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佛教的基本对比

更新时间:2024-04-02 13: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教与佛教的基本对比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内容博大精深,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假如没有道教,还不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什么样的呢。由道家文化孕育出来的太极拳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道德经》也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读本。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已经在我国扎根了近2000年,原始佛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佛教的传入,为我国的政治、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也有差异,基本对比在于: 一, 思想主张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二,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

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以上就是道教和佛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三,推广与发展

在唐宋时期,道教很得统治阶级推崇,到了元朝,由于成吉思汗曾向丘处机问道,忽必烈曾召见龙虎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因此,道教发展得很不错,到了明朝,由于明成祖朱棣崇 奉真 武大帝,大建武当山宫观,使武当道教兴旺起来。明世宗之后,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日渐降温。清朝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所以道教逐渐式微。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落实了宗教政策,将道教与佛教平等对待,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信仰佛教的人远比信仰道教的人多。不得不说,除了历史原因,道教本身在推广和宣传方面是不如佛教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乘佛教是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学佛的目的,不光是自己证道,而且要广度他人,所以,在传教的形式上,多是劝人学佛,一个人劝十个,这十个人再劝别人,这样,自然信仰的人越来越多。而反观道教,道士不可能劝人学道,即使有人自己愿意学道,也要考验很久,才考虑要不要收为徒弟,这样,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打了退堂鼓。

佛教为了宣传教义,通常采用讲经说法的形式,如台湾的净空法师,到处讲经,使大家得闻佛法,听者即使不皈依,不出家,也会有许多收获。道教里面人才济济,道教典籍义理玄妙,但是没有听说有人讲经说法。因此,在宣传方面又输了佛教一筹。

佛教的有些经咒谱上曲,由歌星演唱,将宗教与通俗歌曲结合起来,其推广效果可想而知,如齐豫、王菲都唱过《心经》,齐豫也唱过《大悲咒》,经过这些明星大腕演唱出来的歌曲,不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起码总比靠佛教人士自己的力量来推广效果好的多。道教呢?现在尽管也有人唱《道德经》,但那都是文化人的包装,与宗教无关,推广效应也很小。

人人可以从网上或者书店买佛经读,而且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读《金刚经》梦到自己去世的亲人得到往生,读《地藏经》为自己或者亲人治好了多年治不好的病等,这类的实例很多,不信的话大家看看《山西小院》就知道了。读《金刚经》的殊胜功德,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记载。正是因为读佛经得到感应,所以很多人愿意出家或者在家学习佛法。但是道教的经书,在书店里除了《道德经》外几乎看不到别的,说到俗众读道经的功德,尽管也有读《太上感应篇》《玉皇经》得到福报的事例,但是比不上读佛经得到感应的事例多。也许,在道士看来,超度亡人是道士的专利,如果俗众都可以读经超度先人、诵经忏罪了,那么道士

岂不是无用武之地。

佛教有净土宗,很适合大众修习,不出家,班照上,俗事照理,即使没有文化,大字不识,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的确是方面法门。如果遇到危难或者疾病,至诚念“观音菩萨”就行。其实道教也有“太乙救苦天尊”,只要念他的名号,就可以逢凶化吉,那么,为什么没有“太乙宗”呢 ?念“太乙救苦天尊”能不能往生呢?

六祖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顿悟成佛,这本身也是对佛教的一种宣传,这样的禅宗故事很受文化人喜爱。道教有没有听到“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或者是其他经句而开悟的呢?

佛教讲佛不避世,道教讲道不远人,可是,道教在推广普及方面的确不如佛教。芸芸众生,多数是普通凡夫,不可能人人都出家修行,我想太上老君的意思绝不是让他的弟子们个个关起门来修行,有人来请的话就出去做做法事,或者念经拜忏,或者禳灾超度,没有人请的时候就闭门炼丹。

综上所述,佛教与道教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各有所长,今天所形成的差异主要在于发展与推广,佛教在推广教义方面做得很好,道教应该虚心向佛教学习。目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质享受越丰富,人们的的精神世界越空虚。道教应该走进众生,大力宣传道教思想,济世度人,使广大众生得闻正法,不造罪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道教一定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6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