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更新时间:2023-12-04 0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及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课前准备

几个有不同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培养基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式 五、教学设计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用过抑菌的舒肤佳香皂;你也一定见过馒头变质长毛,这些长出来的绿毛毛就是真菌。在我们周围,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细菌和真菌。

1、了解细菌和真菌

在本节教学一开始,教师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

教师介绍: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比较小,肉眼一般看不见,所以,可把它们培养在培养基上。在培养基上,它们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注:培养基是用琼脂加入一些营养物质制成,里面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的营养。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菌落来辨别各种细菌或真菌。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2、观察菌落:

通过观察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能够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细菌的菌落比较小,不与培养基结合,大多数表面光滑粘稠。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常见的一种真菌叫霉菌,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表面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孢子的颜色。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就可以区分出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问题:

细菌和真菌小到我们几乎用肉眼看不见,那么是不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都有它们分布呢?不同的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

探究思路:

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

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探究的方案,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找出实施步骤中的问题,并指出注意事项,分组进行。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也有它们的踪迹。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另外,通过探究活动,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培养在培养基上呢?因为它们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各种有机物作为营养。某些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条件。

第二节 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三、课前准备 各类细菌的图片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式 五、教学过程 一、细菌的发现 展示以下这段资料:

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

自然发生说认为,苍蝇、蛆等都是在肮脏的自然环境中自然产生的,细菌等微小的生物体也不例外。到了巴斯德时代还有许多生物学家相信这些说法,他们对巴斯德创立的加热灭菌法提出质疑。其中一位学者指出:巴斯德灭菌法是行不通的,因为酵母菌会在酒或牛奶等液体中自然发生。要真是这样,巴斯德灭菌法就失去了意义。为此巴斯德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之一就是曲颈瓶实验。他将牛奶或肉汤装进一个曲颈烧瓶里,并在火上将瓶颈拉成一个弯曲的长颈,再加热消毒。这样尽管肉汤通过弯曲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是四年过去了,静置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怎样解释这一切呢?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生出细菌的,问题出在空气上。空气中飘浮着细菌或者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当它们飘落到肉汤里,肉汤才会腐败变质。而曲颈瓶里的肉汤之所以长久不腐败,就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或者芽孢被曲颈阻挡而不能进入肉汤的缘故。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巴斯德打破了静置了四年的瓶颈。不久,瓶内的肉汤果然腐败了。在巴斯德严格的实验面前自然发生说不攻自破。

通过看课本及以上资料讨论: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以此,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也可以采用一些数据,如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的三种形态,以及细菌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让学生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可以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细菌种类。如痢疾杆菌、醋酸杆菌、乳酸细菌和棒状杆菌。

教师总结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观察与讨论:

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讨论细菌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

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细菌有三种运动方式:在液体中泳动,在固体表面上滑动,在液体中作旋转运动。细菌依靠鞭毛进行游动。鞭毛是从细胞膜上一个基点生出的穿过细胞壁和黏液层的细长丝状物,其长度可以是菌体长度的几倍。大多数球菌无鞭毛,有些

杆菌生有鞭毛,螺旋菌都生有鞭毛。由于鞭毛很细,只有用特殊的染色法,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另外,细菌有细胞壁,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补充: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面胶状的黏液层。荚膜的厚度因细菌的种类而不同。荚膜除掉后对细菌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和抗干燥作用。有荚膜的细菌,菌落光滑且湿润,有时发黏,一般不深入基质,容易挑起。这对辨认菌落很有用处。

二、细菌的生殖

应该指出细菌是通过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的方式可通过如下示意图来说明:

1.在一个平面上分裂的球菌,形成双球菌或链球菌 2.在两个平面上分裂的球菌,形成四联球菌 3.在三个平面上分裂的球菌,形成八叠球菌 4.分裂面不规则的球菌,形成葡萄状堆团 5.二分分裂杆菌,形成链状杆菌 还有的细菌可形成芽孢,芽孢是芽孢杆菌科内细菌的主要特征(此外,只有少数螺旋菌、八叠球菌产生芽孢)。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形成的内生孢子。芽孢的孢壁较厚,折光性强,要用专门的染色方法才能观察到。芽孢具有休眠作用,特别能耐受高温和干燥,一般条件下可以生存十多年。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有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7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