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05 《杜甫诗三首》-2021届高三语文2021新高考教材知识清单大汇总(必修3)

更新时间:2023-05-08 02: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写于“安史之乱”后,都是诗人晚年流寓夔州时,都是写于秋天,都表达了悲秋中的漂泊感,都抒发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诗风都沉郁顿挫。可用一首小诗表达:流寓到夔州,独思在深秋。家国身世恨,都入漂泊中。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触景思故园】

1、生字生词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急暮砧(zhēn)(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催刀尺(用剪刀和裁尺赶裁新衣)

2、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近体诗。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3、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4、学习重点

七言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中意象: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

感情基调:悲愁萧森

内容主旨: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这首诗歌正是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诗眼为“故园心”,秋兴触景思故园。

情景交融: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江间,承上写巫峡,塞上,承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整个巫山巫峡之中。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此时诗人身在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怨朝廷】

1、生字生词

朔(shuò)漠(北方的沙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曾经识得)紫台(宫廷)2、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3、学习重点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诗歌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内容主旨:首联先声夺人,用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诞生的惊天动地。中间两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青冢”与“黄昏”的对比,可以笼罩四野吞食一切的黄昏,却吞食不掉一个绵绵有恨的青冢,可见昭君幽怨之深。第三联是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委婉的讽语,讽刺昏庸的汉元帝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昭君的美貌?“环珮”句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但魂灵还是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最后两句将昭君与琵琶联系在一起,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怨恨”乃全诗的诗眼。这是一首借古咏怀(既讽今又伤己)的诗,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登高》【重阳登高忧家国】

1、生字生词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飞回(回旋地飞)作客(客居他乡)百年(晚年)苦恨(极其遗憾)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新停(刚停)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诗人病逝。此时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这首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学习重点

诗中意象:秋风、天空、猿猴、飞鸟、落木、长江

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

内容主旨:前两联写景,写所见,后两联抒情,写所感。“万里悲秋常作客”是主旨句,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首诗歌通过写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情景交融: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猿啸哀”和“鸟飞回”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形象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会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对偶、叠音、视听结合手法的运用更添其悲。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句式特点:此诗八句皆对,实为罕见。首联不仅上下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颔联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年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杜甫诗三首》情境默写

《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高考诗歌鉴赏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试题】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翻译】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

金戈铁骑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杜甫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创造准备期《望岳》《绝句》

(二)长安十年时期:创立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基调《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为官时期:国破家亡《春望》组诗“三吏”“三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流寓成都、夔州、鄂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金戈铁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9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