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初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7 0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2015学年度

班级:高二(16)班 组长:卢逸佳

组员:周思钰 陈英林 李婉琪

郭思仪 康舒镘 蔡文烨 指导老师:蔡晓君

1

一、课题背景

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衣,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如今的中国还在复兴的道路上摸索,一群期盼着重回汉唐的复兴者身着华夏衣冠,追寻着目标。复兴不是终点而是开始,从衣——经——礼——法——神,服饰文化始终承载着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同样反映于服饰。

二、 研究目的

选择了解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内涵,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和意见,广大网友对服饰文化是否有必要重视,为相关人士、网站等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希望凭借我们微弱力量引起社会更大层面的关注和思考,同时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互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我们所希望的中国梦。

三、研究过程、方法

文献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一)成立小组。 (二)选择课题。

(三)制定课题计划:我们开展了活动会,先熟悉计划格式,展开讨论,记录相关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完成了初稿。 (四)明确分工 姓名 主要工作 卢逸佳 负责联系 统筹全盘工作 同上 负责查找文献 执笔完成论文 康书镘 蔡文烨 负责问卷调查 周思钰 陈英林 负责采访工作 李婉琪 郭思仪 负责数据统计 (五)实践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查找资料、实地采访、网络交流、整理

四、研究成果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已经变得多姿多彩。

然而,服饰变迁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同样让我们认真思考何为衣冠?何为人文?比如现代服饰的西化,传统服饰的继承,历史遗留与反复古,精神空虚等问题必须认真反思过程中的错误,总结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衣冠历程、精神传承、人文主义是否足够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相关运动、完善当代服饰体系、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服饰、人文、传承

引言: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

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

2

邦”在数千年的服饰发展中汉服承载着华夏族的人文内涵,精神动力。而人文精神是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思想方法、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表征;亦是这个民族实践民族自我发展的主导意识的表现。人文精神以其自身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不断使得服饰文化愈发斑斓壮阔,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始于衣冠

服饰文化,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是这个国家、民

族的照牌;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而完备,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因此有了后来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族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我们为何要讨论汉服?首先,基于本身汉族的身份需要明白我们是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其次汉服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思想精华,折射出历史上思想的光辉。如百家争鸣,如魏晋风度等,代表着精神上一种高度的升华和充满着敬爱、仁义、家国的中国式人文精神;再者,面对西化之风盛行,我们有必要反思当代价值观念,心中良知的标尺,重新拾回传统;最后,中华五十六民族汉族总是需要被关怀的,这不是民族主义而是理想和追求。我们并不反对旗袍与长衫,但那属于中华民族的服装。而我们追溯汉服、复兴汉服,则是要博于达远。

汉服,汉民族的服饰。特点是右衽、交领、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在历史文明上充当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角色。于三百年前消亡,在三百年后复兴。这便是,始于衣冠。

(二)炎黄血脉

1、黄帝、尧、舜始垂衣裳而天下治

唐尧舜禹夏商周。黄帝者,轩辕氏,制衣裳 “上衣玄,下裳黄”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意蕴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这是依据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的“观”和“法”,取代表天的乾和代表地的坤,即天玄地黄,而分上衣的天、玄与下裳的坤、黄,亦即上为天、为阳,下为地、为阴。

这样,上衣下裳之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的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可见,民族服饰一开始,便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便是民族精神的表征。也露出文明的最初曙光——图腾崇拜,以及“巫”往而不返的专情与执着的工作精神。

这时的先民时期,无论世界观、社会活动、国家大事、典章制度都充满了两个字:神灵。这是一个鬼神崇拜与信仰的时代。“报”,隐含着思想因子包括对万物有情生命存有连续的自然观,又隐含后世天人合一思想的胚芽。看似消极无助,事实上已注入一种主

3

动参与,一种理性自觉之前的朦胧主体意识,以及中国思想特有的世间性格,实用性格与情感化品质。

周,八百年;周礼,周公而制。东周分春秋与战国,共四百八十四年。处于社会重大变革时期,也是服饰文化第一个繁荣期,服饰的百花齐放与学术的百家争鸣有关,应予足够的重视。

周王室对天保持报恩、负责、谨慎的心理态度,培养了深沉厚重、虔敬认真的民族气质,所以他们要敬天、敬德。《尚书·康诰》“明德慎罚,敬哉”都是随处可见的一种精神。敬天即敬德,便是尊敬人自己所选择的合理行为,为自己的合理行为负责,将渐皈依于神的心里状态转化为主体的自觉与理性作用。这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早跃动。 发展至后期,形成了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礼乐的深义是人性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人天系统的和谐。 “服以旌礼,礼以行事”,则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特色,将生活中伦理思想(孝悌忠信仁爱等)和种种人际交往关系注入其中,并深化发展,在社会中常表现为人际应有关系与生活态度尊重与否。如古人身着袍服时,“立毋跛,坐毋踞”是最基本的规矩,且在社交礼俗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在剔除其中封建主义的因素后,其中的人文因素仍具有进步性。这其中最重要体现出来的是儒——由服饰的融合到儒学的兴起,儒家站在天下的立场说话,站在全人类两心的立场说话。个人与天下息息相关,而且重天下的利益重于一国一姓的利益。

在我认为,全体的公民应当去担当民族、国家兴亡的重任,去担当人类幸福的重任。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秦国服饰的朴厚使用,反对华丽也成为一大风尚,而墨家尤为推崇。节俭一向是人文精神中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几千年前的华夏我们可以寻找到它的源头。

而对于当时的南方的地区,有形成强烈巫术色彩的楚文化。服饰讲究轻盈细巧,右衽,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并丝葛履、佩玉、宝剑、金银等华美饰物。以上所述服饰地区的多样性正是在百家争鸣的直接影响下,产生了墨子“节俭、平等”而创华山冠;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服饰简朴;列子好神仙,服饰多飘逸;韩非尚法制,反对修饰,而这些对民族人文精神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基础上逐渐形成民族的审美情趣思想方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大汉,丝绸之路的开始,经济繁荣的开始,文化绽放的开始,民族气质的形成。 汉完善之前的秦制服饰,对帝王的玄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进行了修改,并制定出一系列冠服制度。例如深衣。深衣由上衣下裳连接而成,属于礼服中的第二等,功能完备而又不浪费,风格上也朴实无华。 西汉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紧接着由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的道德伦理统治秩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凸显人道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第一次自觉地用创造、积极的态度去完成生命精神的不朽,是关于生死观、荣辱观一个非常大的见解与实践。

到东汉时,光武帝刘秀以中兴之主,复兴汉室,在服饰则呈现出凝重,典雅的风格。此时男子多为曲裾袍和直裾袍;女子则沿袭上衣下裙,穿曲裾和后来出现的襦裙,重大场合着三重衣(即广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广袖上衣、单片裙)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 从而使得汉服发展的更具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从而使得服饰的成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于时致治平矣”的作用。

4

在汉服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汉民族的尚武精神也在发展。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而是一种保护家园,守护正义的勇猛、豪迈、正值、侠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那是一个何等自豪的时代。我们盼望汉服回归的同时,更期待找回曾经的尚武之气与血性。

3、王谢风流满晋书

魏晋时期,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拂尘麈尾,放旷飘逸,不拘礼法,上自王公名士下至黎庶百姓热捧。当时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寻求到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精神世界,也就是陶渊明所写的桃源人生,开出一种舒展自由的文化生命道统形态,乃是人文精神上灵心所在呈现的生命形态,收获劳动、真朴、乐观的积极意义。

魏晋风度,是于华夏史上一次奇妙的转折。人物品题拓宽了人们的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以才取人,增强了人们的独立自由人格;穷尽玄理,导致了一代玄学的产生;使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学艺术“自觉的时代”。

4、万邦来朝

历史上为人称道的是唐代,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最巅峰的也是唐代,最自豪的也是万邦来朝的唐代。人民安居乐业,必定带来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也使得大唐帝国具有一种胸襟开阔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又势必影响到统治者的政策和整个社会风气以及民众的文化心态。对内,社会气氛生动活泼、自由平和;对外,唐代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经济交流空前繁荣、活跃,能主动吸收和接纳异邦文化,这都为服饰交互影响、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当时的妇女出门时身着色彩绚丽的齐胸襦裙、对襟襦裙、大袖衫等,头戴“幂篱”。“幂篱”是西域少数民族的装束而后转为“帷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精神上的解放。服饰上也不回避女性身体优美的曲线,敢于表现女性的妩媚。最著名的莫过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突破宗教的樊篱,画出和谐的比例,与米罗的维纳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对于男子而言,众多文学展现了恢弘扩大兼收并蓄的特点。人们对社会现实、国计民生倾注了满腔热忱,表现出强烈的经世情怀。也有徜徉山水,透视了时代与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包含着浓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服饰上追求刚健朴茂,多以圆领袍配鱼袋、绶带,执笏,构成了服饰文化的深层内涵——展现人身体的美、具有强大的包容

性、能承载礼义的的教诲、折射社会的精神文明。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a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