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

更新时间:2024-04-24 23: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游医形象

引言:

清末刘鹗创作的《老残游记》,本是为帮助他的朋友而作,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的影响之深,为社会广泛认可。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由于家盗贼案和齐东镇贾家“灭门”大案引出玉贤、刚弼两大“清官”形象。小说借老残这一游医的见闻,表达对表为清官而实为酷吏的“伪清官”的揭露与批判。同时,也借老残之口表展现他对于清末整个现行官僚体制的看法与态度。

一、刘鄂和《老残游记》

刘鹗出身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学识博杂。刘鄂早年科举不第,二十四岁时,曾去扬州与毛庆蕃一起,拜从太谷学派李光昕为师。

他曾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后来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刘鄂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老残游记》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素

材。他学识博杂,则为其作品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受太古学派思想的影响。这种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让他在对待社会问题上,只能上升到批判官僚的层面,这对他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老残游记》作于清代末年。本是无心插柳,据说是为帮助他落难的友人,不经意发表而风行于世,乃至影响不凡。

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二、《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江湖游侠 (一)《老残游记》中的清官

在封建社会中,清官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与崇敬,历史上也不乏人们所期待的清官,如包拯、海瑞等。他们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常为民请命,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人们多是歌颂清官,而对贪官污吏加以大量的揭露和批判。而《老残游记》中,作者却花大量的笔墨, 揭露一干清官的种种形迹,借一系列的冤假错案,展现“伪清官实为真酷吏”的景象。

小说中最突出的“清官”形象有两个,一是玉贤,一个是刚弼。小说中以“老残”的视角展现了这两大“清官”的所作所为。

1、给强盗做兵器的玉贤

小说在第三回说起玉贤,以几个饭馆客人的闲谈侧面描写玉贤的清廉刚正,小说第四、五、六回,老残一路游历,以其所听闻的三件事侧面反映这“伪清官”。其一便是,于家屯强盗事件,其二便是杂货店主儿子吃酒胡言冤死之案,再是客店主人妹夫白布之案。

于家屯强盗案中,玉贤武断专横,不分是非曲直,直接将于家三父子收于站笼之中。文中陈仁美为吴氏请旌表,玉太尊笑道“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话说的好,斩草要除根。”

而客店老板又说,那移赃的强盗,听见这样都后悔的了不得,说:“我当初恨他报案,毁了我的两个兄弟,所以用个借刀杀人的法子,让他家吃几个月官事,不怕不毁他一两千吊钱。谁知道就闹得这么厉害,连伤了他四条人命!委实我同他家也没有这么大的仇隙”

强盗的一番话与玉贤的所作所为相对比,强盗尚且有其底线,而像玉贤这类官吏,虽是百姓的父母官,实际上为达目的,有意残害无辜,更能展现其酷吏的本质。作者正是通过饭店食客、客店老板、杂货店主等一一向读者揭露了玉贤这一“清官”明面上是如何的“清廉”、“不要钱”,实则是“真酷吏”之象。

苛政猛于虎,掌权者打着善的旗帜却做着恶的事情,却不自知,这比烧杀抢夺的强盗有过之无不及。正如文中杂货店铺老板所说“江南真是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百姓有苦不敢言,有冤不敢诉,一方面是这猛于虎的苛政,另一方面正如

文中于家姑爷所说的官官相互。这便如同一个巨大的牢笼,使得百姓捂住嘴,不敢言,如同杂货店老板一样,儿子被害死,也只能含泪称玉太尊为清官。

玉贤这种“路不拾遗”的“丰功伟绩”,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他们的做官哲学是:要紧的不是人命,不是冤情,而是他们个人的前程,他们的乌纱帽。无数百姓的鲜血、枯骨把这些“不要钱”的“能吏”层层抬了起来。

2、刚愎自用、独断专横的刚弼

第十五回,黄人瑞向老残讲诉齐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刚弼一来就是严刑逼供魏家父女。刚弼,谐音刚愎,正是刚愎自用。刚弼断案,只听一面之词,再因魏家官事愚忠,期望用钱向刚弼买下魏家父女两条人命,却中了刚弼的套子,刚弼以此为据,独断而行,直接定了“杀人凶手”,再屈打成招,硬要坐成个故杀。正如文中魏氏所说“刚大老爷!你不过要成就我个凌迟的罪名!现在我已遂了你的愿了。既杀了公公,总是个凌迟!你有何必要坐成个故杀呢,你家也有儿女呀!劝你退后些罢!”,刚弼一笑道:“论做官的道理呢,原该追究个水尽山穷,既然已如此,先让他把这个供画了。”

掌权者不明是非曲直,完全按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评辩是非,一手遮天,杀民如贼,硬生生将贫民百姓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才有魏氏这血泪之诉。

刚弼这类官吏任意杀伐百姓,致使百姓“人不如鸟”。正如老残所思:“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杀害他,又没有网罗来捉他,不过暂

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于饥寒之外,又有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官吏们如此伤天害理、残酷暴虐的目的,只不过是要博得一个“清官能吏”的美名,“急于做大官”。

刘鹗笔下刚弼这类所谓的“清官”,“自以为不要钱”,刚愎自用,主观臆断,滥杀无辜,使百姓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是“不要钱的酷吏”作者借老残之口,抒发对这类伪清官的控诉与批判。

(二)《老残游记》中的游医老残

小说写这一江湖游医老残。正文中第一回就介绍了“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号。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同,所以学也来曾进得一个。这老残既无祖业可以守,又无行当可做,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能治百病,所以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他一路游历,山东古千乘地方治黄瑞和之病;救登州蓬莱阁大船之险;治高公馆小妾喉病;除曹州强盗之乱;解救翠花、翠环;破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然而他虽为江湖游医,治病糊口,实则也是在医治社会之病。

清朝末年,家国动乱,社会腐败,滋生出种种惊天不平事,整个社会是病态的。小说中的社会实则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投影,作者正是借老残所见之现状反映现实。

再说老残之于玉太尊、刚弼,某种程度上前后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人物形象。后者是残害百姓,一心谋前程,急于做大官。前者如文中所说;“天下事冤枉的多着呢,但是碰在我辈目中,尽心尽力替他做一下子就罢了。”是个仗义正直之人,江湖行医,一身侠气。他除盗患、救二翠、破冤案,遇见不平事,便解决不平事,他的身上有着侠义之气。

三、《老残游记》中官、医结合解决社会问题

小说中,老残所遇之事,以玉太尊强盗案、齐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为例,最终都以官与游医老残相结合而解决,这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作者对于封建官僚制度的态度。

刘鹗出身官僚家庭,从小便随父亲官职调动而行。他从小受到这种官僚气息的浸染,接受的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子的气息。在思想上,他逃不开封建社会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范畴。如同他在《老残游记》中所写,对于像玉贤、刚弼这类伪清官,他始终持批判态度,然而对于清王朝整个统治体系他却未曾有过只言片语。他认为这样的体系是不错的,坏就坏在这种体制之下个体官僚的败坏,让整个体制彷佛也是败坏的,所以,问题最终出在个体官僚上,而不是体制的问题。

个体出现问题,需要纠正,于是就有了老残这个体制之外的人对其进行“医治”。正如文中所见,老残在除曹州强盗之乱、解救翠花/翠环、破东镇贾家十三口“灭门”惨案时都依靠了官府的力量。

结语

刘鄂创作《老残游记》,揭露伪清官残害百姓之象,开中国历史之首。作者借老残之口抒己见,托小说之事,绘社会之实,批判清末种种恶相,无心插柳,却成大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g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