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2 05: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劳动经济学

谢赟慧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

? ? ? ? ? ? ?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劳动需求弹性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派生需求原理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一、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派生需求原理

?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

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

?

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 ? ? ?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 含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

? ? ?

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

的。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一时期内,劳动、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伐不一样。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

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

? 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

?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4、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二、完全竞争下的企业劳动需求分析

?

完全竞争的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也就是说,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

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1、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2、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3、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

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 ?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

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 规模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

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需

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由于企业在劳动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

但由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其产品价格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 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MRP = W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MRP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劳动的边际产品MP的乘积MR·MP,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W。

? MRP与VMP的区别: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产品价格为常数P,故产品边际收益MR等于产品价格,从而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 = MP·P;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函数得到的变动的价格,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是等于更加一般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

?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 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

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

? 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 ? 卖方垄断企业的市场劳动需求曲线:

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就是n个卖方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前提是将劳动市场所有企业简化为卖方垄断企业。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

?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 四、劳动需求弹性

? ?

弹性的一般含义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弹性的一般含义

?

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

公式: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定义: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

百分率的比值。 ? 公式:

ed =- (△L/L)/(△W/W)=-(△L/△W)/(W/L)

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WORD补充内容)

1、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2、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

3、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五、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 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 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 背景:

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

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三个概念:

?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

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 ? ?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独立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A价格的变化,数量的增加对生产要素B的价格及数量没有任何影响,这两种生产要素就被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的关系: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是互补性生产要素的关系,因此,当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下降时,企业将增加雇佣技术工人,因而对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增加,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上升。

? 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

1、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2、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3、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

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复习思考题

? 什么是派生需求?

?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 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 ?

什么是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假定研究生和大学生几种不同的替代弹性情况下(大或小),分析双方工资水平

的变化对各自就业前景的影响?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 ? ? ? ?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 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管道循环理论及劳动力范畴分类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

? 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

设机构的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 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全体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

用作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

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 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

设机构的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

但是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 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全体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

用作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 ?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

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关于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的争论 关于工作时间的界定

? 第13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于1982年通过的国际就业定义,“包括所有从事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人员,即使在具体的短暂参考期内仅工作一个小时,以及所有暂时缺勤,但拥有一份职业并在其正常工作的人员。”

? 在实际的工作时间测量中包括有关工时的三项衡量标准。

第一项标准涉及每周工作一个“边际”时数(低于10小时)的人员数量;

第二项标准涉及那些工作“超量”时数的人员数量,即每周时数超过“正常”工作周的时数(过度就业); 第三项标准是对人均年实际工作时间的估计数。 关于失业的界定

? 国际劳工大会将失业者界定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

一特定年龄以上的所有人员。

? 存在争论的主要因素:年龄界限、寻找工作的准则,以及对临时解雇、对工作前景

失去信心或首次寻找工作人员等情况的处理。 ? 关于如何处理丧失信心者,即这些人目前虽然没有寻找工作,但过去可能找过工作,

并清楚地表示希望“现在”就有一份工作。多数国家不把他们算为失业,但有些国家将其纳入失业范围。

? 涉及求职问题。求职者必须采取了一种或多种“积极的”求职方式,如向雇主提出申

请,访问中介机构,被列为失业者。有些国家承认单纯的看广告和找广告为求职方式,另一些国家则认为,是对这些广告做了实际答复。

劳动力范畴分类

?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

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

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

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

?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

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劳动力参与率

?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 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 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 ?

?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

?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经济方面

? 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 经济周期波动 社会制度

? ?

劳动制度 工资制度

?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 劳动和闲暇

? ? ?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和闲暇

?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

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

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

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

的轨迹。

? 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

? 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

? 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

? 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

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 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并将在长时期内在我国多种劳动力流动

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研究的重点。 ?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5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人口和劳动力

流动数量相对较少。

? 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不是以户籍管理制

度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而是以开放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结合等为主要特征。

? 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

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

?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 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 农村进城劳动力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 户籍障碍 ? 信息障碍 ? 成本障碍

?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流动转移受阻,导致了我国三大产业间

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不合理的格局。

系数较高说明在该产业中相对于产值比重而言,劳动力的比重较小,反之,说明劳动力的比重偏高。上表反映了一个不发达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即农业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需要将其大规模转向工业趋向。 5.2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

? 应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

? 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

? 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案例 5-1

大迁移:南方黑人迁移到北方

? 在1910年,南方出生的黑人只有4.9%居住在北方。到1950年大约有20%南方出

生的黑人已经离开了南方。

?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黑人教育水平的上升。在1880年有超过75%十岁以上的非洲美国人是文盲,但这个数值到1930年就降到了大约20%。

?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在两个方面引发了这次迁移。

? 一方面,战争使得北方工业的劳动需求迅速增大。

? 另一方面,它使得从国外进入的移民迅速减少。这样,黑人在北方的工作机会就打开了。

? 一项使用从1870年到1950年的人口数据的研究表明,工资越高的北方州吸引的黑人移民越多,同时这些地方的制造业发展得越快。

案例5-2 工作周期的确定

? 美国人在他们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要换好几次工作,一般的工作周期——一个人从事

他现在的工作的时间长度——大约是6.5年。影响工作周期的几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

(1)年龄:年龄小的工人比年龄大的工人更容易更换工作。年龄在16-24岁的工人平均工作周期是2.0年,而年龄在55-64岁的工人工作周期是17.4年。 ? ?

(2)行业倾向:发展的行业要持续增加新工人,这就使得平均的工作周期缩短。而发展缓慢或停滞的行业很少雇佣新工人,它们的平均工作周期就长。 (3)教育与培训:对于某一特殊行业的有较多的教育投资的工人比那些人力资本较少的工人的工作周期要长。一般高中毕业的工人的工作周期是5.2年,而有4年的大学教育或更多年限教育的工人的工作周期是7.9年。 ? ? ?

(4)工资与福利:如果其它一切都是相同的,高工资是与长工作周期相联系的。

(5)性别、种族和肤色:男性一般的工作周期(7.7年)比妇女的工作周期(5.5年)要长。白人的工作周期比黑人的工资要长。

(6)自雇佣工人:一般自雇佣工人的工作周期(8.0年)比雇佣于人的工人的工作周期(5.9年)要长。

案例5-3: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

?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

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

?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

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户籍制度、积极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组

织农村劳务输出等,积极引导国内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 案例5-4:同一单位夫妻不能离职 如此防止人才流失不高明

? 背景: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

时辞职。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 ? 分析:

? 人才自由、有序地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

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 企业对待人才流动正确的做法是疏不是堵。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个别企业短期

利益受到损害,但从长远看,人才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强大压力,将有利于促使企业努力为人才创造宽松、和谐的微观环境,从而有利于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复习思考题

? 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 ? ?

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

4、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5a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