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实现“百年”住居

更新时间:2023-12-26 03: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真正实现“百年”住居

——支撑体住宅的发展及推广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繁重的人口压力的同时,能源 和材料的急剧消耗,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在不断建造住宅的同时,发展 怎样的住宅形式,才能缩减材料的浪费,才能真正实现住宅的可持续性发 展,成为理想的“百年住居”?支撑体理念的提出无疑给予了中国乃至世 界现如今最好的选择,通过对建筑的适应性、与环境的契合度、生态性、 环

保性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研究,支撑体住宅的发展及推广是人类住宅 史上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SAR理论,居民参与,开放设计,可持续发展,“百年”住宅

(一)什么是“百年”住居

所谓“百年”并非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年限长达百年,因为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住宅年限规定为50年,而对于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其物质寿命长达100年是相当容易的,但是一般家庭的生活模式转换周期却是15年左右,所以这里所谓的“百年”而是能够使住宅空间、结构形式上不断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长达“百年”。

(二)细说发展百年住宅的缘由

新中国50年来的住宅建设无疑是一段可圈可点的发展过程。回首历史可以发现,每隔一段时间,住宅设计中就会出现一些平面形式,它们广为流行,久被沿用,频频占据大量性住宅的主导地位。请容我姑且将这些平面称之为“经典”平面。

⑴ 我们曾有的“经典”

1. 一梯三户五开间:它结构规整、分户灵活、经济实用、符合国情。这是它能长期占据中国大量性住宅主流地位的重要原因。

2. 一梯二户四开间:它平面紧凑、户间干扰少,也不存在五开间平面中单元通风不良的问题。一梯两户的公摊面积略有增加,但也标志着面积标准提高后户型平面的改善。

3. 大厅小卧式:它进深较大,面宽较小,节地优势明显,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厅室的采光通风。90年代前期此类方案一度成为北京等城市新建住宅的主流,其典型性不容忽视。

4. 蛙式:大致同时,在成都出现了极富特色的蛙式住宅平面,其后广泛运用于西南地区。美中不足的是,该型住宅平立面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住宅平面的比较,可以说明 “经典”的影响至今存在。的确,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经典”住宅平面并不是件坏事。真正值得引起警觉的是,我们被自己创造的“经典”所禁锢,只是将日益宽松的面积指标、日趋优良的设备材料,以及日渐苏醒的居民个性,统统送入经年不变的几进深几开间当中。这不可避免的让人们产生失落的心理,激发了人们对理想住宅的渴求。

因此,在肯定经典的同时大胆走出“经典”,能够让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观参与是发展“百年”住居的原因之一,其二,考虑到目前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住宅的可持续性同样是设计者、开发者应该考虑的方面,这也是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住宅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如何发掘住宅的空间及结构的潜能,让住宅成为永久“有效”的商品,是百年住宅发展的主要难题,支撑体住宅的出现及发展则为真正实现“百年”住居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

(三)支撑体理论的产生

1961 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约翰·哈布瑞根( J.N.Habraken) 教授提出了一个住宅建设的新概念- - \骨架- 大量性住宅的新方法( Support- An Alternative toMass Housing) 。随后, 几位荷兰建筑师开办了一个建筑师研究会- - Stitching Architected Research, 简称为SAR, 开始专门从事“支撑体”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因此, 支撑体住宅理论也被称为“SAR 理论”。这一理论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群体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支撑体住宅理论产生的基本假设是: 一个住宅的创造是由三个彼此分开的设计、建造过程最后综合的结果。一个是创造支撑体的设计、建造过程,第二个是创造可分体的设计过程, 第三个就是把一定的可分体放回到一定支撑体中而构成住所的设计、建设过程。

从第一、二过程到第三个过程中表达了一种新的概念———“住户参与”。让居住者参与住宅的建设过程并有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住户参与是指在建筑学科的住宅设计中,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 使居住者能够参加那些与他们的居住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设计及其环境的确定、决策、建造过程中去, 也可以称之为使用者参与。这是支撑体住宅理论在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上的一项重大的发展, 它突破了住宅设计中长期使用的静态的设计手法, 使用动态的设计手法, 合理有效的使用工业化方法来建造多样化的能够适应居住者不同需求的现代住宅, 与此同时有效的避免了大量性住宅简单划一的弊端。

在支撑体住宅里, 支撑体是住宅固定定型的部分, 可以采用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是住宅的骨架.也包括公共部分, 不由使用者来改变的。而可分体是提供给用户的自由空间, 是灵活可变的, 可根据用户要求来选择和安排, 使用户在支撑体构成的结构空间中能有效的划分他所需的实际使用空间, 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内部装饰, 形成不同平面形式, 产生不同的内部和外部居住空间环境,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矛盾。严格的说, 建筑师不能单独设计住宅, 他可设计支撑体和可分体;建筑公司建造支撑体, 工厂生产可分体, 住户最终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住宅设计过程。所以, 支撑体和可分体不仅仅是代表着两种设计责任的范围, 它们也是不同的工业程序产生的结果。哈布瑞根教授提出:

“支撑体是房屋的基本结构, 住宅就建在其中, 每一家住房内部的装修、变动或拆除可独立自如的进行而不牵连别人。”

(四)支撑体住宅的优势及现状

支撑体住宅理论的提出,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其优势也是一目了然: 1.延长了住宅寿命。

2.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减少环境污染;

3.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4.可以发挥住宅空间的可改造性,建造集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为一体的现代楼宇。

5.居民参与的开放设计

其中第五点也是整个住宅设计、 建造完成中最大的亮点。设计过程可以是有广大居民参与的交互式过程;设计目标应是根据住户需要安排的弹性空间。 居民参与的设计过程有多种模式,它们所对应的设计目标也有不同层次。

1.全过程参与

典型实例如日本建筑师中筋修及其设计集体的“都住创”集合住宅系列。该系列10余栋住宅都是由希望共同生活的人们自愿组合的“合作住宅”,从购买土地到建造完工,都是住户们在建筑师的带领下参与完成。由于广大住户的始终参与,他们对于住宅的各种要求都能通过建筑师尽量反映到设计中。以“都住创”9号森之宫为例,七户人家排列在7层中,但各户布局均不相同。与“都住创”系列类似的大阪Deneb住宅是Hexa设计组的作品。他们依据每户居民的不同要求,在相同的结构框架内设计出各异的户型平面。无疑,住户全过程参与是参与设计的理想模式,最利于创出独具个性的居住空间。虽然因国家制度与土地政策的不同,“合作住宅”的方式在我国难以照搬,但住户参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于我们会有所启迪。

2.两段式参与

与“都住创”的实践相比,荷兰建筑师哈布瑞肯的支撑体理论与SAR设计体系更贴近我国的实际。SAR体系将住宅分为支撑体与填充体。以前述韦尔夫的莫楞夫莱特住宅区为例,住宅的支撑体统一建造,户内填充体则由住户参与设计。在国内,两段式参与在80年代后期已有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无锡支撑体住宅的实践。它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居民参与模式。

3.菜单选择

在居民参与能力不高,或参与对象暂难明确的情况下,可由专业人员提供若干套型方案,编成菜单以供选择。根据国外参与设计的经验,只要居民选择的结果受到尊重,同样能保证他们的有效参与。近年来国内菜单式住宅方兴未艾,实例如西安绿色山水小区F型住宅。

由于支撑体住宅其特殊的表达形式,住宅的使用年限和安全性也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为能够实现“百年”住居提供了可靠的可行性。解决了中国现存的关于如何建造长寿的高品质住宅的问题。原因分析如下:支撑体的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的使用寿命并不同步,各自到期后可以选择翻新,没有质量问题可以延续使用年限。主体结构做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为外装修,包括屋顶防水、公共部分等,这些都是基本不变的;第三部分,则是可移动、拆卸的室内隔墙;第四部分则是室内装修,管线走地面架空层,更换、维修都很方便。也就是

说只要主体建筑构造耐久性足够高,这个住宅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而且还可以随着住户年龄段的增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设计方案,随心所欲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真正实现 “百年”住居。

如今,各种支撑体住宅的实践在全国进行,如鲍家声教授在建造了国内首个支撑体住宅的实验项目———无锡市惠峰新村试点工程。相信在今后支撑体住宅在全国普及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鲍家声.《支撑体住宅》.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晞 晖.《适应性设计——支撑体住宅理论及实践》 [3]《城乡建设》2007年0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19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