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上活烈士

更新时间:2023-09-17 09:37: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抗日山上活“烈士”

祝新华

在江苏省赣榆县夹谷山南麓,有一座烈士陵园,名字叫“抗日山烈士陵园”,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也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边打仗边动工兴建,占地600亩,有10个坡段373级台阶,有苏北“中山陵”之誉,分为墓区和陵园两部分。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王继贵、李金峰就是其中的两位。但谁也没想到,他俩的名字虽已镌刻在这份烈士名单中,人却依然健在,成了抗日山上的两位活“烈士”。

王继贵:终身务农慰忠魂

在距烈士陵园仅5里地远的王洪爽村,是活“烈士”王继贵的家乡,也是这位活“烈士”返乡后终身务农的地方。提起他能从死人堆里活着回家,还得从几十年前的那场血战安东卫说起。

那是1945年5月4日,日军占领了山东省日照市的安东卫镇,并加紧修筑堡垒,安设据点,妄图控制海岸与沿海交通,以图固守作垂死挣扎。5月6日,原八路军滨海军区二十三团一营二连接到上级命令:突袭安东卫日寇,配合兄弟部队夺回海岸重镇。当时年仅26岁的王继贵是二连的一名班长。

5月7日清晨,王继贵所在的二连还在构筑工事,从安东卫窜出来的1000多名鬼子和伪军,在迫击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向二连阵地

扑来。当敌人距离我军还有几十米时,二连指战员突然反击,鬼子伪军被打得嗷嗷惨叫。据后来统计,二连先后7次打退敌人的冲锋,日寇死伤官兵360余名。但我军损失惨重一个连120人,最后就剩下十几个。身负重伤的指导员钟家全,带着连部的4名战士,扼守几座坟包,以火力掩护撤退人员转移。4次负伤后,仍与3个鬼子拼杀在一起,他用最后3发子弹消灭两个鬼子兵后,将最后一发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由于二连的顽强抵抗,其他兄弟部队最终在5月7日晚攻进了安东卫。战后,原滨海军区将二连命名为“安东卫连”,授予“顽强制敌”锦旗一面。

“太阳像血一样红,山上、地上到处都是红的。”这是倒下之前,王继贵看到的最后一幕。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肩,穿过锁骨,王继贵倒在了阵地上,他旁边是如山的尸体,其中既有鬼子也有他的战友。王继贵醒来后,他挣扎着爬了起来,左肩无力地垂下,血顺着往下淌,右手拖着步枪,他蹒跚地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不知道走了多久,在天蒙蒙亮时,王继贵终于摸到了一个小村庄。他费力地敲开了一户人家,之后便瘫倒在地。当他再度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老乡的炕上。从老乡的口中,王继贵得知大部队已经转移。由于身上的伤太严重,王继贵在老乡家一养就是6个月。这期间由于伤势严重,加上缺乏基本的医疗救治,王继贵差点丢了命。康复后,王继贵几经周折都没找到原来的队伍二十三团,于是他又参加另外的部队北上去了东北,部队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1946年4月,他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之后又转战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解放华中南战役、辽沈战役等。但

王继贵并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牺牲”了,他的名字上了烈士纪念碑。原来,安东卫之战结束后,二十三团清点人数,王继贵被列入了失踪战士名单。部队开始派人四处寻找他和其他失踪的战士,由于战争年代联络不便,二十三团始终没有王继贵的消息,于是便以为他已经牺牲。

真相大白是在1952年。那年由于王继贵伤势严重,不能继续参战,便回到了家乡赣榆县原夹山乡的王洪爽村。当他打着背包兴冲冲地来到已7年没回的家时,王洪爽村炸开了锅。王继贵的本家亲戚、幼时伙伴、认识的不认识的围了几十人。所有的人都在哭,有的扯着衣襟默默掉眼泪,有的和王继贵抱头痛哭,但都为他的“起死回生”感到庆幸。

从此以后,王继贵就一直生活在王洪爽村。他每年都要上抗日山去看看死去的战友,他说自己要终身守护着这些英灵。可当他第一次在烈士纪念碑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王继贵硬生生哭了一下午,当然他不是在为自己哭,而是想起了那些死去的战友。所以,他打定主意做一辈子普通农民,一辈子不离开抗日山,不离开他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直到2007年春,88岁的王继贵溘然长逝。

李金峰:矢志不渝心向党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的烈士名单中,还有一位活“烈士”,他就是李金峰。为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当一名优秀的“红色战士”,后来,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红士”。

1922年,李金峰出生在山东聊城,抗战初期,罗荣桓率领八路军

115师343旅686团东进鲁西,部队路过聊城时,李金峰瞒着父母,扔下破棉袄换上军装,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青年李金峰英俊活泼,且具文艺天分,一入伍就被选入师直属队当宣传兵。李金峰用早就练好的一手“竹板快书”本领,行军时鼓动战士,宿营时宣传群众。他上进好学,常受到上级领导表扬,不久,由连队的指导员赵木瓜同志介绍,李金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征途。

1943年初,抗日烽火遍地燃烧,日寇疯狂扫荡。当时李金峰在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五团任青年干事。在攻打枣庄西北巷头崮日寇据点的战斗中,他来到前沿,在主攻连做宣传鼓动工作。

此时,据点里的一小队鬼子和100多名伪军,凭借碉堡和土圩子进行顽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我方伤亡较重。李金峰所在的这个主攻连原有80多人,最后只剩下十五六人。紧靠在李金峰身旁的指导员王玉和机枪手等人都牺牲了。眼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陆续倒下,仇恨的怒火在李金峰心中燃烧起来,他抱起机枪狠命地向敌人射击。在枪林弹雨中,李金峰的左腿被子弹打穿了两个洞,血涌如注,但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昏死过去。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含着眼泪,打扫战场,四处寻找幸存者,但找了一整天,始终不见李金峰的踪影。一位当时亲眼看到李金峰倒下去的战士,指着一片模糊的血肉,泣不成声地告诉战友们,李金峰就是在这里倒下的,他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就这样,战友们掩埋了尸体,并插上了“李金峰烈士之墓”的木牌作为标记。

实际上,李金峰并没有牺牲,他被兄弟部队送进一个后方医院养伤,与原部队失去了联系。半年后,等他回到部队时,发现自己的名字已经被刻在了抗日山上“抗日烈士纪念塔”上了。

1944年底,滨海地区敌工部抽调李金峰到新海地区搞敌工工作。临行前,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红士”。红士来到新海地区后,任地下党浦西区委书记、锦屏武工队指导员。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环境中,他出生入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并根据上级指示,坚守前沿、保卫后方,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他亲自指挥的三里坡民兵,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东三区(新民、临洪、浦西)成了对敌斗争最有力的前哨阵地,不断地对窜扰我解放区的蒋伪军、地主武装还乡团以沉重的打击。鉴于其英勇作战及出色的对敌工作业绩,1947年,东海县评功委员会特地向红士颁发了“人民功臣”勋章。如今,这枚珍贵的勋章静静地躺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内,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活烈士”辉煌的战斗人生。

两位活“烈士”:抗日山上诉衷肠

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奇事,1983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为航天工业部贵州管理局党委书记的红士,与一直在抗日山脚下种地的王继贵,相逢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只见:一位是鬓发斑白,一身布衣,脚穿布鞋,眉宇间透出一股军人英气的老人;另一位是脸色黑红,须眉染霜,头戴一顶半新军帽,脚穿布鞋,身着半新蓝裤褂,腰束一根旧军用皮带,一支旱烟袋别在腰间。两位老人紧握双手,庄严肃穆地伫立在镌刻着他们名字的纪念碑前,一幕幕往事象潮水般涌上心

头??

老红沉思半晌,往着王继贵的脸说:“你这些年过得还好?”“不错,越过越好。”王继贵摸摸腰间的军用皮带说,“1952年复员回到抗日山下的老家王洪爽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抗日山义务劳动,精心栽下一排排松柏。如今,这些挺拔高大、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就象勇士一样,守护在烈士墓旁。”这位在1945年就入党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农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两位活“烈士”一边谈着,一边携手同行。在爬山的路上,红士说:“你今年六十四岁,我六十一岁,是你的小弟弟,咱们比比爬山,竞赛吧!”“好啊。这你得两个!”王继贵凭着山里人练就的一双好腿脚,一直遥遥领先。红士也不甘示弱:“比比过,咱努力追!”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在刻着“王继贵”和“李金峰”名字的烈士纪念碑前,两位活“烈士”合影留念。他们久久地仰望着“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凝视着塔顶上持枪傲立着的八路军战士塑像??对历史的回顾,对牺牲了的战友们的深切怀念,让两位老人面色严峻,热泪盈眶。面对纪念塔,红士和王继贵这两位活着的抗日“烈士”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此刻,山上的松柏以及遍山的繁花在谛听,一道温柔爽洁的山风,携走了两位活“烈士”的心声,千山万壑传来一个巨大的回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通联:江苏省赣榆县史志办 邮编:222100 电话:0518——862230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9w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