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合工大研究生考试指南

更新时间:2023-12-23 00: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

1、为什么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理论工作者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2、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4、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社会科学研究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固执己见。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就是说,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

第二章 社会系统 1、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自然环境系统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2、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石器时代被称作渔猎时代;铜器、铁器时代被称作农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被称作工业时代;电子时代则称作信息时代。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3、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能。这种整体性能是由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体层次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 2.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系统的任何层次上,都有组成它的低层次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性质、功能和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

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备而为系统所独有的整体涌现性。 4.开放性原则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1、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利益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利益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利益分析方法仍然是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2、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变动趋势...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3、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阶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相关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其二,是指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如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等而区分的不同社会群体。

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接近,会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由于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存在差别,因而也会产生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重视阶级分析,还应当重视阶层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方法,要求科学地分析阶层的形成过程...分析社会阶层的现状、历史及其社会影响,寻求有效化解各阶层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途径和方法。

阶层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社会阶层中的利益分析,是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具体运用。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是互补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1、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是要在历史上消亡的,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不断产生又不断灭亡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时间、再认识在,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的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对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只存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因为:

A、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B、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一直,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座位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3,、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主题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母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了。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反正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题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柔然性与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题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辩证的决定论。

4、科学预见的方法

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寻找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做到在某一事件和过程发生之前未雨绸缪,掌握主动。 5、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逻辑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统一性。

逻辑反映历史而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以科学抽象和逻辑的方式把握社会历史进程,就实质来说,依然是历史的方式。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第五章 社会主义研究方法

1.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就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

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态的尺度。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这个阶段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第二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但由于生产力不高,人受到物的支配,人们之间的联系表现为物化的社会关系。第三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今天、我们确立社会发展理念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最为社会发展的 根本目的和价值尺度。 2.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社会共同体有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真是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势;虚假共同体是某一阶级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和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无产阶级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从虚假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决定性一步。共产主义社会是全面体现社会共同体本质的社会。 3“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性发展。其主要特点在于,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不是社会分工的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张的条件在于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强迫性分工,实现生产力的告诉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4.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并不抹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没有无数个个人的作用,就没有所为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进程发挥比较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局部地改变历史面貌。

5.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其历史命运同其所属的阶级的命运一致。

历史分析的方法。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历史舞台,可以使他们有所作为,但也限制着他们的作为。我们评价任何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肯定其历史贡献,又不忽视其历史局限。

辩证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次要方面;既要看到前半生,又要看到后半生;既要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不要简单化、脸谱化,不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

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题,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上看仿佛完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其实不是如此。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是不能归结为主观性,它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制约的。认得需要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需要对象、人的目的和理想也是由社会实践及其文化发展所提供的。第二,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这些社会条件对于科学地认识、理解和描述该活动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第三,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博弈过程,是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乃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同具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的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社会科学理论总是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对象的尺度和认得尺度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在于人的尺度往往因人而异,人们各有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这些利益有相容之处,也有对抗之处。同事,一定的个人与个人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小共同体与其所属的大共同体的利益,都是以局部对整体、眼前对长远、个别对共同的利益的矛盾形式出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时综合在一起集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构成一种非常复杂的局面。社会研究者也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完全处于价值中立的地位。因而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相对而非绝对的、通过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不断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3、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是符合认识的逻辑。

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按照社会事实即事件展开的逻辑,对这些事件已经形成或可能形成的社会作用进行评价。评价总是与认知一起进行的。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逻辑,这种向度和逻辑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社会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社会进步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基础,也是他们的最终旨归。

4、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评价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一定政党和社会团体的主张及行动的历史作用,都应该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的标准,看他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如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当然,这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的,并不否定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社会现状格子的评价标准。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

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题,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上看仿佛完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其实不是如此。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是不能归结为主观性,它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制约的。认得需要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需要对象、人的目的和理想也是由社会实践及其文化发展所提供的。第二,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这些社会条件对于科学地认识、理解和描述该活动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第三,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博弈过程,是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乃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同具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的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社会科学理论总是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对象的尺度和认得尺度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在于人的尺度往往因人而异,人们各有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这些利益有相容之处,也有对抗之处。同事,一定的个人与个人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小共同体与其所属的大共同体的利益,都是以局部对整体、眼前对长远、个别对共同的利益的矛盾形式出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时综合在一起集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构成一种非常复杂的局面。社会研究者也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完全处于价值中立的地位。因而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相对而非绝对的、通过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不断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3、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是符合认识的逻辑。

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按照社会事实即事件展开的逻辑,对这些事件已经形成或可能形成的社会作用进行评价。评价总是与认知一起进行的。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逻辑,这种向度和逻辑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社会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社会进步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基础,也是他们的最终旨归。

4、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评价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一定政党和社会团体的主张及行动的历史作用,都应该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的标准,看他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如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当然,这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的,并不否定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社会现状格子的评价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1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