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23 01:13: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

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 )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

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

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

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二:《分数除法》

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篇三:〈分数除法应用〉听评课记录 《分数除法应用题》听评课记录 一、复习

1、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说出三种数量关系。 3、点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是单位“1”的数量,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引导学生列方程解题。 2、同步练习:完成练习十第1题。学生用方程解答后,再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3、解决例1的第二个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3)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4)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归纳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时,如果分析句中 的单位“1”是让我们求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5、同步练习:完成课本第3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分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哪个条件是多余的,为什么? 四、总结

小黑板出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关键、意义、解题方法。 评课: 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

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 越简单的课越难上,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但简单的课不代表就随随便便的上,像这样一节课可以通读前后教材,挖掘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联结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

笔。线段图这一部分的删剪有些可惜。 引入、新课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课堂练习也富有针对性,但在大量习题重复操练的情况了,是否可以考虑转换方式,或许也可以让学生出题,变解决问题为提出问题。篇四:《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作者:段霞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9期 摘 要:评了马梅莲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一课。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

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

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

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

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

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

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

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作者简介:段霞,女,1980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回民小学,研

究方向:小学数学。篇五: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李兆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

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李兆付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 一、用活教材 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示的新例题改编成学生已有知识的例题,大胆灵活的使用

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二、找准新旧链接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以及画线段图,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并在学习新知时

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来为学生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一大亮点。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例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李老师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复习旧知的两个题中,我个人觉得应该交换一下,先由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改编的例题中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例1与其进行比较,这样衔接更紧密一些。

2、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3、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对学生

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4、整节课,教师表现得很美,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1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