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校本课程内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9 01:33: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言 物 篇 第1篇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解释】:汝:你

第2篇

1

芦 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解释】:

同学们,你知道芦花开放时是什么样子吗? 水滨:水边。 秋日:秋天。 西风:秋天的风。 选文欣赏:《枫叶》

香山多枫树。秋日赏景,一片鲜红,西风袭来,叶落如火。

2

第3篇

乡 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提示: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用笔画下来。

第4篇

选文导读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3

译文:

菊花盛开的时候,香气四处飘溢。它的花瓣呈丝状或是爪状。它的颜色有黄、白、 赭、红等。种类很多。它天生不怕寒冷,严霜来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零了,只有菊花开的最为茂盛。

猜谜语:瓣儿弯弯像卷发, 寒风冷雨它不怕. 百花凋谢它开花, 中秋时节到万家。

——猜一植物 (谜底:菊花)

第5篇

雪 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有顷,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儿歌 《 午休歌 》

小朋友进寝室,脚步轻轻悄悄的,排好队不说话,轻轻上床鞋脱下,慢慢躺下闭上眼,一会睡着梦甜甜。

4

第6篇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儿歌 《妈妈》 下雨了,

别让小松鼠淋着, 松鼠妈妈用她的大尾巴, 给小松鼠撑着伞。

母鸡妈妈用她的翅膀, 把小鸡紧紧地抱住。

天黑了, 别让宝宝害怕, 妈妈用她好听的声音, 给宝宝哼着摇篮曲。

老鹰来了,

别让小鸡给老鹰抓走, 第7篇

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第8篇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第9篇

孔融让梨

5

第15篇

小古文:《望梅止渴》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拓展至:诗歌: 《画》

译文

远远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峦色相;

走近溪边仔细倾听,却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水声;

春天已经过去了,百花盛开的景象却并未消逝,随时可以显现在脑海当中; 人来了,惊飞了鸟,却从未惊扰鸟性——只是它不自知而已;

赏析

是啊,画上的山看得见颜色,画上的水听不到声音;春天过去了,画上的花依然盛开;人走近了,画上的鸟却丝毫也不会被惊扰。

11

第16篇

小古文:《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拓展:

诗歌:《思念》

最初,只是一条泥泞的路 外婆走在前面 我们跟在后面

眼前有耕不完的田地 然后,是一座城市 一条街道

一扇铁门 一床被褥 一些陌生

后来,时间将外婆一个人留在了原地 我们却还要不停往前走 看着距离被拉长 而我的思念还在延伸

12

第17篇

小古文:《共工触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小古文: 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 dúo)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选自《经典史记》

13

第19篇

日 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译文】

一天有白天和夜晚,可分为十二时,是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夏天白天长而夜晚短,冬天白天短而夜晚长。半夜为子时,中午为午时。午饭前是上午,午饭后为下午。

【注释】

日时:日期与时辰,泛指日子,时间。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指十二地支

第20篇

雨雪霜露

选文导读: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

14

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原文】

天热则下雨。天寒则下雪。热天夜有露。寒天夜有霜。雪为雨所变;霜为露所成。雨雪霜露,随天之寒热而异也。 【译文】

天气炎热就会下雨,天气寒冷就会下雪。天气炎热晚上会有露珠,天气寒冷夜里会有霜。雪是雨变成的;霜是露珠变成,雨雪霜露,是随着天气的寒冷与炎热而变化。

第21篇

猫 斗

简介:

本文选自民国老课本,通过寥寥数句生动地描写了黄白两猫打斗时激烈的场面,语言极富有画面感。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

耸毛竖尾,四目对射:这两只猫怒目相对、耸毛竖尾相斗,互不相让 走:跑 逐:追赶 【译文】

有黑白两只猫,在房屋上争斗,发出呼呼的鸣叫,这两只猫怒目相对、耸毛竖尾相斗,互不相让,时间长了,白猫退缩,有败迹,黄猫奋起追赶,白猫跑进房中,不敢再出。 【启示】

从这两只可爱的小猫身上我们还学到了贵在坚持的道理呢!让我们再一起把这有趣的故事读一读吧,会表演的同学可以加上动作。

15

填空

你看,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 )猫,另一只是( )猫。他们在( )上争斗。听,他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他们打斗时的样子: ( ),( ),两不相下。结果( )败( )胜利。

第22篇

不倒翁

典故来源

旧时有一种叫不倒翁的儿童玩具,形似老人,上轻下重,扳倒后能自动起来,俗呼“扳

不倒”。不倒翁,因其按捺旋转不倒的特点,被赋以善于自保的代名词。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有个大官,党羽众多,一次,一个自称门生的人来拜见,并带来一个大漆盒,打开一看,里面是百十个大小不同的不倒翁。门生说:“家乡的泥土易制此物,技艺亦颇精巧,特送给大人解闷。”大官收下了,暗笑这门生有点儿冒傻气。门生走后,家人都来看玩意儿,发现每个不倒翁背后都贴着写有名字的字条,其中最大的一个贴着那位大官的名字。盒内有一纸条,上写:“头锐能钻,腹空能受,冠带尊严,面和心垢,状似易倒,实立不扑。”此言把不倒翁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且刺之痛切。

随着玩具不倒翁出现之后,其内涵就由褒义变成了贬义。历史最早记载唐代的捕醉仙就是一种不倒翁,是一种劝酒的工具。后来,不知是哪位民间艺人见此“捕醉仙”煞是喜人,便加以改进,制成了头戴乌纱、身着官袍的不倒翁玩具,并很快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

16

【原文】 不倒翁,状似老人。头大。身短。须长。发秃。耳、目、口、鼻皆全。上轻下重。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注释】

状似老人:形状像老人。

发秃:头发脱光。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用手推他,刚倒下,又起来。 【译文】

不倒翁,形状像老人。头大,身子短,胡须长,没头发,耳朵、眼睛、嘴巴、鼻子都有,上身轻下身重,如果用手推他,他刚倒下,又会起来,非常可爱。

第23篇

【原文】

四面陆地,水潴其中。小者曰池,大者曰湖。湖水深阔,巨舟可以往来。水中产鱼虾,多菱藕,而灌田尤便。故湖滨之田,收获恒丰。

【注释】

潴:水积聚。

菱藕:菱角和莲藕。 恒:永久。

【译文】

四面都是陆地,水积聚在里面,水少的叫池,水多的叫湖,湖水深而广阔,大型船只可以往来。水中盛产鱼虾,多长有菱角和莲藕,灌溉田地尤其方便。因

17

此,靠近湖滨的天地,收获一直很好。

第24篇

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看到了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多到都把树枝压断了.许多小朋友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李子树就长在路边但却结满了那么多果实,其果实必定是苦的。”后来别人摘来果实一尝,果然如此。 【注释】

王戎:本文选自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本文又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游:游玩。 唯:只有。 此:这。 然 :如此,这样。 诸:许多。 游:漫步、闲逛。 竞走:争相奔跑。 信:确实、真的。 之:代词,表示李子

【启示】 此文赞扬王戎早慧。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不简单。

18

第25篇 杨 柳

选文导读:

杨柳是一种美轮美奂的植物。它静时娇羞恬静,舞时婀娜多姿,古往今来颇受文人墨客青睐。杨柳是一种生命力最蓬勃、最旺盛

的植物。它极易成活,随手插上一枝,便能“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自古就传诵“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赞誉。它刚柔兼备,大地萌春,乍暧还寒,总是柳树最先把春的消息带给人间;而当秋风袭来,万木萧疏,依旧是柳叶最后飘零,它看似柔弱的身躯蕴含着多么坚忍的性格呀!杨柳更是寄托美好愿望的植物。古人送别时总爱折柳相赠。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 【原文】

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春初发叶,旋开黄花。及春末,叶渐多。花中结实,细而黑。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注释】 宜:适宜

及春末:到了春末。

【译文】

杨柳是一种随处可种的树木,如果靠近水边更适宜。初春发芽长叶,后开黄

色的花,到了春末,叶子渐渐长多,花中结实,细而黑,花蕊落后,有柳絮从中飞出,像棉花一样轻,颜色如雪一样白,随着风儿在空中飞舞,散于各处。

19

第26篇

简介:

这篇小古文读起来,觉得艳丽而清新。从上到下,花、梗、叶、茎,有花有朵,有形有色。特别喜欢“荷梗直立。荷叶形圆。”一个“直立”,用得真好,把荷梗写活了,

好像那梗是荷的腰似的,腰挺得直直的,给人一种亭亭净植的动态美。 “荷叶形圆”,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喜欢。为什么喜欢?一比较就明白了。你看“荷叶形圆”与“荷叶圆形”,你更喜欢哪种表达?肯定是前者啊,前者无形中强调的是“圆”字,读过之后,你会觉得荷叶圆圆的,大大的,惹人怜爱,让人欣喜。另外,从朗读的角度看,最后读“圆”,口形是打开的,那种感觉仿佛心也打开了,变得开阔了。

还喜欢“茎横泥中”的“横”字,那种横躺的感觉真是美妙。仿佛那油油的泥巴是藕温软的床。茎在泥中,躺得舒舒服服、自在逍遥。

还有一句不得不提,那就是最后一句,这一句,由前面的四字词语变成三个字,句式变了,节奏变了,好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到这儿有了起伏,有了变化。 这样,语句就有了灵气,就显得不僵化,不教条。 文字的表达,语句的生动就在这里。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拼音】he 荷 【注释】

荷梗: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睡莲的叶柄及花柄,又名藕杆、莲蓬杆、荷叶

20

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出自《史记》

作者:芊 里

【释义】:

历山: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皆:都,全部。

【译文】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图片欣赏

31

32

梗。气微,味淡。性苦,性平,入脾、膀胱经。功能解暑清热,理气化湿;通气宽胸,和胃安胎。

藕: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可食:藕粉。藕断丝连。藕色。藕荷(淡紫色)。藕节。 【译文】

清澈见底的池塘里,种着一大片荷花。骄阳似火的夏天,荷花开了,有的红,有的白,粉红色的荷花像小姑娘粉嫩粉嫩的皮肤;白色的荷花像冬天纯洁的雪花。笔直笔直的荷梗站立在池塘中。荷叶圆圆的,像一个个翡翠盘,又像一把把小绿伞。小鱼游过来,在荷叶下玩游戏;小虾走过来,在荷叶下悠闲地散步;青蛙跳过来,在荷叶上欢快地唱歌;小蜻蜓飞过来,把荷叶当成了它的飞机场...... 荷花的茎是横着长在泥土里的,它的名字叫藕,藕是一节一节的,像小宝宝的胖小腿。中间还有小洞,把它折断还会有丝连着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藕断丝连”这个成语的由来吧。

第27篇

咏 雪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21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孩子们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跟把盐撒在空中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谈论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5)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刘义庆 世说新语

(6)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8)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9)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22

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古今异义词] 【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因】 古义:凭借 今义:因为

第28篇

勤 勉 篇 程门立雪

选文导读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讲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

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寒风凌厉,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3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

【注释】

1、瞑坐:闭上眼睛坐着,即打瞌睡。2、游酢(zuò):北宋时文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译文】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杨时见程颐于洛( ) (2)时盖年四十矣( ) .. (3)、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2. 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意义】: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第29篇

凿壁偷光

选文导读

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出于西汉时期,有个农

民的孩子,叫匡衡,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

24

“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凿壁借光 【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作者】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 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注释】

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最终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8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