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

更新时间:2023-04-17 21: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7.通过课堂制作小地球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2.观察地球仪,了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精度的分布规律。

3.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

基础。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手电筒、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基本知识及产生的一些现象,如昼夜的更替、时间的差异等。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四季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节地图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选择一幅区域地图,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如量算距离、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利用泡沫塑料或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地勘测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能力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知道地图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养成日常运用地图的习惯。

*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比例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并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播放加加林,杨利伟初登太空的动画或图片,进行“地球”,“水球”开放性的讨论,加深对地表海陆

分布大势的认识。

3.指导学生查找为探索地球面貌做出贡献的世界著名探险家的故事,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加加林,杨利伟初登太空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世界奥秘的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第二节海陆变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

过程与方法

1.实例举证海陆的变迁,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2.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述等认知能力。

3.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4.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实物演示并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和红海的形成,

5.通过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影视资讯,小组讨论、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初步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学会阅读,绘制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描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学会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和运用已有知识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方法。2.通过运用生活实例分析人口问题,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的人口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的思想。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

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资料。

2.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分析、比较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抵制邪教、倡导人类和平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知识与技能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计算,分析讨论加深对世界上面积大,人口多的一些国家的认识,了解国家及地区存在的差异,理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2.组织学生对有关“领土”“国界”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3.搜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图片,数据等相关资料,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差异,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同时认识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发展。

4.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可分小组模仿“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进行交流与合作。

5.设计一个调查当地生活水平发展变化的活动,以突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

6.组织学生围绕“美国一个汽车制造车间”展开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7.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国际组织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国际和平,全球共同发展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有些方面的发展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8l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