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决战精品03阶段质量评估复习学案(四) 新人教

更新时间:2024-06-02 02: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决战精品03:阶段质量评估复习学案(四) 新人教版

专题八 小说阅读 【高考真题体验】

1. (2010·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命题意图】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C级

【思维轨迹】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思维轨迹】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参考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思维轨迹】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参考答案】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思维轨迹】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 (2010·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北方口语,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中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特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妇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命题立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鉴赏评价 D

【思维轨迹】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话仔细品味,联系老舍的文章的一贯风格,并把它与其作家如鲁迅等我们较熟悉的作家的文章相比较。首先,我们会发现,画线句子的语言非常通俗,语句短小,基本上与我们平时的说话风格差不多,这就可以用我们点评语言的术语“口语化、善用短句”来概括。再仔细观察句子内部关系会发现许多话都是相对的,像“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就可以判定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参考答案】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

20.第二段开头通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命题立意】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

【思维轨迹】首先要确立大方向,即在文学作品中几乎所有的描写都是在或直接或间接的为写主人公而服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描写刘四爷的目的了,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虎妞和祥子,关于“刘四爷”的描写只是一个铺垫而已。

【参考答案】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2.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命题立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思维轨迹】概括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几个方面里回答。找到相关句子,加以总结。例如:“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表现了他有追求,有理想。“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 表现了他勤劳本分。“我可还得在这儿住,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一句展现了他的真诚自然。“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表现了他讲究干净;“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表现了他脾气好,受人言语。

【解答提示】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言语。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命题立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探究 F

【思维轨迹】首先要判断祥子与刘四爷在文中的地位。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知道关于刘四爷的描写是为写祥子做铺垫的。所有关于刘四爷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祥子的特点。

【参考答案】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 3. (2010·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哪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抽取并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B级。 【参考答案】D(3分),B(2分),C(1分)A项“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不当。E项“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有误,作者只是客观地塑造了两个活生生的人物,没有褒贬。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鉴赏能力,能力层级D级

【思维轨迹】小说第一段中与“小伙子”斤斤计较讲价,第三段想到要给“小伙子”也买一瓶汽水,就打消了念头,家里自制橘子水,可见“他”生活很节俭,甚至吝啬。小说第二段关于浴缸的回答和第四段,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可见他多虑谨慎,“女人”的厨房浴缸理论始终在心里挥之不去,可见“他”的谨慎,小伙子运货到家后,“他”给小伙子水喝,,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给他买瓶汽水,还打算允许他洗澡,可见“他”的善良。 【参考答案】○1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3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思维轨迹】文中多次写到太阳直晒,知了鸣叫,树很稀疏,没有一棵树,在这种天气下,才有洗澡的话题,买汽水的想法,才有后面的情节发展。 【参考答案】○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情节的安排、主题挖掘、艺术鉴赏能力,并且可以自由发挥。能力层级F级

【思维轨迹】本小说中的人物都没有姓名,没有明晰的外貌描写,全文用第三人称叙述,使人物形象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的题目是“洗澡”,人物话题围绕“洗澡”展开,最后以“洗澡”结束,结构圆润,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6分。 4. (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节)

(1)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让人接近等等。

D.男孩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E.尽管9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就会有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了,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陧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与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补记:据说,他并不如愿。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他发现,除了拉琴,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包括体力活——多年的校园生活,他己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人,毕竟要生活。

(选自《200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小说的“补记”,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交代了他进入社会后难以实现“不拉琴”的愿望,照应题目,突出主题。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2)第4段“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他为什么会在毕业考试演奏成功的时候说“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句话的含意。 (4)作者在极力渲染他拉琴的技术好的同时又大写他的被迫无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的主题进行探究。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哆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为了生病的母亲能吃上小米粥,连夜奔波在荒寂寒冷的沙漠戈壁,虽然有幸搭上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却遭到了“我”与司机的误解的故事。 B.“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发展。

C.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要搭车的“青年”,而他的形象却是通过“我”和司机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D.从全文看,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经历了怜悯、痛恨、感动这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形成共鸣。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

(2)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你有怎样的思考?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寒 冬 陈永林

空中溢满寒风狰狞的微笑。光秃秃的树干冷得瑟瑟发抖,发出凄厉无助的呜咽。空中布满铅色的乌云,严密密地压在头顶上。要下雪了。

我立在风中,脸被刀子样的风扎得生痛生痛。 “爹,上岸吧,要不会冻坏的。” 父亲不搭理我。父亲仍摸他的鱼。

“这些王八羔子都躲到哪儿去了?”父亲下湖快半个时辰了,可乌鱼一条也没摸到。寒冬,乌鱼怕冷,藏在泥土里一动也不动,很难抓。即使人踩住它,它也动都不动,让人很难感觉到踩住它了。 湖水对湖岸怀着满腔仇恨似的,猛烈而凶狠地撞击着湖岸。 父亲被湖浪冲个趔趄,险些摔倒。 “爹,别摸鱼了,回家吧。”

“放你妈的屁,不摸到鱼,你能当成兵??” 父亲的声音打颤。 都是狗日的村长。

在我们这个穷山沟,想当兵的挤破头。每年冬季,许多人都为当兵奔波。我们这些没考上大学的,如果又想挣脱脚下这贫瘠的土地的束缚,那只有当兵一条路。 我也往当兵这条狭窄的路上挤。

去年,我验中了,可乡武装部只分给我们村委会四个名额。我没争到。原因是我们想抓住鸡却舍不得一把米。 今年,我验中后,父亲就忙活开了。 父亲拎了两条“红塔山”,两瓶“茅台”进了村支书的门。村支书见了烟酒,满口答应,又说:“只是村委会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还得村长同意。村长同意了,我没二话。” 父亲又拎着鼓鼓囊囊的包进了村长家,对村长说明来意。 村长说:“这事,我当然会帮忙。只是今年指标太少,只三个。而村里验中了的却十几个,能否去得成,我不敢打包票。但我尽力帮忙。”

父亲又把烟酒拿出来,村长不收。父亲说:“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不想帮这个忙。”“忙是要帮,但东西不能收。”两人争了很久,最后父亲执拗不过村长,把东西拎回家了。 父亲脸上阴阴的。父亲说:“村长不收东西,他不实心实意帮忙。唉!” 正巧,村长的女人得了一种妇科病,医生开了药,说要乌鱼做药引子才行。 父亲得知后,立马就下湖了。 父亲的身子开始抖了,“哎呀,这??乌鱼??躲哪里??”父亲话都说不囫囵。

“爹,回家吧,这兵我不当了。”我的泪掉下来了。 “闭??上??你??的嘴。”父亲仍摸他的鱼。 忽然,父亲笑了:“哈哈,终于??抓??住??你??” 父亲双手举着一条三四斤重的乌鱼。

父亲上了岸,身子一个劲地抖,嘴唇已冻得乌黑,身上发紫。可父亲还笑着说:“这回没白来。村长见了这鱼,准会动心的。你当兵有望了。”

回到家,母亲把一红本本给我,说:“通知书刚下来了,过几天就走。” 父亲问:“这通知书谁送来的?” “村支书。”

“那你把这乌鱼剖了,红烧,多用香油,要煎得焦黄焦黄,村支书喜欢吃。”父亲对母亲吩咐后,又对我说,“你去买两瓶好酒来。”

“那乌鱼不送村长了?”母亲问。 “不送。”父亲生硬地说,“娃能当兵,全是村支书帮的忙。这情我们得谢。” 酒买回来了,父亲就去请村支书。

父亲把乌鱼脊背上的肉块一个劲地往村支书碗里夹。村支书说:“我自己来。”父亲说:“多吃点,这东西冬天里吃了,补肾。”父亲又端起酒杯,说,“我在这敬你一杯,娃儿能当成兵,全靠你了,在此谢你了。”父亲一仰脖,一杯酒一口干了。

“林子能当成兵,也亏了村长帮忙,我一个人不行的。乡长在外县有一亲戚,想把户口转到我们村,占我们村一个指标,村长挡着,把这指标给了林子。”

父亲“啊”了一声,笑便僵在脸上,但片刻,又说:“来,喝酒。”

父亲的声音一下没了筋骨、软绵绵的。父亲刚才兴奋得发红的脸也犹如门墙下的枯草,蔫蔫的。 外面开始下雪了。

吃完酒,父亲又出去了,母亲和我没在意,都没问父亲到哪里去。到吃晚饭时,我四处喊父亲,却没人应。母亲也慌了。后来,母亲说:“他是不是给村长摸乌鱼去了?”我跑到湖边,见岸上放着父亲的衣服,湖上却没父亲的影子。后来在离我们村二十几里的一条河边找到了父亲。父亲的身子已变得僵硬。 雪纷纷扬扬下,满世界一片耀眼的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4期,有删改) 1.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2. 请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作者为什么以父亲冻死作为结局? 答案:

1. 答案:1.(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推动情节,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3)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2.从与领导的关系看:(1)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从与百姓的关系看:(2)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从与三儿的关系看:(3)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4)又被三儿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

3.合乎情理。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 2. 答案:(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错;B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才真实可信”;E项对文章“基调”的理解有误。)

(2)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坚强、勇敢: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3)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

[来源学科网ZXXK]

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4)观点一:是多余的。理由: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游离于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节外生枝之感,对于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情理,是个明显的败笔。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观点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理由: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②荡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剧效果。 3. 答案:(1)AC解析A第三自然段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C“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

(2)这一句话与前边“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相照应。 “他”有拉琴的技术,但缺情感,表现平凡。这一句又预示着他在音乐学院最后一次考试拉琴的极为成功,成为最优秀的一位毕业生,因为他表现的是自己拉琴的感情。

(3)因为他的毕业考试演奏成功,以后再也没有人强迫他练琴了,因而“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这是他自认为获得个性解放、选择自由的宣言。同时也是他二十年被迫练琴不满情绪的释放。

(4)示例:①他在父亲的严格监管控制下练琴,技术好。但技术不等同于艺术,没有感情的融入仅靠技术是不可能成就艺术的。而他恰恰对拉琴缺乏感情,拉琴是被迫无奈的。②作品极力渲染了他拉琴技术好的同时又大写他的被迫无奈,这种个性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的积累的最终释放却也促成了他最后一次考试的极大成功;但也是这种个性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的积累的最终释放,使他在获得全校最优秀的成绩毕业时却出人意料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是多么令人心惊!③毕业了,他似乎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获得一份渴望的自由了,可是,不!“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他,就是这样被扭曲着:昨天,为了父亲,为了毕业,他必须去拉琴;今天,为了生活,他只能去拉琴。他将永远得不到快乐。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艺术做出的选择。作者似乎就是要揭示这种芸芸众生的无奈,从而使作品有一种批判的力量。 4. 答案:(1)B (“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理解不正确)C(“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结论不正确)

(2)①“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车辆难行。②暗示情节。翻浆的道路使行车颠簸,后文青年绑包等情节都与翻浆的道路有关。③突出主题。“翻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震动,并为自己的狭隘和冷酷感到愧疚与不安。 (3)①前后的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发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

④在高潮中结尾。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深深的震动与反思。

(4)①一个平凡而困苦的年轻人,揣着一颗孝顺而善良的心,在困境中向人求助,却遭受了别人的猜疑、误解以至惩罚。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乃至冷漠的社会问题。②可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和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角度辩证分析。(结合文本,比如文中的司机和“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对事情的判断有一定的盲目性,社会缺少和谐与诚信??)

5. 答案:1.【答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呼应了题目“寒冬”;渲染恶劣的环境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形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答案】父亲是一个善良质朴的农民形象。

出于深沉的父爱,为人父的责任感,为了能让“我”当上兵,无奈的父亲只好给村领导送礼; 父亲知恩图报,不惜冒着严寒下湖摸鱼来感谢帮助自己的人,最后不幸冻死。

3.【答案】 在内容上,批判当下社会存在的不正之风影响之大。正直的父亲为了儿子能当上兵,也给干部送礼,说明不正之风影响之广和侵蚀之深,而父亲的死,则揭露了不正之风的为害之大。表达了作者对普通民众生存艰难的同情。害死父亲的其实是艰难的现实。当兵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而想当兵的人多,竞争激烈。农村子弟的人生出路希望渺茫,路途艰难。

在结构上,使全文达到高潮,收到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效果,从而深化了小说的对现实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判的主题。 【备课资源】

一、小说阅读技巧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2.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反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 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小说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①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②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③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④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一些小说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⑤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描写的围绕人物展开的或人物行动涉及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另外,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气氛和情调。 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 2.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

通常情况,作者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肖像描写

小说描写人物的肖像主要是用它显示人物的性格。肖像描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肖像描写,一种是动态肖像描写。小说中,动态肖像描写运用得比较多。动态肖像描写可以从人物一系列的肖像变化中,透出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 (2)动作描写

动作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标志,包括人的举手投足和跑跳坐卧等。 (3)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爱好、思想感情等。小说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

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内心独白。这是一种直接剖析人物思想活动的心理描写方法。

②动作暗示。这是一种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③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这是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常用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曲折历程。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因为此类文字最能表现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定位。 三、解答小说类文本阅读,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小说的命题原则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它和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在表现主题的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虽然这样,但是由于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整体,所以小说阅读的命题,仍然与散文一样具有整体性。每一个从“部分”中挖出来的题目都涉及到“整体”,涉及到小说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也就是说,在小说中,不论是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运用、情节的构思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明确了这一点,也就会在阅读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深究。 2.明确小说设题的类型

小说设题的类型是与小说的文体特点密不可分的,小说命题一般从六个方面着手,即析人物、看环境、理情节、赏技巧、品语言、论探究。

(1)“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注意点: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分析人物;重视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注意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烘托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3)“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4)“赏技巧”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笔、悬念、巧合、误会、

突转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词语的表现力、语言的风格、句式的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5)“品语言”题型:①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色;②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6)“论探究”题型:①小说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②谈谈你对作品中某一人物的思想行为的看法;③论述你对作者某一段落的安排有什么作用的认识;④先叙述某人对作品中某一形象是怎么评价的,然后谈一谈你对此评析的看法等等。 3.规范小说的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界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暗含了答题规律。 解答小说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审题。所谓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中所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观试题的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答题时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指出哪一段或哪个句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命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2)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小说类文本的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句通顺。 ①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面后正面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②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③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出答题限制的作用。

④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找出文中附着这些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再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

⑤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要求考生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答题有时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对原文略作改写,有时可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⑥探究性题目的解答,应该“有根有据,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合情合理,探究要合乎文学规律、生活规律。 【高考题库】

1. (2009·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

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

[来源学科网]

“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说题目是“董师傅游湖”,这就是以基本事件为题目,当然也就提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但是题目问的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答案要从第5段寻找。前4段是“面”上的描述,是静态的刻画;第5段董师傅真正“游湖”了,契机是“小翠迷路,送小翠回家”,但中心事件不是送小翠回家,中心事件还是借送小翠而游湖,而向小翠介绍湖内外、周边之景观。可以回答成“董师傅领小翠游湖并送其回家”,但不能只言“送小翠回家”,这是一个重心问题,不容有偏。

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评分细则:回答“董师傅领小翠游湖”,4分;只回答“董师傅游湖”, 2分;只回答“董师傅送小翠回家”,1分。注意两点:一是紧扣主要情节评分;二是“游湖”“参观湖边景色”“环顾湖上风光”“看到湖中景色”也算对。)

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设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后两者要答出人物的身份,对人物的分析要从故事情节、事件,从人物描写的方法等角度入手。其次,注意题干,要求概括,就不能只描述。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评分细则:从两个方面评分,其中,指出人物身份〈木匠〉2分;概括人物特点5分,5点各占1分。“技艺精湛”,1分,可答“高超”“不凡”。“质朴、善良”,1分,只提一词,也可得1分,用词只要出现“质”“善”即可。“乐于助人”(1分):扣住“助”,帮助别人。“有平常心”(1分):处事态度,不计较得失,不争名夺利,如淡定平和、心静如水。“有生活情趣”(1分):善于发现生活、自然美,有爱好,能形成情感愉快。) 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评分细则:①用“淡定”“平和”“恬适”“悠然”“自足”“静谧”“安详”“沉稳自然”“热爱、喜爱生活”等词语反映董师傅的精神情感世界,给2分。仅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董师傅的性格特征”等笼统的表述,没有有具体内涵的关键词,给1分。如从自然之美、湖之美等方面来回答,不给分。②指出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或承上启下,给1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或其他具体的某种描写,如果推究其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安排〈也有人称是情节安排〉两方面回答,一般有两个要点。)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所写景物加以赏析”,也就是说出运用什么修辞,写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拟人(或比拟),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评分细则:①提到比喻、拟人〈或比拟〉修辞手法,各给1分。②若能针对比喻、拟人任何一种修辞手法作出赏析,给1分。③若没有提到任何修辞手法,只是泛泛地谈及景色美好、环境优美,给1分。)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多方面探究。从小说的内容看,第1段写他的工作方面,得心应手;第2、3段写他心态平静,与世无争;第4段写他有自己的生活乐趣,看夕阳、看塔影、看月亮;第5、6段歌颂他关心、帮助他人的美好的心灵。综合分析以上内容,即可找到他快乐的理由。 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答出两点即可。评分细则:①快乐缘由与列举事例,各2分。缘由应该与参考答案相同或相近。②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并有相应事例者,得4分。只有一个相应事例者得3分。③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没有列举事例,得2分。④只举事例,没有涉及缘由,最多得2分)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意味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原有的价值观、生活观受到了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小说人物——董师傅与小翠,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对于你,对于现实有何影响、意义。这个题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评分细则:①能扣住作品中的“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一背景发表议论,得1分;能抽象出正确观点或真情实感,并言之有理,得2分。②语言流畅得1分。③所议论与作品中“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一背景内容、人物、情节无关的,不得分。) 2.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

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

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①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②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 ③

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来源学科网](本文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具体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要注意结合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出特点,然后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③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词语,例如文中“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伤心,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渲染了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2分)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2分) 2.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似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丰富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在文学作品中,有些词语在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②表现作品主题思想;③反映文章的深层内容;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⑤运用一定修辞方法,有言外之意;⑥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含义。理解小说重要词语的作用关键要联系语境,注意从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主旨情感等角度进行归纳分析。

第一处画线的“似乎”,联系上下文“默默地注视着我”“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主要来表现人物“贝格斯太太”神态的变化;第二处画线的“似乎”联系上下文“我一直珍藏着”“是无用的东西”,通过这个“珍藏”“似乎是无用”肯定了魔盒的特殊价值;第三处画线的“似乎”是突出自己心情的变化,自己刚到伦敦时的“孤独”“沮丧”“烦闷”似乎已经消失,联系原文“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 答案:①显现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每点1分) 3.联系全文,在横线处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文意的理解、作品主题的归纳,又考查了语意的连贯和表达,是一个综合性题目。能力层级为E级,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主旨的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注意语言的风格要与原文保持一致。根据文章“贝格斯太太”的话“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我们可以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旨: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即家的所有气息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要永远珍藏。然后联系上下文,根据字数要求可以通过压缩写出答案。

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内容2分,字数1分) 4.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一类题要求根据考生的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的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材料、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对于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应该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认为“魔盒”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角度来进行分析,“魔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的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动,“魔盒”就象征着家的气息。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串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观点1分,理由4分)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观点1分,理由4分) 5.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②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③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④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⑤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分析贝格斯太太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获知,也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推知。从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来看,她是一位热爱故土、珍视亲情的人;从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来看,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热情爽直的人;从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来看,她是一个观察敏锐、善解人意的人。 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每点1分,表述2分) 3. (2009·宁夏、海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夜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

[来源学*科*网]

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解析】选A、E。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和整合。B.“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表述不当。C.“她认为只有这样??见面”说法错误,原文是“有了它们,她似乎??谋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是因为她内心的感动,这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更因为对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希冀。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和人物相关的事件来,然后根据具体事件来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的分析要根据故事情节,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肖像)角度入手分析。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具体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如对牛的态度、不再坐碑上的

字、为孩子描摹碑上的字、对孩子的希冀等。

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每点2分)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先整体把握全文内容,选取答题范围,进行局部感知,然后找出与之关联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回答本题可把牛和文中的“孕妇”进行对照,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要明确写牛是为塑造“孕妇”这个形象服务的。同时,牛的温顺以及它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也为文章营造了气氛。

答案: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对牛的形象描写,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对理性的追求。(每点2分)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类题目,要全面把握文意,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依据材料进行合理评价。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不管你是持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观点鲜明,并且还要给出恰当的理由,并且言之成理。理由的概括要结合全文内容,切忌生拉硬扯,无中生有。 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观点1分,理由6分,语句通顺1分) 4. (2009·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

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噶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

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解析】选B、E。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结构思路和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的能力。E项,这篇小说以对话见长,构建故事情节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个性,表现现实生活,从此可以判断出,在艺术手法上对话是最为突出的手法,所以E项正确。B 项是对小说情节中的一个细节的分析,分析出了这个细节的人物心理。所以在选项答案中选以上两项是最为合理的。A项中“地方偏僻”、“弃石传说”和“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赏”在文中都有相应的内容,概括得也相对准确,但是“成了旅游胜地”这一项信息在文中却是明显的错误。C项从文中的信息看,村民们是因为老贾当官了才表现出来的骄傲,这一项分析完全错误,违背文意。D项婆娘们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插嘴不妥,而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所提到的信息被男人否定,意识到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这里表现的是村民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写作思路的分析能力。抓住语境,理解两次提到小孩凉鞋的细节在表达主

题上的作用,再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这两个细节在结构上的作用。我觉得两次点到这个细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表达上起作用,对于情节的推进也是有作用的,有了鞋,还在期待鞋,这和后文蛮儿们炸开“遗璞”是一个情节上的过渡。

答案: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每点3分,第一点要答出“对老贾的感激”,第二点要答出“生活没改变”“期待”。)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中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等。遗璞村人的特征要注意结合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加以概括。从他们对待省城老贾,对待“遗璞”,对待救济(粮食和凉鞋)以及对待蛮儿的几个细节可以概括出来

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小说情节和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考虑到思想问题和结构两个方面。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鉴赏原则,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意——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5. (2009·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22分) 想 象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其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 ——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

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了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坚挺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注】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1.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甚至结构上分析。考生作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本题结合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考查,先还原修辞的本义,然后结合比喻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2分)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2分)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能力层级为C级。既有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也有对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要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情节线索,找准文章主要的描写手法。小说的题目是“想像”。文章的主要内容便是围绕着主人公自我诊断的想像病症展开的。由此展现了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内心活动:“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有几分失落”、“陷入了沉思”等。所以把握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并找到主要的描写方式,故事情节便清晰可辨了。 答案:以“想像”为线索,(2分)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2分) 3.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具体描写手法的掌握。对细节描写这一概念应全面理解,结合文章主旨将文中相关描写的作用及效果分析到位。细节描写是小说中常用的描写手法,通常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凸显故事情节。本题在分析细节描写时一定扣紧画线部分中的重点词句,如“发愣”、“绝望”、“伤感”、“失落”、“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等,借此分析“我”在自我诊断病症时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4分)其中“伤感”“失落”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2分)“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2分)

4.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本文的主旨是息息相关的。首先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处方”的内容是什么(“牛排”、“苦啤酒”、“散步”、按时睡眠等),治的是什么病,医生为“我”开此“处方”的目的

何在,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之所以用这一特殊的“处方”来结束文章,寓意深刻。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2分)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2分)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0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