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更新时间:2023-05-16 00: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是按社会职业的划分与归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专业教育形式体现出来的。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因此,研究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专业及专业设置概述

一、专业

(一)定义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通常也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的业务领域或某一大类职业。

专业既是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项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类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依据。(《职业教育学》)

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分配等项工作;学生按此进行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长,为未来职业活动作准备。(《教育大辞典》)

(二)职业教育专业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分专业的。

中国东汉时设立的与太学并立的鸿都门学(专习文学、艺术)。

南北朝时开设的四学馆(儒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隋唐时期所设的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类似于后来的单科专门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设置的文、法、神、医等学院,可以认为是按专业进行教学的萌芽。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便对增设专业提出了要求。于是近代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专业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校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专业。技工学校长期不按专业设置,只按工种设置,如设置车、钳、铆、电、焊等工种,近些年来也改称为专业。

职业高中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办起来的,普遍都设置专业。当今不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按照专业进行教育的,因此,职业教育也属于专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专业与普通教育专业的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是有区别的。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依据学科分类、社会发展和工作领域而划分,侧重于学术性,且趋向于拓宽专业面,向综合性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强调职业性,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基础性和就业的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

(一)定义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所谓“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

所谓“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

专业设置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能否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广泛吸引生源,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它是“决定一所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的基本要素。” 专业目录

定义:专业目录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进行行政管理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文件。

科类结构

科类,是指学科和专业所属的类别。它既是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分类的一种方法,也是专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和相互关联的方式。

科类结构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门人才的比例。

(二)专业设置步骤:

1.开展专业调查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对地区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弄清楚本地区的产业政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了解、掌握与所开专业相应行业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以便为专业论证、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2.设计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要求。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

专业培养目标是特指专业的具体业务目标,而并非指人才素质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总目标。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即或专业名称相同,由于设置的层次与类型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区别。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层次、类型设计好专业培养目标。

3.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亦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既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对某一类人才要求的基本规格,也是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的依据。

4.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 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和有用性,要否定普通高校“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要从职业分析入手,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再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等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最终再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

(三)专业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1.专业设置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专业设置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以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以我国发展经济、教育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以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

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为着眼点;

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依据,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适应需求原则

适应需求,就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1.专业设置必须改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需求驱动是根本的驱动,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客观的分析与科学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供给驱动是“以我为中心”,主观设置,缺乏科学依据,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什么人”。需求驱动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人”。专业设置如同企业生产一样,不能“我生产什么,社会就用什么”,而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2.专业设置还须兼顾受教育者

个人的需要

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前提和依据,但只有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构成对职业教育的切实需求。学生或家长在决定本人或子女接受某种专业或教育时,必然要考虑自己的投入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回报(如工资待遇、就业机会、社会地位等)。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就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就业是人们求得生存的重要手段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几乎都是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选择专业和学校的。

条件可能原则

1.要有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

2 要有完善的专业教学设施

3.要有完备的专业教学资料

4.要有必要的专业教学经费

科学规范原则

科学规范原则是指专业设置不仅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内在规律,而且还要符合专业目录的要求。

1.专业设置要科学布局

2.专业划分要科学。按产品结构、生产过程、工艺特征、职业岗位群要求来划分、来设置。

3.专业名称要规范。要符合专业目录的要求

效益最大化原则

效益最大化,是指专业设置要力求体现集约化与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求得专业教育的高效益。

1.要拓宽专业的服务面。专业既要为企业、行业培养人才,又要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尽量扩大专业的服务范围,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

2.要增强专业的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仅要发挥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作用,而且也应使其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

3.要扩大专业规模。 专业一旦设置,就要努力扩大招生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尽量提高师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投入,加快人才培养。

2.专业设置的要求

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1.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

专业设置的稳定性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所要求的。

一个专业从设计、筹办,到办成规模、办出特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队伍的形成、质量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影响,绝非一日之功 。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的稳定。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

2.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灵活则是绝对的、经常的。

专业设置多年一贯制,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职业岗位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及时更新,旧中求新,稳中求活。

灵活性不等于随意、草率、盲动,不能只根据零散的信息或凭着感觉,频繁地、摇摆地变换专业。

保持专业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的急需,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支专业面宽、素质高、迁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学校吸引生源,保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专业变动要有根据,要讲条件,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果专业年年变化,频繁更替,既表现出对社会需求心中无数,缺乏远见,也反映了对“适应市场需求理解的简单化、表面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办学无明确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主干专业、拳头专业。

要处理好战略性与战术性的关系

所谓战略性和战术性,是指专业设置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将“现实”与“未来”两个时空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求得两者的统一。 21世纪,虽然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等现代化特征,但我国仍将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也呈多层次存在,既有现代化技术,又有传统技术。专业设置既不能脱离现实的技术状况,从要从当前社会的急需出发,重视现实设计,又要瞄准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放眼未来,进行前瞻性、超前性的谋划,用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弥补教育培养人才的滞后性。

要处理好宽广性与窄专性的关系

所谓宽广性,是指所设置的专业,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所谓的窄专性,是指专业范围较窄,一般按行业、产品、岗位设置专业,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技术专深、上手快的特点。

宽广性与窄专性是专业设置中的一对矛盾。强调专业的宽广性,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为的是增强其针对性。

要处理好长线型与短线型的关系

社会需求既有长期需求,又有短期需求。因此,长线型专业与短线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无长不稳,无短不活”,就是指这个道理。

要处理好行业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处理好行业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就成为专业设置中须格外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设置地方需要的专业.地方所需要的大量的操作性人才,既不可能靠国家办的普通高校来输送,也不可能从

外地、外国去引进,而只能依靠自己培养。

2.要继续重视设置为行业服务专业

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业办学,尤其是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大多数由行业办、行业管或企业办、企业管,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行业性,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为行业服务的(卫生、艺术)。应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辐射外地”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学校的服务方向。 专业设置的程序和方法

(四)专业设置的程序

1)专业设计

1.进行社会调查

2.组织专家论证

3.进行专业设计

1.进行社会调查

进行社会调查就是要弄清楚经济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当地的产业政策,搞清楚哪些是主要产业,哪些是支柱产业,哪些是新兴产业;还要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弄清楚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隋况,作好人才预测。

进行社会调查,既要学校亲自实施,又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有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人才预测,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保证和工作方便。

2.组织专家论证

组织专家论证。就是要对所拟设置的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集体讨论。专业论证要在专业设置委员会或专业设置领导小组会议或扩大会议上进行。专业设置委员会或专业设置领导小组成员要由经济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组成。

要对社会调查所得到的各种材料、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论证,力争得出真实的结论和科学的意见,形成明确的专业设置方向。

3.进行专业设计

(1)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依据 。进行职业分析,就是针对职业领域里的工作岗位,首先从职业分析人手,将所有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责,每一职责又划分为若干任务,并确定对应于各项职责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然后在对每一项专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等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形成教学单元,或称谓一个教学模块;最后对这些教学模块进行排序和组合,构成预备课程、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

(2)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确定专业名称。按照《专业目录》要求规范命名。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规定修业年限。

界定业务范围。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指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课程名称。

提出专业的专门化或专业方向。

2)专业审批程序

专业设置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其布局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兴衰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宏观管理,履行审批手续,防止专业设置的无序化和无政府主义。

1.学校上报

2.专家评审

3.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学校上报

学校经调查、论证后而设计的专业设置方案,须上报主办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目的就是使只在一个学校小范围内考虑设置的专业放在县市一级更大的视角范围内去权衡,去审视,防止“热门专业”过“热”,“冷门专业”过“冷”,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专业的社会效益和“寿命”。

学校上报的材料要齐全,其中包括社会调研报告、专家论证意见、专业设计方案和已有的人财物方面的条件及拟采取的措施。

2.专家评审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职业学校上报的专业设置进行评审。既要审查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看社会是否真有需要,宏观布局是不是合理;同时还要审查专业设置的可行性,看学校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能力承担、完成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评审专业时,对专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均须同等考虑。

3.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要依据专家的意见,对学校上报的专业进行审核,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要正式通知学校。

坚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制度,是加强专业设置宏观管理的一项措施,是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专业设置与调整主要由学校决定

(三)专业设置的意义

(一)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有效服务的关键.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教育与经济的“服务”与“依靠”关系最集中、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合理的专业设置,能保证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与升级,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未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出发,而只是或凭主观臆断,或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意愿需求,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1.专业设置影响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劳动者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它往往表现为高、中、初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其他熟练劳动者所占比重及其构成状态。

劳动力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始终是经济界追逐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2.专业设置影响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产业结构的发展顺序一般表现为“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三个发展阶段

专业设置是以产业结构的需要为前提的,反过来又对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专业设置影响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经济建设中所运用的不同层次生产操作技术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生产工具、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

生产技术状况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成正相关 。先进的设备必须有相应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去操纵、运用时,才能高效运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只有通过专业设置,培养大批与地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人才,才能推动技术进步,使技术结构不断地由低向高转变。

(二)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

1.专业设置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社会职业千差万别,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各式各样的。而不同的专门人才只能由不同的专业来确定、培养和实现;不同的人才规格由不同的业务范围去体现、实施和落实。

2.专业设置关系着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是按照专业进行配备的,其中除了文化基础课教师外,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均须依据专业性质、特点进行配备或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一旦脱离开专业设置,就不可能形成合理的结构,也就无从谈起专业人才的培养。

3.专业设置关系着教学设施设备购置与配备

不同的专业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设备的配备、实验仪器的购置、专业教室的设置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完全取决于专业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学校的专业设置,才能有针对性地配备和购置不同品种、不同规格和不同数量的仪器设备。

4.专业设置关系着教学文件制定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的重要文件。而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去设计、制定和编写。其中教材的选定与编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安排等,也都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问题一:专业名称不规范

1、专业内涵相同,命名五花八门

2、专业命名相同,专业内涵相差甚远

3、用词不确切、概念不清楚

问题二: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确

1、层次高

2、层次低

问题三:专业面向窄,再就业难

问题四:专业设置缺乏宏观统筹

1、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

2、一窝蜂,争设热门专业

原因:没有科学、严谨的专业审批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指导不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如家长的期望,白领阶层的诱惑等;开设新专业时,市场调查不充分,自身调研方面有欠缺;专业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业设置标准,摸着石头过河;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

中等职业学校应协调发展: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和成人中专

四类校在专业设置、布局调整、专业调整、课程调整上应尽可能实行统一标准,协调发展。

2、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

⑴瞄准市场,找准位置

⑵横向联合,优势互补

⑶骨干专业与骨干辐射专业协调发展

⑷通才教育

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学校间的行业界限和系统界限被打破,各种变化因素靠市场调节

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快,专业知识更新快,产业间、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专才教育”已不利于人才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再转岗。

通才教育:指文化基础牢固,专业基础知识宽泛,专业技术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

⑸发挥专业互补的优势,设置复合型专业

⑹完善专业内涵,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因素: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的质量如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生源 就业

⑺设立升学班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定义:

课程设置是课程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确立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课程行政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中央或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行为方式,即对课程的制定、选择、组织、评价及教科书的编、印、发的行政管理模式。它是教育行政的组成部分。

课程行政有五要素。

第一,课程设置标准(即对课程设置方式、设计、组织、评价提出的总原则、具体标准和要求),课程设置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及组织教学活动的纲领,是学校校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遵循的总则。

第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对学科、学科范围、课程、课程名称及性质、课程种类的划分、课程学分等做出规定的课程文件,它是地方或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一般课程计划所设课程范围要大于教学计划,以便使学校有选择余地。

第三,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按学年和学期范围划定的课程开设计划,是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执行的文件。 第四,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它是对教学内容、范围做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第五,教科书管理,即对教科书的编写权、审查权、发行权等做出规定并进行相应管理的行政。

课程设置的要求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一般是指各级各类

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在进行学时分配和各门课程编排过程中要考虑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科学习的性质、各科学习的难度以及地区差异造成的对各科需求的差异等因素。

(五)课程设置的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有:辨证适度原则;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原则;社会生活发展需要

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课时分配比例合理原则;开放性原则;超前性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六)课程设置的方法

课程的编排包括两方面内容:(1)纵向上,各门类课程在各学年如何安排;(2)横向上,各年级应当和可能

设置多少科目。

(七)课程设置的研究

主要是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所产生的主要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特征

1.国家主导

大部分课程、主要课程都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课程一般由普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构成。课程

设置模式主要有:(1)学科中心课程模式;(2)能力本位课程模式;(3)中间型课程模式。(介于学科中心模式与专业实践活动中心模式之间的课程模式)

2.知识导向

(1)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2)理论知识重于实践操作;

(3)传授知识重于技能训练。

3.校本课程开发薄弱

(1)主要课程学校无权开发;

(2)次要课程学校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8y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