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6: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

技创新平台建设

工 作 简 报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主办

(第一期) 2012年9月30日

本期要目

? 学校隆重举行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签约仪式

? 各研究型学部(院)工作进展

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简报 学校隆重举行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签约仪式 .................................... 1 教育学部召开人才培养教授论坛和管理者论坛 2 创新为先 规范为本 ——心理学部积极推进研究型学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 ............................................ 4 围绕中心抓建设 凝聚人心促发展 ——记农学部发展机制建设 ..................... 6 以科学研究为抓手 建特色研究型创新平台 ——记资源环境学院创新平台建设 ............ 8

学校隆重举行研究型学部(院)及 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签约仪式

2012年6月15日,学校在行署楼五会议室隆重举行了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签约仪式。校长张卫国教授、副校长李明教授、副校长周常勇教授、副校长崔延强教授、校长助理王进军教授,以及签约单位代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签约仪式。

副校长李明教授首先宣读《西南大学关于建设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决定》,决定生物技术学院(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心理学部、教育学部进入第一批研究型学部(院)建设行列,农学部、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进入第一批究型学部(院)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校长张卫国教授代表学校与每个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约,标志着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夏庆友教授、朱德全教授代表签约单位向学校简要汇报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表达了建设研究型学部(院)的坚定信心。

最后,校长张卫国教授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对参与建设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研究型学部(院)建设是学校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

1

综合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预期通过四年建设,打造出多个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科研团队,凝练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势学科,贡献一系列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力争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研究生院供稿)

教育学部召开人才培养教授论坛和管理者论坛

2012年6月16日,教育学部召开了人才培养教授论坛和管理者论坛。陈时见副校长、崔延强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洪军,教育学部朱德全部长,杨尚秋书记、易连云副部长、王牧华副部长和王华敏副书记以及教育学部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论坛。论坛由杨尚秋书记主持。

上午举行教授论坛,朱德全部长首先做了《教育学部人才培养认同感调研分析报告》,朱部长面向全体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大规模问卷调研,并与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学生对教育学部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高度认同和对课程设臵、过程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首席专家制”、强化专业教育、整顿教风和学风的四项措施。朱部长指出,人才培养是一项“良心工程”,对此向教师提出了“十条建议”,并对学生提出了“十条倡议”。范蔚教授交流了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三精”理念,即精品的培养目标,精致的课程设臵和精心的呵护成长。唐智松教授在调研和意见收集的基础上阐述了“晏阳初班”人才培养的优势、不足,并从学部导向、系主任专业设计、辅导员引导预防、班主任专业引导、导师授业传道和后勤保障方面提出了措施。于泽元教授分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提高

2

教学实践能力、增强主题意识、拓宽学术平台和改善评价机制的措施。赵伶俐教授从“指导质量”和“培养目标”概念阐述了研究生指导的具体措施,并精心解释了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以及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与方法,指导的过程监控和制度保障等。

教授主题交流完毕后,陈时见副校长和崔延强副校长进行了总结点评。陈时见副校长围绕优秀教师的培养目标,阐述了本科人才的培养思路,并针对“研究型”学部的目标,着重阐释了“研究型教学”的措施要求。崔延强副校长介绍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介绍了学校即将启动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工程”。

下午举行管理者论坛,由学部各分管领导就其工作职责阐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措施。易连云副部长以调研数据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学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教师、研究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学部特点提出了联合培养制、奖学与“三助”激励机制、主文献阅读制度、培养过程细致化、严格学术规范和加强指导教师考核等方面的思路措施。学部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智松教授陈述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针对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不同的培养定位,提出了全英文课程(10门)建设、国内互换互访计划、何志汉学术奖励、本硕博连读、本-博牵手计划、经典原著导航计划、双实基地扎根计划、案例教学计划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八大工程”,并简要说明了队伍保障和制度保障措施。王华敏副书记阐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主要任务和总体构想,总结了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抓好入学励志、深化专业思想、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学习过程等措施,并对学部学生思想教育的特色活动进行了介绍。王牧华副部长简要说明了教师教育的总体形势、基本思路和总体构想。

学部全体老师对管理者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保持密切关注,并热烈回应。各位老师分别从专业领域角度提出了建议。杨晓萍教授提出了减少学科建设桎梏的建议,赵斌副教授提出了建

3

立学生学术团队的意见,彭泽平教授简要阐述了晏阳初班的新课程设计。

最后,朱德全部长以“四个感动”、“一点感想”和“三个一定”进行了当天论坛的总结,并要求学部各负责人认真梳理会议成果,认真强化服务意识。

本次论坛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可行计划,理想与实践呼应,目标与过程并重,热情与理性携手,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学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学部供稿)

创新为先 规范为本

——心理学部积极推进研究型学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

心理学部自学校批准进入研究型学部(院)建设行列以来,紧密围绕学部的建设目标,积极的推进制度完善与创新,特别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心理学部优秀学位论文评定条例》,重在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学术规范管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建立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协同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精神,实施“以学部为主管,以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方针,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培养、学术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实行部行政、导师、研究生教学秘书、专业系、辅导员协同管理体制。通过定期汇报制度、定期交流制度、中期考核制度、严格惩奖制度、经费制度、

4

成果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了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学术活动管理和常规管理制度 。

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

充分利用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校的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部研究生创新培育项目等,为研究生搭建科研创新的平台。学部规定,二年级研究生必须参加导师主持的一个科学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一、二年级研究生,每年完成一篇综述性文章、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

三、建立学术活动过程监控的动态管理机制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活动过程监控,详细规定了每个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该完成的科研工作的内容。例如,详细规定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需阅读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的数量。制定了学术交流制度,要求每月须参加专业内或方向的学术交流、讨论或报告3次以上。鼓励学生参与研究课题,支持学生发表其学术研究成果。

制定了详细的研究生研究活动规范。规定了研究活动的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的细则,确保研究过程科学、高效。制定了成果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保护知识产权。

四、增强学术规范教育,保障学术创新

认真贯彻和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提倡勤奋、严谨、创新、求实的学风。提出了研究生应该遵守的学术规范,详细规定了学术引用、学术论证、学术批评和学术成果发表时所需要注意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通过《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的实施,规范了心理学部的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了心理学部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近三年来,培养了1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2位全国

5

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2011-2012年度,共有73项研究生科研成果获西南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制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2010年心理学部研究生教育位居全国第三,2011年排名全国第二,心理学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心理学部供稿)

围绕中心抓建设 凝聚人心促发展

——记农学部发展机制建设

西南大学农学部由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西南大学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四个二级学术组织组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研学传统的学部。学部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全国,已培养出袁隆平、吴明珠、孟安明 “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创业标兵”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学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拓宽学科发展空间,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继续坚持科研促进教学,努力使学部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农科类科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

农学部建设方案继2012年1月通过由院士为主组成的专家组论证后,相继就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确立了建设目标。

一、机构完善与职能建设

各学院负责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学院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管理;研究院负责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学部办公室负责2012级以后研究生管理、学部建设经费管理、农科院日常事务管理及固定研究人员的服务、农学部大楼管理,组

6

织申报国家级项目、成果、平台等。

学部在原有三个学院的基础上,集中学科优势建立新的学术组织、创新研究平台——西南大学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院以共享平台建设、学科规划、特色及交叉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为基准,分设一个中心实验室和四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农业中心实验室、作物科学研究中心、园艺科学研究中心、植物病虫害研究中心、成果示范推广中心。

规划建设中的农学部大楼为研究中心和各中心实验室的载体,农学部大楼建设完工前,学部运行以各研究中心为主体,采取学部统一规划,进行责任目标分解,分步实施。

二、人员管理的流动体系建设。

建立人员的准入和准出制,形成流动、竞争的管理模式。研究院对固定研究机构队伍稳定性、科研项目及经费稳定性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及奖惩体制,完善了流动或非固定研究人员的准入及考核机制,吸引和鼓励优秀研究人员进入研究院,形成新的协作团队,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同时,以国家引智工程(111计划)为依托,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

建立素质教育与专业提高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各学院创新实验班的基础上,建立农科类本硕博连读全英语教学实验班和留学生班。在三个一级学科内分设一个全英语教学的骨干硕士专业,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和接纳留学生,促进学部及研究院创新性研究。

农学部本着张卫国校长“育人为先、学科引领、科技支撑、强化优势、机制创新、管理科学、和谐发展,造福师生”的指导意见,继续以西南大学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为载体,集中建设农学部公用平台;以公共平台为引领,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机制,突出特色和优势,为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农学部供稿)

以科学研究为抓手 建特色研究型创新平台

——记资源环境学院创新平台建设

资源环境学院以研究型学院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战略目标,积极推进研究型学院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学院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强化服务环节

学院重视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及申报,精心包装和组团申报学科特色优势项目,提升了项目申报的成功率,2012年我院获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主持,为2013年申报“973”、国家科技支撑等项目奠定了基础。

学院制定了科研激励机制,在对教职工完成的学术论文、著作、获奖、科研项目等进行全面登记审核后,学院将对教学、科研成果,以及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重点项目等进行奖励。强化科研服务环节,建立了学院科研网页,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和院公共邮箱等平台充分发布、传递和宣传科技信息,加强了科研信息化管理。

二、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院设立了学术交流基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一方面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宽视野;激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论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活跃的

8

学术氛围,在半年的建设期间我院已有4名研究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学术报告和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学术交流会议,在半年的建设期内我院已邀请国外专家到我院进行了8人次的学术交流,逐步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同时,坚持举行“光炯论坛”和“含弘学子讲堂”,形成学院教师系列学术报告制度,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整合资源、凝练学科方向、重构学术科研组织、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

为了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育资源环境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学院以现有的研究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构建了研究所-研究室(中心)科研组织体制,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提高学科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以加强建设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为基础,以凝练方向和整合资源为措施,争取在3-5年内申请获准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创新研究中心。

四、重视学科队伍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培育创新型团队 学院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队伍建设,2012年我院将引进外专千人1名,接收优秀博士4名,为力争成为国家级创新团队储备人才。

(资源环境学院供稿)

9

报:校领导 送:相关部门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6c.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