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

更新时间:2024-06-21 2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指数)。

1. 我国长期负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

负利率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之。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国际上已经承认了 负利率的存在时通胀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个必然现象。在我国,亦可以从历史数据上洞悉负利率是否事实存在。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1 / 11

我国1980—2010年CPI指数及银行一年存款利率一览图30百分比2010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CPI指数(%)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10年份

2、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

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所以,我国长期的通胀局势以及政府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两个主要原因。

2 / 11

2.1我国通胀高居不下

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增长在10%左右。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

79.27%。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 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高涨的重要推手。同时,全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

3 / 11

2.2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低利率政策是诱发负利率的一个首要因素。在通胀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仍稳如泰山地实行的低利率很显然无法尽追赶上日益飙升的CPI。尽管如此,政府仍然维持低利率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因素。

1.政府担心应对通胀提高利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外需下滑导致中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来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资源、资本、政策的政体架构使得这一思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已达9成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以及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施压,外需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打击。为维持经济数字上的名义增长,反而要求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持续投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难以对货币政策收缩。

2.地方债的快速积累使政府加息投鼠忌器。2008年以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11年地方债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8年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对地方GDP发展的追求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软约束效应,导致地方上各类融资平台基本上很少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率何融资风险。如果此时加息,则地方债务成本增大,加上高利率对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市场的挤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3.人民币汇率面临国际压力,导致政府在利率工具的使用上瞻前顾后。此时提高人民币利率应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内贬外升”的畸形货币格局会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将对资产泡沫明显抑制,也会促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内外投机资本加速外流,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部分过度夸大低利率对经济正面影响的错误理念也左右着货币政策调整。一是通过延长货币宽松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理念。低利率支撑下的宽松流动性通过推动通货膨胀,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代价减少政府债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近期不断倡导的“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居民名义收入的大幅提高逐步抹平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减弱通胀带来的冲击,从而减少政府刺穿泡沫带来的经济阵痛和金融风险。但这种思路还停留在一厢情愿的阶段,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是通过保持低利率下经济的高增长对拉动就业的理念。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以政府主导的国退民进不但没有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反而由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压,使得就业情况恶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促进就业为名义的低利率政策是站不住脚的。

4 / 11

3、负利率下居民仍倾向于存款

在负利率格局下,与其把钱存入银行,不如用作其他渠道的投资更能达到保值增值效果。但投资理财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观念,而负利率却并不是突然有之。可以说,中国的负利率现象之所以如此频繁的出现,而且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这都与储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

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一般来说,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生活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满足今后的生活开支、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购买房产或养老,储蓄存款中的前两个动机日益增强。这导致出于盈利目的而持有存款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也就造成了存款对利率的反应相对不敏感。

2、金融市场风险的大量存在。由于企业尚无法对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氛围相对较浓。一些人通过低买高卖谋取差价以获利,不时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无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管理风险,故尽管存款在负利率条件下产生负收益,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3、合适的投资工具较少。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发展,股票、基金、保险等市场不断壮大,银行、证券、信托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但收益波动性和巨额负收益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投资这些产品后连呼上当,于是又将资金转回到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在负利率下依然进行储蓄存款,实在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5 / 11

4、负利率的影响及利弊分析

4.1长期负利率实属无奈

其实中国出现如此严重的负利率现象实属无奈。应对我国飞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政策上是选择激进配合还是稳扎稳打就变得很难取舍。高通胀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必然是给势头正猛的中国经济泼了一盆冷水,许多抗风险能力较差的行业很有可能一蹶不振。退出,意味着对经济增长贡献近9成的投资大幅下滑,这是以GDP增长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各级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约7.5万亿的地方债和建立在房地产泡沫之上的“土地财政”经营模式,都可能随着利率的提高面临崩塌的危险。因此说,通过加息退出持续了两年的经济刺激,必然面临很大的阻力。 4.2负利率带来的负效应

一、利率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经济持续处于粗放型低效率状态 1、导致错误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当实际利率利率过低甚至为负时,保值性和投机性投资的动机增强,生产性动机削弱,而且,在生产性投资中,一些效益相对较差的项目也获得贷款上马。传统的投资决策是只要投资项目内在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净现值大于零,该项目就有利可图。当利率偏低时,资金成本低,使原本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有利可图。但是一个项目一旦进行,就无法再返回,而且投资所需资金不一定在现有利率下一次筹到,未来利率可能上升,如果是一个无利可图完全因利率降低而执行的项目,一旦利率上升,很可能使这个项目变成一个错误的投资决策。国内人为的负利率现象是目前许多错误投资及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不利于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提高效率

政府过度压低利率,使资金使用者的成本大幅降低,资金提供者的利息收入大幅减少,目前国内资金使用者多为国有企业,这部分利息收入从一般储蓄大众移转至国有企业,加上政府采取高利差政策,一大块利润流入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不但减少了消费,而且让这些国有企业不思进取,总希望从政府政策中获得好处。在利率过低时,企业得到一笔贷款,相当于得到一笔补贴。使得借款企业没有压力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使企业无心关注如何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国有大企业由于其和政府间的关系以及拥有的可提供充分担保的资产,可优先获得银行贷款,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经常处于困难局面,不利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不利于银行等金融部门收益的提高。低利率对于一些负债较高的企业,能起到使其苟且存活的作用,但是不利于淘汰效益差的边际企业,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同国外竞争。此外,负利率首先影响的是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与压力。使银行不急于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

6 / 11

3、造成以牺牲长远发展利益换取短期繁荣

在中国,人们储蓄更多地为防病养老、儿女教育等考虑,因此,存在极大“刚性”,负利率地出现没有让人们大量减少储蓄,即使减少也只是调整了金融资产结构,适当增加股票、债券等各种直接和间接证券持有量,或转向投资房地产。这种投资不过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如果降息对拉动消费作用不大,将只会使资金的投放决定权由银行转移到家庭和企业。而银行等金融部门相对于家庭和企业部门更注重于长期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资金投放权的分散,必然导致社会长期性投资资金缺乏、短期性投资资金过剩,进而诱使企业进行分散、小型和低效的投资,诱发投机行为,使房地产、股市等或与之相关的行业虚火,造成经济的暂时繁荣。所以,低利率即使发挥作用也是以牺牲长远可持续发展利益换取短期的繁荣。 二、负利率现象导致我国出现了消费挤出效应

目前,我国持续的负利率现象非但不对刺激消费有所帮助,而且对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或抑制作用。因为目前消费受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预期收益的双重限制。

1、我国储蓄没有因负利率而减少

负利率未必起到降低储蓄扩大消费的功效。[1]据浙江省调查,在1999年对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意向的调查,城镇居民存钱的最大理由是防意外急需,排在前4位的储蓄理由分别是:防意外急需(65。8%)、子女教育(64。

2%)、养老(56。2%)和防病(51%),拿利息的理由仅排在11位,选择比例也仅为8%。从几年的低利率政策来看,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消费量的增长远小于储蓄额的增长。负利率导致了消费挤出效应。况且,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减弱规律的作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量将增加。

2、利息收入的下降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

在负利率的状况下,实际所得由家庭转移到企业。作为储蓄部门的家庭财产收入减少。

3、负利率还引起强迫储蓄现象

在中国目前金融证券资产空间分布极为不均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极易出现。比如,对于大城市居民来说,可以持有金融资产,但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获得证券等非实物的金融资产则相当困难。于是出现了被迫储蓄现象。这表明实际中存在着货币过剩的现象,表明社会中存在着抑制型通货膨胀。利率的过低还常常诱使生产资料需求和投资扩大,把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生产要素转用于制造资本财货,从而势必引起消费品产量的相对减少和价格上涨。这时,对货币收入不变和货币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消费品价格上涨速度的广大消费者来说,他们因消费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和昂贵而非自愿地减少他们的消费,因利率下降而引起的投资膨胀所形成的新实物资本(厂房、设备、商店等)就是由这种“强迫储蓄”提供的。

7 / 11

三、负利率促使经济中流动性过多,资产价格快速上升,经济泡沫不断累积 长期盛行的负利率,造成经济中资金过于充裕,过去三年,名义GDP增长52%,M2货币发行增长62%。储蓄不断增长,使银行向外贷款的冲动加大。而且,大量富余的资金为寻求回报纷纷投向房地产、股市等高回报行业。前几年,由于人们对股市信心缺乏,资金不愿进入,大量资金转向其他高回报的行业。信贷扩张前期,制造了一个重化工业投资热,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信贷扩张后期,制造了一个房地产热,先是上海、北京,后有二线城市,之后是全国性的、空前的房地产炒作。

四、负利率导致我国产生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影响了就业问题的解决 由于资金成本低,资本替代效应很容易发生。资金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高,在资金价格严重低于均衡水平情况下,企业倾向于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当利率为负时,国内大量的资金涌入资金密集型行业,产生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比如,从1994年以来,国内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全面上升(主要表现为资本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就业增长速度达6倍),对促进就业极为不利如果让所有生产要素价格都反映真实稀缺性的话,资本价格很高,企业家的动力就会以劳动替代资本。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增加就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大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执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会提供完全不同的就业前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五、负利率导致出口产品要素成本低,产业升级缓慢

几年来,中国的外贸出口强劲,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要素成本低,产品价格竞争力大。这里的要素有土地、劳动力及资金等,而资金的成本低就是利率的低水平。典型的高储蓄率,不仅支持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支撑了西方某些赤字大国的财富和经济运转,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要素收入被极大地压低。没有私有产权的土地,使大部分中国企业产品价格中只包含了少量的地租要素成本,大部分国有企业几乎不考虑地租成本而把这种土地要素收入免费搭配在产品中输送给进口国。大部分亚洲国家企业都能够享受到本国高额储蓄和低廉资本的好处,并且把这种好处廉价折进出口产品中,创造巨额贸易顺差。

六、负利率还产生财富转移效应

在人为压低利率的管制下,政府能够通过管制的方式把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目前银行体系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25%,而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达12%以上的水平,相差6倍多。对于目前国内15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如果以市场化民间信贷市场利率来计算,那么一年财富转移就达1.5万多亿元。如果不以这种市场化利率来计算,储蓄存款利率若上升3个百分点,那么一年的转移财富就达4500亿元。而这种社会财富制度化转移,不仅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地向少数使用这些资金的资金密集产业转移(如房地产),也使居民财富迅速减少,消费力不断下降。

8 / 11

由于政府过度压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的出现,使资金使用者成本大幅降低,资金提供者利息收入大幅减少。目前,国有银行仍主导着国内信贷市场,而信贷市场70%以上仍为国有企业所占有。低利率政策使利息收入和高利差(其利大部分转给国有银行)这样一大块利润由一般储蓄大众移转至了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长此以往,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将难以有动力进行改革。流动性过高,存款居高不下,在存贷差不断加大的形式下,闲置资金过多,银行经营也受到考验。

4.3负利率的正效应

一、刺激投资与出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二、避免过多的资金流向实体领域和高利贷市场

可以吸收大量的流动性,使得资金流向证券市场的虚拟领域进行消化,避免过多的资金流向实体投机领域囤积居奇,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到恶性的通胀,否则一定是恐慌性的抛售债券抢购商品造成恶性通胀

二、使各方的损失得到合理的分配

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像前面论述的那样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是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相反地如果实行负利率政策使得金融业也在通胀中承受损失,那么金融资本本身就有抑制通胀的强大需求,而且负利率使得已发行债券和股票增值,也保护了金融资本的利益,同时在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大量备付现金的情况下,金融业的资金成本本身就是负利率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负利率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得以合理分配,产生抑制通胀进一步发展的负反馈,保障通胀不向恶性通胀发展,

三、促使货币的持有者进行投资进行创造

对于货币的价值本身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货币的购买力,另外一个是货币的时间收益价值利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是货币的直接的贬值,而货币的负利率使得货币的时间收益价值为负值。而在时间上的贬值却使得社会依靠货币持有享受原有财富食利的人受到损失,这样的政策促使社会上货币的持有者进行投资进行创造,对于社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货币主义注入流动性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如此,遏制社会食利促进社会创造,而正利率和浮动利率就是保障了货币持有者的货币渔利食利。

9 / 11

5、改进措施 一、不对称性加息 二、增加投资渠道

三、调整信贷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四、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

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度, 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上限 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结:鉴于我国国有金融体系坏账以及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等,隐性财政赤字较大,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倾向于实行低利率政策,阶段性的负利率利率固然对经济走出低谷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面对上述问题的显现,负利率弊端已十分明显。表面经济繁荣的背后,许多隐忧在潜动,如果不尽早排除这些潜忧,任其发展下去,那么损害的只有是长期的经济增长。

10 / 11

11 /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