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 应用生态学课程辅导章节巩固与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3 00: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阳师范学院 应用生态学课程辅导章节巩固与答案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学研究室编制

2008年8月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生物 B.环境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 )。

A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B.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C.研究环境问题发生规律及环境保护的科学D.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3、生态学一词是由( )首先提出来的.。

A.海克尔 B.达尔文 C.坦斯利 D.欧德姆 4、现代生态学的特点是( )。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系统生态学 5、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同( )相当。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6、按( )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

A.生物类群 B.生物的组织层次 C.生态学的应用 D.生态系统 7、按( )划分,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

A.生物类群 B.生物的组织层次 C.生态学的应用 D.生态系统 8、生态学建立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

A.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B.群落生态学 C.生态系统生态学 D.全球生态学 9、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 )。

A.生态学概念的提出 B.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C. 生态学同其他学科渗透交叉 D.生态学的广泛应用 10、生态学学派的分化是在(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D.现代生态学时期 二、填空题

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___。

2、欧德姆关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是_____。 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

4、生态学一词是由____首先提出来的。

5、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______首先提出来的。

6、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

分支是______。

7、个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与______相当。 8、全球生态学又叫_______。

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 10、生物种群上一层次的生物组织层次是_______。

11、按研究方法划分,生态学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等。

12、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从而能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作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作出适当调控的方法叫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含义及变化。

2、简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4、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5、简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四、论述题

1、论述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改善_______获得的效益最大。

A. 限制因子 B.主导因子 C.直接效益最大因子 D.不足因子 2、下列关于生态因子作用规律说不正确的是( )。

A.限制因子起主导作用

B.地形因子地生物的影响是间接作用

C.水分因子对农作物的影响是阶段性作用

D.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同等重要不可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偿 3、下列生态因子属于第一性周期因素的是( )。

A.光照 B.降雨 C.洪水 D.湿度 4、天敌这一生态因子属于( )。

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生物因子 5、下列生态因子中,属植物生存条件的是( )。

A.光照 B.人 C.岩石 D.昆虫 6、叶肉细胞间隙环境属于( )。

A.微环境 B.内环境 C.生境 D.区域环境 7、下列有关耐性定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耐性可以人为加宽 B.生物对不同因子的耐性不同 C.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耐性不同 D.生物的耐性是随时改变的 8、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是( )。

A.限制因子 B.生态幅较窄的因子 C.生态幅较宽的因子 D.主导因子 9、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因子是( )。

A.生存因子 B.生态因子 C.生存条件 D.环境因子 10、根据地球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划分为( )。

A.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 B.区域环境和自然环境 C.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11、多生长在旷野、路边和森林中的上层乔木,草原及荒漠中的旱生、超旱生植物是( )。

A,阳性植物 B.阴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湿生植物 12、植物叶子排列稀疏,角质层发达,单位面积上气孔多,叶脉密,机械组织发植物是( )。

A.阳性植物 B.阴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湿生植物 13、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阳性植物比阴性植物光补偿点较低B.阳性植物比阴性植物光饱和点低 C.阳性植物比阴性植物呼吸速率低D.阳性植物比阴性植物的叶子排列稀疏 14、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 1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的植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1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的植物是( )。

A.水稻 B.油菜 C.甘蓝 D.冬小麦 17、在引种工作中( )。

A.水稻南种北引生长期延长 B.玉米南引可提前进入生殖生长 C.冬小麦南种北引生长期延长 D.大豆南种北引生长期延长

18、下列属于阳性植物的是( )。

A.蒲公英 B.人参 C.茶树 D.白菜 19、下列属于阴性植物的是( )。

A.蒲公英 B.人参 C.玉米 D白菜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阴性植物是比耐阴植物更耐阴的植物

B.耐阴植物是介于阳性植物比阴性植物二类之间的植物 C.耐阴植物是在强光下生长不好,能忍受遮阴的植物 D.耐阴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 21、_______有利于糖的合成。

A.红光 B.蓝光 C.红外光 D.紫外光 22、_______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A.红光 B.蓝光 C.红外光 D.紫外光 23、引起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敏感光质主要是( )。

A.蓝光与蓝紫光 B.红光与远红光 C.蓝紫光与紫外光 D.黄光与绿光 24、有杀菌作用、产生红疹、引起皮肤癌和促进抗软骨病的维生素D的合成的光是( )。

A.红光 B.蓝光 C.红外光 D.紫外光 2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 )。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活动温度

26、恒温动物身体的这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被称为( )。

A.Allen规律 B.Bergmam规律 C.Gause定律 D.阿利氏原则 27、植物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的作用是( )。

A.降低冰点 B.准备休眠 C.适应高温 D.后熟作用 28、下列关于我国春季物候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山上比山下晚 B.高纬度比低纬度度晚 C.沿海比内陆晚 D.平原比高原晚

29、林业上常使用”层积法”进行种子处理,其作用是( )。

A.筛选种子 B.打破休眠 C.保存种子 D.促进后熟

30、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原因是( )。

A.植物向光性 B.叶片失水 C.减少光的吸收 D.植物是阴性植物 31、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其作用是( )。

A.吸收更多生理有效辐射 B.吸收更多热量 C.提高光合作用 D.减少紫外线吸收

32、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 )。

A.0-10oC B.10-20oC. C.20-30oC D.30-40oC 33、Q10是( )。

A.积温 B.温度系数 C.三基点温度 D.致死温度 34、”春化”作用的主导因子是( )。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D.生物 3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C.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化积较小

36、有发达的根系,叶面积较小,叶片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这种植物是( )。

A.少桨植物 B.多桨植物 C.湿生植物 D.中生植物 37、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的植物是( )。

A.少浆植物 B.多桨植物 C.湿生植物 D.中生植物 38、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表现是( )。

A.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 B.通气组织发达 C.机械组织不发达 D.达输导组织不发达

39、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表现在( )。

A.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 B.通气组织发达 C.机械组织不发达 D.输导组织发达

40、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弹性,这种植物往往是( )。

A.水生植物 B.旱生植物 C.湿生植物 D.中生植物 41、水生动物保持体内水分得失平衡主要是依赖( )。

A.渗透压调节 B.获取更多水 C.减少水的消耗 D.贮水组织储存水 42、植物体一般含水量达( )。

A.20%-40% B.30%-50% C.40%-60% D.60%-80%

43、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A.气孔开闭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保持温度 4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45、土壤真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同体称为( )。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46、土壤细菌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同体称为( )。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47、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盐碱土

48、在_____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A.PH4-6酸性 B.PH6-7的微酸 C.PH7-8的微碱 D.PH8-9碱性 49、下列作用耐碱性较强的是( )。

A.荞麦 B.甘薯 C.烟草 D.向日葵 50、下列作用耐酸性较强的是( )。

A.烟草 B.甜菜 C.高梁 D.向日葵 51、下列作用不耐瘠的是( )。

A.荞麦 B.高梁 C.大豆 D.小麦 52、_______含量过高的地区人畜常易患”克山病”.。

A.氟 B.锌 C.碘 D.硒 53、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氦气 54、植物长期适应强风作用,植株不会( )。

A.变矮 B.皮变厚 C.叶变大 D.机械组织变发达 55、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56、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森林,风可以从林冠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木带结构是( )。

A.疏透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57、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 )。

A.焚风 B.寒露风 C.台风 D.干燥风 58、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生理代谢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59、在大棚生产中,施放_______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60、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低,相对温度较小 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D.温度较低,相对温度较小 6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坡较北坡有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的特点 B.南坡较北坡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也较干燥和贫瘠

C.南坡的植被多喜暖、喜光、耐旱

D.在水分经常缺乏的地方,南坡树木的生长较北坡好 62、半阳坡是指( )。

A.南坡 B.北坡 C.东坡 D.西坡 63、下列说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 B.同一地点,南坡的植物群落中常有较南的植物万分 C.同一地点,北坡的植物群落中则有较北的种类分布

D.在树种的分布区内,南坡是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南方树种的南界 64、坡度在16-25度的是( )。

A.缓坡 B.斜坡 C.陡坡 D.急坡 6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坦地土壤深厚肥沃,宜于家作,不宜树种生长

B.斜坡上,一般土壤较肥厚,排水良好,为林木生长理想的地区

C.陡坡上土层薄,石砾多,水分供应不稳定,林木生长较差,林分生产力低 D.在急险坡上,常常发生塌坡和坡面滑动,基岩裸露,林木稀疏而低矮 66、下列说不正确的是( )。

A.从山脊到坡脚,坡面所获得的阳光不断增加 B.从山脊到坡脚,水分和养分则逐渐增多 C.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D.土壤逐渐由剥蚀过度为堆积,土层厚度,有机质,含水量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随着相对高度的减少而增加

67、当潮湿气团超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68、在山区出现的,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 )。

A.焚风 B.山谷风 C.季风 D.海陆风 69、植物对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方式是( )。

A.气孔导度减小,数目增多 B.光合作用量子效率升高 C.细胞内叶绿体大,数量少 D.形成CO2的储库

70、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A.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B.提高光合作量子效率

C.降低光合反应适量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71、高原植物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其作用是( )。

A.增加抗寒,抗旱能力 B.形成CO2的储库

C.有得增加光的吸收量 D.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72、植物间树冠摩擦会造成( )。

A.主干分叉 B.矮化 C.旗冠 D.偏冠

73、某些苔藓,地衣,藤类和高等有花植物,借助吸根着生于树干,枝,茎以及树叶上,进行特殊的生活,生理关系上与依附的林木没有联系或很少联系.这是( )。

A.附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半寄生关系 74、在密度大的林分中,同种林木或亲缘较近的不同树林间植物根组织连接在一起叫( )。

A.根连生 B.寄生 C.半寄生 D.共生

75、两种器官相连的有机体,一种从另一种摄取食物的生活方式称为( )。

A.寄生 B.根根生 C.共生 D.附生

76、叶子中含有叶绿素,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有机物质的生活方式称为( )。

A.根连生 B.寄生 C.半寄生 D.共生

77、寄生和半寄生植物具有较高的灰分元素,其作用是( )。

A.提高渗透压,促进气孔开闭,提高光合作用

B.提高渗透压,以便能从寄主植物的组织中吸取水分 C.增加机械力,以便固着在寄主植物上

A.捕食 B.寄生 C.降雨 D.竞争

35.两个种群虽有共同的分布区,但性成熟时间不同,从而形成生育隔离,这是( )。 A.栖息地隔离 B.时间隔离 C.行为隔离 D.合子后隔离 36.杂种的生活能力极弱,或完全不能生活这种生育隔离是( )。 A.合子前隔离 B.栖息地隔离 C.时间隔离 D.合子后隔离 37.寄生生物中最有可能出现( )。

A.同域性物种形成 B.邻域性物种形成 C.异域性物种形成 D.广域性物种形成 38.最普遍的物种形成是( )。

A.同域性物种形成 B.邻域性物种形成 C.异域性物种形成 D.广域性物种形成 3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只作用于现有的基因型

B.选择并不一定创造\最好\或\最优\的表现型 C.任何适应性都是相对的

D.自然选择必须考虑把所获取的能量和资源分配给一系列彼此矛盾的目的 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 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 C.K对策者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 D.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41.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 )。

A.生态入侵 B.种群爆发 C.种群衰退 D.种群平衡

42.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则其生态对策是( )。 A.r对策 B.K对策 C.S对策 D.J对策 二、填空题

1.生态学上把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 ______。 2.种群应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等主要特性。 3.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就叫 _____。

4.种群的分布形式通常有 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5.种群调查得出其方差为v,平均数m,且v=m,则种群的分布倾向于____。 6.当生物个体间竞争剧烈,对抗作用强,该生物的内分布型是_____。

7.当环境条件相当一致,且生物没有群集的要求,则该生物种群的内分布型是___。 8.生态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又称为____。 9.种群各个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称为______。 10.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 _____、___ 和______三种类型。

1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或环境对谅种群的,常用____表示。

12.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称为 _____。 13.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_____ 和______。

14.逻辑斯谛方程中的修证项(K-N)/K,是 ______。 15,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______ 。

16.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_____。

17.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称为 _____ 。

18.短时间内种群数量猛增造成种群爆发或大发生,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_____。

19.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 ______ 。 20.世代分离种群的指数增长方程为,式中大是______。 21.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定律是:______和_____。 22.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被称为 ______。

23.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配偶或家族,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种现象称为___.

24.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 _____。 25.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称为_____。

26.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类型。 27.广义的共生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28.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种间关系称为_______。 29.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为_______。

30.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幼虫内,随着发育过程逐步消耗宿主的全部内脏器官,这种介于寄生和捕食之间的种间关系称为 _____。

31.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数量返回乎衡水平的作用,称为____。

32.通常把影响种群调节的各种因素分为 _____ 和____。 33.通常把影响种群密度的调节作用分为 _____和_____。 34.自动调节学说又将种群调节分为______。

35.竞争排斥原理也称____。

36.当资源不足的时候,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为______。 37.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的方式有_____和______两种。

38.自然选择除了个体选择外,还有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39.隔离可分为 ______和______两种。 40.形成物种的关键是_____。

41.形成生殖隔离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归属于______和_______两类。

42.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一个下限要求,如果低于临界下限,该生物种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这就是 ______。

43.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_____,也称_______。 44.生物的生态对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45.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现象称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种群的主要特性。

2.简述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3.简述各年龄结构类型种群的特征。 4.简述种群的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5.简述生态入侵及其危害。

6.简述逻辑斯谛方程成立的假设条件。

7.简述密度制约作用和非密度制约作用的区别。 8.简述最后产量衡值的生物学意义。 9.简述种群社会等级的意义。 10.简述高斯竞争排除原理及其推论。 11.简述捕食的概念及形式。

12.简述原始合作及其在生产中的意义。 13.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14.简述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区别。 15.简述物种形成的过程。 16.简述物种形成的方式。

17.比较K、r两种对策生物的特点。 四、论述题

1.叙述判断种群分布型的方法。 2.论述种群数量的变动趋势及形式。 3.论述种群调节学说。

4.论述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5.简述变异、选择与进化的关系。

四.群落生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机体论观点的是( )。

A.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具有明确的边界 B.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B.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 D.可以像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2.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是( )。 A.种群 B.群落 C.有机整体 D.生态系统 3.下列哪种说法支持“个体论”( )。

A.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 B.可以重复出现

C.与生境都是连续的 D.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的 4.下列群落中属于共建种群落可能性最大的是( )。

A.热带森林 B.北方森林 C.草原 D.落叶林 5.群落命名的依据是( )。

A.优势种 B.生态型 C.生活型 D.小群落 6.生态优势种的显著特征是( )。

A.最适应当地环境 B.生物量最大 C.生物个体最大 D.生物营养级最高 7.群落中的\偶见种\可能是( )。

A.优势种 B.伴生种 C.残遗种 D.亚优势种

8.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 )。 A.德鲁提 B.克列门茨 C.奥斯汀 D.布朗-布朗喀 9.若X=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x100%,则X是( )。 A.多度 B.频度 C.密度 D.优势度 10.饶基耶尔(C.Raunkiaer)频度定律表明( )。

A.属于低级频度的种类通常较多 B.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少 C.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低 D.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高

11.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C.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五个级别频

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 )。

A.A>B>C>D>E B.A>、B>、C>、D<、E C.A>B

12.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其中属于E级频度的种类往往是( )。 A.优势种 B,伴生种 . C.残遗种 D.偶见种

13.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C.Raunkiaer)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 )。

A.E级愈高,群落的均匀性愈大

B.B、C、D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C.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 D.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14.森林群落\基盖度\的植物基部断面积,常以离地面高度( )的断面积计算。 A.2.54cm处 B.l英寸处 C.1.3m处 D.lm处

15.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另外10个属于种B;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B各占一半。那么( )。

A.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低 B.甲群落的多样性与乙群落一样 C.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高 D.甲群落与乙群落的多样性没有可比性 16.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中PI的意义是( )。

A.群落中的物种数 B.物种i占群落中第个体数的比例 C.物种I的个体数 D.物种I在群落中的盖度

17.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以至于生境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的结构格局是( )。 A.群落复合体 B.镶嵌群落 C.群落交替 D.小群落 18.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叫( )。

A.群落复合体 B.镶嵌群落 C.群落交错 D.小群落 19.小群落形成的原因是( )。

A.水平因子的差异 B.垂直因子的成层性 C.群落分布的地带性 D.群落变化的季节性

20.瑞典植物学家H.Gams的第二级层片相应于( )。

A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的个体的总体 B.同一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总体 C.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总体 D.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种类植物的总体 21.速生树种如杨、样、泡桐和杉木可采用----- 为一个龄级。

A.2O年 B.lO年 C.5年 D.2年 22.水稻和陆稻属于( )。

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D相同的生活型 23.剡稻和梗稻属于( )。

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D相同的生活型 24.生态型是 ( )的分类单位。

A.种以下 B.种以上 C.科以上 D.属以上 25.群落内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小型的生物组合叫( )。

A.群落复合体 B.镶嵌群落 C.群落交错 D.小群落

26.下表是不同群落中高位芽植物生态型的比例,下列数据正确的一组是( )。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带针叶林 A 97.4% 林 74.3% 52.0% 25.4% B C 9.74% 2.54% 7.43% 5.20% 5.20% 7.43% 2.54% 9.74% D 25.4% 52.0% 74.3% 97.4% 27.下列因素与生态位宽度无关的是( )。 A.耐性范围 B.营养级 C.环境容纳量 D.个体的大小 28.生态等值是指( )。

A.生态位相同或相似 B.营养级相同 C.生态习性相同 D.种群数量相同 29.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 )。

A.边缘效应 B.协同进化 C.阿利氏原理 D.岛屿效应 30.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31.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的现象叫( )

A.生态位重叠 B.生态位分离 C.生态位压缩 D.生态释放 32.在一个稳定群落中,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称为( )。 A.生态位重叠 B.生态位分离 C.生态位压缩 D.生态释放 33.原生演替属( )

A.快速演替 B.中期演替 C.长期演替 D.世纪演替 34.下列那些地段开始的演替是原生演替

A.农田 B.湖底 C.森林 D.草原 35.一些次生演替的群落复生属( )

A.快速演替 B.中期演替 C.长期演替 D.世纪演替 36.可称( )

A.转化顶极 B.附属顶极 C.地带性顶极 D.气候顶极 37.气候顶极可称( )

A地带性顶极 B非地带性顶极 C附属顶极 D转化顶极 38.偏途顶极也叫( )

A.干扰顶极 B.前顶极 C.超顶极 D.亚顶极 39.超顶极也叫(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0.前顶极也叫( )

A.后顶极 B.先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1.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是(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2..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比较适宜而产生的优越气候区顶极(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3.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稳定群落是(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4.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5.顶极 优势假说的优势 顶极,相当与单元 顶极论的 气候顶极的(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亚顶极 D.分顶极 46.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演替 D.旱演替 47.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 是指( )

A.气候顶极 B.偏途顶极 C.土壤顶极 D.地形顶极 48.植物群落分类中采用双轨制分类系统的是( )。

A.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B.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C.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 D.申国植物群落的分类体系

A,2000-3000g.m-2.a-1 B.l000-2000g.m-2.a-1

C.250-10OOg.m-2.a-1 D.O-250g.m-2.a-1 34.世界上大多数相对稳定的森林的乎均生产力是( )。 A.2000-3000g.m-2.a-1 B1000-2000g.m-2.a-1 C.250-1000 g.m-2.a-1 D.0-250g.m-2.a-1 35.大部分草地的平均生产力是( ).。

A.2000-3000g.m-2.a-1 B1000-2000g.m-2.a-1 C.250-1000g.m-2.a-1 D.\ 36,g.m-2.a-1 是 单位。

A.生产力 B.生物量 C.现存量 D.生产量 37.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38.气相型循环的贮存库主要是( )。 A.大气圈 B.土壤圈 C.岩石圈 D.智能圈 39.沉积型循环贮存库主要是( )。

A.大气圈 B.土壤圈 C.水圈 D.智能圈 40.生态系统中,磷损失的主要途径是( )。 A.有机物燃烧 B.沉积 C.反硝化 D.挥发

41.全球年平均降雨量1040mm,总量约510x1012吨,是大气水汽含量的39倍,则水汽在大气库平均停留的时间是( )。

A.9.3天 B.I3.1天 C.26.7天 D.39天 42.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酸雨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破坏 43.农药对天敌的伤害常大于对害虫的伤害其原因之一是( )。

A.农药杀不死害虫 B.天敌的营养比害虫高 C.农药有选择性 D.害虫有抗药性 44,下列循环途径属于生物循环的是( )。 A.钾在植物一微生物一土壤一植物间的循环\

B.碳在植物一燃烧一CO,一植物之间的循环

C.N素通过生物固N、和反硝化作用在植物一土壤一大气之间的循环 D.P在植物一微生物一土壤一水体一海鸟一鸟粪一植物之间的循环 45.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 A.水体富营养化 B.酸雨 C.温室效应 46.下列元素或物质不可按气相型进行的有( )。

A.P B.S C.N \,O 47.下列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或物质是( )。

A.C B.N C.P D.H,O 48.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周转期是( )。

A.周转率的倒数 B.能效的倒数 C.流出量除以库存容量 D.流人量除似库存容量 49.\温室效应\主要是由 引起的。

A,SO2 B.CO2 C.CO D.O3 50.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的循环是( )。

A.地球化学循环 B.生物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

51.可以通过\对流\运动进行的循环是( )。

A.地球化学循环 B.生物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 5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 )。

A.3 B.O.5 C.20 D.万分之一 53.多元含义可理解为( )

A.功能组分冗余 B.多层次控制 C.反馈控制 D.功能整合作用

54.植物的种子和动物 的排卵数大大超过环境中可能容纳的下一代数目,其控制特点符合( )

A.非中心调控 B.多层次控制 C.反馈控制 D.多元重复 55生态系 统的发展趋势是( )。

A.K生物被,生物取代 B.净生产量加大

C.空白生态位增加 D.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56.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 )。

A.熵值提高 B.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 C.生态位加宽 D.某小类群占优势的情形趋于减少 57.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的措施是( )。

A.保持平静 B.低度干扰 C.中度干扰 D.强度干扰 58.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吸量大体相等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趋势 59.生态平衡是整体平衡是指( )

A.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B.生态系统各层次,各组分整体协调 C.所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D.生态系统各层次,各组分者保持平衡 60.自然因素造成平衡失调的内部原因是指( )

A.自然灾害 B.生态演替 C.气候变化 D.遗传调节 61.全球变暖理论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臭氧层空洞 D.荒漠化

62.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作用在 以上。 A.90% B.70% C.50% D.30% 63.全球气候 变化主要是 引起的。

A.二氧化 B.水气 C.臭氧 D.氧化氮 64.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 B )。

A.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B.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C.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D.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65.由于环境因素利或人为因素干扰,致使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引起( ) A.土地退化 B.土壤污染 C.生态平衡失调 D.土地沙化 二、填空题

1.构成系统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 2.生态系统的核心是______。

3,生态系统的两大部分是______和_______。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______、_____ 和______。

5.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______。

7.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是 8.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外,还包括______和_______。

9.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_______ 、______和_______。 10.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______、_______和______。 1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可把生态系统分为_______。 13.水生生态系统根据水体的理化性质不同,分为_______。

14.陆地生态系统根据植被类型和地貌不同,分为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类型。 15.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类。

16.凡末受人类千扰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17.人类的需求,由人类设计制造建立起来,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______ 。 18.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管理,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这类生态系统属 _______。 19.半自然生态系统又叫_______。

20.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途径有_____和 ______两大类型。

21.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都称为 。 22.根据辅助能的来源不同可分为_______私______两种类型。 23.根据人工辅助能的来源和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 两类。 24.生态系统能保持高度有序状态,是因为它是______。 25.生态系统的能流渠道是______和______。

26.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营养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叫\。 27.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式及食性的不同,可将食.物链分为 ____ 、______ 、和______ 四种类型:

28.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______。

29.一些性质稳定的物质或元素,易被生物体吸收,并沿着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有机体内不断富集、浓缩的现象叫__ 又称\。

30.生态学金字塔有_____、______ 和 ______三种类型。

31.能量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从一营养级到另营养级的能员转化中只有10左右被下一营养级固定,称之为______。

32.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环节间,环节内能量转化效率总称为 _______。 33.营养级是按生物的______划分的。

34,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种。 35.营养级之内的能量转化效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种。 36.摄食效率又称_____ 。

37.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 _______。

38.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称 _______。 39.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 _______。

40.消费者、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______,或称 _______。

41.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约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______或______。

42.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叫 _______。

43.物质在循环的库包括______和 _______。

44.容积较大,具永久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的库称_______。

45.而容积较小,临时性,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的库称为 _______。

46.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同外界交换的物质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叫 _______。 47.库存物质全部更换一次平均需要的时间为______。

48.某森林现存量为324以hm',年净生产量为28.6Mhm',则其更新率为________,全部现存量更新一次约需要_____年。

49.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

50.根据物质循环的路径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种类型。 51.氮迸入生态系统的三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

52.氮离开生态系统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3.磷的循环类型是 _______。

54.碳循环失调的最大环境问题是 _______。

55.既能按气相型循环,又能按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是 _______。

56.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这种现象叫 _______。 57.多元重复可理解为生态系统结构上的______现象。

58.找不到独立调控部件,由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的自我谓控叫_______。

59.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引起的其他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的变化叫生态系统的_______。

60.营养物质循环的后期与前期相比,封闭性增强,循环速度______。

61.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6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维持平衡的最大限度叫______ 63.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 64.生态平衡的功能标志主要表现在______ , ______.

65.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______和______两种原因.

66.温室气体除了CO2外,还包括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和______ 等. 67.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被称为______.

68.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有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叫______.

69.环境污染包括______, ______和______.

70.水体污染包括______, ______和 ______等方面.

71.由于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干扰,致使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叫______. 72.土地退化的形成主要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以及土壤肥力退化等.

73.由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的生理过程,使人类生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现象叫______.

74.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75.有效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再生原理,从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生产工艺系统,叫______。 76.目前我国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是以______ 为主体的.

77.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叫______. 三、简答题

1.图示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 4.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类型。

5.简述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6.举例说明生态平街有关的能量形式。 7,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遵从的定律。 8.简述能量在两个营养级间流动时的损失; 9.简述煤炭对环境的影响 10.简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11.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12,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13.简述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4.比较两种物质循环类型的特点。 15.简述碳循环的途径。

16.简述人类对全球氮循环的影响。 17.简述氮循环失调的环境问题。 18.比较林地与裸地水分循环特点。 19.简述对养分循环正确调节的原则 20.简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发展趋势。 21.简述反馈调节与种群水平稳态机制。 22.为什么中度干扰会提高生物多样性。 23.简述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 24.怎样正确理解生态平衡. 25.简述生态平衡的内容. 26.简述生态失调的标志. 27.简述生态失调的原因. 28.简述生态失调的对策. 29.简述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30.简述土壤污染的来源。 31.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2.简述西方生态农业的内涵。 33.简述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 34.述我国主要的生态工程类型。 四、论述题

1.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 2.论述生态系统的能流的途径。 3.论述发展能源的新策略。

4.论述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状况。 5.论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6.论述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7.论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8.论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 9.论述生态系统的控制论特点。 10.论述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11.论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3.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4.\论述可持续农业\的内涵。

应用生态学部分复习题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简述生态工程技术特点。 3、简述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 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5、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6、什么是生态农业?

7、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 8、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9、人工固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和危害?

10、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怎样? 11、阐述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12、生态城市的概念。

13、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14、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

16、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与对策 17、生态力的概念

18、我国生态恶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9、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 20、自然灾害有几类?

21、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是什么? 22、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24、环境污染有几类?

25、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26、目前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优先研究的领域有哪些?假若你今后从事生态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你会从哪个领域着手?为什么?

4.论述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状况。 5.论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6.论述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7.论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8.论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 9.论述生态系统的控制论特点。 10.论述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11.论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3.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4.\论述可持续农业\的内涵。

应用生态学部分复习题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简述生态工程技术特点。 3、简述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 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5、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6、什么是生态农业?

7、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 8、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9、人工固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和危害?

10、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怎样? 11、阐述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12、生态城市的概念。

13、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14、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

16、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与对策 17、生态力的概念

18、我国生态恶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9、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 20、自然灾害有几类?

21、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是什么? 22、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24、环境污染有几类?

25、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26、目前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优先研究的领域有哪些?假若你今后从事生态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你会从哪个领域着手?为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b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