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学习习惯不好-精

更新时间:2023-05-12 23: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我的儿子学习习惯不好-精

2020-12-12

【关键字】建议、情况、方法、动力、前提、成就、地方、问题、矛盾、系统、机制、继续、充分、现代、健康、统一、发展、建立、发现、稳定、情绪、意识、思想、力量、需要、权利、能力、方式、作用、办法、结构、关系、分析、形成、满足、纠正、管理、引导、鼓励、强化、帮助、教育、改善、适应、内心、用心、耐心

我儿子9岁上三年级,老师评价他聪明,但令人头痛,上课长做小动作,作业就是不做,喜欢数学,对科学、艺术、拼插之类,有天赋也有耐心,架子鼓6级,两岁就可以自己交钱买吃的,4岁会和面擀面条煮着吃,心地善良喜欢与人交流,我们带他找了心理专家,发现他有上进心,但好一阵有回复原样

答:与众不同的孩子,智力上也会与众不同之处。对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兴趣广泛、有爱好、有好奇心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判断一个孩子爱不爱学习,不是他在学校表现如何,玩不完成作业,喜不喜欢听讲,而是看孩子的求知欲。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喜欢自己琢磨,对知道的东西重复学习很不耐烦,课堂纪律也不太好,生物科学揭示人的天赋能力主要是在艺术、绘画、色彩、结构、音乐、记忆力、数学等方面。在7岁以前,孩子是完全右脑性智力,主要体现在直觉与想象力、视觉敏感力、独特的联想与感觉等方面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发散的。7-11岁是左脑智力发展阶段,比如抽象能力、推理、数理、线形分析、言语应用等。12岁以后由于社会科学文化大多建立在理性的思维中,孩子更多需要依赖理性的思维。15岁以后,孩子会结合感性和理性两种学习方式,开始真正有目的和由自身动力决定的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学校与家长的敦促。

对你的孩子来说,说他缺少好的学习习惯还为时太早。智力好的孩子,由于这时的智力还是右脑性,自然会对学校的理性教学产生厌恶与冲突,智力越好的孩子能量越大,折腾越厉害。家长应在孩子10岁前充分发展孩子的右脑能力,比如音乐、绘画、动手制作、想象,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不要过早让孩子沉浸在理性的知识里,也不要过早把一些科学结论告诉孩子,给孩子体验思考与困惑的权利与时间。如何让孩子右脑发展饱满,是决定孩子未来学习动力、成就、深度的重要前提。

要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就要把所有能引发孩子专注的行为、阅读、玩耍都看成是孩子在学习。对孩子来说,99%的知识不是课堂中学到的,而是在生活中学到的。只要孩子在从事这样的活动,就给与他一些特权,比如父母关掉电视,小声说话,让孩子感觉学习是重要的。对小学生而言,千万不要在学习上评价过多甚至挫败孩子,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

让父母和老师都很头疼的孩子

我是教师,孩子8岁,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可他却成了我和其他教师最头疼的孩子,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下课非常调皮,回到家里就是玩,不写作业,我经常和其他教师一起探讨怎样教育他,表扬、鼓励、批评都用了,可一点效果都没有

做教师的人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学校,跟将军不把自己的儿子放在自己的部队是一样的。人会无意识追求特殊,对孩子来说,特殊是一种权利。有的时候,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但身边的老师和学生会无意识传递这样的信息。老师和孩子多处在双重角色中,使用着双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规则。

很多问题是被我们关注出来的——我们认为孩子淘气,那么孩子淘气的信息就会被关注强化,孩子不淘气的信息我们反而感觉不到。所以,关注有时会缩窄我们的心智,还有一点要提醒的,你对孩子行为的解释其实是你内心的,不是孩子的,心理学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母亲对不诚实具有高度焦虑,那么她会无意识关注孩子撒谎,自然也会“如愿以偿”,当她批评孩子不诚实时,是为了平息自己对不诚实的焦虑。如果她进一步认为孩子是个爱撒谎的孩子,她与孩子之间会出现一种心理效应:孩子拒绝这种评价,但母亲每次批评都有根有据,慢慢挫败孩子诚实的内心,结果孩子真的变成撒谎的人。

如果把眼睛从孩子的问题移开,关注孩子阳光与正常的部分,那么你就会发现孩子真的很不错,当你不停地把这样的信息流露出来并传递给孩子时,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发现你的孩子是阳光灿烂的

怎样引导女儿与强势小朋友交往

邻居家的女儿小桐5岁,比我女儿大6个月,跟我女儿在一起玩时总是要由她指挥和控制,比如,她做妈妈、老师,我女儿则做女儿、学生,如果我女儿不听从,就体罚,孤立我女儿。女儿这样老被小桐压着,是不是不利于身心发展?是否要限制她们来往?(广州芳嘟)

李子勋回复:

有时候,大人有什么心结,无意识地会从孩子身上看出来。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是很常见的。其机制就是母亲把对一种行为的感受告诉孩子,要孩子不要怎样。孩子原本没有这样的感受,因提醒而产生。也许最初孩子并没有那么当真,但经由母亲,常常携带负面情绪地反复提醒、斥责、批评,或产生某种特定的亲子行为,比如不让孩子做什么事,最终把这种感受印刻在孩子的心中,转而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困境。所以,如果你感受到什么,不提醒孩子,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她的内心很健康。

另外,小儿时期大半岁,心智能力会有很大区别。孩子与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心智的成长会受到激励与刺激,鼓励孩子与大孩子交往可以让孩子更聪明。有一个强势的伙伴,孩子在服从中也学习到强势,儿童时期的孩子是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如果她有强势的朋友,那么她的内心也会有强势的需要。由于认同作用,母亲鼓励孩子喜欢强势儿童,并在她出现相似行为时给予表扬,那么,你的孩子有一天就会是一个喜欢管理与控制别人的人。反过来,如果你不准孩子跟强势孩子玩,孩子无意识会排斥自己的强势行为,怕自己成为母亲不喜欢的人,以后有可能发展为没有主见的人。我想,你也不希望孩子那样吧!

6岁的儿子自虐

我的儿子快6岁了,是个讲道理的孩子。但他做错事,比如打了小朋友,除了和对方说对不起外,他还会用手使劲打自己的头。一次午睡时,我帮他盖毯子,他不高兴就打我的肚子。后来他哭着向我道歉,说让我不要爱他了,让我们买个新房子住,不要带上他,因为他是个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不好的孩子。无论我如何劝说,都不能缓解他的这种想法。他还用头撞地,我看了很心疼,很担心。(广州徐烨)

李子勋回复:

读你的信让我想起法国电影《心火》中的一个情节,苏菲·玛索演一个母亲,在教导女儿绘画的时候,由于女儿对她不尊敬,不按规定画,苏菲把颜料泼在女儿脸上,紧接着她也把颜料泼在自己的脸上。人们在愤怒时做错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一种本能的反应就是让自己也去体验痛苦,借此来平息心中的懊丧。躯体的痛苦的确有助我们洗涤烦恼的心,正如耶稣踩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他的灵魂才能升华。后现代心理学有一种躯体疗法,就是经由拍打身体让自己感觉到疼痛,唤醒我们对躯体的知觉。确实有的孩子当陷入某种糟糕的关系、困境时,会通过轻轻地针刺、刀割、拧掐、拒食等来惩罚自己。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的“游戏”,不必当真,也不必提醒。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或解脱出困境,这些行为会戛然而止。

不过,6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有点匪夷所思。父母要分析孩子行为的意义,分析他有这样的行为后,和没有这样的行为前,父母的态度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他自罚行为引发父母某种特定反应,那么我们会说这可能是孩子行为的意义。6岁的孩子有一种天然的逻辑,你惹了我,我就可以做些什么来对付你。小男孩大都迷恋“武力”,所以生气的时候就动手了。打别人不对,就打自己好了。你信中孩子的语言太成人化,我猜想是你们的言语被他听多了。从这些言语可以看出父母给予他的道德观是非此即彼的,6岁的孩子理性思维远没有成熟,父母最好是言传身教。比如对孩子说:“是妈妈先错了,妈妈要愉快地跟你道歉,以后你睡觉的时候,妈妈一定不会强行给你盖被。”这样就给了孩子学习如何对人说“抱歉”。如果你担心孩子的某些行为,你要说:“妈妈相信你是个好孩子,所有的好孩子都会犯错误,只是不会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也许他就不会被激化到自我惩罚了。

“我为什么早上不能看电视?爷爷奶奶就可以看呢?”

我为什么早上不能看电视?爷爷奶奶就可以看呢?(琪琪,4岁)

李子勋回复:

早上是孩子呼吸新鲜空气,见见太阳公公,长身体和长知识的时候,爸爸妈妈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说的是早上是人最聪明,最有灵气,最敏捷的时候,一定要珍惜,去做一天中最重要的事。看电视是琪琪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吗?肯定不是哦,所以早上不看电视。

爷爷奶奶老了,不用长身体了,也不用长见识了,腰腿也不好了,也不能出去忙碌了,想看电视就看喽。如果他们早上看,中午看,晚上还看,琪琪要提醒爷爷奶奶,久坐伤身,看太久电视伤神,拉他们出去散散步,见见阳光也是很好的。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为什么有时候我很爱爸爸妈妈,有时候又不爱了呢?”

为什么有时候我很爱爸爸妈妈,有时候又不爱了呢?(亮亮,5岁)

李子勋回复:

因为爸爸妈妈也不总是讨人喜欢喽,大人的事多,不怎么知道玩,所以自己想玩的时候就没有人搭理。当父母对你好的时候,你也可以对他们好一点;如果父母不怎么搭理你,你也不用去搭理他们——反正他们只有你一个孩子,孤单的时候肯定会跑来找你。

不过,在你慢慢长大的时候,需要你爱的人和事就越来越多,有时候你心中是爱着父母的,但你的注意力在和小朋友玩,看电视,看小人书,感觉不到你还爱着父母。也有的时候,你在做一些父母不愿意你做的事,怕父母知道,心中会想没有爸爸妈妈就好了。这个时候看起来你不爱父母了,其实不是。因为你心里面坚信父母是爱你的,不会真的离开你,你才敢想不要他们——看起来像不爱,其实是爱着。

为何孩子反复对我们表达爱和感激

女儿5岁,她平时喜欢画画,做小手工,但总是不忘在上面写着:妈妈我爱你/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前阵子居然还写了几句话分别送给我们,感谢我们对她的养育和付出。我总觉得这种思想和行为对孩子来说有些太早熟。(广州王瑾)

李子勋回复:

我感觉问题是你自己的,你的语言有一种隐喻,说明你曾因为担心失去什么而反复说一些不那么想说的话。女儿的做法唤醒了你内心的焦虑,你意识不到是自己的,把它投注在女儿的行为里。事实如此,我们未曾体验到的东西我们也不能从别人的行为中感觉到。女儿的做法也许是幼儿园老师的教诲甚至要求,问问隔壁与女儿同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是否也如此。让女儿学会感恩是很重要的事,在女儿做这样的事的时候,建议你也给孩子同样多的卡片,表达你对她的爱和感激,哪怕女儿真的害怕什么,父母这样做的确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

当然,5岁的孩子正处在俄狄浦斯期,害怕父母不再那么爱她,或者会突然离去。不过发生在中国儿童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像西方那么显著。西方的孩子从不与父母睡,幼年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意识与能力,随着年龄增加他们更担心与父母的亲密联结会因为自己不好而丧失掉。中国的独生子女很少担心父母会不在意他/她。对孩子最好是平常心。孩子幼年时的一些行为是缺少长性的,自自然然的行为反倒容易更新,如果你专注这样的行为,为之担心并试图改变它,也许更难让孩子的过分示爱出现改变。好好地享受这一切,女儿对你的爱是你辛勤浇灌出来的花,在她天真无邪的时候所做的一切,你也要用天真无邪的心态去分享。

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女儿爱打小朋友

女儿豆豆2岁,每天都很快乐。不过,她有个很不好的表现,经常会打和她抢东西的孩子。这次去宁夏老家,比她大2个月的小姐姐总是受她欺负,她用玩沙的小铲子,敲姐姐的头,还说:姐你哭吧。对此,我真是很头痛。我采取的方法是淡化,当她打别人时,把她拉到别的地方,过一会儿再和她讲道理。这个方法也不知道合适否?(北京豆豆妈)

李子勋回复:

2岁孩子的行为不能用大人的理解去解释。孩子的行为更多是模仿中发生的,同样会在模仿中去选择。淡化是一个好方法,但不要过于急切地干涉她,等一等,看看接下来会怎样。2岁孩子力量有限,打别人不会打出什么麻烦。很多家长困扰于儿童行为的对错与矫正,忙着制止孩子,或给予言语教育,甚至惩罚,其实没有多大用—孩子很难把这些行为与自己和其他孩子的关系联系起来。比如她打小姐姐时,想办法拿走她的小铲子,让她和姐姐继续玩。如果姐姐生气了,不愿跟她玩,她要没事也不要做任何处理;如果她不高兴了,妈妈可以说小姐姐不喜欢你敲她的头。不要做过多说教和解释,对5岁孩子可以,因为已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力,对2岁的孩子则不灵。

建立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去适应和选择。在上幼儿园之前,不要给予过多的影响,让孩子在孩子群体关系中去自然生成行为方式。一切自然发生的东西在不被干扰下,也会自然地改变,儿童正是在把自己投入与孩子的关系中,模仿-适应-选择-再适应-再选择,慢慢形成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这是她自在完成的心理成长。

儿子不敢面对错误

我儿子4岁,近来我发现当他做错事时,总是推卸责任,找客观原因,回避自己身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面对错误呢?(成都洁如)

李子勋回复:

4岁的孩子远不能用理性来思考事情的对错。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把自己当天使,他们自我感觉很完美,内心统一,没有自我矛盾,心灵透过眼睛显得清澈透亮。当孩子被迫承认自己错了,或有缺点需要改正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分裂般的痛苦。孩子知道自己有些地方被父母喜欢,有些地方被父母讨厌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分离成两个部分。过于严肃和正确的父母是儿童早期出现神经症情绪的重要原因。其实,11岁前孩子的现实感是比较软的,他们为自己辩护,或寻找其他的解释正好证明孩子的内心并非把世界看成是非此即彼的。他们与大人想的不同、说的不同是天经地义的,不允许成人胡乱地把自己的世界观带进去。父母教育孩子还要注意,别用言语不断强化孩子的问题。如果父母内心认定孩子推卸责任,不敢面对错误,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心理效应,父母会更多地看到孩子行为中有这样的意味。孩子被固着在这样的心理感受中,缺点反倒很难被改变。不过十几岁的孩子这样的麻烦

5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就比较少,一是他/她的理性成熟,可以理解大人的批评其实是善意的帮助;二是他/她学习言语的时候也学习到二分的世界也可合二为一,听到批评的时候内心不会产生过大的恐慌。如果父母希望对小孩子的行为给予纠正,最好的办法是强化,当孩子不那么逃避责任的时候就给予及时的表扬,照亮孩子行为中的这一部分。逃避责任的时候装着不知道,不提醒,这样孩子慢慢就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

女儿性格很孤僻

我女儿4岁时,因没人帮忙带,我上班时,只好把她锁在屋里,有半个月。后来我发现她的性格变得很孤僻。现在她13岁,不喜欢外出,也不愿约同学来家里玩。总觉得除了父母再没人把她当回事。我很揪心,这是不是因为当年把她一个人锁在房子里的缘故?(深圳王晶)

李子勋回复:

千万不要把你的苦恼传递给孩子,对孤独缺乏耐受是我们这代人的苦恼,不属于我们的孩子们。1980年后出生的人喜欢选择一个人的世界,不喜欢太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接触。13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是人开始品味孤独,选择自我,形成情趣与美感的时候,需要大量时间去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实感,一个人待着不等于她闲着。

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现实感去解读外部世界,其实解读出来的是自己的内心,不是外部世界的本真。我们谁能真的读懂一个1997年出生的孩子是如何感受着她的现实?也许对于他们,我们是集体无知。

建议你放弃孩子4岁被关在家的解释,在因果思维与决定论的影响下,选择这种解释我们就失去了对孩子真切的感知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社交,常带孩子去看音乐剧、电影,逛世博园,游山玩水,允许孩子生活在自我世界也欢迎孩子来分享父母喜欢的现实世界。接受孩子是“未知”,我们放弃的是对孩子行为过多的评价与担忧,变为更多的悦纳、分享与平和。如果想到你的孩子13岁就可以品尝自在,玩味孤独,忍受无意义的生活,这样的心理能力我们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拥有,那你是该担忧还是为之欣喜呢!

女儿比较敏感

女儿3岁,我发现她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小孩,她会很容易感觉到身边的人喜欢什么,知道怎么来取悦大家。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行为也比较小心。我真是有点心疼,她这么小就要承受这些。不知道算是优点还是缺点,只感觉这样孩子会很辛苦。(上海冬梅)

李子勋回复:

6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观察女儿敏感的母亲一定也是很敏感的人,因为敏感才能觉察到别人敏感。正如佛书说:“心中是佛,眼中是佛。”其实孩子与人的关系更多依靠的是感觉,不是语言,尤其三岁的孩子对关系比较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在意与喜欢,做一些事情来取悦大家,是孩子的一种心理能力。心理学把孩子心理发展的动力分成三个维度:一是快感满足(性趋力);二是自爱与自我感;三是建立和维持与人的关系。孩子在两岁前后意识到自在的我,会引发分离性焦虑,无意识渴望与更多的人建立关系是一种对母亲依恋不足的补偿。这种天赋的对关系的渴望,有时被大人看来是刻意的讨好,顺从,依恋甚至控制来发展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儿童社交兴趣的雏形与成长动力。孩子对这些行为并没有感觉不好,母亲一方面以大人内在价值解释系统来阅读孩子,一方面会因为不再独占孩子的依恋而出现类似孩子的分离性情绪障碍。在很多情况下,分离焦虑也是被母亲投注给孩子的。

我想提醒家长,五岁以前孩子基本保留着作为自然生命的那些知觉能力,人的许多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是生命天赋给予的,尤其是在儿童言语没有成熟以前,孩子与外部交流互动的方式是以更自在的方式进行的。而大人更相信言语,依赖言语,因此也容易被言语欺骗。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去感觉她,不要去理解她,理解是言语的、理性、大脑的工作,感觉是心的工作。用心与孩子相伴,不管孩子做什么,她是快乐的母亲也应该回应她快乐,形成一种共情与分享。如果母亲纠缠在自己成人的感受里,拒绝接受孩子的感觉,那么孩子有一天会被母亲变成一个胆怯的、过度敏感的人。

7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3r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