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1 1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师范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及实施计划

所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位类型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 特殊教育 研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年 月

说 明

一、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的重要材料,应及时完成,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开题报告,应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同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盖章后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

二、本表一式二份,A4纸张双面打印,研究生院、学院各一份。

一、 论文开题报告

拟定论文题目: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探究 选题分类(√) 选题来源 (√) 1. 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 3. 综合研究 4. 其它: 1. 国家基金项目√ 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3. 省部级项目 4. 其它 开题报告内容(选题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或开发设计、可行性分析等) 一、选题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融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西方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是我国现阶段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⑴。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明确提出了 “随班就读”的教学形式。1994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遵循和依据,至2010年出台的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 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由模糊逐渐走向具体,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也得到增强。 2011年9月,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根据学校的发展开设了特殊教育资源班,它不仅仅作为随班就读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随班就读的支持服务系统,为该校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近5年的教学实践,学校殊儿童的教育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成绩不仅仅来自学校和教师,也来自家长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他们积极参加“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从中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情况,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配合学校教育,逐渐形成家校合力。但在形成家校合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工作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主要立足于让家长配合学校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和任务,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阻碍了家校双方互相沟通、密切配合的互动互助关系形成,家校共育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针对工作现有的问题,我认为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与家长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帮助家长制定家校合作目标和参与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分享教育资源、为家长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新家长教育理念以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 1

(二)课题价值 1.理论价值 (1)本研究力图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丰富我国随班就读教育理论。 (2)本研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携手家庭教育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揭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本研究力图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丰富其理论。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家长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 2.应用价值 (1)本研究力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特殊儿童家长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明确学校在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时的目标和方向。 (2)本研究力图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建立随班就读生态化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 (3)本研究力图建构建本土化的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协作模式,对本地区或其他省市其他开设随班就读的学校有借鉴、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最初,融合教育只是一种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安置和教学策略的建议⑵。但是,近十几年来,融合教育部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人权意识、教育的机会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⑶。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在1988年正式提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即“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办学形式,也是符合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⑷。 2

2000年以来,随着太仓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定点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以及教育公平的推进,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逐渐增多。个别本市户口的重度智力损伤儿童经过学校多次说服,家长同意将孩子转入太仓市爱心学校就读。但多数中度、轻度智力损伤儿童的家长持有“孩子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的想法拒绝转入特殊教育学校,坚持留在本校随班就读。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对各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重组,系统的发挥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更是社会生活形式,学生从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形成价值观念,锻炼体魄。因此,学校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家庭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方式是随意的,非常灵活机动。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生下来受到的最初影响就是家庭。家庭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二教育内容包罗万象;三贯穿于人的教育自始自终。因此,少年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意义、责任,并且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不够,导致家庭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家校共育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育孩子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培育孩子善良的性格;三是培育孩子健壮的身体。家校共育仍然需要由学校主导。由学校推动家庭、社会(社区)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⑸。 互动融合 从辞典上看,“互”,交替、相互;“动”,使其作用或变化,是感情起变化。互动,是融合教育过程的核心词,是一种通过相互作用从而使彼此发生变化的过程⑹。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休谟等哲学家在谈及建立人类科学的时候,就提出“必须注重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同情、模仿及风俗上”⑺,充分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国内搜索词条“家校共育”,可以得到大量文献,发现对家校共育方面的研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a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