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假冒伪劣现象的成因与危害

更新时间:2023-11-26 03: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析假冒伪劣现象的成因与危害

摘 要:假冒伪劣现象是许多国家市场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出现过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阶段的一个怪胎。我国当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法制不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原因,导致假冒伪劣现象日益猖獗,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拟针对我国假冒伪劣现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原因及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假冒伪劣、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假冒伪劣商品肆虐横行,泛滥成灾,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使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倍受侵害,使消费者失去对社会、法律的信任的同时,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毒化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规定,“假冒伪劣”包括四种情形:一是掺杂、掺假;二是以假充真;三是以次充好;四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现状

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假冒伪劣商品交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7%,每年高达1500-1800亿美元,是全球滋长速度最快的经济犯罪行为之一,是20世纪的工业瘟疫,成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假冒伪劣在我国呈现屡禁不止的态势,甚至在部分地区还相当猖獗。报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调查结果表明,1998年我国市场上加工制造

的商标标识假冒侵仅商品约为1329亿元,实际上假冒商品的销售量已大大高于走私数额,已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不安定因素。[2]

震惊国内外的三鹿奶粉时间至今余波未平,受害儿童人数之多,后果之严重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温家宝说,三鹿奶粉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教训很深刻,如果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定严惩不贷。毒奶粉、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地沟油、品类繁多的假药、不达标的建筑材料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假冒伪劣产品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3]

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在自由平等、善良的商业竞争中,市场上商品的优劣得到评判,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价值规律也得了体现,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也各得其所。但我国的市场体系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不少疏漏,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都遵守竞争、交易的正当规则。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人违背商业道德,在商业竞争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从事不正当的竞争。[4]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造成了今天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现状。这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危及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及财产安全,干扰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使得生产者低估其生产成本而制假造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取之无道,则会对社会、对他人带来危害。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之前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造假者也是生产者,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观,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制造假冒伪

劣商品,特别是假冒国内外的知名、驰名商品,能使制假者获得成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非法利润。[5]因为制售假冒伪劣者无需支付商品的开发费、广告费甚至税费等成本,加之假冒伪劣产品质低价劣,成本极其低微,同正规品牌相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的利润十分丰厚。售卖假烟假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这种利润远远大于成本,然而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往往忽略了“隐成本”,包括因造假被发现而受到法律严惩的后果、因假冒伪劣商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害。所以,贪图暴利、唯利是图是造假者的主要动机和心理状态,他们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于不顾,为牟取巨额利润铤而走险,最终害人害己,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2、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信息不对称。传统计划经济,完全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市场完全受政府的控制,不存在搜寻信息的问题,买者按照国家或上级的指令向相关的卖者购买产品,卖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一个辅助作用,买方和卖方必须通过市场达成协议,完成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卖方明显掌握着更多的产品信息,相比较来说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这就给卖方隐瞒信息,以次充好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6]

3、法制不完善,使执法者难以找到法律依据。行政执法手段缺乏,调查取证困难,难以震慑造假的违法分子。此外,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手段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4、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及一定的虚荣心理。有些消费者虽然经济能力有限,但由于强烈的虚荣攀比心理,因此知假买假,特别是买假名牌。这种虚荣贪图名牌的购买行为给了假冒伪劣的生产及销售以可趁之机,客观上损害了真正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此外,很多消费者即使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般也会由于维权手续繁琐而不去追究,更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甚至往往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较低的辨假能力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的歪风邪气,给了制售假冒伪劣者可乘之机。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假冒伪劣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物质利益的驱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政府管理的有待加强以等,都加速了假冒伪劣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社会又是一个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注

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某些场合下关系比法律的作用大,对于假冒伪劣的查处和打击,因此大打折扣。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也使得打击假冒伪劣更加困难。

四、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

1、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是制假售假者与合法经营者之间存在价格上的不公平竞争。由于假冒产品盗用他人品牌,不但无需进行广告而且还逃避缴税,大大降低了销售产品的成本,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二是假冒伪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引起消费者的心理恐慌,使得消费者在对产品不信任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正常运行。

2、制假造假的存在给正牌厂商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一方面冒牌货会分流部分正牌厂商的市场需求,使其利润下降。同时,正牌厂商为了打假防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这些资本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用途;另一方面冒牌厂商的边际成本要比正牌厂商的成本低,因此,冒牌厂商比正牌厂商的定价要低,样冒牌厂商可能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就使得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消费者对该品牌越来越不信任,对该品牌的需求也越来越小,最终会导致该品牌的消亡。

3、对建立市场道德的损害。建立市场道德的一个因素是产权明晰。然而,我国多数群众的产权观念比较淡薄的,例如很多人乐于购买盗版软件和唱片而没有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负罪感。但在市场经济中,产权不明确则无法建立市场道德。建立市场道德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平。就公平来说,冒牌厂商对正牌厂商是不正当的竞争,对消费者则是欺诈。没有普遍的市场道德,不可能建立高级的市场经济。所以,如果不加紧市场道德的建设,中国就有可能走向坏的市场经济。

4、败坏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损害国家经济利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个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各国所提供的产品应该是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的产品。但现在,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在国内大量繁衍,也大批混入出口商品之中,甚至假冒国外和外资企业产品。对此,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纷纷举报和投诉,严重损害了我国形象。一些国家将“Made in China ”与假冒伪劣商品划等号,认为中国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基地,

甚至有的国家和地区还专门成立打假联盟来对付中国商品。由于假冒伪劣的大量存在,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使国内外投资者和先进技术拥有者对他们的投入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表示担忧和疑虑,从而丧失了不少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机会。同时,严重影响了我国今后产品的出口,丧失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措施

1、积极利用法律手段来打击治理假冒伪劣,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的处罚力度。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是为执法活动提供了依据,法律法规的作用必须依靠严格执法来实现。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执法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监管不力的现象,也正是市场上假胃伪劣商品得以盛行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有关政府机关要端正态度,加大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政府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做到一经查出就要严肃处理,加大对造假者的法律制裁,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获利风险。

2、发展生产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后,他们才会减少低劣商品的消费,低劣商品的市场需求才会减少,以达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目的。同时,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理念,使消费者明白,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虽然贪得一时的便宜,但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会给自己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另外,引导消费者建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提出适度索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加强新闻监督,使“假冒伪劣”无处藏身。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定期公布产品质量抽检结果,对假冒伪劣产品及生产者、经营者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使制售假冒伪劣者时时都处在消费者的监督之下,做到真正的天天“3.15”

假冒伪劣商品肆虐横行,泛滥成灾,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使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倍受侵害,在消费者失去对社会、法律的信任的同时,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毒化了我国对外

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假冒伪劣并不是一时之成,也不是个别行为,它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曹飞颖,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原因之探究,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李祖华,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及对策,http://www.sina.com.cn,2007..11 [3]詹新宇,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http://www.doc88.com [4]鹿琳,假冒伪劣产生的原因简析,大经贸月刊,2006.5

[5]冯海涛、郑小兰,对“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22期

[6]孟 丽、王立甲,浅谈我国的假冒伪劣现象,消费导刊,编辑部邮箱 2009年10期 [7]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杨欢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9]王希文,浅谈假冒伪劣现象的原因及其治理.滁州学院学报,2004.9. [10]刘坤,论假冒伪劣对中国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8

[11]洪戎,浅析“假冒伪劣”的根源和对策,今日南国,2008年第1期 [12]吴旭东、田雷,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 [13]乔晓云,市场经济下的假冒伪劣成因分析,中外企业家,2009年7期 [14]吕启祥,对经济转型期假冒伪劣现象的制度分析,当代经济,2008年1期 [15]叶兴波,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学参考,中国经济问题,1996.2

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假冒伪劣并不是一时之成,也不是个别行为,它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曹飞颖,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原因之探究,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李祖华,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危害及对策,http://www.sina.com.cn,2007..11 [3]詹新宇,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http://www.doc88.com [4]鹿琳,假冒伪劣产生的原因简析,大经贸月刊,2006.5

[5]冯海涛、郑小兰,对“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22期

[6]孟 丽、王立甲,浅谈我国的假冒伪劣现象,消费导刊,编辑部邮箱 2009年10期 [7]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杨欢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9]王希文,浅谈假冒伪劣现象的原因及其治理.滁州学院学报,2004.9. [10]刘坤,论假冒伪劣对中国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8

[11]洪戎,浅析“假冒伪劣”的根源和对策,今日南国,2008年第1期 [12]吴旭东、田雷,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 [13]乔晓云,市场经济下的假冒伪劣成因分析,中外企业家,2009年7期 [14]吕启祥,对经济转型期假冒伪劣现象的制度分析,当代经济,2008年1期 [15]叶兴波,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学参考,中国经济问题,1996.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9n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