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更新时间:2024-06-27 06: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走进泰兴,阔别多年的“老泰兴”都会感叹:泰兴城变大了,变美了,变绿了,变亮了,变高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旧世纪交替的这近二十年间,我市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泰兴,正一步步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中等滨江工贸城市的目标迈进。 由于城市建设起步较迟,当时的城市中心区只有鼓楼南北路这样两条主干道,路面坑坑洼洼,夜间漆黑一片,建筑多为一至三层混凝土结构。在新旧世纪跨越之际,泰兴拉开了城市建设的篇章,1999年至2002年,围绕“改造一环,建设二环”的目标,我市以鼓楼中心区1.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改造建设为突破口,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改造后的鼓楼中心区,路宽了,楼高了,人流量大了,商业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市民陈晓明十多年前就在鼓楼街上经商,1996年的时候,他的店铺只有16平方米,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已经翻了百倍。 陈晓明说:“拆迁的时候,我就发现,应当到这边来,因为这里的商业气氛不一样,2001年装璜的时候有300个平方米,2002年又加了150个平方米,2003年又加了150个平方米,2004年就加了800个平方米,现在大概是1600个平方米左右。”
根据市委、市政府上世纪90代年初提出的城市建设“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2003起,我市提出了“东进北上”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东部新区3.5平方公里和北部片区2.64平方公里的
改造建设。
市建设局副主任科员高流泉说:“在以鼓楼中心区为核心的城区改造过程中,由于当时规划设计水平不高,部分市民不太理解和支持,再加上原先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过分落后,市财力又不能满足建设需要,有些工程只能是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到位。而现在我们在新区建设过程中,这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道路设计时就把所有地下管线、绿化、盲道、公交站台等一并考虑到位,为此减少了重复设计和投资。”
宁波永大集团是第一批挺进东区建设的外地房产开发单位,从2002年底落户泰兴以来,已先后开发了五期小区建设,第六期正在建设当中。六年间,永大房产项目总投资10多亿,建筑面积已达到了50万平方米。
宁波永大集团泰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季学峰说:“这是我们在泰兴在建的第六期工程,当时东区这边比较萧条,这几年我们亲眼看到东区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带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如今的东部新区,一幢幢造型别致的住宅楼星罗棋布,楼盘之间,碧水环绕相连,绿化苍翠满目。绿色、生态、宜居,在过去仅仅是个概念,而今天,人们强烈地感觉到,它们就在自己身边。 丽景园小区居民丁桂英说:“过去我们在家里的时候,总说这个地方是五里墩,比较差,最有名的地方就是五里墩这个地方,我们总是说,把你送到五里墩,其实现在的五里墩扩建得真不错,从来没有
想过五里墩会扩建得这么好。”
从1992年起的16年间,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入198亿元,城市建成区由4.8平方公里扩至21.1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5.2万人增至23.38万人。中心区主次干道总长123公里,是1992年的10倍;城区自来水总管长270公里,供水能力9.8万吨/日,分别是1992年的15倍和20倍。至目前,城区拥有9层以上建筑30座,大型农贸集市(含超市)9座,各类学校30所,医院6家,全民健身点54个,垃圾中转站12个,公共厕所72座,出租车、公交车保有量450辆,人防事业迅速发展壮大,人均占有面积0.27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眼瞅着,咱们这座城市就这样变大了,变高了,变得漂亮了!30年前,谁又能想到青岛会是今天这样的魅力无限呢?说实话,我的画笔都快跟不上城市的变化速度了。”72岁的画家陈林海说起青岛30年的城市建设成就来,尽是感慨和喜悦。
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不断强壮其筋骨、丰满其身姿的必需载体。3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建设者跟这位老画家一起共同描绘城市的外表和内质,只不过他们手中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砖、是瓦,是水泥钢筋,是铲车吊车,是一幅幅壮丽的规划蓝图。30年来,在他们的精雕细刻下,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实现了美丽的生长,生长为现代化国际化特质日益明显的大城市,生长为中国东部沿海一颗日益璀璨的明珠。 一组数据可以为这种生长的“美丽”提供坚实的佐证——
城市建设投资由改革开放初期“六五”的2.3亿元锐增至“十五”期间的274亿元,增长了119倍。
1978年到2007年,市区面积由92平方公里增加到1102平方公里,增加近12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7.6%增加到40.01%,增加5.6倍。人均绿地面积由1.7平方米增加到12.19平方米,增加7.2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3.5平方米增加到19.6平方米,增加5.6倍。人均住房面积由3.88平方米增加到23.7平方米,增加6.1倍…… 从“带状布局”到“拥湾发展”演进大青岛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布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区的扩展而不断地调整,从“带状布局”到“品字格局”,再到现在的“拥湾发展”,一幅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青岛”蓝图日渐清晰。
在1980年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青岛形成了沿胶州湾东岸集中发展,以自然河道划分为南、中、北组团的带状城市格局。1992年城市行政中心东移后,青岛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补充和完善,以老市区、崂山、黄岛城区构成“品”字形结构,形成了以七区为新城区的大青岛框架。在1995年实施的城市总规编制中,青岛又提出了以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发展组团的“两点一环”的城市总体布局
结构。这一布局,使青岛突破了沿胶州湾东岸集中发展的束缚,迈出了环湾布局的第一步。 进入21世纪后,经过几年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发挥城市发展空间潜力巨大的优势、重新调整发展布局势在必行。2007年11月16日,在中共青岛市委十届二次会议上,“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被正式作为未来青岛发展的关键战略而提出。依据该战略,青岛下一步要实施“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构筑“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现代化城市框架,打造环胶州湾地区核心圈层,在全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这一全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切中了青岛未来发展的“要点”,它进一步拓展了青岛科学发展的视野,理清了城市发展与壮大的思路;它进一步挖掘了青岛的资源优势、统筹了城市协调发展的力量;它明确了大青岛拥湾发展的框架战略、强调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有了这个战略蓝图, 青岛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大投资造就城市基础设施大改善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正常运行的骨架和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抓住被列为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的机遇和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使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每年完成的城市建设投资仅为几千万元。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逐年加大,2001年至2007年达到429.98亿元,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自1983年开始,市政府确定每年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几件实事,着力解决城市服务功能问题,相继实施了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50年以上供水管网改造、仙家寨水厂扩建等;加快了天然气改造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为辅的供应格局,燃气普及率达到了100%;加大了供热管网、热电厂建设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了以热电联产为主,大型区域供热站为辅,各类洁净能源供热为补充的供热格局,城市热化率增至52%;建成了小涧西垃圾综合处理场、太原路垃圾转运站等工程,积极推进团岛流域截污、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扩建、楼山河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4.82%。大剧院、极地海洋世界、现代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以及奥帆场馆、滨海公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等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城市的交通功能也日趋完善,实现了交通、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同促共赢”。 过去30年特别近十几年来,青岛加快完善市区平面、立体交通网络,组织实施了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建设,相继建成了东西快速路一、二期和杭—鞍快速路,启动了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接线、快速路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了香港路、东海路的高标准改造和山东路、辽阳路等30余条城市干道的建设改造;建成了20多座大中型城市立交桥;实施了奥帆场馆和火车站周边20余条道路改造以及过街设施建设等工程。
与此同时,在城市外围,近300公里的滨海公路和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拉近了青岛与周边及全国各地的距离;流亭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提高了机场飞行等级和运输保障能力,拉近了青岛与世界的距离。
东部开发、奥运筹备引领两次“造城”高潮 说到青岛的城市建设,就不能回避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东部的大开发。正是这片区域的开发开启了青岛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建设的大幕,也正是这一大规模的“造城运动”,从外观上陡然提升了青岛的对外形象,令世人对青岛刮目相看。
1992年4月,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行政中心东移战略,拉开了东部开发的序幕。短短几年间,完成了东部新区400余万平方米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0余亿元,仅地下基础设施就投资30多亿元。目前,东部已成为青岛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成为青岛最具现代气质的区域。
在东部大开发的引领下,城市外形上的“现代化更替”渐次向北(福州路、山东路两侧及浮山后区域)、向东(崂山东部沿海及海尔路两侧)、向西(东海西路、香港西路两侧)延伸和辐射。短短十几年时间,青岛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鳞次栉比,青岛的城市知名度也藉此更加蜚声海内外。
2001年青岛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主办城市后,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高峰期。以奥帆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相继崛起,以道路、交通、绿化、污水处理等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再次完善提升,青岛的城市建设因此提前了好几年。也正是这些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成果,推动青岛“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海内外游客心中深深根植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在这两次城市建设热潮中,住房建设是其澎湃的乐章之一。也恰恰是住房的快速变迁,为城市的外部形象提升提供了丰满的支撑,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民生的改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由政府主导先后实施的“解困工程”、“棚改工程”、“安居工程”、“两改工程”等,让21.4万户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住房条件不同程度的改善。1998年至2007年投资142.8亿元建成的96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又解决了9.92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更加突出民生关怀的廉租住房保障已使1万多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居住无忧。
而肇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商品房开发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住房更大范围的现代化更替。
统计显示,青岛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78年的3.88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3.73平方米,住房条件极大改善,“住有所居”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多年来,青岛还在“城乡一体推进”的原则下,加快市郊中心城区、区市驻地和重点镇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至2007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7%,农村城市化水平达到49%,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目前五个县级市平均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初步达到中等城市水平。 城市形象和品位全面提升
30年来,青岛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进程中,坚持把良好的外部景观、独特的文化空间、鲜明的城市风格、和谐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
多年来,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和奥筹工作,青岛不断加大对市容环境、道路交通、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广泛开展绿色社区活动,积极实施“五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南北差距”日趋缩小。
以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和建设生态市为目标,青岛近年来大力推进市区山头公园、生态林地、小区庭院和道路绿化建设,构建起“山、林、河、路、院”全方位立体城市绿化体系。
青岛还投资10余亿元对大村河、李村河、张村河、楼山河等城市河道实施了以截污、清淤、砌筑、绿化景观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河道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优化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
青岛还特别加强了对城市风貌区的保护,将城市重要的风貌街区、重点建筑进行了统一规划,划定了“一城九区”88个点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并对确定的9个历史街区及保护建筑周边范围,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建筑、街道、围墙、小品、环境以及视线走廊等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保护规划。
楼在增高:完善城市功能
说起城市的发展变化,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说起进城,家住农村的李老汉喜忧参半的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到县城的‘大楼’里买东西,对农村人来说可算见了大世面。而如今每次到县城,总要在高楼林立中‘掉向’迷路,真是变化太快了。”他口中的“大楼”,就是现在的百货大楼?(供销社第二百货大楼)。20多年前,这座楼虽然只有3层,却是县城内的“地标建筑”。如今,县城内低矮的平房大多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大楼”昔日的辉煌已成为一段历史,只能在回味中咀嚼着曾经的荣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相继新建、扩建了县体育场、县广播电视局、县职教中心、县实验小学、县中心路小学、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文教卫生设施,建成了天鹅商城、县供销大厦、商业购物中心、长途汽车站等商业服务设施。与此同时,城建大厦、中行大厦、水利大厦、工商大厦、电业大厦等众多高楼拔地而起,十几年的光景仅县建就建起上百座楼房,有的高达10层以上,令人目不暇接。在县城建设正酣的同时,在各个乡镇同样掀起了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一个个年轻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长起来,正如当时老百姓传颂的那样:“道路拓宽了,楼房钻天了,工厂冒烟了,商人闹欢了!”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推进了高青城乡建设一体化的进程。
“住”可谓是衣食住行中人人关心的头等大事。1978年,我县各单位住房自建自用自行管理,大部分单位生产办公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形
成了“前店后舍”式格局。1988年,我县成立县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建设开始起步。1989年,全县第一个综合开发住宅小区——城西住宅小区开工建设,7年后,城西小区向青城路南开发建设,到2004年,城西住宅小区已建设住宅楼34幢,小区内各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1999年,芦湖小区开始规划建设,从而揭开了我县房地产开发新的一页。如今,芦湖小区二期建设已接尾声,成为我县房地产开发的标志性小区。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房改政策的实施,我县的房地产发展迅速,投资额持续增长。县委、县政府更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做大中心城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银岭世家、齐林家园、文昌家园等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小区相继建成,越来越多的市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中。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城中村改造,我县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提升了城市形象。日前,城区办事处民主街居委会开发的众益花园部分楼盘已胜利竣工。廉租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扳倒井小区、三联家园等高层住宅小区项目开发正在有序推进。高青人住得必将越来越宽敞。
城在变美:打造宜居城市
如今的高青,在每一条道路、每一座高楼建成的同时,绿化、美化、亮化也配套进行。路上,是大片大片的绿树草坪,一座座小广场、小游园也伴在路旁供人休憩,路也就不再生硬,而变得生动、温馨起来。夜晚,条条道路上各种灯光灿若星河。造型优美、各具特色的路灯,沿路
建筑别具特色的霓虹灯都将道路点缀得流光溢彩,成为夜高青现代与繁荣的象征。
真正迎来高青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是进入二十世纪后的近几年。2005年以来的三年,成为我县城市建设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城建资金投入最大、城建项目实施最多、县城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规划先行。我县坚持高标准规划,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顺利通过市政府批准实施,为加快城市发展提供了蓝图。同时,我县不断加快编制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排污、绿化、环卫、人防等各项专业规划,更好地引领城市建设。按照“增绿量、添绿色、建绿城”的大绿化观念,我县因地制宜,先后实施了折墙透绿造景等绿化工程,组织实施了亮化工程,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品位。仅2008年就新建园林绿地面积113.3公顷,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5.75%。
城建工作“三分建,七分管”。我县根据实际,相继提出了实施“环境立县”战略和“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争创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奋斗目标,初步建立了“门前卫生统管”和“垃圾统管专运”为主线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了县环境卫生服务站和工业垃圾填埋场,对城区道路一日两扫、全日保洁、分级管理。蓝天、绿草、碧水无不洋溢着这座城市的旺盛生机。
毋庸置疑,2006年芦湖公园的竣工开放作为一个转折点,结束了我县没有公园的历史,必将载入高青城市建设的史册。今年千乘湖生态文化园的建设在高青乃至淄博园林绿化建设史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奇迹。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就种植苗木2万余株、完成绿地建设面积100.2公
顷。作为一项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千乘湖生态文化园集环保治污、平原水库、生态恢复、景观建设于一体,营造了亲近自然的生态和景观环境,漫步园中,细细品味,几乎每一景、每一物都蕴含着设计者们“以人为本”的初衷。蝴蝶广场、儿童乐园、戏水区、游泳区,时时处处透露出人性化的理念。田横山、情人岛,重新激活了高青浓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这些被浓缩的人文景点,人们可以读到千乘湖生态文化园独到的美丽,品味出高青文化不同寻常的风韵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多少年来,高青的城市建设者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应该把一个怎样的高青交给下一代?如何在让高青人生活更舒适、更方便、更惬意的同时,建设出一个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30年来,城市建设者们用一个个鲜明的足迹,向全社会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高青,正在谱写更精美的城市建设华章。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流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大开放、大繁荣的三十年,也是我县城市建设大发展的三十年。
建国初期,我县城区房屋建筑面积仅为351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只有659万平方米。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县城市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真正给礼县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只有几条破烂不堪的小街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的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人均居住面积由1979年的6平方米增加了15平方米,城区建成道路长度达到8公里,城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到达2.5万。此时的礼县,已经傲然跨入陇上大县之列。
70多岁的张老人在礼县生活了近30年,在他的眼中,条条大路的不断建成最能代表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同期声:(“记得80年代的时候,我们家住在皇庙街,那时候来县城转一圈,坑坑洼洼的还没走呢就完了,没一条像样的路,现在,路多了,也宽了,而且还是水泥路,走上去可舒服了。)
1999年7月1日是礼县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礼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县城改造——东新路工程胜利竣工,东新路全线贯通。东新路全长1.02公里,设计时速30公里,为城市又一主干道,总投资约650万元。东新路的建成不但缓解了城区交通的紧张状况,也使得城市的出入交通更为便捷和通畅。至此,穿梭于城市间的县城市民一下子感受到了出行的便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而这只是礼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礼县,在每一条道路建成的同时,绿化也配套进行。路上,是大片大片的绿树被鲜花簇拥,一座座小广场、小公园也伴在路旁供人休憩,路也就不再生硬,而变得生动、温馨起来。东新大街上的雪松树、小南街上的国槐,又为古城兰仓平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夜晚,条条道路上各种灯光灿若星河。造型优美、各具特色的路灯,绚烂多彩的户外广告,别具特色的建筑照明都将道路点缀得流光溢彩,成为夜礼县现代与繁荣的象征。
很多再次到礼县的外地人不禁惊叹,都快不认识礼县啦——大西街、东新路宽阔畅通,背街小巷拓宽成大马路,断头路打通了,出行更方便了。礼县人应该记住这样一些数字:仅“十五”期间,礼县的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达2100万元,仅新修道路建设就投入1200万元。而在“十一五”的五年间,将实现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达到5200万元的宏伟目标。于此同时,礼县的公交线路与车辆也有了大幅增长,3条公交线路,百余部出租车辆,30多公里的营运线路,将礼县方圆4299.92平方公里的地点联系起来。如今的礼县,因为道路而拓展了的礼县,又因为这路上的辆辆出租和公交拉近了距离。
大路虽无言,却是一部历史,书写着城市的过去和未来;是一段追求,记载着城市的梦想与希冀;是一次次抉择,释放着决策者的睿智与胆略;更是深情的诉说,讲述着建设者的艰辛与欢畅。
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历经30年的风雨,呈现给社会的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而30年对礼县的城市建设来说,用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形容并不为过。 从出生至今,94岁高龄的陈家福老人已经在县城生活了 50多年,当我们问起县城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时,老人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动情的说:同期声?好、好、好、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那时候,随处可见低矮破旧的平房,看见3层的楼房,已经足以被人尊称为‘大楼’了。”如今,周边五六层的楼房比比皆是,低矮的平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大楼”已经黯淡了昔日的辉煌,只能在回味中咀嚼着曾经的荣耀。
从2003年到2008年,总计6285万元的固定资产总投资创下了礼县城市建设史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投资规模的新纪录,5年来相当于平均每日投入3.4元。
李某曾经住过的那种破旧平房,现在已难觅踪影了。还剩下的一些,要么墙上张贴着拆迁通告,即将变身为高楼广厦;要么在门前悬挂着文物保护的铜牌,已经成为城市文脉的象征。
1999年起,县上着手对城区低洼危旧房屋改造,重点改造9处,总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使旧城区2万余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6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改造旧城区的同时,县上不断加快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建成燕河家园小区、幸福家园小区、秦都花园小区、顺心家园小区等10多个居住小区。至2008年,全县已有房地产开发企业8家,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8个,总占地面积392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6亿元。人均居住面积由1979年的6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倍。2007年,全县一年内商品住宅的销售量便达到6万平方米,礼县人住得越来越宽敞。
多少年来,城市的建设者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应该把一个怎样的礼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让礼县人生活更舒适、更方便、更惬意的同时,建设出一个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现代化新城市,30年来,城市建设者们用一个个鲜明的足迹,给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礼县,正在谱写更精美的城市建设华章。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只喇叭听全城,一条小河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两层。”这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的顺口溜,真实再现了当年山东省临沭县城市建设的落后情形。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
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化雨,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苍山脚下,沭水岸畔,一座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楼美、商兴的现代化新城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连土生土长的“老临沭人”也很难找到旧城的痕迹。许多临沭人和外地人由衷感叹:改革开放30年,临沭变了,变得更美更亮更干净,市民生活变得更美好。
故城展新姿— 改革开放三十年莒县城市建设发展巡礼
故城展新姿— 改革开放三十年莒县城市建设发展巡礼
当四通八达的路网日益畅通,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当城市的绿色越来越浓,居民走出家门进游园;当大街小巷告别了昔日的坎坷而展现出自由抒情诗般的优美流畅……近7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莒城的城市名片在不断刷新……改革开放30年,莒城以她日新月异的变化,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碧水绿树、华灯霓虹,书写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城市建设的铿锵脚步。
在老城建人的记忆中,30年前的县城面积狭小,建城区不足4平方公里,只有一条柏油路横贯县城东西,路况差、路面窄;无苗圃、无公园,路灯不足30盏;雨污水依自然地势从明沟排放;遍布城区的平房和泥石路让整个城市看上去犹如一张泛着黄色的旧照片。 30年来,为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进程,让莒城旧貌换新颜,历届莒县县委、政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莒县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拉大框架、拓展空间、丰富内涵、提升形象”的基本思路,高质量改造、建设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显著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互动、良性发展和快速推进。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莒城30年的城市发展史上,先后3次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5年修编完成的《莒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积极承接东方大陆桥头堡日照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莒县实际出发,将莒县城市性质定位为“鲁东南沿海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城南产业区、城北产业区、火车站物流发展区“三个产业区”和火车站、浮来山旅游“两个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确立了“北接、南优、西限、东拓”的城市发展方向。
顺应东拓的城市发展方向,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2006年,莒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东部新区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东部新区概念性规划,规划按照生态优先、功能整合、交通优化、设施完善的理念,功能定位为集居住、商贸、办公、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滨河新区。新区划分为沭河以西办公、文化、居住片区,沭河以东、文心路以北居住片区,沭河以东、文心路以南综合性城市新区三大片区。沭河公园景观规划是东部新区的重要区域景观,规划北起日照路,南至335省道,全长9.8公里,规划总面积1070公顷,其中景观绿地746公顷,水域324公顷,该工程具有景观和防洪双重功能,河道内建设两道橡胶坝,河堤实施培堤加固,两岸建设城市绿洲、沭水拖蓝、古今夕照等11个主要景观功能区和50个景观节点。2006年4月,沭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拉开了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目前,集蓄水、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第一道橡胶坝建设、部分培堤加固工程及沭河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第二道橡胶坝、沭河公园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沭河公园将成为集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亮丽景观风光带,也将成为承载莒城文化的城市名片。随着东部新区建设框架的进一步拉大,县城建成区面积也由1984年的4平方公里扩展至目前的23.6平方公里。 30年来,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出发,以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道路、路灯、排水、供热、燃气、绿化、水系整治等项目一一实施。
从1978年3月县城第一条硬化道路青年路建设开始,莒县县城道路建设迅速扩张,浮来路、青年路、故城路改造,青岛路、城阳南路、日照路、广场东西路贯通,淄博路、振兴西路建成、莒州路、山东路通车;振兴路东拓、335省道改建工程在建,振兴路、日照路跨河大桥正在紧张筹备……四通八达的道路伸张着莒城的筋骨。截至2007年底,城区建成九横七纵16条道路,全长103公里,路灯5727盏,道路拓通硬化率达100%。
公用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投资5898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正常,排放水质达标排放。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建有水厂5座,供水管道全长121公里。投资6200万元的莒州博物馆工程即将建成开放。住宅建设飞速发展,近年来,新增住房面积69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莒州海纳家园、文心苑、朝阳小区、盛元御景等10多个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提高了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和居住水平。城区公交从无到有,目前,已经拥有公交线路6条,40辆公交车,91.2公里的营运线路。按照“量力而行、稳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城区旧村改造工作,目前,城区有10多个村庄的旧村改造全面展开。
水是城市的灵气,县城护城河、淤泥河穿城而过,水量较为充沛,由于多年疏于管理,这些河流成为臭水沟、垃圾坑。为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2007年,莒县实施了城区水系整治工程,下大力气,投入巨资,对护城河、淤泥河、金龙河等进行了集中整治。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清淤、清障、拓宽和小断面石砌,配套铺设污水管网,两侧实施景观绿化。河道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为进一步做活县城水系文章,结合莒州北路建设工程,同步实施了莒州路引水渠建设工程,实现“碧水回城”。同时,委托山东建筑大学编制了淤泥河景观方案,规划方案突出“城中有水、水绕莒城”的特点,依河建园,满园插绿。城区水系景观建设工程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实施,目前,部分地段绿化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竣工后,莒城将呈现出“一河清水、两岸绿色,河在城中流,城在岸边长”的生态特色。 从2003年到2008年6年间,4.5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创下了莒县城市建设史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投资规模的新纪录。
大路虽无言,却是一部历史,书写着城市的过去和未来;是一段追求,记载着城市的梦想与希冀;是一次次抉择,释放着决策者的睿智与胆略;更是深情地诉说,讲述着建设者的艰辛与欢畅。
正在阅读: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06-27
村四职干部职责10-16
工程部长应知应会(工经部部分)10-31
多姿多彩的科技节开幕式作文400字06-23
小学四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05-02
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设计12-21
什么我的最爱作文800字07-02
什么的目光作文02-04
济南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06-20
9860测量程序(最后结果)107-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旧貌换新颜
- 城市建设
- 运动器部分复习题(答案) - 图文
- LCD12864 多级菜单
- 小升初奥数王牌操练(有答案版-精选)
- 人力资源-岗位说明书的编写与应用(DOC 62页)
-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
- 认识自己,了解社会
- 单片机遥控小汽车的设计方法
- 孙晓华: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能力应引起民企的重视
- 大宗气体及特殊气体
- 理解快速生成树协议(802.1w)
- 经典C语言程序设计100例1
- 2017学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4《小数加减法》市级公开课教案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 保险知识竞赛题库2
- 地质井控考试题库
- 2010浙江工商大学招生简章
- 2018-2023年中国建筑劳务行业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图文
-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地毯下的尘土》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
-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七年级(下)科学测试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