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文案整理之一

更新时间:2023-05-19 01: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字整理时,有部分删减、整理、编辑。属个人喜好,供个人收藏。)

【“最骄傲的历史,最惊艳的展览,最忠诚的守护,最传奇的故事,最顶级的国宝。”】

第一期:紫微星之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我是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这头衔有多重,一起来看看齐聚在这里的九个主角,您就知道了,它们是:即将迎接紫禁城第六百个春秋的故宫博物院;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的上海博物馆;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华夏之中,上古文明开源之地,河南博物院;以周秦汉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集荆楚文化大成的湖北省博物馆;传颂万年越地长歌的浙江省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九大馆长联席坐镇,他们将打开守护多年的宝库大门,甄选二十七件国宝重器,交予万众共赏,堪与日月争辉。作为国家宝藏的001号讲解员,我也为二十七件国宝召集了二十七位守护人演绎前世传奇,讲述今生故事。第一期节目的主角,是故宫博物院。

古代中国百姓认定紫微星象征着天子,天子所在的地方是禁地,故而天子居住的宫殿被称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186万余件文物珍藏在这座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内。数字故宫可以让你全方面触摸这座文化宝库,每天展示一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可以保证至少五百年绝不重样。今天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六百周年诞辰,故宫博物院携手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举行一场惊艳世界的主题特展。我是故宫博物院看门人单霁翔,我在这里等待您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

【一】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李晨/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非遗国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

《千里江山图》卷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全卷画长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位十八岁的天才少年,名叫希孟。这幅画,气象磅礴,吞吐山河,简直就是宋代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建国以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于2017年9月第一次以全卷展开的形式展出。画卷很长,但是画中的细节,体现得淋漓尽致,叹为观止。当时颜料的提炼技术非常发达,可以看到画中的颜料敷得非常厚,是一层一层敷染上去的,它主要源自矿物质石青和石绿的颜料,九百多年过去了,除了绢色稍微有点变暗、石青石绿颜色偶尔重的地方有所脱落之外,整体仍然保持着非常鲜亮的颜色,它在整个青绿山水画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前世传奇]

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宋徽宗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当时他在画院几百名画师中挑选了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叫王希孟,亲自教授绘画技艺,并命其在半年之内画出大宋的锦绣山河。数月后,王希孟画作完成。宋徽宗与蔡京评其黑墨勾山石,青绿施

重彩,咫尺有千里,细看有生趣,每一个逗点都暗藏玄机,船上的渔夫虽面目不清,但撒网的形态非常细腻,令人钦佩不已,真乃当世之杰作。

[今生故事]

今天很多人,都把蔡京的那段题跋作为鉴定这幅画的一个重要依据。最近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特展,《千里江山图》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后一天它要退回库的时候,观众一直排队到夜里十一点多。今天人们对于它所呈现的壮美的祖国山河是给予期待和眷恋的。作为一个少年来说,非常难得的是他的气象、胸怀是那么博大,从他的用色和他的表现力度来看,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和阳光,所以无论是古典还是当代这一幅画作仍旧是我们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绝世之画作,天才之少年,传奇之人生,会引起很多观众的兴趣。

节目录制现场全都被《千里江山图》的影像包围着,而且还做了一个动态处理,我们好像就置身在这千里江山之中了。而作者王希孟,那个十八岁的天才少年,命运很传奇,献画之后销声匿迹。人们传说他是钻进了千里江山图里,不定在哪个角落扮演的一个渔夫就是他。

《诗经》里面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战战兢兢,通过这种自然景观来述说的是中国人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他画这幅画的时候是告诉你我们做人要战战兢兢。这张画里的颜色没用合成颜色,没用水色,用的全部是矿物质颜色。《千里江山图》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五色备焉,它是一个最完美的色彩体系。画中的青绿用来象征天之色,它要求江山永固,千年不能褪色。

整幅画的绘制共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水墨,画出山水画的粉本。第二层在水墨之上叠加赭石色,为后边的绿颜色铺垫,冷暖对比,让它更鲜亮。第三层使用石绿(绿松石或孔雀石)。第四层还是绿,在第三层上叠加,使颜色更丰富,无极变化。第五层是青,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件作品通过五个层次关系,相当于画了五遍11米长的画卷。画了这么多层,第一遍的墨稿已被覆盖,但依然要从第一层画起,这看上去有点笨,可假如没有这层笨功夫,后来色彩的变化不会那么丰富。它也告诉我们做事最朴实的道理: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

《千里江山图》每一道颜色都要经历日夜无歇的反复提炼,这样的诚心之色描绘的作品才能历经千年不会掉色。今天我们解读《千里江山图》,就是让大家理解为何它是青绿山水之最,为何它能够出现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中,它不仅能展现中华民族细致入微,还能展现泱泱国家的气势恢弘。

守护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

【二】各种釉彩大瓶——王凯/故宫志愿讲解员张甡及其团队

故宫陶瓷馆展示有历朝历代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四百余件器物,它们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战汉青瓷的创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大发展,隋唐五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唐三彩等等器物,宋代的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以及辽金西夏的一些重要窑口,元代创烧的青花瓷,明代永宣风格的青花。

而清乾隆的风格与众不同,颜色偏复杂,偏重。各种釉彩大瓶上集结了历朝历代最名贵的釉彩,一共十七种。你会不会因为它的内在爱上它的外在呢?

惊艳天下的各种釉彩大瓶,高86.4厘米,也叫“瓷母”,之所以叫它“瓷母”是因为它是我国官窑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瓷器,堪称瓷器之母。在它的身上集合了从宋代到清代十七种最具代表性的釉彩,而这每一种釉彩在瓷器界都是独当一面的扛把子。脾气、秉性、体质各不相同,要把它们齐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全器尽毁。这样一件传世瓷器,创制它的人,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呢。

[前世传奇]

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不但文治武功兼具,在艺术方面也是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喜好书画,热衷瓷器,当时正值四海统一,文化昌盛,乾隆想要造一个与历代审美不同、集历代大成的瓷器。可是自圣祖仁皇帝起,御用瓷器都以素雅为主,而乾隆要求设计烧造的瓷瓶包含十七种花色。

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怕审美被嘲笑,不怕冷眼,也不怕后世说我浮夸炫技,因为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镇的匠人,我炫的是大清的盛世。

精美的珐琅彩,天青色的汝窑,素雅的青花瓷……几千年来,中国匠人创造出多少奇迹,如此融合,怎会不美。这才是我大清的集大成者,这才是盛世该有的风范和心态,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求让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今生故事]

故宫博物院这次推荐了各种釉彩大瓶,它在烧造的工艺上集历代烧造工艺之经验,把它集于一炉进行了创新,它反映了清代国力昌盛时期人们的一种文化自信,同时,瓷器的烧造技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案例。这件瓷瓶的独特性在于不仅仅像刚才剧中所说的一种技艺的炫耀,更重要的是上面的装饰,它可以追溯到它的源头,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瓷器大部分是中国的元素,但是它也含有外来元素,从文化的角度讲,很多的文人墨客,很多的文化思想,都影响着清代文化的传承。康熙雍正乾隆,是中国清代最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瓷器发展最鼎盛的阶段,我们把各种人创造的各种技艺放到一个大瓶上,实际上预示着天下太平。

乾隆这辈子很顺,一路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他有一种“迷之自信”,只有单纯任性自信的人才会去做这样一件集大成的事情。乾隆非常骄傲地向世人宣告我乾隆的瓷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一代君主的壮志豪情,所以他的审美也无可厚非。

“瓷母”在故宫陶瓷馆中的地位就是代表了整个中国陶瓷史中技术上的集大成者和真正意义

上的巅峰之作。它自上而下一共分为了十五个装饰层,一共十七种不同的釉彩。

第一层在大瓶的口沿处是珐琅彩,它的纹饰是胭脂紫地缠枝宝相花,属于低温釉上彩。第二层是洋彩,松石绿地缠枝莲,属于低温釉上彩。第三层是仿宋代的哥釉,属于高温单色釉。第四层在大瓶的颈部是乾隆风格的青花缠枝莲,属于高温釉下彩;在颈部的两侧各有

一只金彩的螭龙耳,属于低温釉上彩。第五层是松石绿釉,属于低温颜色釉。第六层是仿宋代钧窑的窑变釉,属于高温颜色釉。第七层是斗彩缠枝宝相花,属于高温釉下彩跟低温釉上彩之间的结合。第八层是粉青釉的贴塑凸皮球花,属于高温单色釉。第九层即大瓶的腹部,霁蓝釉(高温颜色釉)加金彩的色地上有十二幅粉彩开光图案,这粉彩(属于低温釉上彩)开光分为六幅写实画跟六幅锦地,六幅写实画包括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和博古九鼎,六幅锦地是“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和花卉。第十层在腹部以下是仿宋代的官釉,属于高温单色釉。第十一层是青花缠枝莲,是仿于明代永宣风格的青花,属于高温釉下彩。第十二层是粉彩绿地覆变形焦叶纹,属于低温釉上彩。第十三层是珊瑚红釉加金彩回纹,属于低温颜色釉。第十四层是仿宋代的汝釉,属于高温单色釉。第十五层是酱釉加金彩卷草纹,其中酱釉是高温颜色釉。(此1-15层介绍系结合张甡在节目中的解说和其个人微博内容整理而成)

这些工艺在古代的烧造难度很大,如果要想烧造出一尊如此完美的各种釉彩,需要把各种釉层都要烧制完美。假设每种釉层的平均烧造成功率是70%,那么将一尊拥有十七种不同釉彩的大瓶烧造出来的成功率就是70%的17次方,约等于0.2326%,从概率学的角度讲,这个概率在实践中是几乎不可能烧成,而这尊瓷母却真的烧了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需要有人去守护和弘扬,我们每一位故宫志愿者都愿意为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故宫屹立于神州大地六百年了,一位位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讲述拉近了我们和国宝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你们同样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者。

守护各种釉彩大瓶,守护历史,守护国之瑰宝。

【三】石鼓——梁家辉/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金生/部分故宫博物院员工

我是梁家辉,1982年的时候我来故宫拍《垂帘听政》,每天我都骑自行车从西苑出发一直到故宫,那时候几乎没有游客,所以每一个角落我都跑遍了。我记得有一次拍戏的时候,我穿着戏装一身龙袍,跑到太和殿外面的城楼上,发现月亮很大,回头一看,就看到整个故宫的一个剪影,我那个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我跟故宫还是蛮有渊源的。

有十块命最硬的石头,因形似鼓而得名石鼓。石鼓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上面是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文字共718个,因为刻在石鼓上,所以被称为“石鼓文”,是汉字演进历史过程的活化石。即使到今天,它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雨剥蚀,718个神奇文字仅存327个,但是石鼓仍然能够跻身在民间推举的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的行列。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他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有多伟大,可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它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

[前世传奇]

唐朝时期,石鼓横空出世,自安史之乱起,便开始了逢战乱及丢失的坎坷之路,幸运的是几乎历朝历代的文人名士,都竭尽全力地寻找石鼓。其中就包括司马光和他的父亲。司马光是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正是由他编纂。而他的父亲司马池也是一代名士。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这是我父亲的诗。自我决定要编纂通史,挚友同仁皆为我忧心,我明白,他们也许以为我埋头修史书,是为了躲避落寞的仕途。其实自我幼年在父亲左右,就见他不惜前途尽毁,也要保十面石鼓,保千年文脉,以正史观。

我们华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天差地别,但是依然可以交流,就是因为我们书同文。如果没有汉字,连沟通都是问题,这石鼓上的文字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

父亲,今天是你的忌日,你心心念念的乍原石鼓早已重现人间,不过,已经被屠夫当成是磨刀石了。现在十面石鼓被供于凤翔孔庙,只可惜,上面的文字依然未被破解。但儿子相信,总有一天,后人能参透石鼓上的奥秘。父亲,你说文字是咱们的根,它能记录历史,让后人有迹可循。儿子想把父亲的教诲传承下去,用毕生精力编纂一部通史,总结历史的得失,惠及当世君王。可是父亲,石鼓出现于盛世,消失于乱世,尽管今天齐聚于孔庙,但以大宋今日的政局,石鼓以后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

1127年,靖康耻,金人掠走石鼓又弃之荒野,石鼓再度遗失。1300年,元代虞集再度集齐石鼓迁至文庙,此后再未遗失。

[今生故事]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国宝级的文物中把石鼓奉为国宝中的国宝,它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平常我们说有文字的比没有文字的文物更重要,而在这些石鼓上面,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内容和这么美好的书法艺术,所以它被称为“石刻之祖”。关于石鼓的研究现在还有很多人,但是也有很多未破解的地方,既然是迷,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它、研究它。石鼓既承载了中华的文字,同时又是中华书法艺术之祖。那么从文字研究到书法研究再到石刻艺术研究,它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宫博物院在明年要建一座石鼓馆,把这些石鼓的故事讲得更好。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我们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解读和呈现。

虽然我是香港土生土长,但是我依然能够理解一千年前,身在陕西的司马池和司马光父子,为什么一定要找到真的石鼓的决心。就因为这石鼓上留下来的是祖宗留给后世子孙的汉字。香港和陕西距离很远,陕西话和粤语的差别也很大,但是我们能够彼此理解,彼此认知,就是因为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根,是它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我自己也有小孩,我的小孩生长在一个多种语言的地方,可能他们说英语的时间比说粤语或者是普通话的时间还要多,更不要说使用汉字。我很担心,他们会忘掉我们的文字,忘掉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以身作则,也希望他们能将这种意识给下一代。

这十块石头有一个很奇怪的定律,每逢一到战乱,它就会丢失,比如说安史之乱,李唐的灭亡,靖康之乱,但是有一群人,打破了这个定律。1931年,日军侵华,东三省沦陷,战火很快就蔓延到北平。那个时候,故宫博物院刚刚成立了六年,上百万件的国宝面临着被洗劫的危机。那时候的故宫人做了一个巨大的决定,他们要冒险将一万三千箱的国宝南迁。石鼓就是其中之一,被护送着走遍了半个中国以上。抗战胜利以后石鼓被运回北京,毫发无损。

我叫梁金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我的高祖、曾祖、祖父和我的父亲都是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我祖父和我父亲他们参加了古物的南迁,当时的石鼓是我爷爷他们负责押运。1950年的时候,我父亲他们又负责把这批石鼓和其他的一些文物陆陆续续都运回了北京。我们兄弟五人都是在跟南迁相关的地方出生的,古物东归到了南京,我出生了,取金陵之意。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只要他们用我,我就不遗余力地奉献我自己的力量。

做出国宝南迁的决定,当时故宫人的考虑是国家国破山河在,敌人入侵进来,我们可以打出去,保护我们的国家,但是文物如果遭毁,文脉就断了,文化就丢了,所以一定要把文物南迁。1933年,故宫的上一辈职工们就押运着文物开始了南迁。这一路的文物南迁,历时十六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经历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但是上百万件的文物无一丢失。它创造了二次大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

1949年,这些故宫的古物要运到台湾,其中有我爷爷守护的那批文物,临走时把我奶奶、我叔叔和我哥哥一起带走了。故宫的文物从南迁开始都是在移动的,所以那时候去台湾也认为和以前的转移是一样的,没有想到后来这一家人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没有通信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得知祖父已经去世了,到可以两岸流动的时候,我哥哥回来了。

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虽然台湾和我们只隔着一道海峡,但是那个时候想回家是真不容易。所以这种乡愁也是多少从大陆过去的故宫人的遗憾。可是就算是如此,他们的心也都一直守着这个国家,守着故宫,这是他们做了一辈子的事情。

用七年的时间,清点故宫186万余件文物,我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趣味。通过对文物的核对,我可以跟已经流失了的时间对话,跟它们对话来找出这件文物的真实的情况,这也是对以前故宫人恪尽职守精神的继承,否则对不起他们。他们冒死押运保护这些文物,交到我们手里,我们更应该珍惜它,保护它。

这就是传承,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大,但其实就是靠一个个人、一对对父子、一个个家庭,用身体力行去做出来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今天的故宫继续看到石鼓,看到那么多的国家宝藏,看到我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

“巍巍故宫,竦峙苍穹。雕梁画栋,巧及人工。文华武英,太和乾清。体象天地,寔丽且宏。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故宫守护队队歌》

守护石鼓,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脉。

梁家辉先生生在香港,梁金生先生的家庭也分于海峡两岸,但因为石鼓,我们相聚在北京。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字信仰,流着同样的华夏血脉。所以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感谢各位的忠诚守护,国宝必将在你们的守护下熠熠生辉,谢谢各位。

【故宫博物院这三件文物,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

石鼓承载着自先秦时期所奠定的文化内涵,刚健、秩序、进取,用最早的石刻文字,记录着我们文明的博大。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则将华夏山河的宏伟囊括于画卷中,以巅峰水准的艺术作品诉说了对宏伟壮丽家国天下的情怀与眷恋。

各种釉彩大瓶是对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的提炼与整合,充分表达了一个古代中国综合实力最辉煌的时刻,表达了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下对自身物质文明的自信。

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5n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