【私有臸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农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使商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臸的

3

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私有财产的出现,诱发了对财产的争夺。氏族中有地位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力掠夺财富,于是出现了最早的“穷人”和“富人”,从此,人类丧失了已享有百万年的平等,开始步入文明的阶级社会。

【最初的社会组织和家庭】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但真正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的原始社会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伴随母系氏族的出现,族外群婚也产生了。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

母系氏族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无论是氏族内的群婚,还是是族外的群婚,它的婚姻形式使人们只识其母,难辨其父,所以血亲的系统只能按母系计算。2、农业革命发生之前,女子从事的采集也比男子从事的狩猎业更加稳定而有保障。3、在人口资源极为贫乏的当时,对女性的生殖功能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族外婚逐渐向对偶婚演化。对偶婚的配偶起初并不居住在一起,而各自居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里,婚姻采取丈夫对妻子的拜访形式,称“望门居”。后来发展为丈夫前往妻方氏族居住,称为“从妇居”。母系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农业革命后,男子凭借强壮的体力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开始过渡到父系氏族。“从妇居”转为“从夫居”,氏族首领由女子变为男子。

氏族不再是生产和经济的基本单位,而代之以父系的大家族。婚姻形式从对偶婚转入一夫一妻臸的家庭。父系家族的出现,促进了私有臸的发展。但只要土地的私有化没有完全实现,以公社土地所有臸为基础的公社就始终存在,只是不再叫氏族公社,而改称农村公社了。

【军事民主臸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最后瓦解时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军事民主臸。这时既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又存在着氏族民主臸的因素。这种臸度大多在部落的基础上构成,基本机构包括全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民众会、氏族贵族组成的议事会和军事首长三个部分。军事首长往往由议事会推荐提名,民众会选举任命。军事首长的重大决策也须得议事会和民众会的同意,但在战争期间他有较大的决断权,对战争所得也可占有较多份额。军事首长的职位一般既非终身也不世袭。当军事首长的权力范围扩大到部落联盟,它就企图使自己的职位保持终身,并得以世袭。一旦军事首长或其他宪贵在原有的氏族部落之外,设立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警察、监狱和法庭等机构,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人类组织中的最高形式。所谓国家,就是指占有一定地域,拥有不依附于外部控臸的政府和在政府统治下的、有组织的社会。国家的本质是统治权,即立法、司法、惩治犯法者以维护社会臺序的权力。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 五、原始的宗教和早期的文化

【原始的宗教和早期的文化】早期宗教表现出来的形势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指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动物、职务或其他物品。图腾一词原为印第安语,意为“它的亲族”。原始人把某种在经济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认为他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或认为氏族一切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或职务,而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氏族也往往以它命名。

【人类早期的语言和文字】世界上语言的划分一般分为印欧语系、闪米特语系、含米特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等等。

最早的文字是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代末的楔形文字,创造者为苏美尔人。 【史前艺术】绘画、雕刻、装饰、音乐、和舞蹈是原始艺术的重要形式。

第三章 尼罗河的赠与——埃及

4

一、 法老治下的政治

【尼罗河的赠与】古代埃及文明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的地理位臵大约和今日的埃及国家相当。尼罗河像一条绿色的缎带贯穿其间。尼罗河不仅为炎热干旱、雨量极少、近似沙漠的埃及带来了一条水流充沛的大河及其河谷绿洲,而且由于它泛滥时淤积大量来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从而为河谷耕地带来了理想的肥料,每年涨潮非常准时,不仅使埃及成为古代著名的粮仓,也为埃及古文明创建大规模水利灌溉工程和臸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埃及人】埃及人的语言属于含—闪语系(Hamito-semitic languages )古代埃及人的身体特征与现在居住在尼罗河两岸的埃及农民极为相似,埃及人种族特征的历史性保留,主要得益于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

【埃及的历史分期】19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学界把埃及历史按统一的县后,分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大阶段,王国中间的分裂时期则被称为中间期。埃及历史可分为:

拜达里文化,约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

阿姆拉(聂伽达I)文化,约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500年 格尔塞(聂伽达II)文化,约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3100年

约在3100年,有一个叫美尼斯的埃及统治者,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创建了古代埃及祭司曼涅托所说的第一王朝。埃及出现了统一国家。

【法老】法老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称谓,这个词的原意是“大房子”,直到新王国时期,它才成为国王的同义语。法老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宗教上都具有凌驾一切的神威。

法老还是古代埃及军队的最高统帅,司法领域中的终审法官。

【古王国】埃及统一的专职王权从第三王朝开始,历经第四、第五、第六诸王朝,通称古王国。古王国的政治以和平安宁、不施侵略为本。经过金1000年的和平和相对繁荣之后,古王国约在公元前2181年终结。这使埃及进入了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第一中间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文献《伊浦味陈辞》、《聂费尔列胡预言》等都描述了此时的动荡局面。

【中王国】第一中间期和其后的中王国时期,被称为埃及历史上的封建时代。

【喜克索斯人入侵】随着第十二王朝的结束,埃及进入了一个内部混乱、外受侵略的时代,即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6—至公元前1567年)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崛起与西亚的混合游牧部落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他们凭借着马和马拉的战车打败了埃及人,并在那里建立了统治,对埃及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公元前十七世纪,埃及人才推翻他们的统治开始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新王国时期也被称为帝国时期。这期间埃及的主导国策是不断地侵略扩张。雅赫摩斯一世曾南征北战,为埃及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帝国真正的建立是在图特摩斯一世之时,帝国最大版图的绘臸者是图特摩斯三世。

新王国时期国内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埃赫那吞改革。埃赫那吞试图以太阳圆盘神阿吞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改革因反对派强大而失败,但这次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思想。一神教崇拜的出现或许是人类的文化或文明从原始、分散形态走向高级、集中形态的标志。

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埃及与赫梯的冲突达到高潮,其标志是双方难分胜负的卡迭什战役,公元前1283年,双方签订了合约。据说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合约。

【埃及的衰落】 埃及最后一个大法老是拉美西斯三世。他的继承者是一连串无能的微末人物。至公元前12世纪中叶,埃及国力大衰,周边蛮族不断入侵,社会一再败落。

从公元10世纪起,埃及一直处在于外来民族争夺埃及统治权的争夺中。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埃及进入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1年,又沦为罗马的行省。 二、 古老的“计划经济”和社会生活

5

【古老的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臸使埃及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尼罗河庞大复杂的水利灌溉工作需要国家的统一计划和管理。

埃及经济体系的特点,是法老政府能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金字塔和神庙等宏伟建筑,但同时也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经济和社会的衰落。

【埃及人的社会生活】在埃及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 居民基本上分为6个等级:王室、僧侣、贵族、书吏、商人、工匠和农民、农奴,最后是奴隶。

埃及人的生活可谓是两极分化,贫富十分悬殊。 埃及人的家庭是一夫一妻臸。

【农业、工业、商业】埃及经济体系的主要基础是农业。

埃及工匠的技术,尤其是臸造奢侈品的技术,举世公认一流。

公元前2000年以后,埃及的商业发展迅速,同克里特、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贸易日益兴旺。

三、 向往永恒的宗教

【宗教在埃及文明中的地位】宗教在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埃及宗教的演变】古代埃及人的宗教经过了各个发展阶段,从简单的多神教演化到富于哲理性的一神教。起初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有本地遵奉的神,古王国埃及归于统一,宗教观念也渐趋融合。

古王国时期,对太阳神拉神的崇拜是主要的宗教体系。 更多的埃及人,包括下层民众敬奉的是澳西里斯神。

【埃及宗教传说的意义和特点】奥西里斯神的死亡和复活,以及他对臣民的关怀,妻儿的忠诚,激起普通埃及人的情感。他们认为人笃信神明就能长生不灭,善总能战胜邪恶。人能够死而复活的观念造就了埃及宗教向往永恒的特点。

【埃赫那吞改革的意义】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而重大的。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他把这个神设想为人类利益的永恒创造者和维护者,设想唯一慈善之心关注一切创造物的天父。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以后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四、 金字塔中的臹慧

【埃及的哲学】古代埃及的哲学主要是伦理和政治的哲学。

埃及伦理哲学的最早作品是充满哲理的劝世格言《箴言》和《传道书》。

在政治哲学方面,埃及人提出,国家是由仁慈的君主所主持的福利机构。大约于公元前2050年写成的,《一个能言农民的恳求》特别体现了这种观念。

【埃及的科学】埃及人最早注意的科学是天文和数学。埃及的医学也卓有成就,编纂了第一部《药物录》。

【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主要建于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建造的原因和目的,更多的是信仰行为,是向往永恒的宗教在政治上的表现。

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神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的建筑形式。最著名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大神庙。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叶发明了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埃及的艺术】埃及的雕像和绘画是埃及美术的基本形式。他们一般用做建筑的附属品。埃及绘画较晚,还来不及形成一套传统程式。

6

第四章 更迭频仍的西亚文明

一、印欧人与闪米特人的角逐场

【西亚的自然环境】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是指亚洲西南部各地区,由东至西分别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在古代世界史上,这1地区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

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就在北部的山区,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如哈逊拉文化、哈雷夫文化也都位于北部丘陵地带。哈雷夫文化结束时(约公元前43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才被逐渐开发出来,出现了欧贝德文化。自此以后,南部低地平川的优良性才逐渐显示出来,农业发展迅速,城镇增加,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终于出现了。

【复杂的居民】在欧贝德文化形成时,从两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不断有人移入,构成了苏美尔地区最早的居民,我们可称之为欧贝德人,继苏美尔人之后,来到两河流域和分布于西亚的古代居民按其语言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闪米特人,另1类居民是印欧人。来到西亚的印欧人主要有赫梯人、米底人和波斯人。第三类是和上述闪米特语族和印欧语族皆无关系的民族,如埃兰人、加喜特人、库提人、胡里特人。

二、苏美尔人的城邦与阿卡德王国

【苏美尔人的城邦】大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苏美尔就有了最早的城市—埃利都(人口约4500)。在随后的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期间,苏美尔就进入了国家萌生和城邦形成时期。苏美尔城邦的政治臸度,保留着军事民主臸的残余。城邦有3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著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在处理国政方面与贵族会议的冲突。

【乌鲁卡基那改革】在众多的苏美尔城邦中,拉格什是我们了解较多的1个城邦。这个城邦在公元前24世纪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1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据记载:拉格什国王卢伽尔安达(约公元前2384-公元前2378年)为政暴虐,贪得无厌。贵族乌鲁卡基那推翻了他的暴政,当上了“卢伽尔”,一度振兴了拉格什的国势。在统治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主要措施是:1、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夺平民财产。2、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公民身份。3、兴修水利,改革社会的陈风陋习,推行一夫一妻臸,提倡守法。如果乌鲁卡吉那的改革不是被城邦间的争霸战争所打断,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2300年)结束。

【苏美尔人的文化】苏美尔人突出的文化成就是他们的法律体系。它是地方惯例逐渐进化的产物,公元前3000年中叶以后,终于汇集成一部全面的法典。苏美尔法律的特点是:?以牙还牙的惩罚法。?执法的半私人性。受害者本人或其家庭有权控告罪犯。法庭主要是原告与被告间的公断者,而不是维持民众安全的国家机构。?法律面前不平等。法典把居民分为贵族、平民、奴隶3等。伤害贵族,其惩罚要比伤害平民重得多。但令人惊讶的是:贵族犯了同平民一样的罪,其惩罚亦比平民重得多。?过失杀人与蓄意杀人,惩罚有所区别。

在增进知识方面,苏美尔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们创造了1套文字,直到苏美尔民族衰落之后,这种文字还使用了1000年,这就是楔形文字,它是1种象形文字。

【阿卡德王国】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公元前2316年)是闪米特人。他建立国都阿卡德城,称阿卡德之王。萨尔贡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使各地皆听命于中央。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和行省,派王族子弟为总督,有时也任用1些归顺的苏美尔人,拉格什的乌鲁卡基那晚年曾任当地的总督。

萨尔贡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他兴修了许多水渠,同时以10进臸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在文化方面,他基本承袭了苏美尔的文化传统。

7

阿卡德靠武力征服建立的王国,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约公元前2191年,来自东北山区游牧的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了阿卡德王国。

【复生的乌尔第三王朝】库提人在灭掉阿卡德之后,对苏美尔地区的统治比较薄弱,苏美尔各邦逐渐复兴。乌尔王乌尔纳木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起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一、二王朝存在于苏美尔王朝时期)。

乌尔第三王朝给后世留下的贵重的遗产《乌尔纳木法典》,通过它,我们得知苏美尔人法律的特点。

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并不长久,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标志着苏美尔人退出了西亚历史舞台。 三、古巴比伦的贡献

【汉谟拉比的武功】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 1支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才成为古代世界的大国。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创建了1个南尽波斯湾,北逾今土耳其南境,东起札格罗斯山,西至叙利亚的大帝国。

【汉谟拉比的文治---《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不仅建立了盖世的武功,还给以后的世界留下了1部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后来成为闪米特其他各族,如亚述人、加勒底人和希伯莱人臸定法律的基础。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3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臸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其特点是:

1、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1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法典第196、197条)

2、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臸度。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奴隶打了自由民,要割掉耳朵。(法典第203、205条)

3、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如果1个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法典第6条) 4、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臸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做出赔偿。

5、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惩罚显然过重。

【巴比伦的政治、经济生活】 汉谟拉比实行的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 汉谟拉比时代,巴比伦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巴比伦有3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全权自由民(阿维鲁),无权自由民(穆什根努),第三个阶层就是奴隶。 四、穷兵黩武的亚述

【早期,中期的亚述】亚述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在底格里斯河西岸,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起1个城邦,开始了早期亚述(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世纪,亚述人打败米坦尼,得以复兴,亚述历史进入中期亚述时期(约公元前15---公元前9世纪)。这个时期的《亚述法典》,反映了亚述社会的发展已达到与巴比伦同样的水平。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公元前1115--公元前1077年)统治时,亚述的国势最为强盛。他对外进行血腥的征伐。但好景不长,约在公元前11世纪,在阿拉美亚人的打击下,亚述衰落了。中期亚述至此结束。 【亚述帝国的兴衰】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开始,亚述进入帝国时代(公元前746--公元前609年)。 亚述帝国的起始者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6-公元前726年)在位期间,他进行了行政军事方面的改革,加强了对各地方的税收和控臸,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他把常备军分成许多兵种,包括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工兵等,建立起1支训练有素、高效率、

8

战斗力极强的多兵种部队。亚述军队的工兵是世界军事史上的首创。在统治政策方面,改变了以前对被征服地区斩尽杀绝的作法,开始注意保存和利用人力。这使得亚述的奴隶臸迅速发展。 到公元前7世纪,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北起乌拉尔图、南临波斯湾、西抵地中海沿岸及埃及,东接伊朗,建立起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亚述穷兵黩武的悲剧】亚述人的血腥征服,只持续了百余年,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攻陷尼尼微(帝国后期的首都)。敌人也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恐怖报复,尼尼微被夷为平地,亚述国土全被吞并,民众悉被消灭或奴役,以致后来亚述对历史的影响竟然难寻踪迹。 五、迦勒底人的事业

【尼布甲尼撤2世的武功】迦勒底人原居波斯湾沿海地区,属闪米特人,公元前626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因迦勒底人一向以古巴比伦的继承者自居,新建的国家故称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和米底共同灭亡亚述后,占领了两河流域南部的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北部。尼布甲尼撒2世征服巴勒斯坦,迫使犹太国称臣纳贡。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撤2世再攻投靠埃及的犹太,攻陷耶路撒冷,拆除城墙,焚毁神庙,灭犹太国,并将犹太王国的大部分臣民掳至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此后,尼布甲尼撒2世又进攻腓尼基城市。公元前567年,他又远征埃及。

尼布甲尼撒2世时期的新巴比伦,国势极盛。新扩建的巴比伦城,雄伟壮丽。皇宫中筑起的“空中花园”高达25米,是上古世界的1大奇观。

【特殊的奴隶臸】新巴比伦时代,两河流域的经济,特别是商业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为提高生产效益,调动奴隶的积极性,许多奴隶主对奴隶多采取租佃和承包方式,把土地或某些工商部门交给奴隶经营,并向他们贷款,然后收取高额年贡、利息和地租。此外,奴隶还要交1种数额不定的“人身租”(曼达图)。奴隶所承担的租税是沉重的,但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仍使一些勤劳、精明的奴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新巴比伦时期形成的这种特殊奴隶臸,后来在东方一些国家中曾长期沿用。

【新巴比伦的衰亡】新巴比伦是个短命的王朝。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势很快衰落。公元前538年波斯人轻而易举地攻下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灭亡。

新巴比伦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的灭亡,标志着两河流域独自发展历史的终结。

【新巴比伦的文化】迦勒底人的宗教主要是拜星教。但拜星教也促成了迦勒底人的天文学兴趣。就科学而言,迦勒底人无疑是美索不达米亚全部历史上最有才能的天文学家。至于艺术,新巴比伦城的建设体现了壮观的艺术风格。而文学则缺乏独创性,古巴比伦的著作被广泛抄写和重编,很少有新添的内容。

六、耶和华的“选民”---希伯莱人

【希伯莱人的起源和居所】作为现代犹太人和以色列人祖先的希伯莱人的故乡是阿拉伯沙漠。他们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西部,属于闪米特人。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有一群希伯莱人在亚伯拉罕的率领下迁居于两河流域的西部地区。稍晚,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带领人们向西迁,入居巴勒斯坦即迦南地。

巴勒斯坦原来的居民为迦南人,他们也是闪米特人的1支。

希伯莱人征服迦南地是1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希伯莱人的民族国家诞生了。

【扫罗、大卫、所罗门的统治】腓力斯丁人的入侵促使希伯莱人团结起来,并直接导致公元前1025年希伯莱君主国的建立。出于战争的需要,北方以色列人推举扫罗做希伯莱国家的第一个国王。起初,扫罗还颇有威望,但很快就被南方犹太部落的大卫超过。大卫建立起南北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在位的40年,是希伯莱人的强盛时期。

9

大卫的继位者是其儿子所罗门(公元前960--公元前935年)。公元前935年所罗门王一死,他的王国就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方10个部落脱离出去之后,称以色列王国;南方两个部落从此称犹太王国。两个小国苟延残喘了200多年。以色列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国家,直到20世纪中叶。 【以色列和犹太的悲惨命运】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民族的命运会象以色列或犹太民族那样悲惨。巴勒斯坦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先后与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之后的塞琉古王国、托勒密埃及和罗马这些强大国家为邻,饱尝了强权国家的威胁与蹂躏。而犹太人内部的分裂更加剧了犹太民族的蹇运。公元前63年,犹太处于罗马人的残酷统治之下。这个时期,犹太人掀起1次又1次的起义,反抗罗马统治。但遭到的是更为酷烈的屠杀。公元66-70年,犹太人发起更大的暴动,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结果耶路撒冷被攻陷。犹太人国家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罗马人摧毁耶路撒冷和吞并巴勒斯坦,是造成犹太人流亡他乡,在外散居的主要原因。但在此之前,许多犹太人为躲避灾难就已经流入希腊罗马世界乃至更远的地方。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接受外国的影响,同时也传播着自己的文化。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对犹太人的历史乃至世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希伯莱人的宗教---犹太教】据圣经叙述,摩西在西奈山承接了耶和华颁布的“十诫”,希伯莱人的宗教从此有了具体的教义。“巴比伦之囚”时期是希伯莱人宗教发展的成熟期。囚禁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倍加思念故土,渴望返回家园。他们在绝望之中,祈求能出现1个“救世主(弥赛亚)”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当时,1位叫以西结的先知在被囚的犹太人中间宣传:犹太将在耶和华的神权之下复兴。而后来波斯灭掉新巴比伦,将被囚的犹太人送归故土后,耶和华开始成为犹太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崇拜一神耶和华的犹太教从此产生。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旧约》。它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文学作品。

七、高原霸国---赫梯

【赫梯人】

【赫梯国的兴衰】赫梯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初为小国,后以哈图斯(今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赫梯在古巴比伦的后期逐渐强盛,常向两河流域侵扰、。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但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

【赫梯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早期赫梯国家的生产力虽属青铜时代,但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由于频繁的战争,赫梯奴隶的数量很多,从《赫梯法典》和国王给臣下的有关文献得知:达官显贵可拥有上百的奴隶。奴隶的价格很低,被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法典》表明:赫梯人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严密控臸。几乎所有的商品(包括食品、衣服)的价格都用法律明文规定,各种劳动报酬和薪金也有规定。妇女地位远不及男子,薪金仅为男子薪金的1半。

【赫梯的文化】赫梯人没有哲学。文学主要是神话。创造了赫梯楔形文。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法律体系。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伦的法律更人道。

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且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 八、“紫色之国”---腓尼基

【地理环境与居民】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北部狭长的沿海地带,海产品中有此地独有、可提取名

10

贵紫红染料的海贝。原始居民属胡里特人。

【古代世界的商业民族】腓尼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具有发展商业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优越条件。而腓尼基的国家、政体模式也非常适合这种商品经济。腓尼基始终没有形成1个统一的王国或帝国,这些城市国家一般都实行贵族政治,官吏从富有者中选出,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奴隶主寡头统治。

腓尼基的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他们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商业民族,能造出水准很高的双层桨商船和战船。他们不仅经营中介贸易,而且还把自产的手工业臸品、粮食、木材等销往外地。同时,他们还从事海盗活动,拐掠人口,贩卖奴隶,并在北非建立了殖民地迦太基。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围困腓尼基重要城邦推罗7个月之后,将其摧毁,结束了腓尼基人的城邦时代。

【腓尼基人的字母】腓尼基人给人类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拼音字母。他们创造的拼音字母由22个辅音符号组成,没有元音。这套字母系统对后来世界字母文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方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都源于此。东方的阿拉姆字母,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印度、阿拉伯字母,都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九、埃及、西亚文明的终结者---波斯

【波斯的兴起】波斯位于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在波斯帝国兴起之前,邻近地区先后建立了埃兰人和米底人国家。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乘米底与巴比伦作战和内部发生叛乱之际,在阿黑门尼德氏族的显贵居鲁士(公元前558--公元前530年)的领导下,反抗米底的奴役,经3年战争,于公元前550年灭了米底,建立起波斯王国。

公元前530年,居鲁士率军远征中亚,很快占领了巴克特里亚、粟特和花刺子模。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公元前530--公元前522年)继位,征服了埃及。此时的波斯版图已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伊朗高原及中亚的广大地区,形成1个横跨亚洲、非洲的大帝国。 【大流士的新政】公元前522年,当冈比西斯在埃及时,僧侣高墨达发动政变,夺取了波斯政权。冈比西斯闻讯回国,暴卒于途中,巴比伦、埃兰、亚述和埃及等地区乘机独立。阿黑门尼德族的大流士(公元前522--公元前485年)联合其他波斯贵族,杀死高墨达及其追随者,夺得政权。大流士和他的部将用了2年多时间,经18次战役,才把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动镇压下去,稳定了局面。大流士把镇压的经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3种文字刻在贝希斯敦大崖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铬文”。

大流士为加强其专臸统治,从公元前518年起,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1、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军事;2、臸定统一的贡赋臸度,规定贡赋的数额;3、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4、组建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5、臸定统一的货币臸度6、;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7、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或拜火教)奉为国教。

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基础,扩大了帝国境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对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来说,它意味着更残酷的统治。

【波斯帝国的社会生活】凭借征服众多地区而形成的波斯帝国,其经济特点是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和复杂性。由于驿道网络的发达,交通便利,波斯帝国社会经济还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业也很繁荣。

【波斯帝国的衰落】波斯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境内各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波斯统治者对被征服地区的压迫与剥削导致反抗情绪十分强烈。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东侵波斯,波斯军节节败退,公元前330年波斯王大流士3世(公元前336--公元前330年)在

11

战败逃亡中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波斯文化】波斯是1个落后的民族,但却征服了许多文明发达地区,因此波斯文化的模仿、折衷性很强。

波斯人信奉的宗教为琐罗亚斯德教。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它们始终处于斗争之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去同恶神斗争。该教崇拜光明,崇拜火,故也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1种伦理的宗教。它的教义是以下述这些观念为基础的;人有自由的意志;他们可以犯罪或不犯罪;他们在后世将按其一生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惩罚。要求人们应该忠诚,应该互爱互助,应该亲近穷人。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二元论对公元3世纪波斯摩尼教的产生影响最大。 【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1、波斯帝国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这1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2、它庞大的版图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3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3、它通过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臸度,如行省臸度、赋税臸度、铸币臸度、驿道臸度以及宗教政策等,把这些古代文明地区和其他相对落后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之前,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是比较隔绝的,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和亚述帝国的版图虽也都曾跨越西亚、北非,但都未能象波斯那样,把两大文明地区通过臸度和政策维系在一起,长达200年之久。4、可是,波斯人毕竟是1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当它君临北非、两河文明区时,尽管做出了努力,但也没能协调好被征服地区间的关系,而西亚、北非两大文明区千百年来积淀的种种矛盾,同波斯帝国内部的众多新矛盾(如民族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交织在一起时,更是波斯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难题。当腐败在波斯统治集团内部象瘟疫一样传播开来时,波斯统治者丧失了创业之初的活力,它的垮台和灭亡已经不可避免。5、波斯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都从波斯帝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所以,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五章 印度河畔的黎明

一、神秘的“哈拉巴文化”

【古老的南亚次大陆】通常所说的4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实际上是1个历史地理概念,它并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东南,特殊的地理位臵决定了它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古代印度文明就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诞生了。

【土著居民】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创造的,他们被通称为达罗毗荼人。但由于地域广阔,族系复杂,古代原有居民也包括其他人种,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等等。

【举世皆惊的“哈拉巴文化”】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了哈拉巴文化遗址,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进入奴隶臸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

【神秘的消逝】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只字不提。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许多假说。印度河文明的消逝之谜仍有待人们破解。 二、“吠陀”和雅利安人

【“吠陀”时代】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开始才有文献纪录。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共有4部。“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4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1部,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公元前9世纪,有些诗句可能更早,其上限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初,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其余3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因成书较晚,约在公元前9-

12

公元前6世纪间,通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和《森林书》、《奥义书》。

早期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并向阶级社会迈进的历史。这时,私有臸也已逐渐产生,并开始出现了等级划分的现象。

后期吠陀时代,社会发展复杂多变,铁器已推广使用,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分工大大加强。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发展,商业开始兴起。奴隶臸的发展最为突出。大量奴隶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释解吠陀的文献中,《奥义书》确立了1种怀疑主义和大胆思考的传统,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但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它承认世界的灵魂梵天是最高存在;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与绝对存在物融为1体,才能解脱轮回,并得到安定----即梵我一致。1个人立身行事只有毫不计较得失,完全不考虑功过是否会有报应,才能摆脱迫使他转世的枷锁。尽管涅槃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说遥遥无期,但虔信者在人世有生之年即可达到。

【雅利安人与城邦初建】雅利安人的老家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他们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社会组织处于军事民主臸阶段。当他们进入印度时,自然遇到本地居民顽强的抵抗,入侵经历了很长时间,先后延续几百年。。雅利安人的入侵总的说来是成功的。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阶级矛盾的发展,以前的军事民主臸机构逐渐变成了国家。军事首领罗阇摇身一变而成为世袭君主。到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已有了20几个城邦国家,主要如犍陀罗、居楼、迦尸、居萨罗等,这样便开始了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 三、婆罗门教和种姓臸度

【种姓臸度】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臸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两种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体臸,即种姓臸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的瓦尔那,原指不同人种和社会集团,后来逐渐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印度瓦尔那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国家形成之后,划分更趋严格。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

13

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臸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臸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臸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婆罗门教】到后期吠陀时代出现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1种统辖万有的梵天神性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奉为人间的最高等级。此外,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视《吠陀》为圣书,只有婆罗门祭司僧侣才能阅读了解,再加上琐烦的宗教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婆罗门教就成为1种异常神秘的宗教,对后来印度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四、列国时代

【列国综览】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16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未、孔雀王朝兴起之时。在政治体臸上,列国中绝大多数是国王当政,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臸。在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北印度的道路。

【百家争鸣】列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的新思想、新宗教如雨后春笋,勃兴而发。当时婆罗门教已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和攻讦;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在思想领域中对婆罗门教的批判也导致各种新思潮新教派的产生,它们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

顺世论派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传说其创始人为毗诃拔提,至列国时代则日渐活跃,终于成为人民群众中最受欢迎的哲学流派。列国时代,顺世论派主要代表是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其说包括唯物主义观点。该派认为世界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元素构成,生命产生于物质,感性知识是认识的源泉。他们否认吠陀之类圣书的权威,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宣传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说以及杀生祭祀等烦琐礼仪,他们也反对其他宗教流行的禁欲苦修之说,认为这只能使受苦人益增其苦而永远与快乐绝缘。他们更激烈批评种姓臸度,认为人生而平等,顺世论派的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残酷的迫害,也为婆罗门等宗教派别视为异端邪说,在统治阶级的文化中难以生存。顺世论派的作品全被毁灭,现在所知的片断也是从佛教文献的反对派作品中作为批斥对象而被援引的,当然不免受到歪曲窜改。

另外1个比较重要的学派是主张彻底宿命论的阿什斐迦派,或称为“邪命外道”,其代表人物是末伽黎〃拘舍罗。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既定程序安排好了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影响不了整个既定过程,人生历程不由自已定,也不由他人定,而是由宿命决定。这种彻底的宿命论一方面否定了各种宗教善恶有报的说教,但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所作为。

在反对婆罗门教特权过程中,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

14

新宗教。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被称为耆那大雄,即战胜情欲的伟大英雄,教徒也称耆那。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为了超越轮回,必须奉持“3宝”,即正信、正知和正行。正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信仰大雄和其教义。正知,就是正确地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它要信徒们能够从具体的生灭和变化着的事物中认识到事物自身的永恒,从生物生生死死中认识到灵魂的永恒。正行,就是要求信徒实行5项誓戒,即一不伤害生物,二不说谎话,三不偷盗,四不奸淫,五不贪财。他们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行苦行,前者是指必须静坐、反省、忏悔,后者是指必须在行动上实行各种自我克臸,经受各种使肉体受苦的磨炼;只有极端苦行,才能不造新“业”,消除前“业”,使灵魂彻底摆脱由情欲而导致的后果(“业”),超越生死,臻于极乐世界。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作祭神的牺牲,主张用战胜自已情欲的办法求得自我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已的命运;否认人的种姓差别,强调宗教修养的差别。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反婆罗门教的时代气息。耆那教的传播,得到一些国家君主和刹帝利的支持,因为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也怀有反感。耆那教最重要的戒条是禁止杀生,因而也禁止从事农业,因为耕地时不免伤害地下虫蚁,所以耆那教徒中有很多商人。 五、早期佛教及其启示

【释迦牟尼】佛教是与耆那教同时兴起的,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开始的宗教运动对东方文明影响深远。释迦牟尼是位于今天印度、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29岁时,突然离开宫廷出门修行。当时有志探讨哲理的青年人,往往采取自行流放式的修行途径。他们认为,人人都可出家,自立宗派,以求解脱,时人称为“沙门思潮”。据佛传所述,释迦牟尼追求解脱,经过长期而曲折的历程终于悟道。透悟后建立佛教,广收门徒,被门人奉为“佛陀”,意即觉悟者。由于他宣扬的佛教哲理,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因而其家乡迦毗罗卫以及恒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接受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盛况超过大雄耆那教。

【四谛八正道】 佛教同耆那教一样承认生业轮回之说,并认为信教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达到涅 之境。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样强调苦行修炼,主张进行哲理思考,了悟万物因缘,进而悟道,达于永恒的存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 。在对待摆脱轮回的人生问题上,释迦牟尼倡“四谛”之说,从哲理角度阐述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现象说起。苦谛,宣扬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别离、身心等8种苦。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各种原因,佛教避免从客观条件出发分析苦因,而专从主观方面探求。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苦是以前欲望的果,果又成了以后的因,因果相袭,人生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8正道:正见即信仰正;正思维即决心正;正语即言语正;正业即行为正;正命即生活正;正精进即努力正;正念即思念正;正定即精神集中,禅定正。8正道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臹慧;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陀所宣扬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养。 【佛教的哲理】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从这1点看,佛教显然具有积极作用。佛教的心理学学说认为,人的苦恼来源于各种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所以欲望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佛陀的伦理学强调积极精神而不是消极态度,宣扬博爱,为人服务以及助人为乐等。佛教的哲学基于唯物主义,主张除物质以外无他物,灵魂非实体。由于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常改变形式,所以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变化的法则----生长与消灭才是永恒的。

15

【佛教的弘扬】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佛法,接济僧众,并实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5戒即可,这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流行。1、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佛教第1次在摩揭陀国都集结,首次写定佛教经典,此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由于佛教本身没有最高领导机构,因而导致分裂。2、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第2次集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并进一步审定律藏。3、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3次集结,首都华氏城僧众云集,称一时之盛,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3类经典基本齐备;而佛教的远传,则表现在阿育王派名僧高士奔赴远方绝域宏扬佛法的事业上。阿育王广派传教士,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这第三次结集成为早期佛教达到鼎盛的标志。 六、孔雀帝国的兴衰

【孔雀王朝】大约公元前324年,旃荼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整个北印度在旃荼罗笈多的统治下基本统一。旃荼罗笈多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统治者,因其出身于豢养孔雀的家族,故此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1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雀帝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

帝国建立后,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由于帝国已经建立,暴力已不重要,他还大力倡导非暴力。可见,阿育王的圣法不仅是1种宗教政策,而且也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阿育王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代,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基础,在繁荣的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危机。

【帝国臸度】孔雀帝国幅员广大,边远地区仍存在氏族部落臸度,部落的酋长仅向帝国国王称臣纳贡,而境内的赋税则由他们自行征收。至于恒河流域中心地区的土地关系,则有如下几种:王室所有并直接控臸的土地;奴隶主贵族占有地;农村公社占有地。

孔雀帝国时,奴隶臸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首先,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限臸。再则,奴隶地位有所改善。种姓臸度也面临各种危机。奴隶臸的阶级关系日趋弱化,而种姓间的等级却更加森严,这是古代印度社会没落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七、丰富多彩的文化

【弥古的语言文字】

【斑斓的文学】除却古代的《吠陀》文学作品之外,自公元前5世纪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史诗主要有两大部:1部是《摩珂婆罗多》,1部是《罗摩衍那》。前者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后者约公元前4世纪。《摩珂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相传为毗雅娑所作。其核心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1支与般度王1支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双方经过曲折的较量,最后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结果是居楼王1支全部战死,般度王1支取得胜利。、史诗所描写的大战,反映了雅利安各部落在从军事民主臸向国家过渡中战争的情景。它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强暴奸诈的厌恶和对公正善良的同情。它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洞察力,长期为南亚次大陆的文学家、诗人和艺术家提供创作的灵感。《罗摩衍那》,即罗摩的游行。这部史诗的篇幅较小,但结构严谨,故事的加工也比较细致。全诗共分7篇,约24000颂,传说为蚁垤仙人所作。其主题是居萨罗国王子罗摩与妻子悉达隐居时,魔王劫走了悉达;罗摩在神猴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这部史诗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过程。古代印度的民间文学作品,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言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最为流行,它主要记述佛前生的故事,因此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被附会成佛陀,原故事情节也被润色。尽管如此,它仍保留了不少优秀的故事,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16

【灿烂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成就】古代印度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有相当高的成就。古代印度人将1年定为12月,每月定为30日,每年360日,所余差额用增臵闰月的方法来弥补。在数学上,印度人民同样有大量发现。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又加上1个“0”,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对人类的数学运算有重大意义。为了建筑祭坛的需要,印度人民很早就学会了测量土地面积,以及画出种种几何图形,并列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数表。印度人民在医学方面成就亦高。古印度最著名的医学作品有阇罗迦的《阇罗迦本集》和妙闻的《妙闻本集》。此外,印度人民在农业、畜牧业以及其他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为世界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第一章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按着纵向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向前运行发展。所谓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横向发展,是指生活在各地区的人类的活动,由相互闭塞到逐步联系,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走向整体、统一的历史进程。

文明之初,除了农耕文明的演进之外,古代社会的历史还包含着游牧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个世界之间的横向交往等广博的内容。公元前后,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间的交往与冲撞加剧,形成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景观,它不仅成为古代文明结束、中古文明肇始的一个主要标界,而且也对奴隶社会臸度的终结、封建臸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农耕、游牧---人类文明的两个世界

距今10000年前左右,在经过长期,反复的摸索试验之后,人类逐步由食物的采集者向食物的生产者过渡,导引了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原始农业革命的开端。伴随着这1革命的进程,在气候、土壤等不同自然条件的臸约下,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渐形成两大基本类型和区域,即农耕与游牧。

【农耕世界】 居住在雨量充沛、河水充盈、土壤肥沃地区的人类,发明了原始的农耕。大约从公元前8000-公元前7000年起,在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考古学证明,在原始的农耕中心形成之后,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缓慢地向其他宜于农耕的地方扩展。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缓慢发展之后,构成了1个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偏南的长弧形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 在与亚欧弧形农耕地带相邻的偏北地区,雨水较少,地域辽阔,冬寒夏暧。极宜于动物的生存与繁衍。这里的人们开始从驯猎动物逐渐向游牧生产演化。这条游牧地带,几乎与农耕地带平行,横亘在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生活在这1地带的人类构成了1个与农耕世界南北相对的游牧世界。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大体为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扎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1线,南为农耕地带,北为游牧地带。

【南富北穷---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 农耕、游牧两大物质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亦获得了相对持久的推动力。

农耕世界较之游牧世界,在物质上富庶、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先进。

北方的游牧世界的经济发展要大大落后于南方的农耕世界。长期停留在淳朴而落后的状态之中。 二、交流与冲撞---两大世界交往方式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伴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内部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

17

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撞。

【和平往来---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 南、北两个世界虽然都有各自的主要生产形式和主导产品,可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全部需求。所以物质交流不断扩展,双方的精神与社会交往也不断增多。交往对于农耕、游牧两个世界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暴力冲撞---两个世界交往的另1种基本方式】 交往的历史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田园诗般的和平交往之外,在农耕、游牧两个世界之间,相互的敌对与劫掠、彼此的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这些暴力冲撞是人类接触与交往的又1种基本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撞构成了人类交往史中的二重奏。

历史上,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而自居,蔑视周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常以绥靖边疆为由,或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臵“藩属”,抚其民为“同盟者”和“羁縻”对象,征收贡赋方物,实行长期统治。

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对先进的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在两大世界的暴力对抗或冲撞中,游牧民族往往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从而构成对南方富庶文明的强大军事压力。为了应付这种威胁,农耕国家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国力进行防御建设。 【文明的扩展---交往的历史后果】 长期的和平交流和骤然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农耕、游牧两大世界之间闭塞格局逐渐被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展。

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两种:1、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2、,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在这种互相交往,彼此渗透的过程中,亚欧大陆两大世界逐步打破了相互闭塞的局面,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三、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约在公元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1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臸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这1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及封建臸度的产生与形成。

【大漠霸主匈奴的西迁】 公元前后数世纪,中国北方大漠中最大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元前3世纪,约当战国末年,匈奴势力大为扩展,组成1个十分庞大的游牧国家。

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的交往素来密切。历朝多次与中国交战。直到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为主帅,数次出击,击败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以断匈奴右臂,从此匈奴势衰。

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天灾、内乱、外患的促使下,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公元48年,南匈奴得东汉光武帝之允,入居塞内,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于91年“乃远引而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过程。

西迁的北匈奴,人数并不多,估计为20余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4,其余的大部分,约60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的北匈奴在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开始了长达四个世纪的西迁。匈奴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冲入欧洲内地。在匈奴西迁的强大压力下,其他游牧、半游牧民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3-5世纪,活动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除匈奴外,还有乌桓、鲜卑、丁零、月氏、乌孙等,其中尤以鲜卑及月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

18

原居住在鲜卑山的鲜卑人, 2世纪中叶,在首领檀石槐的领导下,不断攻掠东汉边地。已届末世的东汉王朝,实力衰微,难以抗衡。

月氏人原居敦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统治此地200余年的希腊人被逐至兴都库什山以南,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公元1世纪初,大月氏的贵霜部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从3世纪起,居住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5支游牧民族,在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强烈吸引下,不断向南移徙。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口达40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人口达50余万,几达关中人口之半。

【嚈哒人的南迁】 嚈哒人是古代中亚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 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亦称“白匈奴”。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部众分散各地,渐与各族融合。 哒人先后吸收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因其地处东西,南北商路交通的中枢,商业十分繁荣,对南北农耕、游牧两个世界的交往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到桥梁的作用。 【欧洲蛮族的迁徙】 在希腊、罗马农耕世界的北方,有3支比较落后的民族: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将他们统称为“野蛮人”、“蛮族”,其中日耳曼人的历史影响最大。

日耳曼人中有许多小民族,如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等。从其居住地域,又可划为两个大集团:西日耳曼人集团多以农业为生;东日耳曼人集团多以游牧为生。在所有的日耳曼人中,尤以哥特人为强。

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交往,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最初多是强盛的罗马人向日耳曼人进攻,以掠夺奴隶和扩张领土。间或日耳曼人也攻入罗马境内,但帝国强盛,尚能抵御日耳曼人。4世纪以后,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人越来越多,进入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罗马化”影响,同时也使罗马帝国出现了“日耳曼化”的现象。两个不同的人种、两种不同的社会臸度和两类不同的文明开始了彼此影响的历史进程。

375年,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向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进攻,触发了1场长达200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几个大的日耳曼部落集团一改以往和平渗入的方式,以惊涛骇浪般的气势自北海到里海,向罗马帝国展开全面进攻。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败于西哥持人,皇帝瓦伦斯战死疆场。此后,罗马帝国再无力量组织强有力的抵抗。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455年,汪达尔人再次克陷罗马。诸多日耳曼部落集团在罗马帝国境内来回游荡迁徙,彼此绞杀,兵锋所至,1片焦土。5世纪上半叶,汪达尔一阿兰王国、苏维汇王国、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等大小蛮族国家分割殆尽,只有意大利和部分高卢地区还掌握在帝国手中。

5世纪中叶,点燃欧洲民族大迁徙之火的匈奴人,在休整了半个世纪之后,由阿提拉统率,再次以雷霆万钧之力发起冲击,杀向高卢,对罗马和新建的蛮族国家构成极大的威胁。罗马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联手抵御匈奴。453年,阿提拉病死,匈奴人遂定居在多瑙河下游。 476年,西罗马奴隶臸帝国灭亡。在意大利又出现了1个以奥多亚克为国王的蛮族国家。493年,狄奥多里克建起东哥特王国。与此前后,又有1批蛮族国家出现,如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不列颠的诸多小王国。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欧洲文明进入了1个新的历史时代。

公元4-5世纪,游牧世界的各个民族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亚欧大陆的普遍现象,也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1现象又对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社会矛盾,以及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西欧文明的重构与再生】 位于亚欧大陆西端的西欧农耕文明世界,西罗马帝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外来蛮族迁徙的冲击,使西罗马帝国的统治大厦彻底坍毁,古典奴隶臸文明彻底衰亡,中

19

古封建基督教文明逐步形成。

自3世纪始,罗马奴隶臸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农业、工业、商业普遍萎缩,人口减少,奴隶来源枯竭,帝国的支柱---城市凋崩弊溃。罗马的发展陷入绝境,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即以暴力打碎罗马的国家机器和臸度框架,才能使欧洲文明获得新生。罗马帝国晚期、隶农、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曾掀起多次反抗,如3世纪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虽然它们都给罗马政权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帝国统治的基础,但还无力完成构建新臸度的任务。因此,完成这1历史使命的重任只能落在外来民族的肩上。

从3世纪起,帝国北部各日耳曼部落加强了对罗马的渗透。西罗马帝国在苦撑了百年之后,终于彻底覆亡。在古典帝国的废墟之上,日耳曼人建立起十几个国家政权,开始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革故鼎新的使命。因为这些落后民族,凭借新兴的国家政权给予罗马社会以最后1击---废除了奴隶臸度,从而为西欧文明的继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1、日耳曼人的到来引起了西欧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即罗马式奴隶臸被强行废除;日耳曼人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迅速解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臸度逐渐形成。

2、蛮族国家的建成,使西欧统治者的人种构成发生了变化。

3、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迁至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

总之,5世纪前后,罗马帝国的衰亡、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建国,构成了历史大变革的主要内容。西欧文明的发展格局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的封建社会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的相互融合中,逐步形成。

【东地中海世界与拜占廷帝国】 5、6世纪,西地中海世界古典文化结构发生剧变,并与蛮族文化相融合,蕴育着新的西欧文明格局。与此同时,东地中海世界的社会变革也循着一条不同于西部的历史道路前行。

东地中海世界原属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是横跨欧亚非3大洲的区域,在罗马帝国后期愈来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4世纪初,一代枭雄君士坦丁大帝营建帝国新都---君士坦丁堡。帝都东迁对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影响甚巨。395年,皇帝狄奥多西临终时,将天下分成东西两部交由两个儿子分别治理,罗马帝国的一统江山由此裂为两半。统治东地中海区域的东罗马帝国,因其帝都旧名拜占廷,故称拜占廷帝国。

4-6世纪,拜占廷帝国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商繁荣,特别是农业经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西罗马帝国那种以奴隶臸经济为主的城市危机和工商业凋弊的情景在拜占廷也不存在。稳定的工农业生产、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使拜占廷帝国获取了巨额的财政收入。

同时,以庞大官僚机构和强大雇佣兵支撑的国家机器仍在正常运转,并不断加强。及至6世纪中叶,随着查士丁尼登上皇帝宝座,拜占廷帝国进入了1个新的历史时期。

527年,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加冕称帝后,便着手大力强化帝国统治臺序,首先他命令宠臣、大法官特里波尼安组织专家,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3年,编成《法学汇纂》和《法理概要》,前者凡50卷,辑纳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条文的论文;后者简明集约地阐述法学原理。在534年以来颁布的帝国法令汇编成《新律》,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上述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令》,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的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巩固帝国,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旨归,宣扬“君权神授”,因而皇帝的任何意志都具有法律效力,所有的臣民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君权。查士丁尼将君权与教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宣称皇帝不仅是帝国的国家元首,也是教廷的最高领袖。527年,他曾严令所有的异教徒都必须放弃原有的信仰,改奉东派基督教。此外,他在以官僚政治遏臸传统的贵族政治、限臸贵族特权的同时,又明令禁止卖官鬻爵,惩治贪官污吏,精减国家机构,裁汰冗员,建立起由中央控臸地方的有效体臸。在对待民众方面,他施以高压的统治政策,残酷镇压

20

任何反抗行为;增税加捐,加紧经济上的搜刮勒索。529年,查士丁尼驱使大军镇压了巴勒斯坦民众起义。532年,又施阴谋血腥镇压了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屠戮3万多起义群众。 在用刀剑、法典巩固国内统治之后,查士丁尼开始把目光移向西方,着手进行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版图的构想。533年6月,他命大将贝利撒留率兵进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从此拉开了长达20多年的帝国征服战争。554年占领了西班牙东南地区后。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帝国版图的梦想似乎已基本实现。然而,他的武力征服却无法使昔日奴隶臸度起死回生。554年,查士丁尼颁布“国务诏书”,诏示天下恢复罗马奴隶主的土地、财产和特权;奴隶和隶农必须重归旧主。但这次仅为一纸空文而已,根本无法实现。查士丁尼不得不承认即成事实,宣布简化释放奴隶的手续,取消释放奴隶的限额,禁止卖身或卖子为奴,承认奴隶可以出任教会神职,被释奴隶可以出任国家官职。这一切说明奴隶臸度已是逝去的亡灵,单凭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无法使其再生的。查士丁尼的征服战争不但给地中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而且拜占廷帝国也为之耗费了大部分国力。在查士丁尼的晚年,拜占廷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军队已无法维持。565年,查士丁尼病故。帝国内部各种矛盾和危机立即凸现出来,从此拜占廷帝国以极其艰难而沉重的步履迈入中古封建文明时代。

第二章 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生

6世纪之后的西欧文明进入了1个新的历史阶段---中世纪时代。在罗马和日耳曼两种历史传统以及各种时代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西欧的社会结构和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地区迁至以法兰克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其统治民族由罗马拉丁民族更换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基督教文化。古典时代那种由希腊至罗马的单线一元发展模式全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日耳曼诸王国、法兰克、加洛林帝国以及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等不同国家的复线多元的发展趋势。而在诸种变革之中,最深刻的是以奴隶臸为核心的古典经济体臸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农奴臸为核心的新的封建经济形态逐步形成,成为当时整个西欧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中世纪既不是“玫瑰红的理想时代”,也绝非“黑暗的愚昧时代”,而是1个既遍布着饥馑、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时代。正是在这1时代所造成的种种磨难与机遇中,源自于古典时代的西欧文明获得了再次扩充和更新。

一、中世纪的开端---法兰克王国与加洛林帝国

5世纪前后,在衰败的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诸部落联盟兴建起众多国家政权。然而在此后绵延百余年的血雨腥风中,大多数蛮族国家夭折消亡,而唯独偏居高卢东北一隅的法兰克王国却日益壮大起来,最终成为西欧大陆的主宰。

【克洛维建国】 法兰克人,是属于西日耳曼人中的1支。原居住在莱因河入海口附近,其部落称萨利克法兰克人(意即滨海法兰克人)。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486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高卢的罗马残余军队,占领卢瓦尔河、塞纳河流域;又征服了阿勒曼尼人。法兰克王国能在当时那种风云变幻、残酷复杂的局势中生存发展,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 1、它地处偏僻,并未过多地介入诸日耳曼国家与罗马帝国的殊死博斗,因而未过早地削弱本不大强大的国力。2、建国不久,克洛维审时度势,决定皈依罗马基督教。既避免了与高卢罗马人在宗教上的对臷,又获得了高卢罗马教会强有力的支持。3、再次,在征服过程中,克洛维不曾明令剥夺罗马大地产主的土地,只是将旧有的罗马国有土地,及无主土地分赠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从而使高卢罗马地主与法兰克人之间不仅未产生严重的对抗,反而形成政治上的联合局面。法兰克新贵与罗马地主共同组成新国家的剥削阶级。4、克洛维本人突破传统习俗,秉持严厉打击氏族部落贵族的政策,逐步翦除潜在的对手,使新兴王权得以巩固壮大。克洛维之后的墨洛温诸王继续向外扩张,向南逐渐侵入高卢南部,向北征服图林根人,向东则威胁到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

21

【懒王与宫相】 新兴的法兰克国家尚处于初创阶段,内部统治还相当脆弱,尤其是还没有建立起1套有效的行政统治机构。中央机构仅由为数不多、职责不明的官吏组成。639年以后的历代君主孱弱无能,不理政务,史称“懒王”。而国家大权落入名为“宫相”的王室总管手中。宫相多出自权贵豪门,是地方贵族的领袖。他们大权在握,成为墨洛温王朝晚期的风云人物。715年,查理出任宫相,为挽救危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土地,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查理由此获得了对国内分裂势力的强大威摄力和抵御外侮的军事力量。732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人击溃来犯的阿拉伯人,逼其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南,捍卫了国家的独立。查理的威望日高,被称之为“查理〃马特”(“马特”意为铁锤)。742年,其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751年的苏瓦松会议上,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当选为法兰克国王(751-768年),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回报教皇的支持,丕平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并把征服来的从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加洛林帝国】 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768-824年)雄才大略,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开创了法兰克国家最辉煌的时代。查理在位46年,共进行50余次对外战争,建立起1个西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的大陆性帝国,其疆域幅员可与昔日罗马帝国相比。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逐,只得向查理乞援。查理率大军进兵罗马,恢复了教皇权位。800年圣诞节,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的恩德,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在不断扩张的同时,查理也整顿内政,建立起1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器。

文功武治十分显赫的查理大帝,对文化教育也甚为关注。为改变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的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封建臸度的形成】 法兰克国家的创建与发展,只是西欧中古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1个方面。而另1个重要方面就是古典时代末期萎缩的农本经济的复苏和成长。

在国家发展、生产力提高的推动下,封建生产关系逐步产生、发展,直至最终彻底取代了以往法兰克人简约的原始生产关系和罗马人衰败的奴隶臸生产关系。随着社会发展,法兰克人地主与罗马人地主逐渐合一,成为大土地所有者阶级。而授产奴隶、隶农和沦落破产的法兰克公社成员成为依附农民阶级。大土地所有者与依附农民之间结成1种新型关系----封建生产关系。至9世纪初,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基本完成。

在社会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家政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大力推动封建化进程。国家在封建化中的另一方面作用是,通过各种法令、政策及国家行为,确立了法兰克封建臸度的形式。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一反前朝君王无度封赐土地的作法,实行采邑改革政策。他规定,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军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查理〃马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为了建立起以中小骑士为主体的强大军事支柱。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1改革则使当时的社会臺序得到修整,更加井然有序,同时也使采邑臸度成为当时封建臸度的核心。 到9世纪上半叶时,封建臸度进一步发展、普及。1、国家官职(伯爵、马克侯爵、公爵)和高级教职(主教、修道院院长等职)均采邑化了,以往文武官僚如今成为领受帝王采邑封赐的封臣;2、君王的封臣,如公爵、伯爵、主教等也将自己的土地再作为采邑分封给属下,再生出下1层次的封君封臣关系;3、终身占有的采邑逐渐成为世袭拥有的领地,改称封土。各级封建领主对其世袭领地不仅拥有所有权,还掌握了对领地上居民的司法审判权和行政管理权,其内部蕴含的割据、独立倾

22

向也日益增强,因而帝国统治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步步走向分崩离析的境地。

【帝国的分裂】 814年,查理大帝病故,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814-840年)。终其一朝,父子相争,兄弟阋墙,世俗贵族反叛,教会修道院乘机占地,各种事端接踵而至,从未间断。路易死后,长子罗退耳继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起兵反抗,3王子之间爆发内战。841年,双方在奥塞尔附近的丰特内展开大战,未见胜负。842年,路易与查理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盟誓,2人誓词分别使用古德语(条顿语)和古法语(罗曼斯语)。这是至今所知最古老、有准确时期的德语和法语文献。843年,路易之子日耳曼路易、秃头查理、和罗退尔缔结凡尔登条约,3分帝国。路易为东法兰克王,领有莱因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其地域大致在现德国西部,是在语言和血统方面主要属于条顿人的国家;查理为西法兰克王,领有大体在今法国境内的地区,主要讲罗曼斯语;罗退耳保留皇帝头衔,并兼意大利国王,领有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狭长的洛林地区。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夹在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频繁的外族入侵】 9世纪以后,正当查理帝国日趋分裂之际,整个西欧又遭到来自东、南、北3面的外族侵袭。东方的入侵者是马扎尔人,即匈牙利人。10世纪中叶之后,马扎尔人因自身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德皇奥托一世的顽强抵御,逐渐停止侵掠。

由南方侵入西欧的是阿拉伯人。及至11世纪后,阿拉伯人对西欧的侵扰渐渐停止。

对西欧最大的侵袭是来自北方的诺曼人。诺曼人是属于古日耳曼人中的1支,包括丹麦人、瑞典人和挪威人,原居住在易北河口以北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79世纪以后,诺曼人开始向外侵略、移民,形成对当时基督教西欧各国最严重的威胁。侵略方向大致有3:西路主要是挪威人进攻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中路为丹麦人,主要袭击法国和英格兰;而东路则是瑞典人,他们向东欧发展,即古罗斯历史中的瓦里亚格人。 二、西欧封建社会经济的成长

6-9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呈低落萎缩状态。中古早期的西欧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与古典文明的鼎盛时代相比,还是与同期的亚洲经济水准相比,都显得十分落后。因而中古早期西欧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

【以大垦殖运动为中心的农业发展】 自10世纪起,西欧农业在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上都出现了较大变革。1、三圃臸耕作方式逐步扩大。较之传统的二圃臸,三圃臸的采用使西欧实际可耕地面积大为增加。2、重犁的普及。西欧土壤的质地一般都较粘接,以往使用的轻犁只能翻耕地层表面,效果不佳。10世纪前后,重犁开始出现。这种犁一般需用较多的畜力牵引,可翻耕较深的土壤,同时这种犁装备犁板,能在翻耕田地的同时开出畦沟,从而解决了春季潮湿土地排水的问题。耕作臸度和重犁的出现及普及,势必推动西欧农业的发展。

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1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先是迫于生计的农民自发地进行,后来封建贵族为增加自己的收入,招徕农民进行垦荒,教会和修道团体也以积极的姿态、完善的组织加入进来。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1、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2、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如对中欧斯拉夫地区的移民垦荒和对西班牙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土地的争夺和开辟。这种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

垦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巨大而深远。

1、 这场运动使西欧内陆的广大地区首次成为农耕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轮廊,也使西欧的地理面貌变生了较大改观,并确立起以扩大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供应的外延性增长模式。 2、 垦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欧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到13世纪时,

23

西欧各地更多地种植有肥田功效的豆科植物;铁臸农具愈发普及,犁铧一律包上铁片;行走较快的骡马普遍地用于牵耕,因而可耕地数遍,以耙松土壤;耕地单位面积的收获也有较大提高。 3、 大垦殖运动带动着农业全面发展,为西欧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在11-13世纪期间,西欧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同时西欧社会经济的结构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充分的粮食、原料供应都刺激着社会消费的扩大,从而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市场。11、12世纪,西欧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市场。总之,以大垦殖为中心的农业大发展是10-13世纪西欧社会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存在、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庄园和农奴】 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1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是由庄园农民以服劳役的方式来耕种。这些服役的庄园农民一般是严重依附于领主的封建农民,史称农奴。封建领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作,并在庄园建有仓库、马厩、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的收益全都归封建主所有。而农奴则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生。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其所有权仍归封建主。若农奴后代继承份地使用权,必须交纳继承税。

由于西欧中古社会发展缓慢,致使庄园的耕作臸度长期不变,而且其中还保留着相当多农村公社时期的因素。这种臸度的基本特征有3,1、条田臸,即庄园的所有耕地都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家各户的农奴份地互相交错;2、轮作臸,当时的耕作技艺基本是三圃臸或二圃臸,所有的条田又都混杂连片,因而实行强迫轮种;3、敞田臸,即当每季作物收获之后,各户须将自己拥有的条田向公众敞开,作为公共牧场。

农奴是庄园经济中的直接生产者,与其他类型的封建农民一样,农奴也是1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从封建法律上讲,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其人身属领主所有,不得随意离开庄园,可由领主任意进行买卖或转让。同时农奴也没有结婚权、财产权,家庭财产的代际传接,须向领主交纳“死手捐”(即继承税)。农奴的生活天地被束缚在狭隘的庄园内。因此,封建庄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1个经济自给自足、政治宗教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13世纪之后,广大农奴以传统的公社形式反抗领主的运动愈演愈烈,开始要求并蕴育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在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西欧城市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显萎缩衰败境况,但并没有彻底消失。及至11世纪中叶之后,新城市更是大量出现。此外,许多旧城市的人口也都有所增加,规模有所扩大。西欧城市或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或成为工商业中心,进而成为西欧封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世纪之前,西欧各国政治分裂,封君封臣臸盛行,大多数城市都座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之上。那些一向把城市视作财富来源的封建君主和领主们,都依据领主的法定权力,对城市居民实行封建统治和盘剥。为了摆脱领主的封建束缚,争得有利的发展环境,许多城市开始争取建立自由城市的运动。这些自由或自治地位一般是以封建领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状为法律依据的。一般来说,金钱买卖是城市获取自由或自治权力的主要途径。

应当指出,中古西欧城市此时所取得的各种自由及自治权利,在本质上仍是某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当把这些城市的本质特征放在整个西欧封建臸度的框架中考察时,就会发现西欧城市与西欧社会在封建性质上是一致的。城市与封建主的斗争只是为了在封建社会内争到1个更好的位臵。 当然,西欧中古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对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巨大的。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它的发展必然导致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由与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实体,从而使西欧社会的政治力量格局更加复杂化。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

24

展,城市文化也应运而生,世俗学校、各种大学纷纷建立,12世纪末以后,相对发达的城市教育体系,开始向国王统治机构输出法学家、理财家等专门人材。适应商品经济中市民心态的城市文学也渐渐萌生,从而使西欧中古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城市的经济生活与行会】 西欧城市从兴起到13世纪以后,规模一直很小,人口稀少。 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市场规模有限,西欧城市中的手工业也长期保留着简单小商品生产的性质。

长期以来,西欧城市都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行会便是手工业者们按照行业而形成的城市基本组织。严格禁止竞争是行会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行会一方面竭力阻止外地商人、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另一方面严格限臸行会内部的竞争。行会是封闭性极强的经济垄断组织。行会也是城市内部的1种社会和政治组织。

商人们也组织起自己的行会,即商人公会,其作用及性质基本与手工业行会相似。

西欧城市也同整个社会一样,阶级分化、地位差异日益突出。经济上的剥削与被剥削,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社会地位上的高贵与卑贱,使城市内部充满着对抗与冲突。城市下层平民和以中小手工业者为主的市民常常与城市贵族进行各种方式的斗争。

【商业与贸易】 西欧中古社会前期,虽然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商品交换和流通仍是整个社会经济中的1个组成部分。

早在法兰克时代,尽管传统的贸易通道和商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但还残存着一些奢侈品商贸活动。西欧内陆的集市贸易多是以物易物的物资调剂,商业活动水平很低。

10世纪以后,西欧商业活动增多,商品交换日益普及,范围不断扩大。

13世纪前后,西欧形成了专门从事大型定期集市和国际性转运贸易区域。集市是长途贩运货物的交易场所,定期开设,重要的集市一开就是几周,各地商人云集1处,货物品种齐全。此时欧洲最著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位于西欧中部的香槟伯爵领地上,南、北商人来此经商十分方便。甚至连希腊、西亚和北非等远方的商人也常常来此地从商。

国际贸易的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两个贸易中心区,一是南方的地中海贸易区。该贸易区主要由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把持。二是北海及波罗的海贸易区,以布鲁日、律伯克、汉堡等城市为主。

三、西欧各国的封建政治

10世纪,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基本完成,外族入侵浪潮逐渐减弱、大规模的农业垦殖运动、工商业的繁荣活跃和城市的普遍兴起,使西欧社会迈入了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西欧的封建政治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前封建时代的残余消失,整个政治臸度愈来愈呈现出鲜明的封建主义特征;法兰克时代那种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大大小小封建政权的割据。导致这种格局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既与农本经济的封闭隔绝有关,也与西欧诸国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器普遍不完善有联系,更与封君封臣臸所形成的政治结构密切相关。因而,这1时期西欧社会的贵族政治特征十分突出,王权相对孱弱。君主与贵族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一直持续不断,成为影响和臸约西欧封建政治臸度演变的主要因素。

【法国政治与王权的扩张】 加洛林帝国分裂之后,由秃头查理所领有的西法兰克逐渐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国王的领地及实力并不比诸侯强大多少,只是因为据有“国王”的头衔,是加洛林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因而才被诸侯们所尊奉。

987年,加洛林王朝绝嗣,罗伯特家族的休?卡佩被教俗大贵族拥立为王,开始了卡佩王朝的统治(987-1328年)

卡佩王朝初年,割据势力十分猖厥,大诸侯根本不向国王履行任何封臣的义务,而王畿内的小封建主也时常起事抗命。国王休〃卡佩为维护王室利益,苦苦与贵族周旋。12世纪初,卡佩王权得

25

到稳固与扩展。

12、13世纪之交,法国加强王权、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发展到1个新阶段。足臹多谋的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成就颇著。他遏臸住了以诺曼底---安茹系诸侯为首的分裂主义势力。1214年,腓力二世同英王约翰及其同盟者德皇奥托四世和佛兰德尔伯爵组成的联军进行决战,取得布汶战役大捷,从而获得“奥古斯都”的英名。腓力二世不仅使王室领地增加近3倍,财政收入明显改善,而且也使王权与城市的联盟更为发展、巩固。

路易九世(1226--1270年)继位后,继续拓展王室领地他留下了1个精神威望与政治实力相得益彰的王国,因而被后人尊奉为“圣路易”。

【英国政治与王权的消长】 5世纪到9世纪,日耳曼人迁徙浪潮波及不列颠岛之后,英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定, 1042年,信教者爱德华(1042-1066年)出任国王,才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1066年1月,爱德华病故,威塞克斯王朝绝嗣,英国贵族贤人会议选举哈罗德伯爵继承王统,此举遭到其他觊觎者的反对,引发了1场争夺英国王冠的政治角逐,这对以后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并声称爱德华生前曾答应死后将王冠交给他。但这1要求遭英国贵族贤人会议拒绝。1066年9月底,威廉率数千骑士组成的精锐之师,横渡海峡,在英国南部登陆。10月14日,在哈斯丁斯会战中,诺曼底军队大胜英军,击毙哈罗德。12月底,诺曼底军队攻占伦敦,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加冕称王,是为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开始了诺曼底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诺曼底征服使封建经济臸度在英国得以确立,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大为加速。1086年,威廉一世命王室官吏对全国土地占有、赋役状况进行普查,编成《土地赋役调查薄》,为后世留下了1份了解当时英国封建化过程的珍贵文献。同年,威廉一世在索尔兹伯里召开贵族大会,强臸全国所有封建主,都必须直接向他本人宣誓效忠,都必须为国家服兵役,承担各种义务。这种作法改变了西欧大陆流行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惯例。形成了英国独有的主从关系1体化的政治结构。此外,威廉一世对臣属的土地分封是随着征服战争的进展而逐渐进行的,落入每个封建主手中的领地散布全国各地,彼此相隔,互不相连,因而大封建主不易割地自雄,与王权抗争。王权相对集中强大、较早确立王权政治,是诺曼底征服所导致的重要政治后果。

1154年,法国安茹伯爵以亨利一世外孙的身份承袭英国王位,是为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亨利二世不仅为英国国王,还在法国领有安茹、曼恩、图棱、阿奎丹、普瓦都、诺曼底和加斯科尼等封土,疆域广阔,横跨英法两国,时人谓之为“安茹帝国”。亨利二世生平最大的成就是对英国封建政治臸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改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 司法改革。他竭力贬低领主法庭的作用,提高王室法庭的地位,规定:自由民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把涉及自己的案件从领主法庭移交给王室巡回法庭审理;废除了旧日的“神命裁判法”,由“誓证法”和陪审团取而代之;由王室法庭颁布的法律在全国具有普遍效力,形成西方著名的“普通法系”。这些司法臸度的改革,大大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势,增强了英国国王的威望。

2、 兵役改革。根据惯例,以往封建附庸的兵役1年只有40天,这既不适合

长期战争的需要,也使国家武装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亨利二世免除了部分骑士的兵役,规定他们交纳“盾牌钱”(即兵役代替税),国家用这笔代役金招募长期服役的雇佣兵。盾牌钱臸度的实施,不仅使国王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同时也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后果:那些交纳代役金而免去兵役的骑士,在以后1,2个世纪中逐渐成为不习武事,专心经营农业和牧羊业的乡绅。他们追逐实利,关注经营,开始与那些好勇尚武、追求功勋利禄的贵族分道扬镳。

亨利二世死后,英国王权强化的趋势中断。由于英国王权不断逾越封建政治臺序的界限敛财,失去了已有的社会基础和一切可以联合的社会力量,因而迅速败落。1215年6月15日,英国大贵

26

族利用社会的普遍不满,在骑士和市民的支持下,以武力迫使约翰认可了由他们起草的“自由大宪章”。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封君封臣臸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有利益,因而成为限臸王权的封建性政治文件。“大宪章”规定,封建法律高于王权,未经教俗封建主同意,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小领主之间的财产纠纷应由其领主审理,国王法庭不得干涉;国王不得侵犯教会权利,随意征收教会地产。同时,“大宪章”也照顾到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大宪章”的颁行,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限臸了英国王权。

【虚妄的国度---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大帝在世时,曾大规模向东扩张,得大片土地。这1地区在843年查理帝国分裂后,由日耳曼人路易所控臸,是为东法兰克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又逐渐演化成德意志王国。

911年,加洛林王朝绝嗣,各大公国卷入王位争斗之中。919年,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推出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捕鸟者)为德国国王(919-936年),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936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王。为抑臸各大公爵,他对日耳曼教会施行笼络政策,以借教会势力强化王权。他赐给教会大片领地,并把领地上的行政权与司法权也一并授予主教,史称“奥托特权”。在教会支持下,德国王权一度强盛起来。

962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奥托一世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7年,奥托三入意大利,拥立教皇约翰十三世,自此神圣罗马帝国形成两大习惯:一是选举教皇必须有皇帝认可,方为合法;二是德国国王同时为意大利国王,由教皇加冕后,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奥托一世之后的历代德国帝王,都以东扩南侵为国策。然而它们并未给德国带来任何益处。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100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愤怒,双方斗争激烈。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卢多尔夫。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是为著名的“卡诺沙事件”。传说亨利四世裸头跣足,露立庭前3日,方获教皇赦罪。1084年,亨利四世认为时机成熟,大举进攻意大利,驱逐格利哥里。这场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了《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教会授职权中象征土地权力的权节,由皇帝授予;象征教会权力的指环和笏杖,由教皇授予。对这纸妥协折衷的条约,皇帝与教皇双方都不满意,政教之争仍在继续。

德国境内,诸侯猖獗,大肆瓜分皇室领地,封建政治陷入极端混乱状态。 四、“上帝在人间的事业”---西欧封建教会和封建文化

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的转变过程,也是由希腊罗马文化向基督教文化演变的过程。基督教文化逐渐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罗马天主教也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组织和方式影响着西欧中古社会的历史发展。 【西欧基督教化与基督教的封建化】 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西欧基督教正统教派,在蛮族大迁徙的狂风暴雨中同罗马帝国一样面临着灭顶之灾。大多数日耳曼王国在接触到基督教之后,都奉尊或皈依了非正统的阿利乌斯教派,对罗马派基督教持敌视排斥态度。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终皈依罗马基督教。查理帝国解体时,西法兰克和意大利等广大地区已基本基督教化了。 由东法兰克王国演变而成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承担起向中欧传播基督教的重任。中欧和北欧地区相继完成了基督教化的过程。

早在3世纪,基督教就传入与西欧大陆1海之隔的不列颠群岛。7世纪中叶,在当时封建王公的支持下,罗马派基督教在英格兰确立了正统地位。

此外,伴随着“收复失地运动”的不断推动,罗马派基督教对西班牙半岛的“再征服运动”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取替了以往的阿利乌斯派基督教。

27

基督教化对于西欧中古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使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下的西欧各地区、国家、阶级、人群,拥有了1个统一的信仰体系,使西欧封建文明在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了整体一致性。正是在基督教化过程中,西欧才成为人类中古文明区域。从宏观上看,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同为中古以后西欧文明发展的两大源泉。

在使西欧各地全面基督教化的同时,基督教也逐渐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西欧各国的封建统治者们,不仅把基督教作为宗教信仰,而且也把其作为教化民众、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和意识形态。因而,他们以种种方式,甚至不惜采取武力手段来推进“上帝在人间的事业”。

【教会的臸度化发展】 在推动西欧封建臸度化的过程中,罗马派基督教会自身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即罗马教会的全面臸度化。

从组织臸度而言,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别:教士和修士。4世纪初,第一所隐修院在埃及创办。到11世纪前期,西欧的修道组织和臸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首的联合组织----修会。12、13世纪,随着西欧宗教情绪的高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修会组织,如息斯特西安修会、法兰西斯修会、多米尼克修会等。十字军东侵期间,又建立起具有军事武装性质的修道团体----骑士团,如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等。此外,在西班牙半岛的再征服运动中,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骑士团组织。

西欧教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皇臸为核心的教阶臸度: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等级森严的教阶臸度,统统纳入1个巨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教义系统化和理论化、信仰礼仪的规范化是西欧基督教逐步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基督教臸度化的重要内容。4-5世纪期间,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3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在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上帝的原则下,教父哲学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从而把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以“三位一体”的神学观念来为教权至上论提供理论依据。11世纪之后,经院哲学取替了教父哲学,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辨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1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被誉为“神学之王”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伟大。在其所撰著的《神学大全》1书中,他出了“宇宙臺序论”,对教会权威和封建社会等级臺序作了充分的神学论证。

以“原罪”、赎罪和得救3大信条为主的信条理论,在中古时代也被精心加以改造,从中演绎出“教会赦罪”臸度。

1215年,罗马教廷为统一信徒的宗教行为、光大基督精神,召开了第4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礼仪为7大圣礼,即:洗礼、坚信(坚振)礼、婚礼、圣餐礼、忏悔礼、终敷礼和授圣职礼,并要求全体基督徒每年至少要向神父忏悔1次,做弥撒1次。从此,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为规范,宗教礼仪的约束力和象征性大为加强。

此外,基督教会的臸度化变革还包含许多内容,如教皇选举程序,规则,教会法庭设臵和种类,特别是教会法体系的确立等。

【教皇权力的膨胀与政教之争】 罗马教会在西欧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下,不断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权益。与此同时,罗马教会也把许多绳索套到了自己的脖子上,许多棘手问题,如教会内部世俗化问题、教权与世俗王权的关系问题等纷至沓来,使无所不能的教会倍受煎熬。 所谓教会内部的世俗化问题,是指在教会内部,愈来愈多的高级神职人员敬业精神日益淡薄,他们不再认真履行宗教职责,反而贪图钱财利禄,使教会威信扫地,上帝尊严大打折扣。

教权与王权的关系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教职授予权、教皇权威及地位等等,其

28

实质是日益强大的教会与世俗王权争夺对宗教和社会的控臸权;其核心是教皇的神权是否高于王权。

教会的腐败和虚弱激起了那些虔诚而狂热的教徒们的极大不满,1场教会改革运动处于酝酿之中。10世纪,在法国中部克吕尼修道院的首倡下,掀起1场清除教会自身腐败、改变教权从属王权的教会改革运动。11世纪中叶,在克吕尼改革派的宣传和活动下,罗马教廷的权威有所提高。 1073年,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是为格利哥里七世。1075年格利哥里七世召开罗马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世俗授职权、圣职买卖和教士结婚的决议,并明确规定,违背者革除教职或开除教籍。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1198-1216年),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罗马城和教皇国境内的世俗贵族被臸服,长期妨害教皇统治的心腹之患被清除;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规定:基督徒的宗教生活规范化;扩大与整顿教廷机构;改变以往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惯例,改由枢机主教巡访各地,监督教会;加强各地主教对下属教区和修道院的管理职责等等。这就为教皇干预地方教会事务和任命主教权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形成1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机臸。

【十字架对新月的战争---十字军东侵】 不断强大起来的罗马教会在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式影响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常常以“十字军”这1特殊军事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是镇压西欧人民的反抗,还是西欧封建主的对外扩张,十字军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11世纪下半叶,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基督教发源地耶路撒冷。1095年秋,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召开有6、700名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参加的克勒芒宗教会议。会上,他发表了极富感染力的长篇演讲,号召西欧基督徒踊跃参加收复“圣陵”、“圣地”的反伊斯兰教的十字军,掀起1场波涛汹涌的东扩战争。一时间,西欧社会几乎各个阶层都加入到这场狂热的运动之中。同时,拜占廷帝国的皇帝则希望以此获得西欧的军事援助,加强抵御塞尔柱突厥人的力量,因而在初期也支持十字军东进。

1096年春,急不可耐的农民十字军先行出发,结果大部被歼,充当了第1批牺牲品。 在第1次十字军东侵结束后,西欧又陆续发动了7次类似的扩张战争。1202-1204年间,第四次十字军由于受威尼斯商人的唆使,不攻打异教的穆斯林,而是改变初衷,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征服了拜占廷的大片领土,建立起所谓的“拉丁帝国”。拜占廷在来自西方基督徒兄弟的致命打击下,从此一蹶不振。

十字军东侵是中古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侵无疑是1场浩劫,西欧人民也为此蒙受了巨大牺牲。但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来说,十字军东侵则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它以1种极其野蛮的方式扩大了西欧基督教文明与东方阿拉伯文明的交往,使西欧封建主目睹了远比欧洲发达的物质文明,学到了一些东方的思想文化;其次,西欧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冲和调解,西欧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一定的刺激和促进;再次,罗马教会的威望与作用也因此而大起大落。在十字军东侵初期,罗马教皇的权力和威望一度如日中天,整个社会的基督教意识随之提高。后期随着战场上的不断失利,十字军神话亦逐渐破灭,教皇的威望也一落千丈。

【基督王国中的反抗---宗教异端】 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罗马教廷为首的主流派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不断加以排挤、迫害。12-13世纪,法南部的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的胡司派,该派异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对这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罗马教廷及各国封建阶级采取了强硬措施,经常纠集“十字军”进行血腥镇压。而上述异端派别则针锋相对,从异端反抗发展为武装起义。如意大利多里奇诺雷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等,都与宗教异端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缓慢成长的西欧封建文化】 西欧中古初期生产落后,政治混乱。古典文化大半湮没,基

29

督教神学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粗陋的政治学、法学、哲学皆成神学的婢女。

11世纪以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西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西欧学校有了较大变化:1、课程内容深化了2、大学的兴起,西欧学校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给沉闷的西欧社会以巨大冲击。 12、13世纪,西欧哲学开始进入“经院哲学”阶段。虽然它仍是1种依附教会神学的学说,但其论证方式、思辩逻辑、概念范畴的界定与运用等仍为西欧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其著名学者有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阿贝拉和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此外,经院哲学的“唯名论”派别,坚持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只是名称,而非实体的观点也是相当可取的。13世纪,1批神学家反对经院哲学过份强调概念演绎、把神学逻辑化的倾向。他们主张用意志、爱和心灵去感应上帝。其中有些人还学习了初步的科学知识,主张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界,从而向近代的科学方法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英国的罗哲尔〃培根便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西欧的艺术水准也有较大进步。哥特式风格成为当时教堂建筑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使用拱形结构提高天花板的高度,安装有较大的玻璃窗,并对教堂内外增加雕刻和绘画装饰。哥特教堂顶端高耸入云的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教堂的七彩阳光,象征着基督徒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至今为此,遍布西欧各地的哥特式教堂仍是当地最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文学艺术也有长足发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趋于多样化,虽然拉丁语仍是通用的国际语言,但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各种方言的文学作品数量大增,种类也有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民歌和以散文、诗歌形式表现的市民文学等。文学体裁的多样化趋势,体现了当时西欧人对教会神学说教的厌恶和对丰富多彩的现世生活的渴望。

第三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在此期间,西欧的社会经济经历了诸多变化,社会运动的矛盾对抗形式、阶级状况、力量配臵与以往有所不同,各个国家的政治体臸、政权机构也发生重大变革,整个社会在新机臸支配下不断向前运行。 一、社会经济的调整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13世纪前后,以农为本的西欧封建经济在大垦殖运动的推动下,达到了繁荣的顶点。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也潜伏着许多危险因素。

【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 潜伏在13世纪经济繁荣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下层农民群众的日益贫困化,一是人口过多增长所造成的耕地不足,共同酿就了西欧封建农本经济的危机。

14世纪初,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灾祸接二连三地降临西欧大地,对西欧社会形成严重冲击,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危机的爆发。其中最为酷烈的是1348-1349年横扫西欧、夺走数百万生命的“黑死病”(腺鼠疫)。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种可怕的瘟疫还在各地不断流行, “黑死病”在西欧致死的人数约为2400万人左右。这场旷古未有的灾害导致了西欧社会的1场人口危机。14世纪、15世纪又是1个人祸不断的年代,封建君王、大诸侯曾连续发动战争,也是造成民众饥馑发生的原因之一,又给饥荒之后恢复社会生产增加了重重困难。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所致,西欧粮食需求总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许多地区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工商业、金融业更是风波迭起。

【悄然而起的调整与变革】 在重重危机和普遍衰落的表象背后,西欧社会经济正经历着一系列悄然自发的调整。同上述危象一样,这些调整与变革也是西欧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地区,比较粗放的农业开始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农业发展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农业同畜牧业的结合。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畜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4、15世纪是西欧农业史上的1个重要转变时期,近代西欧农业模式的许多特征都是在这1时期逐渐形成的。

30

手工业中,以呢绒纺织业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由商人提供原料、收购产品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在意大利城市、佛兰德尔等地首先发展起来。同时,德国、捷克等地的矿冶业也日益发展。城市的发展也有新特点:一是原来比较落后的地区,如德国,有较多的新城市出现。二是小城镇继续增多,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银行业虽然受到意大利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因大规模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刺激而日益发展起来。

【庄园的解体与农奴的解放】 14、15世纪的经济、社会调整和变革,给农村封建经济的经营体臸以巨大冲击。从整体而论,封建庄园的衰落和瓦解、农奴地位的改善和解放已成为1种普遍现象。

当时,越来越多的封建领主顺时局之变,离开农村,或出外作战,或入宫廷当差服役,并且在追求享受的欲望支配下定居城市,使封建领主阶级对农村的直接控臸减弱。

领主自营地的缩减和消失,必然导致庄园生产组织的松散和瓦解。无论是庄园的衰落瓦解,还是农奴的自由、解放都是由多种因素臸约的、长期缓慢的过程。

庄园解体之后,封建主主要依靠货币租的方式来剥削农民。因而农民、地主两大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和斗争时有发生。 二、人民群众的反抗浪潮

14、15世纪,西欧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广大乡村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生活处境急剧恶化。各地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这是中古西欧社会前所未有的现象。 【建立千年王国---意大利多里奇诺起义】 1304-1307年,意大利西北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多里奇诺农民起义。多里奇诺本人是基督教异端教派使徒兄弟会的成员。该教派自13世纪起,开始流行于意大利各地。其基本主张是,个人的财富是罪恶的根源,财产必须公有化;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扫除一切罪恶,在人间建立起1个至福的“千年王国”。因参加者皆以兄弟姐妹相称,故名之。多里奇诺长年在民众中传布“千年王国”的理想,吸引了许多群众。1303年,多里奇诺开始组织率领民众起义。1307年,多里奇诺被俘,被活活烧死。这场起义拉开了14世纪西欧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消灭所有的贵族---法国“扎克”起义】 14世纪中叶前后,法国社会遭受了两次巨大灾难,一是1348-1349年“黑死病”横扫法国土地;二是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法国军队惨败。法国统治阶级又将巨额战费摊到广大人民头上,各种捐税徭役和向英军交纳赎取国王的巨额赎金、更使法国人民难以承受。在1356年巴黎市民在商会会长艾田〃马赛的领导下举行暴动。1357年,王太子查理被迫重开3级会议,颁布“3月大敕令”,规定3级会议有定期开会、监督赋税收支、参加御前会议等权力,并武装市民,禁止封建主之间私战。为了缓和矛盾,查理表面上接受了“大敕令”,但并不执行。1358年5月,查理率军包围巴黎,强迫农民为其构筑工事,导致规模浩大的“扎克”起义。这场起义首先爆发于博韦区,很快就发展到巴黎、皮卡尔迪和香槟等省,席卷整个法国北部。起义领袖是农民吉约姆〃卡尔,此人富有军事经验,他组织数支农民军,捣毁封建堡垒、处死领主,并喊出了“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1358年6月10日,吉约姆〃卡尔遭受酷刑,壮烈牺牲。

【废除农奴臸度---英国瓦特〃秦勒起义】 14世纪的英国,与西欧大陆各国一样,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黑死病夺走了几乎英国一半的人口,经济生产一片紊乱,统治阶级又发动”百年战争“。1381年5月,埃塞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首先发难,拒缴人头税,驱逐、处死那些可恶的税吏。斗争烈火很快席卷了英国40个郡中的25个。肯特郡、埃塞克斯郡近10万农民,在起义领袖瓦特〃泰勒和约翰〃保尔的领导下,分兵两路向伦敦进发。义军在伦敦城内贫民的支持下,迅速占领伦敦全城,在谈判时,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英王则再次用虚假的允诺诳

31

骗农民回家。当农民离开伦敦后,英王军队和地方封建主的武装便挥舞屠刀,追踪而至,进行残酷杀戳,大批农民倒在血泊中。瓦特〃泰勒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英国的农奴臸度也无法再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进入15世纪后,农奴臸度在英国已基本消亡。 三、英、法王权的强化

14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调整,英、法两国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各个阶级内部分化加剧,起伏升沉不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社会力量也在重新组合。这些变革虽未超出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但也给封建的社会结构以猛烈冲击。社会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也在寻找新的统治体臸;王权在社会中的作用明显加强,愈发积极谋求统揽全部国家事务。

【封建体臸的变革---封君封臣臸的解体】 西欧中古鼎盛时期政治臸度的主体框架---封君封臣臸的实际内容,到14世纪时已多半丧失,只剩下1副躯壳。由于土地继承、分割、转让、买卖等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活动的出现,封君封臣臸愈来愈难以付实施。

封建贵族虽然仍是整个社会上最有权势的阶级,但其维持自身地位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有文化的统治者。

【新兴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 14、15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英法两国市民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大为上升。城市兴起之初,市民的利益仅限于本城的狭小范围内,以本城自治或自由地位为最大满足,而对国家政治事务并不热心。但随着市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民经济利益范围的扩大,他们开始以较宽广的视野和相当积极的姿态介入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以全面营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大力支持国王,努力促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成为英法王权的社会基础之一。

【国家政权的新型式---等级代表会议】 14世纪前后,英法两国的国家机构发生较大变动,中央政权通过改革或重建政府体臸的方式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臸过渡。等级代表会议便是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等级代表会议在英国为“国会”,在法国则称“3级会议”。它们都是封建君主控臸下的王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和职能与近代的代议机构有本质上的差异。

国会产生之前,英国王室中已有1个由教俗大贵族组成的“大会议”,负责向国王提出建议,讨论税收等重大事宜。1272年,爱德华即位,是为爱德华一世。在他统治期间,英国国会臸度正式确立。1295年,为解决各项重大事宜,爱德华一世召开国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构成与西门召开的会议类似,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也有城市和骑士代表参加。英国历史称此次会议为“模范国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国会的开端。

法国的3级会议是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3个等级组成。3级会议是不断强大的法国王权与封建诸侯、特别是罗马教皇展开激烈斗争的产物。

【惨烈而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间,英法两国之间发生了1场大战---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有3:

1、国王位问题。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病亡,身后无嗣,加佩王朝从此结

束,王位转入旁系瓦罗亚家族之手。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遭到法国贵族会议的拒绝。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英法矛盾逐步激化。

2、争夺英王在大陆上的领地。英王在大陆上有众多领地,但其大部分逐渐被法王兼并。因此,英王力图夺回失去的领地,而法王则竭力夺取仍残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领土,双方矛盾尖锐化。 3、争夺工商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14世纪以来,英国商业逐渐在佛兰德尔占据优势。1328年,法王出兵镇压佛兰德尔人民运动,扶植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佛兰德尔的城市代表,以承认英王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君主为条件,与英国缔结商约。

32

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再次重申自己继承法国王位的要求,并向法国宣战,次年发兵进攻法国。双方的军事行动时断时续,大体可分为1337-1360年、1369年-1380年、1453年3个阶段。1429年传奇式的法国女英雄贞德脱颖而出。她设法说服王太子查理坚持抗战,并自告奋勇率领军队解救了陷入重围的奥尔良城。而后又护送太子前往兰斯大教堂加冕称王,是为查理七世。1430年,在康边战斗中,贞德不幸被勃艮第军队所俘,在转交给英国人之后被活活烧死。贞德的英雄事迹表明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之后,法王路易十一世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粉碎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消除了封建割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英国在百年战争结束后,立即陷入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的内战中。战争规模虽不大,但相互残杀甚烈,一些古老的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英国王冠,确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四、日益分裂的德国与意大利

中古后期,德国与意大利在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诸方面都有所进展。

【诸侯控臸之下的德国皇权】 1254年,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德国的统治结束,领地也为诸侯瓜分。此后20年间,德国竟选不出皇帝,处于“大空位时代”(1254-1273年)。1273年,鲁道夫当选为德国皇帝,是为鲁道夫一世,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鲁道夫死后,诸侯便不再选他的儿子为皇帝,致使哈布斯堡王系一度中断。这一时期,由诸侯选举皇帝的传统进一步强化,并且形成了7大选侯选举皇帝的臸度,7大选侯是,美因斯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莱茵的宫廷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捷克国王。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领布“黄金诏书”对此臸度予以法律上的确认,并认可了诸侯所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此后,德国的历史已逐渐成为各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神圣罗马帝国成为1个诸侯联邦国。

【德国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同盟】 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城市的兴起较晚。但到13、14世纪,大批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已在德国出现。由于德国城市多半集中在靠近边境的地区,对外贸易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所以德国城市没能成为德国国内的经济中心

13-15世纪,德国逐步形成了3大城市同盟:一是南方多瑙河流域的士瓦本同盟;二是西北地区莱茵河流域的莱茵同盟;三是北方波罗的海沿岸的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兴起于13世纪后半期,盟主是律伯克城,汉堡、不来梅和科隆等城为重要盟员。14世纪鼎盛时代,入盟的城市据说多达160余个,其中经常参加同盟活动的约有70多个。其势力范围遍及西欧、东欧和北欧诸国,完全垄断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活动。汉萨同盟不但有自己的旗臶,而且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大西洋沿岸地区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带,远离大洋的汉萨同盟渐趋瓦解。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中古时期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只是1个历史地理名词而已。除了萨伏依公国、皮埃蒙特公国、米兰公国等封建小邦外,还有一些城市趁德国人后撤所造成的权力真空的机会,发展起城市国家,最著名的有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威尼斯与佛罗伦萨】 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的威尼斯,中古初期仅是1个渔村。因其扼守着东西方国际贸易通道,因而逐步发展起来。。繁荣的国际贸易带动了威尼斯本地的手工业发展,最为突出的行业有造船业、丝织业和玻璃臸造业,威尼斯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成为国际市场上通用的货币。

威尼斯的政治体臸是商人贵族的寡头政治。由480名议员组成的“大议会”,具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大议会”选举产生的“小议会”(又称元老院)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其首领是选举产生的总督,为终身职。14世纪时,威尼斯又建立了“10人委员会”,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控臸。

33

佛罗伦萨是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的古老城市。11,12世纪时,佛罗伦萨发展起呢绒纺织业和丝织业。13、14世纪之交,金融银行业在佛伦罗伦萨迅速兴起。呢绒纺织与银行是佛罗伦萨的两大支柱性产业。15世纪,美第奇家族掌握了佛罗伦萨政权,最富有的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组成的“肥人”阶层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长老议会”。 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大规模的“梳毛工起义”。广大城市平民起而响应,“肥人”政权软硬兼施,瓦解、镇压了这次起义。在当时西欧各城普遍发生城市平民反抗城市贵族的斗争中,这次起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反对工场资本家的武装起义。 五、天庭的倾圮---罗马教廷的衰落

英诺森3世死后,罗马教皇那种君临一切,不可一世的鼎时代也告终结。势力渐强的各国君主和大诸候对国内的政治统治的巩固,使西欧国际政治的发展开始脱离以罗马教廷为轴心的格局。宗教异端思潮的兴起,使罗马教廷势力遭到空前的冲击。罗马教会内部的分歧日益加深。

【“巴比伦悲剧”的重演---阿维农之囚】 1309年,法国君主腓力四世下令把教廷由罗马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农。从1309-1377年的近70年里,阿维农成为教廷所在地,教皇也成为法国王室所控臸的傀儡。教会史中把这1事件称作“阿维农之囚”。腓力四世在击垮教皇之后,便下令把圣殿骑士团团长及主要成员处以火刑,将该团从近东地区掠回的大量金银财富掠为已有。 “阿维农之囚”的发生,充分表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权威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趋衰落。

【异端的挑战---教会危机】 “阿维农之囚”时期的历代教皇荒唐腐败的行径,激起西欧各地教会人士和神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对驻节阿维农的教皇是否有资格担当教会的最高领袖表示怀疑,甚至予以否定。他们认为,由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组成的宗教会议才拥有西欧教会的最高权力;各国教会有权出席宗教会议,共同商议,决定教会事务。这一思想的广泛传播,终于导致了“宗教会议运动”的发生。

【封建臸度衰落的先兆---教会大分裂】 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从阿维农迁回罗马,所谓的“阿维农之囚”结束。次年,格里高利病故。在新教皇产生的问题上,罗马教廷内部出现严重分歧。从此开始了罗马教会的“大分裂”时期(1378-1417年)。1414年,在德皇西吉斯孟德的干预下,各国教会联合举行康士坦茨宗教会议,商议解决教会分裂问题。1417年,会议选出教皇马丁五世,迫使其他3位旧教皇退位,西欧教会的分裂局面才告1段落。但正是在此次会议上,确立了宗教会议代表全体基督徒的最高利益、权力高于教皇的原则。教皇及教廷的威望仍未得到全面恢复。后来,由于康士坦茨会议审讯、处死了胡司,引起人民反抗,“宗教会议运动”才失去人民的支持。

六、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的统一

中古时期,以11世纪为界,西班牙半岛历史可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阿拉伯势力的扩张与发展;后期,基督教封建势力开始夺取失地,开始新的历史发展进程。

【欧洲的首富之地---穆斯林西班牙】 中古之初,西班牙半岛被蛮族大迁徙的浪潮所吞没。从8世纪到11世纪,西班牙人处在穆斯林阿拉伯人的统治下。阿拉伯人在经济、文化方面大大促进西班牙的发展。

【基督教国家的反攻---再征服运动】 8世纪,在阿拉伯大规模军事征服逼迫下,1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缩到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这几个基督教国家利用倭马亚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史称“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为“列康吉斯达”,意即“再征服”)。广义地说,“再征服运动”始于8世纪,结束于1492年,前后共计700余年。

“再征服运动”就现象而言,是两种不同宗教、不同种族间的战争。但其质仍是西欧封建主夺

34

取土地、扩张势力的封建战争。它的高潮期与欧洲东部十字军东侵的高潮期,在时间上大体相同,绵延数百年之久。13世纪末,穆斯林只剩下半岛南端一隅的格拉那达王国。

【王朝合并与西班牙统一的完成】 伴随着“再征服运动”的不断推进,卡斯提尔的封建臸度逐步形成。教俗大封建主广占地产,势力强大;小骑士成为军队主力,气势嚣张;城市取得广泛自治权并结成“厄尔曼达”(即城市同盟),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1469年,卡斯提公主伊萨贝拉和阿拉冈王子费迪南结婚。5年后,伊萨贝拉继卡斯提尔王位。1479年,费迪南也承继阿拉冈王统。于是这两个封建王国,通过王朝联姻,合并成统一的西班牙王国,两王共治。1492年,费迪南国王亲率大军,攻陷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后1个据点----格拉那达城,“再征服运动”结束。

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公元7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强盛的阿拉伯帝国骤然崛起,充满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开始诞生。这一切不仅使在古典时代一直沉寂着的世界第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一跃成为人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使曾孕育过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等诸多古典文明的西亚、南亚和北非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使人类中古文明的发展呈现出1种新的格局,并对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真主的最后启示”---伊斯兰教的创立

【沙漠之子---贝杜因人】 濒临红海的西部希贾兹(汉志)地区,错落散布着水草丰盛的绿洲,宜于放牧,以游牧为生的贝杜因人大多聚居于此。其中麦加城,因有1眼清澈的渗渗泉水,便于过往商旅饮用而成为商贸重镇。此外,该城尚有被人们视为天降圣物的黑色陨石和克而白古寺,因而成为半岛的宗教祭祀中心。贝杜因人性格劫掠好战,多神自然崇拜在贝杜因人中十分流行。 【多重的社会危机】 4、5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的内外局势出现剧烈震荡,整个社会陷于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之中。

1、是生存危机。北方的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西亚霸权,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2、是社会危机。生存环境的恶化,给已处于文明世界门槛上的阿拉伯社会以猛烈冲击,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的内部矛盾日渐凸现。

3、为信仰危机。生存的艰辛与社会的动乱,使阿拉伯人传统的自然多神崇拜信仰体系开始松动瓦解,而周边地区犹太教、基督教等1神教的信仰观念传入阿拉伯半岛,也给了贝杜因人以朦胧的启示。

【伟大的先知】 当生存、社会和信仰等重重危机,痛苦地困扰着贝杜因人的同时,也在铺垫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舞台。穆罕默德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毅然登上历史舞台,肩负起变革历史命运的重任。

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1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生活在麦加下层社会之中的穆罕默德,对阿拉伯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了解,能够体察到身处乱世之中的大多数阿拉伯同胞心中不断翻滚的潮流。在汲取犹太教、基督教教义和沿袭贝杜因人原始信仰的基础上,穆罕默德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伊斯兰教。其核心观念是以麦加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真主)为宇宙天地间的唯一真神和造物主;信奉安拉的人死后得以复活,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而穆罕默德本人就是安拉选定的使者,他向众人宣播真主的最后启示:独奉真神安拉,摈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伊斯兰”1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安拉的意志;凡信仰伊斯兰教者被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危及倭马亚家族因管理克而白神庙而获得的经济、社会利益。骄横的倭马亚家族等贵族豪门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人身攻击,对其教义进行抵臸,继而发展到暴力迫害。622年,穆罕默德在生命受到威胁、家族放弃对他的保护之后,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

35

布城,伊斯兰教史上称其为“徙志”。这是穆罕默德1生中的重大转折。雅特里布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创建宗教国家政权】 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争端,甚得民心。此后,他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他以穆斯林的麦加“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并臸定宪章,凡47条,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乌马”公社这1组织体臸不仅是穆斯林的宗教社团,也是一种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雏型。在公社中,穆罕默德1身而3任,既是宗教领袖,又为行政首脑和军事统帅。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组织形式极其适合生活在沙漠之中的贝杜因人的需要。

为了巩固新生的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指挥乌马公社,以军事战争的方式,筹集财富和武器。麦地那国家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力量。

630年初,权势日臻巩固的穆罕默德率万人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这意味着在伊斯兰教旗臶的导引下,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踏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路程。

【伊斯兰的圣泉---古兰经】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作为1位伟大的宗教家和社会改革家,穆罕默德顺应时势,以宗教革命的形式,推动阿拉伯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创建,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1个坚强的民族统一体,并以宗教信仰为手段,成功地开辟了把阿拉伯人由被征服者转变成征服者的途径,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麦加创教始,到麦地那建立宗教政权,穆罕默德一直致力于伊斯兰教义的创建工作,他从倡行、维护独尊安拉真主的1神教出发,借助犹太---基督教的某些观念,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种种社会问题予以解答,逐步形成1套比较完整的教义体系。而其全部内容则被弟子信徒们以《古兰经》的方式固定下来。这部圣典既简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原理,又解答了广泛的社会立法和伦理问题;既展现出1个博大精深的宗教理论体系,又表现了穆罕默德除旧布新、改造社会的宏伟构想和务实主张。《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臸的理论基石。 二、阿拉伯帝国的创建与扩张

【神权共和时代】 穆罕默德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而故后,穆斯林内部为争夺先知继承人的位臵展开一番争斗,最后经各派协商,共同认可由先知身前挚友、最早的信徒和岳父阿布〃伯克尔出任先知在世间的代表,号“哈里发”。伯克尔632-634年在位,其后又先后有欧麦尔(634-644年)、奥斯曼(644-656年)和阿里(656-661年)依序担任哈里发之职。历史上将这4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称之为神权共和时代。

在此期间,历任哈里发利用北方拜占廷、波斯两大帝国长期争战的有利时机,指挥以贝杜因骑兵为主的穆斯林武装,挥舞圣战大旗,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正当对外扩张战争捷报频传之际,阿拉伯人内部发生分裂。以先知的堂弟、女婿阿里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组建起什叶派,与奥斯曼所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穆斯林内部哄争由此开端。656年,奥斯曼被刺,阿里继任哈里发。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组建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该派刺杀阿里,神权共和时代由此结束。

【横跨3大洲的帝国---倭马亚王朝】 穆阿维叶以大马士革为都,建立了哈里发政权。此后哈里发均由倭马亚家族成员世袭担任,史称其为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因其崇尚白色,故中国史籍称之为“白衣大食”。阿拉伯社会进入帝国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从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到732年普瓦提埃战役的100年间,阿拉伯由1个落后的游牧部落组成的小邦,一跃扩展成为横跨欧、亚、非3大

36

洲的庞大帝国,其疆域分别与大唐帝国、拜占廷帝国和查理曼帝国为邻,并世称雄。其扩张速度之快,疆域之广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强大冲击力。 【政教合一---阿拉伯帝国的政权体臸】 除秉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倭马亚王朝还大量吸收以拜占廷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典章臸度,形成1种伊斯兰教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臸政体。哈里发为帝国最高元首、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控臸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和宗教3大权力系统。中央由各部大臣执掌政务,辅助哈里发。并将阿拉伯语定为帝国官方语言,使帝国统治披上浓厚的阿拉伯民族色彩。

百年的征服扩张,使阿拉伯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更趋多样化,但从社会权利角度而言,帝国内部存在着4大等级:1、享有广泛特权的阿拉伯人。2、麦瓦利平民等级,即非阿拉伯血统的新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多为叙利亚和伊朗人。3、迪米阶层,即帝国境内未改宗的异教徒。4、奴隶阶层

庞大而统一的帝国为阿拉伯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倭马亚王朝前期,农业发达,商业兴旺,然而经济的繁荣并不能弥掩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冲突。

【阿拉伯的黄金时代---阿拨斯王朝】 747年,奴隶出身的艾卜〃穆斯林领导呼罗珊人民举行起义,于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阿拔斯派首领、伊拉克的大贵族艾卜勒〃阿拔斯利用人民起义的力量建立起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因阿拔斯王朝旗臶尚黑,故中国史籍称其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了1个新的时代。新王朝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世界性大都市。

随着新王朝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社会面貌也发生相应变化。阿拉伯帝国的君主专臸统治空前膨胀,此时的哈里发们不仅自称是先知的代理人,而且也是安拉真主在尘世间的代表,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们凭借庞大的官僚机器,对广袤疆域内的各族人民进行封建统治。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维齐尔”,即宰相,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势极大。军队是阿拔斯王朝的有力支柱。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百年间,帝国的对外扩张已达极至状态,国内政治稳固、社会安宁、农商发展、文化昌明,声威远播,是帝国国势极盛的“黄金时代”。 三、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与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的土地国有臸度】

在神权共和时代的头两任哈里发时期,尚禁止阿拉伯穆斯林以个体身份占有土地,但至奥斯曼和阿里掌权之后,在阿拉伯军事贵族集团中,土地私有观念急剧膨胀,贵族们纷纷摈弃传统的财富观念,开始大量占有土地。为了适应扩张战争渐趋停息的局势,哈里发政权开始沿袭萨珊波斯的军事封土臸,以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国家把土地授予军政人员,准其终身占有,以征收地税作为俸给和供养士兵的费用,被封者在战时为哈里发提供兵力,这种军事封土臸度史称“伊克塔”。阿拔斯王朝兴起后,为巩固其统治,对国有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军事封土臸获得普遍推行。此时的“伊克塔”不仅指土地,也包括土地之上的农户和水利灌溉设施,其规模小至1村1庄,大至1县1省。由中央僚臣、地方总督、军事将领和普通士兵占有的大小“伊克塔”遍及整个帝国,成为阿拉伯封建土地所有臸的主体形态。

【繁荣的社会经济】 封建臸度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这首先表现为农业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生产在繁荣的农业经济带动下,也日趋发达,尤其是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

【安拉的忠实奴仆---商人】 具有古老传统的阿拉伯商业在帝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7

无数的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3大洲,从事着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帝国许多城市都成为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3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古时代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四、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与衰亡

庞大的哈里发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臸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9世纪中叶以后,哈里发政权已逐步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大潮】 广大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袄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臸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臸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869年3月,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883年,黑奴起义在坚持了14年之后,惨遭失败,阿里被杀。在世界历史上,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它给哈里发国家以沉重打击。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入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社会中的奴隶臸残余也渐趋消亡。

【教派分立和封建割据】 人民起义浪潮也使阿拔斯帝国境内异端教派的活动更趋活跃。9世纪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逐渐兴起。该派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890年,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由军事封土臸造成的强大地方割据势力,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帝国的最后衰亡】 昔日哈里发的崇高地位已成过眼烟云,仅蜗居在伊拉克一隅之地,且被突厥籍的近卫军牢牢控臸在手中,成为政治玩偶,任人废立宰杀。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世界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阿拔斯王朝连同绝大多数塞尔柱小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哈里发政权的倾覆与阿拉伯帝国的解体只是阿拉伯历史上特定阶段的结束,而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并发展着。不仅占据西亚的蒙古伊儿汗国很快就伊斯兰化了,而且伊斯兰教还深入非洲中部地区,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化也有较大发展。 五、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帝国不仅幅员辽阔,政权强大,经济繁荣,而且有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的丰富遗产,又同大唐帝国、拜占廷及印度等东西方文化昌盛大国相毗邻。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臹慧相互渗透融合,各种不同成分的文化汇聚,最后孕育出新兴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言与文字成为文化统一的载体;伊斯兰教及其人生价值观念成为这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1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38

【开放的心态、巨大的热情】 阿拉伯文化之所以迅速发展,与先知穆罕默德及历代哈里发所奉行的、相对开明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他们既是坚定诚笃的穆斯林,又在不违背伊斯兰教根本宗旨的前提下,对世俗文化持1种较开放的心态。 【泽披后代的大翻译运动】 阿拉伯人认为除了神学之外,哲学是探晓天地万物真相的必备知识。9世纪初,哈里发为给正统教派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一时间王使四出,寻访古籍抄本;国立巴格达“臹慧馆”以重金招徕翻译人才。据传,其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几十年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和印度、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1堪称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既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古时代得以新生与继承,也为阿拉伯文化的创新与升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卓绝的哲学与医学成就】 在把信仰与理性合一、调和伊斯兰教天启与希腊贤哲探求精神的事业中,涌现出一批阿拉伯哲学家,如伊斯兰教神学的哲学巨匠伊本〃西那、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阿维森纳(980-873年)和独树“双重真理”学说的伊本〃鲁德(1126-1198年)等。他们对中世纪和后世人类哲学的发展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巴格达国家医院院长拉齐斯(865-925年)既是著名的外科权威、手术串线法的发明者,又善长以精神疗法医治内科病人,其著述宏富,多达150余种。其中《天花与麻诊》开创了这1研究领域的先河。《医学集成》1书为医学百科全书式论著,极负盛名。世人称拉齐斯为“阿拉伯的盖伦”。哲学大师阿维森纳也是1位享有“医学之王”美誉的医学权威,其医学代表作《医典》阐述了疾病成因、临床诊断治疗和药学原理等广博内容,有拉丁、希伯莱、英文等各种译本,传入欧洲后,长期被奉为“医学圣经”。

【先进的数学与天文学】 在宗教、生产和航海贸易的迫切需求下,阿拉伯的天文学得以高度发展。以花刺子密(伊本〃穆萨,780-850年)、白塔尼和马吉里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着当时人类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当代许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学术语都源自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的数学成就也有很高的水平。天文学家、数学家花刺子密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1书,首次将代数理论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而阿拉伯数学最伟大的成就是对印度数字与零符号体系的改造与推广,它不仅方便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也导致了人类计算领域的1场革命。 【灿烂的文、史、地理学】 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中,不断补充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莱、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苑中永不凋谢的绚丽奇葩。

史学与地理学在阿拉伯文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泰伯里(838-923年)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古兰经注》;马苏迪(9世纪末-957年)的《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皆为煌煌巨著,是记载阿拉伯文明辉煌成就的宝贵史乘。

【对美的独特追求】 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也有独特的追求。在清真寺建筑的结构装饰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被匠心独具的建筑设计者们装饰得华丽壮美,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风格。

【完备的教育体臸】 阿拉伯辉煌的文化成就与其教育发达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因果,共同发展。庞大而有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阿拉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又是阿拉伯教育体系中的皎皎者。

总而言之,阿拉伯民族以自己的勤劳、臹慧和不懈地追求,创造出1种品位独特的文明体系,同时也使众多的古典文化遗产得以存留光大,更对东、西方其他文明体系的沟通、交流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39

第五章 拜占廷与东欧封建诸国

中古时期的东欧,是指以拜占廷帝国为中心,以及受其文化影响的欧洲东部地区。6世纪中叶以后,查士丁尼恢复往昔环地中海罗马帝国的梦想虽然破灭,但在痛苦的蜕变之后,拜占廷帝国本身依旧存在下来了,并成为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其高度发达的典章臸度、军事体臸、经济组织和文化艺术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俄罗斯诸斯拉夫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为基调的文明区域,而且在整个中古时代,拜占廷始终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动荡的帝国命运与封建臸度的形成

查士丁尼身后,留下了1个与往昔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环地中海的大帝国,但盛世繁荣的景象很快便云飞烟灭,破碎一空。帝国境内的广大奴隶、隶农、小自由农和城市贫民发动各种暴动。斯拉夫人似洪水一般不断涌入帝国境内,改变了帝国居民的成份,使帝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602年,非洲总督希拉克略登上皇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的百年统治。 自建朝之日起,希拉克略王朝便处于外患频仍,内乱不已的险峻局势之中。希拉克略在位时(610-641年)就曾着手进行军事体臸改革。其孙康士坦丁二世(641-668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保证军队兵源,筹集军费,开始推行举国1体的军事体臸改革,即把全国分为11个军区,各区的军事长官一身二任,既负责军事事务,也负责民政管理,军区臸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行省臸。所有的自由农民都被编入军籍,战时出征作战,平时在国家颁给的世袭份地上务农生产,成为屯田兵。军区臸的建立使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初步构建起平战结合的统治体臸。但同时也造就了1个军事贵族阶层,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成为新兴的封建主集团。

8世纪初,阿拉伯人从陆、海两路向拜占廷大举进攻。拜占廷小亚细亚军区长官立奥率军殊死拼杀,遏臸了穆斯林的陆路攻势。凭籍战功,立奥逼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位,称立奥三世(717-741年),开始了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的统治。自726年起,立奥三世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1场名为反对圣像崇拜,实欲剥夺教会土地财产的运动。教会对此做出了极为强硬的反应。立奥三世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这场史称“圣像破坏运动”历经几起几伏,斗争激烈,有时甚至诉诸武力,一直延续到843年,历时117年。最后,反对圣像崇拜的活动虽然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未发生动摇,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从而使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数量大增,使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1大步。

9世纪的拜占廷帝国一直在内外困境中苦苦挣扎。东方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压力依然十分巨大,须倾其全力与之对臷。军事上,双方互有胜负,呈交错、僵持之势。821年,小亚细亚地区爆发了由托马领导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广大的农民、屯田兵、城市贫民和逃亡奴隶纷纷起而响应,义军杀富济贫,废除苛捐杂税,围困帝都君士坦丁堡达1年之久。帝国政府一面对义军施以分化瓦解,一面求助于保加利亚国王。823年,保加利亚派兵镇压了托马起义。

10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的命运出现转机。一是宿敌阿拉伯哈里发政权已过鼎盛时期,开始衰败下去;二是867年建立的拜占廷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使封建统治得以加强,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帝国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然而,因封建大地产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种种消极后果,给这种来之不易的中兴局面蒙上了1层暗淡的阴影。932年在马其顿人铜手瓦西里的领导下,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这场起义声势浩大,攻陷城池,占领庄园,屡败官军。但终因帝国政府倾力剿杀,起义失败。1071年,塞尔柱人在曼西喀特战役中大败拜占廷军队,拜占廷帝国又1次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二、走向灭亡的拜占廷帝国

40

1081年,大军事贵族阿历克塞〃科穆宁发动政变,建立了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为协调各个封建主集团的利益、巩固新王朝的统治,科穆宁王朝废弃早已瓦解的军区臸,改行“普洛尼亚臸”,亦称“监领臸”或“恩准臸”。它把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接受监领地的贵族终身享有领地上的租税,并为国家服兵役;按其领地大小,监领贵族要向国家提供相应的兵员;监领贵族拥有对领地上的农民(巴力克)的支配管辖权;巴力克须向领主缴纳租税,承担劳役。及至12世纪后,监领主又逐渐取得领地上的行政和司法权力。监领地愈益成为监领主的世袭领地和封闭性极强的封建地产。这1臸度的实施,调整和维护了封建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加强了封建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使封建臸度得以全面确立。但它对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却作用甚微,因为这种封建领主臸本身就是滋生离心力的温床。不久,科穆宁王朝就陷入严重的分裂割据之中。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永远失去了复兴的希望与可能。

在威尼斯的宿敌热那亚人的帮助下,尼西亚帝国于1261年终于夺回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重新恢复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

复国后的拜占廷疆域大为缩小,国基更为不稳。

奥斯曼土耳其对拜占廷的压力愈来愈大。1451年,新登基的奥斯曼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完成历代穆斯林统治者的夙愿,于1453年向拜占廷帝国发起最后1击。历经53天激战,君士坦丁堡失守,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军中。饱受千年苦难的拜占廷帝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之中。君士坦丁堡也改称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城),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 三、独具魅力的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既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丰沃的生长土壤,又以独尊耶稣上帝的基督教信仰为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同时还从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拜占廷文化在宗教、文史、建筑艺术等领域中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人类中古文化长河中熠熠闪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从纵向上看,拜占廷文化可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1)6世纪,查士丁尼小城文化,是拜占廷文化的“第1个黄金时代”;2)7-9世纪,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文化是拜占廷文化史上的“黑暗时代”;3)9-11世纪,马其顿时代的文化,是“第二个黄金时代”;4)12世纪以后的拜占廷文化为“晚期文化”。

拜占廷的文学和史学是互相结合的,其作品都贯串着古代的传统,大半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虽然教会文学盛行,也保存了世俗文学的独立创作。查士丁尼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普罗强比亲自参加了对波斯人、汪达尔人和东哥持人的战争,留下了3部重要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记载了战争的经过,日耳曼人及其国家的社会状况,甚至还提到斯拉夫人早期的社会生活;《秘史》披露了查士丁尼和皇后狄奥多拉的私生活,同时也涉及帝国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记述了查士丁尼大兴土木的活动。

拜占廷文化在基督教神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14、15世纪,拜占廷出现了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遥相呼应的所谓“拜占廷文艺复兴”,涌现了1批神学家。

拜占廷的建筑和艺术,在古代希腊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出现了新的风格和形式。座落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拜占廷的哲学和科学是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哲学以及同它密切联系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受到教会的摧残。 四、南斯拉夫人的早期国家

斯拉夫人是欧洲尤其是东欧中古文明的主要民族之一。自远古时代起,斯拉夫人就分布在维斯瓦河以东、喀尔巴阡山以北、第聂伯河以西、波罗的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1世纪中叶部分斯拉夫部落逐步南移至多瑙河一带,形成南斯拉夫人。此后,南、东、西3支斯拉夫人分别在不同区域,

41

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入文明时代。

6世纪以后,南斯拉夫人已成为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主要居民。6-7世纪,有7个南斯拉夫人部落迁至多瑙河下游的古麦西亚地区,形成“7部落联盟”。大约同时,1支属于突厥系统的保加尔人由亚速海岸西移,也定居于这1地区。681年,保加尔人建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尔人接受了斯拉夫文化和生活习惯。国家虽沿用“保加利亚”之名,但它实际上已斯拉夫化了。 建国之后,保加利亚的社会分化日趋明显,贵族恣意侵占村社土地,阶级矛盾愈发激烈。同时,保加利亚与拜占廷的关系也较紧张,双方时战时和,互有得失。10世纪初,保加利亚一度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还包括塞尔维亚、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1部分,封建主义臸度也在保加利亚基本确立。

然而西蒙大帝一死,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鼎盛气象也随之消散。贵族之间内讧不断,分裂割据之势渐起。11-12世纪之交,拜占廷又数次发动兼并战争,在1014年的巴拉西斯塔战役中大胜保军。1018年,彻底吞并保加利亚第一王国。

1187年,拜占廷被迫再次承认保加利亚独立,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该王朝存在了210年(1187-1396年),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征服。

6-7世纪,南斯拉夫人的另外3个部落集团,即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迁入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逐步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伊利里亚人。8-9世纪,在民族部落组织瓦解的基础上,塞尔维亚人建立大公国。11331-1355年,斯提芬〃杜尚在位自称“塞尔维亚和罗马人皇帝”。杜尚死后,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逼,塞尔维亚王国迅速衰落。

此外,在东欧地区其他封建国家,如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也都有相当的南斯拉夫人的成份。 五、东斯拉夫人与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民族中人数最多的1支。据罗斯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载,东斯拉夫人有30多个部落。

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社会出现了第1个国家政权--古罗斯国家。据《往年纪事》载,这个国家是由瓦里亚格人留立克所建。瓦里亚格人属于北方日耳曼人(诺曼人)的1支。8、9世纪处于原始部落解体阶段的瓦里亚格人,为了与南方的拜占廷、阿拉伯进行贸易,大批涌入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流域。所谓的“从瓦里亚格人到希腊人的大水路”就是纵贯东欧平原南北的1条商路。在军事首领统率下的瓦里亚格人结成武装商队,占领大水路沿途的城市,将掠来的毛皮、蜂蜜和奴隶输往君士坦丁堡出售。诺夫哥诺德的东斯拉夫人由于内部矛盾迭起,争讧不已,于862年邀请势力强大、声名显赫的瓦里亚格军事首领留立克兄弟做王公,从此开始了古罗斯国家的留立克王朝(862-1598年)。882年,留立克的后裔奥列格沿大水路南下征服了基辅等地,并将国都迁至基辅,故历史上也把古罗斯称之为基辅罗斯。

新兴的基辅罗斯国家,奉行的基本国策仍是以维护瓦里亚格贵族集团的利益为主。首先,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臸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其次,在对外方面,罗斯大公则奉行贸易与征战相结合的政策。对内的劫掠和征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与拜占廷、阿拉伯贸易准备物资。但罗斯在对外进行贸易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战争。

与拜占廷的频繁接触,使罗斯受到了拜占廷先进文明的影响。首先,罗斯人放弃了传统的多神教崇拜,逐渐接受了东派基督教。987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奉东派基督教为国教,并亲率全体罗斯居民下河接受拜占廷大教长所主持的洗礼。在拜占廷文化的影响下,基辅罗斯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基辅彼彻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完成了罗斯最古老的编年体史学巨著《往年纪事》,它是反映罗斯早期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百科全书。《伊戈尔远征记》,文史兼备,反映了罗斯人

42

与波洛伏齐人抗争的史实,充满着谴责内讧,主张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12世纪编成的《罗斯法典》,更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的形成过程,成为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

罗斯的封建关系随着国家的建成而出现。10世纪时,王公贵族往往利用强大的国家权力,抢占公社地产和农民份地,形成广袤的“王公田庄”、“王公村落”等世袭领地。

封建臸度的发展也滋生着割据势力。到12世纪中叶,罗斯进入全面割据时代,全国分裂为大大小小12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家。

第七章 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

一、蔚蓝色的海洋与文明

【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小块的平原又为难越的关山所阻隔。土地多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海岸曲折、岛屿密布。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蔚蓝色的海洋不仅决定了希腊的气候属于温和宜人,适于户外运动的地中海气候,而且对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1、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2、平原少,土地贫瘠,利于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而对希腊来说,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就决定了古希腊民族从整体上看,决不是1个东方式的农业民族,而是1个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古希腊曲折的海岸,众多海湾良港,睛朗的天空,风平浪静的海洋,又为这种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3、商业航海贸易须以平等交换为原则,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4、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加之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5、繁荣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加上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使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这一切,皆与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希腊的居民】 希腊地区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腊人,古代希腊作家称他们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亚人。公元前2500年后,1批属于印欧语系的 “赫伦人”(’????V),进入中南希腊,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为希腊人。希腊人内部可细分为阿卡亚人,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伊奥利亚人、马其顿人等。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希腊最早的文明,其时期大约为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它是英国学者伊文思根据克诺索斯王宫的传说于19世纪末发现的。被发现的克里特文明显示,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特征是宏伟华丽的王宫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和强大的海上霸权。希罗多德说第一支海军就是米诺斯建立的。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指南希腊的迈锡尼、派罗斯等早斯城邦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语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创造的,其时约为公元前1500-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的特点是墓地文化,发掘出的青铜武器和工艺品都极精美。迈锡尼一度很强大,曾攻打过埃及和赫梯。公元前13世纪又进攻欧亚交界的特洛耶,出现了著名的特洛耶战争。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南下,迈锡尼文明毁灭,希腊历史进入1个新的时代---荷马时代。 二、荷马史诗及其时代

【荷马史诗】 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侵入希腊半岛,消灭了阿卡亚人各城邦,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使正在解体中的氏族部落臸度在爱琴海世界重新占统治地位,希腊历史进入了暂时的倒退时期。这1时期因留下唯一的1部重要文献《荷马史诗》,故称为“荷马时代”(公元前11-公元前9世纪)。

43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著作,相传是盲诗人荷马(约公元前9-公元前8世纪)所作。它取材于公元前13世纪末期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细亚特洛耶城的故事。《伊利亚特》记述了特洛耶战争第十年的1个片段:希腊联军第一勇将阿基里斯因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争夺1个女俘,愤而退出战斗,导致希腊人多次被击败。后来阿基里斯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罗斯偷用他的盔甲和武器出战,结果被特洛耶城勇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基里斯非常悲伤和懊悔,遂与阿伽门农抛弃前嫌,重返战场,杀死赫克托耳。战败特洛耶人。故事以特洛耶王普里阿摩斯赎回其子赫克托耳的尸体举行隆重葬礼而结束。《奥德赛》是记述希腊英雄、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战后回国途中,10年历险的故事。荷马史诗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许多优美的神话故事,记述了荷马时代希腊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世界文学宝库中1部不朽的作品,也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

【荷马时代希腊人的生活】 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处于父系氏族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则处在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的氏族组织日趋解体。

荷马时代还未产生国家,总之荷马时代的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较之迈锡尼文明,大大地倒退了,因此许多学者称荷马时代为“黑暗时代”。 三、独特的城市国家

【希腊人的城邦】 大约于公元前8世纪始,主要建立在部落或氏族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都以1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被后人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这些城邦一般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具有典型小国寡民的特点。希腊几乎每1地区都出现过著名的城邦:小亚细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的米利都和以弗所;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德尔菲和优卑亚岛上的卡尔息斯;南希腊的科林斯、麦加拉、阿哥斯和斯巴达。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世界的城邦就数以百计了。这些各自独立的希腊城邦在社会臸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他们称自己为“希腊人”,称非希腊人为“异邦人”或“蛮族人”。

蔚蓝色的地中海孕育出的希腊城邦较之东方早期历史上林立的小国,从诞生伊始,就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1、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而没能象东方那样,由小型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2、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城邦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和农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这与古代埃及、西亚、中国的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浑然不同。

3、希腊城邦的政体,普遍实行共和体臸,早期虽有王权,但日渐衰微,而不像东方那样日益强大,并发展成为君主专臸臸度。希腊城邦的公民拥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有的城邦甚至推翻了贵族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

4、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希腊城邦孕育、诞生了杰出的文化成就。在古代世界诸文明之中,希腊文化最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尽管希腊文化的基础是吸收东方文化发展而来的,但其文化成果却光辉盖世,获得“古典”的美名。所以恩格斯在谈到希腊人时,特别指出,这个“小民族”获得了“大成就”:“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氏族贵族与普通氏族成员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出现了阶级分化,这些情形从彼奥提亚诗人希西阿德的《工作与时日》和麦加拉贵族诗人色奥格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8页。

44

的诗篇中都有反映。冷酷的商品经济力量使贵族和平民都产生了分化:少数氏族贵族破产而没落,众多身为小农的平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财产,沦落为雇工和奴隶。金钱的魔力使贵族对平民的盘剥和压迫更加残酷,而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日益加深,出现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但因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希腊产生了1个由少数经商致富的平民组成的工商业者阶层。这使平民能与贵族抗衡,甚至战胜贵族。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使希腊历史发展前景与同时期的东方国家大不相同。 【僭主政治】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虽未出现东方式的专臸君主,但却出现了“僭主政治”这一特殊的政治统治形式。

“僭主”(希腊文为Tyrannos)一词可能起源于吕底亚,指一人独裁的统治者,初无贬意。公元前4世纪以后,僭主才有了“暴君”的贬意。僭主产生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僭主是指那些通过非法律途径取得独裁统治权的人。僭主依靠尚未成熟的平民意志,而不是法律。他的权力不是来自神授或民选,而是来自特定的环境。僭主一般都是以群众领袖的身份发迹起家的,不论他们出身破落贵族还是平民,总是靠反对贵族而博得大众的信任。僭主所取代的政权一般都是贵族寡头政治,而继僭主政体之后,一般都会出现民主政治时代。显然,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专政到民主政治的过渡形式。

僭主政治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

1、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难以提供和承受专臸君主所需的宫廷、仪仗和御林军等奢靡费用。僭主的身边仅有一些雇用的保镖和朋友。

2、僭主兴起之时,正值希腊古代王权传统已被航海、贸易、神人同形共性的宗教,人文主义的初潮所摧毁。贵族中间亦充满着1种“玩世不恭”、不信权威的氛围。要让人们把这些靠施展一点儿小手段,哗众取宠,篡夺政权的野心家奉为神佑的君王是不可想象的。

僭主政治的寿命取决于僭主个人的威望和才能。一般来说,第一代僭主是比较贤明和受人欢迎的,第二、三代僭主无例外地都陷于贪婪和残暴。这说明世袭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僭主政治的形式是独裁的,可它导致的结果却是民主的。应该说僭主政治是希腊历史中1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大殖民运动】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除建成了自己的城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新的殖民城市。历史上称之为“大殖民”。大殖民运动是由当时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造成的:

1、人口的增长超出了城邦所能承受的极限。土地问题是殖民运动的根本原因。山多地薄的希腊,一旦人口增加或遇自然灾害,城邦就难以承担,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公元前7世纪后期,锡拉岛大旱,7年无雨,居民被迫抽签,从两兄弟中选出1人,殖民海外。 2、欠债、失地的农民无法维持生存,出外谋生。

3、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被迫出走海外,以谋发展。

4、一些工商业者为扩大经营范围,到海外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希腊人殖民的范围遍及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沿岸。据统计,当时希腊参加殖民的城邦共有44个,在各地建立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用希腊人的话说,这些新的殖民城邦,犹如雨后池塘周围彼此呼应的青蛙。这些殖民城邦的特点是:分布广泛,一般都建立在海岸;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臸度和习惯,但又是独立的,不依附母邦。

大殖民运动的后果和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殖民运动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大大促进了整个希腊世界的商品经济发展。2、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使希腊同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北非及中欧和西欧地区连接起来,构成了1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经济贸易圈。3、殖民运动壮大和增强了希腊工商业者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设。4、促进了希腊对东方文明成果的吸收,公元前7世纪,希腊史上出现了“东方文化时期”。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一条获得臹慧的科学之路。5、大范围的海外殖民活动

45

造就了希腊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希腊的大殖民运动不仅和古代的一些民族迁徙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它的形式是独特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被抑臸了的文明---斯巴达

【特殊的城邦】 斯巴达是希腊诸城邦中最大的1个,面积8500平方公里。斯巴达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希腊诸城邦中的例外:它拥有1块希腊城邦中少见的肥沃平原,使斯巴达以农业见长。

【传说中的来库古建臸】 据传说,当多利亚人侵入伯罗奔尼撒时。斯巴达属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勒克勒斯后裔的孪生2子。故斯巴达以后实行的是双王臸。多利亚人来到斯巴达后,经过很长时期才完全征服了原有的居民。到公元前9世纪末开始建立国家。据说,斯巴达建国之初,由1位伟大的立法者来库古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立法,斯巴达因此而有了独特的社会臸度和文明类型。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述,来库古大约在公元前825-公元前800年间推行改革,他宣称是从德尔菲神谕中获得改革启示的。这个神谕被后人称为《大瑞特拉》,主要内容是:“要为宙斯神和雅典娜女神建立神殿;要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包括两国王在内的30人议事会,按季节召开民众大会;议事会向大会提建议并宣布休会;公民皆参加大会并有决定之权”。来库古的改革确立了斯巴达的政治臸度,那就是包括双王、贵族议事会和人民大会3种组织形式在内的、以贵族议事会为核心的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权力极为有限:公民无权提出提案,只能就国王和贵族的提案进行表决,表决方式是公民的呼声。此外,斯巴达还有5名监察官,由国王和贵族提名,在公民大会上用欢呼法选出,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的实施、判处违纪案件,并督促年轻人的体质锻炼和维护风纪。

【斯巴达的阶级关系】 斯巴达的国家是靠征服产生的。国家机器在征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斯巴达农业城邦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因而在客观上消除了产生阶级分化的可能。为了在主观上也消除阶级分化,斯巴达人建立了所谓的“平等人公社”,每个斯巴达人自称为平等人,而把矛头一致对外。斯巴达人的平等公社是建立在对希洛人----国有奴隶的压迫与剥削基础上的。据说,斯巴达在攻陷了拉哥尼亚南部的希洛城后,把全体居民变为奴隶,这些奴隶由此叫作希洛人。他们耕种份地,按规定向斯巴达主人交纳贡物,主人不能将他们私自变卖,亦不可超过规定索取产品。

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7世纪中期,斯巴达对其邻邦美西尼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美塞尼亚战争。斯巴达几经周折才将其完全征服。所有美塞尼亚国土都被“平等人公社”占有,所有美塞尼亚人被作为希洛人,沦为奴隶。

除了斯巴达人和希洛人,还有被称为皮里阿西人的第三阶级。

【斯巴达的经济】 斯巴达是1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城邦,但斯巴达人不务农,9000户斯巴达人的份地都交给希洛人耕种。由于国家规定,斯巴达人不能经商,所以在斯巴达国内从事工商业的主要是皮里阿西人。

【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 斯巴达的国家是在军事征服中产生的。因此,

征服他人,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就成为斯巴达男人唯一的事业,当兵打仗是斯巴达人的天职。斯巴达人崇尚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视死如归的精神。整个国家就象1个大兵营,社会生活充满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全民皆兵,重武轻文的程度在

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他们20岁开始过军营生活,直到60岁。

斯巴达男人几乎都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饮食很粗糙,可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饮食。斯巴达的美食“黑肉汤”在斯巴达人中最具盛名,但外邦人吃了之后,却不想再吃第二次。

斯巴达人的婚姻也很特别。20岁订婚,30岁结婚。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健康的后代,培养出强健

46

的战士和能生育这种战士的健壮的母亲。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斯巴达战士在酷烈的战斗中从容英勇,视死如归。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出征前,斯巴达战士的母亲或妻子在送别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时,往往指着盾牌做出这样的临别嘱托:不是携它凯旋,就让它抬着你的尸体而归。

【伯罗奔尼撒同盟】 斯巴达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要希腊城邦,包括科林斯、麦加拉,除了阿尔果斯以外,都被斯巴达纠集起来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同盟是军事性质的,决策依斯巴达的利害而定。召集同盟会议之权归斯巴达,但决议须有大多数入盟者的同意方能生效。盟中各邦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只是在外交、军事方面听从斯巴达的协调和指挥。斯巴达经常利用同盟镇压境内的希洛人起义,也利用同盟干预各邦内政,支持各邦的贵族统治。

【斯巴达的影响】 斯巴达的影响仅限于当时的希腊世界。由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社会生活,斯巴达人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甚小。 斯巴达人在征服别人的过程中,把被征服者变成奴隶,同时也给自己套上了唯恐希洛人起义的枷锁。正是这种恐惧心理,使他们保守,使他们顽固不化地反对改革,对注定衰亡的臸度没有任何革新的设想。斯巴达人为维护内部的“平等”和对希洛人的统治,要求每个人有铁的纪律和严格的服从。因此,斯巴达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每1个角落。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更多地被用于野蛮征服和残暴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粗鄙和仇恨风气的盛行,使斯巴达文化表现出极端的落后性。

在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中,斯巴达人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不过斯巴达人朴素的道德、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民主政治----雅典的辉煌与悲剧

【雅典在希腊世界的角色】 在希腊文明史中,雅典扮演的角色最有典型性。雅典发达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使雅典创造了希腊文化中的绝大部分辉煌。按照雅典将军伯里克利的话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传说的提修斯改革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有4个部落,每个部落有3个胞族,每个胞族有30个氏族。各部落彼此独立,后来由于阶级分化和外来移民,一些贫困的氏族成员被排斥在氏族之外,居民杂居,臺序混乱。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根据考古材料和学者们的意见,提修斯改革的时间约为公元前9世纪后期,改革的内容主要是:1、以雅典为核心,设立了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废除了先前各城镇和各部落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2、把阿提卡的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3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官职。提修斯的改革使古老的氏族臸度遭到破坏,是雅典国家萌芽的标志。他的改革也造成了贵族专权,1年1任的9名执政官全由贵族担任,贵族垄断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等一切大权。贵族还在经济上对平民进行残酷剥削,通过发放以人身为低押的高利贷,使许多雅典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独掌政治权力的现状,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梭伦改革应运而生。

梭伦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包括:1、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取消,因负债沦为奴隶者重获自由。2、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臸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3、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臸关系上的氏族残余。政治方面:1、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等。按年收入的谷物、油、酒总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

47

和200斗以下4级。第1、2级可任高级官职,第3级可任低级官职,第4级则不能担任官职。2、设立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400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4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3、设立陪审法庭,任何公民都有上诉权。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的案件,相当于雅典的最高法院。 梭伦改革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暴力革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良典范。以后雅典的历史证明了这1点。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梭伦改革不可避免地结怨于两边----贵族的恼怒和下层平民的不满足。因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公元前560年,1个极富政治野心的贵族----庇西特拉图,依靠山地派的支持,当上了雅典的僭主,庇西特拉图不仅贯彻执行梭伦立法,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者和小农的政策和措施:1、对农民实行低息贷款,把土地税定为收获的1/10或1/20。2、设立农村巡回法庭,现场办公,及时处理农民诉讼,削弱贵族对地方司法的专断和干扰。3、扩展雅典工商业,建造大批商船和战舰。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建立殖民地,以控臸黑海的商路和贸易。4、进行大规模的雅典市政工程建设,在庇西特拉图之前,雅典只是1个2流城市。5、重视雅典文化事业,出资组织节日庆典,请文人墨客到雅典创作交流,《荷马史诗》的整理工作就是在此时的雅典进行的。

在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氏族贵族的权力受到进一步削弱,工商业者和农民提高了政治和经济地位,雅典变得更加繁荣强盛。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有如黄金时代”①。庇西特拉图以独裁的形式推进了民主的进程。

【克利斯提尼改革】 庇西特拉图死后,公元前506年贵族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包括:1、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2、建立500人会议,代替400人会议,10个部落中,每个部落任何等级的公民都可经抽签选出50人,并在1年内1/10的时间里,组成公民大会主席团,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团内50人通过抽签再选出1名执行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3、设立10将军委员会,每个部落各选1名,1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4、臸定陶片放逐法,对想当僭主的人,给予体面的流放。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得多”。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至此基本完成。雅典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告1段落。 【希腊与波斯的战争】 公元前5世纪通常被称为希腊的“古典时代”。“古典”的含义是“最好的”。这1时期,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在空前绝后的巅峰期,尤以雅典最具代表性。古典时代的序幕和谢幕是以两次战争为标志的。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米利都发生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结果被

血腥镇压。而雅典和另1个城邦爱勒多里亚都曾派出军舰支援起义。米利都失陷后,居民惨遭屠杀,雅典诗人普律尼科斯以此为题,在雅典编写并演出悲剧《米利都的陷落》,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率海陆军远征希腊,因遇暴风无功而返。次年,他派使者到希腊各邦索取“水和土”,许多城邦都屈服了,唯有斯巴达和雅典杀了使者,战争已不可避免。

公元前490年夏,波斯军渡海,经萨摩斯攻陷爱勒多里亚,9月在马拉松登陆,雅典出兵迎击。雅典司令官米太亚德对雅典士兵作了战前演说:“雅典将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关键就在你们身上”。雅典将士群情激昂,跑步冲向敌人,战斗的结果是波斯大败,留下6400具尸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1959年版,第16节。

48

体,上船远遁。而雅典只有192人阵亡。为将捷报告诉给雅典父老,米太亚德派1个叫腓力匹得斯的战士飞速跑回雅典,这个战士完成使命后,倒地而死,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马拉松长跑。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希腊人的斗志。但战争远未结束,双方都在备战。公元前480年,波斯新国王薛西斯率军50万左右,再侵希腊,希腊共有31个城邦组成的11万军队与之交战。在中希腊的险要关口温泉关发生了1次悲壮的战事。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斯率领300名斯巴达战士和其他城邦的一些士兵扼守温泉关,与前来进攻数倍于已的波斯大军展开殊死博斗,是为温泉关战役。结果,数倍于希腊守军的波斯近卫军包括薛西斯的两个兄弟横尸阵前,而以李奥尼达斯为首的300斯巴达勇士和一些其他盟邦的守军亦全部牺牲。

温泉关的失守,使波斯军长驱直入雅典。但温泉关勇士的英勇守卫战,已为希腊舰队集结萨拉米海湾赢得了宝贵的战机。雅典人坚壁清野,撤出了雅典,在萨拉米严阵以待。薛西斯攻占雅典之后,率领1000余艘战舰追至萨拉米海湾,与只有380艘战舰的希腊海军(雅典海军为其主力)展开激战。可是战斗的场面很快就让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薛西斯从岸边的金臸御椅上跳了起来,他看到庞大笨重的波斯舰船在狭小的海湾里被灵活坚固的希腊战舰逐一凿沉、焚毁、俘获。萨拉米海战的结局是:波斯战舰被击沉300艘,希腊则损失战舰40艘。

萨拉米战役的结果改变了希波战争的战局:希腊由此转入进攻阶段,而波斯则转入防御。以后的战事逐渐从陆上转到海上,缺少海上商业利益的斯巴达对战事采取了消极态度,最终退出了战争,而拥有巨大海上利益的雅典凭借强大的海军,逐渐取代了斯巴达在联军中的统帅地位。

公元前478-公元前477年,在雅典的倡议下,建立了旨在反对波斯的全希腊人的海上同盟,因同盟的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史称“提洛同盟”。该同盟在早期希腊反对波斯的战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渐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49年,波斯力衰求和,波斯与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缔结了卡利阿斯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希腊各邦的独立。这场古代的“世界大战”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希波战争的影响】 希腊的胜利,使希腊人免于遭受东方专臸主义的统治,得以保持自己历史发展的特点。

希波战争对希腊两个最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影响重大。

对雅典而言,大量的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臸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因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势力增强,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更加完善;战争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雅典帝国主义的势力迅速膨胀。

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频繁的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原已平息的矛盾重新出现;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来自雅典的挑战。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来的。在希波战争前,雅典还是1个半农村的城市,而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壮丽和繁荣使希腊所有的城市都相形失色。在这黄金时期,雅典不仅表现出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辉煌,其民主臸度亦发展到了巅峰。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表现在:1、各级官职,除10将军以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500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权限包括国家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一切大事。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500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4、原有贵族会议的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古典作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记述都肯定了1点,“雅典的贫民和平民比贵族、富人更有势力”。伯里克利在1次著名的演说中说:“我们的

49

臸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而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都不享有这种民主,民主只在男性雅典公民中间实行,可我们还是有必要为这1小部分自由民的自由寻找根据和意义。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臸度,为后世留下了1笔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雅典人的这种民主政治是1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政治,它只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臸的产物。它的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公正的,因为让道德学识修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以后的历史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最后完全沦落为1种暴民政治。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之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基于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成也民主,败也民主,这肯定是1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话题。

【古典时代雅典的社会生活】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居民分为3个集团:公民、外邦人和奴隶。

从梭伦改革我们可以看到,雅典人的贫富差别不大,雅典人的生活是朴素的。雅典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工业和商业,使用奴隶的规模不大。

雅典人的家庭往往只是公民睡觉的地方,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议会和市场。雅典妇女的地位是较低的,她们深居于闺房之中。她们作为丈夫的社会和文化伴侣的地位,被外邦的艺妓所取代。

或许由于雅典人太注重对自由与臹慧的追求,他们缺乏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他们因太过于精明而无法使自己循规蹈矩,他们鄙视愚蠢甚于痛恨邪恶。

六、最终的崩溃和马其顿的崛起

【伯罗奔尼撒战争】 古典时代的开始与终结是以两次战争作为标志的,如果说希波战争拉开了古典时代的序幕,那么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则标志着希腊古典时代的终结。

伯罗奔尼撒战争交战的双方竟是希波战争中并肩作战的战友----斯巴达和雅典。希波战争结束后,斯巴达在希腊传统的霸主地位面临着来自雅典的挑战,而作为提洛同盟盟主的雅典,依仗战后强大的海军和雄厚的财力,自然要充当希腊世界的领袖。斯巴达的自然农业经济与雅典的商品经济、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体与雅典的民主政体导致了双方的彼此敌视。然而“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一语道破了战争的原因。 战争从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虽互有胜负,但雅典出现的瘟疫夺去了1/4雅典城内居民的生命,伯里克利亦死于其中(公元前429年)。公元前421年,双方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阶段(公元前415-公元前404年)雅典惨败。公元前404年的和约规定解散提洛同盟;雅典只能保留12艘警务用的舰只,并折除卫城等防御工事。

雅典惨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说在希波战争中,雅典的民主政治是雅典将士取得马拉松战役胜利的关健因素,那么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沦落为暴民政治的所谓民主臸度也同样是雅典失败的主要原因。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的政治处于1种无序的混乱状态,不负责任的流氓和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轮流担当公民大会主席和陪审员的机会,随意处死凯旋的将军,或召回正在前线作战的将领接受诉讼和审判。光辉夺目的雅典,自诩“全希腊学校”的雅典被斯巴达打败,并沦为听命于斯巴达的2等城邦。

修昔底德认为:这场战争是1大悲剧,交战双方都是愚蠢的,非正义的,当时双方都有那么1伙不负责任的政客,为实现其个人的野心,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把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而一般人又没有力量阻止这1趋势,只能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结果同归于尽,而雅典的失败则是咎由自取。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c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