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经典实验题(物理,化学,生物)(含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06: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科学经典实验题

生物部分

? 右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网,请据图回

答下列问题:

(1)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请问B代表的血管是肺动脉;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每一个肾单位时,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

(4)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______(填“m”或“n”)端。

答案:

1 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或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 2 小肠

3 肾小球的滤过(或肾小球壁和肾小管内壁的滤过) 4 m

? 下面是人体部分血液循环与肾单位模式图,阿拉伯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

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6】内的血液到达心脏时,首先流入 (填心脏的结构名称)。

1

(2)图中【5】内的血液比【4】内的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明显升高,这与 作用有关;【3】内的血液比【2】内的血液成分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3)气体进出结构【1】,必须通过___ _作用完成气体交换,在此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4)氧进入血液后与 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 参与分解有机物,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某人患阑尾炎时,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数目明显增多的项目是 。 答案:

(1)右心房

(2)过滤作用 尿素等废物含量降低 (3)扩散作用 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血红蛋白 组织细胞 (5)白细胞

? 食物进入人体后,经人体的消化、吸收、利用并形成残渣和废物被排出体外,下图示相

关的一部分生理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场所包括 ,消化后的产物经过过程【a】 进入A系统。

(2)在A系统内,血液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其主要原因是 。

(3)经过【e】和【f】过程,血液性质的变化是 。 (4)图示中属于排泄的途径是哪几条? (填字母)。 答案:

(1)胃、小肠(缺一不可) 吸收

(2)心脏和血管中有瓣膜(或有瓣膜;或瓣膜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等正确说法) (3)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或含氧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4)d、g(缺一不可)

? 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8分)

2

(1)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图中能完整表示出的是 循 环,该循环的起点是 。

(2)在心脏①与②、③与④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保证血液在心 脏只能从心房→ →动脉。

(3)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 时,血液中的氧气将会 (填“增加”或“减少”),血液变为 血。 答案:

(1)肺 右心室 (2)瓣膜 心室

(3)6 毛细血管 增加 动脉

? 下面是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代表物质是__________,它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该物质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_________。

(2)在组织细胞中,物质a被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__中进行的。(3)图中d体表的气体从肺泡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膈肌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选填“收缩”或“舒张”)

(4)健康人尿液的形成过程中,下列液体中尿素深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

A.血浆 B.原尿 C.尿液

答案:

(1)葡萄糖 吸收 右心房 (2)线粒体 (3)舒张 (4)C

3

?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⑴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胚芽。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光照24小时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胚芽的生长情况。

玉米

胚芽

⑵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胚芽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 装置。 ⑶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①根据 ▲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胚芽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胚芽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系。

②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说明 ▲ 。 答案:

⑵3、4、5;

⑶①1、2;②植物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意思相近即可)。 ? 如下图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导管所示输入

罩内,1小时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

回答: (1)该实验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 )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正确措施应是(▲ )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首先必须进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经过▲ 过程 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4)如果实验中,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预测实验结果是▲ ;理由是▲ 。

(5)简要说明含放射性碳的植物组织进入金鱼组织的过程。(2分) 答案:

(1)B (2)D (3)光合作用 筛管

(4)植物根部、金鱼体内均找不到放射性碳 在黑暗的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金鱼摄取植物组织后,经消化转变成营养成分,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被运至各组织

4

化学部分

? 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氢化钙要密封保存,一旦接触到

水就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金属钙加热制取,图1是模拟制取装置。

1.装置B的作用是 ;装置D的作用是 ;

2.利用图1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

斗活塞, (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序号)。 ①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④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为了确认进入装置C的氢气已经干燥,应在B、C之间再接一装置,该装置中加入的试剂

是: 。

4.甲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测定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化钙的纯度。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样品称量 ②加入________溶液(填化学式),搅拌、过滤 ③________(填操作名称)④_______(填操作名称) ⑤称量碳酸钙

答案:

1、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C装置 (各1分,共2分) 2、②①④③ (2分) 3、无水硫酸铜 (或其他合理答案)(1分)

4、Na2CO3 (K2CO3或其他合理答案)洗涤 烘干(干燥) (各1分,共3分)

氢化钙(CaH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阅读资料】

①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②钙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③氢化钙要密封保存,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氢化钙的制备】

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钙加热制得.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省略).

5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B的作用是

(3)装置C中制取氢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不改变温度,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产品的定量测定】

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氢化钙样品中常混有未完全反应的钙(其余可能的杂质忽略不计).样品纯度的测定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按图2(固定装置省略)所示连接仪器.

②调整水准管高度,使量气装置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读取液面所在的刻度数据为10.0mL.

③将Y形管慢慢倾斜,直到A端的水全部与B端的样品混合.

④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再次读取液面所在刻度数据为110.0mL. 回答下列问题:

(5)如何判断样品与水完全反应: (6)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答案

(1) Zn+2HCl=ZnCl2+H2↑

(2) 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 (3) ca+H2=加热CaH2

(4) 将活塞关闭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指堵住装置D的导管口,打开

活塞,若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分液漏斗内的液面几乎不下降(合理答案均可) (5) 量气管中液面不再变化(合理答案均可) (6) 100.0

? 小华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时,发现在一些池塘塘底会冒一些气泡,于是他用排水法收集

了一大塑料瓶气体(图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小华进行了有关实验。

A B C D E F G H I

⑴为取用瓶中的气体,他需要在A装置上接一个注水装置,用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图中的B、C、D都可做注水装置,他应选用 ▲ 装置。

6

⑵小华将装置连接如下:带有注水装置的A ?H ?I,在I处点火发现能燃烧。他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

⑶如果小华想探究A中的气体燃烧后有无CO2生成,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应为:带有注水装置的A ? ▲ ?I,I装置的烧杯壁上涂有澄清石灰水。若I杯壁处出现浑浊,说明气体燃烧后有CO2生成。

⑷小华通过查阅资料获悉,这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含有CH4,还含有CO2、N2和CO等。他将装置连接如下:带有注水装置的A ?E ?H?I(燃烧后生成的气体)?G?E,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水硫酸铜变蓝,石灰水均变浑浊。仅由以上实验现象分析此气体的组成,结论是 ▲ 。

答案:⑴ C ⑵探究该气体是否具有可燃性

⑶ F(可以有E)⑷肯定有CH4和CO2, N2和CO不能确定。

? 维生素C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不同的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下面是小明同学运用学到的实验方法测定橙汁、果味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⑴查找资料:

①维生素是七大营养素之一,水果、蔬菜中含量较高。缺乏维生素C容易使人得 ▲ 症。

②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有机物,能与碘水反应,使碘水褪色; ③淀粉遇到碘水变蓝色。

⑵实验试剂:碘水、淀粉溶液、已知浓度的标准维生素C溶液、蒸馏水 ⑶实验过程:

步骤1:在4支试管中分别盛有3.0 mL的下列物质:①蒸馏水,②标准维生素C溶液,③

橙汁,④果味饮料。分别向4支试管中滴加2滴淀粉溶液。

步骤2:用4支相同的胶头滴管分别向①~④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碘水至刚好变色,并记录

滴数。 ⑷实验记录:

测定物质 ① ② ③ ④

滴入碘水的数量(滴) 1 8 15 5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小明测定的两种饮料中, ▲ 的维生素C的含量较低;

②有的同学认为测定标准维生素C溶液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 ;

③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 ▲ (填序号)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A.各试管中滴加的淀粉溶液量不同 B.被测试物质的体积不同

C.各实验所用的试管的大小不同 D.没有用同一规格的胶头滴管滴加碘水 ⑸回顾与反思:实验中所用的淀粉溶液的作用是 ▲ 。

答案:1.(1)坏血症(1)4或者果味饮料(2)不多余,因为有了标准液才能估测出各溶液中的维C含量。(3)B、D 5.指示剂(验证维生素C是否与碘水完全反应) ? 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含有MnO2、ZnCl2、NH4Cl、C,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一)

流程操作:

图(一) 图(二) ⑴操作I和过滤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如何证明滤液C中含有氯化铵 ▲ 。

7

⑵为测定固体A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该兴趣小组又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一定量的

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来进行分析测定(假设每步反应完全)。如果该实验选择图(二)中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碱石灰的作用是___ ▲_;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 ▲__(用abc等字母表示)。 ⑶若称取5.0 g固体A进行实验,图中氢氧化钠试剂瓶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1.1 g,则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__▲___(填计算结果)。 答案:

(1)玻璃棒和烧杯 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加入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氯离子,再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产生气泡,使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铵根离子(每空两分)

(2)2H2O2

MnO2

2H2O + O2↑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进入,干扰实验结果

afgbchid(e)或afgcbhid(e) (3) 94% (2分)

? 化学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

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2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软塑料变扁,装置B活塞向上运动。

为 。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2与

反应,还是CO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

验是 。(只利用A装置――矿泉水瓶进行)答案:

(1) CO2+2NaOH=Na2CO3+H2O

(2)或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也可图示)

8

? 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

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

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CO2和NaOH确方案1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 论 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结论 答案:

(1)a烧杯;b胶头滴管(或滴管)

(2)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 (3)矿泉水瓶(或其它合理答案);矿泉水瓶变瘪或向内凹进

9

(4)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且和水会反应,究竟是CO2溶于水或和水会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

(5)有气泡产生(实验步骤方法: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6)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表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

? 某课外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来对蜡烛燃烧以及燃烧产物进行检验实验(夹持仪

器未画出)。

⑴实验时蜡烛需要点燃,不能自燃,说明燃烧需要一定条件:可燃物、充足的助燃剂、 ▲ 。

⑵在B处放置燃烧的蜡烛,若要证明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连接的顺

序是 ▲ 。以上A装置中的试剂是 ▲ (物质名称),C装置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

⑶D整套装置的作用是 ▲ 。若不用D装置我们还可以 ▲ 达到同样效果。 ⑷某同学利用上述装置来做其他的实验。他去掉A装置,将BCD依次连接,打开止水夹若C中盛放的紫色石蕊变蓝色;则B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能是 ▲ ;若C中盛的紫色石蕊变红,B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则B中可能放置的是 ▲ 答案:

(1)温度达到着火点(只答着火点不给分) (2)BACD 无水硫酸铜(硫酸铜) Ca(OH)2

(3)达到抽气目的(使气体朝一定方向流动)收集尾气不给分因为没有意义 利用注射器抽气等

(4)铵盐和碱反应或氨水分解 碳酸饮料,干冰 浓盐酸浓硝酸等 ?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10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② 。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 。

答案:【实验探究与结论】(1)滤纸条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或浓氨水(氨或NH3 或NH3·H2O)易挥发浓氨水(NH3·H2O)显碱性 或 浓氨水(NH3·H2O)是碱性物质 或 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 或 浓氨水(NH3·H2O)易分解 (2)氢氧化钠吸水放热,加速浓氨水的挥发 (3)现象明显、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实验药品用量少、环保无污染 【思维拓展】(1)试纸由紫色变红色 下面的试纸先变红 或 两条试纸变色的快慢不同 或 两条试纸变色的深浅不同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碳酸或酸性物质) 二氧化碳

的密度比空气大 或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2)在外管(或大试管)内加入澄清石灰水 将燃烧的木条放在支管口

11

物理部分

?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同学们联想玩跷跷板的游戏,决定要研究动力对杠杆平衡的

影响。他们将一个玩具“水蓝蓝”固定在杠杆一端的B点作为阻力,且保持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不变,在杠杆的另一端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动力的大小。实验中,甲小组每次都保持动力在竖直方向、只改变动力作用点的位置,分别如图(a)中的F1、F2、F3所示;乙小组每次都保持动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改变动力的方向(“动力的方向”用OA连线跟动力方向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分别如图(b)中的F4、F5、F6所示;表一、表二是两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

O A1 A2 A3

B

F1

F2 F3

B

F4 F5 F6 O

A

B

O A1 A2 A3

(a) (b) (c)

表一 甲小组 支点到动力 动力的方 实验 作用点的距 向(夹角序号 离S (厘米) θ) 1 5 90° 2 10 90° 表二 乙小组 支点到动力 动力的 实验 动力的方 作用点的距 大小序号 向(夹角θ) 离S (厘米) (牛) 4 15 30° 4 5 15 45° 2.8 动力的 大小(牛) 6 3 3 15 90° 2 6 15 90° 2 (1)分析比较表一中第二列和第四列的实验数据可知:作用在杠杆一端的阻力不变时,要使杠杆平衡,在动力方向不变(θ=90°)的情况下, ▲ 。 (2)分析比较表二中 ▲ 的实验数据可知:作用在杠杆一端的阻力不变时,要使杠杆平衡,

在动力作用点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动力的方向,θ越大,动力越小。

(3)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与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作用在

杠杆一端的阻力不变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 ▲ 。 (4)小华按照甲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把用弹簧测力计拉改为挂钩码做了上述实验,如图(c)

所示。发现每组数据都比甲组同学测得的数据要大,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 。

答案:

(1)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S越大,动力越小。 (2)第三列与第四列

(3)动力的大小、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4)甲组同学没有考虑到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受到的重力

? 李明同学设计了图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2

(1)根据图示电路(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________(选填“A”或“B”)端。 (3)实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电流表的示数为,,该同学利用P=们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若考虑电表的电阻对测量的影响,则电功率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图

(2)A(3)大,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小灯泡和电压表的总电流,电压表测小灯泡电压,故电功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大。

? 李翔用如图所示电路做“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⑴李翔在连接电路前检查仪器,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甲所示,则李翔接下来的操作是 ▲ 。

⑵电路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发观灯泡总不亮,且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接近3V,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 。 ⑶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 W。

⑷实验中,李翔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多次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 压,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时,

李翔设计了右图表格,请你评价表格设计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 。 答案:

(1)将电流表指针调零 (2)灯炮断路 (3)0.7

(4)不合理(1分)计算平均电功率没有实际意义(合理即给1分)

? “水和空气中哪个能使热的物体冷却得更快?”小明做了如下实验:用两个相同的牛

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甲的示数/℃ 乙的示数/℃

0 70 70 2 60 66 4 53 61 6 47 58 13

8 42 55 10 39 52 12 37 50 14 35 48 16 34 46 18 33 44

⑴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 ▲ ⑵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⑶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慢的。小明想用“冷却速度”(用字母V代表)来定量表示冷却的快慢程度,请你给物理量下个定义: ▲ 叫做冷却速率。 ⑷小明又仔细比较分析了冷却速度变小的原因,最后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 ▲ 的影响。

⑸分析上述甲、乙对比实验的装置,如何改进会更合理? ▲ 答案:

⑴牛奶的质量、初温; ⑵热牛奶在水中冷却更快; ⑶单位时间内温度降低的多少; ⑷外界温度; ⑸将乙装置放在一个与甲装置相同的容器中

? 如图所示在探究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 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某同学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 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的光线,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

(1)请写出你的推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 (2)请设计实验简便的估测凸透镜的焦距。

答案:

(1)红;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或折射)程度小.

(2)实验一:让平行光垂直射到镜面,调节到光会聚的光点至最小,测出会聚光点到镜面的距离即为焦距。实验二:当作放大镜来看书。调节到字体的放大虚像至恰好变成模糊为止,测出透镜到字体的距离即为焦距 ? 甲同学骑自行车带乙同学(如图)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自

行车行驶时,乙要从车上下来,乙同学知道如果直接跳下来,他可能会摔跤.(1)试解释这是为什么?(2)凭你的经验,你认为怎样下车比较好.

答案:(1)自行车行驶时,人与车有共同速度--------1分

当人直接从车上跳下来,着地时脚的速度为零---------1分 由于惯性-------------1分

人的上身保持与车行驶时的速度-------------1分 所以向前倾倒,可能摔跤.

(2)下车时用力向前推自行车(如果答成:停下自行车后,再下车.也可以算对)

? 实验室中要测量一个阻值约为数百欧的电阻.提供的器材有:电源(电压约5V)、学生

用电压表(0~6V)、电阻箱R(0~9999Ω 5A)、开关S1和S2、导线若干.现要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值,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14

(1)小虎进行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成如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但存在连接错误,只需改动一根导线,即可使电路连接正确,请在接错的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 ②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S1,将S2拨到触点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1,则电源电压为 . ③闭合S1,将S2拨到触点2,当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0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则待测电阻的阻值Rx= .

(2)如果实验器材中没有提供电压表,现再提供一只电流表(0~0.6A),利用上述器材,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较准确测出该待测电阻的阻值,原因是 .

答案(1)①如图所示(2分) ②U1(2分) ③ (2分)

(2)不能(1分)电路中电阻大,电流小,不能准确读出电流表示数(1分)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p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