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溟

更新时间:2023-11-02 1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鹏之徙于南溟

自主构建 积累梳理

一、字音字形

坳堂之上(ào) 榆枋(fānɡ) 夭阏(è) 决起而飞(xuè) 爝火(jué) 数数然(shuò) 泠然(línɡ) 蟪蛄(huì ɡū) 无用而掊之(pǒu) 斥鴳 (yàn) 二、通假举要

藐姑射之山(通“邈”,理解为远) 而御六气之辩(通“变”,理解为变化) 而爝火不息(通“熄”,理解为熄灭)

夫知亦有之(通“智”,理解为思想,智慧) 犹时女也(通“汝”,理解为你)

而后乃今培风(通“凭”,理解为凭借) 北冥有鱼(通“溟”,理解为海)

其翼若垂天之云(通“陲”,理解为边缘) 小大之辩(通“辨”,理解为分别) 三、一词多义

?此小大之辩也?名词,区分,辨别?1.辩? ?而御六气之辩?动词,变化??其名为鲲?动词,叫做?2.为?化而为鸟?动词,变成? ?以八千岁为春?动词,当做??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动词,充满?3.实?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名词,实际上??不抑耗其实而已?名词,果实??请致天下?动词,归还?4.致?彼于致福者?动词,求? ?何意致不厚?动词,招致??有神人居焉?兼词,于是,在那里?5.焉?弊弊焉?助词,……的样子??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鲲之大?助词,的?6.之?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

四、古今异义

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天空飘浮的生物或空气、尘埃等物体

今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体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古义: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

今义: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义:大江大湖

今义:四方各地;旧时指到各处流浪靠卖艺为生的人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某事实,后文加以转折

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7.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田野上空浮游蒸腾的云气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五、词类活用

鹪鹩巢于深林 名词作动词,筑巢 然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作动词,飞向南方

而我犹尸之 名词作动词,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时则不至 名词作状语,有时 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作名词,极点 其坚不能自举 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六、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何不虑以为大樽 省略句 以游无穷者 省略句 而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 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 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句 鹪鹩巢于深林 状语后置句 吾闻言于接舆 状语后置句

文本解读 点石成金

一、名句赏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二、互动探究

1、选文中大鹏达到真正的逍遥了吗?为什么?

大鹏没有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大鹏要向南飞行,还须依靠海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九万里的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反过来说,它受了风的制约。

名师点金: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2、选文章在提出“逍遥游”之前为什么先强调“小大之辩”?

就精神境界、气象和格局而言,明乎“小大之辩”才能明白抉择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人生至大至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在推出这一境界、气象和格局之前,他先推出了一系列较小的境界、气象和格局,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等。

名师点金:文章后半部分就不必再费力去剖析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的“小大之辩”,而直接把它们放在“而征一国者”之后层层提升和推进,使层次异常明晰。又由于文章前半部分以大鹏小雀等确立的“小大之辩”,跟文章后半部分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方面的“小大之辩”,有某种类比映衬关系,所以其气势更加飞扬,文思更加生动,颇有引人入胜之妙。 三、自主探究

《鹏之徙于南冥》中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由此生发出关于人应如何求生存的思考。本文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鹏和“八千岁为春”的大椿突出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然而即便大如巨鹏,寿如大椿,它们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这就为作者后文提出“逍遥游”的境界张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平庸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主张。

点金测评 创新训练

课内巩固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B.泠然(línɡ) 舂粮(chōng) 抟(tuán)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

迁徙(xǐ) .晦朔(shuò) .蓬蒿(hāo) .决起(jué) .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 B(A蜩:tiáo,C,坳:ào,D恶:wū,决:xuè)

?蔽沛公?常以身翼.?A.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者?未有知其修.C.?

?乃重修岳阳楼?.

?风而行?夫列子御.? B.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百里者,宿舂粮?适.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答案】 D(A翼:①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似的,②翅膀。B①驾御,②控制。C修:①长,②修建。D适:往。)

3.找出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辩也 ④而征一国者 ⑤而御六气之辩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⑧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⑧ C.②③⑥⑧

D.④⑤⑥⑨

【答案】 B(⑦不含通假字)

4.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译为“的”)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译为“它”) .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译为“此”) .【答案】 C(应为“到”)

5.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它的”,指鸟的)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 .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它”,指水) .【答案】 C(应为代词)

6.下列句子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 C(ABD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不是) 7.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 C(C是选择问,其它是反问)

8.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讲,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 B.本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思想,这思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C.这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因而代表了先进阶级的思想。 【答案】 D(代表庄子的没落贵族思想)

课后提高 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答案】 B(①②读zhāo,③④读sh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8t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