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0 18: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大同小学 林秀梅 教学资源开发:

“骨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骨作用、骨保健等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骨骼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本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展开。具体地说,这节课是通过三个逐渐递进的探究行为,指导学生粗浅认识、了解骨骼。这三个探究行为便是:摸、拼、看。 “摸”即摸皮肤下的骨头,感受骨在身体中的位置;“拼”即把骨骼分解图合并成一幅完整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全貌和个数,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看”即通过观察动物的骨,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的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

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 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二、观察骨骼的特点

1、 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 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 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 4.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

【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三、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与提醒。

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

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4.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

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拓展: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3.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小结: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 生:有鸡的骨头。

生: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

师: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 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师: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生:骨头的表面很光滑。 生:动物的骨头很硬。

生: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 生: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 师: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 生: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 生: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

生: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

师: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

【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2、关 节

红岩小学 任秀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预期学习结果: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知道什么是关节以及关节的作用。

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与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揭示课题:关节)

(二) 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 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圈出来。

4、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5、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

验证一下吗?

6、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体验一下关节被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与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1、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体会。

2、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四) 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关节所能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你的预测正确吗?课文中有主要的三种关节活动形式的介绍,大家看一看。 5、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关节中的骨是如何连接的。 6、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下跪。

7、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三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关节能使人体做多种方式的运动。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的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关节的缓冲作用。 教学片段赏析: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生:喜欢。

师:老师想知道咱班有没有会打乒乓球的同学? (学生举手,教师随机叫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会打乒乓球吗? 生:会。

师:你能教老师几个打乒乓球的基本动作吗? 生:行。

(学生做几个打乒乓球的基本的推挡动作。)

师:谢谢你,请你回去。现在,老师就模仿刚才那位同学的动作,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老师的动作跟那位同学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教师关节僵硬地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学生立即举手发言) 生:老师的动作太慢。 生:老师的动作像木偶。 生:老师的动作一断一断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说说,老师和那位同学的动作,谁的动作不灵活?

生:老师的动作不灵活。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不灵活。 (学生上前指出教师右臂的肘关节和肩关节。)

(教师边屈伸自己的右臂,边指着自己的肘关节问学生):这个能活动的部位叫什么呢?

生:叫“关节”。

(教师板书“关节”后)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节”。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关节”?

生:身上能活动的地方叫“关节”。 师:我们每天都要眨眼几千次,身体内的胃肠都在蠕动,这些运动的部位都叫“关节”吗? 生:不叫。

师:那么,究竟什么部位叫“关节”?

生:“关节”是骨头和骨头之间的地方,还得能活动。

师:是的,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组织有空隙,并能做不同那个程度的活动,这种骨连结,就叫“关节”。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关节吗? 生: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生:手指关节、腕关节。 生:腰关节。

师:好的。现在,老师再请刚才那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上来)你给我们大家摆一个造型。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他身上找关节,并用老师给你们的“红色不干胶”,贴在他相应的位置上。一会儿贴的时候,先想想,想好后再贴。注意:别人贴过的地方,你就不要再贴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好,想好后,就可以来贴了。

(学生用不干胶贴关节,教师适时的帮助,并将不干胶不断发给学生。) 师;好了,现在,你们说自己贴的关节的名字,老师来找,好吗? 生:好。 生:肩关节。

师;有两个肩关节,具体是哪个呢? 生;是右肩关节。

师;哦,在这儿,我找到了。就这样接着说。 生;右肘关节。 生;左肩关节。 生:右膝关节。 生:右腕关节。

(教师在学生的指挥下,逐一找到他们贴的关节。)

师:请你回去,老师请你别把这些不干胶摘掉好吗?一会儿,我们还用得上。

生:好。(回到自己的座位)

【评析】通过活动身体和对运动动作的分析,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身体上标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研究关节的能动性。

师:我们人体有206块骨头,有300多个关节,这些关节的活动方式一样吗?这些关节的活动方式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拿出书桌中的实验记录表。(课前老师将一张实验记录表放到学生的书桌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 验 记 录 表 1

关节 画 图 图示动作 肩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师:我们以人体的三个常见的关节为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活动这三个关节,并将关节的活动方式画在相应的表格内,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把关节活动的方式找得最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边活动关节边进行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三个关节中,哪个关节最灵活? 生:肩关节。

师:既然肩关节那么灵活,我们把肩关节换到膝关节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呢?小组交流一下。

生:如果肩关节长在膝盖上,我们就站不稳了,一跑就会跌倒。 生:没法踢球了,一踢,膝盖就会打转。

师:看来,每个关节都有个自不同的用处。其实,生物的演变、进化,就是要适应自身生存的需要。难怪科学家说,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就是我们人体,你看,仅仅我们身上小小的关节就有这么多的学问。

那么,我们人体这么多的关节,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什么作用呢?没有关节我们会怎么样呢?做个实验证明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的关节可都是活动的呀。小组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后)

师:怎样才能充分控制住关节的活动呢? 生:绑上。 生:把住。

(师拿出准备好的木板和细绳后)说:现在,我如果想控制肘关节,应该将木板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生到前面来进行具体的演示:将木板放在肘关节的内侧。)

师: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关节的活动,更有助于我们来做实验,很好。控制了肘关节后,我们还要干什么呢? 生:做动作。

师:我们控制了肘关节后,做下蹲运动行不行?应该做有关哪个关节的运动? 生:控制哪个关节,就做关于那个关节的动作。

师:我们身上有那么多关节。如果我们都来研究,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老师给大家选了几个比较容易控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关节来研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 验 记 录 表 2 选择关节

做 动 作 实验结果 指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每个组的同学在这三个关节中,任意选择一项来做。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知道,你们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得有一个实验者对吧,还要有什么呢? 生:还应该有绑的人、记录的人。 师:没有了吗?实验者跟谁对比呀。 生:还应该有一个同学跟实验者比。 师:比什么?

生:比一比谁能做动作。

师:噢,那我们就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动作最多。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实验结束后,试验者不要解开捆绑,因为我们还要进行实验汇报。好,现在你们就快速商量一下,然后每组派一名同学前来领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 (学生领试验材料,组内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就让我们找同学来介绍你们的实验。 (同学介绍自己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

指关节:写字、弹琴、握手、拿东西等动作; 肘关节:戴帽子、吃饭、敬礼、拉拉链等动作; 膝关节:走路、下蹲、踢球、上楼等动作,

控制关节的同学都无法顺利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

师:现在,快点解放自己捆绑的关节,让关节自由地活动活动吧。经过刚才的实验,谈谈自己有什么感觉。 生:关节真重要。

【评析】放手让学生们去想、去做、去说、去自我评价,体验关节的作用,不但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谛。 师:让我们把打乒乓球的同学再请上来。请你将刚上课时作的打乒乓球的动作再做一遍,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身上的关节,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动作,身上的红点几乎都在动。) 生:很多关节都在动。

师:说得好,为了完成一个动作,往往需要多个关节共同作用。现在,老师说一个你们平常都做过的很平常的动作,你们看看都有哪些关节参与了活动,在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听 好:“下课的时候,你坐在椅子上,拿出矿泉水喝。” 生:有指关节握住瓶子,腕关节扭开瓶盖,肘关节将瓶子放在嘴里。 生:肩关节也帮助将水送到嘴里。 生:膝关节是我们能坐在椅子上。 生:还有嘴得张开,下颌关节。

师:没有了吗?有,还有。 生:颈关节是我们抬头。

师:没有了吗?有,还有。别忘了我们是“坐在”椅子上。 生:还有髋关节。

师:一个最最平常的动作就有这么多的关节参与了活动,这些关节中,不论是哪个关节有了问题,我们都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关节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关节呢? 生:适当地运动。

师:体育课上,我们在踢球之前,老师要带领我们干什么? 生:做准备活动。

师;准备活动实际是活动哪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动关节,避免受伤。 师:还有哪些保护关节的方法? 生:从高处跳下来应蹲一下,减震。

【评析】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不同关节的类型及它们的活动方式,并懂得在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

2、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3、肌 肉

九三小学 滕杰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骨骼与肌肉》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引导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使用触摸的方法来探究,只不过触摸的对象改为肌肉,来体验肌肉的运动是如何牵引骨运动。关于骨骼肌的作用问题,是要学生通过阅读、触摸、实验和构建,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的部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特殊肌肉。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认识到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要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 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运动由骨骼肌引起。 教学难点: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师准备: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手臂活动模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学生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

2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还缺少什么?

2、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你了解肌肉么? 3、学生汇报 4、讲述:肌肉对我们的运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甚至占到了我们体重的4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5、教师板书:肌肉 二、认识肌肉和功能

1、教师通过谈话提问: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哪里的肌肉比较多?哪里的肌肉比较少?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评析】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感触到的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经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常运动的部位肌肉,为下一个环节铺垫。

3、谈话: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一起来感受一下肌肉的运动。 4、学生活动体验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完成书上的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

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效果较为明显。)

(2)谈谈你感受到的肌肉是怎么运动的?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3)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5、学生交流活动体验。

6、组织学生观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评析】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从分活动起来,以上臂的屈伸为例,体验肌肉是如何牵引骨头运动的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作为知识的介绍,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7、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三、拓展应用

1、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在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2、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教学片断赏析

师: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生:不能 师 :出示人体骨骼模型,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副骨架模型的四肢骨活动起来呢? 生:用手抬一下就可以让四肢骨动起来。

师:要使我们的身体活动起来,还需有身体的其他组织的参与,是谁在帮助骨骼运动呢? 生:肌肉

师:你了解肌肉吗? 生:了解

师:那你了解什么?

生:我们的站立和运动需要肌肉。肌肉里面有血管,肌肉在骨骼上面皮肤的下面??等 师:讲述:肌肉对我们的运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甚至占到了我们体重的4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教师板书:肌肉

【片断评析】对于人体运动,学生每天都在进行,同时也能在生活和体育课上零散的知道一些有关人体运动方面的知识。打下了对知识构建的基础,肌肉对我们的运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明确了学习肌肉的目的。 师:肌肉的分布在哪里?我们看书中的彩图然后来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我们

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生:学生看书中的彩图,摸一摸自己的身体(交流汇报)四肢有肌肉、面部有肌肉、臀部有肌肉、好多内脏器官也有肌肉??

师:我们再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生: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身体(交流汇报)人体肌肉最多的部位的有:大腿部位、肩膀、面部、臀部??人体肌肉最少的部位的有:手部、脚部?? 师: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人体的肌肉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生:(交流汇报)经常运动的地方肌肉比较多

师:那么,手部和脚部运动量也不少,为什么肌肉比较少呢? 生:手部和脚部的肌肉多了,那么手脚就不够灵活了

师:说的对,人体的肌肉不但和运动量有关,还和人体生理需求有关联。所以我们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提高锻炼和保护自己的运动系统。 【片断评析】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经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常运动的部位肌肉,为下一个环节铺垫。此外,学生交流汇报不一定正确教师要及时的引导,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教学反思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新华实验学校 高鹤静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4课。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肌肉等所组成,它们构成人体的轮廓,并占人体体重的大部分。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尤其应该做到这一点。保持膳食平衡及长期锻炼身体并注意运动的安全,都将使学生步入拥有健康骨骼和肌肉的人生。

本单元前3课分别以独立的章节介绍了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可以条分缕析、清晰割裂,而在实际的生活、运动中,人体各部分的器官与组织是紧密联系、协同工作的。本课以着眼整体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人体运动系统各主要部件的卫生保健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中所指的“骨骼”同时包括骨骼和关节两个方面,关节属于骨骼的一个部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多种方式揭示了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首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说说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了解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作用的认识,接着以专题介绍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经常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柔软性、耐力、体力等,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各种体育锻炼增强人体各方面能力的不同效果,对学生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提供指导性建议。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明确丰富的食物营养与保持骨骼、肌肉健康之间的关系。知道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同时通过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明确哪些事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以利于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持骨骼、肌肉的安全。教材利用图片介绍了运动中穿戴适当的保护性装备、在运动前做一下热身运动等的保护措施。要预防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穿戴适当的保护性装备”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相关产品的缺乏使得它在实际的运用中远没有认识中那么广泛。但作为一种正确的方法,这还是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并积极倡导的。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受伤后如何急救、如何处理的措施。 根据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举重、羽毛球体操、游泳、健美操、集体舞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最好是结合奥运年,播放一些奥运会的比赛片段。 2.“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3.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例如轮滑的护膝、头盔等。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学校新教的集体舞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维持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相当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评析】在轻松、活泼的律动中开始一节课的教学,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体育课、间操的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你的身体欠缺的是什么?你会选择哪一种体育运动,为什么? 【评析】科学教材提供的阅读资料对学生的认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清晰的表格形式、直观的信息数据记录了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训练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与意义,也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于促进自己体质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7.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评析】广播体操等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并没有为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结合科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常见的锻炼活动中挖掘、注入全新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加明了。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游泳时腿抽筋;某位同学在轮滑时膝盖摔伤。 讨论:我们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5)运动要适度,量力而行。

3.活动指导:很多同学喜欢轮滑,轮滑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

当模特滑两步,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说明】轮滑是学生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但大多数人并不太注意活动中的防护。利用模特的形式提供一个完整的防护性装备示范,目的是想指导学生认识各种防护装备的作用,同时也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添置运动的防护性装备。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 (3)防护知识介绍。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自我救治能力。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镇静地应对事故和伤害,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

玉米,鸡蛋,黄豆,豆腐,花生,肉类(鸽肉,猪肉,兔肉特别推荐)贝类,香菇,菠菜,鱼肉等等 含钙的食物有哪些? (1、)牛奶

半斤牛奶,含钙300毫克,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乳酸、矿物质及维生素,促进钙的消化和吸收。而且牛奶中的钙质人体更易吸取,因此,牛奶应该作为日常补钙的主要食品。其他奶类制品如酸奶、奶酪、奶片,都是良好的钙来源。健康提示:夏季牛奶饮用也要需有选择 (2、)海带和虾皮

海带和虾皮是高钙海产品,每天吃上25克,就可以补钙300毫克呢。并且它们还能够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海带与肉类同煮或是煮熟后凉拌,都是不错的美食。虾皮中含钙量更高,25克虾皮就含有500毫克的钙,所以,用虾皮做汤或做馅都是日常补钙的不错选择。 友情提醒:容易对海制品过敏的人们要小心食用哟。 (3、)豆制品

大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钙量也很高。500克豆浆含钙120毫克,150克豆腐含钙就高达500毫克,其他豆制品也是补钙的良品。 友情提醒:豆浆需要反复煮开7次,才能够食用。而豆腐则不可与某些蔬菜同吃,比如菠菜。菠菜中含有草酸,它可以和钙相结合生成草酸钙结合物,从而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豆腐以及其他豆制品均不宜与菠菜一起烹制。但,豆制品若与肉类同烹,则会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4、)动物骨头

动物骨头里80%以上都是钙,但是不溶于水,难以吸收,因此在制作成食物时可以事先敲碎它,加醋后用文火慢煮。吃时去掉浮油,放些青菜即可做成一道美味鲜汤。

友情提醒:鱼骨也能补钙,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做法。干炸鱼、焖酥鱼都能使鱼骨酥软,更方便钙质吸收,而且可以直接食用。 (5、)蔬菜

蔬菜中也有许多高钙的品种。雪里蕻100克含钙230毫克;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等每100克钙含量也在150毫克左右。 友情提醒:这些绿叶蔬菜每天吃上250克就可补钙400毫克。 (6、)补钙药物

如今市场上的补钙药物适合于依靠食物摄入不能满足钙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孕/哺乳期妇女、老人,甚至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的白领女性。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并且容易控制补充量。 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性来源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说明】教师课前可以准备部分课外补充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营养与人体骨肌肉保健方面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播放太极拳录像,介绍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益处。

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然后与同学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六、板书设计

加强锻炼:举重、体操、游泳?? 骨骼、肌肉的保健

加强营养:蛋白、脂肪、淀粉??

教学片断赏析

师:某位学生运动时骨骼受伤案例(略)。尽管在日常生活与运动中像骨折、扭伤和脱臼这类损伤相当普遍,但它们还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生:我们运动的时候不能够打打吵吵,上次我跳高时站在后面的小明推了我一下,我就摔倒了,手扭了一下,很疼的。

生:是的,上次我在教室里往外面跑时有个同学悄悄地伸出脚绊了我一下,我的脑袋差点撞在桌子上呢!

师:啊,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可不好!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恶作剧会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和痛苦呢!以后在运动时、活动中一定要遵守秩序和活动规范,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运动中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避免受伤呢?

生:我参加体育训练时老师经常要我做一些准备活动。 师:我们跑步比赛前一般会做哪些准备活动? 生:压压腿,扭扭腰。 生:做摆臂的运动。 生:运动一下脚踝。

生:有时候还要慢跑一会儿。

师:对啊,做了准备活动以后,我们的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 师:(出示橄榄球运动员活动的图片),这些运动员的装束与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生:他们都戴着头盔。

生:他们的样子看上去很笨重,衣服里面好像有一个架子。 生:他们的膝盖上有护膝。 生:他们的手腕上有护腕。

师:他们的防护性装备重达十公斤左右呢!主要由头盔、肩垫、肘垫、臀垫、膝垫、股垫、护手与护胫这八个部分构成。这些装备有什么用处? 生:戴头盔可以避免运动着的球直接伤害头部的各种器官。 师:厚厚的肩垫可以减缓他们激烈冲抢时的冲击力。 ??

师: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前先做准备活动,穿戴适当的保护性装备、在安全的地方运动等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避免在活动中受伤。 【片断评析】运动的安全是现代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话题。其实有很多骨骼与肌肉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可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与经验并不明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将点滴的认识综合起来,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加强运动的安全。

教学反思

保持骨骼与肌肉的健康对儿童的身体至关重要,对于学习任务繁重,很少锻炼的学生们来说,还远远没有认识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长远意义。因此,如何使科学内容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便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正是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科学入手,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锻炼不同部位的肌肉和关节,我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做广播操、集体舞来体验,这样不仅使他们认识到了运动要多样化,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广播操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间操很有必要。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我精心挖掘生活题材,设计了案例,让他们准确地学会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这样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问题到科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第二单元《养蚕》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绸。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出示蚕卵。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 (1) 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 (2) 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 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5)辨别蚕蛾的雌雄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 学会缫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长江路小学 祁晶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第1课。 1、本课教材从学生熟知充满运动物体的的场景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2、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指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概念的

实用价值。在此课文还提供了用滑板车代替汽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有更加直接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列举了乘电梯、拔河和江中竹排三个事例,引发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使学生懂得由于地球在转,地面上的物体每天都随地球的转动而行进,从而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运动”的话题。

1、谈话:大家都听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吗?那你们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讲解:船是运动的,对于剑来说它是不动的,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了。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揭示课题)

【评析】老故事,新思考。这个故事在嘲讽丢剑人无知的同时也揭示了运动的概念,学生知道运动就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体会到不懂科学是那么的可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二、认识参照物

1、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2、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3、学生相互交流。

4、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5、提问:你能找出图中的参照物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评析】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感受到这个道

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的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课件,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吗? 3、学生讨论

4、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5、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则车内的乘客在运动;如果选择车为参照物,车外的人就在运动。 6、学生活动: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7、学生交流。

8、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9、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

10、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11、学生讨论并交流。

12、提问:两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13、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重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4、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课文中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景象,明明是竹排在移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学生讨论,回答。

(5)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6)小结:“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从而进一步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

【评析】引导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来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状态。揭示参照物在判断运动以及速度方面的重要性。 四、 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的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我们的教室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

5、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6、学生讨论。

7、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

的意思吗?

8、学生讨论交流。

9、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每时每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着。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 五、 拓展作业。

1、提问: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请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下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选择同一参照物去判断不同物体的运动,并做好记录。 【评析】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教学片断赏析

教师:给你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看参照物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你们觉得谁在动?

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人在动。 老师:怎么动?学生:在向前运动。 教师: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他和黑板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滑板车的人在运动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和它相比,滑板车上的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评析】学生认知上关于“参照物”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挖掘出来,刺激兴奋点,把平时已经习惯运用但尚未明白道理的判断运动的方法重新建构,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我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课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的快慢

长青小学 沙丽楠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再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与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使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快慢需要用一定的距离中所用的时间多少来进行描述。继而进一步认识到运动是由速度、时间、距离与方向等几个要素来描述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 能改日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 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离所用的多少来描述。 2、 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运动速度与距离、时间有关。 2、 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3、 会判断或者计算运动缓慢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 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随机板书)

同学们各抒己见,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授:

1、 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5分钟)

(1) 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那么,我们就来看一段比赛的录象。(播放刘翔比赛录象)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时间的多少)

(3) 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板

书:距离 时间)

(回到导入)那么,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如何比较呢?

(4)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评析】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 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

(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 学生自己开展;汇报结果。

(3)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的?(或你们是怎么看出快慢的?)

(4)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评析】测量运动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较速度大小即可。

3、 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15分钟)

(1) 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 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 讨论:

A、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00厘米。 B、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C、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D、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E、 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E、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刻度不够长,可以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F、 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组进行测量活动 1, 右边的几组进行测量活动

2, 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测量活动1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有已经标号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G、 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距离相同;时间相同)

【评析】安排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在测量和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慢。 4、 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3分钟)

(1) 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 生活中还有很多象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评析】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然后再启发学生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作用。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3分钟)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什么?为什么?

(3) 小结: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因素外,还包括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片断赏析

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

(1)师: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生: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师: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 生: 学生自己开展;汇报结果。

(3)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的?(或你们是怎么看出快慢的?)

(4)师: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生: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片断评析】测量运动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较速度大小即可。

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距离

运动速度 时间

方向 教学反思:

本课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搜集证据,并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使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

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活动多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运 动 的 方 式

五四路小学 姚劲岩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3课。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即使许多表面看起来不在运动的物体,如高山、房屋、树木等也一刻不停地跟随着地球一起转动着。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式。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会活动的玩具(如:橡皮筋、风车、木块、易拉罐、溜溜球、秋千等),课堂上让学生玩这些会活动的物体,指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并给这些运动方式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引导他们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他们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并能够通过观察及实践活动对各类物体的运动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设置认知的阶梯,化连续、复杂的运动为定格、简单的运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及相关课件由浅人深地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提高对比的效果,可以在实验的物体上用颜色鲜艳的不干胶或者彩色笔做标记。具体标记的位置是:木块的一个侧面的中央和角上各一个;纸风车的中央和一个叶片尖上各一个;易拉罐底部中央和边缘各一个。这样,学生在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时会很明显地看到这些“质点”(红点)在运动过程中的方位和距离的变化,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这些点上,容易抓住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征。

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

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学习中快乐地生活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的追求。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动员学生一起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玩具,让上课的教室变成一个运动的世界:学生只要一动手,很多玩具都会依照它们的运动方式运动起来,既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观察对象,更让教学、研究活动充满了乐趣。通过游戏观察活动,还可以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就可以发现许多科学的秘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研究的对象比较丰富,在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两种运动方式。 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两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认识到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风车、易拉罐、飞碟等,有关课件。

学生准备:带自己喜欢的会活动的玩具,如:橡皮筋、风车等。

教学过程

一、 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谈话: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干什么?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能动起来的玩具,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堂上玩一玩,看看这些玩具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活动

汇报自带玩具的运动方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运动的方式

【评析】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好玩就是孩子们的特点,其实也是指导儿童学科学的教学特点。

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善于提升概括――让大家发现“问题的影子”,当然也不一定是问题,就是一条思维的方向,初步感受,给学习定个“方位”。以上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玩的目标:激发兴趣,初步的感受,点出了关键词,本课的重点“运动的方式”,但不纠缠于此,恰当的控制,导入下个环节。

二、 自由研究,研究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1、 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 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 谈话: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 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2、 研究青蛙跳

(1) 课件出示青蛙跳。

(2) 谈话:青蛙是益虫,庄稼离不开它,它可以吃掉很多害虫。我们来看看青蛙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 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青蛙跳的图示:

(4) 对比:青蛙跳的运动方式和滑滑梯的小朋友的运动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评析】学科学是需要学生自己实践的事。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不能要别人做给他看。以上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他们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研究现象有了非常细致、准确的观察,获取了科学知识,体验到了科学学习的快乐。 3、 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物体运动的方式。

4、 分类:将这些物体的运动分成两类,说出理由。 直线运动图示: 曲线运动图示:

【评析】此环节中老师有意给孩子们一段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的概括越来越科学,从经验提升,这符合孩子们认知的特点。

三、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 讨论交流,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除此以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评析】科学学习是一个充满发现、充满乐趣的过程。有目的地设计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展示既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研究的氛围与环境,又对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另外.此环节中,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 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 出示易拉罐,让易拉罐在桌上运动。 2、 讨论交流,易拉罐的运动方式。

3、 出示课件,直升飞机、玩飞碟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4、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教师抛出问题,而且问题的目标指向明确,让学生“自圆其说”,渐渐完美,不包办代替,这真体现了新课程让孩子成为学习主人的课程思想,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五、 巩固、拓展

1、按要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和曲线运动)玩自带的玩具,说说你怎样玩?

2、将自带的玩具综合起来玩,说说你怎样玩,其中的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评析】让孩子们把自己带的玩具先按要求然后再综合起来玩,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在探究时有了一定深度,方法多样化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也可以看出培养孩子们探究时的发散思维很重要。 3、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汽车在路面上行使,车轮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2、荡秋千的主要运动方式,用图示表示应该是( )

A B C

3、汽车的运动方式有( )。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C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判断题

荡秋千是一种来回运动,皮筋振动也是一种来回运动,因此它们的运动方式都是直线运动。( ) 教学片断赏析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带一件会动的小玩具,都带来了没有? 生:(知道课上可以玩,高兴地说)带来了。

师: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

动?怎样运动的?

(学生们情绪高涨地玩着玩具,很开心!教师和学生一起玩。) 师:玩好了吗?

生:(齐答)好了!

师:刚才同学们玩得真开心!下面谁来说说你玩得是什么玩具,它是怎样动的? 生:我玩得是回力小汽车,把车向后拉动几次,再松开手,小汽车就会自动向前跑动了。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玩的也是小汽车,但不是回力车,刚才我仔细观察了,应该是车轮转动向前走动的。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像这样运动的玩具还有哪些? 师:谁接着说?

生:我玩的是溜溜球,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大家都喜欢玩。它可以在空中上下移动,也可以在地上滚动,这叫“溜狗”。 师:玩得不错嘛!

生:我自己做了个小风车,由于室内没有风,所以我用嘴吹,小风车就转动起来了。

师:哦,这个小风车,其他同学谁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一生上来用手拿着风车跑起来,风车也转起来了) 生:我觉得用手直接拨动风车的叶子,风车也会转动。 生:我玩的是竹蜻蜓,用手搓动后一松,竹蜻蜓会飞起来。

生:我玩的是陀螺,它会转动。它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买现在市场上的那种飞天陀螺,只要朝着桌面,快速抽出其中的扳机,陀螺就会跳到地面自己转动起来。 师:(高兴地)真好玩,还有其它吗?

生:我玩得是我们小组同学带来的一个会荡秋千的小娃娃,它会不停地摇动。 师:同学们带的玩具真是好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会儿我们再接着玩,好吗?刚才看到同学们的玩具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运动,那你们对它们的运动方式了解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

【片断评析】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科学探究中的材料可以发动孩子们自己准备,让孩子们养成带材料来上科学课的好习惯,孩子们对自己带的东西“格外珍惜”,有感情。互相交换着玩,更能够增加探究的乐趣,孩子们通常对别人的玩具更加感兴趣,这样探究的气氛更加浓厚。 二、分析复合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易拉罐,你们能使它运动起来吗?说说它是怎么运动的?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生:我能。我把它平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易拉罐就向前滚动了,这是直线运动。

生:不对。老师,我认为他说的: 易拉罐向前滚动,是曲线运动。

生:老师,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对,又都不对,因为易拉罐向前走了,从一个地方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是直线运动。但是从易拉罐的底部看,它又是在做曲线运动。

生:我也觉得可以这么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争论,我们知道了虽然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两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但往往有很多物体的运动是将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组合起来的复合运动。 师: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你们能举出来吗?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我让玩具汽车开动起来了。整辆汽车的车体是在做直线运动,汽车的轮子是在曲线运动。

生:老师,我给它补充:汽车的轮子既在做曲线运动,同时也是在做直线运动,不能单独将它分开,因为轮子本身也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 师:你们说得真棒,思考问题很全面。

生:足球在草地上向前运动时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组合。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很不错。谁能说说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出示课件:玩具飞碟和直升飞机)认识这是什么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生:飞碟在从一个地方飞到了另一地方是直线运动,在做直线运动的同时飞碟也在旋转,做的是曲线运动。

生: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做的是曲线运动。飞机飞行是直线运动。

生:我来给他补充:螺旋桨不仅做了曲线运动,在旋转做曲线运动的同时也随飞机一起上升,这是还存在直线运动。 生:我来给他们总结一下,它们在运动的时候,不是单一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而是两种运动方式的组合。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非常全面!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科学语言是非常严密的,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仔细一点。

【片断评析】科学学习不是告诉,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感悟。抓住学生理解的疑惑之处,找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辨:认知在行动中提高,思维在辨别中清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越辨越明!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了,思考的角度越来越宽了,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另外,在豁然开朗的学习境界之中,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更令人难忘的是发现的快乐和满足! 教学反思:

下课的铃声响起了,当许多学生随着移动的脚步摆弄着玩具,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时,我知道:科学学习正在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科学学习就是要把原本抽象、单一的概念赋予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创设具体、生动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使之运动的玩具,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学生对研究物体与现象的关注视野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扩展,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点拨又将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渐引向深入。 1、 本课比较注重“层次性”。 本课中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材料准备的层次性、探究深度(思维)展现的层次性、兴趣探索的层次性都得以体现,因此学生学习时不疲惫,时间过得很快,教学效率较高。

2、中年级的儿童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预设目标较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目标的预设也要动态生成,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前,考虑到学生们

4、认识摆

1)教师讲解:摆是由摆线、摆锤组成。提起一个角度(强调摆线要拉直),摆就运动。这个角度称作摆角(摆的幅度)。

【评析】认识摆的构成,掌握科学术语为进行做假设准备 2)学生操作:使摆摆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再次纠正)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提问:要知道你们的摆一分钟摆多少次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师生补充完善

3、测量方法:示范:摆线要拉直,自然松手,手不能加力,像这样来回一次叫摆动一次。

4、练数:测量15秒钟摆的次数

【评析】在此示范、练数次数,是让学生明确怎样规范操作实验。否则对研究摆的快慢就会产生许多干扰因素。 5、汇报测量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次数不同,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填写课后记录)

【评析】通过学生比较测量数据,引导发现问、提出问题,学贵有疑 三、猜测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1、学生分组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从摆的构成考虑

3、归纳猜测: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有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填写课后记录)

【评析】猜想、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十分必要的,猜想、假设包括多种可能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重要的是经历这个过程。 四、指导设计实验

1、提问:我们怎样能证实猜测是否正确? 2、确定方法:实验验证

3、设计实验:学生选择问题分组设计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完善:以设计摆线的长短实验为例

1)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摆线的长短线(以10厘米递增、递减)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 3)数据获取要测五次求平均数

4)另外指导:改变摆锤的重量增加或减少垫圈数,改变摆角大小用量角器(板书提示)

【评析】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许多,一般教材都把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这三项作为研究对象。虽然降低为只有三个变化因素,但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想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必须控制好另外两个因素。于是以设计摆线的长短实验为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实验变量: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从而减少了一个因素,剩下的两个因素,学生只要控制好其中一个条件,这样制定计划、收集数据的难度就大大的降低了,从而增添学生探究的信心,让他们人人都有发现,个个都有收获。 五、进行实验获取数据

1、组内分工明确:数摆、看表、做记录?? 2、鼓励:分工明确才能提高效率,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具有科学家的实验精神?如果这个实验做完,也可以做另一个。

3、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对于研究内容,教师可以宏观调控,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研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又合理地共享资源。 六、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汇报实验结果:每种实验选择一个为代表学生填写在黑板上 2、学生根据各组数据比较分析下结论

3、教师引导如何分析判断:比较三组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取的数据,发现改变摆线长短平均数差异最大,摆线的长短差异大表明这个条件是影响摆摆动的快慢的因素。

4、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的幅度大小无关。摆线长摆摆得慢,摆线短摆摆得快(板书)

5、提问:还有什么问题?其它两组数据差异小又说明什么? 6、学生交流想法

7、教师引导:实验中由于一些原因能引起误差存在。如:计时动作有快慢等,同学们在研究中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评析】让学生先把三组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因为根据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基础上传授分析判断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分析判断。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到科学研究要有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这样严谨的态度。知道在实验中由于一些原因能引起误差存在。科学研究每个细节都不要放过。 七、生活中的现象 1、学生交流经验

2、生活中的现象:荡秋千、吊灯、(介绍伽利略的故事)风铃 3、提问:摆钟慢了或快了怎么办? 4、学生交流意见

5、调整方法:慢了摆线调短,快了摆线调长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次/15秒 摆线长 6、设计一个摆 1)出示要求:

2)分组进行

3)展示:谈一谈设计这个摆体你的体会。

【评析】知识获取源于生活的需要,更要用获取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团结就是力量。 本课总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个小小的摆就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里面就含着许多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愿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问题,用灵活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灵巧的双手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摆

数摆: 摆往返一回计一次

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设计

1、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摆线的长短线(以10厘米递增、递减)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 3、数据获取要测五次求平均数

4、改变摆锤的重量:增加或减少数垫圈 改变摆角大小用量角器

5、摆线要拉直,放摆锤要自然松手,手不能加力 摆线长 实验结果(次/15秒)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0厘米 20厘米 30厘米

摆的幅度 第一次 15° 30° 45°

实验结果(次/15秒) 最后结果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摆锤重量(垫圈) 实验结果(次/15秒)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5个 10个 15个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的幅度大小无关。

摆线长,摆摆得慢,摆线短,摆摆得快。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次/15秒 摆线长

教学教学反思

一、 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

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 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重视科学态度的教育

本节课里学生有多次猜测与预测,每次猜测之后教师都让学生明白“说了不算做了算”、“猜了不算数了算”,使学生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让他们多次验证,知道“真理是经得住多次验证的”,让他们从小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片断赏析

师:要知道你们的摆一分钟摆多少次应该怎样做? 生:数一数。 师;会数吗? 生:会

师:那怎样算一次? 生:来回摆,算一次。

师:好,你们计时15秒钟,要说“放”不要说“开始”我数 (老师演示操作讲解,提起20°角,自然松手,手不能加力)

【片断评析】帮助老师是学生最愿意干的事情,同时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会学生怎样规范操作实验,为正确实验,获取准确的数据服务。 师:看实验结果,你发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我发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 师:你们的意见和他的一样? 生:不一样。

师:说一说你们结论

生:垫圈数影响摆的快慢?? 师:说一说你们的根据

生:15秒钟5个垫圈摆16次,10垫圈摆17次。这说明垫圈数影响摆的快慢 生:15秒钟15°摆8次,30°角摆9次。这说明垫圈数影响摆的快慢。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明白你们的结论是分析数据得出的,这非常好。科学研究就要有尊重证据这样严谨的态度。你们再比较这三组数据,哪组摆的快慢差异最大?

生:摆线的长短不同,摆的快慢次数差异最大。 师:根据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因为是摆线的长短不同引起摆动次数差异大,所以摆线的长短是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这是一种分析判断的方法,我们以后学习中也能用到。

师:现在说一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的长短怎样影响摆的快慢。

生: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幅度大小无关。摆线长,摆摆得慢。摆线短,摆摆得快。 师:还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那么,其它两组数据差异小又说明什么? 生:测得不准

师:实验中由于一些原因能引起误差存在。如:计时动作有快慢等。同学们在研

究中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片断评析】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强调了探究过程,探究的结论也是不可缺少的。面对获取的不同数据,学生们有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地指导如何分析判断数据,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注意发挥教师参与者的作用。得出了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那里

旅顺口区双岛湾中心小学 左峰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以及“已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是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的。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经历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获得力的基本概念。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发现力的存在,并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以及力的大小方向。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是从寻找身边的力开始入手,通过对硬果壳承受了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力的存在。同时,对以上现象的探究,也为下一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后和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进行了铺垫。之后通过实验,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变化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基础,只有感受到力在哪里,才能真正知道力的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钳子、核桃、、橡皮泥、弹簧秤、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让学生说出方法,并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经历,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知识。】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4、学生用钳子夹碎核桃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知道力的存在和感受到力的存在是不同的,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印象才深刻。】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2、使用弹簧秤的方法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练习 3、开关门活动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4、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设计意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特别是学会用仪器去测量,能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回顾和解释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教学片断

教师和学生互掷篮球 师:你刚才有什么感受?

生:我接球的时候没用多少力,投球的时候得用力。 师:刚才的同学在接球和投球的时候感受到了力,那么你看到了力了吗?力是什么样的?

生:我感觉有力,可是我看不出来。 生:我没看到,我认为力是看不到。

生:老师,我看到了,他在接球和投球的时候都使劲了,但我不知道力是什么样的? ??

师:噢,同学们都注意观察,而且动脑思考的很好,下面我们接着观察感受力的存在,好吗?

教师用双手拿住一根粉笔,然后掰断粉笔。 师:你能从中感受力的存在吗?

生:粉笔很轻,不用力就能拿起来,掰粉笔需要用力。 生:粉笔轻,也得用力

生:我也认为粉笔轻,也得用力,只是用力小,感觉不到。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看来是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自己感受一下力的存在 学生用钳子夹碎核桃感受力的存在。

【片断评析】本片断是在新授开始部分,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因为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很难感受到力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认识、感受力的存在,最后再亲自动手体验,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教学反思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2、物体改变形状以后

旅顺口区龙头中心小学 王莉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力在哪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构成了本册教材的《无处不在的力》的知识单元。在《力在哪里》一课中,学生对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和拉,以及力的种类和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物体改变形状以后》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本课属于概念学习课。所以对本课概念的形成和表述尤为需要重视。皮亚杰认为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由此本课的概念形成和表述应建立在课堂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是对弹性和弹力分不清楚,概念混淆。认为软的东西有弹性,硬的东西没有弹性。在平常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学生对于弹力已经有所了解和体验。针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了解,加之学生认知特点——先入为主,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本课重点落在弹力和弹性的认识及应用上,把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删去。这样有助于对弹性弹力概念的深刻理解,让学生们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普遍存在。同时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普遍存在 科学知识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 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叫会产生弹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对弹力和弹性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2、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课件(及其使用设备)、海绵、气球、直尺、橡皮泥、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烧瓶(胡克定律),拉力器,握力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1、由教师演示各种力,让学生说出力的名称:如拉力、推力、压力、挤力等。 2、出示海绵,让学生分组对海绵施加各种力,看看海绵有什么变化? 3、分组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相机提出:对海绵施加力时,海绵有什么变化?去掉力以后海绵又发生什么变化?

5、教师又给学生提供材料:气球、直尺、橡皮泥、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

皮筋、溜溜球等。让学生分类,跟海绵有一样特征一类。和海绵特征不同的一类 6、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受力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力又恢复原样。 7、教师让学生给这个现象起个名字 【评析】因为这些材料的弹性不一样,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一类物体具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弹性”这样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点拨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经验,使学生在旧知经验基础上发展了新认知。学生通过活动,使原来关于弹性的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为比较科学的、理性的概念。 (二)、体会弹力的方向及区别弹力和弹性两个概念 1、(出示拉力器、握力器)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来体验一下,用力向外拉时有什么感受?当你拉到一定程度后慢慢停止用力时,你的手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活动,交流感受)

3、体会弹力。教师让学生通过感受拉力器和握力器,学生亲身感受弹力,弹力是与你施加的拉力和握力相反方向的,恢复原来状态的力。

4、认识弹性,从而区别弹力和弹性。弹性是本身具有的,而弹力是弹性的表现形式。 【评析】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简单生动的形成弹力概念,避免了死记硬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感受胡克定律,体会弹力的普遍存在

1、教师指导实验操作:按压的部位(大拇指和中指)。注意:不要用双手捂着烧瓶,避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或者用垫隔着操作。 2、教师分发材料。学生实验开始。 3、学生交流实验发现。 【评析】在学生建立了溜溜球没有弹性的认知的基础上,展示胡克定律是对弹性、弹力概念的挑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物体弹性和弹力的理解。为了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认识弹性和弹力的应用

1、(课件出示)这儿有两个应用弹性和弹力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跳板跳水中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它施力?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让运动员跳起来的?

(2)撑杆跳高中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它施力?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运动员跳起来的?

2、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弹性和弹力?

【评析】: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对弹性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上,以两个典型的事例分析和体验什么是弹力。利用课件教学的好处是可以暂停画面,使学生能够很清楚的对活动的步骤细节进行分析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了解到弹性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即弹力。这个弹力是对抗所施加的外力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反。 片断赏析:

“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环节

师:教师对脸施加各种力,请同学们说一说都叫什么力。 师:双手往两边拉脸 生:拉力

师:双手挤压脸

生:压力 生:挤力 师:用手拧脸 生:拧力 ??

师:好了,就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对海绵施加这些力,观察一下海绵会有什么变化呢,去掉力海绵又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观察,组内交流)

师:把你们的观察到的现象跟同学们汇报交流一下。 生:我用手握,海绵变小了。

生:我用手压海绵,海绵变的薄薄的。 生:用两只手抻着海绵,海绵变长了。 ??

师:我们对海绵施加了不同的力,海绵的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海绵的大小改变了。 生:是海绵的形状发生改变了 生:是长短变化了

生:我觉得是面积变化了 生:??

(教师一边听着,一边板书)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用那个词准确。 生:面积 生:大小 生:形状

师:这样老师在演示一下,你们看看到底是什么变化?(教师演示挤、压、拉海绵)

生:我觉得用“形状”一词准确,因为施力时海绵发生了形状的改变。所以应用“形状”一词。

生:我也觉得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挤压时上下两个面面积没有变化 师:那你们都这样认为的,达成共识,那我们就用“形状”这个词。

师:海绵受力时,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那么去掉力后,海绵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海绵又变回原样 生:海绵有弹回来了 生:海绵又恢复形状了

师:好的我们写在黑板上:海绵(受力)形状改变(去掉力)恢复原样

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有十种材料,分别是:气球、直尺、橡皮泥、溜溜球、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等。 师:分小组,也在这些材料中施加上面的力,看看他们有没有象海绵一样的形状,把他们分分类。(学生进行操作分类) 师:把你们实验结果交流一下

生:气球、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是与海绵有同样特点的 生:木头,溜溜球与海绵不同。

师:那你们说橡皮泥有什么特点?与海绵是否有一样的特点?

生:橡皮泥对他施力,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力后,他没有回到原来的形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6x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