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更新时间:2024-04-06 14: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 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 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 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 托马斯.阿奎那: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政治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

1

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五)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六)其他观点: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一)政治的涵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涵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1. 强调了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 2. 强调了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 3. 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1)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2) 政治的本质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①首先包含人们的利益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

②包含人们的政治权力关系,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关系; ③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配关系。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

2

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 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地集中反映: ①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1. 共同点:都是上层建筑;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2. 区别:

①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定的社会规范;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实施,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③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关系中发挥作用;

3.法律的反作用,使之合法化。 (三)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四)政治与道德 1.区别:

①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②道德不具强制性;③道德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联系:

①使之为统治者服务;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3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涵义 (一)政治学的涵义 1.一般说法

(1)政治学的研究国家问题地科学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利,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利的获得和应用的科学 (3)政治学是对公共事务、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 (4) 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 2.本书的观点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政治学是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二)政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政治学与哲学 2. 政治学与经济学 3. 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4. 政治学与法学 5. 政治学与法学

二、政治学的构成 (一)大分类

1.按性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功能分,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3.按角度和层次分,宏观政治学和 微观政治学 4、研究方法分,规范政治学和实证政治学 5.按研究对象的状况分,静态政治学和动态政治学

6、我国: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政治学方法论、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

4

(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划分 1. 政治学理论 2. 政治制度 3. 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特点 1. 抽象性 2. 一般性 3. 基础性

(四)政治学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1. 作为社会政治文化地核心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 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作为政治科学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对于政治学的科学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

(2)前者思辨,后者以资料为据;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A .奥古斯丁《论神之都》和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蒙昧主义、禁锢主义

(三)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1.14世纪始于,

马基雅否利(意大利)《君主论》和博丹(法)《共和六论》

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2.17、8世纪

格老秀斯(荷)、斯宾若莎(荷)、霍布斯(英)、洛克(英)、伏尔泰(法)、孟德斯鸠(法)、卢梭(法)、杰佛孙(美)、潘恩(美)、汉密尔顿(美)

5

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创造了自然法,并提出了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边沁《政府简论》《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穆勒《论自由》《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

孔德《实证政治体系》、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庸俗。

4.托马斯.莫尔(英)、康珀内拉(意)、梅叶(法)、摩莱里(法)、马布利(法)、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空想社会主义,拼击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建立社会共有、共同劳动、和谐一致的共和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源泉) (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西方政治学的两个发展方向:

(1)政治理论方向:①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②方法体系多样;③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 (2)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

③强调以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④认为政治学价值中立; 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

⑥分析在于政治的“实然”,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1.科学性2.阶级性3.革命性4.实践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6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1. 历史唯物主义

2. 唯物辩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②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 ③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的统一; ④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

⑤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比较分析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角度.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分析

(三)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以“事实-价值”的关系为基础 (一)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哲学研究方法 2. 历史研究方法

3. 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二)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方法 2. 经济学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研究方法

4. 借助自然科学的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②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③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第二编 政治关系

7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三层递进关系:

1. 首要的和基本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2.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政治权力关系。

3. 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关系,确定了人们进行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人类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1. 任何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地本质要求;

2. 任何利益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这造成了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在政治权利上还原为政治权利的规范性、自动性、不断发展性和手段性。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 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 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2) 利益是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3) 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性

(一)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

1.自我实现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这源于人的需要的自我满足。

2.任何利益不仅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3.该矛盾对利益本身、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的意义

8

①对利益本身,它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地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利益关系,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③对政治生活,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它还铸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最为基本的特性。 (二)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三)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四)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一)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1.利益主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2.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①纵向上,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地社会群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地联系。

②横向上,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系。 二、共同利益

(一)共同利益的涵义和特点 1. 共同利益的涵义 2. 共同利益的特点 (1)客观性 (2)独立性 (3)稳定性 (4)相对性 (5)群体性

(二)不同层次的共同利益 (1)集体利益 (2)集团利益 (3)阶层利益 (4)阶级利益 (5)民族利益

9

(6)社会利益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的一面。

包括两个向上方面:

①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横向矛盾; ②利益矛盾又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矛盾-纵向矛盾。 (一)横向利益矛盾

1.横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

(2)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主观条件。 2.造成利益主体之间差别的原因 (1)个体的自然差异 (2)劳动分工造成的不同 (3)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4)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不同 (5)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横向利益存在的两种形态: (1)对抗性的存在 (2)非对抗性的存在 (3)两者可以转化 (二)纵向利益矛盾

1. 纵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部分的利益各自的不同特性;

(2)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2.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的不同特性主要表现: (1)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差别 (2)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差别 (3)当前性和长远性的差别 (4)非根本性和根本性的差别

3.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和共同利益。

10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二)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三)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四)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二)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三)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四)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一)一般的观点 1.中国的

(1)衡量审度;(2)制约别人的能力 2.西方的

(1)霍布斯: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有意努力的产物;

(3)马克斯.韦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4)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决策的过程; (二)本书观点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

2.涵义: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3.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一)客观构成因素 1.生产资料

11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

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是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两极,占有生产资料往往导致占有物质财富。 3.暴力

(1)暴力的构成要素: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2)暴力的特殊性: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机动性;具有直接的强制力。 (3)暴力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为自身的存在基础。

4.还包括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 (二)主管构成要素 1.能力素质

是政治权力主观因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动的基础。 2.身份资格 3.理论和策略 4.组织

5.已有权力、实际政绩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本质特性:由所属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本质决定的 (一)主体利益性 (二)强制约束性 (三)专属排他性 (四)扩张延展性 (五)多重职能性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一)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政治权力主体 1. 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 2. 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3. 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4. 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12

5. 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二)按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1.社会公共权力

(1)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使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产生国家后,表现为国家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的特点: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2、执政党权利

(三)按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 1.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 2.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四)按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 1.立法权(首要) 2.行政权

3.司法权-构成:侦定权、诉讼权和审判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一)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主要是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2.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以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1)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对比力量不相上下,都有妥协的要求; (2)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

(3)不同性质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的共同利益。 (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公权力之间的关系 1.本质是一样的,但范围不同,存在差别。

(1)任何阶级社会中的执政党都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支配社会公共权力; (2)执政党的权力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 (3)根本利益一致的执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2.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1)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在权力关系方面的体现 (2)根本利益相同,性质不仅相同的政党权力之间 (三)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

(四)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13

1.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明确的目标指向 2、特定的效益。

3、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4、双刃剑的效用

5、政治权力的作用后果常常呈现出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二)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1.暴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时事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3.命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切字节的意志,约束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一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灵的沟通,进而贯切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施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器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7.处罚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从政治关系看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借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二)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 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

14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4、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反映政治发展水平 (三)从社会生活看

1.政治权力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4、规定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一)权利的涵义 1.中国的观点 2.西方的观点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

所谓权力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1.权力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官司决定的

2.权力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

3.权利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直在社会法律形式中的体现,是政治权利的延伸。 4.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三)本书关于权利的观点

(四)政治权利的涵义: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利益。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

15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1)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不可分割; (2)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互为条件; (3)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 (4)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都须由枪支的法律保证。 (5)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宗指向都是利益的实现。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的规定。 4.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 (一)主体相对个体性 (二)法定规范性

(三) 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 (四) 政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 1.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 2.氏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

3.氏族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不是法律确定的,而是道德习俗上确定的 4.氏族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 1.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 2.政治权利具有宗法等级制的特色 3.政治权利第一次和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 4.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相分离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利]

1.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 2.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

3.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制和僧侣制紧密结合 4.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权利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16

2.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3.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实际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 4.以其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广泛性: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广泛享有的权利 2.公平性: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

3.真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其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资格,也是实现人民政治权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英国:1679,《人生保护法》;1689《权利法案》; 美国:1776,《权利宣言》;1776,《独立宣言》; 法国:1789,《人权宣言》。

1.自由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罢工自由 2.诉愿权:宪法诉讼权、行政诉讼权、选举诉讼权 3.参政权: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免权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监督权与罢免权

4、诉愿权: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要求赔偿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一)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 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展 (四)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编政治行为

一、 政治行为的涵义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17

二、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

政治活动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具有季节性; 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政治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 政治行为的方式:政治行为模式;

三、政治行为的分类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1.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2.政治策略: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3.战略和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内容上: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斗争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得到正指导规律; 时间上:战略运用于相对长远的斗争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比较短;

作用方式上: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比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因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

目标上:战略是长远利益,策略是眼前利益。

(2)联系:不同的范围,相互转化;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于战略,并为战略服务。 4.为了实现战略性的任务,政治斗争的策略常常表现为某种政治妥协 5.有理、有利、有节是指导政治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6.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做到: (1)分析客观实际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随变而动

(4)参考历史,吸取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 一、 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一) 神权统治论

神权统治是由原始的宗教迷信发展而来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二) 父权统治论

父权统治实质上是一种血缘统治论,它将政治统治视作为君王及其家族的世袭特权 (三) 契约统治论

18

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分为:契约君权统治和契约民权统治 (四) 精英统治论

统治阶级是少数权力精英所构成的,精英人物通过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 政治统治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

2. 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和控制。 3. 国体问题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有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和控制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一)政治权利基础 (二)公共职能基础 (三)社会心理基础 (四)社会基础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一)含义: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的承认,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认可。包括:

1.政治统治能否以及怎样在全社会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 2.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二)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

1.通过强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 2.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 3.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 (三)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要点

1.政治统治合法性偏重于心理的、伦理的或理性的支配 2.政治统治合法性中的意识形态 3.政治合法性与国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一)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利主体地位为出发点(二)以构建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为基本

19

内容

(三)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四)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五)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一)西方政治学划分

1.传统型权威的统治—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

2.魅力型权威的统治—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 3.法理型权威的统治—来源于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划分

1.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剥削 2.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1)是政治统治发展类型的最高阶段 (2)特征

是建立在多数社会成员占有财产基础之上的;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是以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行使的政治支配与控制行为; 公开宣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明显表现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两种政治行为的分离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一)法治(二)心治(三)绩治(四)理治(五)德治(六)强治 三、政治统治的作用

(一)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利主体利益和权利地位 (二)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三)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四)保证政治权利作用的效力 (五)保障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六)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第三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涵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一)各种观点

20

1.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2.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对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综合的整个社会组织进行理性的统一的集中管理 3.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二)本书观点 1.定义: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政治管理的主体:国家权力及其延伸的政治体系 目的:保障政治统治并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 方向与方式:自上而下地、自觉地进行约束或协调 客体:国家内部的全体社会成员 作用机制:金字塔式的伞状方式

2.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现存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一)共同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他们统一于国家的职能之中;都是实现利益的政治行为方式 (二)区别 1.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为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政治管理为一切贯彻统治意志的权力主体 2.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可以使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一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 3.原则和要求不同

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秩序和稳定;政治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效率 4. 目的和功能不同

政治统治是统治利益的直接体现;政治管理还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常任务重中会淡化阶级利益

21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1. 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2.管理主体: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是单一的,只局限于政府机关 3.权力特性:其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 (1)政治管理权力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决定了权力的任意性

(2)任意性:政治管理权力常与宗法权力、宗教权力乃至迷信的权力相互结合 4.管理功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表现:经济方面;社会利益分配方面;思想控制方面 5.管理方法方面:表现出简单性和落后性 6.管理机制:表现出明显的人治特征 二、现代政治管理

1. 现代政治管理是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2. 管理主体: (1) 以政府为主, (2) 政党

(3) 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一定条件下) 3. 权力特征: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 (1) 权力规范性表现在非人格化和受制约

(2) 独立性表现在政府与其他政治管理主体权力的区分

4.管理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开明性的功能,具有兼容多种利益的存在 5.管理方法:科学性和先进性 6.运行体制:法制 三、分类

(一)按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不同社会形态 (二)按功能: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司法管理

(三)按管理的不同对象:对社会成员、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管理 四、政治管理的职能

(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分配、维护、分配、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二)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把握、分析、解决利益矛盾)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22

(一)政治规划:预见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 (二)政治决策:公共性权威性、公共选择性

(三)政治组织: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 (四)政治指挥: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五)政治监督: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二、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2.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3、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途径 4、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5、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四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一)代表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政治参与是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二)本书观点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过程的行为 (三)政治参与的特征

1.参与主体上,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本质上,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

3.外延上,只局限于以合法的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参与目标和对象上,包括所有的间接和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政治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根本区别: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23

(二)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 1.自动参与 2.动员参与 3.消极参与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一)政治投票

1.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二)政治选举

1.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投票是选举中最明显的部分

3.政治选举需要经费,政治捐助就成为公民在这方面参与政治的方式 4.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政治结社

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四)政治表达

1.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2.类型 (1)政治集会 (2)政治请愿 (3)政治言论 (五)政治接触

1.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2.类型

(1)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2)社会主义社会:与政府官员面谈,座谈会的形式与政府官员沟通、信访、直接面见领导人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24

(一)经济发展

1.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锻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 2.经济反战是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3.经济发展促使政府与公民间的相互影响增大 4.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形式表示出来的 (二)社会地位 (三)政治心理 1.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

(1)个性特征,认为能影响政治家和政治决策的意识 (2)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程度

(3)公民关心政治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 2.政治动机

(1)中是可以得到的报酬 (2)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3)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

(4)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是不满意的 (5)拥有关于当前的知识或技能 (6)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 (四)政治机制 1.选举 2.政党制度 3.监督制度 (五)社会机会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作用1—政治方面

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 5.还表现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25

(二)作用2—社会方面 1.影响社会公平 2.影响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4.推动着人类的历史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1. 内容上 2. 模式上 3. 行为方式上 三、促进方式 1、促进经济发展

2、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素质

3、提高政府的威信与政治的文明程度,使政府能取信于民并树立良好形象 4、加强政府制度建设

第四篇 政治体系

第四篇 政 治 体 系

第一章 国 家

第一节 国家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

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他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分开来。

2.管理劳动说。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他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3.国家契约说。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他从国

26

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第二节 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1.君主政体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职。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

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2.共和政体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职期限。

共和政体可以分为贵族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

【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27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1.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基本特点是: a.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b.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c.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d.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e.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f.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

2.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联邦制国家特点:

其一,国家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政治权力;

其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其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其四,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政府拥有外交权,但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能力

邦联制国家特点:

其一,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而且只是在某些方面采取程度不同的一致性同;

其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邦联一般不设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

第三,邦联设有邦联成员国的协商机关,其成员主要有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务;

其四,邦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第三节 国家机构

28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国家机构具有的特性: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

在社会发展史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同时这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有: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大赦、戒严、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

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具体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

3.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职能一般有:其一,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决策、议案、提案;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管理,任免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处理对外事务

4.司法机关。

第二章 政 党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 一、

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定义:

1.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团体。这种看法以某种主义作为政党存在的基础,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因为主义不过是政党要求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而不是政党存在的基础

29

2.政党是选举的工具。未说明政党为何成为选举的工具,他把政党仅限于选举工具,忽略了政党的其他社会功能。

3.政党是一种政治权力的组织机构。把政党简单的归结为政治权力组织机构,既没有指明政党的基础,也没有指明政党与其他政治权力组织的区别

4.政党是人们挑选公职人员的工具。没有指出政党是哪些人挑选公职人员的政治工具,同时忽略了人们结成政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挑选公职人员,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 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按照区分政党的阶级利益标准,可以首先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资产阶级政党 1.产生方式包括:

其一,从议会中的不同政派,经过政治活动逐渐发展成独立政党; 其二,在议会外形成政党。 2、共同特点包括:

其一,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

其二,由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分子组成;

其三,以选举和议会斗争作为主要政治活动;其四,组织体系大多比较松散,选举活动之外少有全党统一的政治活动 无产阶级政党 共同特点包括:

其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其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四,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 其五,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30

三、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包括 1.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

3.不同的国家政体,不同的国家政体规定着政党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不同的作用,作用方式和程序

4.不同的选举制度,选区的划分,议员的产生办法,得票数,选举程序,计票方法也会影响政治制度实际形态

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1.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2.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3.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称为政党政治,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通常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

31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地位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特点。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主要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各种社会团体的领导来协调解决;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单独执掌国家政权,并有自己的党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特点是:其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存在着八个政党;其二,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其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有利于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 第二,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力量

第三,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防止政治腐败

第四,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的积极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第三章 政 治 社 团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含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32

第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追求特殊利益、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第二,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第三,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第四,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第三节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

1.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

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正常方式中还可以分为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直接表达方式有:

一是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活动人员直接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游说; 二是为政府公共决策人员提供信息和情报;

三是举行与政府官员、议员沟通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 四是直接支持政府官员及议员的竞选活动

间接表达方式是指政治社团利用本组织的会员、舆论工具或其他社团来影响政府公共决

33

策人员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

一是各级政治社团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二是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

三是参加中央及地方政府与青年、妇女、工人利益与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 四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作用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称为表示性功能。 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 政治社团的沟通性功能 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 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他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在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他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产生了影响; 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

最后,协调资本主义国家各阶级、各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其表现在:

一是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是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

三是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

34

第五篇 政治文化

第一章 政治心理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涵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某种感知,构成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主体上,是“政治人”

2.形成过程上,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 3.实质上,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过程,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反映形式上,政治心里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具体内容上,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征

(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

(二)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性(三)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四)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因素 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一)客观基础

1.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主要指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四个层面 (1)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 (2)政治心理的社会关系环境 (3)政治心理的政治制度环境

表现:它是政治心理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它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心理的变化

(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主观基础 1.构成

(1)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

35

(2)其心理结构 (3)其社会经验结构 (4)其个性倾向结构

2.个体气质和心理背景是构成政治主体个性特征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一)政治认识

1.定义: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认知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认知判断三个过程 3.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二)政治情感

1.定义: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2.构成: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3.政治情感是在政治任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政治动机

1.定义: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2.构成: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的构成 3.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政治态度

1.定义: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 2.特征

(1)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过程 (2)是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

(3)具有中介作用,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

36

第三节 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一)个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分类

(1)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被动积极型、被动消极型 (2)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冷模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政治心理 (二)群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特性:个性的特点;自发性;感染性 3.分类

(1)阶级政治心理

特征:共同的政治认知;相似的政治情感;共同的需求意识和动机 (2)民族政治心理 (3)大众政治心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一)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二)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三)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一)定义: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二)理解

1.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使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3.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得以更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37

(一)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表现在:

1. 不同阶级属性的人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2. 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3. 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支配性和主导性的作用 (二)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表现: 1. 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 2. 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3. 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三) 政治思想具有独立性 表现:

1. 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 2. 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 3. 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四)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 对人的研究

(1) 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 (2) 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 (3) 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2. 对人所依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 (1) 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 (2) 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 (3) 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3. 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1) 对政治变迁动因的讨论 (2) 对政治理想也即政治目标的探讨 (3) 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讨论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38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一)时间上,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二)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1.政治哲学

(1)政治哲学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事实性描述; 是一种规范理论;

从事关于“手段”问题的研究; 着重分析政治的概念; (2)主题:

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思想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2.政治科学

其特性: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普遍性;可验证性

(三).依据政治思想内容的划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时期根本原因 2. 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 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39

5.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三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一) 代表性观点

(二) 本书观点: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一)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其实践性表现:

1.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 2. 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 3. 人们的政治人士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 (二)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三)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四)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1.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2.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途径

(1) 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

(2) 在各种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 意义

(1) 广泛的传播与交流,是政治文化的以更新发展

(2) 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为一个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

40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 利益因素

1.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2. 一切成员都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3. 利益又规定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 (二) 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因素

1. 政治权力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

2. 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 文化因素 (五) 政治事件

(六) 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一) 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1. 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 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3.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二) 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划分 1.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2.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三)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政治模仿 (2) 政治教育 (3) 政治专业训练

41

(4) 政治实践 2.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人际转移 (2) 价值转移 (3) 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一) 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二) 维护、改编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三)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第一节 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 革命与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利和政治统治的激励活动 二、 政治革命的特征 (一)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抗 (二) 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三) 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四) 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五) 政治过程的短暂而急剧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 政治革命的条件 主客观条件:

(一)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1. 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引发阶级矛盾激发和政治革命

2. 统治阶级极端专制主义的高压和腐败无能使人民诉诸革命性的反抗手段 3.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政治革命 (二)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 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四) 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五) 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42

二、 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暴动、武装起义、战争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

2.非暴力革命。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和平过渡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

考察历次政治革命,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方式总是互为补充的。暴力革命为和平过渡创造条件,和平过渡则为暴力革命降低“成本”。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革命的类型 (一) 西方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 奴隶革命 2. 农民革命 3. 资产阶级革命 4. 无产阶级革命 二、 政治革命的作用

(一) 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二) 改变政治关系 (三) 更新政治体系 (四) 变革政治文化 (五)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章 政治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的涵义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 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 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 3. 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4. 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 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43

6.是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的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 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确定的三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2. 可行性原则 3. 过程性原则 二、 政治改革的方式 (一) 特点

1. 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 2. 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

3. 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 (二) 类型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方式”。 第三节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 政治改革的条件 (一)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经济条件

(1)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

(2)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3)经济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以巩固的保障 2.政治文化条件:政治心理障碍、政治思想障碍 3.社会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需要有一批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2.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3.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实机

4.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 政治改革的作用

44

(一) 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 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第三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 政治民主的定义 (一) 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 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 在民主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 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三) 本书观点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 民主政治的特征

(一) 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 (二) 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三) 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四) 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五) 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六) 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1. 法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的方式

(1) 法制承认民主政治的原则、规范,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使民主具有权威性 (2)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使公民明确实际享有权利 (3)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提供了民主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 (4) 法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证措施

2. 民主政治中的法制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1) 法律必须以维护公民利益而不是个别权势者的利益为取向 (2) 法律原则和具体规定必须由全体人民通过一定程序来制定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5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 2.奴隶社会的民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

3.封建社会的民主。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就其阶级本质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 三、 社会主义民主

(一) 其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 1. 是以公有制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2. 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无产阶级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权力特征的

3. 社会主义公有制、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利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 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现的 1. 人民主权原则

2.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3. 共产党领导原则 4. 政治协商原则 5. 人民监督原则 6. 法制原则

46

第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对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为其利益服务的,它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矛盾的最好政治形式,它也是缓和和掩盖阶级矛盾的有利政治形式。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骗局,但在客观上它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

2.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 (3)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人民提高政治能力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5)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3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