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29 01: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语言要生动形象,忠于原诗,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3)D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写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诗人遥望开阔的江面,作下此诗引出了乡愁以及心中的忧患: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 “沙明连浦月,帆自满船霜”一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⑶“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时空两个维度抒情,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故答案为:⑴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诗词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

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答案为: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⑵《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2)诗中“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长”意为振作,“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故答案为:⑴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⑵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1)联系原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和“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和“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灯光,

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①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②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3)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及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⑴“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⑵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⑶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常见的语言风格有①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②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③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④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⑤含蓄(委婉)。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⑥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⑦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⑶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白云堆;深林

(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⑴白云堆;深林;

⑵【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找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找,找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B.错在“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故选B。

故答案为: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1-5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

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4)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

【答案】(1)通过记叙乘客们尊重一位带着导盲犬的盲人男子坐公交车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残疾人无声的关爱。

(2)示例:①候车者无声地排在盲人男子的身后。②朋克女孩默默地掐灭了刚点燃的烟。③盲人男子上车后,乘客迅速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④妈妈拉起小男孩为盲人男子让座。⑤车厢内无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导盲犬或是用手机拍照。⑥盲人男子和导盲犬下下车,车内沉默依旧。

(3)动作描写(运用动词),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4)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

(5).示例: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了解车上乘客与盲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概括事情的主体“理解盲人”,说明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简要概括,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2.细节,即指情节中细微的部分。根据题目中的答点“无声的尊重”的表现,梳理文章内容,从乘客们的行为表现方面来具体举出细节内容,用短语概括,不必详述。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突出”等。4.本题是有关人物描写的问题。了解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根据加字词句子的内容判断点明,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加点的动词表现了女孩子对盲人什么样的态度和,清感,使用评价语“真实” “突出”“具体”“细腻”等评价描写方法。

1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简·爱

①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②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③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

⑥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⑨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⑩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掏钱给买的衣服。现在我要教训你。这些书都是我的,连整座房子都是,要不过几年就归我了。滚,站到门边去,离镜子和窗子远些。”

?我照他的话做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他把书举起,拿稳当了,立起身来摆出要扔过来的架势时,我本能地往旁边一闪,可是晚了,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我的恐惧心理已经越过了极限,另外的心理紧接着占了上风。

?“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什么!什么!”他大叫大嚷,“那是她说的吗?伊丽莎、乔治亚娜,我还能不去告诉妈妈吗?不过我先要……”他向我直冲过来,我只觉得他揪住了我的头发和肩膀,我已经跟他肉搏,我发现他真是个暴君,是个杀人犯。我觉得一两滴血从头上顺着脖子淌下来,感到一阵热辣辣的剧痛。这些感觉一时占了上风,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伊丽莎和乔治亚娜早已跑出去讨救兵,里德太太来到现场,后面跟随着贝茜和女佣艾博特。我们给拉开了,我只听见她们说:“哎呀!这样撒泼,竟敢打约翰少爷来。”

?里德太太又补充说:“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于是马上就有两双手按住了我,把我拖上楼去。

【注】杰克:即约翰·里德伊丽莎、乔治亚娜:约翰·里德的姐妹

(节选自《简·爱》宋兆霖译,有删改)

(1)那天下午,“我”有哪些不幸的遭遇?请分四点概括。

(2)第⑩自然段是插叙,有什么作用?

(3)“远处,只见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这一处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并概括“我”的性格,然后补填表格。

)选出与本文作者属同一国家的作者(

A.安徒生

B.雨果

C.莎士比亚

D.契诃夫

【答案】(1)①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②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③我被约翰?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④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

(2)补充交代约翰太太对儿子的溺爱与放纵以及我的悲惨处境,为下文写我被打而又无人帮助做铺垫。

(3)这里是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气氛,衬托我悲凉、不安的心情,为下文写我

的悲惨遭遇做铺垫。

(4)①喜欢读书、喜欢安静(不喜欢被人打扰)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③勇敢,有反抗精神

(5)C

【解析】【分析】(1)文章?小节“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概括出第一个遭遇为“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文章?小节“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概括出第二个遭遇为“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文章?小节“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概括出第三个遭遇为“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文章?小节“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概括出第四个遭遇为“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

(2)第⑩段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约翰里德在家的原因是妈妈的溺爱造成的;二交待了我经常受到约翰里德的欺负,感觉自己的生存环境比较悲惨。作用主要是:①交待了约翰里德能够肆无忌惮欺负我的原因;②为下文约翰里德欺负我而无人帮助我这一情节做铺垫。

(3)“湿漉漉的草地”“连绵不断的冷雨”“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等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为我下文受到欺负没有人帮助我这一情节做铺垫。

(4)①“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分析出“我”的性格为“喜欢读书、喜欢安静”;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分析出“我”的性格为“软弱,逆来顺受”;③“‘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分析出“我”的性格为“勇敢,有反抗精神”。

(5)A、丹麦。B、法国。C、英国。D、俄国。《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

【点评】(1)概括文章的内容,先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锁定相关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如本题,文章的大意为“我的艰难的生存环境,尤其表现在受到约翰里德的欺负”,根据题意,结合文章的?-?小节来概括我受到的遭遇即可。

(2)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它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②推动情节发展;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作品中运用景物描写,作用一般有: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但是具体作用还要视文章而定。

(4)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我“的性格就是结合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的。

(5)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要对男鞋精彩的情节作精细的阅读,对作品的思想作深入的理解;但是对作者、作者的国籍等基本常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

13.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内容广博深邃,以下是关于话题“教子之道”的整理,请根据提示将ABC 三句经典语录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

傅雷“教子之道”整理单

B.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C.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2)小智总觉得《傅雷家书》的阅读难度大,很多话题超越了自己目前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他常因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而苦恼,想从书中找到一些建议,请你联系《傅雷家书》相关内容和阅读体验,给他提供一种阅读方法,让他完成对这本书的阅读。

【答案】(1)C;B;A

(2)示例:小智,我建议你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比如《傅雷家书》中“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在这句话中傅雷用反复及排比句式强调坦白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以诚待人方能消除猜疑与戒备,架起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如果这样阅读,一定让你读有所获。【解析】【分析】(1)认真分析这三句话的意思,A这句话是傅雷教导儿子如何看待艺术和技术,因此应填在③处;B这句话是傅雷教导儿子如何处理感情的问题,因此应填在②处;C这句话是傅雷教导儿子如何学习时要做到“通”,因此应填在①处。

(2)阅读方法比较多,如浏览、略读、精读、做读书笔记、做批注等,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如果阅读难道较大,并想从中获得启示和建议的这样的阅读,应采用批注式阅读,这样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感悟也会更深刻。

故答案为:⑴C;B;A;

⑵示例:小智,我建议你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比如《傅雷家书》中“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在这句话中傅雷用反复及排比句式强调坦白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以诚待人方能消除猜疑与戒备,架起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如果这样阅读,一定让你读有所获。【点评】⑴本题考查《傅雷家书》中名句的理解,答题时要反复阅读句子,通过理解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内涵,然后再结合题目答题。

⑵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的阅读方法有:①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②略读与精读相结合;③做点读书笔记;④借助工具书及相关参考资料扩展视野等。当然,要结合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14.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孝图①

鲁迅

①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②“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以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幼小时候,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以为“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供年迈父母好好吃饭罢了。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③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感的,是“”和“”。

……

④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

“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注】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1)简述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根据图片配文字。选文第三段,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感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3)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答案】(1)①开门见山,紧扣文题。②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设置悬疑,吸引读者。③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

(2)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3)A

【解析】【分析】(1)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2)根据图片信息赶写相应的内容。图1是“老莱娱亲”——老莱子为了孝敬父母,为让父

母开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还在地上打滚;图2是“郭巨埋儿”——为了供养母亲而要埋掉自己的孩子。

(3)考查对作品内容的识记。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构成,共有十篇文章。《风筝》不是《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1)①开门见山,紧扣文题。②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设置悬疑,吸引读者。③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2)老莱娱亲;郭巨埋儿;(3)A。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选文选自散文诗集《________》,作者另有散文集《________》。

(2)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4)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5)揣摩语句的含义: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答案】(1)野草

;朝花夕拾

(2)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5)“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可看出其滋润美艳的特点。

(3)从“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

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可以筛选得到。

(4)本题也就是在问“雪罗汉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5)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要抓住“雪花”的修饰限制词语。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在人们的观念中,科幻小说是一种充斥着巨大的昆虫、入侵的怪物、疯狂的科学家、失去控制的机器人和暴力行为的文学。事实上,科幻小说的领域要比以上的理解宽泛得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上所举的只是科幻小说中极少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以一种特殊的幻想方式反映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难题和生存困境的文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少年科幻作家杨鹏这样诠释科幻小说。

②科幻小说就像异域风情带给热爱旅行的人们惊喜那样,它让忙碌在现实世界中的成年人和孩子们放飞想象力,让思维驰骋和超越现实的羁绊。不过不能否认,人们在以阅读的姿态走进科幻小说时,往往对它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此,擅长科幻文学创作的少年科幻作家杨鹏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首先,不能将科幻小说与科普作品等同起来。科幻小说虽然有科学性,具有科普功能,甚至有些科幻小说还具有预言和启发科学发明的功能,但它仍然是文艺作品,不能与科普作品相等同。对于科幻小说,只要它倡导的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精神,具有好的创意和深刻的内涵,能够发人深省,就不必对其吹毛求疵。

④其次,阅读科幻小说要注意科幻小说的创意,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幻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是因为它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一般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需要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性思维。好的科幻小说都有好的创意,可以开拓读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青少年读者阅读科幻小说时,应多注意科幻小说的创意。

⑤然后,阅读科幻小说仍然要关注现实,将科幻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处理疑难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科幻小说虽然以现实生活的经验为基础,但仍然是一种幻想性的文学。于是,有些读者阅读科幻小说时,把读科幻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不可取。阅读科幻小说,要培养敢于想象、敢于提出不合常规的观点的能力,使自己更适应未来发展的多样性。

⑥最后,不要把灾难题材的科幻小说与宣传世界末日的异端邪说相等同。有相当一部分的科幻小说以今天人类的某些失误为出发点,描述了如此下去将产生的可怕未来,给人以警示作用。这样的作品与宣传世界末日的异端邪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等同视之:科幻小说用反向的夸大激励读者对科学的关注,激发他们纠正失误、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动机;而异端邪说扭曲现实,使人绝望和颓废。

⑦无论是哪类小说,读者应该铭记于心的是,科学幻想从来不是对想象力的放纵,而是有控制的想象,正因为对想象的控制,才使作品产生无穷的魅力。好的科幻小说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是因为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组织起来的严密叙述,会给阅读者产生强烈的真实感。我们在阅读科幻小说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想象力的张弛,同时,也要注意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76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