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更新时间:2023-05-17 01:0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

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05]13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发展与全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科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相比,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机制有待建立,不同学科的人才供求不平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状况同时存在,人才需求规划预测滞后等。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实施省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对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新机制。优化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形成学科专业的灵活调节机制、高等学校的自我适应机制、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政策保障和评估监督机制,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二、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不断提高学科专业水平。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要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专业,拓宽专业发展空间。把扶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与发展应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重点优势学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

三、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部分教育资源充足、自我调整机制健全的高等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依照有关程序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

四、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瞄准国内外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沿,培育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营造学科专业的制高点。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的新兴专业。根据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大学与大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要紧密结合,做好专业共建工作,做好微电子、软件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与外贸、文化艺术、现代服务等方面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的专门人才。

五、高等学校要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意识,根据所在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需求和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和避免低水平、低效益的学科专业重复。拓展学科专业空间,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填补专业空白点;鼓励学校试办专业目录外的社会急需专业;对于一些需求量较小的特殊专业,鼓励学校间分工协作,整合资源,联合培养。对部分水平不高、就业率低下的学科专业点实行“关、停、并、转”。

六、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示范专业。

七、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科专业设置的领导,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人才需求动向,结合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提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意见。

高等学校的新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经过认真、充分论证,新上专业必须在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基本条件方面达到设置标准,保证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对高校的专业进行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定期评估,对不合格的专业要及时进行调整。

八、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大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鼓励高等学校构建学科大类基础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前期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后期由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专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九、继续推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积极推行第二学士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各高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制度,高等学校之间可建立相应的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修读有关课程。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突出高职特色,面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加快推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结合。加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建立企业人才需求预测规划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企业“订单”式培养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造条件让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招生、培养的全过程,使企业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确定、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等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实际,实行多学期设置、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所需人才。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岗位,把接纳大学生从事教学实践作为培养人才、选用人才、发挥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已聘用应届毕业生的岗前专业培训,新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按规定计入企业成本费用。

十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强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发展优势学科和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人才市场需求预测、经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全省高等学校专业布点情况,确定省级控制布点专业,指导高等学校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调整或改造,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或调减招生计划。

十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学科专业培育和扶持的指导工作,加强对基础性学科专业、优势学科专业和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形成。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要纳入全省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有关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社会科研机构要根据“十一五”规划和人才需求预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研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我省和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科学规划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指导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培养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十四、建立科学的专业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加强对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向社会公布高等学校专业办学状况,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面向社会需求,实行优胜劣汰制,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和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

十五、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交流和发布机制。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及时收集本系统、本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势,对人才过剩的专业和下一步急需的人才专业提出预警。劳动、人事、经贸、农业、发改等部门每年要将相关行业劳动力求职情况向社会公布。形成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人才需求预测发布制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度,建立教育培养规划与人才需求信息有机联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要根据全省人才需求预测和各行业劳动力求职情况,分析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向学生发布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指导毕业生就业,并适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十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对办学成本高、社会收益大、符合全省发展战略目标的专业实行政策扶持。省财政要加大对基础性学科专业、优势学科专业的投入,增加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又不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学科专业的经费投入。高等学校要把专业建设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

十七、大力发展民办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投资兴办高等学校,依法保障民办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毕业文凭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的待遇。民办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妥善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尽快形成以校内主动调控为基础的学科专业微观优化机制。

十八、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我省高等学校与国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大企业,特别是与国外一流大学、知名企业,开展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师资、设备、图书、资金等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外优势专业,加强自主创新,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留学生教育,不断扩大海外留学生在鲁就学规模。鼓励高等学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分段联合培养国际性人才,开拓境外就业渠道。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设置小语种专业。

十九、深化改革、减政放权,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为高等学校排忧解难。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法人地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政策环境,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提升高等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九月十九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9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