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更新时间:2024-04-25 1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出生南洋的“一代怪杰”

1857年,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父亲辜紫云是槟榔屿一家英国老板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小时候的辜鸿铭有幸得到这家胶园老板布朗先生的赏识,并认其为义子。

10岁时,辜鸿铭更是被义父布朗先生带至英国求学。布朗先生对辜鸿铭寄予了厚望,并且精心地为他设计一份完美的人生蓝图。从此以后,辜鸿铭的人生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也许是由衷地钟爱这个义子的缘故,布朗先生为小辜鸿铭寻到了一条捷径,就是从背诵世界名著开始,而他首先背诵的是弥尔顿的《失乐园》。从那个时候起,辜鸿铭的语言天赋就展现了出来。布朗先生惊喜地发现,对于《失乐园》这部六千五百行的无韵诗,辜鸿铭竟然很快就能背下来,并且在自己讲解的时候,能够快速地理解,后来背诵莎士比亚、歌德,亦或是卡莱尔的著作亦是如此。从那以后,布朗先生对辜鸿铭更加器重,他又特意请来家庭教师教辜鸿铭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学科。

也许是因为辜鸿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抑或是义父布朗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态作祟,此后的布朗先生经常带着辜鸿铭拜见自己的老朋友卡莱尔先生。

卡莱尔先生对于西方社会抨击的警句格言,就这样被辜鸿铭铭诸心版。年轻的辜鸿铭尽情地咀嚼大师们的智慧之果,滋补自己。尤其是卡莱尔身上的强烈批判精神、尖苛的词锋更是潜移默化地注入了辜鸿铭的灵魂中,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也造就了“一代怪杰”。

经一番寒霜苦之后,辜鸿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爱丁堡大学文学院。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辜鸿铭毕业前夕,父亲辜紫云在槟榔屿去世。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业,家人致信布朗对此事保密。20岁的时候,辜鸿铭以优异成绩从爱丁堡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对他拥有一口纯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文,孙中山先生曾说:“我国懂英文的,只有三个半,其一是辜鸿铭。”林语堂后来也誉辜氏“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

就在毕业之后不久,辜鸿铭赶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辜鸿铭就获取了土木工程师文凭。他在学术界的天赋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在课余时间,辜鸿铭更是精研德国文学、哲学经典,这为他之后的声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年后,当蔡元培赴莱比锡大学求学的时候,辜鸿铭在德国的声名早就如日中天了。四十年后,林语堂赶赴莱比锡求学的时候,辜鸿铭的风头更胜,当时他的著作早就已经被列为哥廷根等大学哲学系学生必读的丛书了。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在西方大师云集的国度,辜鸿铭就已经具有了无人可及的冲天气势。

辜鸿铭虽然久居国外,却有一颗火一般的爱国之心。热衷于宣传东方文化的他,在西方国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20世纪初西方人就有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学成之后的辜鸿铭在打道回南洋之后,突然对中国文化萌发出了浓厚兴趣,于是他开始埋头钻研起中国的典籍来。之后不久,他经人举荐,回国做了晚清大臣张之洞的幕僚,这一做就是20余年。

1883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辜鸿铭还将《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并先后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他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更好的译本。

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172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辜鸿铭翻译的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

清朝灭亡之后,因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辜鸿铭得到了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赏识。1915年4月,辜鸿铭受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有人对蔡元培聘请辜鸿铭表示异议,蔡元培说:“我请辜鸿铭,因为他是一位学者、智者和贤者,绝不是一个物议飞腾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极端保守的顽固派。”

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辜鸿铭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很快,他翻译的《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春秋大义》。令人称奇的是,国人讲演从来都没有售票的先例,但辜鸿铭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

兰芳。听梅兰芳的京戏只要一块四毛钱的门票,而要想听辜鸿铭的演讲却要两块钱,而且一票难求。

辜鸿铭一生都坚持捍卫东方文化,他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他的声誉也因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而逐渐显赫起来,成为民国时期少有的精通多种文化的大师。而对于很多人讲他愚忠清室的事情,辜鸿铭这样自辩:“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权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师,竟然有着一个特殊的癖好——喜爱小脚。对此,辜鸿铭有着自己的一套奇谈怪论: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会产生柳腰款摆的媚态,那小足会撩起男人的遐想。他认为女人的奇绝之处全在小脚。他还有一套品味小脚的七字诀:瘦、小、尖、弯、委、软、正。而他的原配夫人淑姑正是他理想中的妻子:小足、柳腰、细眉、温柔、贤淑。

辜鸿铭曾扬言:女人的小脚是他写作的兴奋剂。他作文时总是喜欢把淑姑唤到身边,让她脱去鞋袜,把小足伸到他的面前让他赏玩,甚至用鼻去闻脚上的臭味(肉香)。当他文思枯涩的时候,他更是把淑姑的小足盈盈握在手中,这个时候,他顿觉思如泉涌,下笔千言。

辜鸿铭十分欣赏淑姑的“三寸金莲”,还吟诗诵之: 春云重裹避金灯,自缚如蚕感不胜。 只为琼钩郎喜瘦,几番缣约小于菱。

这再一次地印证了辜鸿铭的“怪”。不管在任何时候,当人们评论名士,讲述怪异往事的时候,辜鸿铭都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个。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怪”,他不被世人认可。

辜鸿铭一向恃才傲物,眼中能看得上的人寥寥无几,蔡元培算得上是其中一个。1923年,当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大家都竭力挽留,辜鸿铭也走上讲台表示挽留之意,讲话时他突然来一句:“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辜鸿铭的用意是好的,但把蔡元培比作皇帝的说法在当时却很不合时宜,若是换了别人,早挨了众人一顿批,但因为他是辜鸿铭,而且又是为了表达挽留蔡元培的好意,所以也就没人与他计较了。

在蔡元培离开北大之后,也许是没有了赏识自己之人,辜鸿铭也紧随其辞职,赋闲在家。后来,他经人推荐去了一家日本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月薪五百元。对此,他依然是那句老话:“中国人不识古董,所以要卖给了外国人。”

辜鸿铭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他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而且还反对乱用洋人,蔑视洋人。他曾这样说过:“你们凭什么理由说你们比我们好呢?你们的艺术

或文字比我们优美吗?我们的思想不及你们的深奥吗?……呶,当你们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进化的人类了。”

无怪乎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他:“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2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