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更新时间:2023-06-01 19: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管理学院

民族理论课程论文

题 目

姓 名

所在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通信工程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得 分

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摘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保证,因而也是我国诸多民族政策中的核心政策。

关键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一、中国共产党则始终民族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平各民族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平等的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地位而不能够受到同等对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逐渐出现了平等的观念。这种平等观念代表了人类对于自身权利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民族平等的口号,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京城与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直接相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民族国家因此成为实现民族统一与强大,保障每个公民的安全和利益的主体,从而也成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必要条件。资产阶级通过提出民族平等的政治口号发挥了舆论支持的独特作用,即强化了民族的认同,又把同一民族的成员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中国共产党人把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联合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的地区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施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基于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第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何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是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完全一致的。第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事业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事业中,逐渐消除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

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

民族关系和睦,政治就稳定,紧急就会发展;民族关系恶化,国家的统一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就会受到破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

三、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人民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视民族团结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每一个公民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接,每一个公民都有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自觉地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信,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在中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我国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

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地区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今天,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飞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56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些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多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②刘先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49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