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5-04 0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幼小衔接:“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和大班家长们普遍重视的问题。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互相衔接。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大班家长们面前最重要、最迫需要了解的课题。
1、幼小衔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学前进入小学,跨两个学段,从儿童身心发展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而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儿童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教育的规律性就会出现种种“衔接”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意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1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上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联系,也很少考虑新入学一年级生的身心特点,形成有效衔接的单向性,幼儿园、小学双向准备,才识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1.2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直接影响幼小衔接。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年龄
特点。在大班下学期,开始在家辅导幼儿学习一年级的有关课程,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他们只关注孩子是否学会了拼音,是否会做数学加减运算,是否会写字。这些做法导致幼儿入小学后出现这样情况:因事先学会了一些小学的课程,一开始学起来非常轻松,上课就不注意听讲,认为自己都知道,但随着新知识的加入,难度的增加,幼儿学起来倍感困难,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1.3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或只停留在表面。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里幼儿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2、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属于不同阶段教育。幼儿园书学前教育,小学是学校教育,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学校以教学为主要手段,幼儿园为小学作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因此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有一个顺利的过渡,否则会给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应有的挫折。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差异
幼儿园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其特点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合理地组织各领域的教育活动,并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让幼儿积极运用感官,感知周围事物。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育,以游戏寓于教育之中。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特点则以老师口头传授为主,学生
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方式来掌握所学到的理性知识,偏重于抽象思维。这种在感性与理性、直观与抽象、室内与室外、动手与动脑、动静交替与静坐听讲的骤然变化,往往超出了儿童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以至于一些儿童学的小学学习单调、枯燥,怀念幼儿园生活。 2.2活动的自由度不同
这是学前机构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在学前机构可供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的时间约占一半,到了小学却只占四分之一。小学教学时间长,活动时间短,幼儿园上课时间短,活动时间长,而且中午有午睡时间,孩子初上小学没有时间观念,骤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会觉得很不适应。
2.3班集体的变化
小学与幼儿园的班集体有着明显的不同:小学儿童的人数比幼儿园增加许多,而成人数量相对减少。这意味着更多的儿童分享一个成人,教师给予儿童个体的注意减少。幼儿园有一半时间为个别接触,而在小学个别接触的机会少,初入学的学生不习惯接受教师面向全体成员的教学形式。 2.4人际关系的变化
儿童从学前机构进入小学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园时,人际关系是合作的小伙伴关系。到了小学后,随着环境和课程等的变化,孩子间出现了竞争、小团体等现象,人际关系不象幼儿园时那样单纯,出现了更多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2.5身心方面差异
这种差异的出现,主要是以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有差异为前提,幼儿园休息时间充裕,学习内容贯穿于各种娱乐之中,他们感觉轻松、愉快,没有后顾之忧;上小学后教师的教学形式,方法的多变,他们感到不适应,忙于紧张应付,另一方面学习科目多,难度大,如果教师要求严一些,留的作业多一点,就会增加儿童身心负担,产生疲劳感。
3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几点建议
以下将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家长方面的衔接工作加以阐述: 3.1幼儿园与小学方面的相互衔接 1.应端正学前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质。幼儿园要切实为培养下一代负责,严格按着幼儿教育的规律组织教学,决不能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为小学打基础,明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幼儿园应避免使用小学教材,因为这样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还会降低他们入学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他们智力的停顿或延缓。幼儿园应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心理、生理、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特别是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
标准。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2 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日常联系工作
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
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点、具体内容,然后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在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4 加强幼小教材的连续性,系统性
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儿童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幼小教育内容重复,会使幼儿对所学内容兴趣降低,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反之,如果幼小教学内容出现明显脱节,则易造成儿童对所学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同样也会对所学新知识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对幼小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认真调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小学也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在幼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应布置一个
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同时学校应尽量给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整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缩短幼儿到小学后焦虑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5 做好幼儿入学前心理准备
要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必须重视一个客观因素,即实现幼小之间时间和环境的柔性过渡,这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可从以下着手:
(1)培养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可带幼儿参观小学,看小学生上课。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在课堂上模仿小学生上课等组织主题区域游戏,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也让幼儿熟悉了解小学教育的情景。 (2)营造循序渐进的外部条件。
可采用以下做法:第一,遵守作息时间,养成幼儿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离园的好习惯。第二,加强幼儿体育锻炼,重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使之入小学后能坚持小学的紧张生活,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缺乏自理能力,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不会做值日,就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做事要一心一意、多思考、多提问。 (3)培养幼儿意志力。
告诉幼儿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侧重讲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
以上课
为主。上了小学第一学期要学会汉语拼音,认识许多汉字,要考试,小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要求孩子有一定意志力。
(4)做好幼儿毕业离园工作
幼儿在幼儿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幼年,即将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幼儿一生中头一件大事情。幼儿应严肃认真地做好幼儿毕业离园工作,使幼儿对老师、幼儿园产生依恋的感情,这是对幼儿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
幼儿毕业时,可举行班或全园庆祝大会,庆祝会上可向幼儿祝贺,对他们提出新要求;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也可以参加发言,欢迎幼儿到小学去学习;也可以请家长发言。会议结束后,应有文娱节目和拍照留念。整个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充满欢乐和自信,让他们带者教师的嘱托奔向新的学习生活。幼儿入小学后,幼儿园还应去小学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小学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见,总结幼小衔接经验,使今后的衔接工作做得更好。
6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幼小衔接方法,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儿童从学前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家长起着十分要的作用。家长工作包括端正家长对儿童入学前后要求的认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入学过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以及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许多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认为入学前就应该让儿童学会读和写,
学做数学题;有的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过急,而不太重视儿童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和入学后的作息时间;不少的家长对儿童的游戏不理解,持有疑义;更有家长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不善于引导和帮助,打击或压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方面: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为让孩子愿意上小学,产生做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愿望,家长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带孩子去邻居的小学生家做客,了了解小学的生活,知道哥哥姐姐上小学后学到了许多本领,这些都是幼儿园所学不到的;早上送孩子入园,路上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去上学,可以对孩子说:“瞧,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作为家长,应用积极的语言来教育幼儿,切不可用恐吓的语气说:“你再这样皮,就让小学老师来打你,教训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小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孩子对小学的适应。 第二方面: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家长应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睡觉、上学的相对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生活节奏。
第三方面:为孩子准备合适的学习用具,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大班开始,家长应让孩子单独睡小房间,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家里,家长指导孩子多开展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如听故事,看图书,既培养他的倾听能力,又可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并配合教师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为顺
利适应小学生活作准备。
作为幼儿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提高他们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的认识。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园地、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学习育儿知识和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促进相互了解,宣传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针对小学的学习生活特点,指导家长注重幼儿以下几方面的培养:总之,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措施有所了解,并掌握方法之后,就能主动配合。特别是当家长在幼儿园的帮助下,发现孩子身上有一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和优点时,感触很大,会努力正确对待孩子,帮助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所有这些对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做好幼小衔接的适应性入学准备教育工作,都有积极的作用。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只有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谭宝清 来源: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汇编 上传时间:2006-05-26 08:00:00 关键词:幼小衔接
内容提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我园结合现阶段我区
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学的平滑过渡。我们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即: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幼儿与小学生、教师的之间的沟通),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本研究所指的主要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初期这一段过渡时期。此时期是幼儿结束在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时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生活习惯、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活动方式、生活作息制度等方面的骤变,使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不会听讲和害怕学习等现象,有些甚至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二)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只是知识方面和“遵守纪律”的衔接,要求学习拼音、算术等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训练“坐得住”,写字有规矩等,有悖于幼儿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因此,
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帮助孩子达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滑过渡,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密切配合,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运用有效手段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这里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幼儿园需要做哪些工作来满足幼儿升入小学后的需要;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更接近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接受能力,最终完成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的目标。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幼小衔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力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孩子们从能力上、习惯上及其他各方面都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并得到健康发展。
二、研究“幼小衔接”的基本思想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愿意去学,主动探索,在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上达到充分衔接。
其次,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中包括精神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物质环境――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整洁、优美、具有文化氛围的内部环境),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相关能力、习惯、意识等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等方面必须尊重该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和学习特点,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得到衔接。
再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行主动学习,努力改变“一刀切”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方法上逐渐达到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学习、活动环境,充分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使孩子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我们两大教育机构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略)
四、研究方法和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等。被试的选取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大兴一幼大班全体幼儿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同时,衔接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事,我们与大兴一小(北京市教育科研实验小学)、我园幼儿升入较多的大兴五小、大兴八小、大兴二小等合作开展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
五、具体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自2002年5月起,每一学年为一轮,在每一轮的研究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针对性,共进行了三轮的研究。
(一)对我园历届大班毕业并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孩子们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即每年6月末对每名幼儿的入学趋向进行记录留档,新学期的9月末10月初,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到相关的小学对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也对孩子进行访谈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情况。
(二)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
1.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学年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方法,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幼儿进行培养,帮助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习惯上及身体素质上进行衔接。主要措施是:
(1)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利用恰当有趣的方法,向幼儿进行汉字的渗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2)结合幼儿实际活动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3)通过留“家庭作业”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4)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学会分工合作。
(5)结合主题活动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6)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学校、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教师。 (具体方法略。)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4年9月,我们又对本学年毕业的幼儿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心理、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及规则意识等方面对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我们上学年的研究情况进行检测,同时,也是对我们几轮的研究情况的检测。具体情况为:
(一)孩子入学后的思想方面情况。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方面,从教师角度看,72.5%的孩子很积极,27.5%的孩子不自信。从学生角度看,92.7%的孩子很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4%的孩子感兴趣程度一般。从家长的角度看,孩子上学后精神状态很兴奋的占68.6%,一般的占31.4%。这些项目与我们三年前的调查相比,都提高了约三十个百分点。
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孩子喜欢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上学的积极性很高,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能适应。在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上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清楚表达。与三年前的调查相比幼儿对学校的适应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学习能力方面: (略)
(三)生活能力方面: (略)
(四)从交往方面看: (略)
(五)规则意识方面: (略)
调查证明: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数幼儿入学后在思想方面、学习兴趣方面、学习能力方面、交往能力方面均能较快地适应学校的要求,在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七、讨论与分析
通过几轮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几轮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我们在几轮的研究中多次组织了与小学教师的相互听课与研讨,但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虽然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到了沟通,但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
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读几首诗歌、认几个汉字、做几道题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来的实惠,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
能。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不很重视,包办代替,冷暖呵护,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4.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
交往能力培养不够,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5.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特别是每个孩子的长项是什么,使小学教师尽快的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要注意多向幼儿园靠拢,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
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深入到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
(3)幼儿与学校的沟通
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
2.加强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1)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它们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活动,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动,有了主动向别人学习的愿望。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点,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活动中有目的的向别人进行提问,体验在寻找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快乐,并提供不同材料,让材料去刺激幼儿合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
(2)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合作的意义,抓住时机以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强化幼儿合作的行为。对于一些比较自私的幼儿,引导他们认识到怎样与别人交往,让他们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上,要培养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上一年级后,对于学校的规则、教师要求不能主动的遵守,需要别人提醒。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讲台上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趣事、
自己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感受时,那份自信与成就感溢于言表。
(3)体能方面
幼儿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成功迈向小学一年级的物质保证。只有增强幼儿体质,才能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负荷。为此,我们循序渐进地加强晨练、体育游戏、大型器械、户外间操以及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在每名幼儿的书包里都会有三种以上的体育器械,包括小绳、沙包、橡皮筋或者辫子等。我们在不违背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
加大难度和强度,增强幼儿体能,促进幼儿的体能达标。 去年我们是在大班的下学期开始跳小绳的练习,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年,我们在大班上学期,就介入了小绳的练习,结果,孩子们掌握得也非常好,达标率达到80%以上。当孩子们掌握了跳绳技巧以后,便开始逐步渗透花样跳绳以及大绳的玩法,孩子们也由单人跳绳转变为合作式的游戏,不仅仅是跳绳,我们在组织幼儿玩任何一种体育器械的时候,都会引导幼儿创新其多种多样的玩法,孩子们的创
新意识与社会性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升华。
2、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1)课程时间上的改变
适当延长艺术、科学、健康领域的活动时间以适应小学的45分
钟课堂教学。
设置拼音、思维数学课程,并以大课时、集体教学为主。
增设小组式户外10分钟课间幼儿自主游戏活动。
(2)幼儿午睡时间上的改变
幼儿在步入小学生活后,最难过渡的就是他们的午睡问题,为了让孩子们能顺利适应小学作息时间,我们从大班上学期开始逐步减少午睡,从原来的2个小时午睡,缩减为1个半小时;在大班下学期逐步取消午睡,同时,教给幼儿调节自己的方法,使幼儿学会闭目养神、
深呼吸、伸展肢体等保健方法。 3、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是幼儿顺利开始小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我们从幼儿入园便开始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1)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参观小学以及与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了联谊活动以后,不仅有了学习的榜样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活卫
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从小班开始就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但是,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幼儿步入大班阶段,更是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了首位,如,正确的坐姿、站姿;标准的写姿、握笔姿势;爱护书本及独立整理书包、文具;独立取餐、文明用餐;有序如厕、安静看书,礼貌待人等等。都要在日常生活中进
行规范。
另外,教师的奖励方式也从无知奖励转变为精神鼓励法,激励幼儿发自内心地对事物产生兴趣和专注,从而产生内动力,产生竞争意
识,适应小学的集体学习生活。
(2)日常常规培养
在以“小学”为主题的活动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并在时间上进行严格的规定,要求幼儿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
请假不来园,在时间上有紧张感。
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幼儿争做文明宝宝,如:走廊内不大声喧哗、右侧通行、主动问候客人;在集体活动时间里保持注意力的稳定和持久,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尽量在活动后喝水、
如厕,并学会排队等候等等。
(3)环境设施上的改变
在环境设施上,我们一改以往的6人-8人一大桌为2-4人一桌,桌子的摆放也接近小学的小组排列式,根据幼儿大小个来排座,
并进行定期的横向轮换。
班级的值日生表、幼儿的晨间签到表格以及班级的所有区头都是
以文字来注明。
4、在非智力能力方面的培养:
⑴自立能力:
幼儿不仅会认、能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能熟练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依赖教师和家长。我们在一些情境式的模拟练习中,孩子们面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走失、遇到困难、独自在家等)表现
出了极大的镇定和自如。
训练幼儿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教育他们爱惜学习用品,
不丢三落四。
在我们的帮助下,每名幼儿都建立起一个记事本,即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天的主要内容以及老师留的任务进行记录,为入小学及时完成
老师交给的任务打下基础。
我们还会请幼儿做“小小传达员”,充当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络员,向家长转达老师的话,或者向老师转达家长的要求等等。 幼儿晨间签到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自主性于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即幼儿来园后,自己来签到,向大家证明自己来园了,同时,也把自己的心情脸谱展示给大家看,老师和小朋友们通过这个心情脸谱了解到谁今天不开心,就可以和他(她)进行沟通,保证每名小朋友都是心
情愉快地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
幼儿用餐也一改保教人员为孩子们准备好为幼儿自助式用餐,即幼儿排队有序地取餐盘、筷子,然后自主取餐,回到自己的座位后用餐,如果不够就自己到前面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取食;饭后,自己送餐
盘,漱口、散步,这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并养成了习惯。 由于我们班班都有内线电话,为此,我们培养幼儿学会礼貌地接听电话,充当“小小接线员”,孩子们非常愿意充当这个小小的接线员,电话铃声一响,都争抢着接听电话,于是,我们告诉孩子们,如果有人已经去接听了,就不要再去了,所以,在接听电话这个问题上,孩
子们还学会了有序与等待。
结合节日教育,我们分别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师节自制节日礼物派送给全园的保教工作者、中秋节自制月饼带回家和家人分享、十月一日国庆节诗歌朗诵会、圣诞节文艺汇演、新年联欢会、六一庆祝周系列活动等等,我们还连续两年进行了“期待2008,为北京加油!”、“喜迎奥运”百米长卷绘画签名活动,还把我们自己装饰、制作的奥运知识宣传手册向路人进行了派发活动,把自由与自主
充分地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给孩子们以自主、自立的机会。 在大班的开学初,我们组织幼儿在家长的见证下,进行了开学仪式,在开学仪式上,孩子们聆听了园长老师的升班贺词与新学期希望,同时也朗诵了儿歌《我升班了》,真正感受自己长大了。与之呼应的大班毕业仪式也是别开生面,场面热烈的。由于我们的教师们都是拒收来自家长的任何馈赠的,为此,在毕业仪式上,每一位到会的家长都是怀着感恩的心,手捧鲜花,或者带着锦旗与感谢信来参加活动的,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既有丰收的喜悦更有依依惜别的难舍真情。
⑵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到小学生的课堂规则,懂得了上课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尤其是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喜欢自由发言,
喜欢接话、喜欢插话等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与纠正。 结合钟表的认识,我们每名幼儿都佩带手表,在幼儿课间十分钟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看时间,自由结伴玩自
己喜欢的游戏,这对孩子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我们还把坐、立、行、用餐、午睡、洗手等行为规范化,增强幼
儿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⑶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除了利用各类游戏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以外,还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的教育环境,整合我们的课程,大胆地带孩子们到社区、公园、超市、书店、服装店、博物馆、飞机场、汽车厂等地进行参观或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幼儿与老师同伴进行合作协商,幼儿与服务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又与所在环境里的人交往互动,获得了多元的动态的发展,也培养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享受着完成任务的快乐。
二、教师成长了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的是行动研究法。教师以幼儿发展为中心设计活动,研究幼儿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依托幼儿的
发展而发展。
教师是课题实施的主体,教师观念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能够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幼儿的信息,利用各个空间,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活动的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三年来时时以课题思想思考问题,敏感事态的变化,站在客观的角度去顺应孩子、分析孩子、调动孩
子,将孩子引向更高的发展平台。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的课标,真正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多次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年级教师们进行互动式对接与培训。我们从数字的书写到拼音的正确教法;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到语文的知识体系;从一年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到学校的教育理念等都有了更深刻、明确的认识,及时调整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与策略,避免了教学内
容的盲目拔高。
为此,我们的老师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增强了:
(1)活动的目标意识增强了
目标必须是恰到好处地将孩子载向一个兴奋的至高点,让孩子们的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面的相关发展目标得以达成。
(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
教师心中装有孩子、眼中有了孩子、能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孩子生活经验、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发现、大胆交流、主
动表达。
(3)活动的主体意识增强了
在活动中,教师能将幼儿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幼儿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幼儿探索,启发幼儿思考。
(4)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
和谐的教师关系、师幼关系、幼幼关系是开放主题实施的关键。物化的主题环境是师生家长共建的,有物化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合,才
能达到过程与效果的整合。
(三)家长成长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每月一次的《家园互动反馈表》的发放,使家长朋友们及时了解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我们多元化的家园共育工作,更使家长们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其自身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意识到环境对孩
子的影响,资源对孩子的影响,沟通对孩子的影响。
1、敢于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自从开展了该课题,很多家长能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多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很少会帮助孩子完成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变“包办代替”为“自力更生”,甚至还要帮助爷
爷奶奶做事情。
2、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很多家长意识到兴趣的重要性,不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真正
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 3、注重亲子,给孩子情感的空间
由于工作原因,很多家长都把孩子托付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甚至寄教育于幼儿园,而推卸自身的责任,亲子关系“被动”疏远,通过参与课题,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开始关注孩子的情商,并给孩子精神上以极大的关爱,使孩子获得和谐的身
心发展。
4、关注能力,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家长们意识到知识不是幼儿发展的全部,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才是根本,于是,便注重给孩子丰富的经验体验与实践创造,更有意识地带孩子走向大自然、大社
会,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实现了\人出课题\到\课题出人\的转换,我园多次被省、市较为评为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科研成果先进单位、教育质量与教师队伍双优单位;同时被列位中央教科所“科学教育试验基地”、全国科研兴园实验基地、中国创造协会创造性实验基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吉林省科学试验育二基地等。七十余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我园亦获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课题成果奖。
课题困惑:
1、我们在评价幼儿发展情况时,缺乏正确的指标体系与理论依
据,导致对幼儿的评价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为此,急需一套能够正确评价幼儿小学适应性方面的评估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幼小衔接工
作,而不至于走很多弯路。
2、我们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虽然能注重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积累,留下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如随笔、反思、观察记录等,但由于是理性地总结,提炼的水平不够,导致成果的价值不能得到全
面的体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虽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但是还有很多家长听信误传,追求孩子都还知识量而忽略幼儿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把孩子送入个体学前班,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发展,强烈呼吁社会
教育机构能大力制止这样的现象发生。
课题展望:
1、教学科研的根本目的是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常规,提高保教质量,如何使《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做得更完善,《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特色体现得更广泛、深刻,从而建立全面的运作机制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2、我们将结合《幼儿园教育评价》科研课题的开展,对幼儿的
发展尤其是小学适应性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3、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通过课程的整合,形成一系列的有利
于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课程模式。
正在阅读:
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05-04
学习《国际法》心得体会08-31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第四节 叶栅的气动特性11-09
质检员个人述职报告(精选多篇)09-27
班级行事历07-05
市长在2023年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会议上的讲话范文03-23
2010-2015上海中级经济师真题12-17
在哪里可以查看到京东的促销活动?02-09
厦门市中小学随班就读教育学生训练计划12-20
关于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05-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幼小
- 衔接
- 对策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