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考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10 02: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博士入学考试 语言学理论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论述题:

1、必答题(40分)

就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2、选答题(30分,任选其一进行回答)

A、就语境理论对语言研究的作用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B、就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二、分析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列出下列语言片段的变换矩阵,分析他们的异同及原因。 台上坐着主席。 台上摆着鲜花。 台上演着京戏。

2、电视连续剧《阿童木》中把世界毁灭的日子定在13日13点13分13秒,请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作出说明。

3、下列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相同吗? 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他(脆脆的)炸了盘花生米。

2006博士入学考试 语言学理论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论述题:

1、必答题(40分)

就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答: (一)历代关于语言和抽象思维关系的见解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思维和语言一致;亚里士多德主张思维和语言有联系但不是一个东西。荀子《正名篇》:“约定俗成谓之宜”;王充《论衡》“口言以明志”,“情见于辞,意验于言。”

2、中世纪的“唯理普遍语法”,是语言和逻辑不分。认为“人类的逻辑思维是共同的,语法也应该是共同的。” 3、近代黑格尔认为发音器官的最终形成,语音的产生对语言和思维的产生有重大意义。

(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年代,有过三次关于语言和思维的论争,争论的核心仍是围绕传统的两种见解:“=”还是“≠”。

1、第一次论争在19世纪50—70年代,蒲鲁东认为:语言=思维=现实;杜林认为:真正的思维抽象的思维是不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对蒲鲁东、恩格斯对杜林都做了批评,主张“思维必须以语言作为物质外壳”,“思维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第二次论争是在20世纪30-50年代。这次论争发生在前苏联,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哲学界、语言学界批评马尔学派的论争。《马尔选集》:“思维的活动没有语言的表露也可以进行”。斯大林认为马尔“割裂语言和思维,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第三次论争是在1954年,荷兰《心理学报》报道了欧美学者关于语言和思维问题的一场讨论,许多人认为思维或思想可以先于语言或独立于语言之外。 (三)70年代以来的语言和思维关系新探。

1、前苏联:70年代以来发表了许多文章,一致为马尔平反,不赞同斯大林的观点,区分意识和无意识,区分思维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维和语言不一定同步的看法。

2、我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关于这一争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1979年之后也相继展开讨论。1979年6月,周建人提出“思维先于语言”。随后又有人提出“非语言思维”的观点,认为“事实上存在着不用语言的思维”。之后的伍铁平也提出“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前,也有思维现象存在。”他的《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对“思维不能脱离语言”的论断提出全面挑战。 影响:语言和思维关系新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逻辑学界促进了“思维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诞生;在语言学界则是模糊理论的引进和运用,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萌芽。二是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有的问题获得了一些共识,有的问题得到深入探讨。例如,关于语言和思维在发生上是否同步的问题,促进了思维、语言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划分;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也促进了“跨越式思维”和“内部语言”的探讨。

2、选答题(30分,任选其一进行回答)

A、就语境理论对语言研究的作用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答:语境就是语言的实用环境,是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或猜测推导、分析理解所听到的话语

的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或显现为话语中的语言的上下文,后潜在于话语之外的非语言的主客观情景中。 制约作用:任何言语活动都以一定的语境为条件,任何言语要素的价值也都以有出现在它前后的其他要素为条件,语境的功能表现为对语言形式的制约作用(选择制约、解释制约)。1、对语音、词义、语法的确定作用。确定语音:盛(cheng)碗面——繁荣昌盛。确定语义:结果把事情搞砸了;这颗树结果了。确定句法:烤白薯(买了两块烤白薯/用微波炉烤白薯)。2、对语句意义的确定作用。如glass 这个词在所处的一定语境中意义才变得狭窄起来。①分化歧义:例如,鸡不吃了(鸡不吃了,病了/鸡不吃了,汤再喝点)。②区分字面义和用意(非字面义)例如,甲:我父亲还没解放。乙:(不解)没解放?甲:就是还在接受检查和批判。③区分话语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一场斗殴场面中,描写到“好,好!”看的人们说。(如果没有语境,没有上下文则无从知道是劝解、颂扬,还是煽动。)3、制约语言要素的选择和解析。如,人民解放军九个师继续渡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九个师继续渡江与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音节搭配以及语体色彩上就有差别。

B、就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答:组合与聚合的双重交汇构成了语言的主体结构,并指挥着语言的运行。A、组合与聚合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一

方面,话语中各个词各个要素一个挨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这就是组合关系。另一方面,在话语之外各个有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个关系的集合,这就是聚合关系。B、组合聚合关系的区别:组合关系以线性为基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单位组成,各单位凭借与前后单位相对立而获得价值,是话语中的现场。聚合关系以聚合联想为基础,以某种共同点为依据,非线性,是话语之外,不在场的。C、两种关系同时运行相互制约。D、任何构成语言状态的要素都应该可以归结为组合理论和聚合理论。组合与聚合的关系反映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二、分析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列出下列语言片段的变换矩阵,分析他们的异同及原因。 台上坐着主席。 台上摆着鲜花。 台上演着京戏。 答:

(1)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2) A、台上坐着主席。

B、台上摆着鲜花。 C、台上演着京戏。

A可以改成:①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如:

主席坐在台上——台上坐着主席 鲜花摆在台上——台上摆着鲜花 黑板挂在墙上——墙上挂着黑板 车停在路上——路上停着车

B可以改成:②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如: 台上正在演京戏——台上演着京戏 外面正在下雨——外面下着雨 教室里正在上课——教室里上着课

综上:A、B可以变换为①式但不能换为②式。C可以变化为②式但不能变换为①式。根据层次分析法,三个句子层次切分是一样的,很难分辨异同,但是根据变换分析法,我们不难看出,A、B表示静态,表存在,而C表正在发生的动作。

2、电视连续剧《阿童木》中把世界毁灭的日子定在13日13点13分13秒,请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作出说明。

3、下列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相同吗? 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他(脆脆的)炸了盘花生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7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