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葡萄糖浓度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探讨

更新时间:2023-11-17 23: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GLP-1葡萄糖浓度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探讨

GLP-1能根据葡萄糖水平变化而调节对胰岛素的促分泌作用有其分子基础,霍尔斯特(Holst)等指出,GLP-1与β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分子信号路径,实现对胰岛素分泌的调控。

GLP-1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途径交联

GLP-1促胰岛素分泌途径为,GLP-1与β细胞表面GLP-1受体结合后,通过刺激G蛋白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形成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PKA)和cAMP调节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Ⅱ(cAMP-GEFⅡ,也称为Epac2),引发一系列级联效应,包括关闭ATP敏感钾通道(KATP),细胞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细胞内钙蓄积,促进胰岛素颗粒胞吐释放等。 葡萄糖促胰岛素分泌途径为,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内ATP升高、ADP降低,进而引起KATP通道关闭,胞浆膜去极化,激活电压依赖钙通道,Ca2+内流;Ca2+浓度增加刺激胰岛素颗粒胞吐释放。

上述GLP-1和葡萄糖促进的胰岛素分泌作用可能在β细胞表面KATP通道处汇合,KATP既对葡萄糖刺激的胞内ATP浓度升高敏感,又受GLP-1作用途径激活的PKA影响。而且,有研究显示,GLP-1的作用类似葡萄糖敏感子,可促进葡萄糖依赖的线粒体ATP的生成。

正是由于GLP-1与葡萄糖作用的相互交联,研究提示,单纯葡萄糖或GLP-1均不能影响细胞内Ca2+或膜电位,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才能有激活效应。

而且,这种效应还有一定的阈值,只有当葡萄糖和GLP-1都达到此刺激阈值时,才能发挥作用。如当血糖水平为7~8 mmol/L时,GLP-1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当血糖水平<4.3 mmol/L时,激活GLP-1受体仅引起少量胰岛素释放,不会进一步降低血糖,从而避免低血糖发生。

这种数量依赖性的分子调控过程,正是GLP-1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的分子基础。

GLP-1促胰岛素分泌机制不同于磺脲类药物

已知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KATP通道的亚单位――高亲和性SU受体(SUR1),二者结合后关闭KATP通道,胞浆内Ca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这种对KATP通道的直接作用并不受葡萄糖水平的影响,因而不同于受血糖水平控制的GLP-1的促胰岛素分泌效应。

上述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的对比研究也提示,前者的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后者。 而且,研究提示,当磺脲类药物与GLP-1类药物同用时,前者对KATP的作用可能使GLP-1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消失,反而有助于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GLP-1以其“严格”的分子途径,在葡萄糖水平的“制约”下,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实现降低高血糖且将其维持在正常水平,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v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