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更新时间:2023-09-02 21: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练习六

(一)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 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示例: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3. 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二)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57页)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58页)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课本59)

4.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三)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页)

5.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6.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54页)

7.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8. 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53页)

9.简析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习贵举一反三,善于从已知中推及未知事物.要致力于学问,努力达到更高境界,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六)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

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59页)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59-60页)

10. 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夫子A:孔子 夫子B:叔孙武叔

11.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七)颜渊死,子曰: 噫!天丧予!天丧予! (58页)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59页)

12.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

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13.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

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论语》练习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P67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 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P67

(2).孔子是如何理解“和为贵”的?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3.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衍文: 轻

产生原因: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孔子为何要“与点”?

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②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6)如何理解孔子的“事人”与“事鬼神”?

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

而不是宗教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2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