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23 23:16: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 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从意向与结果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共同构成了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极其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亲社会行为的内容从传统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谦让等等,还有学者从社会性角度,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概括为:①某些习俗性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②包容行为,如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关系的纳入行为;③公正性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④控制性行为,如控制别人打架、骂人等攻击性或不文明的行为。

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二、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有关背景 (一)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如同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于儿童成长始终的。可以说,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这些社会与文化环境就构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内部因素。 1、 内因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受到社会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气质、个性、自信等方面的影响。 先就社会认知能力来讲,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还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并且还没有形成对他人外部特征完整且确切的认知。不过,这一时期幼儿的移情能力(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程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还是有初步的发展的。有研究表明,移情的产生和发展早在个体的婴幼儿阶段就已有表现:8—12个月的婴儿就已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14个月的婴儿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使其兄妹提供注意、同情、关心、分享和帮助;1岁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并且助人行为发生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这一时期儿童对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则是开始从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加深到对习俗规则的认知,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对社会责任感规

则以及互酬规则的认知。

其次,从儿童的自控能力来看,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以及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从有关的研究可以看出,处在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但3-5岁的幼儿其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到了3-4岁这一方面的表现则更加明显。在这一时期,从生理的影响角度来看,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要高于男孩。 2、 外因

从外部环境来看,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等等。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最根本的环境。在这其中,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儿童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还有家庭的情感氛围等等,这些虽是生活的细节,但是都会被儿童看到和感受到,对儿童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过事实上,因为这些因素往往是生活的细节,因而很容易被家长忽视。比如在言行方面,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本身对某件事情前后态度的不一致;二是,父母双方对儿童某一行为态度的不一致。但总的来说,这些言行上的不一致都会使儿童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矛盾的心理认识。另外,在对待儿童社会行为的上,如果家长对于儿童错误的攻击性行为总是一种忽视或纵容的态度,则容易助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长;但家长如果有对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的要求,则更

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有就是,融洽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也是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 (2)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在这一环境里,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教师以及同伴。

在幼儿园,教师在儿童的心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的言行同样对儿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教师言行的一致性,以及教师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反应态度以及处理方式等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幼儿园中,同伴是与儿童交往最密切的。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为儿童提供了认知、体验他人情感和感受的机会。同时,同伴也会成为他们观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3)社区环境

社区,在现代的学前教育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往的社区多是具有院落文化的单位庭院,有着各自的文化氛围,在院落中,儿童所接触到的不只是同龄的伙伴,同时还会有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在这样的群体中交往以及游戏,同样也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带来了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不过,现在的社区多已是缺失了院落文化的小区,高层住房以及素不相识的邻里,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缺少了自然的体验和实践的场所,并且这种“小区”的住房形式也缺少各自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氛围。 (4)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来看对于儿童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大众传播媒介,它是社会传递文化和渗透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现代互联网等都是现代儿童获取外界信息以及开阔视野的主要渠道,因而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所传播的信息的性质,积极向上的信息则是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而带有暴力内容的信息反而会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增长。 (二) 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现状

关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总得来说主要的形式有:1、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训练方法。2、行为练习,主要是将幼儿置于困境中,处在矛盾中,让他们反复地进行练习,从而形成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谦让等各种利他行为。而这种情境,不包含一切假设情境下的模拟行为练习,应是真实的情境。3、精神奖励,可以起到强化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表明,精神奖励尤其在巩固儿童谦让行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模拟练习,则是将幼儿置于假定的情境种,让他们体验和理解亲社会行为。5、榜样示范,也是强化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好方法。

附:三、 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 亲社会行为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az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