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1》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20 1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这一论断出自于(D)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说出自(B)B.《尚书。尧典》

3.“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厥。”此说出自(C)《吕氏春秋。古乐》 4.“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这段筮辞出自(A)A.《周易·贲》六四

5.《弹歌》所表现的是(A)A.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6.在甲骨卜辞与《诗经》之间,呈现出过渡状态的是(C)C.《周易》筮辞 7.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B)B.劳动生活

8.在远古神话中,有“造人”和“补天”两大功勋的神话人物是(A)A.女娲 9.远古神话中为民除害的善射者是(D)D.羿

10.使神话具有文学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是(A)A.情感、形象和想象 1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C)C.《诗经》

12.《诗经》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尊其为“经”是在(D)D.汉代 13.《诗经》所收录诗歌的年代是(A)A.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4.《诗经》现存的诗歌共(B)B.三百零五篇

15.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B)B.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6.《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主要分类依据是(A)A.音乐的不同 17.“雅”是正声,是(B)B.王朝京的音乐 18.《诗经》的“风”共有(A)A.十五国风

19.鲁、齐、韩、毛四家诗指的是(D)鲁人申培、其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20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c)C毛诗 21《诗经》305篇,而其中占多数的是(c)C抒情诗 22《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是(A)A 赋 23 《诗经》的基本结构形式是(B)B重章复沓 24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D)D四言

25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殷商和西周少量文献保存在(D)《尚书》和《逸周书》中 26 我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出现在(C)C春秋战国时期 27 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是(B)B《尚书》 28 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C)C《春秋》

29 《秋》记事,(A)A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30 《传》 是配合(C)C《秋》编年史

31 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是(B)B《传》 32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A)A 《国语》

33 《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D)A孔子 B左丘明 C刘歆 D刘向 34 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是(B)B《孟子》和《庄子》 35 我国先秦时期说理文的高峰是(A)A《荀子》和《韩非子》 36 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D)D《庄子》 37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是(A)A《老子》 38<论语>是一部(C) C语录体论集

39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的是(D)D墨家 40墨子思想的核心是(B)B兼爱和非攻 41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C)C《庄子》 42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D)D荀子

43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成熟的著作是(A)A《荀子》 44先秦诸子散文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B)B《韩非子》 45\楚辞\这种新体诗的开创者是(D)D屈原 46\楚辞\这一特定名称出现在(C)C西汉时期

47将屈原,宋玉和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在一起,辑为<楚辞>的是(C)刘向

48东汉王逸将自己的一篇作品加入<楚辞>,并为全书作注,此书名为(A)《楚辞章句》 49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确定屈原著作的共有(D)D二十三篇 50《离骚》是一首(B)B长篇抒情诗 51《九歌》这组祭神曲共有(A)A十五篇

52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是(B)B《离骚》 53<九章>之名最早见于(C)C西汉刘向的《九叹.忧苦》 54<九章>不可于一时一地,其中最早的一篇是(B)B《橘颂》 55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首诗歌是(A)A《天问》

56战国后期,除屈原外,唯一有作品传世的楚辞作家是(D)D宋玉

57宋玉的代表作是(C)C《九辩》

58宋玉的《九辩》是一篇(D)D自卑生平之作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比较著名的有(A C D ) A.<<毛诗大序>>C.<<吕氏春秋*古乐>>D.<<礼记*郊特牲>>

2.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有(B C E)B.<<河图玉版>>的古越俗祭防风神C.<<吕氏春秋*音出>>的涂山氏女作候人歌E.<<淮南子*应道训>>的举重劝力之歌

3.今存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或可以视作原始歌谣的古歌谣有(A D E) A.<<周易*贲>>六四 D.<<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E.<<礼记*郊特性>>所载<<蜡辞>> 4.下列神话故事属于远古神话的有(A C D E) A.关于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 C.关于羿射九日

为民除害的故事 D.关于鰩、禹父子治水的故事 E.关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5.我国远古时期的口头文学样式有(D E) D.神话传说 E.鼓词

6.关于<<诗经>>的 收集和编订,历来影响较大的有(A C D) A.先秦时期产生的“献

诗”说 C.汉代班固<<汉书*食货志>>的“采诗”说 D.汉代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

7.以音乐的不同,<<诗经>>分成三类,它们是(C D E) C.风 D.雅 E.颂 8.汉代传授<<诗经>>的有(A B D E)A.鲁人申培 齐人辕固 燕人韩婴 赵人毛苌 9.<<诗经>>内容丰富广阔,主要有(A B C E)A.社会政治诗 B.情爱诗 C.史诗 E.农事诗

下列<<诗经>>作品,属于社会政治诗的有(A B D) A.<王风*君子于役B.<<魏风*硕鼠 D.<<王风*黍离>>

11.下列<<诗经>>作品,属于情爱诗的有(B C D) B.《郑风*溱洧》 C.《邶风*静女》D.《周南*桃夭》

12.下列《诗经》作品,属于周民族史诗的有(A B E A.《小雅*生民》 B.《大雅*公刘》 E.《大雅*皇矣》 13.下列《诗经》作品,属于农事诗的有(AC D A.《镞风*七月》C.《周南*苻苡》 D.《魏风*十亩之间》

14.先秦时期,《诗经》的社会作用有(B D E)

B.祭祀、宴享时奏唱 D.用做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E.作为教育的课本

15.《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有(A C E) A.赋 C.比 E.兴

16.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保存殷商、西周文献的古代典籍有(B C) B.《尚书》 C.《逸周书》 17著下列,作属于先秦历史散文的有(A B C E)A.《尚书》 B.《左传》 C《国语》E《战国策》

18.先秦散文著作中,善用寓言的有(BCD)B.《战国策》C.《庄子》D《韩非子》

19. 先秦散文著作中,以记言为主的有(ADEA.《尚书》 D.《国语》 E.《论语》

20.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属于编年体的有(B E) B.《春秋》E《左传》

21.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春秋末至战国初的有(ACD)A.《老子》 C.《论语》 D《墨子》 22.下列著作,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有(ACDE)A《论语》C《庄子》D《孟子》

23. 先秦诸子散文中,富有文学色彩的有(B D E) B.《庄子》 D《孟子》 E.《韩非子》 24.汉代校理和注释“楚辞”的著名著作有(A D) A.刘向的《楚辞》 D.王逸的《楚辞章句》 25.下列作品属于屈原的有(A B C E) A.《九章》 B.《九歌》 C.《招魂》E.《离骚》

26.下列作品属于屈原《九歌》中的有(B C D E) B.《山鬼》 C.《湘君》 D.《湘夫人》 E.《国殇》 27.《九章》中可能写在屈原被放逐在江南时的有(A B E) A.《涉江》 B.《哀鄞》E.《怀沙》 28.战国后期的“楚辞”作家有(B C D E) B.屈原 C.宋玉 D.唐勒 E.景差

三 解释题

1.神话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按照马克思有关的论说,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经过‘幻想’加工成为想象中“神化”了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远古时代的产物。

2.风、雅、颂风、雅、颂是按照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风、指音乐,乐曲。《诗经》有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不同的音乐。雅,即“正”,正声,朝廷之乐曰“雅”。有“大雅”、“小雅”之别,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美盛德之形容”,“颂”,即是舞容,《诗经》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均为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比者,以彼物比此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基本上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或比喻别的事物。兴的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上有相关和不相关的两种情形;兴与诗歌情思相会时,一般会引起烘托氛围或与诗歌内容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兴与诗歌情思无关时,则往

往只起到起韵的作用。赋、比、兴虽可在理论上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4.六诗(六义)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周礼*春宫*大师》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唐人孔颖达将二者加以区别,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5.重章 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重章复沓也是民歌的一般特点,它带有诗歌发展初期的较为粗放的痕迹。

6.《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秦代焚书后,《尚书》暂绝。汉初出现了古、今不同的传本;经师伏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出现了用古文字写定的《尚书》;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今寸于《十三经流疏》中的《古文尚书》共有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另外二十五篇为东晋人的伪作,称为《古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一部分鲁国的编年史,记事极简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均为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其中〈左传〉为古文,〈公羊〉、〈谷梁〉为今文。

8.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当时并没有特定的名称,主要作家有屈原、宋雨等。西汉时刘向将屈、宋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编在一起,命名为〈楚辞〉。东汉时又有王逸将自己的一篇作品加入《楚辞》,并为全书作注,定名为《楚辞章句》。一直流传至今。“楚辞”作品“皆书楚语,作楚声,作楚地。名楚物”,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又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影响,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9.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神的歌曲,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组诗,它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令》、《少司令》、《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共十一篇作品。其内容,

第三,不论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初民们对英雄人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灾害、人间恶势力的憎恨,都是通过奇异的想像进行虚幻的加工夸饰,形象鲜明地体现于神话之中。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有文学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也是后世一切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因素。因此,神话与其他艺术一起,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奠基石。

第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变化和成型。 2论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抵有两个方面:

第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一方面,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数千年来为人生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像的特征,也直接影响到后世文学的发展,为后世文学提供艺术的借鉴。

第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直到近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它像一块肥沃的土壤,养育着后世无数的作家,产生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李白、李贺、苏轼等人的诗歌,都大量运用了神话资料;战国时的《穆天子传》就是以神话为素材的,卫国时期的志互怪小说,唐代像《柳毅传》一类的传奇小说。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及大量的其他神魔小说,戏曲如《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等,无不与神话有着难解难分的血缘关系。即使到了现代,这种影响依然显而易见,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对神话故事的改编或者用神话题材创作的小说。

3、论《诗经》中情爱诗的主要内容。

答:《诗经》中有关情爱婚恋的作品数量相当多,也写得十分出色。其主要内容可有三个大的方面:

(1)诗经中有许多作品是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的,反映了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

风.溱》之写青年男女相约水边嬉戏、自由表达爱慕之意;《召南.有梅》之表达待

嫁女子求爱、求婚的急切心情;《召南.野有死麕》之写男女幽会嬉戏,均直率大胆而浪漫。另外像《邶风.静女》之以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之写求爱未得之苦恼,《郑风.狡童》之写姑娘的深切相思,《秦风.蒹葭》之表达主人公的相思和追怀,均写得温文典雅而情意缠绵。

(2)《诗经》有许多描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鸡鸣》

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之写夫妇的久别重逢等。

(3)《诗经》中还有一些反映与婚恋爱情相关的社会问题的作品。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

情况:一是反映男女爱情与礼教和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比如《郑风.将仲子》写一个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又惧怕父母、兄长的反对和社会上的风言风语;《鄘风.柏舟》写一个女子的恋爱遭到其母的反对,她呼天唤地以示反抗;《鄘风.》写一个女子争取了婚姻的自主,却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类诗都反映了爱情同礼教及社会舆论的矛盾,青年男女的爱情障碍不是来自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二是关于弃妇的问题。比如《邶风》中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推》等,都是写丈夫无情抛弃妻子的,像《氓》中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贰、辛劳持家,却因丈夫喜新厌旧而被遗弃。

4.论述《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是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歌,《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表达了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讥

讽和对时政国策的批评。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等揭露统治的宫闱秽闻丑行;《鄘风.相鼠》严厉批判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王风.君子于役》、《魏风.陟岵》等揭露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豳风.乐山》、《小雅.采薇》等直接描述征夫对兵役、徭役的痛苦体验;《巍风》的《伐檀》和《硕鼠》等表示对剥削的不满和逃避剥削、寻找“乐士”的愿望,都从不同的角度抨击了时政,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憎恨。

第二,是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歌。有的作品从自身的体会如笔,抱怨劳役不均,如《邶

风.北门》,《小雅.北山》等;有些作品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最高层统治者荒淫无道,如《小雅》的《正月》、《节南山》、《十月之交,《大雅》的《抑》、

《荡》等。这些作品来自当时的官吏,由于他们身处统治阶级内部,所以他们的揭露和控制就更有特素的认识价值。

第三,是抒发生活郁懑和人民忧伤的诗歌。如《桧风. 显有苌楚》写人们生存的苦闷;《魏

风.园有桃》抒发了不被别人理解的苦恼;《王风.黍离》则以忧伤的笔调写国家沦丧的悲哀。这些诗都从不同的角度宣泄了人们对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

第四,是称颂执政者的诗歌。如《召南.甘棠》表达人民对召公尽瘁为公的称颂赞美和申

请怀念;《鄘风 .定之方中》歌颂卫文公从漕邑迁到楚丘,重建卫过的业绩;《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而《大雅》和《颂》中那些史诗和赞美执政者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

5.分析《诗经》中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答:《诗经》中有一些诗篇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其中最著名的是周

人的五篇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 矣》和《大明》。《生民》主要描述后稷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及其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公刘》叙述公刘带领周民从台迁居 地、开荒、造屋定居的历史;《棉》主要叙述古公 父率民由 迁歧、 创业兴国的历史《皇矣》主要叙述文王的祖古公 父、父亲王季和文王开辟周原、击退和讨伐敌人获胜之事;《大明》则写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体可看出周人发展兴旺之历史轨迹。

这五篇史诗都是叙述和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新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精心选材,重点突出。这几篇作品都是以叙事为主的诗,但都不是平铺直述地在记其全部历史过程,而是精心选择典型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从而歌颂祖先们的功勋,抒发周民对先王的从竟和爱戴之情。如《公刘》和《绵》,各记录了依次大迁徙,从准备迁移到定居新址,但诗作避开了正面叙述,着重描写周民在迁徙中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尤其注重欢快热烈场景的刻画,摩写欢声笑语的劳动场景,烘托出场面的热烈和人们情绪的高涨,从而折射出周民对领袖任务的热烈拥戴。其次,诗中还通过一些神话的记述,塑早了鲜明生动的部族首领形象,比如《生民》。在此诗中,既写了周始祖后稷的神异出生:他母亲踩了先帝的脚趾印而受孕生下了他。这种带有原始崇拜心理的记述,大大提高了后稷神圣的

身份和地位;又写了他出生后屡遭遗弃,都是神灵保佑而存活,以此进一步突出其神异不凡;还写了他生来旧有种植五谷的才能,并将种植技术广泛交给民众,使民众从此安居乐业。诗篇通过这些神异们的记述和描写,塑造了后稷这个给民众带来安定富足生活的半人半神的部族首领形象每给人六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6.论诗《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第一,是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上是抒情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感情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片中所抒发的感情都是真实的。不如社会政治诗,不管是表达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新台》、《伐檀》、《 硕鼠》、《陟 岵 》、还是官吏批评时政的《节南山》、《十月之交》等,都写出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感受,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不可替代的。其次,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坦率的。如写男女相思的《关雎》、表现女子爱情遇阻的《柏舟》,表达夫妇相思的《君子于役》职责太师为政不端的《节南山》等,均直抒其情,不用曲折含蓄,真正做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等诗句的穿插,《生民》、《公刘》等史诗中对先祖的崇敬与赞美之情,都显得十分浓郁.

第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集中艺术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它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即是一般的比喻,其最主要、最常见的基本上是修辞意义上的比喻手法,但也有整首诗用比的,如《魏风.硕鼠》、《豳风.鸱》,均一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兴者,兴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的情思关系而言,有两种情况:其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溱洧 》等;其与诗歌情思不相关时,则往往只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山有枢 》、《黄鸟》等。

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其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情况有二: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增请抒情效果;二是改变字词后使哦诗章之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在意义或情思上有所添加,如《黍离》、《采葛》等。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间用杂文,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自由,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第三,《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和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当时的作者不知晓音韵规律 ,其声韵谐调,皆出于天籁自然。他既有一些基本模式,又于模式之外灵活多变。此外,《诗经》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他词汇丰富,又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更细腻地传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况。 7.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答: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其含义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朱熹在《诗经传》卷一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说较为平实,为后人普遍接受,而李仲蒙又从情物关系的角度加以解释,可补朱熹说之不足.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氓》,《谷风》、《七月》等,多于叙事中熔铸感情,“叙物以言情”。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芣关》、《溱洧》、《十亩之间》等,没有刻意修饰,只有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和人物,而感情自然显现出来,至于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之作则更多,如社会政治诗之《伐檀》、《相鼠》、《黍离》、《甘棠》,情爱之诗《关雎》、《静女》、《蒹葭》、《氓》等。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庄姜、的美丽。这种“比”基本上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而另一种情形则是整首诗用比,比如《魏风.硕鼠》、《 幽风.鸱袅》,都是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兴的情况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但大体上说,兴是起兴和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篇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况:兴与诗情思情思相关时,它一般会引起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

用,如《溱洧》,全诗两篇,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和“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绘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背景,烘托美好温馨的气氛:而当兴与诗歌情思发生某种意义联系时,其作用与比相进,如《关雎》、《谷风》等。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时,则往往只起到气韵的作用,如《山有枢》、《黄鸟》等。 赋、比、兴理论上虽区分为三,但在实际运用中则往往交互重叠出现。 8.论《左传》的文字特点。

答:《左传》虽为历史著作,但却文情并茂,是先秦时期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色主要有四:(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史书要力求真实,而《左传》的叙事除求实之外,还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其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其二是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情节化。文学性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含意趣,级少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历史记述。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如《郑伯克段于鄢》,作者仅用五百余字,即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和尾声叙述得明白生动,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鲜明突出,令人难以忘怀。(2)刻画人物性格神行毕肖,有立体感。《左传》在体例上虽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其在叙写历史事件时却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如《曹刿论战》中的曹刿,《秦晋殽之战》中的郑国商人弦高、《郑子产相国》中的为政贤明的子产、《晋灵公不君》中残暴昏聩的晋灵公等,无不性格突出,形象生动真切,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人物性格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晋公子重耳出亡》中对重耳的刻画,写出他由一个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成长为心胸开阔、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的全过程,使人物性格是多侧面的,有是发展变化的。(3)生动传神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左传》以善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多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中对晋人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活动的叙写,大大增加了曲折的故事情味,《左传》长于写战争,还表现在它简洁自动地描绘战争场面,如《称濮之战》中两军直接交战,把两军的阵势、将帅、各路兵马的战况,都写得起伏变化,场面生动,宛如亲见;《左传》叙事写人,运用

了许多细节描写,极为生动传神。如《晋殽之战》中先轸对晋襄公允许其母释放秦之三帅的不满,寥寥数笔,几句话,一个动作,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又写出了他耿直暴躁的性格,十分精妙。(4)《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晋秦韩》之战中写阴饴甥对秦穆公,《展喜犒师》中的展喜对齐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吕相绝秦》中的绝秦书等,都写得理由充足,言辞婉转,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9.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答:《战国策》主要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谋划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其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左传》多记行人辞令,而《战国策》记叙纵横家游说之辞则更加“敷张扬厉,变本恢奇”。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见《秦策》一),逐层铺排,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宏富。再如《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秦策》一中张仪说秦王、《楚策》一中张仪说楚王,无不用这种铺排恣肆的文字。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就是抓住了赵太后的心理,顺应其情,引导其理,迂曲委婉,一步步的达到说服赵太后的目的,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劝谏齐威王,抓住对方心理,不使其反感,以达讽劝目的。 第三,摹绘人物,行貌毕肖。《战国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刻画了各色人物,其中最为传奇的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极少的笔墨,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语行止,以传达人物的神貌,如《秦策》一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落魄失意情状,并以周围的人物作衬托,使得主要人物神貌如画,给人留下十分深刻印象。再如《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言行独特、足智多谋、深思长虑而又潇洒无羁的形象,《燕策》三中荆轲怒发冲冠、悲壮沉雄的形象,《赵策》三中正气浩然、以义服秦的鲁仲连的形象,都另人过目难忘。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时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故策士游说的语言必须浅显易懂,明白晓畅,这就形成了说辞中常用比喻和寓言的特点,如《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为了说明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则强国,贪图安乐、亲近奸佞则亡国的道理,先用蜻蜓、黄雀、黄鹄,后来又由物及人写到蔡灵侯,这一系列比喻的运用,使道理明晰透辟。除了比喻外,《战国策》还运用了许多语言故事,如《楚策一》中的狐假虎威,其他如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这些比喻和寓言的使用,不仅使事理容易明白,而且也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10.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色。

答:《孟子》一书主要阐述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其文章也特色独具:

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言辞,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的特点:一是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自己所设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如《齐桓晋文只事》;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两点在行文中相互配合,使其文章雄辩滔滔,极富气势,如《滕文公上》中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先是步步诱导,层层设问,迫使对方否定自己,接着便以气势磅礴的长篇大论,淋漓尽致地批驳了农家思想的错误及陈氏兄弟弃儒学农的糊涂之举,宏论雄辩,不容置疑,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盈、铺张纵恣的特点。

其次,是其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语言来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这一事件既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以便抓住对方心理使游说能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下去可,也十分浅显明白地说明了爱民保民的事情人人可为的道理。比喻的例子,在《孟子》中更多,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中鱼与熊掌等,不但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明,也使文章形象生动。《孟子》中还有一些精彩的语言故事,著名的有《梁惠王上》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中的“揠苗助长”,《离娄下》中的“齐人乞墦”,《告子上》中的“奕秋诲奕”等,这些寓言本身都写得精粹生动,形象生动,使文章大为增色。 11.论《庄子》寓言特色。

答:庄子自谓其书“寓言十九”,司马迁亦称“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预言也。”《庄子》的寓言,描述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具体而言,其寓言有如下特点:

第一,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中鲲的体貌变化及其惊天动地的恢弘气势,奇丽、夸张而壮观;《应帝王》中倏、忽和混沌的寓言,神奇幽远,匪夷所思,《庄子》的想象就是这样神思迭出,离奇多姿,移步换形,令人应接不暇。

第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就人物形象而论,他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不肯“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的神人,就其体貌、饮食、行止略加点化,就描写出了神人冰心玉壶般纯洁的心灵境界和飘飘仙风;又如《齐物论》中虚构人物南部子綦,只用及简单的描写和一句对话,即活现出这个身心具泯与天地万物浑一的得道者形象。《庄子》刻画人物,大多能举重若轻,以短语传神。

第三,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或描述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具体的形象描绘,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如《齐物论》中关于风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对其动、静、声、色,均极尽描绘之能事。其他如对鸟、兽、虫、鱼、山水草木的描摹。时而细致入微,时而夸张虚拟,真实与虚构交错,传神与拟形并存。

第四,谐趣和讥刺横生。《庄子》的谐趣和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如《秋水》中“鸱得腐鼠”讥刺惠施,《则阳》中“触蛮之争”批判执政者为小利而争夺,《列御寇》中“舐痔结驷”之讥刺以人格为代价换取利禄,均用语犀利尖刻,讥刺入目三分。 12.论楚辞产生的相关因素

答:“楚辞”产生的因素很多,大体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楚文化的产物。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明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词序》)其具体因素如下: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春秋时期,楚国的地方音乐已经文明;战国时,楚国的地方音乐,如《涉江》、《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在楚辞作品中均已提到,甚或以曲目为篇名;《隋书-经籍志》称“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同时,“楚辞”中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说明“楚辞”和楚乐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楚国的民歌也极有特色,它们的歌词,一般是在单句末尾(或句

中)加一“兮”字,句式灵活多样,流畅自如,这种句式结构,后来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密切。楚地一向巫风盛行,信巫鬼,重淫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娱神。这种宗教歌舞,对“楚辞”有几方面直接影响:其一,屈原所作《九歌》既是在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其二,祭神仪式中,巫师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边说边唱,这种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其三,民间祭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再次,“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并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

第二,它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不断增强,扩张吞并,使长江流域基本上并入楚国版图。随着战争和外交活动的日渐频繁,它与北方诸国的摩擦和交流也大大增加,南北思想和文化也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也渐为楚人所汲取。此外,战国时期北方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也对“楚辞”有不小的影响。

总之,“楚辞”的产生,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由此造就了它浓厚的地域特色;也接受了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在“楚辞”的思想和形式体制上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楚辞”正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时代环境中,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13.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答:“楚辞”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就实际而言,“楚辞”有两种体式:一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等,前者基本上用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但单句末用“兮”字。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明显受《诗经》影响,不是典型的“楚辞”体式;二是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典型体式。我们一般所说的“骚体”或“楚辞”,即指这种体式。

典型的“楚辞”体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就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其共同特征。屈原的作品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感情递进反复,描摹事物层叠敷张。而宋玉的作品在铺叙描摹方面又有过之。 就体式而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就语言看,“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些”等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进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14.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答:《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熔铸了他全部的情感和思想。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战国后期,“七雄”争霸,天下统一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但有条件问鼎中原的,唯有秦、楚、齐三国,而尤以秦、楚为最。屈原洞察时局,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兴旺发达。他向往“前圣”之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局面;提出要实现“美政”,执政者必须具备美好的德行;他融合儒、法、,提出了“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屈原这些“美政”主张,无非是要“存君兴国”,使楚国强盛。但当时楚国的政局却非常黑暗;楚怀王昏庸无能,既不能励精图治,也不善择腺用人。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误国奸佞,如近臣靳尚、公子子兰和宠姬郑袖等。怀王曾一度任屈原为左徙,但不久就听信谗言,疏远以至放逐了屈原,而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效忠君王的屈原,在怀王和顷襄王两朝屡受排挤和打击。但屈原并为因遭遇不平而销蚀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他始终最为关心的事仍是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尽管当时他可以到别国去谋求出路,并且也曾产生过这种念头,但最终还是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永远眷恋自己的祖国。他最后以死殉国之举,更是集中、鲜明地体现着他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第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屈原痛加指斥,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岁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的“美政”理想和他出色的政治才干侵害了贵族大臣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嫉恨和迫害。在怀王、顷襄王昏聩不明,群小的围攻和迫害下,屈原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苦哭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反复抒发自己九死不悔的决心,坚持自己的高尚品格,无情地揭露黑暗、指斥奸佞,并怨责楚王的昏聩和无信。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对群小的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5.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上有其突出的特点:

第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都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而起艺术表现则是自由驰骋想象,完全摆脱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了奇幻神奇想象,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他追求理想时上下求索,朝发苍梧,夕至悬圃,令羲和驾车、望舒前驱,飞廉合后,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当其追求失败、理想幻灭,“将远逝以自疏”时,仍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并凭借想象,展现出非人间所有的境界,充分表达自己不忍离去的复杂心情。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的结合,更深沉、更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他那深厚的故国情怀和追求理想的激情,在壮美奇幻的描写中显得更为真挚而执着,美丽而动人。

第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深挚浓烈的感情,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他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毁、被流放,而他始终不放弃理想和追求;屡遭打击,但九死不悔,不变初衷;最终理想破灭,他以身殉国。《离骚》塑造了这样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颇具象征意义,很好地体现了这首长诗的精神实质。

第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屈原继承并极大的拓展了《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这不仅表现在他运用了比《诗经》更为丰富的喻象,也不仅表现在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使之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具有象征意义,如其“余既滋兰九畹兮...哀众芳之芜秽”一段,把 培植香草和栽培人才完全融为一体,而香草的“萎绝”、“芜秽”也就是培养人才的被摧毁和变质。《离骚》所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第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乍看上去,它从历史到现实,从人间到仙界,从自然到社会,开阖抑扬,变化多端,但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乃是全篇谋篇布局的中心。诗歌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实,后一部分虚写,一虚一实,回环往复,使诗作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形成了一种长短不拘、韵语散句相间的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开创了长篇巨制。《离骚》中的铺排描写,后半部分的主客问答,这种形式体制特点对汉赋颇有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彩,鱼虫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境界,而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诗中又大量吸收方言,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特色。

16.论《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答:宋玉的作品,惟《九辩》可确定为其所作。此诗在艺术上不失为楚词中的精品,有其明显的特色:

第一,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境意。如开头一段关于渲染秋气之肃杀萧条的描写,有景物总揽,也有具象描写点染,有动有静,纵横铺排,巨细编织,不仅生动、形象,可视可感,而且又能把自己强烈的生活感受溶注于其中,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萧条凄凉的秋景烘托的更加深切浓重。

第二,刻画描写细致入微。如其“叶蓣邑而无色兮......形销铄而瘀伤”一段,将落木之枝萎叶衰,从枝干到叶片,从形态到色彩,都刻画的细微深切。

第三,造语用词圆熟精美,《九辩》的语言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双声叠韵和叠词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宋玉的《九辩》和屈原的《离骚》相比,在思想和艺术上互有异同,也各有短长: 从思想内容来说,二者都是自叙生平之作,都有个人不幸遭遇的叙写,都有对黑暗政局的揭露和谗佞群小的批判,但宋玉缺乏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和至死不变的高洁纯美人品,面对不平际遇,他充满悲伤情绪,并持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对统治者感恩、阿谀之嫌。

从艺术上来看,两者均以抒情为主,均长于铺排描写,均写得情景如绘,在造语用词方面均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多用双声叠韵等,然在意境的创造方面,在双声叠韵和叠词的大量运用和韵散相间、文字韵律的运用和变化方面,《九辩》似较《离骚》更为圆润成熟。

总之,屈原的《离骚》和宋玉的《九辩》都是“楚词”中的精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但从全局看,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还是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看,《离骚》都远高于《九辩》,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一 单项选择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国文学可以提及的是(B)B.吕不韦组织其门人编撰的《吕氏春秋》 2..从文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A)A.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 3..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者仅有(C)C.李斯 4.《谏逐客书》的作者是(B)B.李斯

5.西汉处年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浓的是(D)D. 贾谊 6.贾谊负盛名的史论散文是(D) D.《过秦论》 7.《论贵粟书》的作者是(C)C.晁错

8.西汉前期,体现着文人而非政治家特点的散文作家是(B) B.枚乘 9.西汉中后期的政论散文在总体倾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是(A) A.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A)A.董仲舒和刘向 11.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D)D.《新序》和《说苑》 12.在汉代被称为\群儒首\的人是(D)D.刘向 13.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的作家是(B)B.桓谭 14.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C) C.《论衡>》 15.《昌言》的作者是(D)D.仲长统 16.《史记》的体例是(A)A.纪传体通史

17.《史记》写通史的五种体例是本纪,表,书,列传和(B) B书,世家和列传 18. 《史记》是记载历史的著作,又以(B)B记人为中心 19.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史传散文典范的著作是(C)C《史记》 20.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家是(A)A鲁迅

21. 白虎通演义》的撰集者是(D)D班固 22. 《班兰台集》的作者是(C)C班固 23.班固的《汉书》坚守(A)A儒家思想 24.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B) B赵晔

25.袁康所著的杂史类历史散文是(D)D《越绝书》

26.在东汉的杂文类历史散文中,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C)C《吴越春秋》

27.\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A)A荀子的《赋篇》 28.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是(A)A枚乘 29.《屈原赋》《鵩鸟赋》的作者是(DD贾谊 30《吊屈原赋》和《鵩鸟赋》都是(B)B离骚体

31.与贾谊时间最近、创作倾向相似 的辞赋作家是(C)C严忌

32.西汉初期,已启大赋滥觞的作品是(D)D枚乘的《柳赋》和邹阳的《酒赋 》33.对汉代辞赋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的是(A)A枚乘

为汉赋的形成提供了写作基础的是(D)D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35.标志这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C)C《七发》 36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家是(C)C扬雄

37司马相如赋的代表作是(C)C《子虚赋》和 《上林赋》 8司马相如有一篇很有抒情色彩的小赋是(B)B《长门赋》

39在题材领域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的作品是(B)B 班固的《两都赋》 40使汉大赋的创作达到又一高峰的作家是(D)D王褒 41使物赋有了重大发展的作家是(D)D王褒 42.王褒咏物赋的代表作是(B)B《洞箫赋》

43东汉初年“京都赋”类作品中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A)A班固的《两都赋》 44.东汉中叶在赋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B)B张衡 45汉代大赋的“绝响”是(C)C张衡的《两京赋》

46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D)D张衡的《归田赋》 47《刺世疾邪赋》的作者是(C)C赵壹

48 西汉长官民间歌乐的乐府衙署设置于 (D)D不迟于汉武帝时

49在对于汉代乐府诗歌的分类编排中,最受人们推重的是 (B)B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50两汉乐府诗歌的精华是 (C)C民歌

51 汉府民歌中对后代诗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C)C 抒写爱情、婚姻的诗 52 汉代民歌在形式上,以(D)D 杂言和五言为主

52.《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D)D 南朝人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53 我们乐府诗歌中最长的一首事诗是(B)B 《孔雀东南飞

54有作者可考并信实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A)A 东汉前期班固的《咏史》

55.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是(D)D 张衡的《同声歌》 和秦嘉的《赠妇诗》二首 56. 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A) A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7.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A) A 《文选》

58. 《文选》收录的七首所谓“苏李诗”(B) B 不是西汉李陵和苏武的作品 1.下列作品属于李斯的有(BCD)B. <<谏逐客书>> C.<<狱中上书>> D <<之 刻石>> 2.下列作品属于西汉前期政论文的有(ABCE)

A.陆贾的<<新语>>B贾山的<<至言> C贾谊的<<治安策>>E.晁错的<<论贵粟疏>>

下列文章属于贾谊的有(ABD)A.<<治安策>> (一名<<陈政事疏>>) B.<<论积贮疏>>D.<<过秦论>> 4.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BE) B.董仲舒E. 刘向

4.下列作品中属于西汉中后期的有(ABDE) A.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 B.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 D.杨 的 <<报孙会宗书>> E.桓宽的 <<盐铁论>> 5.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作家有(ACD)A.桓谭C.王充D.仲长统

6.下列著述属于西汉时期的有(ACDE)A.贾谊的《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C.刘向的《新

序》和《说苑》D刘向的《新序》和《说苑》E.桓宽的《盐铁论》

7.下列政论散文著作属于汉代的有(ABCE)

A. 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 B. 刘向的 <<说苑>> C.王充的 <<论衡>> E. 仲长充的 <<昌言>>

8.下列著作属于汉代史传散文的有(BCDE)B.<<史记>> C.<<汉书>> D.<<吴越春秋>> E.<<越绝书>>

9.司马迁著述<<史记>>的根本动力有(AC)A.基于家族荣誉感所激发的强烈著史愿望 C.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

10.<<史记>> 开始的五种写通史体例,除本纪和表之外,还有(ABC) A.书 B.世家 C.列传 11.下列典型的任务形象,属于<<史记>>中的有(ABCE) A.项羽 B.信陵君C.蔺相如E.李广 12.下列著述属于班固的有(BDE)B.<<白虎通德论>>D.<<汉书>> E.<<班兰台集>> 13.<<汉书>> 的体例有(ABDE) A.本纪 B.表 D.志 E.传

14.下列历史散文著作属于东汉时期的有(ACD)<<越绝书>><<汉书>> <<吴越春秋>> 15.汉代辞赋的主要形式有(ABE) A.骚体赋 (辞 B.大赋(汉赋)E.抒情小赋 16.下列赋属于贾谊的有(ACD) A.<<吊屈原赋>>C.<<旱云赋>> D.<< 鸟赋>> 17.下列辞赋家属于西汉初年的有(BCD)B.贾谊 C.严忌D.枚乘 18.下列赋作属于汉大赋的有(BCD)

B.枚乘的 <<七发>> C.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 D.班固的 <<两都赋>>

19.下列赋作属于骚体赋的有(ABDE) A.贾谊的 <<吊屈原赋>> B.严忌的 <<哀时命>>D.淮南小山的 <<招隐士>> E.蔡邕的 <<述行赋>>

20.下列赋作属于抒情小赋有(ABE) A.张衡的 B.赵壹的 E. 衡的<<鹦鹉赋>> 21.下列赋作家属于西汉中后期的有(ABCD) A.司马相如 B.扬雄 C.董仲舒 D.王褒 22.下列赋不是司马相如的有(BDE) B.<<两都赋>>D.<<述行赋>> E.<<长杨赋>> 24.下列赋作属于扬雄的有(ABC) A.<<蜀都赋>> B.<<甘泉赋>> C.<<长杨赋>> 25.下列赋作家属于东汉的有(ACE)A.班固C.张衡E.蔡邕 26. 汉代乐府诗歌包括 (ACE)A贵族创作C文人创作E民歌 27. 下列作品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有 (ABDE)

A《东门行》B《陌上桑》C《赠妇诗》D《十五从军征》E《孔雀东南飞》 28. 下列汉乐府民歌中,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有 (BCDE) B《东门行》C《妇病行》D《孤儿行》E《艳歌行》

29. 下列汉乐府民歌中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有 (ABC)A《古歌》B《战城南》C《十五从军征》 30. 下列汉乐府民歌中抒写爱情、婚姻的有 (ABCE) A《有所思》B《上邪》C《陌上桑》E《艳歌何尝行》

31. 班固之后,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有 (BCD)B张衡的《同声歌》C秦嘉的《赠妇诗》D辛延年的《羽林郎》

下列作品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ADE)A《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33.《古诗十九首》中抒发的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感情和思绪是 (ACD) A思想和怀人C思妇的闺思和愁怨D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人生的某些观念 三 名词解释

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书,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儒、道、法、阴阳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在阐述某一道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加以说明,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2.辞赋 辞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缺点,是诗、文的综合体。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依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一般称为“辞”或“骚”,亦即骚体赋;二是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等,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但到东汉后期,又出现了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铺叙摹绘减少、抒情成分大增的赋作,一般称为“抒情小赋”。“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但只有到了汉代,辞赋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成自身的特制。

3.乐府民歌“乐府”本是上古掌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时设置掌管民间歌乐的音乐机构,时间不会晚于汉武帝时。乐府有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及负责演唱等职责。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和贵族、文人的创作。魏晋之后,人们把汉代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即称乐府民歌。两汉乐府民歌今存四十首左右,它们主要保存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几类之中,是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所在。

4.古诗十九首 两汉文人的五言诗,除少量有主名者外,还有不少不能确知作者的作品,包括《古诗十九首》和其他一些古诗。《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将这些无名氏的五言诗汇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之名。关于其作者和时代,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作者多为动乱政局下漂泊蹉跎、游宦无门的下层文士,基本上是游子思妇之辞,而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圆熟,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5.苏李诗 所谓“苏李诗”是指萧统所编《文选》中收录的七首相传为西汉苏武和李陵所作的五言诗。如《李少卿与苏武诗》、《苏子卿诗》等。对这七首五言诗,学界已有定论;它们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系后人之委托。它们在艺术上颇近于《古诗十九首》,有较高的艺术性,而西汉中期根本不可能产生如此成熟的文人五言诗。 四.简答题

1.以《谏逐客书》为例,简述李斯散文的主要特点?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散文作家。其真正称得上散文著作的,主要是《谏逐客书》和《狱中上书》两篇,而尤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秦王政十年,韩国人郑国劝秦修建灌区,秦大臣认为其别有用心,于是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上书秦王,指陈逐客之错误,即这篇《谏逐客书》。此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用铺张排比的手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开宗名义,提出中心论点:秦人逐客是完全错误的。接着就展开论述。先是叙述在秦国的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富兵强的事。说明客卿不曾负秦。全文罗列事实,极力铺排,极富气势,;在铺排中,今昔对比、亲王对人、物的态度对比,逐客与纳客的对比,一系列鲜明的对比,使事例昭然,既有说服力。罗列事实,极力铺排,感情强烈,富有气势,颇具战国纵横文章的风范,着是李斯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其《狱中上书》虽与此文风格不相同,但其铺陈排比的特色依然清晰可见。 2.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从刘邦称帝到景帝末年,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此时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即要割除亲代暴政,让百姓修养生息,又要总结历史兴亡教训,为新王朝政权巩固出谋划策,这是摆在当时世人面前的主要任务。处于只国的需要,最高统治者和认识很快达成默契。因此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是针对现实问题的,为新政权的建设效力。陆架首先写了《新语》12篇,继之,贾山,贾仪、进步其后,把这一反思秦亡和对新政权建议的思潮推想高潮。除贾仪,晁错两位外,个国侍臣如皱阳、枚乘等,都发表了一些切实而有见地的言论。

3. 简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从武帝即位至西汉年末,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初年,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儒家经学更一度成为谈政论事的依据。这种政治、文化的新趋势,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证议事的新特点,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和刘向。他们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结构严整,逻辑清晰,雍容稳妥。 董仲舒、刘向代表了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但在主流之外,也还有一些作家写出了与主流不甚相同的一些作品,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桓宽的《盐铁论》等,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时政而不轻言经籍灾异,多写得感情浓郁,个性鲜明,很为后人称道。 4. 简述刘向《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的散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又有所发展。《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是刘向的代表作。两书均为采集群书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教训之意。其中很多篇章颇类与后世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比如《新序》中的《节士》,《说苑》中的《君道》等,均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主要采用《左传》的写人笔法,颇能传其形貌和精神。如《节士》中的黔敖和饿者,《君道》中的魏文侯和师经,着墨不多,但都形神宛然。又由于这些文章已是独立成篇的故事,不再是穿插与历史叙述之中,因此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这类作品对后世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影响颇大。 5. 简述王充散文的特点.《论衡》85篇是王充最重要的作品。他在《论衡》的《对作》、《自纪》、《艺增》、《佚文》等篇中,提出了疾虚妄而立诚实、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的写作主张,他自己的文章,正是其通俗实用,又颇具文采,即既反对“华而不实”,也反对“实而不华”。他在崇尚实用的同时,也主张独创、主张文辞各具特色,如其《自纪篇》,句式谐偶,比喻 出,语言生动流畅。“口则务在明言,笔则

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白、讲透彻,就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这也使得其文往往显得繁 累赘,自是其不足之处。

6. 简述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其《昌言》34篇。《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尚实用,充满变革思想。由于他性情调侃,敢于直言,时人谓之“狂生”。他坚决反对宦官和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反其《理乱篇》,揭露汉代世风之败坏,小人高官厚禄,君子穷苦困 ,并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指出,无论治世乱世,君子都不免厄运;而不能任用君子,则是人君最根本的错误。《昌言》思想锐利,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辨色彩,往往言辞激烈,颇富个性特色。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如《乐志论》写其理想的生活,超凡脱俗,别是一翻风味。 7.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史学思想及写作上有何主要不同?

《史记》和《汉书》同为汉代著名的史书,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渊影响,但二者在史学思想及写作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史学思想而论,司马迁的《史记》为“私作”,其思想受司马谈影响颇大。司马谈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家是兼收并蓄而尤其推崇道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则是“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即其思想并未统一到儒家经典上来;班固撰《汉书》是奉诏修史,直接受到皇家意志的限制。再加上他受其父班彪的影响很大,班彪“专心史籍之间”,尤重儒家经典。这种家学和政治上的影响,使《史》、《汉》在思想有较大不同:《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上,坚守儒家思想的正统,在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上也如此:《史记》写入世家大项羽、陈涉等,《汉书》一概写入“传”;又从《酷吏列传》中抽出张汤、杜周,单独作传。尤其是对于游侠、货殖等,《汉书》在很大程度上取贬抑态度。梁启超说:“《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就二人著史的立场而论,此说无疑是正确的。

就写作上看,司马迁既有家族荣誉感几反出来的强烈著史愿望和胸怀“圣人”理想之大志,又有李陵之祸所激发出来的“发愤”著书的情绪,故《史记》无论叙事写人,均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主观感情色彩浓烈,而《汉书》则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详实地照录史实,充分体现了其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吏”特色。 8. 简述《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史记》以记人为中心,所记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取得了作乐的文学成就。《汉书》在刻画人物方面虽不及《史记》那样丰富多彩,但也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绘声绘色,真切细腻。除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外,刻画细腻是《汉书》写人的突出特点。比如《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和苏武的刻画。李陵兵败降匈奴后,汉武帝遂尽杀其家人。汉诏帝即位,即派李陵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以期伺机招回李陵。文中写了任立政与李陵的两次相见:第一次因为是匈奴单于设宴,双方不得谈私事,任立政只能以延伸和动作暗示;第二次相见本可一叙衷情,但中间又插进了卫律,于是任立政只能婉言侧敲,而李陵则忧心忡忡。这两个场面都写得曲曲折折,回环细腻,极能表现出人物的神情和微妙心理。“苏武传”中李陵置酒为苏武送别的场面,也极为细腻地刻画了李陵曲折复杂的心境。尤其是李陵受单于之命去劝降苏武的一段文字,既比较集中突现了苏武的光辉品格,也突出反映了李陵当时的思想状态:李陵联系自己的身世及汉朝现状设言,语辞恳切动人;苏武则义正词严,丝毫不为所动,双方各自的品格深层心态,都写得十分细腻传神。 9. 简述《吴越春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赵晔的《吴越春秋》十卷,是东汉时期出现的杂史类历史散文中的知名之作。就其内容而言,前五卷是记叙吴国的历史,它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此书虽为杂史,但颇具文学性,特别是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更为突出。比如写伍子胥渡江一节:先后写了伍子胥渡江遇渔父、乞食击绵女以及死后显灵等传说故事和荒诞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同时,伍子胥急于逃难而机警多疑,渔父从容优雅又极重义气,两照比照,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极富小说特征。后五卷中也有不少情节,如勾践吴国屎尿,释放回国后“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卧薪尝胆”等,叙写曲折生动,深刻传达出人物的心情风貌,

形象而感人。《吴越春秋》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刻画人物手法细腻传神;以及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 、忍辱图强的勾践等鲜明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简述汉代辞赋发展的脉络线索。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实,《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辞赋的源泉,尤其是楚辞和纵横家的散文,在体式和表现特色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汉代辞赋,其渊源及传承关系十分清楚。汉代辞赋,依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大体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同于先秦时期的楚辞,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辞”或“骚”,即骚体赋。这种抒情述志、情感浓郁的骚体赋从西汉初年的贾谊开始,其《吊屈原赋》、《 鸟赋》均为代表作,与此同时的严忌,稍后的淮南小山、东方朔,西汉后期的刘向、王褒,东汉的班固、王逸、蔡扈等均有所作,可以说是延续了整个两汉时期。另一种是以状物为主的作品,铺排摹绘,夸饰文采。这类作品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西汉前期枚乘的《七发》开创汉大赋的体制,而司马相如则以其《子虚赋》、《上林赋》等把大赋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至扬雄,又以其《蜀都赋》、《长杨赋》等五篇代表作,在题材及写法上均有新的拓展,使大赋的创作又达到一个高峰;东汉时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汉大赋的代表作,而以《二京赋》为汉大赋的极致和绝响。东汉后期,汉赋中又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幅度较小,铺叙摹绘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增大的赋作,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抒怀言志,绝无夸饰堆砌,语言清丽流畅,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张衡之后,重要的抒情小赋作家有赵壹、祢衡等。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发赋这两条线索发展:骚体赋从次喊初至东汉末时时出现,延续不绝;汉大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 11.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代表作《吊屈原赋》、《 鸟赋》和《旱云赋》,形成了独具的特点:

首先,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如《吊屈原赋》凭借吊屈原而书法自己试图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着急块垒;贾谊抒情述志的另一种表现是在幽愤之后的豁达,如在其《吊屈原赋》中,已有“凤漂漂其高逝兮??远浊世而自藏“这种苗头,到《 鸟赋》中更成为齐同生死、乐天知命的思想表白,当然,所谓豁达,其根基仍是幽愤。《旱云赋》中还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这种强烈的抒情色彩,与楚辞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与汉大赋则显然有别。 其次,在表达方法方面,贾谊的赋均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他屏弃了荀子赋的借物喻理,也屏弃了宋玉赋的夸饰描摹、伤于轻浮,而是把描写物像同社会民生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作品抒情述志、批判现实的功能。总之,贾谊的骚体赋,把创作的根底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向,情真意浓。他继承了屈原的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在形制上,则与先秦之楚辞大同。贾谊的骚体赋对整个汉代辞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枚乘的《七发》体现了大赋的哪些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其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苑国赋》和《柳赋》三篇,而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第一,铺叙描写,夸饰渲染。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第二,《七发》纯系客观描述,并无作者的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中不见有抒情性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第三,在遣词造句方面,走向了繁难和华丽,与贾谊的质朴无华大异其趣。 第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而它本身才成为汉代大赋的典范作品。

13. 简述《天子游猎赋》的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枚乘开创了汉代大赋,司马相如把大赋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司马相如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和《大人》四篇赋,而《子虚》、《上林》为其代表作。这两篇作品虽有二名,实则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就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赋》是想

有所讽谏的,如乌有先生斥责自诩“不称楚王之厚德,而盛推云梦以为骄,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亡是公说天下于“酒中酣乐”之际,“芒然而思,似若有忘,曰:‘嗟乎!此大奢侈。’”确有扶正倡俭之意。但这种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而作品的绝大部分则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圃铺排夸饰:东西南北,前后高下,山水石林,野兽美女,狩猎宴饮,宫殿物产纷至沓来,让读者目不暇接,至于篇末点缀的几名讽谏之语,早已淹没在通篇的繁辞丽语之中。再加上作品对天子的讽谏之意不是直言陈述,而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这也大大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因此,《天子游猎赋》存在着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的明显反差,讽谏之意极为薄弱,以致为人们所淡忘。 14. 简述王褒《洞萧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咏物赋到王褒,有了重大发展。王褒咏物赋的代表作是《洞萧赋》,作者以萧自况,抒发情思:前半部分多写萧的“发愤”之音,这正是作者入仕后不被重用、只能作为文学侍臣之处境和心境的绝好写照;后半部分写音乐的教化作用和音乐准则,纯为儒家之言,表达了作者的政教理想。 《洞萧赋》在写作上有值得注意的贡献: 首先,它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以前的咏物赋,或单纯摹景咏物,或虽有所寄托,而因所咏之物和所寄托之情之间的象喻关系比较浅露直接,融会不足。《洞萧赋》则不同,作者以萧自况,写萧就是写自己,把自己的遭际和情感完全融入对萧的描述之中。

其次,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摩画,再到音乐用途的阐述,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洞萧赋》虽不免残留铺排夸饰的习气,但它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汉大赋有本质不同。所以我们说,王褒的 《洞萧赋》在咏物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5. 简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张衡在赋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就汉代的大赋而言,张衡的《二京赋》虽不免有模仿班固《两都赋》之嫌,但在苑圃、宫室和田猎场面的描绘方面颇有特点,尤其是它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社会人物和市井万象也写入赋中,展示出一幅都市生活的全景图,这是此前的大赋中所从未有过的。《二京赋》在篇幅和容量上都超过了前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7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