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5-17 08: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修身

峨溶镇中心校 杨林明

我在国庆长假里系统的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收获颇丰,感受颇深。古人的理想人格深深地感动了我,下面就从修身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古人修身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有德性的人,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和“圣人”。

依照孔子的解释,亡者爱人,能 爱人的人便可称为“仁人”;至于“圣人”的标准要更高一些,不仅要爱人, 还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不轻易称一个人为“仁 人”或“圣人”。弟子们称孔子为圣人,孔子说:圣人我不敢当,只不过是 学不厌、教不倦罢了。弟子们解释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既仁且智,就可以称为圣人了。可见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把“仁”和“智”、修德和济众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要培养德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要做学问,增长才干, 造就经邦冶世的本领和业绩。对仁人的要求是推己及人,自己想树立好的品德,也帮助别人树立好的品德,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儒家把个人 和社会、自己和他人联系在一起,既要成就个人的人格,又要以天下为己任。 庄子谈理想人格时,提出比“圣人”更高的“至人”、“真人”、“神 人”。《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说的“真人、“至人”、“神人”是一种虚拟的、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鼓舞人们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的精神自由;但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回避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则是它的主观片面性和消极倾向。

儒家、道家标举的理想人格,对中国人的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古代相比,我们需要塑造的健全人格不仅是内容方面的革故鼎新、而且人格的内涵也扩大了。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应该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个人才能立足于社会,社会才能依靠个人素质的提高而得到发展。

现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不会完全脱离中国文化的传统。古人崇高的人格精神会被赋予新的内容、而活在现代中国人健全高尚的人格中。健全高尚的人格或理想人格,是人生修养的目标。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人生的机遇不同,性格和秉赋也不同,人格塑造的实现上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儒家以尧舜为楷模,以圣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尧舜的德行和事功,都能达到圣贤的境界。我们只要朝着目标一步步努力去做,总会有所成就的。今天,我们修身,塑造健全理想的人格,也应该从学习做人开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8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