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验光员 题库(打印)

更新时间:2023-04-17 16: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眼镜验光员(四级)题目

1、视网膜视觉细胞受到光刺激变成神经冲动,通过视路传导至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2、瞳孔反射的径路主要包括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及调节和辐辏反射。()

3、视神经是有视网膜神经细胞发出的轴突汇聚成束后,穿过巩膜筛板形成视神经,损伤后不可以再生。()

4、视神经乳头炎的临床表现为视力慢性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界模糊等表现。()

5、视路是指视觉纤维有视网膜光感受器起到大脑皮质视觉中枢的全部视觉神经冲动传导径路。()

6、对于影响视觉的眼病:视力下降、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玻璃体混浊等。()

7、对于会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得病人,多发生在孕妇病人。()

8、瞳孔反射的径路主要包括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及调节和()。

(A)辐辏反射(B)远反射(C)光反射(D)近反射

9、三联远动包括:调节、集合、()

(A)辐辏(B)瞳孔缩小(C)睫状体(D)瞳孔放大

10、视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

(A)脉络膜(B)玻璃体(C)视束(D)晶状体

11、视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组成。在穿过巩膜的视祌经筛状板处形成红色的视盘。

(A)细胞体(B)细胞突(C)睫状环(D)轴突

12、视轴的长度约为()

(A)30MM (B)40MM (C)50MM (D)60MM

13、视祌经按照部位可分为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A)眼内段(B)细胞体(C)外段(D)细胞突

14、视路包括视神经、()、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

(A)脉络膜(B)玻璃体(C)视交叉(D)晶状体

15、神经节细胞层主要为()的胞体。

(A)锥体细胞(B)神经节(C)玻璃体(D)黄斑中心凹

16视细胞分为杆体细胞和()。

(A)基地细胞(B)神经细胞(C)锥体细胞(D)表层细胞

17、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分为色素上皮和()。

(A)中血层(B)大血管层(C)内皮层(D)神经上皮层

18、以下哪种不属于脉络膜的组织结构()。

(A)脂质层(B)大血管(C)中血管层(D)脉络膜上腔

19、瞳孔反射的()是当视近物时出现瞳孔缩小。同时发生调节和集合反应。

(A)色素反射(B)远反射(C)光反射(D)近反射

20、对于会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得病人,多发生在()病人。

(A)孕妇(B)少年(C)儿童(D)中老年人

21、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是由于视网膜发生大面积的缺血,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牵拉视网膜引起()

(A)新生角膜炎(B)新生血管性青光眼(C)白内障(D)眼底出血

22、视网膜中央()栓塞是甶于视网膜发生大面积的缺血,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牵拉视网膜引起新生

血管性青光眼。

(A)动脉(B)静脉(C)血管(D)脉络管

23、对于会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得病人,多发生在()病人。

(A)孕妇(B)中老年(C)儿童(D)老年

24、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发病通常较突然。主要表现为()的急剧下降、视野缩小或视野呈管状。

(A)单眼旁中心视力(B)单眼中心视力

(C)单眼周边视力(D)双眼中心视力

25、视网膜中央()栓塞临床表现根据阻塞的部位不同而不一样。一般这样的病人应送到眼科急诊处理,

(A)动脉(B)静脉(C)血管(D)脉络管

26、视神经是由()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约含神经纤维50万-100万根,长约40mm。

(A)视网膜(B)眼底(C)玻璃体(D)晶状体

27、视盘区除神经纤维外,视网膜的各层次均缺如,故无感光功能,视野表现为()。

(A)视野缺陷(B)黄斑区变性(C)眼底出血(D)生理盲点

28、患有视神经炎的远视眼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边界不清,称为假性视神经炎,应进行()矫正。

(A)框架眼镜(B)屈光(C)手术(D)隐性眼镜

29、视神经萎缩的表现为:旁中心视力下降、视野检查有特征性的暗点、视觉电生理检查明显异常。()

30、视细胞分为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感强光和色觉的是()

(A)杆体细胞(B)锥体细胞(C)细胞突(D)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31、下列不属于视神经萎缩的表现的是()

(A)中心视力下降(B)旁中心视力下降(C)眼底视乳头变淡(D)眼底视乳头变苍白

32、视神经是光电转换后神经冲动上传的通路,由于青光眼、外伤、药物中毒等致病因素均可导致()。

(A)黄斑变性(B)眼底出血(C)视功能障碍(D)血管堵塞

33、青光眼是一组以眼压升高、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表现的疾病总称。()

34、开角性青光眼处理的临床表现是()、视野缺陷。

(A)眼压降低(B)血压正常(C)眼压增高(D)眼压増高或正常

35、开角性青光眼的主要措施是()、保护视功能。

(A)控制血压(B)控制眼压(C)控制眼压降低(D)控制血压降低

36、开角性青光眼的主要措施是控制眼压及其波动、()。

(A)抢救视力(B)降低血压(C)保护视功能(D)降低胆固醇

37、青光眼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视功能损害,且损害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

38、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处理的主要措施是()、抢救视力。

(A)降低眼压(B)降低血压(C)降低血脂(D)降低胆固醇

39、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处理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眼压、()。

(A)抢救视力(B)降低血压(C)降低血脂(D)降低胆固醇

40、主要措施是降低眼压、抢救视力的是()青光眼。

(A)继发性(B)先天性(C)开角性(D)急性闭角性

41、光由交流电磁波构成,诸如无线电波和×射线等均是与光波性质相同的电磁波。()

42、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常数,量值为每秒钟()乘以10的八次方米。

(A)3.3 (B)3.2 (C)3.1 (D)3.0

43、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比上述值低()。

(A)万分之一(B)万分之二(C)万分之三(D)万分之四

44、光在真空中的光速与其在相应介质中的光速之比,称为该介质的()。

(A)折射率(B)透射比(C)速度比(D)透过系数

45、发光过程是连续的波动过程,是连续的光子辐射。()

46、光的()呈负相关的关系。

(A)光速与传播频率(B)波长与传播频率(C)波长与光速(D)真空光速与介质光速之比47、光的能量为()。

(A)纳米(B)赫兹(C)尔格(D)焦度

48、计算光能量所釆用的Plank常数为()乘以10的负27次方。

(A)6.55(B)7.55 (C)8.55 (D)5.55

49、被照界面的反光的单位强度,称为1朗巴。()

50、国际烛光向1立体角的发光强度单位,称为1()。

(A)坎德拉(B)流明(C)勒克斯(D)朗巴

51、以国际烛光为光源,1立体角内通过的光流量单位,称为1()。

(A)坎德拉(B)流明(C)勒克斯(D)朗巴

52、光投照单位面积界面的单位流量,称为1()。

(A)坎德拉(B)流明(C)勒克斯(D)朗巴

53、照度与投照距离平方的倒数负相关。()

54、光投照单位面积界面的流量称为()。

(A)光照度(B)光亮度(C)光强度(D)光流量

55、国际烛光向1立体角的发光强度称为()。

(A)光照度(B)光亮度(C)光强度(D)光流量

56、照度为1勒克斯又称为()。

(A)1米烛光(B)1尼特(C)1朗巴(D)1呎烛光

57、平方厘米界面反射出的光流量为1流明,亮度称1尼特。()

58、被照界面的反光强度称为()。

(A)光照度(B)光亮度(C)光强度(D)光流量

59、以国际烛光为光源,1立体角内通过的光流量称为()。

(A)光照度(B)光亮度(C)光强度(D)光流量

60、平方米界面反射出的光强度为1坎德拉,亮度称()。

(A)1米烛光(B)1尼特(C)1朗巴(D)1呎烛光

61、眼的黄斑中心凹与眼的调节近点共轭。()

62、眼的黄斑中心凹与眼的()共轭。

(A)调节远点(B)调节近点(C)回旋点(D)结点

63、眼的黄斑中心凹与眼的调节远点()。

(A)重合(B)无关联(C)共轭(D)等距

64、眼的()与眼的调节远点共轭。

(A)回旋点(B)结点(C)主点(D)黄斑中心凹

65、眼镜透镜的焦点与眼的调节远点重合。()

66、眼镜透镜的焦点与眼的()重合。

(A)调节近点(B)调节远点(C)回旋点(D)结点

67、眼镜透镜的()与眼的调节远点重合。

(A)光学中心(B)前顶点(C)第一焦点(D)后顶点

68、眼镜透镜的焦点与眼的调节远点()。

(A)重合(B)无关联(C)共轭(D)等距

69、平行光线透射适度的眼镜在调节静态眼的黄斑中心凹聚焦。()

70、平行光线透射适度的眼镜在()眼的黄斑中心凹聚焦。

(A)屈光不正(B)远视(C)近视(D)调节静态

71、在调节静态下,()光线透射屈光适度的眼镜,聚焦于眼的黄斑中心凹。

(A)发散(B)平行(C)会聚(D)散射

72、平行光线透射适度的眼镜在调节静态眼的()聚焦

(A)回旋点(B)结点(C)主点(D)黄斑中心凹

73、眼的主线与眼的赤道平面的垂线X轴重合时称为原在位。()

74、瞳心与黄斑中心凹的连线称为眼的()。

(A)瞳孔线(B)视线(C)固定线(D)主线

75、眼的主线与眼的赤道平面的垂线Y轴重合时时称为()。

(A)原在位(B)第二眼位(C)第三眼位(D)第一眼位

76、眼的主线与眼的赤道平面的垂线()轴重合时时称为原在位。

(A)光(B)X (C)Z (D)Y

77、以旋转中心为球心,以远点距离为半径所围成的轨迹,称为远点球面。()

78、以回旋点为球心,以远点距离为半径所围成的轨迹,称为()。

(A)远点球面(B)近点球面(C)共轭球面(D)波阵面

79、以()为球心,以远点距离为半径所围成的轨迹,称为远点球面。

(A)远点(B)主点(C)近点(D)回旋点

80、眼镜的设计实际是将近轴平行光线通过眼球的()聚焦在眼的远点球面。

(A)远点(B)主点(C)回旋点(D)近点

81、所有的透镜都是两个弧面夹透明介质。()

82、两个弧面或一个弧面和一个平面所夹的(),称为透镜。

(A)玻璃(B)透明介质(C)树脂(D)水晶

83、两个弧面或一个弧面和一个()所夹的透明介质,称为透镜。

(A)凸面(B)凹面(C)弯曲面(D)平面

84、透镜分为()。

(A)球面透镜、圆柱透镜、球面圆柱透镜(B)凸球面透镜、凹球面透镜、球面圆柱透镜(C)球面透镜、凸圆柱透镜、凹圆柱透镜(D)球面透镜、圆柱透镜、三棱透镜

85、光线入射球面透镜的后球心点,称为球面的后顶点。()

86、光线入射球面透镜的前(),称为球面的前几何中心。

(A)交点(B)球心点(C)顶点(D)曲率中心

87、主光轴前几何中心与后几何中心的连线称为()。

(A)主轴(B)次光轴(C)主光轴(D)光轴

88、过主光轴的光线轨迹()。

(A)不发生折射(B)发生折射(C)发生反射(D)不发生反射

89、入射球面的曲率半径称后曲率半径。()

90、主光轴与入射面的交点称为()。

(A)顶点(B)前顶点(C)后顶点(D)结点

91、主光轴与射出面的交点称为()。

(A)顶点(B)前顶点(C)后顶点(D)结点

92、前曲率半径是指()球面的曲率半径。

(A)射出(B)凸(C)凹(D)入射

93、光线取任意斜向入射厚球面透镜时,光线移位后仍取原方向行进。()

94、光线取任意斜向透射厚球面透镜时,光线的行进轨迹称为()。

(A)次光轴(B)主光轴(C)主轴(D)次轴

95、光线取任意斜向入射厚球面透镜时,光线移位后()行进。

(A)发生散射(B)发生反射(C)发生折射(D)仍取原方向

96、次光轴与()的入射交点和射出交点为透镜的结点。

(A)主光轴(B)前后球心点(C)前后顶点(D)入射球面和射出球面

97、次光轴与主光轴的交点称为光学中心。()

98、次光轴与主光轴的交点称为()。

(A)前顶点(B)结点(C)光学中心(D)后顶点

99、薄透镜以()替代结点。

(A)前顶点(B)光学中心(C)回旋点(D)后顶点

100、薄透镜以光学中心替代()。

(A)前顶点(B)结点(C)回旋点(D)后顶点

101、球面透镜有一个唯一的主焦点。()

102、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发生聚合折射,会聚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为()。

(A)实焦点(B)虚焦点(C)光学中心(D)后顶点

103、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生散开折射,散开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为()。

(A)实焦点(B)虚焦点(C)光学中心(D)后顶点

104、主焦点上的发光点经过球面透镜后是()。

(A)聚合光线(B)散开光线(C)平行光线(D)散射光线

105、球面透镜右侧的焦距为负值,左侧的焦距为正值。()

106、球面透镜的()至主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

(A)几何中心(B)前顶点(C)光学中心(D)后顶点

107、球面透镜的()至两个焦点的焦距相等。

(A)光学中心(B)前顶点(C)几何中心(D)后顶点

108、左侧入射光线所形成的点称为()。

(A)第一主焦点(B)第二主焦点(C)第三主焦点(D)第四叫主焦点

109、凹透镜的焦度表征透镜对光线有散开力焦量,量值用表示“-”符号决定于透镜的形态。()

110、平行光线通过球面透镜后聚焦,焦距若为()m,透镜定量为1焦度,单位为D。

(A)1 (B)0.1 (C)0.5 (D)10

111、凸透镜的焦度表征透镜对光线有会聚力焦量,量值用“+”表示,符号决定于()。

(A)透镜的形态(B)表面弯度(C)焦距f的符号(D)折射率

112、凹透镜的焦度表征透镜对光线有散开力焦量,量值用“-”表示,符号决定于()。

(A)透镜的形态(B)表面弯度(C)焦距f的符号(D)折射率

113、影响球镜焦力的因素应不包括透镜前后介质的折射率。()

114、以下哪种因素不会影响球镜的焦力。()

(A)材料的光透比(B)前曲率半径(C)后曲率半径(D)厚度

115、以下哪种因素应不影响球镜的焦力。()

(A)材料的折射率(B)前曲率半径(C)投射光线的强弱(D)透镜前后介质的折射率116、以下哪种因素不至于影响球镜的焦力。()

(A)材料的折射率(B)前曲率半径(C)后表面为平面(D)透镜前后介质的折射率

117、前曲率半径为370mm,后曲率半径为155mm,为正透镜。()

118、己知:透镜的折射率为1.523,前曲率半径为155mm,后曲率半径为370mm,求:透镜的焦度。()(A)1.00D (B)1.50D (C)2.00D (D)2.50D

119、已知:透镜的折射率为1.59,前曲率半径为555mm,后曲率半径为167mm,求:透镜的焦度。()(A)-1.00D (B)-1.50D (C)-2.00D(D)-2.50D

120、已知:透镜的折射率为1.499,前曲率半径为555mm,后曲率半径为85mm,求:透镜的焦度。()(A)-2.00D (B)-3.50D (C)-4.00D (D)-5.00D

121、共轭焦点位于球面透镜两侧或一侧。()

122、发光点向凸透镜移动,共轭焦点()。

(A)位置逐步远离透镜(B)位于无限远(C)消失(D)在发光点同侧主光轴上形成虚焦点123、发光点置于第一焦点上,共轭焦点()。

(A)位置逐步远离透镜(B)位于无限远(C)消失(D)在发光点同侧主光轴上形成虚焦点124、发光点位于第一焦点至球面透镜之间共轭焦点()。

(A)位置逐步远离透镜(B)位于无限远(C)消失(D)在发光点同侧主光轴上形成虚焦点125、共轭焦点与球面透镜的距离与球面透镜的焦度正相关。()

126、 1m的发光点光线经过+2.00D球面透镜,共轭焦点距球面透镜()。

(A)0.5m (B)1m (C)1.5m (D)2m

127、 0.5m的发光点光线经过+1.00D球面透镜,共轭焦点距球面透镜()。

(A)-1m (B)1m (C)-0.5m (D)0.5m

128、 0.5m的发光点光线经过+2.00D球面透镜,共轭焦点距球面透镜()。

(A)0.5m (B)1m (C)1.5m (D)无限远

129、物位于凸透镜第一主焦点上,不能成像。()

130、物位于凸透镜第一主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像位于()。

(A)第二焦点至对侧2倍焦距之间,缩小,倒立,实像。(B)对侧2倍焦距上,等大,倒立,实像。

(C)不能成像(D)对侧两倍焦距以外,放大,倒立,实像。

131、物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上,像位于()。

(A)第二焦点至对侧2倍焦距之间,缩小,倒立,实像。(B)对侧2倍焦距上,等大,倒立,实像(C)不能成像(D)对侧两倍焦距以外,放大,倒立,实像。

132、物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至无限远,像位于()。

(A)第二焦点至对侧2倍焦距之间,缩小,倒立,实像。(B)对侧2倍焦距上,等大,倒立,实像。

(C)不能成像(D)对侧两倍焦距以外,放大,倒立,实像。

133、物位于凹透镜任何位置,像位于物的同侧,为缩小,倒立的虚像。()

134、物位于凹透镜任何位置,像位于()。

(A)第二焦点至对侧2倍焦距之间,缩小,倒立,实像。(B)对侧2倍焦距上,等大,倒立,实像a (C)像位于物的同侧,为缩小,正立的虚像。(D)对侧两倍焦距以外,放大,倒立,实像。135、凹透镜所呈的像应为()。

(A)倒立的实像。(B)正立的实像。(C)正立的虚像。(D)倒立的虚像。

136、平行光线透过凹透镜的像应为()。

(A)缩小的实像。(B)缩小的虚像。(C)等大的实像。(D)放大的实像。

137、圆柱体的几何中心线的平行线称为主截面。()

138、圆柱体的几何中心线的平行线称为()。

(A)轴向。(B)焦力向。(C)主截面。(D)光学中心向。

139、与圆柱透镜的轴向相垂直的截面称为()

(A)轴向。(B)焦力向。(C)主截面。(D)光学中心向。

140、主截面的()决定了圆柱透镜的光学性质。

(A)折射率。(B)大小尺寸。(C)透光性。(D)形态。

141、可在圆柱上截取的透镜,称为凸圆柱透镜。()

142、双面相向弯曲的圆柱透镜称为()。

(A)双面圆柱透镜(B)平凹圆柱透镜(C)凹月眉圆柱透镜(D)凸月眉圆柱透镜

143、双面同向弯曲的圆柱透镜称为()。

(A)双凹圆柱透镜(B)平凹圆柱透镜(C)双凸圆柱透镜(D)凸月眉圆柱透镜

144、双面逆向弯曲的圆柱透镜称为()。

(A)双凹圆柱透镜(B)平凹圆柱透镜(C)双凸圆柱透镜(D)凸月眉圆柱透镜

145、平行光线的焦线比柱镜的轴长,发光点的焦线与柱镜的轴等长。()

146、与轴平行的光线()。

(A)融合成实焦线(B)不聚焦(C)融合成焦点(D)融合成虚焦线

147、与轴垂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焦点可()。

(A)融合成实焦线(B)不聚焦(C)融合成焦点(D)融合成虚焦线

148、与轴垂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反向延长线可()。

(A)融合成实焦线(B)不聚焦(C)融合成焦点(D)融合成虚焦线

149、球面圆柱透镜为球面透镜和圆柱透镜的双合透镜。()

150、-4.50-1.50×180,是()形式的球面圆柱透镜。

(A)平凸球面透镜与平凸圆柱透镜联合(B)平凸球面透镜与平凹圆柱透镜联合

(C)平凹球面透镜与平凹圆柱透镜联合(D)平凹球面透镜与平凸圆柱透镜联合

151、+4.50+1.50×90,是以下哪种形式的球面圆柱透镜。()

(A)平凸球面透镜与平凸圆柱透镜联合(B)平凸球面透镜与平凹圆柱透镜联合

(C)平凹球面透镜与平凹圆柱透镜联合(D)平凹球面透镜与平凸圆柱透镋联合

152、-1.50+4.50×90,是以下哪种形式的球面圆柱透镜。()

(A)平凸球面透镜与平凸圆柱透镜联合(B)平凸球面透镜与平凹圆柱透铙联合

(C)平凹球面透镜与平凹圆柱透镜联合(D)平凹球面透镜与平凸圆柱透镜联合

153、最小弥散圈位于史氏光锥两焦线中点。()

154、视网膜位于史氏光锥双焦线前方,称为()

(A)复性远视(B)单性远视(C)混合散光(D)单性近视

155、视网膜位于史氏光锥前焦线,称为()

(A)复性远视(B)单性远视(C)混合散光(D)单性近视

156、视网膜位于史氏光锥双焦线间,称为()

(A)复性远视(B)单性远视(C)混合散光(D)单性近视

157、球面透镜联合值为各联合透镜焦度的代数和。()

158、-8.00/-2.00=()。

(A)-10.00 (B)-6.00 (C)-8.00 (D)-2.00

159、+3.00/-2.00=()。

(A)-1.00 (B)+5.00 (C)-5.00 (D)+1.00

160、-6.00/+5.00=()

(A)-11.00 (B)-1.00 (C)+1.00 (D)+11.00

161、同轴位圆柱透镜联合值为各联合透镜同轴位焦度的代数和。()

162、+3.00×180/+6.00×180=()。

(A)3.00×180 (B)+6.00×180 (C)-3.00×180 (D)+9.00×180

163、-4.00×15/-2.00×15=()。

(A)-4.00 (B)-2.00 (C)-6.00×15 (D)+6.00×15

164、-7.00×70/+3.00×70=()。

(A)-4.00×70 (B)-10.00×70 (C)-7.00×70 (D)+4.00×70

165、两个轴位互相垂直的圆柱透镜联合成为一个球柱透镜。()

166、+3.00×180/+6.00×90=()。

(A)+3.00-3.00×90 (B)+3.00+3.00×90 (C)-3.00+3.00×90 (D)+3.00+6.00×90 167、-8.00×180/-6.00×90=()。

(A)-6.00+2.00×180 (B)-6.00-2.00×90 (C)-6.00-2.00×180 (D)+6.00-2.00×180 168、-3.00×180/+2.00×90=().

(A)+2.00-5.00×180或-3.00+5.00×90 (B)+2.00-5.00×180

(C)-3.00+5.00×90 (D)+2.00-5.00×90或-3.00+5.00×180

169、同轴位球柱透镜联合值为各各联合透镜两个主子午线焦度的代数和。()

170、+2.00+3.00×180/+3.00+2.00×180=()

(A)+5.00+5.00×90 (B)+5.00+5.00×180

(C)+5.00-5.00×180 (D)-5.00+5.00×180

171、-4.00-2.00×15/+3.00+1.00×15=()。

(A)-1.00+1.00×15 (B)+1.00-1.00×15 (C)-1.00-1.00×15 (D)-l.00-1.00×105 172、-5.00-1.00×15/+4.00+2.00×15=()

(A)-1.00-1.00×105 (B)-1.00×15 (C)-l.OO-1.00×15 (D)-1.00×105

173、轴位互相垂直的球柱透镜联合值为各联合透镜同轴位焦度的代数和。()

174、+3.00+2.00×180/+1.00+1.50×90=()。

(A)+5.50+0.50×90 (B)+5.50+0.50×180 (C)+5.50-0.50×180 (D)-5.50+0.50×180

175、-2.00-1.25×180/-1.00-1.75×90=()。

(A)-4.25-0.50×180 (B)-4.75-0.50×90 (C)-4.25-0.50×90 (D)-4.25-1.00×90

176、-3.00-1.00×180/+2.00+2.50×90=()。

(A)+1.50-3.50×180或-2.00+3.50×90 (B)+1.50-3.50×180

(C)-2.00+3.50×90 (D)+1.50-3.50×90或-2.00+3.50×180

177、进行球柱透镜光学恒等变换的原则为新柱镜焦度=原柱镜焦度值,改换符号。()

178、+3.00+1.50×90=()。

(A)+4.50-1.50×90 (B)+4.50-1.50×180 (C)+4.50+1.50×180×180 (D)-4.50-1.50×180 179、-2.00-1.25×180=()。

(A)-3.25+1.25×180 (B)-3.25-1.25×90 (C)-3.25+1.25×90 (D)+3.25+1.25×90 180、-2.00+3.50×90=()。

(A)+1.50-3.50×180 (B)-1.50-3.50×180 (C)+1.50-3.50×90 (D)+1.50+3.50×180 181、将-5.00D球面透镜叠加在被测透镜上,左右移动镜片,镜内标线不随着镜片移动,证实透镜水平向焦力为-5.00D。()

182、在透镜内标线与透镜外标线对齐的情况下微量转动透镜,若镜内标线斜向移位,并与镜外标线分离,证实透镜()。

(A)无球镜成份(B)有柱镜成份(C)无柱镜成份(D)有球镜成份

183、若透镜有柱镜成份,小心转动透镜,使镜内标线与镜外标线对齐,在镜片边缘划线记录()。

(A)柱镜轴向位置(B)柱镜焦力位置(C)主子午线位置(D)透镜最薄位置

184、左右移动透镜,若镜内标线与镜外标线发生同向移动,证实透镜水平向有()焦力。

(A)凹透镜(B)凸透镜(C)平面镜(D)三棱镜

185、用手动焦度计检测成镜镜片,清晰光标所指焦力小的方向是轴位方向。()

186、用焦度计测得的折射力是()。

(A)光焦度(B)后顶点焦度(C)前顶点焦度(D)近轴焦度

187、焦度计测量座平面位于镜片的()。

(A)光学中心(B)前顶点(C)后顶点(D)曲率中心

188、焦度计测量座平面位于镜片的()

(A)第一主焦点(B)第二主焦点(C)光学中心(D)曲率中心

189、正透镜的镜眼距与有效焦度呈负相关。()

190、负透镜的镜眼距增加,因透镜对配戴眼的离散度减小,对配戴眼所显示的有效焦度()。

(A)呈正相关(B)稳定不变(C)增加(D)减少

191、正透镜的镜眼距增加,因透镜对配戴眼的离散度减小,对配戴眼所显示的有效焦度()。

(A)呈负相关(B)稳定不变(C)增加(D)减少

192、负透镜的镜眼距减少,因透镜对配戴眼的离散度增加,对配戴眼所显示的有效焦度()。

(A)呈负相关(B)稳定不变(C)增加(D)减少

193、注视框架镜片光轴之外目标,注视眼随之调整眼位,凹透镜眼位旋转角度向心。()

194、注视框架镜片光轴之外目标受棱镜效应的影响,注视眼随之调整眼位,凸透镜眼位旋转角度()。

(A)离心(B)向心(C)不变(D)不稳定

195注视框架镜片光轴之外目标受棱镜效应的影响,注视眼随之调整眼位,凹透镜眼位旋转角度()。

(A)离心(B)向心(C)不变(D)不稳定

196、注视框架镜片光轴之外的目标,注视眼随之调整眼位,原因是()。

(A)受焦力影响(B)受厚度影响(C)放大倍率不同(D)受影像发生移位影响

197、远视眼戴远用眼镜注视近目标,所用调节较正视眼减少。()

198、近视眼戴远用眼镜注视近目标,所用调节低于正视眼,原因是()。

(A)镜片呈月眉状(B)镜片有一定厚度

(C)镜片和眼的综合光学中心前移(D)镜片具有负焦力

199、近视眼戴远用眼镜注视近目标,老视年龄()。

(A)提前(B)推迟(C)不变(D)无影响

200、远视眼戴远用眼镜注视近目标,所用调节较正视眼()。

(A)相同(B)稳定不变(C)增加(D)减少

201、高斯公式中的像距是指像方主点至像点的距离。()

202、牛顿公式中的物距是指()。

(A)物方焦点至物点的距离(B)像方焦点至物点的距离

(C)像方焦点至像点的距离(D)物方焦点至像点的距离

203、牛顿公式中的像距是指()。

(A)物方焦点至物点的距离(B)像方焦点至物点的距离

(C)像方焦点至像点的距离(D)物方焦点至像点的距离

204、高斯公式中的物距是指()。

(A)物方主点至物点的距离(B)像方主点至物点的距离

(C)像方主点至像点的距离(D)物方主点至像点的距离

205、外界目标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发育过程中通过直接感觉纠正为正像。()

206、近视眼戴负透镜后,视网膜的影像与未矫正前视网膜像大小比较为()。

(A)放大的倒像(B)放大的正像(C)缩小的倒像(D)缩小的正像

207、远视眼戴正透镜后,视网膜的影像与未娇正前视网膜像大小比较为()。

(A)放大的倒像(B)放大的正像(C)缩小的倒像(D)缩小的正像

208、己知物体高2米,距眼晴20米,则视网膜的像高为()mm。

(A)1 (B)1.25 (C)2 (D)1.5

209、屈光不正眼矫正后,远目标所成视网膜像的大小与未矫正前视网膜像大小之比值称为眼镜放大倍率。()210、眼镜透镜的总放大倍率由焦性放大率和形式放大率的()来表征。

(A)和值(B)乘积(C)差值(D)比例

211、眼镜的焦性放大率与()无关

(A)眼镜透镜的焦度(B)镜眼距(C)前面焦度(D)眼镜透镜的后顶焦度

212、眼镜的形式放大率与()无关。

(A)前面焦度(B)中心厚度(C)折射率(D)镜眼距

213、眼镜的相对放大倍率为屈光不正经矫正后,远方物体在其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影像大小与标准的正视眼成像大小的比较。()

214、屈光不正戴镜矫正后视网膜像大小与()无关。

(A)眼轴(B)屈光不正焦度(C)调节幅度(D)神经传导

215、屈光不正戴镜矫正后视网膜像大小与标准的正视眼成像大小的比较,称为()。

(A)相对放大倍率(B)绝对放大倍率(C)焦性放大率(D)形式放大率

216、形式放大倍率的倒数称为透镜的()。

(A)放大系数(B)倍率系数(C)等像系数(D)形式系数

217、球柱面镜片前表面两个主子午线面焦度不等,所以放大倍率不等。()

218、散光眼的两个主子午线放大率有差异,大约每1.00D角膜散光有()%的影像变形。

(A)0.3 (B)0.2 (C)0.1 (D)0.05

219、散光眼被散光镜片矫正后,视网膜像仍存在变形,是因为()因素所致。

(A)前面焦度(B)中心厚度(C)折射率(D)镜眼距

220、散光眼的水平向焦力为57.12D,垂直向焦力为58.87D,该眼有()%的影像变形。

(A)0.850 (B)0.825 (C)0.875 (D)0.800

221、焦度表测得折射率1.69镜片的前折射面光热度为+6.00D,则实际焦度为+6.60D。()

222、曲率在几何学中的定义为:圆弧的()与其所对应的夹角之比值。

(A)半径(B)弧高(C)弧长(D)弦长

223、镜片的折射率为1.5,前曲率为+6.00D,则镜片的前折射面光焦度为()D。

(A)+3.00 (B)+6.00 (C)+9.00 (D)+1.50

224、镜片的折射率为1.5,后曲率为+3.50D,则镜片的后折射面光焦度为()D。

(A)+3.50 (B)-3.50 (C)-1.75 (D)+1.75

225、眼镜镜片的厚度是在满足镜片的顶焦度的前提下并达到一定机械强度要求的必要参数。()

226、一负透镜的前矢深为2.4mm,后矢深为3.1mm,周边厚度为2.8mm,则中心厚度为()mm。

(A)2.4 (B)3.5 (C)2.1 (D)3.1

227、一正透镜的前矢深为3.3mm,后矢深为2.6mm,中心厚度为2.5mm,则周边厚度为()mm。

(A)2.6 (B)3.3 (C)3.2 (D)1.8

228、一负透镜的前矢深为2.7mm,后矢深为3.2mm,周边厚度为2.7mm,则中心厚度为()mm。

(A)2.2 (B)3.2 (C)2.7 (D)3.7

229、BU3△与B03△合成后,新棱镜底向为BOU45°()

230、两个以上棱镜互相叠合,效果相加,形成一新的棱镜,称为棱镜的()。

(A)复原(B)合成(C)分解(D)叠加

231、一个棱镜的效果解析为互相垂直的两个棱镜,称为棱镜的()。

(A)复原(B)合成(C)分解(D)垂直

232、 BU2△与B03△合成后,新棱镜度为()。

(A)3.2 (B)3.3 (C)3.4 (D)3.6

233、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

234、处方:R:-8.75/L:-9.50,棱镜需求:底向内9△分至双侧眼镜透镜,移心距离Xl和X2为()。

(A)0.51cm,0.47cm (B)-0.51cm,-0.47cm (C)0.51cm,-0.47cm (D)-0.51cm,0.47cm 235、处方:R:+7.50/L:+6.75,棱镜需求:底向内4△分至双侧眼镜透镜,移心距离Xl和X2为()。

(A)0.27cra,0.30cm (B)-0.27cm,-0.30cm (C)0.30cm,0.27cm (D)-0.30cm,-0.27cm 236、处方:R:-9.25/L:-8.50,棱镜需求:总量4△右底向下左底向上分至双侧眼镜,移心距离y1和y2为()。

(A)-0.22cm,0.24cm (B)-0.22cm,-0.24cm (C)0.22cm,-0.24cm (D)0.22cm.0.24cm 237、若眼镜透镜的处方含有柱镜,轴位在180°或90°子午线方向,首先分析配戴眼棱镜需求的底向子午线是否受柱镜焦力的影响。()

238、处方:R:+4.75+1.25×90/L:+6.25+1.00×90,棱镜需求:底向内7△分至双侧眼镜透镜,移心距离:X1和X2为()。

(A)-0.58cm,0.48cm (B)0.58cm,-0.48cm (C)-0.58cm,-0.48cm (D)0.58cm,0.48cm

239、处方:R:-7.25-1.25×180/L:-6.50-1.50×180,棱镜需求:右底向上左底向下的4△分至双侧眼镜透镜,移心距离y1和y2为()。

(A)-0.24cm,0.25cm (B)-0.24cm,-0.25cm (C)0.24cm,0.25cm (D)0.24cm,-0.25cm 240、处方:R:-7.25-1.25×180/L:-6.50-1.50×180,棱镜需求:8△底向外分至双侧眼镜透镜,移心距离Xl和X2为()。

(A)-0.55cm.-0.62cm (B)-0.55cm,0.62cm (C)0.55cm.-0.62cm (D)0.55cm,0.62cm 241、水平方向棱镜效应常能容忍,是因为可用头的转动代替眼位转动减轻棱镜效应带来的不适。()

242、均分棱镜效应是指()。

(A)眼距测量误差(B)双眼屈光相近,偏心注视(C)双眼屈光不同,偏心注视(D)双瞳高互差243、人眼水平方向融合储备力可达()△左右。

(A)20 (B)30 (C)15 (D)40

244、人眼垂直方向融合储备力可达()△左右。

(A)0.5 (B)1.5 (C)2.5 (D)3.5

245、镜片偏心距导致的眼位回旋角并不简单的等于偏心点光线的偏向角()

246、目标光线垂直投射镜片旁中心,由于受镜片棱镜效应的作用,产生()。

(A)回旋角(B)倾斜角(C)偏向角(D)折射角

247、目标光线垂直投射镜片旁中心,为了注视目标,产生新的视轴,新视轴与原视轴的夹角称为()。

(A)回旋角(B)倾斜角(C)偏向角(D)折射角

248、目标光线垂直投射镜片旁中心,由于受镜片棱镜效应的作用,产生偏向角,此时为了注视目标,产生新的视轴。新视轴与原视轴的夹角称为回旋角,回旋角()偏向角。

(A)等于(B)约等于(C)等于1/2 (D)不等于

249、镜片材料的折射率标称值实为红色光的折射率。()

250、单色光的波长差异导致()差异从而引发像位的差异,称为色像差。

(A)色亮度(B)折射率(C)透光率(D)色调

251、平行常光入射球形屈光界面,波长不同的单色光在屈光系统的光轴上形成不同的焦距称为()(A)焦距差(B)横向色差(C)纵向色差(D)光轴差

252、纵向色差又称为()。

(A)色散力(B)焦力(C)屈光力(D)棱镜度

253、纵向色差与阿贝数负相关。()

254、纵向色差的定位是分析()色光焦度与红色光焦度的差异。

(A)绿色(B)紫色(C)黄色(D)蓝色

255、不同()的镜片材料的纵向色差不同。

(A)色亮度(B)折射率(C)透光率(D)色调

256、纵向色差的倒数为焦距差,称为()。

(A)阿贝数(B)煺力(C)屈光力(D)棱镜度

257、纵向色差定量的单位为棱镜度。()

258、平行常光入射球形屈光界面的远轴区,波长不同的单色光产生棱镜效应的差界称为()。

(A)入射偏心距差(B)横向色差(C)纵向色差(D)光轴差

259、横向色差以()光棱镜效应与红色光棱镜效应的差异定量。

(A)绿色(B)紫色(C)赀色(D)蓝色

260、横向色差的量值取决于光线入射点与光学中心的间距和透位的()。

(A)色亮度(B)折射率(C)透光率(D)焦度

261、增加镜眼距能减少透镜的横向色差增加透镜的视敏度。()

262、点目标在视网膜上成像弥散圈直径大小称为()。

(A)视敏度(B)对比度(C)色散度(D)阿贝数

263、视敏度与横向色差()。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成正比

264、不能减少透镜的横向色差,增加透镜的视敏度的措施包括()。

(A)提高阿贝数(B)精测单眼瞳距(C)缩小前倾角(D)提高折射率

265、畸变是一种不同波长的棱镜差异。()

266、单色光自身的像位差异称为()。

(A)入射偏心距差(B)单色像差(C)纵向色差(D)横向色差

267、单色像差不包括()。

(A)球差(B)彗差(C)像散(D)不同波长的棱镜差

268、以下哪些项为单色像差()。

(A)场曲(B)不同波长的焦力差(C)不同波长的焦距差(D)不同波长的棱镜差269、小孔视力好,证实近视过矫。()

270、光线垂直向入射透镜,近轴光线焦距长,后聚焦:离轴光线焦距短,先聚焦,称为()。

(A)球差(B)彗差(C)像散(D)场曲

271、球差在光轴上形成若干位置前后的焦点,使整体成像的()下降。

(A)色亮度(B)对比度(C)清晰度(D)亮度

272、克服球差的方法除限制入射径之外,还可以()。

(A)设计非球面透镜(B)调整折射率(C)调整透光率(D)调整阿倍数

273、彗差所形成的垂直像与水平像互相分离。()

274、光线斜向入射透镜,中心像与边缘像互相分离,称为()。

(A)球差(B)彗差(C)像散(D)场曲

275、光线()透镜,中心像与边缘像斜向分离形似彗星,称为彗差。

(A)垂直向入射(B)斜向入射(C)反向入射(D)正向入射

276、光线斜向入射透镜,()与边缘像斜向分离形似慧星,称为彗差。

(A)中心像(B)边緣像(C)垂直像(D)水平像

277、由于光线对切线面与弧矢面的的波长不同因而发生了不同的焦力。()

278、离轴光线斜向入射透镜,光轴与物点所在的面称为()。

(A)切线面(B)弧矢面(C)硕平面(D)主点轴面

279、离轴光线斜向入射透镜,与切线面相垂直的面称为()。

(A)切线面(B)弧矢面(C)额平面(D)主点轴面

280、像散的两个主轴向的焦力不同,结果类似()。

(A)棱镜(B)球镜(C)柱镜(D)球柱镜

281、垂直于光轴的目标物呈清晰弯曲像,形似碗状,称为场曲。()

282、垂直于光轴的目标物呈清晰对曲像,形似碗状,称为()。

(A)球差(B)彗差(C)像散(D)场曲

283、场曲的中心像与周边像的()不同步。

(A)亮度(B)对比度(C)清晰度(D)颜色

284、视网膜的弯曲面可形成自身补偿性矫正()。

(A)球差(B)彗差(C)像散(D)场曲

285、负透镜中心像至周边像按正放大倍率递增,形成枕垫状畸变。()

286、近轴平行光线和远轴平行光线成像后放大倍率有差异,发生像的()。

(A)球差(B)畸变(C)像散(D)场曲

287、正透镜中心像至周边像按正放大比率递增,形成()畸变

(A)水平状(B)枕垫状(C)垂直状(D)桶状

288、负透镜中心像至周边像按负放大比率递减成()畸变。

(A)水平状(B)枕垫状(C)垂直状(D)桶状

289、在设计制作镜片时,主要须克服镜片的球差和彗差。()

290、正常的入瞳光径很小,因此()对视觉的影响较小。

(A)球差和彗差(B)畸变和像散(C)场曲和畸变(D)色差

291、视网膜对于光谱两端波长的颜色不敏感,因此()对视觉的影响较小。

(A)球差和彗差(B)畸变和像散(C)场曲和畸变(D)色差

292、视网膜的球面形可以抵消大部分()。

(A)球差(B)彗差(C)像散(D)场曲

293、在消除像差的措施中只有控制镜片的折射率具备自由度。()

294、消除纵向色差的片形设计为()。

(A)非球面设计(B)、不同的前后曲率组合设计(C)超薄设计(D)提高阿倍数

295、消除像散的片形设计为()。

(A)非球面设计(B)不同的前后曲率组合设计(C)超薄设计(D)提高阿倍数

296、消除像差的措施包括()。

(A)缩小镜眼距(B)增加镜片厚度(C)控制镜片的折射率(D)调整镜片前后表面弯度297、来自外界的光线的像点组成了眼的远点球面。()

298、设透镜后顶点至眼旋转中心为25mm,折射率为1.523,则Petzval消像差透镜后曲面焦度应为()。

(A)20.00D (B)21.00D (C)22.00D (D)23.00D

299、设透镜后顶点至眼旋转中心为25mm,折射率为1.665,则Petzval消像差透镜后曲面焦度应为()。

(A)24.00D (B)25.00D (C)26.00D (D)27.00D

300、消像散镜片应使透镜的焦点与眼的()重合。

(A)视网膜面(B)远点球面(C)主点轴面(D)光学中心

301、调整透镜前后曲面焦度的不同组合,可以控制透镜的斜向彗差。()

302、当透镜不同组合的前后曲面焦度调整到合适的配比时,斜交光线的()同焦。

(A)切线面与切线面(B)弧矢面与弧矢面(C)切线面与弧矢面(D)切线面与远点球面303、斜交光线的切线面与弧矢面同焦,则在视网膜的旁中心区聚焦,使()为0。

(A)球差(B)彗差(C)像散(D)场曲

304、镜片的总焦度为+6.00D,后曲面焦度为-2.00D,则前曲面焦度为()

(A)+4.00D (B)+8.00D (C)-4.00D (D)+2.00D

305、复性散光透镜,通常采用后负环曲面设计,因为凹环曲面视像质较好。()

306、通常透镜前曲面称为(),后曲面称为从曲。

(A)前曲(B)后曲(C)从曲(D)基曲

307、透镜总焦度-3.00-1.00×180,前基曲+6.00,后从曲()。

(A)-10.00-100×180 (B)-9.00-100×180 (C)-6.00-100×180 (D)-9.00-300×180 308、透镜总焦度+3.00+1.00×90,前基曲+9.00,后从曲-5.00-100×180()。

(A)-5.00-100×90 (B)-5.00-100×180 (C)-5.00+100×180 (D)+5.00-100×180

309、透镜的总焦度与从曲面焦度的最佳组合列为方程式,方程式解的轨迹为椭圆。()

310、通过三角线性追迹计算和作图,可以将透镜的总焦度与基曲面焦度的最佳组合列为方程式,方程式解的轨迹为()。

(A)抛物线(B)椭圆(C)圆(D)双曲线

311、丹麦人MoriusTscherning将不同的总焦度所对应的()描记为椭圆。

(A)折射率(B)从曲面焦度(C)基曲面焦度(D)分焦度

312、透镜的像散不与()相关。

(A)透射比(B)镜眼距(C)物眼距(D)总焦度

313、Tscherning椭圆分为上下两枝,上枝为深曲度镜片,下枝为浅曲度镜片。()

314、在Tscherning椭圆图形上可以根据透镜总焦度查出最佳()焦度。

(A)前曲(B)后曲(C)从曲(D)基曲

315、透镜总焦度为-10.00D,折射率为1.523,査Tscherning椭圆,透镜前基曲为+3.00则透镜的从曲半径()mm。

(A)41.2 (B)40.2 (C)42.2 (D)39.2

316、透镜总焦度为+5.00D,折射率为1.523,查Tscherning椭网,透镜前基曲为+13.80,则透镜的从曲半径为()(A)59.4 (B)60.4 (C)58.4 (D)61.4

317、Tscherning椭圆所提示的透镜面弯最佳组合方案,可满足视场角40°以内保持消像散效果。()

318、视场角指视线与眼镜透镜()的夹角。

(A)视轴(B)光轴(C)柱镜轴(D)固定轴

319、视场角是产生()的要素。

(A)球差(B)畸变(C)像散(D)场曲

320、通常眼镜透镜的曲面组合是满足视场角()以内,保持足够的消像散效果。

(A)20°(B)30°(C)40°(D)25°

321、为了兼顾片型美观和消像散,透镜总焦度为-5.25至-10.00,片形基曲常规设计为+3.00。()

322、在Tscherning椭圆参数的基础上,可以将镜片形态改平,但是基曲越平像散()。

(A)不变(B)越小(C)负相关(D)越大

323、为了兼顾片型美观和消像散,透镜总焦度为0至+7.00,片形基曲常规设计为()。

(A)+9.00 (B)+6.00 (C)+3.00 (D)+1.25

324、为了兼顾片型美观和消像散,透镜总焦度为-0.25至-5.00,片形基曲常规设计为()。

(A)+9.00 (B)+6.00 (C)+3.00 (D)+1.25

325、不同折射率所适用的Tscherning椭圆不同。()

326、透镜的折射率与像散()。

(A)正相关(B)无关(C)负相关(D)在特定条件下相关

327、像散与镜片的基曲弯度()。

(A)正相关(B)无关(C)负相关(D)在特定条件下相关

328、折射率与像散正相关,像散与基曲负相关,因此在增加透镜折射率的同时必须()镜片基曲弯度。

(A)增加(B)减小(C)保持(D)固定。

329、近用眼镜所适用的Tscherning椭圆与远用眼镜不同。()

330、老视眼镜的视线指向较为固定,形成视场角的()。

(A)机会较大(B)程度较小(C)程度较大(D)不稳定

331、老视眼镜的基曲可以设计得()。

(A)更平(B)更大(C)更弯(D)曲率半径更小

332、老视眼镜的前基曲统一设计为()。

(A)+3.00 (B)+4.00 (C)+5.00 (D)+6.00

333、非球面设计可以可有效的抵消透镜的球差、场曲、彗差和像散。()

334、自镜片的光学中心至边缘,镜片的表面以一定的梯度渐渐改变原有曲率,称为()镜片。

(A)球面(B)非球面(C)双曲线面(D)抛物线面

335、根据Tscherning椭圆设计的镜片在()之间,不能覆盖高光度的屈光不正。

(A)+8.00至-22.00 (B)+7.00至-20.00 (C)+7.00至-21-00 (D)+7.00至-22.00

336、眼镜透镜的非球面设计的优点包括()。

(A)镜片薄而轻(B)美观(C)对比度改善(D)装配稳定

337、眼镜双面的曲度调配主要是通过消除像散来改善像差。()

338、眼镜片有效的消像差自变量为调整()。

(A)折射率(B)厚度(C)双面弯比例(D)镜眼距

339、眼镜片的场曲可通过人眼在观察不同视点时,用不同的()来完成清晰成像。

(A)调节(B)聚散(C)注视差异(D)瞳孔舒缩

340、减少畸变的有效方法为()。

(A)缩小片径(B)增加面弯(C)增加厚度(D)降低折射率

341、偏心注视时眼镜透镜的球面焦度和圆柱焦度都会増大。()

342、浅新月型透镜为一面为()的透镜。

(A)+1.25D或-1.25D (B)+3.00D或-3.OOD (C)+6.00D或-6.00D (D)+2.00D或-2.OOD 343、深新月型透镜为一面为()的透镜。

(A)+1.25D或-1.25D (B)+3.00D或-3_00D (C)+6.00D或-6.00D (D)+2.00D或-2.00D 344、最佳镜片形式无须考虑()方面的因素。

(A)不同方向视场角(B)美观(C)放大率(D)有效镜度

345、熔合型双焦眼镜又称为弗兰柯林(Franklin)双焦眼镜。()

346、将不同形态的子片贴附在没有散光的主片基曲面上,称为()。

(A)分离型双焦眼镜(B)胶合型双焦眼镜(C)熔合型双焦眼镜(D)一体型双焦眼镜

347、将折射率较高的子片材料熔合到折射率较低的没有散光的主片基曲面,称为()。

(A)分离型双焦眼镜(B)胶合型双焦眼镜(C)熔合型双焦眼镜(D)一体型双焦眼镜

348、将远用焦度和近用焦度以不同的曲率半径制作在一片镜片上,称为()。

(A)分离型双焦眼镜(B)胶合型双焦眼镜(C)熔合型双焦眼镜(D)—体型双焦眼镜

349、渐变焦眼镜则是通过逐步改变镜片各部折射率,从而提供自无限远至近点全程的清晰视觉。()

350、与单焦老视眼镜、双焦眼镜和三焦眼镜相比较,渐变焦眼镜的优点在于()。

(A)像差导致的视觉干扰(B)美观(C)眼位和头位移动较大(D)水平视野宽度受限制351、与单焦老视眼镜、双焦眼镜和三焦眼镜相比较,渐变焦眼镜的优点在于()。

(A)像差导致的视觉干扰(B)水平视野宽度受限制(C)眼位和头位移动较大(D)无焦外区

352、与单焦老视眼镜、双焦眼镜和三焦眼镜相比较,渐变热眼镜的优点在于()。

(A)无像跳(B)像差导致的视觉干扰(C)眼位和头位移动较大(D)水平视野宽度受限制353、双眼影像融合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即影像形成对应关系和影像大小基本一致()

354、在形式系数,当厚度和前面焦度不变时,折射率越小,眼镜的放大率()。

(A)越小(B)越大(C)无关(D)正相关

355、验配等像眼镜.首先选定等像眼镜倍率需求,然后决定()。

(A)中心厚度和后面焦度(B)中心厚度和前面焦度(C)折射率和前面焦度(D)折射率和后面焦度356、采用不同的形式系数可以制作出不同放大倍率的平光眼镜,称为()镜片。

(A)放大(B)无焦(C)等像(D)平光

357、菲涅耳三棱镜常用于矫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复视、混淆视、集合不足和眼球震颤()

358、从后透镜公式可知,当透镜的一面为平面时,透镜的焦度与透镜的()无关。

(A)折射率(B)曲率半径(C)折射面焦度(D)厚度

359、菲涅耳球面透镜的侧切面由系列微小近似直角三允形组成,越到镜片的边緣三角形的()。

(A)斜率越大(B)斜率越小(C)斜边越平(D)邻面锐角越小

360、当光线通过菲涅耳三棱镜时,与通过原来的大三棱镜的功能相比()。

(A)折射角度小(B)折射角度大(C)折射角度不变(D)折射角度不一致

361、非球面设计不能扩大镜片焦度设计范围。()

362、透镜的偏心率e值>1.称为()。

(A)球面(B)非球面(C)双曲线面(D)抛物线面

363、透镜的偏心率e值>0,<1,称为()。

(A)球面(B)非球面(C)双曲线面(D)抛物线面

364、透镜的偏心率e值=0,称为()

(A)球面(B)非球面(C)双曲线面(D)抛物线面

365、眼镜几何像差主要分为两大类:单色像差和色像差。()

366、相同的单色光通过光学系统后的像差是()。

(A)球面像色(B)色像色(C)双色像差(D)单色像差

367、不同的率色光通过光学系统后的像差为()

(A)球面像色(B)色像差(C)双色像差(D)单色像差

368、色像差分为()和横向色差

(A)垂直色差(B)水平色差(C)纵色差(D)单色色差

369、光由光源发出后在三维空间向外推进形成一连续的球面波称为波阵面。()

370、光自点光源发出经人眼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一像的弥散圈,所以眼底黄斑部反射出的光线,其光波会()。

(A)变形(B)变大(C)变小(D)不变

371、衡量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是()

(A)波阵面像差(B)几何像差(C)像差(D)单色像差

372、眼的波阵面像差又称为()。

(A)单色像差(B)波前像差(C)色像差(D)几何像差

373、在标准光源下,锥体细胞高视敏度的波长为555nm。()

374、在标准光源下,锥体细胞最高视敏度的波长为()。

(A)550nm (B)555nm (C)550cm (D)555cm

375、双色试验法对应的有效屈光度矫正的范围为()

(A)0.25D (B)0.50D (C)0.75 (D)1.00D

376、人眼的色像差约为()

(A)0.50D (B)0.75D (C)1.04D (D)0.25D

377、屈光参差构成的成因有先天性异常和后天性异常。()

378、屈光参差的先天性异常的主要表现为()

(A)眼外伤(B)白内障(C)发育不足(D)角膜病变

379、单性近视屈光参差表现为一眼为正视眼,另一眼为()

(A)弱视眼(B)散光眼(C)远视眼(D)近视眼

380、混合性屈光参差表现为一眼为正视眼,另一眼为()

(A)弱视眼(B)散光眼(C)远视眼(D)近视眼

381、两眼屈光度不等,相差3.00D以上者为屈光参差()

382、两眼屈光度不等,相差()以上者为屈光参差

(A)3.00D (B)2.50D (C)2.00D (D)3.50D

383、屈光度每相差0.25D,物象大小就要相差()。

(A)5% (B)0.05% (C)0.5% (D)2.5%

384、如两眼视网膜物象大小超过(),则无法融合,产生视疲劳。

(A)5% (B)0.05% (C)0.5% (D)2.5%

385、屈光参差发生的年龄越小,其弱视程度就越深。()

386、12岁以下的儿童屈光参差应尽早发现,尽早()。

(A)全部矫正(B)部分矫正(C)不矫正(D)激光手术治疗

387、屈光参差发生的年龄越小,其()。

(A)弱视程度就越深(B)弱视程度就越浅(C)弱视程度不受影响(D)弱视不需矫正

388、屈光参差都屈先天性的,()以下儿童适成性强,尽可能及早全矫。

(A)8岁(B)12岁(C)16岁(D)18岁

389、老视是一种屈光不正的现象。()

390、老视是一种()现象。

(A)远视(B)近视(C)屈光不正(D)生理

391、老视的症状的出现并不仅仅取决于年龄,还与其他的因素有关,下列没有关系的是()(A)屈光状态(B)工作性质(C)身体健康(D)远视

392、老视不能(),因将会使已逐渐衰弱的调节力加速衰退。

(A)不矫正(B)过度矫正(C)过浅矫正(D)不矫正近视力

393、老视眼的发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其最前期表现常是看远看近都不淸楚。()

394、老视眼的主要症状很多,下列不属于的是()

(A)远用不清楚(B)字体重叠(C)头晕思睡(D)眼干涩

395、老视验光的前提是()

(A)被检查的年龄(B)矫正远视力(C)被捡查者的调节(D)矫正近视力

396、老视不能过度矫正,其原因是()

(A)避免集合力加速衰退(B)避免调节力加速衰退(C)避免产生内隐斜(D)避免产生外隐斜397、老视眼视近困难,最好的办法是验光,配戴适度的老视镜。()

398、50岁,男性,正视眼阅读距33cm,调节力+2.50D,根据1/2原则,老视阅读镜度数为()。

(A)+1.25D (B)+1.75D (C)+2.50D (D)+3.00D

399、55岁,男性,正视眼阅读距33cm,调节力+1.50D,根据1/2原则,老视镜度数为()。

(A)+1.25D (B)+1.75D (C)+2.25D (D)+2.75D

400、60岁,男性,正视眼阅读距33cm,调节力+1.00D,根据1/2原则,老视镜度数为()。

(A)+1.25D (B)+1.75D (C)+2.25D (D)+2.75D

401、眼在调节过程中,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体、睫状肌、角膜。()

402、眼在调节过程中,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体、睫状肌、()

(A)角膜(B)悬韧带(C)瞳孔(D)虹膜

403、在调节时,当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睫状体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加强为()(A)调节状态(B)调节远点(C)调节幅度(D)调节近点

404、在调节时,悬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

(A)调节状态(B)调节静止(C)调节幅度(D)调节近点

405、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轭的视轴上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406、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轭的视轴上一点称为()

(A)调节状态(B)调节远点(C)调节幅度(D)调节近点

407、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个范围称()

(A)近点范围(B)远点范围(C)调节幅度(D)调节范围

408、在调节时,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为()

(A)调节状态(B)调节静止(C)调节幅度(D)调节近点

409、看近时同时发生的调节、集合、瞳孔缩小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410、以下选项中不是近反射三联运动的是()

(A)瞳孔放大(B)集合(C)调节(D)瞳孔缩小

411、当两眼同时注视4m远处物体时,所作的集合是()米角。

(A)l/2mA (B)l/3mA (C)l/4mA (D)l/5mA

412、视近物时人眼发生调节过程,即睫状肌和悬韧带分别(),从而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加强。

(A)收缩、紧张(B)放松、紧张(C)放松、松弛(D)收缩、松弛

413、远视眼注视物体时所使用的调节依其远视度而加强。()

414、近视眼远用度数为-1.00D,在看33cm时所用的调节为()

(A)0.00D (B)-1.00D (C)+1.00D (D)+2.00D

415、远视眼远用度数为+1.00D,在看33Cm时所用的调节为()

(A)+4.00D (B)-4.00D (C)+1.00D (D)+2.00D

416、正视眼,在看33Cm时所用的调节为()

(A)+4.00D (B)-3.00D (C)+3.00D (D)+2.00D

417、不论正视眼、近视眼、远视眼,其调节幅度都是一样。()

418、在注视相同距离物体时,远视眼要比正视眼多使用调节,多用的调节力就等于()。

(A)远视度数(B)近视度数(C)散光度数(D)近用度数

419、在注视相同距离物体时,()要比正视眼多使用调节,多用的调节力就等于远视度数。

(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弱视眼

420、在注视相同距离物体时,远视眼要比()多使用调节,多用的调节力就等于远视度数。

(A)近视眼(B)弱视眼(C)散光眼(D)正视眼

421、调节不全是指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下界,而呈现调节机能不充分的状态。()

422、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下界,而呈现调节机能不充分的状态,称为()

(A)调节不全(B)调节痉挛(C)调节麻痹(D)调节反应不良

423、由于副交感祌经兴奋过度,致使陡状肌张力异常增加,引起持续性的痉挛状态,称为()(A)调节不全(B)调节痉挛(C)调节麻痹(D)调节反应不良

424、调节聚焦能力下降,其最突川症状是迮改变视物距离吋,无论由远到近、由近到远,都不能立刻看清物体,称为()

(A)调节不全(B)调节痉挛(C)调节麻痹(D)调节反应不良

425、集合就是当近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同时向内转动使视轴正对物体。()

426、参加眼睛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睫状肌、悬韧带。

(A)晶状体(B)玻璃体(C)角膜(D)房水

427、人眼在调节时的关系是:()

(A)睫状肌收缩、悬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B)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C)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扁平(D)睫状肌收缩、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凸428、集合近点距离以()为单位。

(A)分米(B)毫米(C)厘米(D)米

429、调节范围是从距离角度來表达调节幅度的()

430、下列哪种屈光状态的人眼看近所用的调节最大()

(A)+1.00 (B)+3.00 (C)+1.00 (D)-3.00

431、一近视-3.00DS调节近点10Cm,其调节幅度为()。

(A)+3.00D (B)+1.00 (C)+7.00D (D)+13.00D

432、远点与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为()

(A)调节远点(B)调节近点(C)调节范围(D)调节幅度

433、两眼视轴由无限距离转向眼前正中线之一点集中注视时,形成集合角。()

434、测量集合程度的单位为()。

(A)米角(B)厘米(C)毫米(D)米

435、两眼视轴由无限距离转向眼前正中线之一点集中注视时,形成()。

(A)调节性集合(B)张力性集合(C)近感性集合(D)集合角

436、注视33Cm距离物体时,眼的集合角为()。

(A)3CM (B)3.00D (C)3mA (D)33mA

437、近视眼因少用或几乎不用调节,使眦状肌呈薄弱状态。()

438、远视眼注视物体时所使用的调节依其远视度而()。

(A)加强(B)不变(C)减少(D)视情况而定

439、在验光时由于调节张力的干扰,从而使近视眼的测定结果()

(A)偏浅(B)偏深(C)无影响(D)加强

440、一患者-1.00D近视眼,注视物体距离为5cm,集合力为()

(A)4mA (B)1mA (C)2mA(D)5mA

441、集合功能不全主要见于屈光不正者,如近视眼、高度远视眼、低视力、屈光参差等。()442、集合功能过度易发生在未矫正的()或近视眼戴镜。

(A)远视眼(B)散光眼(C)弱视眼(D)低视力

443、集合功能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头痛、视力模糊、眼部不适、()。

(A)眼压高(B)血压高(C)复视(D)斜视

444、散开功能过度时视远时两眼()过度散开,视近时复至正常。

(A)视线(B)视轴(C)光轴(D)固定轴

445、在验光时由于调节张力的干扰,从而使近视眼的测定结果偏深。()

446、若-2.00的近视眼未娇正时阅读33Cm远处的书刊所作的调节是()。

(A)2D (B)1D (C)3D (D)5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l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