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中观九种论著

更新时间:2023-11-13 05: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序言

哈尔哇·嘉木样洛周仁波切序

在佛教中,中观是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可以认为中观就是显教的精髓。

显教有两大内容——方便与智慧,中观讲的就是智慧。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视的五大明论,其中最主要的一科就是中观,学习俱舍与因明都是为了学习中观。先学因明,是因为因明是学般若的眼目;后学中观,是因为中观是学修般若的果实。学中观的目的是要见道,是要得到清净的中观正见。中观讲的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证悟空性,可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断除烦恼的根本。

现在有些人有个误会,以为只有藏传佛教才讲中观,而汉地不重视中观。其实不然,在隋、唐以前,汉地有许多高僧大德翻译和研修中观学派,留下了许多很好的译著,无论是传承还是内容,都与西藏没有区别。在汉传佛教里,中观的传承,是由龙树菩萨而青目,青目而慧文,慧文而慧思,慧思而智者大师,并由智者大师结合龙树菩萨的直接加持“短传”,而开创了天台性空宗。这些大德,对中观法门,对中观正见,都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与教授。此外还有很多大德,如唐朝的清凉国师,也对汉地中观的弘传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的法脉中,清净的中观正见,也是由龙树菩萨、月称论师传承而来的,在宗大师身上,也同样有龙树菩萨的直接加持“短传”。由此可见,中观学在汉地过去曾经是非常受重视的,只是后来逐渐地被淡忘了,今天则更难以寻见了,所以任杰老师此次翻译这些中观论著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还有一种看法,有些人似乎以为密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需要任何的基础,一修就能即身成佛。这也不对,其实密乘的基础就在于显教,特别是在于中观。我们之所以认为中观那么重要,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也就在于它是学、修密乘的基础,只有得到了菩提心和中观正见,才能真正进入密乘。

在藏地,五大明论中,般若学得比较广,一般要学五到六年,而中观一般只需学两年。这并不是说中观比般若要简单得多,而是因为般若学是中观的基础,中观正见是学般若的果实。学、修中观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不具足福、智二资粮根本无法成就。尤其是实修中观,更加地重要,也更加地困难。许多人熟读经论,倒背如流,也自以为得到了中观正见,其实却根本没有。宗喀巴大师在四十岁以前就曾以为自己已证悟空性,有一次他在定中向文殊菩萨询问自己所证悟的空性属于哪一派。文殊菩萨开示:你所证的什么也不是,你还没有证得究竟的空性。文殊菩萨还开示宗大师应详阅经论、观察思择,以证得中观正见。于是宗喀巴大师离开了他的七、八百个弟子,只带着八大心子到深山里苦修大礼拜三十五佛忏和曼茶供等四加行,最终证悟了中观的最高正见,也就是中观应成见。宗大师在此后完成的著作,如《中论大疏·正理海》、《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章》和《辨了不了义善说论藏》等,则成为后来历代格鲁派大德学、修中观法义最重要的依止。

这些中观论著的印行,可以增强汉地学者学习中观的信心,提高大家学习佛法的理论水平,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家远离断、常两边的执着,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任杰老师花费大量心血从藏文译出的著作,我过去看了很多,这次又看了《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的汉文译稿,从我现在的水平看,这些论著都

翻译得非常好,可以作为学习中观的基础。但是因为中观非常深奥,很难讲解,所以在藏地,像《中观根本论颂》这样的“根本论”,讲得很少,主要是讲西藏历代大德,如宗喀巴大师、甲操杰大师和一世嘉木样仁波切等,对“根本论”的解释,所以我们特别希望任杰老师能够多翻译一些中观学的著作以利益汉地的学人。【注一】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室主任

哈尔哇·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注一】本文于西元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由哈尔哇·嘉木样洛周仁波切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北京西黄寺)口授,弟子栗拙山据录音整理而成。

目 录

正 篇

缘起心要论颂

百字论颂

大乘二十颂论

转有论颂

未觉能觉论

中观破迷执论

中观入智论颂

中观略义颂

中观缘起论颂

附 篇

二谛建立及正见导文大宝鬘

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正篇

缘起心要论颂

圣龙树菩萨 造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童真妙吉祥

十二支差别,能仁说缘起,烦恼业及苦,尽摄三种中。

初八九烦恼,二及十是业【注一】,余七【注二】皆是苦,十二法摄三。

从三生於二,从二生于七【注三】,从七复生三,有【注四】轮数数转。

诸趣因与果,此中无有情,唯从诸空法,还生於空法。

我与无我法,诵灯镜及印,火晶种梅声,蕴结生相续,

不转智应观。於深微细事,谁观为断灭,彼即非智者,

不见缘起义。此中无所显,亦无少安立,於真性见真,

见真即解脱。

【注一】 初无明、第八爱、第九是取,为烦恼摄。第二是行、第十是有,

是业所摄。

【注二】 七者为: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所摄。 【注三】 从三烦恼恼生于二业,从二业生于七苦法。 【注四】 有:欲、色、无色三有。有情于三有中流转不息。

译后记:藏文《缘起心要论颂》及《释》,为圣龙树菩萨造。汉文《因缘心论颂》及《释》,亦为龙树菩萨造。汉文失译者名,但译笔严谨,同藏文《颂·释》基本相符,藏义颂释亦缺译者名。《开元录》与《贞元录》所有经目都末入目,可能汉本是由藏本翻译,何时翻译尚待察考。

汉文还译有净意菩萨造的《十二因缘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圣者郁楞伽造的《缘生论颂》及《释》—卷,大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圣者郁楞伽造的《大乘缘生论颂》及《释》—卷,唐不空译。

以上诸论都是论十二缘支的,诸经《目录》都编正目。后二论好像同本异译。郁楞伽可能是龙树的梵文那迦珠那之音译。

一九七六年七月

百字论颂

圣龙树菩萨 造

迦湿弥罗无比城童慧 译藏

后由论师阿难陀共西藏译师名称慧修改校正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妙吉祥金刚

诸法非一体。异体亦如是【一】。

所立有自性。无性应成立。

诸法非有因【二】。非者相待故【三】。

汝许则非有【四】。声表不能立【五】。

立因无意义【六】。所言有自性【七】。

则有一体过【八】。异体是无法【九】。

无能取功能【十】。瓶法非可见。

有者不须作。有无等非生【十一】。

无有有为法【十二】。无为唯一方【十三】。

世谛与梦同【十四】。名者非实法【十五】。

与所立相同【十六】。百字论圆满。

【一】“如是”者,指非有。

【二】若先有果,即非有因。

【三】待因立果,待果守囚;此破自性、自在、极微、时、方等无因,因果相待故,故不能成立。

【四】汝许有,我许无,汝许有我,我许无我,无共许因。

【五】破声常、补特伽罗常,文字声语等非是一因,要诸文字合。

【六】所立宗法既不能立,能立立因法则无意义。

【七】若立有我,必说有自性。

【八】有我则有一体过。

【九】破实、德、业、总、别、和合为异体。

【十】破瓶是实有。

【十一】已有非生,已有故,已无作能生,是无故,所以有与无即非生。自生、他生、同时生,俱有过。

【十二】有为法生住灭相,次第牛或同时生,俱有过。

【十三】破无为无方所遍一切处。

【十四】立诸世谛如梦非实有。

【十五】名字假立,当知无实,破名实有。如佛云:世间唯有名,名如热时灾,词句言说空,如贪鼓回声。

【十六】问:我所立有既破,我所立无,汝则无所破

答:既有所立,则有所破,若本无自性,则无所破。

译后记:藏文《百字论颂》、《释》别列,为龙树菩萨造。每一句均有句号,表圆满词。是作者破对方所立宗,立自宗之要点。与汉文《百字论》文义基本相符,不同的是:藏文为龙树造,颂释别列,每句别分解释,汉文为提婆造,为元魏菩提流支译,有释无颂,前皈敬颂与末结颂均说为提婆造,此乃译者所加。据

察对后十颂其中有五颂半即是本论颂文,即“一切法无一”至“此是百字论”。藏文《释》仅有汉文后十颂的前一颂“大人平等相……都无有止住”。由是可见,汉藏两本翻译先后不同,译文也有繁简之别,但按义理大致相同,汉文也可以释此颂译文,故不另译颂释。就文体论式,圣提婆造较为确切,藏本圣龙树菩萨造,似乎为误。

一九七六年七月译于北京中国佛协

大乘二十颂论

圣龙树菩萨造

古印度论师月童和西藏译师比丘释迦光译藏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童真妙吉祥

证无染著佛,非能诠所诠, 大悲现胜者,礼不思议力。 胜义无生故,真中无解脱, 佛陀如虚空,与众生一相。 彼此岸无生,自性涅盘无, 有为显现空,遍智慧行境, 一切法体性,现证影像同, 清净寂灭性,无二同真如, 我无我非实。异生妄分别,

观待苦与乐,如惑与解脱。 众生六趣中。人天胜安乐, 地狱极大苦,忍受彼诸境。 由不善极苦。乐中无常老, 然由诸善业,决定是妙果, 证无生增长。现诸地狱境, 如火烧罪林,如是如是幻, 有情所行境,是众生幻性。 如是缘起法,如世绘画师, 画夜叉怖畏,由彼自恐惧, 如愚生死中。由自陷深泥, 如有凡夫溺,陷落分别泥, 有情不能拔。由见有无事, 受诸大苦痛,于彼境识中, 分别毒缠缚。由见彼不实, 生智悲心意,为利有情故, 当作圆满佛。世俗积资粮, 得无上菩提,解脱分别缚, 佛乃世间友。如是缘起法, 谁观真实义,智观众生空, 永断初中后。如是见生死, 涅槃亦非实,无诸烦恼相,

实有等是一义。由自相有,由自性有,由自体有,自己面前实有(主观),能立有,实物有,真理前有等是一义。由彼无谛实等,由自相无等应为一义,亦当了知。

若如有些中观师所说,于胜义中有:于观察真理的理智前作为胜义中,于圣者根本前作为胜义中,于谛实有作为胜义中有三种。 又,胜义分为:正胜义和顺胜义亦可说有二种。 又,胜义分为:义胜义、得胜义、和修胜义三种。 世俗亦可说为:假名世俗,了知世俗和解说世俗三种。

实物有【十五】,若就言诠正理门分有:以道理证成实有,坚固实有,作用实有,自立实有,稳重实有,谛实实有六种。

假有者谓从彼实有相反的法,必须了知,适应时机,各各论中所说,独立实有与能执独立实有,二者非一。

能破的正理:有他共许或自共许之应成,及二种因。对于因,有破坏外境俱所缘决定因;破谛实均衡因;能观察因,破实事师邪分别山如金刚屑因;能观察果,破有因无因生因;能观察因果二者,破四句生因;能观察一切事物体性,远离是一是异因;能观察一切分正理王的缘起因。

破补特伽罗我,主要是以五相正理观察与七相正理观察。【十六】 四边生者谓: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无因生。

破有因无因生四种者:因时有果生,因时无果生,因时亦有果亦无果生,因时非有果非无果生,皆不生故。

四句生者谓:从多因唯生一果,从一因生多果,从一因唯生一果,从多因生多果。

有边、常边、增益边是一义。无边、断边、损减边是一义,远离彼二边者即名中道。

对于中观,若以言诠分为:教、道、果三中观。

二谛事【十七】分为:世俗谛、名言谛、方便谛、此岸谛等是一义。胜义谛、殊胜谛、从方便所生谛、真谛等是一义。

世俗谛分为:正世俗、倒世俗二种。若如应成派所许,正倒二者唯在名言识前安立。正者谓不由瞬间错乱因所损害的境及六有境(即六境六识),倒者谓有错乱因损害。梵语世俗说为能障真实及虚诳义。

胜义谛者谓:涅槃,微细灭谛,空性,自性身等。法性、空性、法界、大手印、诸法的本性【十八】、自性、体性、真性、真如、实际等是一义。空性若分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有十六空。若加上他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四种,即有二十空。又若就言诠分有:现空二聚【十九】的非遮空,及唯决断谛实的无遮空二种。

对于通达空性的智,若如应成派所许,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有:闻思修三理智;由总义理趣而现证的根本智;及圣者后得智等。无漏有:三乘有学圣者现证空性的根本智及佛智四种。又有二现与无二现的智二种。 中观应成派十二种不共他宗的特法: (一)在名言中亦不使用自相语;

(二)于实执等一切烦恼分粗二种不共轨则; (三)许二种微细无我不共轨则;

(四)唯由分别名言假安立许为缘起义不共轨则;

(五)于业果所依事安立我的轨则不共; (六)安立外境轨则不共;

(七)不许阿赖耶、自证和自续轨则不共; (八)安立二障和断除二障轨则不共; (九)许声闻圣者悉证法无自性轨则不共; (十)许异生凡夫有瑜伽现量轨则不共; (十一)许灭法等安立三时轨则不共; (十二)许佛的所知智轨则不共。 主要有此十二种,微细差别无边。

中观论著中有许多名相差别,当见应成宗派总建立处。此宗的量和因【二十】所需要的名相差别,当见因明处说,此为略摄中观论著主要所诠内容的名相差别。 注释:

【一】章嘉?若比多吉:西元1717-1786,格鲁派著名活佛。 【二】生缘悲:不分无常无我,唯缘有情的悲心。 【三】法缘悲:具有通达无常慧的悲心。 【四】领受:证受。

【五】四增长:即发心增长四白法:一、宁舍身命终不对上师说虚妄语;二、对大乘所化加行即所化确定大乘;三、对菩萨作大师(佛)想;四、于众生以增上意乐而行。

【六】这里省略掉了“此六种为”四字。 【七】这里省略掉了“此六种为”四字。 【八】这里省略掉了“以上内、外两种”六字。

【九】出生愿:来世出生何处愿。 【十】他胜罪:根本罪。

【十一】恶作罪:微细罪,不善行。

【十二】现译: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十三】邪见:即恶见。 【十四】四蕴:受想行识。

【十五】实物有:实有,实体中有,即实有的事物,不依靠他,自身能确定的事物,如瓶。

【十六】以五种道理观察(寻求)门破我,即:蕴非我,蕴不依我,我亦非依蕴,不见无蕴单独有我,我与蕴非如薪火相杂。以七相道理寻求我不可得:如车与支分(零件):是一,是异,是零件依车,是车依零件,是车中有零件,是零件积累为车,是其总形为车?如是确定车(法)无自性,或人无自性。 【十七】二谛事:事物本身。 【十八】诸法的本性:真理。

【十九】现空二聚:现分与空分,谓方便与智慧。 【二十】道理,理由。

一九九七年一月译于北京

跋:写在任杰居士译《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书後

任杰居士把他这些年来从藏文翻译出的中观论著交给我看,让我提出个看法来,我考虑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翻译的价值。

大乘佛教中观宗在藏传佛教中无疑地是占据着最主要的地泣,虽然藏传佛教中也有讲瑜伽行派唯识思想的,但总体上看在藏传佛教占主导地位者,仍属中观。尤其是开创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整顿了整个的藏传佛教,抉择、确立了以月称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见为修习佛法的理论基础。而此後的藏传佛教是以格鲁派为主流的,从而也就使得中观派,尤其是中观应成派的作用更加地突出了。这一点是与汉地有所不同的。在汉地,虽然很早就有鸠摩罗什译出了许多中观论著,僧肇法师也精辟地阐释了中观宗的根本思想,後来又有天台智者大师建立了以中观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佛教,但是在此後的一千余年中,汉地佛教仍以唯识为主流。藏汉佛教之异同,是众生共业之所感,也与玄奘大师、义净大师去印度求法时,正是瑜伽行派兴旺时期,而佛教传入藏地时则是印度晚期大乘和密乘兴旺时期有最密切的关系,印度晚期大乘的特点即在於中观,密乘的理论基础更是中观。所以说:现在你们大家学习藏传佛教的确要重视中观;而你们大家学习中观,也的确要重视藏传佛教。这很重要。

藏传佛典分两个部分,大藏经和藏地大德的文集。大藏经又分为甘珠尔与丹珠尔,在藏传佛教中,能被载入大藏经的都是翻译作品,藏人的著作是不会被列入藏经的,只能以文集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与汉文大藏经的编辑原则不同。在甘珠尔、丹珠尔和文集中,有许多文献是汉传佛典里所缺如的,像现观庄严论类、宗派论类、後期大乘中观类,以及内外五明之学等等,都是很难在汉文佛典中寻

上论师【一】及西藏译师郭·天护从梵译藏 任杰从藏译汉

顶礼童真妙吉祥

唯破立与破,立破事皆无, 若作如是修,当得圆满位。 已断十不善,十善法自持, 破除执实有,自所立皆无。 一切现起法,此亦无实性, 离一及多故,犹如幻化像。 若众支分住,即非是一尘, 无一则尘多,离相依而住。 岂有异体事,由无彼集聚, 粗色及物等,显现种种相。 识若体不异,识当成多性, 若由相虚妄,识亦成虚妄。 不尔当成实,若实则心所, 永离一多事,一切皆不住, 离相依住故。若谓违现等, 不喜未观察,彼者我无破, 唯名所立故。非有宗和因, 法尔本不生,无破无所立,

涅槃与生死。本不生无别, 亦无不生性,生法无有故。 无世无胜义,无佛无有情, 无见而无修,无果而无行, 所修彼等义。无分心自寂, 无取无散乱,无相修光明, 诸法起显现。了知唯幻化, 勤修三律仪,应护七支等, 悲益心增盛。所断贪欲境, 客商理所住,离不信有情, 应住兰若处。得彼殊胜果, 佛果大菩提,法身圆满报, 化身住世间,救度诸有情, 故由勤精进,抉择实有见, 中间修证受,最后当得果, 以是应精进。如是我所说, 于执宗派者,以正理观察, 不作谤正法。远离诸放逸, 应精勤修学,愿我作此福, 解脱诸有情。

【一】上论师:上面提到的那位论师,即月称论师。

一九七八年五月

中观略义颂

清辩论师造

西藏译师戒胜由梵译藏 任杰由藏译汉

凡证诸法无生性,世俗大悲救众生, 诸佛为世安乐故,住此具足慧无垢, 我于彼等恒顶礼。 如是二谛义,应当通达故, 我善作此论。诸佛说教法, 集合为二谛,胜义及世俗, 胜义离戏论。彼亦有二种, 异门胜义谛、非异门胜义。 初者亦有二:正理异胜义、 及破生胜义。灭四边生等, 四因【一】之正理;虽现一切法, 名破生胜义。一切戏论空, 当知彼名为,非异门胜义。 有无二种边,一切皆永断, 如是名胜义。世俗如是现,

当知彼有二:颠倒世俗谛、 不倒正世俗。有作用法【二】者, 名为正世俗;虽现非能作, 名倒世俗谛。当知彼有二: 有分无分别,有分执绳蛇; 无分取二月。是故应当说, 一切集二谛。彼义所作竟, 一切得圆满,中观略义论, 我解说如是。我所积善法, 由彼愿有情,意乐速成就。

【一】因明之因。

【二】有作用法:有为法,

一九七八年二月译

中观缘起论颂

黑论师造

纳错译师由梵译藏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佛法僧三宝

诸法缘起义,我今当解说。 显现一切法,应知自性空, 诸法缘起故,如幻化象马。 故胜义无生,无生心安住, 显现无自性,由无分别心, 修断智成就,能治六烦恼: 懒怠及忘失、击沈与掉举、 不勤及放逸。所断八对治, 应当数数修,随后应当住, 如波罗密行。远离诸散乱, 当住寂静处,永断一切慢, 应具下劣心。于他无暇咨, 取自需要义。

一九七八年二月译

附篇

【十七】页数均指藏文。 一九九三年七月译于北京

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章嘉?若比多吉【一】 集著 任杰由藏译汉

中观论著中出现的名词差别分二:一方便分,二般若分。 第一方便分

初业菩萨三法者,谓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三法。 悲心分为:生缘悲【二】、法缘悲【三】和无缘悲三种。

因果教授七法者,谓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清净和菩提心七种。又分:有功用发心,及无功用修所生领受【四】发心二种。

发心又分:度一切众生发心,解脱一切众生发心,现证菩提发心,及圆满涅槃发心,以大慈为增上有四种;作一切众生利益发心,从恶趣救度一切众生发心,从小乘唤起发心,及安立真实道发心,以大悲为增上有四种。 安立圣者菩萨于十地规则,差别有八种: (一)由十地名句差别;

(二)学习三学及修治五蕴规则差别; (三)功德数量辗转向上增长差别; (四)获得力量殊胜差别; (五)波罗蜜多增上差别; (六)异熟受生差别;

(七)得地预兆及梦兆差别; (八)对治烦恼修治功德差别有八种。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二地者,谓在十地上加未生菩提心地及普光地二种,即成十二地。

愿心所学者,谓忆念发心的功德,一日六次发心,不舍一切众生心,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断四黑法及学四白法。 四黑法者:

(一)妄言欺诳和尚阿阇黎等; (二)于所作善法生起追悔; (三)不听闻发心言说; (四)谄诳行。 四白法者:

(一)于诸众生断除妄语; (二)正直而住;

(三)于一切菩萨作大师想; (四)自己安立堪能成熟发心。 四摄法者: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

六波罗蜜多者,谓:

布施波罗蜜多分:法施、财施和无畏施三种。

戒波罗蜜多分: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种。 忍波罗蜜多分: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观法忍三种。

精进波罗蜜多分:披甲精进、无上精进和能作众生利益精进三种。 静虑波罗蜜多分:身心乐住静虑、现前功德成就静虑和能作众生利益静虑三种。

般若波罗蜜多分:通达世俗般若、通达胜义般若和通达能作众生利益般若规则三种。

发心增长四白法:

一,舍命故也对上师等不说虚妄语; 二,对大乘所化加行即所化确定大乘; 三,对菩萨作大师(佛)想; 四,于众生以增上意乐而行。

十二种行戒者,谓身行戒、受用、三无漏善根、舍、守护、清静、四增长【五】而分有十二种。

六波罗蜜多九律仪:自性施,一切施,难性施,一切门施,一切士夫施,一切行相施,贫困所欲施,此与为他安乐施,清静施,其余五种亦相同。 十波罗蜜多者,谓于六波罗蜜多上加其余四种波罗蜜多。此即: 第七善巧方便波罗蜜多分: (一)见一切众生具足悲心; (二)如实了知自性;

(三)乐欲无上菩提; (四)不舍眷属;

(五)由无有烦恼而于生死轮回; (六)乐欲佛陀的炽燃精进。

【六】内有当成就佛法的善巧方便六种。

(一)转化无量众生弱小善根; (二)弱小力时成就大善根; (三)破除诸仇视教法的忿恨心; (四)引导一切众生安住圣教; (五)已入圣教者能令成熟; (六)已成熟者能令解脱。

【七】外有当成熟众生所作事业的善巧方便六种。 【八】共有十二种。

第八愿波罗蜜多分:发菩提心愿、出生愿【九】、行境愿、真实愿、大愿者有五种。又有:供养承事一切佛胜者大愿、受持正法大愿、往佛刹土大愿、修一切菩萨行大愿、成熟一切众生大愿、入一切世间界大愿、严净佛刹大愿、深入大乘大愿、利益一切众生行大愿,修习大乘相续不断的大愿有十种,彼一种中有百千无数大愿,一一中各有十种。

第九力波罗蜜多分为:意乐、增上意乐、总持三摩地、真实圆满、自在辩才、愿波罗蜜多、大慈、大悲、法性、由一切如来加持力者有十种。 第十智波罗蜜多所作利益有十一种: (一)能作事业与苦助伴作用;

(二)方便愚痴作用; (三)利益作用; (四)怖畏损害作用; (五)愁苦逼恼作用; (六)资具贫困作用; (七)能依处所作用; (八)欲乐同心作用; (九)趣入真实作用; (十)趣入颠倒作用;

(十一)就神变门而利益所化众生作用。 有十一种行相。

菩萨戒堕罪有:他胜罪和恶作罪二类。 一,他胜罪【十】十八: (一)贪着财物而赞己毁他; (二)于有苦无依怙者悭吝不舍财法; (三)内怀忿恨不受他诲谢反作打辱;

(四)舍弃大乘法而宣说相似法,从《菩萨地》所说有四,若分即为八; (五)盗窃三宝财物; (六)背舍正法; (七)损害出家僧; (八)作无间罪; (九)执持邪见;

(十)破坏村庄等;

(十一)于非法器宣说甚深法; (十二)退失大乘法舍别解脱戒; (十三)谤声闻乘; (十四)自赞毁他; (十五)妄说证上人法; (十六)取三宝财物; (十七)依恶戒;

(十八)盗取安住真实财富受用。

弃舍愿心三种算为一种的他胜罪有十四种者,如《集学论》所说。若与《菩萨地》第一,与《集学论》第十二,二者合为一起有十七种。

共四支者,谓不遮贪欲行、不遮庆幸欢喜行、不生惭愧、不见过失。以差别支安立而分下中上三缠犯,不具备他胜罪支分者,即是有漏下中缠犯。 二,恶作罪【十一】分:有恶无恶二种,有烦恼无烦恼二种,分下中上三品等。 恶作罪有四十六种: (一)不供养三宝; (二)随贪欲心转; (三)不恭敬耆德老年; (四)不好答问; (五)延请不往; (六)不受布施; (七)不施乐求法者;

(八)弃舍忧愁犯戒者; (九)他有信故而不共学; (十)于众生利益安住少事; (十一)执五邪命; (十二)使放逸掉举等; (十三)一心趣向生死; (十四)不弃舍恶声誉;

(十五)于他义利粗恶行解而不制止; (十六)远离四沙门法; (十七)于他嗔忿不放舍; (十八)他来忏谢拒不接受; (十九)怀忿恼心相续持; (二十)以贪求供事摄受眷众; (二十一)不克除懈怠懒惰等; (二十二)贪说绮语无义语; (二十三)不求三摩地义; (二十四)不舍五盖;

(二十五)著静虑味见为功德; (二十六)轻谤声闻乘;

(二十七)过分弃舍自法而于彼而不精勤; (二十八)专勤外道论; (二十九)勤喜于外论;

(三十)诽谤菩萨藏; (三十一)赞己谤他;

(三十二)为解说正法而不往; (三十三)毁谤说法师而依文舍义; (三十四)需要助伴而不往助; (三十五)见他有病不供养承事; (三十六)他有病苦而不拔除; (三十七)不于放逸者宣说正理; (三十八)于有恩者不酬报; (三十九)于他忧愁不开解; (四十)于求财物不给施; (四十一)不行利益徒众事; (四十二)不能恒顺他心转; (四十三)他有功德不赞扬; (四十四)顺他过失而不调伏; (四十五)不现神通作怖畏;

(四十六)时至具悲而不作身语七支开许。 有四十六种。不算此后者亦有作四十五种。 生起堕罪四门者: (一)不恭敬; (二)放逸; (三)无知;

(四)多诸烦恼。 上说五邪命者: (一)诡诈; (二)虚谈; (三)诈现威仪相; (四)方便研求; (五)假利求利。【十二】

五盖者谓:掉举盖、昏沉盖、嗔恚盖、贪欲盖、疑法盖。 精进调伏三圆满者,谓意乐圆满、加行圆满、昔因圆满。 第二般若分

依《十地经》中所说十平等者, (一)一切法无相平等性; (二)如是类推; (三)无生; (四)无起; (五)寂静; (六)本来清净; (七)无戏论; (八)无取舍;

(九)一切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谷响、如水月、如影象、如化事平等性;

(十)有法无法平等性。

《菩萨地》中出现的十平等性者,谓无相状、无性相、不自生、不从因生、本来寂静、无戏论、离取舍想、寂静、如幻如化、有法无法无二平等性。 对于所破分为:道所破及正理所破二种。

一,道所破分为:烦恼障、所知障和定障三种。又有:贪障、著障和劣障三种。

二,正理所破分为:颠倒见和执彼颠倒见之识二种。

邪见【十三】有十六:我在过去时有、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见四种。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有非无常见四种。此八是依前际。

我在未来时有、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见四种。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见四种。此八是依后际。

我见有二十:色在我中见、我具色见、色中有我见、我中有色见。如是结合余四蕴【十四】类推即成二十种我见。若加我异色等见,即成二十五种我见。 所破的我分为:补特伽罗我和法我二种,彼一一中各有俱生我和遍计我二种。于补特伽罗常一自在实有,我离蕴实有,独立实物有,蕴与性相不同的独立实有,谛实有由自相有。俱生萨迦耶见缘我执和我所执有二种。此有三句:是补特伽罗我执非俱生萨迦耶见句,二俱是句,二俱不是句有三种。

法我者:若如唯识师所说,所取能取异体实有,无方分极微积集的粗尘实有,别有所取,色外境有,于自能取分别耽著事上由自相有等,此与后者是分别耽著事由自相有,二者不一。

若如自续师所说,于心无损害不是唯以显现境为增上而安立境,是从自己不共真理前为实有。

若如应成派所说,不是唯由分别假立而由自相有。胜义中有、真实中有、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b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