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启示(第一期)

更新时间:2024-05-19 18: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教与学 1

落实《弟子规》 6 永恒的乐 10 颠倒戏论 12 有什么值得骄傲 16 长寿之道 20

随 顺 25

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 33 宇宙是一体 37

什么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 转 变

41

用功的秘诀 43 学快乐 45 无生想 52 什么叫【正念】 离不平 57

虚空法界是自己 志在圣贤 64

55 62

39

转境界 71

哪一法不是佛法 76 为什么伏不住烦恼 79 未遇如来,多成难处 83 障尽智圆 86

人人都有个真心 89 善根福德因缘 92 诸法实相 95 佛昔如是行 104 理事无碍 107 修行不容易成就的原因 什么是真法身 112 随缘度日 114 善 学 熏 习

116 119

110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 121 你会么 124 什么是正教 126 什么是正行 128 境界怎么来的 133 所有一切人都是老师 135 放 下 137 要知道进退 139 离言说相 142 怎样去作佛 146

我们要充满信心 149 感应道交 152 适者生存 154 大自然的法则 158 宇宙是和谐的 160 不生不灭 162 为什么业障没忏除 165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167 转染成净 171 听经是好方法 妄中见真 一切恭敬

174 176 179

从自己本身做起 184 一切法从心想生 188 无法落实的原因在哪里 舍识用根 197

194

教与学

这首偈前面这两句,要紧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这是就佛果地上来说的。佛教导一切众生永远没有休息,佛累不累?佛没有「我」,谁累?我们凡夫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我今天做的事情很多,需要休息,恢复疲劳。你看不都是从心想生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十法界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没有疲劳,不疲不厌。不但无相,他连念头都不生,经上告诉我们「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个「见」就是你的见解,我们讲念头,没有「我」的念头,没有「人」的念头。这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在宇宙之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教、他学永远没有间断。

他示现是在教学,一面教一面学,他隐没、不示现也在教学。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大乘经上佛常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佛如是,法身菩萨如是,我们学佛的人容易体会到。我们要问:凡夫是不是如是?是,是如是。佛菩萨觉,我们在迷。教跟学无关迷悟,所谓是迷如是,觉亦如是。我们凡夫天天在教什么?学什么?教迷,学迷。诸佛菩萨教觉,学觉。诸位细心去想想你就会明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试问影响别人否?影响就是教化。一切人事环境影不影响我?影响我就是学。有人学好了,在佛法讲就是说他学觉。学坏了是什么?他在学迷。烦恼天天增长,这就学坏了,智慧德行天天增长,他就学好了。他怎么不在学?他的教学,教是影响别人,有有形的、有无形的,不但对有形的有影响,对无形的也有影响。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无形的影响多少有一点明白。这个无形的影响就是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空间。虽然空间维次不一样,彼此还是有影响,在宗教里说鬼神,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也接触不到,那是什么?那是另一个不同维次空间。虽然我们见不到他们,听不到他们,接触不到他们,有没有影响?有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他们的思惟、造作,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波动。无论这个波动是强是弱,肯定都是遍法界虚空界。像池塘里面的水一样很平静,我们投一个小石头下去,你就看到它起了波浪,波浪逐渐、逐渐遍满这一个池塘。 我在池塘当中投个石头,你在池塘旁边投一块石头,你仔细观察这个波互不互相影响。十法界的众生,从诸佛菩萨到三涂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波动。在整个宇宙里,你就晓得这个波动状况是多么复杂,无论你见到、见不到,哪有不受影响的道理。你要细心观

察,这个影响你能够觉察得到。每个人会作梦,梦是波动的现象;每个人有情绪、有感触,还是波动现象。现在人讲这个时代是波动的时代。其实,世尊在经教里面早就跟我们说整个宇宙就是波动的世界。你能够不受波动的影响,这叫禅定。

禅定不是说把所有一切波动止息,止不住,息不掉。什么叫禅定?禅定是把自己定下来不受外面波动的影响。世间禅定,最浅显的禅定,佛门讲「八风吹不动」,这在世间人来讲,那是相当功夫,很好的修养。名闻利养不动心,五欲六尘不动心,别人赞叹,不生欢喜心,别人毁谤、侮辱,不生瞋恚心,这是你修学得到最低的受用,你在现前境界里、境缘中有定功。从这个基础才能学道,才能往上提升。这个基础没有,你要提升境界,提升灵性,那就难了。这是真正做学问、修行功夫最初方便,这是入门。

入门之后,登堂入室还相当遥远。但是只要你努力精进,肯定你能达到。达到的时间长短,那是各人功夫不一样,各人根性不一样。利根、勤学的人不需要很长时间,钝根、懈怠的人那就是经上讲的无量劫、阿僧祇劫,没有不成就的。尤其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真正好学,真正肯学,真正想学,没有一个不成功。有老师很好,没有老师也好,都能成就。没有老师怎么能成就?没有老师,眼前没有这个缘,师法古人,这个缘就殊胜了。孟夫子以孔子为老师,那个时候孔子已经不在世,他怎样跟孔子学?孔子的著述在世,流传下来了。读孔子的书依教奉行,就是孔子的学生。他跟孔子没见过面,他学得很像,几乎孔夫子当年所教的那些学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孟子。所以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亚圣,孔子是至圣。你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想学的人怕没有老师,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这个学院,世出世间典籍都相当完备,什么都不缺。你能不能成就?今天境缘都具足,问题在你肯不肯学,会不会学。修学的心态,学习的纲领,学习的原则,讲得太多了,你要听懂,你要学会。古今中外圣学,这不是我们讲普通学校,超凡入圣之学,无不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它的原则没有变的,就是戒定慧,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戒是守法、守规矩,一门深入,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持戒,这是守法。你所学的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它解错,不能把它解偏。你把所明了的、所理解的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起心动念不离它,言语造作不离它,处事待人接物不离它,工作生活不离它,你就真得受用。你跟它相违背,那就不是道;你跟它相应,这是道。希望我们能在这上下功夫。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4卷)【一切世间中 处处转法轮 无性无所转 导师方便说】 落实《弟子规》

学佛,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从前李老师讲的到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明心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一个意思,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说法不一样。心性里什么都没有,心性是能量,究竟圆满的能量,能现一切法,整个宇宙虚空法界,时间、空间都是它变现的。它是能现,世间跟世间里所有一切是所现的,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只要不执著就证得。所以不执著,不分别,没有妄想,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证得。你要在一切法里面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不能证得,为什么?你堕落在相里了,你在法相里迷于法相而不能见法性,麻烦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把这个结解开,法相原来就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的心平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心?你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现的相就是这个,真心起的用就是这个,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在佛学名词里面讲「大菩提心」。「大」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真诚遍法界虚空界,清净遍法界虚空界,平等遍法界虚空界,正觉、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叫大。一切众生个个都有。所以佛尊重众生,为什么?佛看得很清楚,你有跟他一样的,怎么可以轻视你?怎么可以怠慢你?不可以。

所以,佛对众生的尊重跟对诸佛的尊重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

是佛,一点都不假,只是你现在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你是一个起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佛陀。妄想分别执著自性里没有,所以叫妄,那不是真的。妄,一觉就没有了,就像黑暗一样,点上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自性是光明的,自性里没有黑暗,所以自性也称为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称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没有黑暗。我们知道黑暗是阴影,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些大乘经教佛讲得太多,我们要细心体会,不能辜负佛陀的教诲。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落实,我们要转迷为悟,转黑暗为光明,转愚痴为智慧,你要能转。转不过来怎么办?那你要找你为什么转不过来,毛病到底在哪里?转不过来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不下,自私自利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从哪里做起?从依教奉行做起,所以你要信佛。信佛好难、信佛好不容易!因为你信你能做到,你做不到就是不信,这是早年李老师教我的。信,哪有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就是你不信。佛教愚痴众生、中下根性的人,尤其下下根性的人,佛怎么教的?佛教十善五戒,从这做起。十善: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做什么?我们没有去做。不杀生更深一层的意思,决定不伤害众生,决定不能够让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这都是在不杀生范围之内。十条都做到,能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我们就成功了。无论在哪个地方跟人家接触,人家都很喜欢你,都很尊重你。这要靠自己修养,看破放下而已。放下十恶业,修学十善业,从这里做起。

我在许多地方教人修学,教的是什么?《弟子规》、《十善业道》、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纲领,确确实实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道》,这是净业三福里第一跟第二,但是也给第三做了准备的功夫,不能不认真学。你要想成就,而不能把《弟子规》、《十善业道》落实,我老实告诉你,你这一生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但是跟阿弥陀佛结了很好的缘。什么时候能往生?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弟子规》、《十善业道经》落实了,肯定往生。再告诉你,生的品位不高,凡圣同居土中下辈往生。凡圣同居土里面上辈往生的,那还要加一点功夫,单靠这个还不行,不能不知道。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4卷)【处处转法轮】

永恒的乐

自己成佛之前,教跟学是一桩事情,教学相长,教化众生是为了提升自己。到了自己修学究竟圆满,证到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了,还是照常现身学习,跟没有觉悟的时候一模一样,为什么?教化众生。三轮都要做给众生看,永恒没有止境、没有休息,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难行能行,难做能做。世间人觉得难,难在什么?他有分别执著。佛菩萨示现的不难,他没有分别执著,所以难舍能舍,能放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王位舍弃了,荣华富贵舍弃了,妻子儿女舍弃了。这世间人做不到,他轻而易举做到了。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世间法,这不是真实法,这是非常短暂。你觉得自己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非常非常短暂。佛法讲什么?你要把这个短暂的乐放下,你要去追求永恒的乐。 永恒的乐在现前有没有?有。但是一个我执没有放下的人他享受不到,现前那种永恒的乐他享受不到,必须到无我。真正做到无我,永恒的乐就在现前。我们不要讲佛菩萨,孔老夫子赞叹他的学生颜回,颜回就是。他在物质生活上是穷苦到谷底了,箪食瓢饮,那么样穷苦的生活,颜回过得很快乐,他那个乐在哪里?他那个乐是永恒的乐。永恒的乐不受世间物质欲望、名闻利养的影响,丝毫不受影响。有,很快乐,没有,还是很快乐,那才叫究竟圆满的幸福。短暂的快乐里没有永恒,永恒里包括短暂快乐。《论语》前面两句话讲的就是短暂的乐跟永恒的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永恒的,颜回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朋友难得聚会很快乐,那是短暂的。永恒里面有短暂,短暂里没有永恒,这个道理

我们要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追求永恒,绝不贪恋短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4卷)【一切世间中 处处转法轮】

颠倒戏论

这六种戏论的第一种是【颠倒戏论】。颠倒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符,这我们要明了,我们不能够犯这个过失。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恳,言而有信,所以我们提倡诚信。这几年我教人四个字,【诚、敬、谦、和】要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一定要从本身做起,针对我们现前毛病来说的。学院,过的是团体生活,通常在一块儿生活的有四、五十个人,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四个字,这个团体是和合僧团,真正六和敬的僧团。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得起我们的护法、对得起自己。

颠倒,我们常常犯着,这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误会,误会就是颠倒戏论。误是错误,会是体会,你所体会的是错误不是正确的。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们想错看错,于是就做错、说错。它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人。我们常常批评这个人,让大家对他产生误会、产生误解。他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因为我们对他的误会、误传,而让许多人对他也产生误会,我们就有过失。这个影响的面愈大,过失就愈大;影响的时间愈长,过失就愈深。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他对于一切大众是有利而无害的,那我们的过失就犯得很重。

与人交往,观察一个人非常不容易,知人是大学问。一个人没有过失,那太难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疏钞》里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真的没有过失,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以下还不免有过失。又何况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有权有实,有时候他装错误,不是真的。像前面我们讲的龙吉祥菩萨,他的言词里说【为有情故,巡行乞食】,这个话就有过失。为什么?没有离开分别。龙吉祥菩萨是等觉菩萨,文殊也是等觉,文殊跟他这一番话是因龙吉祥菩萨引起的,他们两个在唱双簧、在变把戏,是来教化我们的。这一问一答我们才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念佛菩提】。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心正念真如,这在念佛法门里叫理念,理一心不乱,这个太高了!最高的念佛方法,没有形式。大权示现里,有时我们不知道,误以为他破戒了、犯罪了,是我们对他产生的错觉,于是我们就有意无意地颠倒戏论。害人不浅,害自己更深。

害人害自决定成正比例,这句话义理也很深。你害人多深,害自己也多深,你害别人多广,害自己也多广。这是什么道理?因果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如果你伤害的是一个觉悟的人、明白的人,我们自己受的罪报会减轻。要伤害一个一般普通的人,那个罪报不得了。伤害觉悟的人,因为他不会受你伤害,就是说他不会被境界所转。你毁谤他、侮辱他、陷害他,他决定没有瞋恚心。他要有瞋恚心,还会起心动念,他迷,他没有觉悟。如果真正觉悟,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会有这个念头?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笑了之,他怎么会把这个放在心上?怎么会计较?你这个地方排斥他,他那里还有路,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讲【条条大路通长安】,这个路走不通,那个路走通!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你拦不住它,这个地方挡它,那边流了;那边挡它,这边流了。所以跟觉悟的人好相处,跟迷惑颠倒的人不好相处。迷惑颠倒的会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解决争端要从自己,不在外面,要把自己内心所有一切怨怼化解。自己心开意解,生智慧。自己心里头有怨恨、有对立,就是有情有欲、有分别有执著,永远不开智慧,这个损失多大!学佛的人要想得真实受用,要从这个地方下手,把自己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误会搞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统统把它化解,恢复到真诚清净平等。用大菩提心、正觉之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就走向菩提道,跟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他们在前面,我们在后面,决定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这个颠倒戏论我们要远离,那就是言语造作小心谨慎。有疑不能说,怕说错,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才可以说。尤其是谣言,决定不能

够传,谣传是不可靠的,要有智慧去判断。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5卷)【于法无疑惑 永绝诸戏论 不生分别心 是念佛菩提】

有什么值得骄傲

我们接着看《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六种戏论的第四种【于他分别胜劣戏论】。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己跟别人较量胜劣,他比我好,我不如他,往往就产生了嫉妒;我比他长,他不如我,往往就生起骄慢,全是生烦恼。嫉妒、骄慢都是瞋恚里的一分。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法最重要的是要断贪瞋痴。凡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的,引发贪瞋痴的,这都是烦恼。这是不是戏论?

今天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我们自己稍稍有一点长处,稍稍有一点成就,值得骄傲,这就属于这一类的。有什么值得骄傲?我们好,再好能比得上佛菩萨吗?诸佛如来他们的成就是真实究竟圆满,没有听说他讲值得骄傲。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念头?他们明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德能,佛讲得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六道凡夫,地狱众生,蚊虫蚂蚁,他自性里本具的德能没有一丝毫减少,证得如来无上菩提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所以骄傲跟嫉妒是错误的,完全是虚妄的,虚妄叫戏论,跟事实完全不相干。你有再殊胜的成就,不会觉得骄傲,反而更谦虚,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做到佛菩萨那么样的圆满。我今天发大财,有亿万财富,值不值得骄傲?不值得。为什么?世间贫穷人太多,我这个亿万财富不能够帮助所有苦难众生,心里总是常常感觉到愧疚。我修行得不好,我学得不够,我的德行、我的智慧不能够帮助这个世间化解一切冲突纠纷,德能智慧不够不足,哪来的骄傲。

所以胜劣的心就是对立,好胜恶劣。好胜恶劣必然产生竞争,心不平等,心不清净,心不觉悟。换句话说,我们从菩提心这五句来讲,染污、不平、迷惑,没有慈悲心必然是自私,没有真诚。与这五句统统不相应,你还有多大的成就?这一生中你得到的富贵,那是你过去生中所修的福报。佛法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所修的。前世修积得厚,修积得多,你这一生得到的很丰盛;但是你这一生你修的善就少了。自己好好想想,这一生中我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对众生,我做了多少贡献?如果做得少,这一生享受的福报很大,来生就比不上这一生。

可是你要记住这一生的时间很短,活在这个世间超过一百岁的人不多。来生无论在哪一道,时间都比这一生长。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长寿!兜率天人的寿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那边一般寿命,四千岁。福报大、寿命长!六道里只有人道寿命很短,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堕到三恶道,寿命也是非常长。古德常讲【借假修真】,真的就是灵性的提升。当然最殊胜的是超越六道,那才叫真正究竟圆满。你只要不能超越六道,在六道里总是上上下下,你不能永远保持,不能不知道。 所以竞争的心不能有,分别胜负的心也不能有,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自己好胜的习气太重,在佛门里讲,这是业障。你自己很能干,别人不如你,于是你瞧不起别人、轻视别人,有意无意中常常显露,这样的心态、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造成与一般人隔膜,不能跟大众和睦合作,亏吃大了。所以你的成就是很有限的。别人替你工作是为了拿工资,心并不服。你常常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天天在教训人,天天在斥责人,人家为了生活,不能不受你的委屈。他要有好地方去他一定离开。他怎么会帮助你?一个成功的人决定是谦虚、尊敬,你才能得众,得人心。中国谚语常讲【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无论从事于哪个行业,当老板一定要得员工之心,员工对你真正尊敬,真正为你办事。你要是不得人心,给你工作的人都是貌合神离,你的事业能支持多久?都不长,顶多到自己一生,自己死了,你的事业就完了。

在中国古时候,讲老字号、老招牌,他开个店能够开两三百年。你再看看那当老板的他有一套学问,肯定是把他的员工都看作是他的子弟、亲朋好友一样,照顾得很周到,所以大家把这个字号、把这个事业就看成自己的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他能做得好、做出名,能够代代相传。老板代代相传,员工代代不离,他成功了。如果说只为自利,只是给员工们的工资,你就不能得人心。你要把人看成自己人,一家人,你才能得人心。荣誉是大众的,过失老板自己承当,不责备员工,为什么?老板带头没带好、没教好,没有做出好样子,要自己负责,员工就心服口服。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6卷)【于他分别胜劣戏论】 长寿之道

分别工巧长命,这是现在人求长寿之道,以为他真的学到了。医学进步,疾病可以治疗,疾病也是业障,小的业障。医生、医药只能医病不能医命,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你的寿命到了,绝对不是医生保健能够延长的,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看到很多富贵人家,有家庭医生,他有没有活到一百岁?没有。依然五、六十岁走了,六、七十岁走了,走了之后,真的是家破人亡。只要我们稍稍细心观察一下,这些事情都在眼前。圣贤人所说的,世间人所传的,因果报应统统在面前,你只要冷静细心,你完全看到。你看清楚、看明白,道理清楚,事实真相明白,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存心,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会真正相信圣贤的教诲,一生中舍己为人。一生中时时刻刻学圣学贤,肯定过得充实、过得幸福、过得美满。

佛法里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儒家讲【不亦乐乎、不亦说乎】,快乐!善意、善行确实是健康长寿秘诀的不二法门。这与医药不相关,与世间什么补品不相干。我这一生没有用过任何补品,别人有送给我的,我转手就送人,我从来不用这些东西。有些补品,价钱都很高,送到医院,医生处方需要这个东西,我们就帮助别人,这是好事情。在佛法里这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健康长寿的业因。

佛教导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只要行这三种布施。这三种布施是我们这一生中唯一的事业,我就干这个。而这三种布施里,法布施全包括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榜样,他老人家一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法布施,教导别人、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迷破了,苦就离开,真觉悟了,你就会改善你的生活,提高你生活的品质,你得乐了。

我们想想,每天跟大家讲经说法需要精神、需要体力,精神体力是属于自己的内财,就是内财布施。我不收别人的学费,不要别人的报酬,只要你来,欢欢喜喜教你,所以这里就有财有法。那个人听了之后,他的疑虑断掉,不怀疑,没有忧虑,好好地去做,这里还有无畏。所以法布施里肯定包括了财布施跟无畏布施,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天天种这个好因,那果报自然成,根本就没有想什么果报。这个果报就是我们现在讲财用,在物质上、生活上所需要的不缺乏,聪明智慧天天增长,健康长寿亦复如是。所以不必要在这上面去操心,去分别工巧长命。

这个工巧就是巧妙的方法来帮助你健康长寿。有很多人用运动的方法,每天运动,运动是必要的,佛法里讲健康长寿的道理,讲得很多。佛家表法最重要的就是用轮,轮是圆,做为佛法的标志,佛家称为【法轮】。看轮这个相,它的心,圆心,圆心是静的,不但是静,而且是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无,说它有,找不到,几何里找不到圆心。外面这个轮,轮是个动相,佛用这个代表人心,心要清净,心里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心里有东西就错了,心就有病了;身体,身体要动,身体是个机器,要不动它就生锈、就坏了。

所以佛法里最常用的运动方式,经行。经行一般人讲散步,最好的运动,不快不慢。佛陀在世时,他每天要出门托钵,修行的处所距离去托钵这个城市、村落,大概有三里路、四里路的样子,你每天走一个往返,运动量够了。这一个往返大概总得要两个小时,每天要走

这么多路;又何况吃完饭之后,大家在一起经行。另外一种就是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拜佛不可以用高拜垫,这高拜垫那个效果就打折扣,一定要平拜。拜佛的时候心是静的,一心顶礼。

一心就是决定没有杂念,我们常讲不怀疑、不夹杂,这叫一心;心里有念头,那就不是一心,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不诚敬。诚敬是一心,所以佛门用合掌代表,它表示什么?这十个指头张开,心散乱了,现在统统收起来,合成一个,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取这个意思。所以心要静,身要动,用这个来养身、养心,不需要用其他的。如果我们分别世间这个方法、那个方法,怎样来补、怎样来调养,都错了。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随顺大自然这是德,大自然是道,随顺道就是德;违背了道,德就失掉了。

所以分别工巧长命这是戏论,总离不开分别执著。真正修道人把寿命的长短忘掉了,在这个世间完全是随缘,有缘多住几年,没缘就走了,你看多么自在、多么潇洒。这个东西不值得放在心上。尤其是稍稍深入佛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人,不要讲佛菩萨、阿罗汉,任何一个众生有没有生死?没有。这是跟你讲事实真相,生死是怎么一回事?是转变。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换频道,我们一按钮,这个频道没有了,那个频道现前了。没有了,就好像死了;我们想看的频道现前,它生了。其实没有生灭,六道轮回里换频道而已,这个道理要懂。寿命是永恒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换频道。为什么对这个频道这么重视、这么贪恋?错了。每个频道里面节目都清楚,我们选择善的,那就是向上提升;你选择不善的,那就是往下坠落。是提升还是坠落操纵在自己手上,这叫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缘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上。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6卷)【分别工巧长命戏论】

随 顺

第二首随顺,要不随顺,六根在六尘境界中,怎么能不起心不动念?唯有随顺就可以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第二首一定讲随顺。随顺这四句【了知差别法,不著于言说】。注解里这第一句、第二句【了法亡言】。这个亡也可以念成无,了是明了,了法无言。第三句【次句得旨】,旨就是事实真相明白了。【无有一与多】,一跟多是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相对,一多是相对的。从这一个例子就要通达一切的相对,大小是相对的,长短是相对的,生灭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再用佛法来讲,性相是相对的,理事是相对的,因果是相对的,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的,真实法无有一与多,无有生与死,无有善与恶,无有长与短。你什么时候能看出一切法都不相对,自然随顺。

这里很不好懂,我们要举比喻来说。古大德常常用金跟器来做比喻,金是能作,器是所作,能所相对。黄金是能作,黄金做个手镯,镯子是所作。我们讲金是讲这个镯子的质料,它的体质是黄金,讲镯子是讲它的形相。金是性,镯是相,性相是一对,可是你要懂得这性相是一不是二。金,镯子就是金,金就是镯子;说镯子,我们只说镯就不说金,只说金则不说镯。说镯、说金这两种说法,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得知无有一与多、无有性与相、无有金与器。下一首偈要把这些现象详细来说,你才真正能够明了。

万法归一,一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的,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讲诸法实相,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相有理无,理既然无,相岂真有?所以两边都不可得。佛不得已说一个相是幻相,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说它有还是没有?有,相有。但是怎么样?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试问在这个境界里,你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吗?了凡先生那个命被人家算定了,他在一切法里不再起心动念、不再分别执著,为什么?通达自己这一生的命运,所以就随顺命运。这一生就随顺,于一切法里头,他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为什么?他堕在无明里,没有开智慧。什么叫无明?认命是无明。没有办法改变命运,那只有认命,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消极。所以二十多年他一

丝毫都不能转动。凡夫尚且如是,法身菩萨通达明了诸法实相,当然更不会起心动念。认命的人他都不会起心动念,何况是真正通达明了。

我们要想真正通达明了,先要学什么?学不著相。就是在一切相里去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很难,难也要学,慢慢地学,希望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样样放得下。我们念佛人往生才没有障碍,为什么?放得下。如果说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这个我也要,那个我也要,心里牵挂东西太多,妄念太多,这些拉杂的妄念决定障碍你往生。临命终时,牵肠挂肚的事情一起现前,这时候你怎么办?样样都贪著,样样都不肯放下,阿弥陀佛看这个样子,掉头就走了,你这一生中往生的机会就失掉了。所以学佛的人应当知道样样都是众生的,样样都是别人的,看到别人受用不缺乏,心里很快乐。绝对没有这个是我的,有这个念头就麻烦,有这个念头就走不了。

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首偈里教我们【随佛教】。随是随顺,随顺佛陀的教诲,这个意思深广无限。真正随顺佛陀教诲,要具足前面三句所说的。第一你要了知。要明了、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差别法,世间的差别法,我们知道千差万别太多太多,没有数量。净土经里面讲的【四土三辈九品】,那是出世间的差别法。《华严》里所讲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出世间的差别法。你要明了。怎样明了?不著,你就明了。不著,我们一般讲不放在心上。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心清净,换句话说,心没有被外面境界干扰,心没有被外面境界影响;也没有言说,岂不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那我们要问,佛跟菩萨(这个菩萨都是法身菩萨)与九法界众生有缘,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著相?他有没有言说?给你讲真的,佛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佛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为什么他会现相?会现身?为什么他会说法?给你说这法尔如是。性德作用,法尔如是。所以佛示现身,现而无现,无现而现;佛为众生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就是此地讲【不著于言说】。跟凡夫不一样,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著了、著相。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本事是不著相。要问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著相?因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他怎么会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在《金刚经》上,世尊否定了,谁要是讲他说法,叫谤佛。这个意思我们懂吗?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说没说?佛无我,不但无我相,还无我见。这个见是什么?见解、念头,根本就没有我这个念头。我没有,谁说法?那到底现身说法是怎么回事情?感应。众生有感,法性性德自然有应。应就会现身、就会说法。法性来应,性体上没有形相、没有言说,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他叫永恒、真常。我们凡夫叫无常。

我们要学习,从哪里学起?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就是从这下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无不是假无。不是我天天在这作意在想着无,想着无已有了,已经不是无。无就是无有想,这很难,不容易!是的,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把念头转一转。我们起心动念不都想到我吗?所以造业。《地藏经》上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句话我们念得很多,可是还在造业,还在造罪,没转过来。念熟了有好处,有时候会提醒。实在讲我们还是不够纯熟,为什么?当念头起来的时候这个觉不现行,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这个觉性起不来,念头起来,第一念起来迷了,第二念又迷了,第三念还是迷了,不能转成觉。

修行功夫得力的人,得力的就是在这个地方看,念头才起,第二个念头他就觉了,他就把它换掉。念佛人这是最方便,第二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前面这个妄念打掉了。念佛法门殊胜在这个地方,所以要会念,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只要念头起来,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就没有错,这叫会念佛,叫持名念佛,会念了。念久,功夫得力,

妄念就不起来,妄念真的被伏住。《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就用这一句六字洪名降伏其心,那个其心就是起心动念,让我们这个心就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所以《金刚经》上这两大问题,在念佛法门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解决了,然后才晓得这个六字洪名的殊胜,六字洪名的不可思议。问题在会用。

会用,要平常养成习惯,要认真努力去熏习。这么多年习惯还没有养成,什么原因?熏习的时间不够。境界现前立刻就迷了,把所学的这一点佛法忘得干干净净,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毛病改不过来。所以念佛人决定不能为自己想,为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好处,这糟透了。但又没有办法不想,妄想一个接一个,不间断。所以祖师大德有个巧妙方法告诉我们,想什么?想正法、想众生。众生受苦受难,我怎样帮助他消灾免难,怎样帮助他离苦得乐,怎样帮助他破迷开悟。不想自己。常常想到佛陀的教诲,续佛慧命,大乘经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就是演、就是说,演是表演,把佛菩萨的教诲做出来,完全落实在生活中,工作中,处事待人接物中,那叫做演。别人看到、听到、体会到了,向你请教,你就为他说。这个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个演是无演而演,演而无演,你慢慢才能契入实相。

这个人会学,能契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根本就不起心、不动念。现在为了我个人的利益,为了我道场的利益,只要与我这个利益有违背,我总想办法来障碍他,起心动念。这起心动念是造业、造罪业。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是为佛法,为正法久住。做一切众生听闻佛法的增上缘,得度的增上缘,那是无量功德,不能著相。著相就变成有漏福报,不著相是真实功德;不著相叫随顺,著相就不叫随顺,所以这个随顺是有善、不善两种,我们要随顺佛陀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7卷)【了知差别法 不著于言说 无有一与多 是名随佛教】

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 下面第六句【无力相持】,清凉大师说【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我们用个人跟团体来观察你就很容易了解,了解这个原理原则。这个团体有能力成就一切事业,提到这个团体没有人不尊敬,为什么?团体里每个分子都是强而有力,群策群力。因为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一,才成立一个团体,团体是多,团体的力量是靠一、靠每个人。因多有一,这个团体是每个人有专长,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行,要大家合作。所以一无力而持多,真正力量发挥的时候是团结。

我们再把范围缩小,缩小到一个人。一个人,在这个人身上你也能够看得出这个意思。我们人身上有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个不同的单一,有五个不同的一合成一个多,这个多就是我们的身,合成我们这个人。你想想看,我这个身体能起作用,我要靠每一个一,要靠眼,眼能见;要靠耳,耳能听;要靠鼻,鼻能嗅;要靠舌,舌能尝;要靠身,身能接触。这个团体要依靠这么多许许多多器官,器官要依靠团体,不依靠团体它单独没有力量,不能起作用。一跟多不能离。

今天讲多元文化,小到自己这一身是多元,一多相即,无力相持。分开来就没有力量,一定要互相合作才能产生力量。扩展到地球就像我们一个身,凡是在地球上生的、长的一切人一切物,就像我们人身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细胞。大家互相合作,这个地球健康,幸福美满。如果各个不合作,这地球上有灾难,是地狱。天堂、地狱与地球没有关系,与觉迷有关系。觉,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体,我们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要互相关怀,要互相照顾,要互助合作,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如果是迷,各个人都自私自利,各个人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眼跟耳不合作,耳跟鼻不合作,那这个人很快就要死了,同归于尽,同归于尽就是世界末日。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团结互相尊重,没有高下。像这个身体器官各个团结,总不能说我眼睛是第一,耳鼻是第二、第三,没有,各个第一。眼第一,耳第一,鼻也第一,样样都第一,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哪个器官要变第二、第三,他就有病了,这个道理不难懂。那么你想到在这个地球上,如果说这个国家第一,那个国家第二、第三,这地球有病;哪个族群第一,哪个族群第二,这也有病;这个族群人多,那个族群人少,人多也好,人少也好,是平等的。在我们身体里,头第一,头尊脚卑,好了,只有头,那脚把它砍掉不要了,行不行?残废了。头第一,脚也第一,平等的,这个人才真正健康。这是天理,自然的道理,不能在这里虚妄分别。

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是老板,底下有很多员工,最低职位的员工清洁工人,打扫卫生间的。有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我在雪梨参加国家的一个电视广播公司,他们总经理来接待我,正好遇到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间,他告诉我:我们这个公司各个都第一,我当总经理,总经理里面我第一;我这个员工(这个清洁工人)也是第一,他清洁卫生间第一。我听了点头,这个概念对了,各个都第一,只是职位不一样。眼的职责是见,耳的职责是听,鼻的职责是嗅,各个都第一。平等是佛的境界,佛心是平等心。难得这个总经理他心是平等的,职位不一样,心平等的,所以我很赞叹他。这里面见解跟大乘佛法的教诲相应,他虽然没有学过佛,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跟佛在经上教的没有两样。这是个好的领导人,他懂得一切都是平等的。

工作岗位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性能不一样,但平等,少一个都不行,否则这个整体就出了毛病。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够互相尊重,绝对不会有轻视,也就是高下的心没有了。我们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互相合作,没有一点点私心,大公无私来合作,身体健康,这是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没有两样。大宇宙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私心,互相合作,你说这个宇宙多么圆满、多美满!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8卷)【无力相持】

宇宙是一体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心去体会、去认知宇宙是一,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多么亲切!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契入这个境界,你对人还会有意见吗?还会有憎爱吗?就好像我们整个一个身体,我喜欢这一部分,我讨厌那个部分。那个现象是什么?迷惑颠倒,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到刚刚开悟(圆教初住菩萨),分别执著就没有了,永远断掉了。法身菩萨还有微弱的起心动念。到佛果地的时候绝对没有了,跟宇宙完全融合成一体,丝毫的痕迹都没有。法身菩萨虽然融入,还有痕迹,好比江河里面的水流入大海,刚刚流入大海的时候还有痕迹,慢慢的融入,融入之后痕迹都没有了,痕迹都没有了是如来果地。这个痕迹当然有粗有细、有浓有淡,这就是法身菩萨四十一个阶级;完全痕迹没有了,那就是如来果地。我用这个做比喻,诸位容易理解。

那大海是一体,决定没有分别;宇宙是一体,是自己不是别人,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识所变的,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宇宙是一体,叫一真法界。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怎么描绘也描绘不出来,什么原因?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用分别执著心去描绘无分别执著的境界,哪有可能?那是真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幻象,《般若经》上讲【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这个境界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何以说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现象存在。何以不能说它有?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经文事理要天天讲、天天听,密集的熏修,熏修个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就养成习惯了。养成习惯就是慢慢融入,才能入得了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得真实受用。把我们的轮回心真正转变成菩提心,轮回心是妄心,菩提心是真心。佛法里面常讲契入、证入,入

佛知见就是入佛境界。这是力用交彻。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8卷)【力用交彻】 什么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

学习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可是善知识,自古以来所谓可遇不可求。什么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要什么标准来选择善知识?其实标准很简单,就是你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那就是你的善知识。他说的话你听。对他要没有十分的恭敬、十分的仰慕,他讲的话你不听,不听就得不到利益。方老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没什么特殊,像他们这样的人多得很,我何以能得利益?我对他们十分的崇敬、十分的仰慕,各人不一样,所以我得利益。

所以选择善知识没有别的条件,你对于哪个老师最尊重、最佩服、最敬仰,他的话你能够百分之百地奉行,这就是你的善知识,不在乎他名气多大,也不在乎他地位多高。他即使是没有学问、没有道德,他讲的话是善言,你都能百分之百认真去做,正是古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是他教出来的,你的成就超越他。为什么?他能说不能行,你把他说到的全部都奉行,都做到了,学生超过老师,道理在此地。这个人有道德、有学问,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没有把他看在眼里,他讲的东西我都打很多问号,都怀疑,你跟他时间再久,什么都学不到。我们亲近善友、同学亦复如是。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1卷)【超诸有海到彼岸。】 转 变

如果这一生修的善多恶少,它换的身愈换愈殊胜,如果做的恶多善少,那就换的身愈换愈差。这一生是人身,来生换个畜生身,畜生不如人,要是换个饿鬼身,换个地狱身,那就愈换愈糟了。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断恶修善重要,断恶修善的确是提升自己,但是这样的提升,出不了六道。往上提是天道,天道三界中,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总共二十八层天,断恶修善。要超越六道轮回,要修定,要开慧,定伏烦恼,慧转烦恼,我们讲断,实际上不是把烦恼断了,是把烦恼转成智慧、德能,转变。所以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是个转变,这是真的,断是比喻说的。要真正讲清楚、讲明白,用转好,不至于产生误会。

所以总要做个转变,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把恶念转变成善念,经上讲得最明显的,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是自己本有的,现在戒定慧变成贪瞋痴,是迷了自性,把戒定慧变成贪瞋痴了。慧变成痴;定失掉了,容易发脾气,瞋恚心现前;戒没有了,贪心现前,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以,贪瞋痴跟戒定慧是同一体的两面,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正面是觉,负面是迷,迷了它就是贪瞋痴,觉了它就是戒定慧。我们现在在迷,迷而不觉,佛用戒定慧的方法,使我们把贪瞋痴转变过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自性戒定慧,这个方法善巧方便。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所用的方法的巧妙,不能不佩服。巧妙里有个原理原则,就是随顺自然,要用经论的话说,随顺性德,那就不难了。你要不随顺性德,自己去想一套方法,那就难了,达不到这个效果。

这些地方,你不能不很细心去体会,然后你对佛经里面讲的理论与方法服了,你不会再去想别的方法,能不能再想个方法比它更好的?就不用想了,为什么?因为称性,理称性,事称性,因称性,果称性,没有一样不称性,称性才叫究竟圆满,这到彼岸。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1卷)【超诸有海到彼岸。】 用功的秘诀

【虽缘境界不分别】,这句说得好,这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完全落实了,应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我们修行用功夫就要学这个。现在我们开始双管齐下,不

分别、不执著,在日常生活中练!烦恼从哪里生的?从分别执著里生的,如果离开分别执著,就没有烦恼。贪瞋痴慢是见思烦恼,贪瞋痴慢都了不可得。转烦恼为菩提,这个方法妙绝了,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随缘,随缘而不攀缘。

有缘要做,为什么要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果上讲的。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破迷开悟。教学是最好的手段,诸佛菩萨都会用。教化众生,有缘有机会就要抓住,唯一的目标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果,佛菩萨要做的是因,给你种善因,后头你就得善果;得善果,不要去问,不要去理会,要种善因。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教化众生就这么一个目标、这么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

迷不是真的,悟是真的,你本来觉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说得多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惑,迷惑你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断掉;觉悟是本来有的,本有的一定能恢复。所以方法就在教导,教导有劝导,有做样子给他看。佛教人有示(示是指示)、有劝、有证,现身说法,证明给你看,大家才能相信,信了,才能接受;理解了,自然就肯做;做了,境界就转过来了。所以在这境界里面,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用功的秘诀。无论生活工作,对人对事,尽可能地不要执著,随缘而不攀缘,样样都做得很圆满。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2卷)【虽缘境界不分别】

学快乐

【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众生】,主要是讲有情众生,广义地说,也能够把无情众生包括在其中。【诸趣】就是讲六道。这两句话最重要的意思,是从相上你能够见性,从事上你能够明理,两句话都是这个意思,你就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否则,见相不见性,凡夫!迷惑颠倒,著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所以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果你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烦恼诸位要知道,顺境、善缘你见到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执。那个欲就是欲望,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烦恼。生烦恼,没智慧!

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为什么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他没有情执。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赞叹他。为什么?怕别人嫉妒,会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护他,不动声色,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我们这么多年来,走了许多地方,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来看我,谈什么?总是烦恼,一大堆烦恼!要没有烦恼,就不来找我了。所见到的都是惠能大师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没有遇到一个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明了,在相上能见性,在事上能见理,就常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了。

《钞》里面讲,「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讲,「定散无碍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注得虽不多,注得好,字字句句都给我们点清楚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叫真修行。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个念头会起来,起来怎么办?

念头起,你赶紧把它转变,赶紧把它控制,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总不外乎止观,念佛也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见到顺境善缘,欢喜心生起来,这时怎么办?学教的人,《金刚经》不能不读,不能不熟,为什么?便于观照。这个境界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刻从相上看到性里面去了,

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这样子观照,那个贪恋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经教来观照,我们念佛人有特别方便法门,心才一动,动贪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的念头打掉。口念阿弥陀佛,心专注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把你那个注意的力转移,转移到阿弥陀佛上去,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这叫会用功。功夫得力是从这个地方学来的。否则,一天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遇到境界还是起心动念,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逆境现前,冤家债主找来了,人家恨你,侮辱你,毁谤你,骂你,打你,这时候自自然然怨恨的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了,应该怎么样?用般若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佛的方法,在这个境界里面,一心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提起来,瞋恚的念头伏住了,报复的念头化解了,这叫真会用功。受一点委屈,受一点冤枉,不必跟人说,跟人说,你还没忘记,你还没放下,你不过是勉强在那里忍住而已。忍不能解决问题,忍久了,所谓是忍无可忍,这个爆发就更严重了。

忍是有极限的,忍是属于定,一定要用慧,定开慧,慧把这个化解了,没有了。这个化解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真的度一切苦厄,智慧照见都化解了。见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梦中又何必计较?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总是用平常心看待,用平等的心,用清净心,用慈悲心,这就生智慧,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要说怎么用功?功夫怎么用起?功夫从这里用起。要说用什么方法?我们现在用念佛的方法。念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真正不可思议。

我在讲席里举过例子,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须菩提提出来了,「云何降伏其心」,要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什么方法把妄念断掉,那个「心」就是念头。这妄念断了之后,我们这个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一部《金刚经》就是世尊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得不少!《金刚经》很多同修都念过,你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须菩提安心?怎样教导须菩提降伏妄念?能答复出来的人不多。答不出来,好好的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金刚经》念了还是不懂,你去念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你就会明白了。

可是这个事情,如果要是用净宗法门来解答,太简单了!如果说是我怎样降伏自己的妄念,佛要教净宗有缘人,有净宗根性的人,他一定会直截了当,「南无阿弥陀佛」,念头转在阿弥陀佛上去。不要去想妄念,你就专想阿弥陀佛,妄念就没有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取而代之,就降伏了。应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里?世尊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这名号上,决定往生。你看看用净宗来答复,一句话就把两个问题全答得圆圆满满。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才知道净宗之妙。所谓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成就超越教下、超越宗门!成就不在他们之下,你怎么会不欢喜这个法门。

你接触到净宗的经论,听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古来祖师大德那些注解就是讲经,看注解就是听他们的教诲,法喜充满。你只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尝到法味了,法味快乐,其味无穷,你就会欲罢不能。你每天去读诵,每天去思惟、去观察、去实行,无比的乐趣在其中,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然学这东西干什么?快乐无比!人一生要快快乐乐,不可以忧悲苦恼,忧悲苦恼,伤人、伤心、伤身,身心都受伤害。所以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人为什么老化?忧虑。年岁愈大忧虑愈多,对自己忧虑,对家庭忧虑,对儿孙忧虑,忧虑的事情太多了。愈是年岁大,老化的愈快速,道理在此地,儿童没有忧虑,他不懂事,活泼天真。这些道理,古人讲得很多,现在科学也给我们实验,给我们做出证明。

学佛学什么?学快乐。你在学佛里没有能够离苦得乐,那你什么都没有学到。离苦得乐就是来生,现在不行。现在不能离苦得乐,来生怎么可能离苦得乐?佛在经上常说,现前叫花报,来生是果报,像植物一样,先开花后结果。花开得好,我们就能知道果一定结得好;

花开得不好,果恐怕也不太理想。所以我们现前是花报。学佛,能够真正学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学到两分,就得两分利益。学一分得一分快乐,学两分得两分快乐。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3卷)【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无生想

离开六道,到哪里找一真?离开我们娑婆世界,到哪里去找极乐世界?中峰禅师讲得好,「此方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方;我心就是弥陀,弥陀就是我心」,把中峰禅师的话跟这两句偈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这里的意思。应化在人间,绝对没有人道的分别执著,应化在畜生道,应化在饿鬼道,应化在地狱道。佛菩萨无论应化在哪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虽现身,虽说法,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寂而常照,照就是现身说法,寂是如如不动,就是虽现身,虽说法,他没有起心,他没有动念,分别执著就更不必说了,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分别执著!

这些道理,这些经教,我们要常常讲。常常讲是常常熏习,讲一遍熏习一次,讲两遍熏习两次,古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一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天天念,天天学习,常常念,常常学习,不能中断。熏习久了,心定了,心只要定了,心起作用就开智慧,妙不可言。不但学的东西你很明了,没有学的东西,一接触就通达,一丝毫障碍没有,真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早到晚离不开一切人,离不开一切事,离不开一切物,你这两句学会了,受用太大!为什么?不生烦恼。你见到这个人,所谓「无生想」如何落实?不起分别、不起执著,就是无生想,就是无趣想。为什么?只要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法界平等,众生平等,境界也平等。那个平等,虽不是一真法界,接近了,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是相似的。在这个环境里不生七情五欲,我们修行真的有功夫了。再要知道发愿求生净土,必定得生。随着自己的功行浅深,念佛功夫浅深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破放下功夫的浅深,真放下!放下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增高品位。人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放不下。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放下也得放下,何必要操心?何必要牵挂?何必要忧虑?统统没有了。

看到众生行善积德,好!看到众生作恶,也好。三善道是为众生消福报的,你过去做了很多善事,善事总有报。所以三善道消福报,三恶道消罪业,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平等的,清净心中没有善恶,善恶的因没有,善恶的果也没有,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时候你想想看,六道该不该放下?应该放下!既然应该放下,为什么不早一点放下?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成就。真正放下之后,你在六道里头,你还没有离开六道,身体还在,就如同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两样。——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3卷)【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什么叫【正念】

【正念勤修涅槃道。】这一句里最重要的就是【正念】,大乘法里说得很多。什么叫「正念」?正,反面是邪,所以正念无念。是不是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就叫正念?不是的,什么念头都没有的话,也是邪念。何以见得?佛跟我们讲,色界天第四禅里有一层天叫无想天,无想天顾名思义,无想就是没有想了,一切念头统统都没有,无念就是无想。无想要修成了,将来果报就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在佛法里面叫外道天,功夫也不错,到第四禅。

佛家所讲的禅定,不是无想,是不是真正什么念头都没有,是正念,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邪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有念是邪,无念也是邪,无念是无想天,到无想天变成外道了,所以有念跟无念都是邪。无念为什么称邪?无念是无明,所以它不能说是正。无念,什么都不知道,佛法无念是无邪念,无邪念它有正念,正念是无所不知;换句话说,它是活

的,活活泼泼。这个名词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那是邪与正的辨别。

以佛法的标准来说,与自性相应的是正念,与自性相背的就是邪念。以《华严经》的说法,执著是邪念,表现在事相上叫邪行,分别是邪念,起心动念是邪念;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与性德完全相违背;换句话说,真如自性里没有这些东西!你生出这个东西,它是邪,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无想,一切都不想了,那落在无明里面。所以,一定要辨别清楚。由此可知,正念之难,不容易。 【涅槃道】是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通常最常用的,翻作圆寂,翻作灭,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灭邪念,灭是这个意思,是从果上讲的。「道」是从因上讲的,正念这是关键,【勤修】是道,修道圆满,果是涅槃。所以涅槃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正念完全现前,那就是性德圆满现前。性德里的正念是什么?智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无边,深广无际,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就是正念。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4卷)【正念勤修涅槃道。】 离不平

「乐于解脱离不平」,不论贫富贵贱,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中,身心不安,无有依靠!佛法讲皈依处,没有依靠。你愈想愈可怕,真是生活在恐怖之中。如何能得到身心安稳?要靠修养,就是要靠看破放下,真正看破放下,你处在这个社会还是身心安稳、自在随缘,不受影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能到这种境界?因为你看破了,你了解事实真相,怎么变化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在这个境界里能掌握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定,定生慧,慧能解决问题,慧能带给你无尽的法喜。所以这个「乐」是好学。

怎样培养我们好学?好学是性德,好学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现在你迷了,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见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性德,违背性德苦就来了。六道众生违背了性德,四圣法界众生逐渐觉悟了、能随顺了,虽随顺,不圆满、不彻底,但是他就脱离了六道。我们今天还在六道,用什么方法解脱?这件事情不能不多想想。 后面这三个字「离不平」,离不平是解释正念的。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对人事物、对世法、对出世法都不平,不平就是不定,像水一样,不平起波浪。不平起作用就是烦恼,就是贪瞋痴慢。佛法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平等就是定,平等起作用就是智慧。 修行,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问一句,八万四千法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它修什么?就是这三个字「离不平」,它修禅定!所以,禅定不是只有禅宗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禅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是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样,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再说得细一点,无量无边的方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我们念佛是不是修禅定?是。心不平,烦恼起来了、贪瞋痴慢起来了,净宗教导我们赶紧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那些烦恼、不平取而代之,用这个方法平息,是修禅定!

禅定的意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是六祖所说的。实在讲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金刚经》在末后,世尊教须菩提,教他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教化众生,佛教他八个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传的禅宗的修学方法,就是根据这八个字。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禅;如如不动,内不动心,是定。这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你只要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就是禅定,就是佛佛所传。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所传授的,相同,佛佛道同,没有两样。

念佛是修禅定,世尊在《大集经》上讲得更清楚,他说念佛这个方法是「无上甚深微妙禅」。这方法容易,念头才一起,你不要管它是善念、是恶念,是正念、是邪念,统统不要管,只要念头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归到「阿弥陀佛」去,一句阿弥陀佛摆平了。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不许夹杂一个妄念,修禅定最容易的方法、最稳当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只要念

到念佛三昧现前了,念佛三昧就是得定,用念佛的方法得定,定就开慧。

得定,在净宗法门里讲事一心不乱;开智慧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最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就是天台家讲的五品位。你确实有能力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虽有,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是你的定慧,这个定慧是很浅的定慧,它有这么大的作用,能够叫你的烦恼不起现行。这一点千万不要疏忽,我们修净土能不能往生,这是标准。我念佛我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你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你烦恼习气控制不住。

我们的功夫不是别的,就是要把这些妄想、杂念控制住,这是真正修行。先求自己,自己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好恶,没有说这个喜欢,那个讨厌,平等了;内里面虽有烦恼,你能控制住,贪瞋痴慢不会发作。这是你初步功夫成就,就是天台大师讲的五品位,五品位是观行位。有这样的功夫,你发愿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不要瞧不起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上辈,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个上辈能够自在往生。什么叫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没妨碍,生死自在。不要很高的功夫,观行位功夫得力就能做到。这是说什么?我们在这一生中,除非你不干,那就没法子,要想真干的话,肯定做到。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5卷)【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虚空法界是自己

现前修行,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下功夫。务必要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对立就不平,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他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他对我有分别执著,我对他没有分别执著。化解对立就是分别执著离了,你有分别执著就有对立了。这是属于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什么叫看破?看破,前面讲过,你所悟入那个境界跟诸佛没有两样。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更进一步说,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正把宇宙的本体体会到了。

虚空法界是自己,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两个人就对立了,一个人怎么对立?性相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所以这是看破,你的思想、观念,你能够对一切人事物、对整个宇宙有这么一个想法看法,你心量拓开了。尽量去扩充,要扩充像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对一切人事物自然就没有界限了。

他随顺性德、随顺善法很好;他违背了性德,一天到晚都作恶也好。为什么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了,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他为什么行善?他为什么作恶?与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业习因缘有关系。什么人能帮助他?有缘的人能帮助他。

我说他不听,这就是没缘;我说他听,有缘。缘不是这一生的,而是过去生的,这东西哪能勉强?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5卷)【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志在圣贤

人生在世,过去儒家读书人讲求的是立志,人要没有志向,就像船在海里没有方向,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佛法讲发愿,志愿是一个意思,人生在世有一个愿望、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永远向着这个目标、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精进,自然就有成就。今天要问自己,我们的方向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向这个方向?都是向这个目标?古时候读书人跟往后读书人不一样,古时候读书人的目标是圣贤,读书志在圣贤,后世大多

数读书人志在功名,跟古人不一样!方向、目标不相同,他一生的成就自然不一样。 孔孟为什么成为圣贤?他志在圣贤。祖师大德何以能够修成佛菩萨?他志在佛菩萨。我们今天志在什么地方?我们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与我们的志,就是与我们的目标、与我们的方向相应不相应?不说别的,现在大家都学净土,要问你方向目标,你肯定说我的方向在极乐世界,我的目标在见阿弥陀佛。没错,说得很好!是不是真的?自己想想从早到晚有多少时间,你这个方向是对着你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想着阿弥陀佛?有多少时间你是在搞名闻利养、在搞是非人我?自己好好去算算这个帐。一天二十四小时,如果搞是非人我、搞名闻利养、搞贪瞋痴慢,这个时间占一大半,这一生理想的方向目标就成了泡影,你决定达不到。怎样才能够真正满足我们的愿望?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过,《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教诲,至少要能够落实两成,也就是说最低限度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这下辈往生有把握。你要不能够理解、不能够落实,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只能说结一个缘而已,这一生去不成。

这种情形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都错过了,我们今天修这个法门,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的。这一生要是才开始,你没有这个信心,这个地方讲净土经典能够每天在这里听两个小时,不可能的。你能够每天听两个小时,每天还能够念个几百声、几千声佛号,都是过去生中有善根,为什么不能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像读书一样,书是念了,考试不及格,不够这个分数,所以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考试不及格,来生还要继续搞轮回。不想再搞轮回了,你就要发愤努力认真去干,不能搞假的。 「我很想做,我做不到」,我听这种话听多了,我也点头、我也能体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受过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什么?《弟子规》。在佛法里,《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根,根是《弟子规》。如果你能够把《弟子规》字字句句都落实、都做到,五戒十善对你来讲不难,轻而易举,再往上提升,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肯定能做到。不但能做到,你很欢喜做到,为什么?乐于解脱。

所以我们今天修行,愿望很高,没有基础。怎么消业障?布施、持戒、忍辱就消业障。这个有没有做到?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规矩,忍辱更重要,佛在《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消业障最快速。尤其是在逆境,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气和!别人对我有误会,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愿意接受,决定没有报复,消业障!这个消业障消得最快,也消得最多。如果这里还有一念怨恨、还有一念不平,不但你的业障消不了,业障又增加了;如果有报复心,麻烦大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这是菩提道上最严重的障碍。

所以真修行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痛下功夫,就是能够禁得起别人的侮辱,禁得起别人的伤害,禁得起别人的毁谤,没有一丝毫怨恨心。不但没有怨恨心,反而有感恩的心。他对我什么恩?他替我消业障就是恩德,要不然我这个业障、这个恶业要到三涂恶道里头去消。三涂恶道是消恶业的;三善道的是消善业的,都是业障。三善道,你享福的时候又造业,那就麻烦大了,你生悭贪、贡高我慢、嫉妒,那就麻烦大了。三恶道里你怨天尤人,你有瞋恚心、你有报复心,那是罪上加罪。所以我们的修学,我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同学们,顺境决定不能有贪恋。这个世间人最容易生起的,顺境起贪恋,逆境生瞋恚,怨天尤人,他心就是不平,天天在造业,哪里会有好日子过。

好日子是从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来的,你现在的恶不断、善不修,功不积、德不修,你怎么会有好日子过?诸佛菩萨、古圣先贤讲的这些大道理,你不接触;这么多的典籍摆在你面前,你不看;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利用网路、利用卫星电视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地播讲,你不听,那有什么法子。这就叫与佛无缘。有缘人最方便的是收看播讲,更殊胜一层的是读经。我们这个小团体,包括佛陀教育基金会、各地净宗学会,我们每年印送的这些经书、光碟、录音带、录影带,每年用在这方面的钱不会少于美金三百万,最保守的估计;一年有的

时候用得多的时候超过一千万。善心同修出钱出力,流通正法,功德无量。

我们不重视建道场,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没有道场,在澳洲图文巴那是不得已。韩馆长往生之后,二十多位同学没地方去,我们这才买一个教堂,让大家有安身立命修行的场所。你们要爱好佛法,要会用功,这个场所供养你们,你们一定有成就。如果你们将来不幸堕三涂,这个责任是你们自己的。因为这个道场每天讲经、每天念佛,讲经、念佛不中断,那你为什么还不能往生?就是你的心术不正,你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瞋痴慢,还贪图五欲的享受,这种心行肯定堕落。

你能在这个地方可以享受个几年、十几年,不要以为你现在很年轻,四十、五十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也三十、四十,也差不多了。要记住古人讲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你细心去观察你的亲戚朋友、观察你周边的这些人,活过七十岁的少数,大多数四十、五十都走了。你有没有想到你自己什么时候走?你还有多少时间?你平常不想,糊里糊涂过日子,愈想愈可怕!你能想到这一层,你才醒过来了,才知道要发愤、要用功、要真干。

我每天给你讲的都是帮助你,我不只是教你做,我先做到了,我得到好处。你们仔细观察,常常在我身边你都看到,为什么不好好学?为什么不改自己的毛病习气?别人说你不好就生气,错了。古人闻过则喜,人家说我的过失,我感谢他,为什么?自己没有发现。听到别人说了,好好想想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好学的人、会学的人。听到别人赞叹我,得意忘形;听到别人毁谤我的,恨透了他,这错了,这是不会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自己想想是不是?

【此寂灭人方便力】,这一句总结,都是讲到如来究竟果地,真正证得清净寂灭,就是第二句所说的究竟涅槃的境界。寂灭是究竟涅槃,「寂灭人」就是究竟佛果,他给一切众生示现的方便力。方便力就是最合适的、最妥当的学习方法。不要说是在如来果地,法身菩萨位子最低的初住菩萨,已经永远离开分别执著,也断了一品妄想。你就仔细去思惟、去观察,这个境界里头还有言论吗?还有现相吗?你不想不知道,你想就晓得了。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能说得出一句出来吗?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是真心圆满显现的样子,不但言语没有了,念头都没有了;分别执著是念头,念头都没有,这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跟六道三涂不二,这叫善巧;不可思议跟思议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的正念。有体、有相、有用,不是有体、无相、无用。有体、无相、无用不可贵,有体、有相、有用,相用不违背性体,这是真正解脱,这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善巧。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5卷)【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转境界

第三句【一切处行悉已臻】,「臻」是圆满。「一切处」,我们今天总的来说,顺境,环境里称心如意,善缘,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善人,顺境、善缘;另外一种是逆境,你这个生活环境很不好,像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球的环境就是逆境。天灾人祸非常频繁,不是太平盛世,这是逆境。人事环境不善,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都怀疑,互相不信任,起心动念无非是损人利己,真的是佛法所讲的逆境恶缘。在这个里面学习,学什么?不生瞋恚,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

所以顺逆的境界都是好境界,你有能力转境界,不被境界转。这个转就是我们今天讲影响,你自己能影响境界,而不会被境界所影响,那你真有功夫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我们学佛最低的成就。不能大转,也要有小转。学了佛,在境界里一丝毫转不过来,叫白学了,那你是一点成就都没有。总要记住,要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最简单的要记住,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生瞋恚。所以贪瞋痴烦恼从哪里断?在境界里断。你不接触这些人事物,你怎么修?要在生活里去修,在工作里去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去修,

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修慈悲心,这四个得到了,真诚就现前,真诚是真心显露。 修行要不要选择环境?小乘、初学要,大乘不要。大乘真的如佛所说,「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转境界。恶人在我境界里转变成好人;坏事在我境界里转变成好事。我会转!你不会转就被它转了。你被它转了,你的生活就生活得很苦。为什么?你被境界转了。你能不能离开境界?不可能,永远不可能。所以只有一个办法,转变。用什么转?念头转。这是大乘经上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用心想转。 心怎么想法?想真诚、想清净、想平等、想正觉、想慈悲,境界就转了。想心现识变,想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想这些。顺境善缘,那个贪爱心才起来,你就这样想,那个妄想分别执著就化解掉了;逆境里面,很不高兴了,烦恼现前了,瞋恨心现前了,你一想的时候,瞋恨化解了,就没有了。化解外面境界,不是从境界上下手,从自己心地上下手。岂不闻佛法中常讲,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环境就是境界,所以说境随心转。迷的人恰恰相反,迷的人是心随境转,悟的人是境随心转。境随心转得自在,心随境转很苦恼。这是用功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都是用功的地方。吃饭怎么用功?吃饭你想想看,眼根对色尘,舌根对味尘,鼻根对香尘,这直接的。在这个时候你是被境界转还是你转境界?大部分的人,迷人都被境界转。这个好吃多吃几个,那个不好吃不想动它,你被境界转了。觉悟的人怎么样?觉悟的人眼看是一个色,平等色;鼻嗅,平等香,舌尝味,平等味。我要问:平等味里有没有酸甜苦辣碱?有。不能说平等,酸甜苦辣碱没有了,还是一样有,但是怎么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酸甜苦辣碱就平等了。眼见色,色有没有红黄蓝白黑?有。只要你不分别不执著,红黄蓝白黑平等,没有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没有,平等!这是什么?修行。你就讲穿衣吃饭,哪一样不是修行?你会修行,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时候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无上道是这样修成的,没有选择。

选择是对幼稚园的学生,他刚刚入门,他没有这个能力,他没有这个知识,所以需要严加管教。如果他有这个见识,不需要了。有这种智慧能力的人,说实在的话,四众同学当中也不多。一有不高兴的事情,面色马上就很难看,甚至于脾气就冒出来,不行,这是凡夫,一点功夫都没有。不但你没有功夫,在儒家讲一点涵养都没有。真正有涵养的人他还能忍。虽然心里不高兴,喜怒不形于色,不表现在外头,这就有涵养。功夫不是这样的,功夫是化掉了。确实外面境界没有破坏你的清净心,不但没有破坏你的清净心,反而增长你的清净心,没有一样不增长你的戒定慧,你戒定慧三学天天增上。

凡夫在境界里面,他不是三学增上,他是烦恼增上,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个就坏了。贪瞋痴慢增长,哪有不堕落的道理?学佛的同修都晓得,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这个东西增长,三恶道机会就增长,你叫他往哪里去?三恶道去,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处一切时,对一个觉悟的人,对一个会修行的人,没有一样不好。「悉已臻」,臻是达到圆满。迷而不觉,那就没有法子,决定随境缘所转,一点自由都没有。你能转境界,你得大自在。末后这一句【此自在修】,「自在修」最低限度法身菩萨,得大自在。依大自在而修,增长大自在。我们称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他这个方便力就是随顺一切法,都能增长自己的佛法。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7卷)【一切处行悉已臻】

哪一法不是佛法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这个不难懂,已经灭了当然无所知,还没生的当然无所知。「生已则灭,无体可知」,才生立刻就灭,生无自体,灭也无自体,「是故皆无所有也」,这是事实真相。你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境界相,六识所知的这个境界相,事实是如此,刹那生灭,刹那不住,生灭不住;说生,已经灭了,说灭,后头又生。前面生

的不知道后头灭的,后面灭的不知道前面生的,前后不相及,前面不会到后面,后面也不会到前面,各各不相知。所以《般若经》上讲的,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你这才知道佛讲真话。这个地方讲的皆无所有,指一切法,前面讲妄法亦尔,就跟火焰一样起灭不住,前焰灭了后焰生,生灭不住。

在日常当中,你要是留意,哪一法不是佛法?看流水是佛法,看瀑布也是佛法。我在香港讲经,香港晚上常常放焰火,焰火很好看,是佛法,起灭不住。焰火的火花你细心观察,没有相同的,念念不住,经上讲的不就是这个现象吗?你能不能知道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就是这个现象?你不要说这个时间短,世间时间长,你错了,你完全看错了。没有长短,皆是刹那起灭,各各不相知,这才是事实真相。通达事实真相,真明白了,心里面坦然。为什么?所有妄念舍掉、忧虑舍掉、牵挂舍掉,得失的心舍掉、占有的心舍掉,烦恼去了一大半,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这样的人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行住坐卧他都在定中;也就是说,行住坐卧他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这就行了。起心动念纵然有,那不要紧,能够不执著,能够不分别,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大乘经读多了,知道这桩事情,知道之后怎么办?要落实,要真的放下。眼前这些事相虽然有,要跟佛菩萨一样,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事相摆在面前,有,怎么说非有?心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著,非有!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个才叫做随缘,才叫做随喜。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没事!恒顺众生就是没事,不恒顺就有事;有事就不能恒顺,无事能恒顺。前面比喻过,水能够随器方圆,不失自性,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像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我们要能懂得恒顺众生不失自性,自性是什么?定、慧。你不能恒顺,你没有定,也没有慧,诸位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你觉得这个事情难,真难!凡夫难,难在什么?你无量劫来把这个假的当作真的,习气太深,烦恼太重,放不下;不但放不下,听到如来真实教诲,你怀疑。纵然对佛菩萨恭敬,相信佛菩萨跟你说明事实真相,你又做不到。是不是不信?信!信了做不到,不是真信,真信就做到。为什么不是真信?这个道理没有参透。我相信佛所说的,不是我的境界,我没有透彻。透彻就做到,就入佛境界,《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要透彻,受用不可思议,真的是佛菩萨的受用。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80卷)【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

为什么伏不住烦恼

虽然放下了,分别、执著的习气还是有,不过比过去减轻了很多,这就好。这种功夫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但是生凡圣同居土,品位虽然不高,决定往生。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伏不住烦恼?这桩事情我们不能够疏忽,它关系我们这一生的成功、失败。大乘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多听听、多读读有好处,真的是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看破。看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你不疑惑,佛讲的都是真话,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得一遍一遍的熏修,薰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在佛法熏修,今年五十三年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放不下!这么长的时间熏习,总有一点印象,这个印象起作用了。起什么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想起来,不会说根尘相接触就迷惑了。根尘接触的时候迷惑的人多!能想起来,那就是提高警觉,提起观照功夫。佛家的术语就是提起观照功夫,这个观照你能提得起来,功夫才能成片;用一般人的话,你能够提得起警觉。警觉是什么?你不迷了。见色闻声,你不起贪瞋痴,贪瞋痴有没有?有。见色闻声的时候,你的知见正,佛知佛见,自自然然控制住,贪瞋痴慢不起现行,这叫功夫成片。

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在你面前不起贪心;逆境、恶缘在你面前不生瞋恚,这个好处得到了,这就是你观照得力,你知道一切法刹那生灭,皆无所有。别人毁谤、侮辱、陷害,皆

无所有,刹那生灭,你还生什么气?你要接触这个恶缘,心里还要生好几天气,你是凡夫,你一点功夫都没有,你还在造业。造什么业?你有瞋恚心,就是造业,你有报复的心,就是造业,这就错了。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人,遇到这些事情,别人毁谤我,我要听到了,阿弥陀佛!不起念头。为什么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没有辩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都平了,心是平等的。 这就跟没有学佛的时候不一样,没有学佛的时候,如果听到别人毁谤,决定要去跟他评理,决定有瞋恚心,心里会不平,甚至于等待机缘还要报复,这是世间人之常情,六道众生!六道里头搞什么?就是搞冤冤相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一语道破,「冤冤相报」,后头是「没完没了」,生生世世彼此都痛苦,迷!迷而不觉。一觉悟就了了,不再放在心上,我们在这里解脱。解脱,这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怎样才是永恒的解脱?求生净土,永远脱离六道,这才叫真解脱;没脱离六道轮回,不算真的解脱。这一世虽然没事,来生后世碰到了,你还有没有智慧,还有没有定力,能控制自己烦恼习气。如果一投胎,智慧、功夫都失掉,来世还是个凡夫,没有继续修行,遇到了,报复的念头自自然然会生起,这个事情可麻烦! 你学佛学什么?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白,了解事实真相。「问明品」里面就是给我们讲诸法实相,总离不开《般若经》上讲的原则,「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刹那生灭,并皆速灭」,总不离开这个原则。你要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用这个来观照,你去核对核对,你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不是佛所说的!你愈是在对照你就发现愈真实,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实如此。你还会有执著吗?你还会有分别吗?你还会跟别人起争执吗?没有了!我面前这些东西,别人要,欢欢喜喜,随便拿。为什么?身尚且不是我,身外之物哪里是我?这才叫放下,真的放下了。

五欲六尘,你受用跟我受用无二无别,心开意解,自己的身心自自然然,不需要去想,不需要去作意,跟大宇宙自自然然融成一体。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个心量跟虚空法界没有两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众生心量之变小了,都是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执著很坚固。我们常常受这些大乘经教的熏陶,坚固的执著逐渐逐渐就淡了,这就是功夫进步,功夫得力。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80卷)【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

未遇如来,多成难处 下面这两句说得好,「未遇如来,多成难处」。你要是遇不到正法,遇不到佛菩萨来教化你,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任意造作杀盗淫妄,起心动念损人利己,道德不是真的是假的,眼前我得到的好处、利益这是真的。这种思想叫人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道都得不到。这是灾难之处。佛法里面讲八难,三涂八难,这一句就是讲的三涂八难。能够在现前社会里面,还有一点良心,不愿意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实实在在有大善根、大福德,那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不受这个世间种种的染污,到哪里去找?今天一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不受世缘影响的人,所以这一句「多成难处」就是绝大多数堕地狱、饿鬼。

遇到如来怎么样?遇到如来是有机会出离六道轮回。又有几个人真正能把这个机会抓住依教奉行?看看我们周边,看周边学佛的同学;不要去批评他,要批评自己,那就是一面镜子。自己看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别人之后,马上回光返照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不善的造作。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抓住几个纲领,像印祖教我们的,「诚敬」。诚敬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第一愿「礼敬诸佛」,谁能做到?普贤菩萨才能做到。

什么时候你的眼睛里面看到芸芸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你成佛了。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不但说众生是未来佛,《华严》、《圆觉》里面佛讲的,那讲得的确是真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实在讲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从性上讲,这个性

是佛性、是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法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纯净纯善。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本性,纯净纯善的本性,从哪里恢复起?要练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一不是纯净纯善,自己成功了。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决不是把恶人当作善人,那种修行你还是错用了心。那怎么办?怎么个修法?你好好的学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他会。善人是佛菩萨,为我示现,教我学善;恶人是佛菩萨,教我不要作恶,教我要改过自新,岂不是孔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人如此,对事、对物,亦复如是!只是一意培养自己的纯净纯善,使自己纯净纯善的至心真正流露出来,自己这一生真的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才能够成就别人,我也跟别人做示现,别人也跟我做示现。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2卷)【未遇如来,多成难处】 障尽智圆

【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这一首讲的是「救无明众生」,前面两句是「所救」,清凉大师说得很好,「由本住无明,故不见无住之本,迷理惑事,狂走于生死之中」。第一句【众生无知】,无知就是无明。「无明」这个术语的意思,明是明了,明了是本能,这诸位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说宇宙之间,此界他方、过去未来一切的事相,你本来统统明了,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你的本能。中国古人用一句话来做代表,就是「本性本善」。什么叫善?一切通达明了,善;万德万能,善;具足无量无边的相好,善,至善!这个善是自然而然,没有加一丝毫造作,所以称为本善。

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这本善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华藏世界里面看到,极乐世界里面看到。为什么?因为华藏、极乐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六根对六尘境界都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也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无知;不起心、不动念,知。这桩事情,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他引用两个古人来做例子。第一个他说澍庵禅师,无论是什么书,你问他,他都能够背给你听,背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错。他说这个人没有念过书,为什么你只要问他,他就能够把这书背给你听,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见性,明心见性,业障断尽。 业障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烦恼习气断了,他的心像镜子一样,心如明镜。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他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如果有人问他,他心里面就能现。现什么?不是现自己的境界,现问的人的境界。你去问他,你从前念过的这些书不记得,小时候念的不记得,你问他,他都背给你听。他怎么会知道?这就是佛家讲的「他心通」。你心里面不记得的事情,他把你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印象,在他的意识里头显现出来,知道别人。你心里面所想的,你过去所看到过的,阿赖耶识里头都有落谢种子,他都可以把你存的资料翻出来让你看,这很不可思议!所以他能够随问随诵,一点都不会差。

如果问的人说没念过书,没有念过这个书也问他,他也能够念得出来。那就奇怪!我也没念过,他也没念过,我问一本书、问一篇文章,他为什么能念得出来?这个世间有别人念过,他把别人阿赖耶识里面,像档案一样他能够调出来。虽然我们彼此两个人都没有念过,你要问的时候,他能念得出来。这是借别人阿赖耶识含藏的业习种子,调出来用。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就是业障消尽,觉性显现出来了。古人所讲的「障尽智圆」,自然这个能力现前,本能。他有,我们为何没有?就是烦恼业障把我们的能力障碍住,道理在此地。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3卷)【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人人都有个真心

诸位要晓得,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人人都有个真心,妄心、识

心是依真心起来的,是真心起来这一个迷团,这个迷团叫无明。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什么是无明?无明为什么起来?怎么会有无明?将来修行证果成佛,无明破了,破了之后,成了佛,佛什么时候再起无明?他问的这些问题,问得妙!佛给他的解答,在《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卷,文很长。佛答复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从那来?知见立知。知见就是真心,就是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别人阿赖耶识藏的东西你能把它显现出来,这无所不知;你知这个,而且你还能把他的阿赖耶识的东西,那个形相显现出来,无所不能。像僧缄的示现,王处厚居士所写的文章、所读的这些书,僧缄法师全知道,这是知,无所不知;他能够从他口袋里把你读的东西拿出来,无所不能。

从这个例子你就能够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上到诸佛如来,下到一切众生,因为是一法身,是一体,只要自己障碍没有,全都通,都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修行,恢复自己的自性智慧德能而已,这是佛教化众生终极的目标。众生成就了,佛有没有功劳?佛不居功,没有。为什么?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是你有所得,无所得,都是你自性里本有的。自性里面没有,那是你什么也得不到,你所得到的全是自性里有的。自性真的是万德万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只要你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现前。

凡事斤斤计较,不但无明不能破,见思、尘沙天天都在增长,这样学佛麻烦就大!这样学佛,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念佛能往生,是把你这些妄想分别计较伏住,这才能生凡圣同居土;断掉呢?断掉是生方便有余土;痕迹都消失,那生实报庄严土,这功夫不一样。我们想想实在是不容易成就,我们如何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凡圣同居土不难去得。怎么控制住?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太认真,不要去计较,古圣先贤所谓「得过且过」。但是你清楚,你明了,你并不糊涂,你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自己这一生的方向目标。帮助别人,帮助有缘人,学佛,「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是有缘人?能听,欢喜听,能接受,具足诚敬的人,那就是所度之人。不具足诚敬,结个法缘就好,这一生他不能得度,不能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己度自己,成就了。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3卷)【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善根福德因缘

我们的缘算是不错,问题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在净宗来讲是什么?就是信愿行。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正发愿?你是不是真正在修行?不容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章嘉大师教给我们看破、放下,你有没有真的看破?有没有真的放下?果然真的看破、放下了,你就有净土。你还没有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虽然天天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寿经》,没有净土;也就是说,你还没有办法往生,你跟阿弥陀佛不相应。果然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你有净土,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你具足了往生的条件,你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感应了。这个感应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很清楚。一般人讲消息,跟西方极乐世界通了消息。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没有消息?没有放下。我常讲的,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瞋痴慢没有放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多,在家人多,出家人也不少,所以你虽修净土,没有净土。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我们有没有想一想?没有学佛之前不能怪,为什么?不知道。学佛之后,学了这么多年,有没有问问自己,我这一生中想成就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我的方向在哪里?自己有没有想到?有没有决定下来?这就叫发愿,世间人讲立志。人有志有愿,一生不会空过,会有成就,世法里讲成就事业,佛法里讲成就道业。你要有一

个方向,要有一个目标,勇猛精进,怎么会没有成就?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天天空过,年年空过,真的是醉生梦死,一无所成,可惜!你要是说:我的善根福德很薄,文化水平很低,我想做什么没有能力;不是不想做,真想做,没有能力。凡是这种思想都是懈怠放逸。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看到不少人,真的没有福报,贫贱,生活困难,没有地位。昨天我跟诸位讲的半崖法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要饭的乞丐,而且自己严重残废,两个腿不能走路,在地上爬,没有人瞧得起他。后来遇到一个法师,他跟法师诉苦,法师怜悯他,跟他讲你愿不愿意出家?这一句话提醒了他,出家比做乞丐好,当然愿意。法师就传给他一句修行的方法,就是教他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实在讲,就是像谛闲法师教锅漏匠一样。他比锅漏匠还苦,锅漏匠没有残废,他残废了。在寺庙里面,大家都怜悯他,学佛的人跟一般世间人到底是不一样。他不要讨饭了,一天到晚就念观世音菩萨,念了大概三、四年的样子。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太婆叫他起来,他跟老太太说:我是瘫子,我怎么会起来?老太婆说:起来、起来。把他扶起来,他居然就站住了。梦醒了之后,他真的起来了。你看看这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年多的时候,那是菩萨威神加持他,他身体好了,跟正常人一样了。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所以你只要真正有志,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4卷)【见诸众生在险道,老病死苦常逼迫,修诸方便无限量,誓当悉度是其行。】

诸法实相

第二句意思就深了,【了性空寂不惊怖】。尤其是大乘法里,「了」是明了,「性」是一切诸法之体。大乘法里面说明一切诸法总离不开体相用,任何一法它一定具备这三方面。体是性体,性体空寂,这个道理很深!一般中下根性我们说质体,质体容易懂。所谓体有两种,有质体、有性体。质体是物质。譬如说一本书,书之体是什么?书之体是纸张,离开纸张这书就没有了,纸张是这本书之体。纸张之体是什么?纸张之体是很多微细的纤维。造纸的原料就是纸张的体,有木材等,材料很多。中国用竹子、用麻,很多原料都可以造纸,那个原料是纸的质体。再往下分析,那个原料的体是什么?分析到最后就没有了,最后就接近空性。所以物质确实是从空而生的。

现在的科学家也发现物质确实是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这部经到下一品,有很长的经文讨论这个问题。下一品是「菩萨问明品」,是第二会里面的解分,要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很深奥的理论与事实。特别是在大乘《般若经》里,对于这件事情有详尽的说明,六百卷《大般若》,物质确实是无中生有,性体了不可得,所以空寂。这个空不能当「无」讲,这个寂不能当「灭」讲,不能当作「静」讲,那空是什么意思?空跟有是一个意思,很难懂。空有不二叫真空,所以佛法里常讲「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从质体上讲,那是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才真正叫了性空寂。一般人听了害怕,你听到不惊不怖,不惊不怖是什么?这是事实真相,你明了。如果对于初学的人,或者是对佛法修学深度不够的人,他听了这个一定很吃惊,他一定感到恐怖。他想:学佛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我学它干什么?他总是想学佛要有所得。下根的人想得名闻利养,菩萨保佑我发财、升官,跟他讲心性空寂,他当然就恐怖。 尤其《大般若经》,我是做了一个总结论,总结论只有十二个字,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就讲这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二百六十个字;我这个总结更简单,十二个字。《大般若经》你没念过,《心经》你念过,你想想我这十二个字解释这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行不行?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是不是说这桩事情?你听了有没有恐怖?佛法告诉你宇宙诸法的实相、真相。果然你明白、了解了,那恭喜你,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断了。

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眼前六根接触的是一切法,你要拿来比对比对,常常对对能开智慧。这一切法确确实实无所有,《金刚经》上那个比喻好,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想想是不是无所有?是不是不可得?梦中身外之物不能得,身体不能得。毕竟空寂,这个意思就深,见性了。知道一切法毕竟空寂,这个人见性,明心见性。相有没有?就在相上见到空寂,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法身是什么?了性空寂就是法身、就是法性。这个性是一切法的理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空寂。真的是梦幻泡影,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我们在前面花了不少的时间讲这件事,我引用最多的是用电影做比喻,因为电影大家容易理解。现在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理解。现在从电影走向电视。我在中年的时候,那时流行八厘米的小摄影机,我玩过这些东西。我会拍摄,我也会剪接,我有一套放映机器。一卷带子拍四分钟,一盘带子至少要四十分钟。从放映机里放出来就像幻灯片一样,银幕上显现一个一个的相,拍摄和放映都有两个速度,一个是慢的,十八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拍十八张;一个是快的,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拍的时候多数都是用二十四张,放的时候也是二十四张,看银幕上的相就像真的一样,其实全是假的。你看到这个现相的时候,这个现相已经不在了,因为放映的速度比我们眼睛看外面速度要快,所以我们看不到片子在交换,以为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 现在电视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电视实在讲比从前电影拍摄更进步。现在这个画面是由线组成的,线是由点组成的,速度太快了,欺骗了我们眼睛。我们眼睛没有看到线在移动,它太快。电的速度,诸位晓得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现在光电视这个密度,四百条线,六百条线,一千二百条线,你把它拉起来不到一公里。一公里电传播的时间是三十万分之一秒,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它是假的?觉察不到。电影画面不过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就被它欺骗了,我们看那个就好像是真的一样。现在换成这个画面,三十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它是假的?而事实上,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我们内六根外面六尘这种形象,就像电视、电影里面的生灭,我常常讲比光速快。我们现实环境里那个生灭现象是亿万分之一秒,你完全不知道它是假的。 电视、电影是平面的不是立体,我们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是立体的,哪里晓得它是假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说得太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诸佛、法身菩萨就是如是观,他们的看法就是这样正确,真相,诸法实相是如此,这一句讲诸法实相。你要常常观察,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什么东西永恒不变?空寂永恒不变。空不是无,因为它能现;寂不是灭,它能生。能生万物,能现万象,但是它虽然是能生能现,时间非常非常短暂,刚才说了,亿万分之一秒,一出现马上就没有了,几乎像生灭同时。所以佛在很多经上讲不生不灭。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不叫废话?不生不灭,实际上是有生有灭,生灭太快了,生灭几乎分不出来,叫生灭同时!

我们所看到的现相是相续相,生灭看不到,一切法生灭的相看不到。佛在经上讲,到什么时候你才会看到?要修定,很深很深的禅定,这么快、这么微细的波动你看到了。大乘经上讲「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他才看到阿赖耶识的三细相。就是现代科学还没有办法见到,无中生有,有立刻又归无,无又生有,永远循环不断,就变成相续相。我们把这相续相以为是真的,不知道全是假的。身外之物是假的,身体是假的,身体都了不可得,身外你怎么会得到?如果真的明白、真的透彻,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没有了。你要不相信,去念念《了凡四训》。

了凡先生何以能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三天三夜不起心动念,原因是什么?命被人算定,起心动念打妄想没有用处,不如不想,什么都不想。「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里没有,你想也想不到,命里有的,不想它会来,不如把心定下来,等待命里有的自然来,他心是定的。知道因果报应,他都不打妄想,不起分别执著,他要是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还会动念头吗?不动念头就是破无明。所以这一句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凡夫听了这个话不惊怖,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是过去无量劫中修学大乘,听得太多,读得太多,心里有一点体会,所以你说,他不惊不怖。虽然没有亲证得,理上他悟,他明白了。了,了就是觉悟,他是解悟,他不是证悟。证悟,他就是法身菩萨;了悟,在现前称为大心凡夫,大心凡夫能伏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能伏住,就像了凡先生一样。 了凡先生是明了因果报应,了解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伏住;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并没有断,一品也没断,但他能伏住。在佛法里,智者大师所示现的,圆教五品位,他所悟的理(道理)、事实真相,跟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烦恼一品没断,见惑没断,所以他是凡夫。虽然没断,他这种见解把他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使之不起作用。智者为我们示现的就是这个境界。他所示现的就是告诉我们,像他这种境界都可以证得。证得这个境界虽然不是真的得大自在,你得的是相似的大自在。发愿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是决定有分的。如果是证悟,那叫法身菩萨,最低限度圆教初住以上,超越了十法界。

圆五品,虽然理已经顿悟,但事没有除掉,所以如果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出不了六道。虽然出不了六道,他将来肯定生天,生到哪一层天要看他伏烦恼的功夫。六道里,四禅八定都是伏烦恼,要到第九定才能超越六道轮回。第九定是阿罗汉证的,阿罗汉不是凡夫,圣人。圆教,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观行位,还是凡夫,观行位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如果不求往生不能超越六道,多半是在人天二道轮回,天道一般来讲多半还是在欲界天,因为你没有得定,这就是五品位,然后才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可是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决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得到全世界也没有用处,你还要搞六道轮回,你还要搞三恶道。你真正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大梵天王来找你,让位给你,你决定不去;摩醯首罗天王让位给你,你也不会去,为什么?不出生死轮回,这个事情干不得。六道苦海!立定志愿决定要超出,不能再干!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5卷)【闻法信解无疑惑,了性空寂不惊怖,随形六道遍十方,普救群迷是其行。】

佛昔如是行

下面解释「佛昔如是行」,佛是一切诸佛。诸佛是人修成的,没成佛之前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他怎么修成的?他跟前面那尊佛学的,佛佛道同,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没有岔路,你能够顺着佛走,你将来一定得到跟佛一样的成就。佛的成就总的来说三桩事情,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才艺,多才多艺,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第三个是福报,佛法讲相好,相好就是福报。这三样都得到大圆满,智慧大圆满,德能大圆满,相好大圆满,这叫成佛。你想想看,十法界众生哪一个不想得到?佛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去求,你肯定会得到。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什么人求,什么人会得到。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我们入了佛门读了经典,这才明了,原来佛告诉我们,这三件事情是所有一切众生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华严经》尤其说得透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的智慧,有如来的德能,有如来的相好,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把我们九法界众生的病说出来了。你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智慧没有了,能力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但以妄想执著,这里头还有分别,这省略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把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并没有失掉。严重的障碍,障碍你自性本具的东西,透不出来,你就得不到这个受用。所以佛教人没有别的,就是恢复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你成佛了,佛决定不居功,为什么?你所得到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诸佛菩萨没有给你一点点东西。纵然你现在是迷了,你堕落了,甚至于堕落到阿鼻地狱,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没有减少,一丝毫都没有减少。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学佛没有别的,开发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说:「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有的,哪里是得?不是新得的,是旧有的。旧有的从前有障碍,没法子得到受用,现在障碍除掉了,我们这个作用恢复了。所以佛菩萨教一切众生,这个语气这样的坚定,是你本有的。就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放下,这是一切众生决定成佛的理论依据。怎样真正能得到?佛在经论里常常教给我们,我们自性本具的叫性德,性德一切众生平等的,跟佛菩萨也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现在我们迷了,我们的性德迷失了,迷失了现在要怎么办?要修德。修德就不一样,诸佛菩萨他们的修德圆满,佛是圆满了,菩萨虽然没有圆满,成就也相当可观。我们怎样恢复?走他的路子,他怎么恢复的,我们照他的道路,照他的方法去做,我们肯定能恢复。这就是「佛昔如是行」。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2卷)【佛昔如是行】 理事无碍

【有无二相悉灭除】。这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给我们注的「圆智」,就是智慧圆满。「有无二相」怎么说「悉灭除」?是不是这二相没有了?不是的,这灭除是在有无二相里面,妄想分别执著灭除了。二相在不在?在,二相不会灭的,二相不碍空性,空性不碍二相。清凉大师判《华严》无障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在现前,理无碍,理是空,就是此地讲的无;事无碍,事是讲的有;理事无碍,理不碍事,事也不碍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跟事有没有障碍?没有。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理无碍,因为理不是事,大致上我们能同意,理真的是无碍,事有碍,理事也有碍,事事是更有碍,我们看到是这么个现象。为什么清凉大师讲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华严经》上说的,是真相,事实真相。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灭除了,无障碍的境界就现前,确确实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空间等于零、时间等于零,空间没有距离了,华藏就是此地,此地就是极乐,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无量劫就是现前,无量劫之前、无量劫之后就是现在,所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了。这是事事无碍,这不是理事无碍,这是真解脱、大自在。

佛菩萨告诉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为什么搞得这么多障碍?这个障碍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发生的,这个发生是虚幻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佛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不可以执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执著就没有障碍。所以一切对立都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我们执著相有才显示出性空,执著一个性空才显示出相有。如果不执著相有,哪来的性空?性空、相有,这宇宙森罗万象怎么回事情?法尔如是,心现识变,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你不能分别。不但不能分别,在森罗万象当中,你最好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你跟森罗万象理事融合成一体,这是什么?清净法身佛,这才是究竟圆满,又叫做常寂光净土。

常寂光在哪里?就在现前。我们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把这个常寂光扭曲了,变成我们眼前这种境界,扭曲了;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现前,那个称为一真法界。这些理事,我们从佛经里得到的教诲、得到的资讯,能信能解,能把这些落实到生活中,就得自在了。一切烦恼、忧虑、牵挂,也都是从分别执著里生的;放下分别执著,我们现前生活就得大自在,而且心定了,妄念没有了。妄念没有了,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愿得智慧真明了。不但知道现前,而且知道过去、未来;不但知道此方,他方世界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真智慧,这就是事实真相。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有无二相悉灭除】

修行不容易成就的原因

记住,特别是初学,功好不容易修,经上讲你发脾气火烧功德林,功没有了,这是佛举

的一个例子。贪是水;贪心一起,水把功淹掉了,瞋恚一生,功被火烧掉了;愚痴是风,愚痴一生,功被风吹掉了。贪瞋痴的果报就是三灾,水灾、火灾、风灾。水火风,贪瞋痴感应来的。火能烧功德,水能淹功德,风也能把功德吹毁,不平也不行,不平是地震,也能把功德毁掉。所以你要晓得,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烦恼都能把功德毁掉,所以修行很不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

这个事情,十方诸佛来都没有法子帮助你。佛帮助你、开导你,劝你修行,但是你自己会把它毁掉,修行证果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自己才修那么一点点,一下全毁掉了。无量劫到今天,什么功德也没有,生生世世修到今天变成什么?只有福德,善根福德,功德没有了。善根福德是你来生后世遇到佛法能信能解的根源,阿赖耶识种的佛种子。你要想成就,一生中你要懂得修功德,就是要懂得修行。

念佛是修功,念佛要有功夫,你念得没有功夫,是因为贪瞋痴慢疑坏习气天天还起来。念佛要怎样才有功夫?念到贪瞋痴慢疑恶见都不起,没有断,这句佛号能压住。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净土宗的觉就是这句佛号,贪瞋痴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第一念烦恼动了,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把你的烦恼摆平了,念头一起马上就阿弥陀佛,这是功夫。功夫成了我不念它也不起来,那就是功夫成片,念跟不念烦恼都伏住了。天台家讲观行位,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有功夫了,功夫成片了,真的把烦恼伏住,念或不念,烦恼都不起作用了,贪瞋痴慢疑恶见都不起来了。这就稳稳当当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此人于佛为真见】

什么是真法身

【此人于佛为真见】。依着这个教训修行的人,这个人才是真知真见,跟诸佛如来的真见没有两样。清凉大师注解末后,有一句解释见真法身,「若此之求,见真法身」,怎么个求法?「于一切法,都无所求」。这是前面讲无异,【十方求法情无异】,无异就是于一切法都无所求。那有没有求?有求。不是为自己就是无求,对自己来讲是无求,为服务一切众生是有求。所以这里头一定要清楚,不是无求什么都不求了,什么都不求,你什么也不能办!你自己生死也不能了,你自己功德也不能成就。一切为众生,没有一桩事情为自己,这样你就能见真法身。

什么是真法身?遍法界虚空界就是自己的真法身。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心现的,刹土众生,尤其是十法界六道三涂是法身,跟自己是一体,无二无别。六道里三善道是善心所变现出来的,三恶道是恶心所变现出来。有没有?没有,如梦幻泡影。虽然是梦幻泡影,你不能说没这个事,虽然是假的,它有这个事。这件事情你要是不觉,你要是迷,就等于作梦,梦是假的,可是你不觉悟的话,你就不会醒过来,恶梦不好受,你的恶梦不间断,天天在做!三善道是好梦,三恶道是恶梦。总而言之,都是梦,你没醒过来。醒过来之后,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就是六道没有了。

你真的晓得了之后,你眼前的生活,对人对事对物你就不会计较,也能过相似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是说不执著。不执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无量劫来熏习的习气,现在想一下把它转过来,谈何容易!虽不能转过来,决定要转,这叫功夫。怎么修法?先从分别执著下手,分别执著愈来愈淡薄。以前很认真,现在马虎一些,不那么认真了。到哪一天完全放下,那就恭喜你,六道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但慧还没有开,无明还没有破,你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都是正觉之人,阿罗汉是正觉。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此人于佛为真见】 随缘度日

净土念佛的功夫也要不断向上提升。藕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

信愿之有无。那我们现在信不信?有没有愿?没有。你这个世间放不下,你就没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了。你的心里只有净土,只有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确实放下了,真的是随缘度日。随缘度日,有,好,没有也好,好的好,不好的也好,心里没有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可以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计较,我不计较;我不计较,我能随顺你的计较,为什么?不生烦恼。我不计较,得自在了,我不随顺你的时候,你不生烦恼吗?菩萨怎么会叫别人生烦恼?所以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一定随顺。随顺的本钱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菩萨,真正菩萨能恒顺众生。不能恒顺众生的,功夫不够,甚至于可以说没有功夫。

有功夫,哪有不随顺的道理!有功夫,简单的说就能转境界,能转境界,自在!没有功夫的人被境界转,楞严会上佛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就晓得如来能转物,你也能转,你跟如来就差不多了。转物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能随缘,什么都好。对自己本身来讲没有好恶,对于一切众生来讲,众生有业、有缘、有果,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造这个业,遇到这个缘,他当然受这个果报,菩萨看到也随缘。造的这个业,缘不成熟,果报也没有现前,菩萨可以劝他:远离恶缘,就不受恶果。他要能接受,好;他不能接受,那是他业障现前。所以接受或不接受,菩萨总是无动于衷。菩萨教诲,众生能接受,菩萨欢喜,欢喜并没有动心;众生不接受,菩萨惋惜,惋惜并没有悲哀。这是觉悟人跟不觉悟人不同之处,我们要懂得、要学习,学会了有大利益,在现前得大自在。所以说这个人于佛才是真见,这个真见,真知真见,大乘教里也用正,正知正见,跟这个地方用的真见意思相同,真比正还要深一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此人于佛为真见】

善 学

对佛的敬意生起来之后,再往深契入,必定发扬光大,光大到敬爱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跟他学善行,他有很好的思想、有很好的见解,他有善言善行,我要学他;不善的人,他的思想不善、见解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那也是我的老师。我看了之后,想想我有没有。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都是大恩大德在教我。为我做示现,让我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觉悟,这就是这经上讲的「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怕没有善教的,怕你不会善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显示这个事实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每个行业就拈一个代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善行也有恶行,善恶都是善知识。我们刚才讲思想善、言语善、行为善,这三条有一条善的也行。他的思想善,我就学他的思想;他言语善,我就学他言语;他行为善,我就学他行为。不善的地方不学,善的地方向他学,哪个不是老师?不善的地方,我们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善财童子成就究竟圆满的后得智,就是这样学成的。

你可能说善财的命好,他遇到文殊菩萨,又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的命不好,我一生没遇到。那你完全不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佛用善财做修学大乘人的代表,我发心学大乘,善财就代表我,就是我的榜样,五十三位善知识是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都要礼敬。但是不一定赞叹,正面的赞叹,负面的不赞叹。礼敬供养是平等的,正面负面都要礼敬供养,那个真诚心是一不是二,只有赞叹、不赞叹之别。

不赞叹不是不恭敬,不赞叹不是不供养,为什么?他是负面的,我得利益,但不能赞叹,赞叹,怕别人跟他学。赞叹他,以为他大概不错,跟他学就坏了。所以那种人,正是夫子所说的「敬而远之」,远不是说离他远远的,远是不跟他学。会学的人没有问题,会学的人他是一面镜子,自己很多过失毛病不知道,看他,拿这面镜子照自己,容易觉悟。有同样的过失

赶快改,没有,勉励自己不犯这个过失,所以都是善知识。对自己来讲,忏悔业障,正面的教学帮助我忏悔业障,负面的教学也帮助我忏悔业障。善知识实在不容易,可遇不可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5卷)【听法】 熏 习

今天我们展开经卷,经卷分量很大,你细细去读诵,你会发现一桩事情,这部经上讲,那部经上也讲,佛常常讲;甚至于同一部经前面讲,中间也讲,后面还讲,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如果不是不断重复的熏修,怎么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都没有法子正确的理解。所以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教人都遵守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是自自然然,佛家讲法尔如是,那就是熏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熏修才能把它熏成种子,再熏修,这种子才能够发芽,不断的熏修,它才能够长成,开花结果。四缘里面讲,无间缘。种,虽然是亲因缘、所缘缘,可是没有无间缘的熏修,外面增上缘的协助,没法成就,因结不了果。 所以佛在经教里常常讲「四缘生法」。这四缘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都要我们自己本身具足,诸佛菩萨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缘。我们常常讲,你遇到好老师,遇到好的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那都是属于增上缘。你自己前面三缘具足,增上缘对你的帮助非常殊胜;自己前面三缘缺一条,再好的增上缘你都不能成功。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了,譬如,我们举亲因缘,什么亲因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个人都有。所缘缘有没有?不一定。所缘缘是什么?这一生中万缘放下,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愿。坚定不移的大愿,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愿心不定,常常要改,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如来,后天念观世音菩萨,这个不行,乱了。这是什么?你的所缘缘不专不一,你缘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缘缘,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但是他没有无间缘,懒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间断,这不能成功。无间缘是功夫不间断。人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佛菩萨没有不帮助你的,帮助的是什么?就是增上缘,增上缘里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佛菩萨会安排得非常好,该用善缘帮助你就善缘,该用逆增上缘帮助你就现逆境。所以无论现什么境界都帮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议。增上缘就在眼前,我们自己这三个缘缺一个,见不到,【十方内外难尽见】。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6卷)【众生随业种种别】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

听经、学教,要听言外之音。读经,要看字理行间之外的义趣,就会恍然大悟;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就见不到!所以,我常常劝同学们要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最高的。最高的做不到的时候求其次——不分别。也做不到,再求其次——不执著。能不执著,就出三界,证阿罗汉果;能不分别,就证四圣法界果;能不起心动念,就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原理、原则,是佛知佛见。一定要懂,要诚信,不能有一丝毫疑惑。

这个知见虽然不能断烦恼,但能伏烦恼,何以能伏烦恼?能随缘了。你看看五品位第一个就是随缘,能够恒顺众生与一切众生交往,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欢欢喜喜,你做得好,很好,你做得不好,也好,决定没有挂碍。换句话说,你得清净心,不能得圆满,也能得少分,少分就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何况这个净土法门很不可思议,你能得少分,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级。譬如,你是功夫成片的,这一提升,你就是事一心不乱,得事一心不乱的,佛光注照的时候,他就得理一心不乱。

理事一心,诚然是难,但是功夫成片我们做得到。尤其日常生活就是练功,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一切时一切处不说人过、不说是非,在这里下真功夫。名

闻利养、五欲六尘还贪恋,不能往生;逆境、恶缘生瞋恚心,还会不高兴,这事小,不能往生。学经教我们可以在这空中课堂一起学习,功夫在生活中锻炼。功夫不在课堂里,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功夫得力心平气和,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一团欢喜。你的诚敬、信义是自然流露出来,自自然然能感动人。不是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假的,稍稍有点学问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一文不值;真诚、真实功夫自然感动人,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彻底放下。

佛为什么这样强调彻底放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虚妄的放在心上,心就变成妄心,就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带一丝毫虚妄去不了,跟极乐世界格格不入;要把一切虚妄都放下,才能够进入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一真、是清净。所以我们勉励同学们,起心动念想一想,要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言语造作要与五戒十善相应,不可以违背。违背不但不能往生,肯定堕三恶道。为什么?破坏佛教形象,破坏佛教形象是什么罪?等于破和合僧的罪,五逆罪。别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这样的,把释迦牟尼佛的人丢尽了,这罪多重。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气、毛病,要痛改前非。真正有效的方法,印光大师说得好,读经那来不及了,读因果!读因果,中国人无过于《感应篇》、《阴骘文》,每天去读这些,以此当作一面镜子、一个标准,检讨自己一天的思想、言语、行为。果然能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你还有救;不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没救了,这说实话。每天诵经念佛是福报,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是你的习气太重,心不清净,三业不清净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三业清净,往生的人一点火气都没有了,火旺不行。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7卷)【毕竟离著乃能见】 你会么

在「入法界品」一开头,文殊菩萨表十信,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修行的人,修学大乘的,就叫善财。善是善根,财是有福德,是取这个意思。有善根有福德的人,这个人就叫善财。千万不要误会,想到善财童子就想到观世音菩萨旁边的一个小孩,那就错了,表法的。男女老少只要有善根、有福德,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就称为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社会大众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具足正信、正解、正行,你遇到任何人,遇到任何境界,都成就你智慧,就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得利益,不受其害。 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被染污的,一染污就变成邪知邪见,迷而不觉,受其害不得其利。法界,法身法界,为什么有人成就戒定慧?有人成就贪瞋痴?没有别的,就是觉跟迷。迷邪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成贪瞋痴;觉正净,你接触六尘境界就成戒定慧。同样是一个境界,各人得的利害不一样,这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你会么」?你会,就成就戒定慧,你不会,就成就贪瞋痴。

我们今天不是宗门根器,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现前环境里应该怎样学。环境没有优劣,它是法身,它是法界,无论是人事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对于一个会修的人总是有利,顺境成就了他,逆境也成就了他。对于一个迷惑颠倒的人,顺境他堕落,逆境他也堕落,顺境他贡高我慢,贪婪无厌,逆境他怨天尤人,害己害人,都造罪业。晓得这个现象,你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发心教别人,这就是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教人。教人最重要的,要教人破迷开悟,要教人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依觉,从邪回头依正,从染回头依清净。总的就是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这是佛法,这是大乘。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7卷)【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

什么是正教 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正教?与性德相应的,叫正教;与性德相违背的,叫邪教。

性德是纯净纯善,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性德,与本善、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教。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伦常八德,是正教。伦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长幼是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不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间,自然有这五种关系,畜生也有这五种关系,即使讲到九法界,还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道理,称之为道;随顺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为什么?它与性德相应。性德无有穷尽,所以伦理道德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列出八个德目,圣贤教育四、五千年来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离这个德目,这叫正教。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从这个地方引申为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德目里有同有异,第一个说法,这是古时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比较后一点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道德,是正教。我们仔细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们教化众生,不离这十二个字,也不离五伦。五伦是天然的大道,古来这些圣贤们没有开会,没有联系,自自然然都是一样的,这叫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1卷)【正教甚深】

什么是正行

我们接着看十甚深的科题,前面讲到「正教甚深」,接着第七讲「正行甚深」。行有正、有助,正、助要有能力把它辨别清楚。什么叫正?什么叫助?凡是帮助我们达到主要的目标,就是正行。我们今天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在八万四千法门里,我们选择了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在这一生中,果然能够稳稳当当获得往生,这是正行。其他的,断恶修善,帮助我们提升往生的品位,这是助行。所谓正助双修,正助都不能少。

就念佛法门来说,一定要遵守经里所讲的,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不能不知道。净宗法门简单明了,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在这三方面努力,这是正行。经典上说得很清楚,可是有许多同学把意思错解,走偏了,这个非常可惜。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这个法门要成就实在讲不难,最重要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部经够了,一句佛号够了!你要问佛号怎么个念法?诸佛如来在九法界现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为一切众生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佛只讲原则,讲原理,你把原理原则抓到,坚定信心,永不改变,这一生决定成功。我们依什么经?决定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世尊虽然讲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这三经宗旨不一样。《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说得最清楚、最透彻,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所以,《无量寿经》上有极乐世界的历史,有极乐世界的状况,依正庄严。有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日常生活、修学的状况、成就,成就之后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这个经无比的殊胜。

《观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补充两种,一种是理论,一种是品位。《无量寿经》讲往生只讲三辈往生,《观经》里讲九品,讲得详细,所以值得参考。尤其是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上品上生这一章里,读了之后,对极乐世界的信心坚定,绝对不会动摇。《观经》过去讲过,有录相带,上品上生这一章,我也单独讲过,都有录音带流通。《佛说阿弥陀经》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劝导我们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以上是净土三经。至于《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他自己修学往生的心得报告,值得我们做参考。依照这些经论去修学,这是正行。如果对正行没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样的,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来辅助,也不必用其他经论来辅助,一门深入,决定得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正行。

正行里面,我们特别着重行。行是什么?佛在经典里教诲,你要能解,真的像《华严经》一样,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就甚深。经典里教导我们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放下,我们一定要放下;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努力做到。《无量寿经》跟《观经》里都讲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同学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动念之处,一切时、一切处,念头才一动,就能提起来,就可以对照,与十善相应应当做,与十恶相应不可以做,断恶修善。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纯净纯善,你不净不善,你到那里去怎么办?住不下去,佛不会来接引你。《维摩经》上这句话「心净则佛土净」说得好。我们用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来。清净、平等念出来,自自然然觉就念出来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正行甚深。

印祖教我们读《安士全书》、《感应篇》、《了凡四训》,都是助行。帮助我们深信因果,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增长愿心。自然就能把经中的教诲,变成自己实际生活行为,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声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念法,不必问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不能有分别心。各种方法都好,什么原因?众生根性不相同。像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一样,酸甜苦辣碱这是总说,里面还有度数的差别。譬如说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点点辣味就可以了。

念佛,什么样的佛号念得好?这要看自己,这种声调自己念得很欢喜,念得心清净,念得心不生烦恼,这个声调对我就好;不必去学别人,学别人那个声调,自己的妄想、杂念还很多。所以,一实验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种方法对自己适合。法门、经教都不例外,就学一部经,譬如说学《弥陀经》,每个人喜爱不相同。我对于《弥陀经》古大德的注解,最欢喜的是藕益大师的《要解》,我讲过几遍。其次是莲池大师的《疏钞》,我也讲过两遍,两遍都讲圆满。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将来有机会我会再重讲一遍。现在再讲,跟那个时候境界不相同,会更有味道,同样一部经,古今这么多注解,哪一个对我最契机,我在这里还是有选择。最契机的什么?欢喜心,容易学习,容易开悟。所以记住,佛没有定法。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1卷)【正行甚深】

境界怎么来的

境界怎么来的?就是缘起。缘起从哪来的?缘起从人的念头生的,所以佛法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讲,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太深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养自己的善心?为什么不养自己的清净心?我的心清净,我的心善良,凡是跟我接触的环境、人、事、物,都变善了。恶人想来找麻烦,我的善念对他有影响,见面他不会下手,要问为什么,他自己也不晓得。确确实实境界是人心转的!华藏世界好,极乐世界好,我们娑婆世界不好;其实华藏、极乐、娑婆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两样,为什么他们好我们不好?他们那边的居民好,都是纯净、纯善,所以就变成佛土,佛国。我们这边的居民,哪个没有贪瞋痴慢,哪个不讲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就把这个环境变得不好了。

环境是虚妄不实,随着人的念头在转变,如果真的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会得大自在!我想健康、想长寿、想不老,能不能做到?能!你不想老就不老。人为什么年岁大了会老?他天天想,你看他年轻的时候,他在工作,他忙着他的工作,没想到自己。到退休了:我年岁大了,老了,这社会上不要我了!一退休之后,天天在想老,天天在想病,老想病就来了。从哪来的?他自己想来的,这个大道理不可以不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2卷)【缘起甚深】

所有一切人都是老师

教化有顺、有逆,违就是违逆,顺是正面的,正面是善,反面是恶,没有恶也不能教化众生。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人就是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自己做学生,其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对于善人,他的善心、善念、善行,我们要学;对于恶人,他的恶心、恶念、恶行,我们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两个都是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

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大乘学人的善知识遍法界虚空界。你不要以为善财好命,他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这一生一个都没遇到,你完全错了。我们从早到晚,这一天接触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善知识。问题是你有智慧能判断,这个人是善的,我应当学他;那个人是恶的,我不该学他,我要好好的反省我有没有这些过失。有,赶快改,没有,从此以后不要犯这些过失,不都是老师吗!

所以,菩萨能成无上道,就是学无常师,所有一切人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冤家债主找到门上来,怨有今生结的,有过去生中结的,他要来害我,我不回避,我接受。就像忍辱仙人接受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样,消业障!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在这个屈辱之下消除掉了,业障消除掉之后,智慧大大的增长,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决定不能有丝毫怨恨心,更不可以有丝毫报复心。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学,会学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2卷)【众生迷此,故须教化,违化顺化,有善恶业,欲知此业,由说法成】

放 下

「德首定心,心性无念为上定故」。《华严经》里讲修定,不是一般所说的盘腿面壁。《华严》的定很别致,它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怎么说法?心性无念就是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正在接触的时候,如如不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当然这种功夫不是我们凡夫能学得来的,我们凡夫盘腿面壁在打妄想,哪里是在修定?妄念纷飞。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定。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诸位要晓得持名念佛的意义、目的,《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目标。然后你再看看《维摩诘经》里所讲的,「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得清净,就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这里障碍没有了,什么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

也许诸位要问,这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有如此自在?功夫,上中下三辈都不障碍。随意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放下,娑婆世缘你真放得下,这个消息就通了,什么时候去没问题。有许多人告诉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连消息都没有。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放下!你自己想想,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没完全放下,原因在这里;果然真放下,决定是感应道交。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看到宋朝莹珂法师,破戒的一个出家人,他是畏惧地狱苦,真正勇猛精进,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没休息,真的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三天就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模范,把自在往生的讯息传递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3卷)【德首定心,心性无念为上定故】

要知道进退

五品位里,知见等于佛之外,头一个教我们学习的就是随缘。随缘不能够攀缘,自己要想怎样怎样,那是攀缘,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你决定有好处,这叫真修行。恒顺众生,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对于外缘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

己晓得怎样进,怎样退。在求学的时候,老师常常叮嘱,决定不能勉强,世间人往来都要懂得察言观色。往往人说话,话里有话,意在言外,你要会听,你要不会听,就完全不懂。你去作客,主人接待你的礼很隆重,这是对你尊重。时间久了,那个尊重的意念退失了。他对你没有以前那样的诚意了,他接待比较疏忽,没有从前那么隆重。你要是真正有聪明智慧,你就晓得,知道进退,要知道退步。

佛法不离世间法,只有菩萨才能永远保持。众生烦恼习气没有断,今天对你好,明天恼你;今天对你很满意,明天说不定他想方设法来贬抑你。这里的因素非常之多,所以自己要懂得进退,这是真正的学问。对你接待降温了,你就要晓得这时候你应该告辞了,恭恭敬敬告辞,以后好见面。如果你还不知道,该退的时候你不知道退,人家暗示你就是叫你退,叫你赶快走,你还是不走,死皮赖脸的赖在这个地方,等到人家真的下驱逐令叫你走,这就很难为情了,彼此双方都不好。所以,人家表示这个态度,这是厚道,希望你走,你自动的走,不要让我一定叫你走,就难看了。你要懂得主人的厚道,我们自己要懂得感恩,赶快离开。 世法、佛法都不例外,在佛法讲你在什么地方有缘分,多少时间缘分,都有一定的。稍稍看到这一点讯息,赶快离开,我的缘还没有完全尽,后面还有缘,将来以后还可以续缘。如果到人家赶你走的时候,那个缘是真的断掉了,以后这个缘想续都不可能,聪明人就在这些地方看到。家亲眷属也不例外,为什么?都是缘,这个世间,我们看得最多的,最常见的,男女的恩爱。结婚这是缘达到顶点,这种恩爱能保持多久?古时候还有礼数,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古圣先贤的教育,能够维持长时间不变质,这要靠教育,现在教育没有了。我们往往看到一对男女结婚,没有过二、三个月听说他离婚了,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为什么?没有结婚之前都觉得对方好,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第一个人,一旦生活在一起,发现对方尽是毛病。男的看女的不顺眼,女的看男的也不顺眼,不能生活在一起,一百天都不容易保持。能够维持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到五、六十岁的时候还离婚,这都是缘到了,他只有这样的缘分。

自己真的要有智慧,要能看破,看破就没有苦恼,就自在,就开了智慧。只有学佛深入佛法的人,才得到真正的乐,佛法教学提出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就晓得,真正了解真俗不二,这问题就能解决。文殊菩萨在此地发问,不是问给菩萨听的,菩萨哪有不知道,是问给十法界众生听的。为什么?希望你明白之后开佛知见,在大乘生起信心,十信位。在大乘生起信心,希望这个信心增长,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菩提心就现前。菩提心一现前,你就从十信超越,就到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叫发心住,那个发心是发菩提心,这时候这个心永恒不变。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5卷)【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离言说相

无性之性,不得已给它用的这个名相,名相不是真的。所以《起信论》里,马鸣菩萨教大乘学人,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大乘?他一开端就讲了三句,「离言说相」,听经不要执著言语,读经不要执著文字。为什么?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离言说相也就要离文字相。这个离不是说不要,还要,不执著、不分别;不但不执著、不分别,而且在言语文字里不起心、不动念,你才真离了;不执著、不分别,你离了一半,还有一半还没离。这头一条,不要去执著、分别言语。

第二,「离名字相」,这很重要。名字是什么?佛所讲的这些名词术语也不能够分别,不能执著,不能起心动念。为什么?名字性空,言说性空,俱不可得。所以,言语、文字跟名词术语是工具,是佛教化众生、诱导众生开悟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你可不能当真,你不能够执著在这,执著在这你就不能开悟,古人有个比喻说,这些东西好像指路牌,画个箭头指着路到哪里去,这是什么地方从哪里走,是个指路牌。你错误地把指路牌认为是你的目的地,

你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这是多少学佛人,古往今来,不能开悟,不能证入的原因所在。所谓是死在教下,死在教下就是他这个分别、执著、妄想坚固,他不能舍弃。 第三句讲「离心缘相」,这个说得更彻底。心缘是什么?念头,就是听了,看了,不能想它,一想,就错了。用个什么方法来学?完全是直觉,一接触,懂就懂,不懂愈研究愈错。不懂怎么办?不要紧,不理会,再来第二遍,第二遍不行,再来第三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话讲得有道理,一千遍我根本就不想它,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这一千遍怎么样?心定了,定开慧,《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样能开智慧。智慧开就明了了,佛所讲的境界完全通达明了。

我们今天为什么学经教这么困难,就是用思惟。可是我不用思惟不行,我什么都得不到,这是什么原因?用思惟用惯了,无量劫来就用第六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阿赖耶的妄想,用成习惯了。现在大乘完全不用这个,宗门不用,离心意识参,教下也不用,大乘也不用,你才能大开圆解。净土宗用不用?净土宗也不用,所以你念佛才能够得理一心不乱。你要用这个东西,那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个东西没有舍掉,这是业,所以叫带业往生。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能往生,你拚命念佛,你把世间一切万事万缘统统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得生,叫带业往生。

可是教下不行,教下不能够把这个离开,这三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不能把这三种放下,就不能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入佛知见,功夫浅的,就是此地讲的十信菩萨;功夫深的,就是初住,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净土宗,确实理一心不乱我们很难做到,事一心也不容易。事一心是阿罗汉的境界,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分别也淡了,执著完全没有,真正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炼!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炼,顺境不起贪恋,逆境不生瞋恚,从这里炼,这是真功夫;顺逆境界、善缘恶缘,心都清净平等,肯定往生。常常炼这个功夫,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生死自在。这个世间有缘,多住几天,世间没有缘,少住几天,不受寿命长短的拘束,这叫生死自在。这个的确是难,是不容易,可是一定要做,不在这上面下功夫,怎么会成就?眼前所有的,叫你放下,丝毫留恋都没有,这才行。有丝毫留恋,就不行,自己完全是凡夫,一点功夫都没有,寿命到了时候怎么办?这才是真正大问题。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5卷)【既离真性 各无自立 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怎样去作佛

譬如种瓜,瓜的因是瓜子,缘是什么?缘是土壤、水分、肥料、日光、空气、人工,这都是缘,少一样这瓜结不起来。我有瓜的种子,把这个瓜种子放在茶杯里,放上一百年也不会结瓜。为什么?缘没有,它缺缘,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要立志,要去作佛去,你有佛种子!怎样去作佛?把佛种子需要的缘,天天提供给它,不让它有缺乏。不愿意搞六道轮回,更不愿意搞三恶道,把六道三涂这些缘统统断掉,一心一意培养成佛的这个缘,这一生不就成功了吗?作佛哪里是难事?又何况诸佛如来教导我们净宗念佛法门,这是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

佛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信、愿、行。对于经教里所说的真相信,没有丝毫怀疑,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信心具足!只要在这个真因上加上缘。缘,天天念佛是缘,天天礼拜是缘,天天读诵是缘,从早到晚绝不中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极乐世界,无不是阿弥陀佛。要学着看一切众生都是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众生我看到不顺眼,讨厌他,不喜欢他,那你心里立刻要有高度的警觉,不行,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心不清净,还被外面境界染污。

这个病怎么对治?想到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去想这个;孔老夫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想这个。现在造的一切恶是习性造的,不是本性,本性是纯净纯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尊重他、敬他,是敬他的本性,是敬他的佛性,不是敬他现前的心念、作为。这样就能转境界,就不会被境界所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一生不但肯定成就,成就的地位非常之高。 切忌杂心闲话,跟人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口不择言,这一天所修积的功德全部从口里漏光了,说别人过失,漏光了。什么人损失?损失的原来是自己。这些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但不说,当没见到。见到的人都是好人,见到的事都是好事,他没有见到一切众生的过失;所见到是自己过失,没有见到众生过失,所以才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业。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7卷)【金庄严具,亦复如是,皆此义也,又彼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

我们要充满信心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经文,学人往往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到如来地都不能放松,依然是很认真努力学习。什么原因?大乘经教字字句句都跟法性相应,法性无量无边,深广无际,这是学人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学佛要想有成就,首先要有耐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开悟之前绝不轻易换个法门来学,这是最大的忌讳,一定要一门深入,入到一定的深度,就豁然大悟!悟后就可以起修,悟后不管看什么经,看什么文字,听什么人讲演,都得利益,不受其害。为什么?能转物!「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有这种能力,可以把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变成大光明藏。所以,迷有生死,悟就有涅槃,生死即涅槃,生死、涅槃原本不二,要问这个境界有没有彻悟?给诸位说没有。如果真正彻悟,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这是真正彻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

佛法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一切依正庄严无有一物不是,真的见性了;见性,真的把宇宙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生死、涅槃没有了,你还怕什么灾难!灾难有没有?凡夫有,也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的人有,离妄想、分别、执著的人没有,这才叫究竟解脱。这个时候自己的身心跟大宇宙融合成一体,心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身就是无量无边的刹土、众生,我们的身跟整个宇宙合成一体,哪里有生灭!哪里有涅槃!这是入到真实的境界。诸位要记住,初信位的菩萨,智慧见解跟佛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烦恼习气没断,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这一生中要想入佛知见,做得到做不到?那得看你有没有缘分,有缘分,遇到真善知识,也遇到有好的修学环境,行,有可能悟入,虽悟入就是烦恼习气断不了。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烦恼习气虽然断不了,一定伏住。为什么?智慧起作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跟人计较,这就是伏烦恼!

你有智、你有定,你的戒定慧有,力量不足,就是不能够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还在,你自己还是凡夫,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你的知见跟初信位的菩萨没有两样,甚至跟信解行证的菩萨也没两样。我们就要向智者大师学习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末法时期九千年,我想都靠这个方法往生净土,这真的叫「带业往生」。智者大师在唐朝初年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我们读了他的书,充满了信心。

五品位第一个条件就是正知正见,你对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的看法决定没有差错,虽然没有入境界,对于森罗万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种知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是什么?没有执著、没有分别。第二个是「读诵」,每天读诵大乘,第三个是「为人演说」,第四个「兼行六度」,第五个「正行六度」,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做!智者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恩德太大了,对于末法九千年的众生,这个示现让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知道这一生决定得度。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7卷)【摄论等就初教】

感应道交

是不是所有一切众生起念都有感?不见得。文殊菩萨问得好,「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境不知智,智不知境」,不是都是有感应的,有缘才有感应,没缘就没有感应。中国古人讲母子有感应,有缘!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有感应,众生跟诸佛菩萨没有感应,什么道理?佛菩萨念念当中有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可是众生的心里头没有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你们念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晓得了,这两个人不能起感应。起感应是什么?众生念佛,佛念众生。佛念众生没有问题的,这一头是热的,众生不念佛,那一头是冰凉的,感应不起来。所以,众生念佛,佛念众生,就起感应。母子起感应,母亲念念不忘儿子;可是儿子不想母亲,偶尔逢年过节的时候想到,两方面都想,这时候起感应。平常不想就没有感应,感应道交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要晓得,诸佛菩萨想我们没有问题,念念都为一切众生。怎么知道诸佛菩萨想我们没问题?这话凭什么说的?凭四弘誓愿说的。这些佛菩萨们在因地都曾经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无边包括我们,没有把我们漏掉。所以我们知道他想我们,他念念当中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法界虚空界里任何一个众生念佛菩萨,感应就通了,他就来了,你不念他就不起感应。有人念有感应,有人念没有感应,这什么道理?有人念是真诚心念,有人念是妄心,夹杂着自私自利、名闻利养,那个没有感应。你真有苦难求他,有感应;你要是有自私自利,你今天去买马票,希望中个特奖,没有感应,他不会在这个地方来帮助你。确实有苦难,没有法子解决,你求他,他真的会帮助你,这里头有理、有事,有因、有果,你不能够不通达明了。因为有总报、有别报,有引业、有满业,所以三界六道种种差别无量无边。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9卷)【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适者生存

畜生道叫血涂,死的时候没有善终的,所谓是弱肉强食,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动物奇观」,看到弱肉强食。所以有人说这是事实真相,适者生存,你要能强过别人才能生存,要是不如别人,你就会被淘汰。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有科学的根据,没错,但那不是因果的根据,因果的根据比它解释得更踏实。有很多弱者,它也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没有被别人吃掉。是什么原因?满业不一样,满业就是你过去生中修积的善因不相同,积功累德,你的满业就殊胜。所以,只有佛法里所说的性相、理事、因果,才把一切现象解释得圆圆满满,没有欠缺。科学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它看到现前,没有看到过去,没有看到未来,因果通三世,它只能看一世,所以,往往很多错误的判断,错误的理解,造成更严重的恶业。我们想想这半个世纪以来,再往下去,我想至少有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这个世间人还有更大苦难要承受。什么原因?你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了,你要承担错误的果报。 「适者生存」这句话我也同意,什么是适者?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是适者,科学怎么样的论证,因果报应绝对不会被推翻,它能够生存,它能够适应。圣人教诲,毕竟是圣人,不可思议。相信科学,不相信圣贤教诲,现在就是这样的社会状况。从前这个世间并没有科学,科学兴起才不过三百年,人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活了几万年,活得很好,没有被消灭掉。有圣人在那里教诲,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都出圣贤人。而他们所教导的,纵然在形式上、方法上不一样,其目标、方向几乎都相同,没有不讲善恶报应,没有不讲过去未来的。

所以,三涂我们要清楚,明了之后最重要的,是不造三涂业。已经造了的,造得很严重的,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这一口气还没断,还有救,还来得及,拼命念佛,求生净土。只有

这一条路,除这条路之外,你要想不堕三恶道,不可能,没有人有力量来帮助你。特别对年岁大的人,老年人,中国人讲老年是什么时候?五十以后就是老年人了,六十是花甲,七十是古稀之年。唐朝杜甫诗里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当年这些法师、居士、朋友、听众很多,现在三分之二都作古了,老朋友见面感慨万千。 要有很大的警觉,七十以后就要想到,朝不保夕,不要认为我的寿命还有多少年,来不及了。总要想到大概一、两年,大概一、两个月,你能这样想,你的警觉性提升了。人不能怕死,为什么?早晚都是要死的,这个无需要避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才重要。死,很平常的事情,你往哪里去?恶趣、善趣?你不能不为这个事情做预备,这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聪明,真正觉悟。我给同学们说,我没有忌讳,我四十岁就觉悟,就认真向这条路上走了。我这种觉悟,实在讲也有因缘,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也没有想过四十五岁,我就把我的生命定在四十五岁。到四十岁了,再有五年,你能不放下吗?你能不认真干吗?求生净土的心很切!现在更是念念都是求生净土,天天念阿弥陀佛。不一定哪天走,哪里有缘哪里去,我没有忌讳,随时可以走。准备着随时就要走,没有时间表的,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

活一天为众生服务一天,不为自己,自己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住这个世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大家觉悟。帮助大家觉悟的方法、手段,是推广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明了,真正契入心性是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你有这个认知,你能够在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有妄想了,你说你有多自在,你有多快乐。这种自在快乐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他一生当中没有这个经验,只要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境界的人,你提起来他能感受,没契入这个境界听不懂!可是听不懂也要讲,懂的要讲,不懂的也要讲。懂的,增长他的信心,不懂的,给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一个种子,道理就在此。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9卷)【别示相违,十事五对,初约总报】

大自然的法则

我给他出主意,你知道我骨子里面是什么东西?骨子里就是《弟子规》,如果真正能够弘扬到全世界,并为此落实,整个世界安定和平,非常可惜现在还有不少人不了解这门课程。我们协会,将来也打算常常举办短期的讲座,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就是怎样与人相处,在家里怎么样与父母相处、兄弟姐妹相处、邻里乡党相处;在学校怎样跟老师相处、同学相处;在社会上怎样跟领导相处、同事相处、属下相处。中国古人讲「家和万事兴」,《弟子规》能改良现在社会风气。这是圣贤教育,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的学说,是大自然的法则。

所以,心善、行善,就生到三善道,心不善,行不善,就会到三恶道去。善恶的标准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法则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观察到的、所发现的,就是伦理道德。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道,自然之道;各人能够遵守自然的规律,那就是德。所以,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是德,在中国称之为五伦十义;五伦是道,十义是德。中国政府这些年提倡的以德治国,了不起!从这个地方能看到中国的前途有一线光明。怎样落实道德?从《弟子规》开始,如果不从《弟子规》开始,道德只是一个口号。

学佛,佛讲得很清楚,如果不从净业三福、十善业道、三皈五戒落实,学佛也是一个口号,有名无实,儒家要不讲五常道德,儒家就灭亡了。所以,根就在《弟子规》,《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那就是善恶的标准,绝对标准,能够如教修行,必定生三善道;要与它完全相违背,必定生三恶道。所以,将来自己往哪一道去,把《弟子规》展开来,自己冷静去反省一下,对照对照,做到了多少,就知道自己会到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2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