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领导力与班级管理的六个

更新时间:2024-03-26 11: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班主任领导力与班级管理的六个“节点”问题

1、 德育工作面临的四个问题

抓不抓——认识问题;谁来抓——队伍问题;抓什么——内容问题;如何抓——是方法问题。

当前教育急功近利,十分浮躁,德育是重灾区。在民国三年,一个叫王震良的校长带着全体师生游华山,那里的华山是怎样的旅游设施?如今谁敢做这样的事?中国的教育已经沦落为胆子最小的教育,什么都不敢,不敢惩罚,不敢春游??可学校里流出的学生却什么都敢,敢打老师,甚至敢杀老师。教育危机摆在我们面前,德育工作者要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德育就是太阳,校园里如果缺少了道德的光芒将是一片黑暗和荒凉。德育无处不在,不要人为地把德育与智育和体育对立起来,校园里每个人都是一本教科书,汶川地震,震出了道德的力量。我们一定要安安静静办教育,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我们在学生面前

我们教师是普通人,需要面对报酬、面对民主、面对休息、面对培训、面对关爱、面对荣誉、面对疏导面对,更需要对得起学生。

德育强调情感,更应该强调规则。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说,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在学生面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因为我们工作的性质是基础性的,是为学生人生奠基,是示范性的,应该为学生作出榜样,是社会性的,为未来的父母传承文明。 3、教师的专业发展

“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新时代的德育既需要专业知识——工作规范,又需要发展——自身成长。要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班主任是一门被大家阶段性认为无比重要,又阶段性无情抛弃的年轻学科,反复的短期尝试削弱其力量。班主任工作在成绩需要推广,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困难需要克服。

当前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缺乏新的教育理念,缺乏爱的以暴制暴,缺乏学习反思意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班主任在毫无思想准备,毫无知识经验的情况下上岗。班主任是教给孩子做人方法的人,像重庆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老师刘念友,那样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太

1

阳(刘念友每月800多元工资,3年来,忍受着别人的误解甚至指责下井挖煤,甚至利用周末修路、跑摩的,将微薄的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4、教育是农业工程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上的流水线,严格标准,缩小误差。教育是像是农业生产,需要施肥除虫,需要靠天收成,需要耐心等待,要留出成长的空间。(张国宏在外读大学的儿子每天睡觉前问候晚安,张国宏生日那天忘记了问候,第二天才想起他爸的生日,感到内疚。如果当天张指责孩子,让孩子丢了面子,会损坏父子感情。自己做不到的少要求学生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尽力要求学生做到。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事坚决不做。多做利己不损人的事。小学德育就是做到28条,20条日常行为规范和8条职业道德规范。 5、用木匠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能工巧匠的眼里,恐怕没有一根木头不好用。用木匠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只要不是朽木,都有用处。

另外,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事也是很可怕的。好多班主任喜欢明察秋毫,其实有时候还不如难得糊涂。(举例:我的傻瓜班主任和一个学生的死亡日记),学生面临的四大杀手,网瘾、厌学、打架。小学六年级男女学生相互欣赏,老师安排他们同桌,过了几个月出现裂痕;老师给初中男女修改情书。如今学生难当,校内课业重,校外诱惑多,家长期望高,升学压力大。学得好不天天学,考得不好次次考,挨了批评来上学,遇到挫折来上学。学生是来受教育的,不是来受伤害的。

帮助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不只是同情与可怜,要帮助他们找动力,找勇气,找闪光点。在陈旧的观念下,做得越多,对学生的伤害越大。 德育报社社长张国宏精彩语录

班主任是诗歌,他的激情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浪漫; 班主任是散文,他的美丽可以呼应师生心灵的回声; 班主任是小说,他的神韵可以延伸我们对生活的憧憬; 班主任是短信,他的魅力可以提示您相互惦记是一种幸福。

2

自然之光,可以照亮江河山川, 思想之光,则能照亮人的心灵。

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遗憾。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心理-- 耐心细心 工业态度--程序 效率

在教育是农业工程的指导下让我的教育充满哲学的光芒。 自己做不到的,尽可能少要求学生做到 自己能做到的,尽可能多要求学生做到 利于学生发展的事,努力去做 不利学生发展的事,努力不做 “木匠眼光”看学生: 走进大森林,无材不能用;

用成年人的世界去看孩子的世界是很危险的。 学生厌学:

厌的是“强迫性的学习” 厌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

教育如果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将是人类的末日。 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 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教书的人首先要爱读书。 家里没有书是最大的恐怖。

3

学生特长千长万长,学会读书是第一特长。 学生发展千条万条,学会读书是第一条。 学生习惯千个万个,学会读书是第一个。 孩子是来学校受教育的,不是来受伤的。 想想昨天的自己就能理解今天的孩子。

最大的杀手是:陈旧教育观念支配下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

给学生希望、光明和信心而不是失望、绝望和恐怖。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多一点片“好”性。

好心情也是教育资源。

工作的质量,就是生活的质量; 愉快的工作,等于愉快的生活。 要尊重自己的工作。

尽可能多地寻找做好工作的理由, 尽量少地寻找干不好工作的理由 今天学生满意 明天自己才满意 偷懒是要遭报应的。

教师是最容易浮躁也最不可浮躁的职业,学生输不起。 带着真情、热情和激情去教育学生。

尊重是生命的需要;信任是最大的幸福;鼓励是最好的教育

4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

两个如果:问天问地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 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小孩犯的错误, 连上帝都可以原谅。--列宁 真正的惜时不是延长时间,而是提高效率。衣着整洁是爱是责任也是能力。 好言一语三冬暖 圆个好梦给孩子 生气时不教育 教育时不生气

不夸先天的美丽,要夸后天的努力。

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小节育人很重要 德育无痕是上策 鼓掌的手都是高尚的手。

展示魅力与激情 讲出风格与特色 以智慧感染学生 以志向激励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粒藏在贝壳里的透亮的珍珠,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争取做打开贝壳让珍珠发光的人,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有些时候,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你一份精彩,给错误一次机会,错误就会给您一份美丽。

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迁就他;

如果您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面对他的不合理要求,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

5

当班主任的教师最幸福

成功来自不懈的追求与奋斗,如果第一百次失败了,还可以来一百零一次。只要自己不趴下,心灵的灯塔不灭,就一定能用自己的辛勤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都说当班主任苦,但我却觉得,要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享受到身为教师的充实和幸福,必须要有当班主任的经历。因为,只有成为班主任,才能时时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与学生充分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行为,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朋友。班主任的事务因细小而伟大,因为班主任的充实离不开忙碌的琐事,班主任的乐趣源于学生的喜怒哀乐,班主任的成长更需要学生不断地找“麻烦”。 实习时产生的班主任情结

大四实习时,我被安排到瑞安四中做班主任。那是一个职高班,班里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特征——喜欢玩。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与他们“玩”在一起,我们一起编写班刊,一起做广播操、跳健身操,一起拔河、跳绳,一起过“12·9”成人节,还一起去家访。近两个月的实习期间,“玩”活动中亲密了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让学生找回了快乐和自信,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实习的成功,让初战告捷的我对班主任工作萌生了许多遐想,那个暑假,我看了不少如何做班主任的资料,收集了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班会课设计和带班成功案例,他们的爱心和智慧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萌生了要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想法。

大学毕业时,我签约到一所省重点中学任教,后来,市教育局将我调配至刚刚恢复普高招生的温州三中。因为大学时积累的团工作经验,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被安排到学校团委从事学生工作。2003年,因工作需要,开始兼任学校政教处副主任。政教处的工作让我更多地接触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看着她们每天忙前忙后,看着她们与学生快乐的交流,看着她们带班毕业时收获的喜悦,埋在我心底的班主任情结终于破土而出。可是,当领导得知我的想法后,以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工作都很繁忙,一个人无法兼顾为由回绝了。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一次又一次地申请,不断地向领导倾诉我对班主任的认识和向往,有一次甚至与领导红脸争辩了起来。最后,我的执著终于打动了领导,他们允诺我带一个班试试。 我喜欢来自学生的“麻烦”

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也有了可以将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设想付诸行动的舞台,我的心里有些莫名的激动。不过,理智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绝对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对自己所学的教育管理知识进行梳理后,我根据所带班级的现状,给自己制定了班级学生的培养目标——身心健康,做一个“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围绕这一目标,我拟定了《学生一日必做和选做事务》以及《班级管理制度》,对如何开好第一次班会,如何召开班级科任老师会议,如何家访,如何开展第一次家长活动,如何利用每日主题让学生“玩”出信心,甚至如何开设班级博客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量和策划,这台下的功夫让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班主任的舞台。不过,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由于我最初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规划和设想大都源于自己当年的实习经历,所以,接手新班后学生的表现与我的设计还是有不小的距离的。好在对班主任工作的那份热情始终支持着我,让我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畏缩。

记得高二文理分班时,班里分来一位其他班都不愿“接纳”的学生,该生虽是个女生,却时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经过接触和了解,我发现她虽然个性十足,但在学生中却有一定的号召力,她缺少的,是老师的肯定和接纳。于是,接班的第二天,我主动找到她,从她喜欢舞蹈入手,开始聊学生们平时喜欢和关注的话题,而关于学习、纪律的话题我只字不提,因

6

为我知道,走进这类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让她接纳你、信任你,良好的关系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有效。谈话的最后,我对她说:“老师非常幸运,班里能有你这样全能型的学生。要不你辛苦一下,负责组织班级的文体活动?”她虽然有些惊讶,还是点头答应了。第一次班会上,我正式“任命”她担任活动副班长,此举让她看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接下来的日子,她成功组织了班级艺术节、策划了多彩的班会,老师的肯定和同学鼓励的掌声让她信心大增。我也“趁热打铁”,利用家访及时给其父母带去喜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并经常给予鼓励。每当她“重蹈覆辙”时,我都会悄悄地把她叫出来,一对一地倾听她讲述自己发生冲突或顶撞老师的“故事”,听完后也不进行点评,只是笑着提出一些“如果当时??”的假设,启发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渐渐地,她的“故事”越讲越少,学习越来越主动,和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时我碰巧外出不在学校,为了不让我担心,她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老师您放心,我们会把班级带起来的,大家等你回来看我们第一名的奖状。”毕业后,她考上了自己喜欢的福建武夷学院连锁店经营专业。

学生“脱胎换骨”的转变带给我的感动是真实的,也是快乐了,这种感受也让我喜欢上了学生的“麻烦”。学生迟到让我学会了研究早餐问题,走近了学生家长;学生上课睡觉,让我明确了课堂“抬头动笔”的重要性;学生交作业难和自律不理想,让我萌发了纪律、作业群QQ群管理办法;师生冲突使我提升了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工作的技巧;学生缺乏自信促使我“发明”了许多寓教于乐的活动??在与学生制造的“麻烦”斗争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成熟、成长起来,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快乐。 游戏,让学生每天都充满活力

带班,让我拥有了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实践中,我发现游戏能让我的学生充满活力,于是,我根据自己年轻、有活力的特点,大胆在班里实施“三化”原则:活动生活化、教育乐趣化、交流情感化。

寓教于乐,游戏管理是活动生活化的真实体现,我曾带领学生开展温州话散讲比赛,评选“爱乡十佳个人”;分组开展自行车慢骑比赛,让学生体验慢骑自行车中的哲学道理;开展男女生分组扳手腕比赛,活跃班级气氛??每年的5月4日和12月9日还是我班同学上半年和下半年的集体生日庆祝日,这一天,我会专为他们召开主题集体生日班会。

集体生日班会最初的设想是源于学生攀比过生日。当时,班里要好的学生,轮到谁过生日就由谁来请客,参加的学生还要送礼,这既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又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带着“对学生生日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育”的思考,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全班一起过生日的活动。一年中我确定了两个集体生日日,前半年是5月4日青年节,后半年是12月9日的成人节。前半年的集体生日上,下半年生日的同学为上半年生日的同学集体庆祝,后半年反过来。集体生日由同学们自己主持,娱乐活动时间里,同学们抽签决定他们赠送礼物的对象并送上一句生日祝福,礼物由学生自行准备,要求是物美价廉,每份价格不超过20元。记得高三上学期那次生日会,副班长张毅送给体育委员郑锡钧的是一条“中华香烟”。看到这样的礼物,在场的师生都紧张得睁大了眼睛,锡钧同学一层层拆开香烟盒,最后拔出来的却是一条中华牌牙膏,全班开怀大笑。作为班主任,庆祝会上我要做的就是为同学们准备一个大大的蛋糕,并为他们拍摄DV留下美好的瞬间。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集体庆祝活动,既防止了学生在办聚会、送礼物等方面出现攀比之风,又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里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和充实,从而爱上了自己的集体。

我班的“QQ群”管理制度

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条理性和灌输性的强化教育,班主任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往往制定许多令学生反感的规章制度,这样不仅效果差而且易使师生关系走入对立的恶性循环。为了改

7

变这种现状,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时尚和学生兴趣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上课走神,抄袭、迟交或不交作业是学生中最常见的现象。针对这种不理想的情况,我借用学生非常喜欢的QQ群的设置,创设了纪律、作业群管理制度,将班级分为八个小组,每组设一位群长,负责本群的作业完成、上交和课堂内外的纪律记录、管理,每两个小组设一位群首领,督促群长开展工作。群长们每周三和周六各碰头一次,交流本周的管理情况和经验。每周评选13名纪律标兵和13名作业标兵,周六由群首领汇总给班长,下周一予以表彰。这种做法让学生有了小家的归宿感,也使所在群的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使命和分工,进而促进整个小家的共同进步。

我班的班级“军衔”制

量化扣分式的管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发的竞争氛围。高一学生军训时,我发现学生对部队官兵讲解的军衔制度特别感兴趣,于是,便有了将军衔制度与传统的百分制相结合的《班级学生军衔制管理方法》的尝试。

根据军衔,我班的“军衔”也分为列兵、上等兵、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元帅17个级别。学生“军衔”的初次认定,是按所任职务给予确定的,之后每3周根据个人考核的百分制成绩认定一次,为班级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学将给予跳一级的认定,降到列兵及以下的同学,将取消本学期班级评优权利。认定委员会由班主任、正副班长、班长助理和特邀同学组成。 军衔制度的引进,抓住了中学生要面子的心理特点,打破了传统百分制个人竞赛中死板、硬性的规定、要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从士兵到将军,学生为了升级,更加关注自己的分数,为了避免降级,都力争做最好的自己。我班富有朝气的班级氛围也打动了其他平行班学生的心,一位学生执意要转到我班,被我婉拒后干脆直接去找校长,成为当时校园的一段佳话。

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了校园集体生活的乐趣,避免了条条框框的规章引发的逆反行为,教育的效果比严厉的批评更有助于带班目标的达成。学生快乐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激情的表现,也让我的大胆创新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当我在学校德育研讨会上作了《游戏,让我们每天都充满活力――高中班集体建设载体设计漫谈》的典型发言后,许多班主任纷纷向我取经并索要活动设计方案。 我的四句话

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我始终深信,良好的关系胜过任何教育,只要我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就会相信、接纳、支持我的管理,所以,我经常灌输给学生这样四句话:第一句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旨在鼓励学生要从一个进步向新的进步努力,而不能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自慰;第二句话是“笨鸟先飞,何况我们并不笨”,意在引导学生凡事要早作准备;第三句话是“犯错是快乐的”,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第四句话是“你准备好了吗”,旨在及时从行动上督促学生。 特别的奖励制度

带班以来,我注重将情感化的交流应用在趣味游戏中以达成教育目标。每次的活动和考试后,我都会重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注重奖项设计,激励学生树立信心。

如校运会结束后,我设计的班级奖项有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最令人感动运动员、优秀后勤队员。月考和期中考试后,我也有很多创新奖项设计,如期中考试金奖(蝉联总擂主)、银奖、铜奖、优胜奖、最佳黑马奖、黑马奖、与时竞进奖、单科状元奖、单科榜眼奖、

8

单科探花奖、士别三日奖等。期末还增设了重出江湖奖(成绩重新赶上来的学生)和珠穆朗玛奖(成绩创历史新高的学生),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情感化的设计,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开展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让人赞许的地方,学生把这种自豪感用在学习和班级管理上,各项工作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班主任的教师最幸福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最累的主任,但我却觉得,班主任能获得更多的乐趣,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主任也是班主任。这种快乐源自班主任工作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因为,班主任真正拥有走近学生并最终走进学生心灵的机会,拥有将自己的抱负和大胆创意付诸实施的舞台和载体。看到学生因为自己的引导而改变或取得进步,是快乐的;看到学生获得头衔和荣誉称号,找回自信是快乐的;看到所带的集体不断进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名列前茅是快乐的;看到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并享受游戏管理带来的喜悦,是快乐的;高考后,看到班级学生95%的上线率,100%的艺术本科率,班主任能不快乐吗?

快乐的集体成就了一批快乐、自信、懂得感恩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回母校,首先想到的是看望班主任;节日时,我总会收到无数不留名的问候短信,一些调皮鬼甚至还要让你琢磨语气猜出他们的名字;若干年后见面,学生依然能爽快地报出我的爱好和口头禅??这种感动和幸福感恐怕是只有当过班主任的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我要说,学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当班主任是我最幸福的选择。

编后: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意味着冲动和缺乏冷静,意味着困惑和迷茫??但是,因为年轻,我们有激情、有个性、有梦想;因为年轻,学生愿意亲近我们;因为年轻,我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因为年轻,我们喜欢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年轻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但年轻也意味着一去不返,意味着珍惜,意味着责任和追求,意味着创造和超越。郑上忠老师用他的执着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让自己磨砺、成长,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风采,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德育报 2010年10月25日)

跟魏书生老师学做班主任

近日,再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受益于朴实的文字,叹服于生动的实例,颇多感触汇成一句话——跟魏老师学做班主任!

笑着做班主任

做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事务繁杂,弄不好,学校问责,家长指责,学生怨恨。班主任工作的担子确实重于一般教师,但教师要取得一定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智慧,是需要足够的实践锻炼的。魏老师用他切实的工作经历对此作出了诠释。他是笑着面对班主任工作的。

笑着做班主任,我们就会积极地工作,主动地学习,不断地“充电”“补钙”,自我更新;就会“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凡事都跟学生商量,就会避免做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就会提高自己和学生笑的能力,创造出较高的教学与管理效率。

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9

撑大学生胸怀的容量。魏老师不仅明确地向学生提出“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任”“胸怀开阔”的要求,而且实施具体策略,坚持不懈地帮助学生做肚里能撑船的“宰相”。他经常指引学生穿越时空,把目光和思维投向广袤的宇宙和遥远的未来,描绘“三十五年后的班会”,畅谈“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书写“站在月球上想到的”,让学生自省自律,驱散因鸡毛蒜皮和蝇头小利而带来的怨气与愤懑,赶走因遭受误解和与人相争而带来的委屈与狭隘,不断地撑大自己的胸怀。“注目国外科技动态”,融化了一些学生冷漠的思想冰川;柳轶楠碰坏暖瓶事件,让“勿做小马蹄坑”成为学生的座右铭;去客运站做好事却遭受非难事件,使“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得到了学生的认同。“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杜威语),魏老师是真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将来的生活负责的老师。

点燃学生自信的心灯。有人说,教育就是唤醒。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些学生,总是近乎习惯性地先看到其缺点,用烦燥和焦虑的情绪,拿批评与斥责的方法对待他们,结果使学生愈来愈消沉,甚至对教育有了对抗与逃避。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学好的,关键是如何激起他们学好的信心。魏老师认为,培养自信心要从扬长开始。于是,他“逼”着学生找自己的长处,将自信心一点一点地根植在学生长处的土壤里,建立起学生自信的“根据地”;他时不时地让学生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以驱赶自卑与怯懦,获得“精神充电”“精神食粮”。人的优点是可以迁移的,这种迁移足以覆盖缺点。我们何不学着魏老师,在学生的长处上点灯添油,燃起一支能照亮孩子成功之路的火炬呢?

发掘学生心灵的能源。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种子,也有假恶丑的阴霾,这就是魏老师所说的“两个自我”:一个“先进的自我”,一个“捣乱的自我”。压抑哪个,张扬哪个,教师要巧妙而智慧地引导学生作出明智的选择。魏老师一句“我知道你们本来不想打架”,一下子便挑动了学生心里两个“自我”的斗争,不想打架的“自我”赢得了这场“内战”的胜利,学生心里舒畅,教师也开心省力。

民主加科学

民主制订班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定然会信马由缰,混乱无序。魏老师坚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原则,整合全班同学的管理智慧,结合班情,集体制订班规班法,达到了“规矩大家订,规矩大家守”,以法治替代人治。

营造育人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熏陶。多渠道地配置班级“八有”,吸引学生为班级多做实事,多倾注心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的良好氛围,有效驱赶“三闲”时间;实施“学生座位自由组合”,开展“治病救人

10

周”活动,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将“关心”的种子适时播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一棵棵心灵的幼苗时时沐浴在大片育人的阳光雨露之中,自然不愁他们不茁壮成长;有意识地抓住每一次师生、生生间的“送别”契机,就连每一回上学放学的途中,也不忘拉上几个“老师的同路人”;从室内“新年联欢会”“轮流教唱歌”“游戏课”到室外“寻找春天的踪迹”“开荒种地”“摸鱼”“打雪仗”等等,魏老师寓教育于每一项活动、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时空,可谓将环境的育人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恐怕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这样要求过学生。但真正以此引领学生“道德长跑”,实现学生改造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者,魏老师当数顶级高手。他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净化心灵,求真向善爱美。他的“道德长跑”并非“孤军”,而是“集团军”。班级日报、黑板右侧每天的一句格言、学生课桌上包含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感召学生灵魂的体系,促成学生在崇尚高尚、解剖“小我”的自我教育之中,逐渐站立成大写的“人”。

实施快乐惩戒。对学生犯错是否惩戒?有人谈“惩”色变,有人“惩”不得法。魏老师的惩戒策略,饱含人文关怀,蕴藏“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的大智慧。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写多少字的说明书,写怎样的心理病历,是唱个歌,还是做件好事,“闲话能手”的选举,“说话接力本”的传递等等,都有“法”可依,学生心知肚明,心服口服,与其说是在惩罚他们,倒不如说是在引导他们经历“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更何况还有诸如“每滴眼泪收100字的说明书”、“举两只手以增加票数者,让其双手举10分钟”之类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惩戒呢。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语)。治班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长处的慧眼,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就一定能开创魏式育人法本班化的新境界。原载2008年7月14日《德育报》第四版

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

——中小学“德育序列化”的探索和实践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学校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些年来,祁县教育局着力于学校德育的创新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行、可评、可操作的“德育序列化”体系。

我区的中小学德育序列化的实践和探索从1997年起步,坚持十多年不间断,凝聚了全县教育系统的智慧和力量,着力于学校德育的创新实践,形成了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行为疏导”三序并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不同年龄段学生有层次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2002年12月,省教育厅在我县召开“德育序列化实验现场会”,德育序列化教育模式推向全省。

11

一、德育序列化的科学解读

(一)以系统论原理支撑的德育序列化

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遵循系统论原理,把中小学德育视为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工程,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构建德育新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又把不断变化的学生环境调整为不同层次的教育实践,使它们从无序到有序,确保系统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整体教育效果。

(二)“六有”模式把德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我们按照“依据国家纲要、紧扣政治课本、抓住课堂阵地、创设活动载体、拓宽实践途径、延伸行为疏导、构建教育网络”的德育序列化总体思路,有效解决了序列教育活动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同步问题,形成了“六有”教育模式。即:“有纲”,依据《课标》《纲要》制定实施方案;“有序”,依据思想品德课制定序列化目标和内容;“有形”,以课堂为主,坚持授课与活动紧密结合;“有机”,根据学生成长时空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有考”,体现尊重激励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坚持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及时解决具体问题。这一模式解决了过去德育工作“形式成人化”、“内容高低年级一个样”等问题,实现了由零敲碎打到整体序列化教育的飞跃。

(三)“三步主序”使德育更具针对性

我们把小学到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把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育内容分别作为这个过程中的教育环节,把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和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规律看作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确定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行为疏导”三个步骤的主序,根据《双纲》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安排“实践活动”和“行为疏导”,使整个教育过程成为一个认知明理、情感激发、制度约束、自觉实践的成长过程。

(四)“七大实践方式”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德育过程离不开实践。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曾指出:“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我们通过班团队会,发挥班团队干部和全班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七大实践方式”,也就是随堂实践方式、随课实践方式、单元实践方式、主题班团队会实践方式、家庭实践教育活动方式、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方式和学生自主实践方式的德育实践教育模式,把课堂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克服了过去“运动式、随意性”的倾向,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中小学德育实现了由无形到有形、由随意到有序的转变。

(五)“德育序列套餐”使德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一方面深化“课堂教学序”和“实践活动序”,另一方面从最薄弱的“行为疏导序”作为突破口,以“低重心定标、零距离沟通、有载体实施”为主攻方向,根据国家形势、社会热点以及当前中小学思想状况,每年组织思想道德“百校千生”大调研,每年确定教育主题和实验学校,形成固定教育形式,推出“德育序列套餐”,最后提供给不同类型的学校选用。近年来,德育序列套餐,

12

进一步拓展延伸德育序列化内容,形成了“一年一调研、一年一主题、一年一实验、一年一套餐、一校一特色、一班一形式”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二、德育序列化的创新实践

(一)县级推进,营造德育为先大气候

县级推进突出了“党政重视、部门齐抓、督导评价”三大特点。首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列入考核教育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学校制度,定期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定期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其次,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中小学德育序列化工作领导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各股室包点联系的责任体系。三是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制定了督导评估方案,定期检查过程实施,组织交流研讨,总结评比各学区、中小学德育序列化的实施情况,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二)校级推进,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

校级推进主要是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和全方位配合。一是由校长牵头成立德育序列化领导小组,围绕德育序列化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评估,对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二是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政教团队负责人等全部参与实施,建立全员育人责任制,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力量,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三是学校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健全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参观德育基地,参与社会实践,构成综合教育网络,使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同步进行,进一步增强德育序列化的实效性。

(三)年级班级推进,落实德育序列五环节

年级班级推进重点狠抓“碰头、授课、实践、疏导、考评”等五个环节。

一是碰头:根据教育目标安排,在每个教育单元实施之前,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牵头召集政治课教师、活动课教师和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一次碰头,作出具体安排。

二是授课:指政治教师根据目标要求,依据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教学任务。相关学科教师也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根据“碰头”提出的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三是实践:根据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参观访问、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

四是疏导:根据目标要求进行针对性、层次化的教育引导,通过发挥教师形象的表率作用、班级氛围的强化作用、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评语的激励作用来实现。

五是考评:通过自我管理和必要的制度约束来实现。具体做法是健全班级考核制度,学校各部门要对班级各项工作随时检查评估;健全学生评价制度,制定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案,对学生品德行为进行全面管理。

四、德育序列化的实践效果

实施德育序列化充分落实了德育的首要位置,改变了过去“课内教书活动育人”、“科任教师教书班主任育人”的现象,有助于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消除了以往德育工作考核年终“秋后算账”、“一锤定音”的弊端,使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更加充分、条件更加成熟,增

13

强了德育考核评价的经常性、过程性和可操作性。德育序列化适应了学生需要,找准了学生易感点,体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根据每年“百校千生大调研”的结果显示:我县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基本养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学生中发扬光大,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已成为主流。

德育序列化的创新实践正推动全区教育改革整体创优,祁县教育日益显现教育创新发展、率先发展、优质发展的强劲态势。

坚持实施精细管理 全面推进养成教育

——罗村街道教育局\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学习分享会

10月12日至14日,《德育报》与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联合举办“2011太原·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1500余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德育报社长张国宏、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山西省教育厅及山西省太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大会。大会开幕式观看了太原市近两年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专题片;郭副会长作了重要讲话,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作了专题讲座,太原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作了题为“做智慧的德育实践者——我们的探索”专题报告;山西省太原市所属的五所学校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北京市育英学校等六所学校进行了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太原市教育局开放11所中小学接受各地代表场现场参观。大会闭幕式,《德育报》创始人陈茂林作大会总结,德育报社长张国宏作了精彩的发言。罗村街道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校分管德育的学校领导一行27人,在叶豪辉局长亲自带领下前往山西太原全程参与大会的各项活动,三天时间里,聆听了专家报告,与教育专家及与会同行交流经验,现场参观考察德育教育基地。参加此行的学校领导感受良多,收获殊丰。

会后各校参加现场会的领导认真学习大会经验,联系现场参观感受,写好学习体会,在本校分享。在此基础上,街道教育局于10月27日召开“2011太原·全国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学习分享会,各校领导畅谈学习心得体会。

罗村中心小学陈超丽主任说:面对当前的教育,我们的德育工作同行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付出了很多,但为什么总会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无奈,没有柳暗花明,只有山重水复。太原现场会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犹如给我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素质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好的的切入口。太原市全方位推进养成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罗村一中刘杰主任说:感触较深的是太原市教育局以养成教育精细化为核心,提升德育“软实力”的探索与实践。太原市教育局出台了《太原市养成教育精细化评估标准》,使养成教育操作起来不再“雾里看花”,一项项看起来“虚”的行为习惯,有了实的操作准则,养成教育就这样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估标准指导下,有声有色地进行着。这一标准也因其首创性,而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贵都小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已浸润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师生们的展示精彩至极,充满着激情。“我对学生的表现感到震撼,震撼于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管理工作之细,震撼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之成效!” 联星小学吴敏仪主任如是说。她用“严”、“细”、“恒”三个字来概括贵都小学养成教育的经验:以军人的标准训练学生,体现一个“严”字;从小节处着手,体现一个“细”字;3、常抓不懈,体现一个“恒”字。

联和吴汉小学杨富忠主任深有感触地说:“从专家的专题报告到交流、参观、考察、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德育需要我们落实,落实,再落实,坚持,坚持,再坚持。”魏书生平实

14

的演讲曾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街边小学黄少文主任说:魏书生演讲中提到的3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的教育经验、守住每个人的优点,真正讲到我们的心坎上。他说:能把根本的东西守住、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往深里做,就一定能做好。他还讲到:最难的是坚持。因为运动式的、一股风式的教育形式往往只是走走过场,没能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很深的印记或很大的帮助。又或者今天做做这个项目,明天又搞搞那个名堂,没能坚持到底地往深里做,结果效果不大。

太原市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文化的熏陶,需要教师的身教示范,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沙坑小学校长黄慕廉以四句话概括她的学习体会:办学理念是灵魂,师资队伍是关键,形成特色是突破,精细管理是必由之路。

《德育报》创始人陈茂林在大会总结中指出:太原市德育工作的经验主要是抓住了精心制作评估标准,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努力抓好教师专业成长这三个重点,并突破了关乎这三个重点的各个难点。

在分享会上,各校领导还联系本校实践经验和今后工作设想进行交流分享。近几年来,中心小学精心营造绿色生态育人环境,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创新“欣赏型”教育模式,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文明礼仪伴我行”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行为美、习惯美、精神美、道德美的德育熏陶,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美丽德育之路。”罗村一中联系自己学校开展的“初中生人生规划”“学生自主化管理”、“班主任工作校本培训”、“家长学校校本培训”等特色项目与太原市的德育特色经验相比较,查找差距,投入到深刻的正思和养成教育再设计工作中。罗村小学决心加大力度抓实各项常规训练,出台校规校纪“三字歌”,以抓“三姿”(坐姿、站姿,走姿)为切入点,以常规促养成。在会议间隙,到会学校领导观看了吴汉小学的队列训练演示。该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集队习惯,到太原参观回来后,从高从严加强训练,各班集队更快更齐了,学生的精神也上来了。

分享会的最后环节是叶豪辉局长的总结性发言。叶局长说:此行有所得,有所想,更要有所为。他对各校领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推进养成教育的具体意见: 一、学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

二、定好位,抓到位,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抓手。

三、以精细化为核心,全面推进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精细化、标准化,就有章可循。 四、特色切入,多样养成,一校一特色,百花齐放,各竞风流。

叶局长要求各校领导要养成几个好习惯:一是养成学习思考的习惯。向自己学习,坚守自己好的东西;向别人学习,并与自己的优点融合。二是养成做人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坚持本身就是特色,要守得住平凡。三是养成精心、细心、专心的好习惯。推进精细化管理除了有细则,还要重过程。四是养成尊重规律,讲究方法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要通过认真地讨论,制定科学合适的行为规范,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及时评估、引导。

叶局长强调良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训练必须严而又严,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强调“精细”二字;训练必须纪律约束和自我要求相结合,强调“引导”二字。

分享会结束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实践才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太原经验的种子必将在罗村街道中小学校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该课题研究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

15

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的养成教育总体目标,致力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方法上的有效指导。内容具体为:抓好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抓好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好教师的行为习惯养成、抓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等6个方面。当年8月开题以来,市教育局带领全市教育系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06至2007学年,启动试点,初步取得经验。二是2007至2008学年,县区推进,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开。三是2008至2009学年,特色创建,建设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示范学校。四是2009至2010学年,步入常态,建立起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5年来,为了推进研究,我市成立了市、县、校三级课题组,从转变和统一校长、教师、家长的思想和观念入手,逐步扩大课题研究成果,实验学校也由最先的2所逐步扩展到了涉及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103所。通过“行政推动、课题推进、学校推行”的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创建了“进课程、进课堂、进活动”的学校养成教育机制,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养成教育典型,使晋城教育独具特色,《中国教育报》、《德育报》、山西电视新闻、《山西教育》等知名新闻媒体,分别对我市开展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及有关成效作了报道,受到了家长、社会的普遍赞誉。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

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摘 要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关键词

道德维度,道德教育,多元社会

一、多元社会呼唤对道德教育的道德反思

随著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机会增多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任何一个国家都将遭遇文化多元的境况,都会面临如何构建多元境遇下的社会伦理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当下的中国正处於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个别地区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学界已有“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四个世界,四种社会”[1](pp. 1–3) 的说法;另外,多民族与

16

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共时态的文化多元与历时态的价值冲突并存,增加了中国当前多元价值冲突的复杂性。

在多元价值冲突中,中国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突出出来。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应当如何定位?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是否必然是一种精神强制?学生所养成的德性与道德教育目的相去甚远,是单纯的教育技术问题吗?道德教育以灌输为主,已成为公认的问题,为何不能彻底解决?道德教育系统本身生态失衡:要求学生有独立人格与个性、有创新意识,学校生活却处处是严格的、不可质疑的规范;要求学生充满爱心,而学生却经常看到或受到教师的严厉体罚与虐待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道德教育本身进行价值反思,思考道德教育的伦理品性,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理论界,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关注也随著多元社会的日渐形成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前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就曾对“灌输式”教育的道德性质疑,詹姆斯.麦克莱伦提出“或者无效或者不道德”的现代道德教育佯谬(paradox of moral education),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也不是道德的教育方式,到60年代,彼得斯发表《伦理学与教育》,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们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反思,还集中在灌输方式上。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应用伦理研究的新浪潮。在这次浪潮中,对道德教育的伦理思考主要通过对教育本身伦理性的反思体现出来,代表性研究有里斯.布郎(Les Brown)的Justice, Morality and Education等。英国以John Whit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以新自由主义主张引导教育,代表著道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後现代注重多元与边缘价值、重视弱势群体权利的氛围中,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出现了对教育价值取向、道德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的新动向。课程社会学的新研究,盛行对文本的多元价值分析,如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迈克尔.W.阿普尔的《意识形态与课程》。可以说,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教育自身的道德合理性进行反思的新高潮。 西方当前的伦理学与哲学研究,如麦金泰尔的《德性之後》,罗尔斯的《正义论》与《政治自由主义》,利奥塔的《後现代道德》,及国内以万俊人先生为代表的对普世伦理的思考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为我们思考道德教育本身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道德教育研究曾经过於重视阶级和意识形态分析(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视角,以至把它作为唯一的指导标准,窒息了道德教育研究的其它思路;现在,又在走向另一个极端:阶级、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研究中被放逐,对道德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对教育技术的改进与对实效性的关注上,对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道德教育中的自由等问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近来,随著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伦理问题的凸显,理论界才开始关注这类问题,出现了对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如从教育本身的价值定位反思道德教育的根基(鲁洁,2001),对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肖川,1999)、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项贤明、张华,2000)、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刘慧、朱小蔓,2001)的呼吁,对道德教育创新与教育解放(班华,2001)的思考,对灌输方式道德性的争论(肖川 1999,金生鈜 2001,孙喜亭 2000等),对道德教育道德性问题的思考(刘超良,2001)。这表明中国理论界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反思也开始走向自觉。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反思,首先需要对道德立场本身进行新的思考,把道德作为一个维度,而不单单是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一个研究思路的转变,它

17

带给我们透视的视角与对道德教育道德性的深度理解。 二、道德维度是思考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 道德尺度与道德维度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立场:伦理问题不只是善恶判断的问题,也包括从善与恶的维度进行思考。当我们提出“道德教育存在伦理问题吗?”这一问题时,不是在问“道德教育是善的吗?”或者潜在地否定这一命题,而是在问:可不可能对道德教育进行伦理维度的思考?如同当下思想界对司法、医疗、经济包括政治、建筑等人类的实践活动领域所作的伦理追问那样。

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对一件事或人或活动进行善与恶的判断,需要把这一对象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比如“说谎”,在没有具体背景的情况下,依据一个人说谎的事实判定他“不道德”是不明智的,因为谎言也许是“善意”的,也许是“爱国”的表现。所以,进行善与恶的判断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明确的、具体的情境或背景。能够进行道德判断的对象必须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对象,从逻辑学上说,这个主词必须是特称概念,而不能是概括的、抽象的、全称的;二是确定的判断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实质是判断对象是否符合特定的道德标准。在这里,善的内涵相当於特定的道德标准或评价尺度。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只有两种:是与否。

如果把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抽象的、全称的概念进行伦理考量,就不是想考察:某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是否符合某种道德标准,而是想就道德教育这一人类特定的实践活动所反映出的“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价值标准,而是作为思考问题的一个维度;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说明它在哪些方面、如何反映和表现其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性质。

一般地,道德被定义为一系列规范 ,并将其作为规范行为的依据。行为一旦不合乎这些规范,就会被称为“不道德”,行为者也因此丧失道德尊严。这表明道德有两个性质:一是“广泛的禁忌体系”(尼采),它限制人的行为超出一定的界限;另一个是生产的性质,按照这样的规则行为,意味著生产出“中规中矩”的道德人和不道德的人。这是道德对於个体或个体生活的社会学意义。

然而,道德不只是规范人行为的各种条律,在本质上,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认可的行为或关系的描述,是人对各种关系状态的选择。不同时代或不同阶层甚至不同的人,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不管差别多大,做出选择的理由是什麽,都是一种选择。这是道德最高的概念层次。在这个层次上,道德与非道德相对称,是一个维度意义上的概念,它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选择的种类或所有可能的关系,也包括“不道德的选择”,因为“不道德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可能。因而,这个层次上的道德概念是包容性的。这也是在多元社会背景中所应该持有的态度。选择之後,把与自己选择一致的选择标准认为“道德的”,相左的则是“不道德的”,这是把自己的选择作为参照,对他者选择的一种判断。这是道德第二个层次的概念,是把道德作为一个尺度与评价标准的概念。在这个层次上,道德与不道德相对称,并通过与後者的区别表现自己,是排斥性的,它排斥与自己不同的选择。这是一元道德观常常持有的立场。

[2](p. 28)

18

在第一个层次上理解道德,对道德的考察就不像通常所做的那样:站在自己选择和赞同的立场上,批评与指责不同的选择,内在地潜藏著推广自己选择、显示自己比他人更明智的企图;而是要分析各种选择(道德观念)所以做出的原因和背景,即将做出的选择放回到它所存在的母体中去,以求得对其更深刻的理解。这便是在维度意义上理解道德。 (二) 作为维度的道德带来的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转变

相对於单纯作为标准与尺度的道德,作为维度的道德概念意味著道德及道德教育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 道德探究从形而上的论证转向形而下的考察

在西方伦理学传统中,一直存在著一种努力:寻找普遍的善或善的普遍逻辑,这种努力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19世纪末,尼采以其《论道德的谱系》,尝试颠覆这一传统。他将目光从抽象的推理,转向对历史的追问,将道德从上帝的神喻还原到人世间贵族的自封和低微者的自嘲;福柯接续了尼采,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虽然麦金太尔对尼采主义者们的道德研究是否真正摆脱了形而上学表示出很大的怀疑,但他不得不承认,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当代对道德的思考扩展到了历史的、文学的、人类学的和社会学的领域 [3](p. 3)。这一转变把道德研究从局限於形而上学的论证放回了它存在的生活世界。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基本结构,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4](p. 2),可以看作是应用伦理(社会结构或制度伦理)的一个杰作。显然,他已经不再仅仅把伦理学当作道德的逻辑学和认识论,而是关注人类群体的伦理生活,虽然,在他第一部分的原则构建中,依然有著明显的形而上学的痕迹。

把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维度命题本身,要求研究者对人类生活不同领域中的道德问题进行反省与梳理。由於各个生活领域的特性不同,其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核心价值观念也就可能不同,如,罗尔斯把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伦理原则,而在医疗、商业领域,正义也是重要的伦理原则,却不一定是首要原则。这表明道德维度的思路,允许依据差异存在不同的首要善,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普遍的道德原则或终极善。

但是,作为维度的道德,坚持所有人类生活领域都包含有伦理因素的立场,因而,它支持探讨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的善。这种探讨,相对於传统伦理学的抽象逻辑论证,更要求深入考察社会各领域的现实,或曾经的现实,考察各领域特殊的、真实的现象,体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伦理观照。

2. 从价值体系的建构到道德维度的解释

传统的道德哲学以探究普遍道德原则与终极善为己任,企图像科学为自然立法一样为人的生活世界立法,认为社会生活像自然世界一样,内部存在著永恒的道德法则。胡塞尔敏感地觉察到这种科学主义的危机,提醒人们现实世界是包罗万象的生活世界,应该用透视的方式来理解或构造这样的世界 [5]。

19

透视意味著对生活与道德现象进行多维的理解与感知。这一转变预示著道德观从只认可单维的、普遍的价值标准过渡到承认多种价值标准的存在,由此,伦理学的功能也由原来只论证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的合理性到解释与分析多种价值观念,“道德”由原来的只是一个评价性概念转向一个限定思考领域的修饰性概念。这一修饰词限定的是透视问题的一个方略,只说明看问题的角度。只有在这种透视的视角下,我们才能理解生活的多元,才可能放弃用一种标准来取代他者的企图与谋划。把可能与现实的生活当作有其自身独特逻辑的存在,才可能尝试在最大限度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其内在的逻辑。因此,放弃对普遍原则的论证,并不仅是实践理性研究方法的变更,在其背後,包含著对多元现实生活的新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用透视的方式看道德是一种分析与解构的话(麦金太尔以尼采为例,说它是破坏性的),那麽,它所解构和破坏的只是一元权威。不仅如此,在一元的建构与多元的解构间还存在理性反思程度的差异:在普遍的价值建构中,建构者与自己所建构的价值体系间存在著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他对自己所努力论证与建构的价值体系,是认可、赞同、欣赏的,因而也会满怀热情的宣扬它、推广它,同时往往对持不同意见者采取排斥与对抗的态度;而多元透视的思维则要求研究者对各种现实的价值体系进行考察与反思,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与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保持距离,甚至与自己本身所做的这种考察也保持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使得研究者能够冷静地对各种价值体系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

3. “把道德当作社会生活的一个维度”的观念反映人对自己生活世界所有领域的伦理

期望与诉求

把道德作为人生活世界的一个维度,意味著承认道德存在於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生活的所有时空,包含在人对与自己发生关系的所有选择中,如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等。所以,在维度意义上的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国际关系,生态关系,人际关系,家族关系以及私人生活,进入物质生活、经济生活、精神创造、科学认识中,同时也发生在与周围生活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因此,道德是行为的、价值的、关系的、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多层次的构成物,有极其复杂的结构,不能简单化为一种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独立的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包含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体系之中的”[6]。

在很长时间内,人们把道德限定在比较小的范围内,特别指称与婚姻和性有关的观念与行为,道德成为人们生活中被隔离出来的一小片狭小的地段。人们更容易把农业生产与人们的饥饿感联系起来,把建筑与美学联系起来,把教育与学生获得的技能与教养联系起来,而将它们本身与伦理道德分开。

当我们把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维度,由之透视的是所有生活领域,同时意味著开始对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如,在建筑领域,要考虑空间的安排与设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体现平等 [注1] 与对人的关爱等。把道德作为人类全阈生活的一个维度,体现的是人的一种较高的道德自觉性。当我们把这一思路用於教育及道德教育,也就意味著我们对教育及道德教育本身提出了伦理方面的要求,要求教育及道德教育活动同样体现和遵循诸如公正、自由、仁爱等伦理理想。

4. 道德载体向更大的范围扩展

20

在传统的意义上,道德的载体是个体的人,更狭窄的意义上指人的言行,往往被称为个人的修养,後来与公德相对,称为“私德”。私德的好坏,是个人的事,被局限於个人生活的狭小领域,个体是道德的主要承载者。当我们把道德作为生活的维度,意味著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领域中由个人承担的道德,在社会公共生活与交往领域,也存在著道德的因素。但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或活动的道德承载者,就不仅仅是参与这一领域或活动的个人。人依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里的人,不再是纯粹个体意义上的人,而是承担了一定社会角色和责任(特别是公共职责)的人,或者说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身分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又不同於我们原来意义上的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还是个体的道德),经常用“行业风气”或群体共有的社会角色来表达。而且,这一领域内的道德不仅仅通过这一群体的言行,还包括领域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这一领域内特有的现象与活动等来表现。

如商业伦理,当然包括商人的道德,但这个“商人”不是指某个特定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在道德方面的整体表现。另外,商人的道德还只是商业道德的一个方面,作为维度的商业道德还会通过由集体智慧共同达成的活动规则、制度、法则来体现 [注 2],如国家的经济法规定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从而反映这一时期经济活动的伦理品质;另外,对商业道德的考察还包括商业这一领域内独特的活动或现象,如商业合同,交易行为等所包含的伦理因素等等。国内学者万俊人在其《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中就侧重於对经济活动的主要场域(市场)、商业活动的核心行为(经济交易)及经济活动的基本方式(工作、劳动、消费)本身进行伦理分析,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伦理因素 [7]。这意味著,从伦理的维度考察生活时,我们的考察对象不再局限於个人和个人的活动,而更多的是关注群体整体和这一整体进行的所有活动,包括活动开展所依据的规则与制度。

从维度来看道德,意味著用透视的眼光反思所有的生活领域。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也不例外。 三、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

在维度的意义上,道德是人对选择性关系的一种把握,因而道德教育的道德内涵首先体现为道德教育内容本身是道德观念或者关於道德的观念,但却远不止如此。 (一)道德教育是人类自我反省意识的一种体现

虽然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完整”而且是“注定了不可能完整的相互性”[注3],但从人的类概念上,这种目的性表达的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建构,是在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下,把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努力,因而它反映的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负责的态度。

自我反省是对自身的一种追问,追问自身与自身的关系、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反省的结果,形成一定的观念,这种观念又返过来指导人的这种自我反省活动。道德教育就是人类在各种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我完善过程。性善论者与性恶论者有不同的道德教育主张:坚持人与人间对抗性关系的人(如人对人是狼)会强调自我保护;坚持人与人间是支持性关系或共在型 关系的人会主张合作、理解、平等与宽容。这些观念不止影响道德教育的内容,对道德教育中的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与制度的关系、教材与老师的关系等,都会产生影响,换言之,它不仅影响道德教育这种人类自我反省式实践活动的内容,还影响它进行的方式,从而影响它所包含与体现的道德品性。

[注4]

21

在自我反省意识上,道德教育体现人类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主动选择。

彼德斯说,“教育,在任何程度与水平上,基本上都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生活方式”[8](p. 56)。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或道德教育,来接近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并且把这种理想传输给年青一代,期望他们也向这一目标努力。但是人类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仅体现在告诉青年一代什麽是好的,应该怎麽样做这类观念上,而且通过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进行的方式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学生往往会从後者那里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在相似的情境中,学生往往会模仿老师解决与处理问题的方式,而把老师告诉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的话置之脑後。古人说,教,上所施下所效,教育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审慎与精心设计的态度、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课程的努力,都会成为学生以後设计自己生活方式的效仿对象。

但是,道德教育并非体现所有个体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反对或压抑个体除某种生活方式以外的其他选择,而只体现道德教育的权力主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一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公共教育)。 (二)道德教育中隐含著爱与责任

道德教育的存在是由於个体(表达自己见解)和社群(安定秩序与种族延续)共同生活的需要,但仅仅有这两方面的需要还不能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的发生,这里还潜在一个常常不为人重视的因素——对後代及种族生活得更好的责任和爱,正是这一因素构成道德教育绵延不竭的内在动力。

如果只有个人表达自己见解的需要,不一定导致教育活动的发生;同样,社群可以通过军队、警察、监狱来保证社会的秩序,也不一定要通过教育。只有个人和社群,意识到道德教育活动对社会生活(个体的和群体的)的重要性,同时伴随著对个体幸福与种族兴旺发达的责任,才会导致道德教育行为发生。牧野先生说,“教育是人的打算和计划的产物”[9],这是一种特殊的计划和打算,计划与打算者并非完全是为了教育者自己,而是为了他人、後代或群体。很难说孔子历尽艰辛的讲学是为了自己,即使对於後来制度化教育中的职业教师而言,与教师这一职业直接相关的需要也许是谋取生计,但是不能说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计划和打算的目的不存在了,而是这种计划和打算由个人转移到了国家和群体那里。

责任是爱的沉淀与表达,道德教育本身所表达的责任是面向他人和群体的,这一活动包含著利他的因素。可能会有人说孔子不是也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吗?西方的智者不是被苏格拉底讥讽为贩卖知识的人吗?现代的灵魂工程师们不是也以此而领取自己赖以活命的工资吗?进化伦理学者如罗伯特.赖特和道金斯等更可能会冷冷地说,道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的本能选择,是一种“自私的基因”。这种思维方式隐含了这样的逻辑:自利与利他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行为中,道德行为只能是利他行为,如果我们认可的道德行为中包含了自利的因素,简直就是道德的丑闻。

对此我们的解释是:一、我们把行为与活动看作是多维的,在一个活动中可以有利他的因素同时也有自利的因素,自利是对自我的责任,利他是对他人的责任;但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一样,都要确定一种选择,因而都可以进行道德方面的分析;二、对道德教育的道德分析不是想告诉别人某种形态的道德教育是道德的,或者是不道德的,而是想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及这些因素在这里如何表现出来。

22

[注5]

(三)传输谁的道德?

道德教育不同於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它是以对人的精神成长产生影响为目的的,以对人社会生活观念的改变与形成为宗旨。从个体的角度,个人获得必要的社会生活观念,养成所在群体能够宽容或提倡的行为方式,个体才能被群体接纳,同时满足自己归属与尊重的需要;对於社会群体而言,只有社群的人员之间能够在某些观念上达成一定的共识,群体间的交往与合作才能成为可能。道德教育是个体与群体生活的共同需要,是实现人的社会性价值的中介。[10]

杜威说,“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11](p. 113)。但是,对道德教育需要层面的道德性分析还不能止於此,还要区分不同需要之间关系的排序,即谁的需要,谁的哪个层面的需要为主,产生这种需要的原因和动力是什麽等,其中包含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比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是向众人说明自己的道德主张,在活动的层面上,与一般的道德教育活动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孔子和苏格拉底进行教育活动,是自发的或者说是个人的自觉行为,他们所宣讲的,或者试图解释和说明的,是自己坚信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道德知识。在这种况境中,他们自己的教育活动与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既不为当时的权力服务,也不完全依赖权力物质与力量方面的支持。他们所讲的内容同样也只代表他们的个人见解,被人接受和流传的主要因素是见解本身的吸引力和解释力。对於学习者来说,接受这种教育完全是一种个人的自愿和兴趣,或者被他们的观念吸引;听完他们的讲解,也不一定要接受,而是可以生产出自己的看法,如墨子就没有完全接受孔子的意见。这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是民间文化流传的主要方式,它所表现出的道德性与以社群权力为依托(如强制性的义务教育)的道德教育之间就有很大的区别。

在现代义务教育中,教者所应该说的不再是自己的见解,而是权力规定要说的内容,众多的听者也不再是出於兴趣和自愿而聚拢来,而是出於作为国家公民的一种如同兵役一样必须履行的义务。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使师生双方在道德教育中不再具有原来的自由,教者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不可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与规定内容相左的道德观念;学习者在不可以由著兴趣问东问西的情况下,也会将道德教育当成是说教而产生厌恶与逃避的心理。因此,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语言与社会学科课程被认为是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和活动

[12]

。当然,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义务教育都会遭遇这样的困境。

(四)透视道德教育的道德性

道德教育的道德性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中。但是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反映的是道德教育在“说什麽”,仅有这一个方面是不够的。从透视的视角对道德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道德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就不仅仅是关注它说了什麽,说了哪些与道德相关的内容,所说的这种价值观念本身的正当性,还包括它“说”的方式本身所表达的道德内涵。而且,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它所在的背景中,看它是在什麽情境下“说”这样的道德观念的等等。

说到情境,问题就比较复杂,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分析一位“说话者”的道德。首先要考虑的是他所说的话的内容,说脏话的人(A)与讲著温文尔雅的话的人(B)所表现的道德水平是不一样的,按照常规,A比B的道德性更高一些。但是仅看所讲的话就下结论太武断了

23

些,必须考虑到他们讲话的情境。如果A骂的是侵犯他的流氓,B是对杀害他妻子的人温文尔雅,就一定要仔细想一想再下结论;但是只考虑讲话对象还不是情境的全部,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场景:如果A说这样的话是在向他人模仿另外一个人的说话,这时就不能通过这一句话对他的道德性进行分析,因为他这时讲的话不一定反映他的意愿,而是可能出於气愤、也可能出於同情或者乾脆就是在说评书;仅此也还不够,还要考虑他说此话的目的,如果A说脏话不是为了伤害谁,而只是开个戏谑的玩笑,而B这时只是用温文尔雅的话讥讽对话,让对方难堪,就又要另当别论;最後,也要考虑一下说话的一贯性,也就是考虑在此特定情境之外的其他情境中说话者的言谈,甚至还要考虑他对其他说话者的看法等等。只有在尽力搞清楚所有情境性因素,才能说我们是在对说话者进行透视性的道德分析。

透视的视角要求对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把握,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某一个侧面,这是一种深度考察,而且这个深度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因此,从透视角度出发,我们对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分析也不能仅仅限於它所传输的价值观念,而意味著要对这一活动进行多方面、全方位考察。 注 释

1. 福柯曾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监狱的建筑与设计进行了透视与分析,当然,他侧重

的是支配与控制的角度。

2. 应用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道德问题的权衡与决断不应只是个人的私事,而是

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最终形成摆脱个人偶然性与随意性明智合理的答案。这

一答案一经形成,便使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行为模式。见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3. 马丁.布伯在他的《我与你》中指出:如果在一种关系里,其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有

目的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则这种关系里的“我-你”态度所依据的乃是一种不完整的相互性,一种注定了不可能完整的相互性。参见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三联书店,2002年,第117页。

4. 如布伯强调的我与你的关系,国内学者鲁洁先生提出的共在型人格。参见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5. 罗伯特.赖特和道金斯是美国进化伦理的代表人物。1976年,道金斯以《自私的基

因》为题,论证动物和人的种种行为,包括利他的道德行为实质都是以自己的基因

的复制与保存作为原始动力的,因而是自私的。1994年,赖特发表《道德的动物——我们为什麽如此》,一译《性.演化.达尔文——人是道德的动物》,以达尔文的行为与大量的事实对道德的基因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接著又出现了《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相似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主编。《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美〕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4

5. 〔德〕胡塞尔著,艾四林、安仕侗译。《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 转引朱小蔓。〈知识概念变迁下的德育〉。《德育报》,2000-3-27。 7.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 W. R. Nibellett (1970). Mor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9. 〔日〕牧野笃。〈现代教育学的批判性思考〉。《外国教育资料》,2000(4)。 10. 孙彩平。〈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 11. 〔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7。

12. 何敏、叶澜。〈关於“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3)。

2009盘锦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

德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张国宏

一、中国教育是幸运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来没有像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此波澜壮阔;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重视。教育已经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事业。

面对社会的关注,有人不解地问:怎么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呢?我的理解是,全民关注教育是教育的幸运,是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全民谈论教育、思考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教育者收获的成果。也许他们的说法、想法非常“山寨”,但是,对于专业的教育者来说,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冷漠了教育,那是很可怕的。只有全民族对教育保持持久的热情,我们才有希望。

面对赞扬,我们应当接受并感激,以鼓舞我们的士气,增强我们教师队伍的职业自豪感。

面对批评、指责,甚至攻击、侮辱,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无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争辩,去打无意义的嘴官司,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不可耽误的事情要做。当有人“研究”出教师队伍存在“缺乏爱心以暴制暴”的“成果”时,当有人将教育行业列入“十大缺德行业”时,我想,我们的态度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应该努力做好的事情是:警醒自己,反省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用努力消除误解,用高尚应对诽谤。

对此,教育部周济部长的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他说:“我们在工作中确实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这些缺点和不足我想会得到逐步的解决。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有时我们的工作又存在缺点,所以有很多意见我完全能够理解。大家批评,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动力。老师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教师行业是一个神圣的事业。有没有问题?有问题。但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在社会上是一支最敬业、最具有奉献精神的队伍。”

25

二、教育要有自己的高贵

有人说,现在许多行业都很浮躁。我想,别的行业也许可以浮躁,但教育不行。教育要对浮躁说“不”,教育要拒绝浮躁。浮是什么,浮是浮浅,一浮浅,工作就容易假,容易虚,就不踏实。躁是什么,躁是急躁,一急躁,就很难静下心来,做事的过程中就容易上火,一上火,脾气就大,脾气一大,就容易发生冲突。而这些恰恰是教育的天敌,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天敌,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天敌。

我们的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从事着与生命对话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来不得半点浮躁。在繁忙的工作中,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自己的工作从容一点,平和一点,耐心一点,真正做到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我们说,教育需要自己的高贵,主要是想说,教育要有自己的精神。比如,我们有校长培训、有骨干教师培训、有班主任培训的国家行动,这些工作无疑都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要我发展”的行为。但是,被动地让一个人发展,是不够的。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让大家确立“我要发展”的思想,迸发出“我要发展”的冲动和激情,积极主动地去发展自己。教育的精神有许多,“我要发展”应是其中之一。在《德育报》上,我曾将一篇文章的标题改为“缺什么也不能缺健康,少什么也不能少精神”,教育的大厦如果缺少了精神的支撑,后果将不堪想象。

同时,如果我们想把自己发展得更好一些,就不要去盲从有人说的“上班就是工作,下班就是休息。”这在法律上讲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常说“上班求生存,下班求发展”、“功夫在诗外”等,也是很有道理的,许多人取得的成绩,大都是八小时之外用汗水和辛苦堆积而成的。除非你主动放弃追求、甘愿平庸,而事实上在教师队伍中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三、培养良好习惯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

我是不太同意“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说法的。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好习惯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的良好习惯也是需要不断养成和终身学习的。在学生面前,教师应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学习自己的理由。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习惯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小看”我们。一次现场会上,我们正在观摩一所学校师生跑操的场面,一位会议代表习惯性地把手中的烟头扔在了操场边的草丛里,正在跑操的老师看到后,跑出队伍,捡起烟头,握在自己的手里,继续跟着队伍跑 ?? 这一戏剧性的情节,真是让人尴尬。都是老师,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我们扔掉的是什么,人家捡起的又是什么呢.回答是:我们扔掉的是垃圾,人家捡起的是品质。或者说,我们扔掉的是品质,人家捡起的是高尚。

所以,2007年教师节的时候,我在《德育报》上写过一句“教师强则国强”的话。我感到,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话讲给学生是很鼓舞人心的。但是,

26

除去梁先生讲话的时代特征和其他意义外,就字面意思而言,“少年强则国强”讲给成年人,也许会让我们产生消极懒惰的情绪,甚至会成为成年人推卸责任的理由——那就是,自己不用努力,就等着下一代努力吧。这样下去会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我想说,教师强则国强。

四、培养良好习惯需要等待

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告诫我们:“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确,面对正在成长中的生命——学生,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良好习惯,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的成长留出空白。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生命的成长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过程。台湾的高震东先生曾经这样解释学生: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想想看,要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没有一种 “农业心态”或者说“慢文化心态”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教育有功利性,比如,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有个好成绩。为什么要有好成绩?为了考个好大学。为什么要考好大学?为了有个好工作。为什么要有个好工作?为了有好的待遇和好的前途。这是现实,我们不要否认。再比如,我们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要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要养成好热爱劳动的习惯,为什么?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有个好的将来做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还没有到位。应该说,教育就是让人生更体面、更幸福。

教育有功利性,但不能急功近利,功利性不等于急功近利。是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效率,但教育的效率,有其自身的特质。如同我们想在水龙头下接满一杯水,如果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水流得很急,那就永远不可能接满;只有开得小一点,让水慢慢地流,才会达到目的。这就是教育的效率,或者说是农业效率。而在机械化大生产的车间里,我们可以把瓶子固定好,用高压注水器一下子把瓶子装满,这是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是工业效率。

五、培养良好习惯需要展示、展示、再展示

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自己有进步、有成绩的时候,就应该创造机会进行展示。对此,我想说,只要教育需要,我们就不要谦虚,我们应该养成高调做事的习惯,因为我们做的是好事,是正确的事情。

一方面,学校内部可以组织展示活动,比如,大课间操比赛、班级板报比赛、班级作业比赛、唱班歌比赛、背诵课文比赛等。另一方面,兄弟校之间也可互相参观学习。事实证明,展示的结果会使师生士气越来越高、斗志越来越强、信心越来越足、人生的步伐迈得也越来越豪迈。因为,这样做,我们就满足了人对荣誉的需要心理,满足了人被认可的需要心理。

因此,我建议,我们教育界的同行,心胸宽广一些,姿态再高一点,放弃自负,放弃自卑,互相高看一眼,在教育界开展“走亲戚活动”。不论大城市还是偏远乡村,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有可取之处。在县(市)、区之间的学校,在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学校,在祖国各地有条件的学校之间,互相走动起来,在互动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加油,互

27

相宣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走亲戚”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就是鼓气的过程,也是对教育尽责的过程。

纵观祖国各地,凡教育工作搞得好的地区,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无不十分注重主动开放的办学模式,他们虚怀若谷,襟怀坦荡,带着对教育的忠诚,敞开胸怀笑迎天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和学校的发展。盘锦市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六、培养良好习惯需要科学元素

这次现场会我们开在盘锦,观看过四所学校师生为我们展示的大课间操后,许多代表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我也心有戚戚。我想说的是,学习盘锦的做法,既要看表面,更要看骨肉。要注意学习他们的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要注意研究大课间操背后的科学元素。

首先,从管理的角度看,我感到,盘锦市抓中小学大课间操注重了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行政干预。盘锦市教育局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行政作用,或者说教育局非常的作为。二是领导带头。就拿盘锦市教育局领导来说,以魏书生局长为代表的工作人员,每天八点准时在教育局办公楼前做广播体操,其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不言而喻。三是精心设计,盘锦各中小学大课间操的情况,从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到再走进教室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四是细心引导。在做大课间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所有师生没有丝毫表演的成分,一招一式,非常到位,都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们接纳了做操是“为我好”的理念,接纳了做操是“我快乐”的理念。五是评价到位。六是赏罚严明。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从医学、运动学、营养学的角度看,我们学习盘锦的做法时,切忌照抄照搬,一定要从自己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锻炼方案,师生运动量大小如何确定,运动之后体力如何恢复,学生大脑皮层兴奋的周期与课外跑操如何协调等。比如,在盘锦市大洼新兴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每天跑步 500米,20多天后增加到1200米,慢慢地到初二初三的每天3000米。

从美学的角度看,盘锦的大课间操在乐曲的安排、场地环境的设计、服装款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可以说盘锦大课间操是个系统工程,是多门学科的集合。 同时,他们非常注重创新。比如,在完成必做的国颁操之后,每校还有自创操,这就大大丰富了盘锦各中小学大课间操的形式和内容,显得异彩纷呈,艳丽多姿,有强烈的美学效果。

盘锦市各学校在大课间操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需要我们用研究的心态去学习,就形式而言,我们可以模仿甚至于复制,但是,要学到真经,还必须注重形式之外的科学元素。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责任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8

我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五中学,塘沽十五中是一所地处城郊接合部的普通初中,近年来我校在塘沽教育局德育科开展的“责任教育”的引领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天就学校在责任教育引领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点滴体会与大家探讨。

学校坚持“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办学理念,把“让每一个学生成功”作为学校的共同信念和核心价值,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模式,将责任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始终,使学校真正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家庭成为德育的加油站、社区成为德育的大舞台。通过实施“责任教育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责任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加强学校责任文化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德育的主阵地 (一)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

良好的环境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校园外部环境的布置上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形成了三个教育区域。

第一个教育区域为“团队建设园地”。我们在校门口处树立了展牌,展示了学校对社会的公开承诺和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了办学方向,彰显了学校的责任承诺。教学楼两侧22块展牌的“教师团队建设园地”把教师团队谋求发展、团结、奋进、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和爱生的师爱事迹展现在师生面前,既感动着身边的学生,又激发着教师职业的责任和激情。

第二个教育区域为“责任教育基地”。建立“责任教育长廊”。引领篇、希望篇、孝敬篇、哲理篇、行为篇、励志篇、读书篇、毅力篇、爱家篇、爱校篇、爱国篇等30块展牌十大篇章,突出了学生的四种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个人的责任。成立了责任教育讲解团,他们在讲解责任的同时,也培养了讲解团成员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个教育区域为“德育特色活动及成果展示园地”。教学楼北侧整齐有序地排列着20块展牌,呈现了德育活动及成果,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同时,教育学生要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必须谋求全面发展。

在校园内部环境的建设上,进入教学楼大厅悬挂着全校师生每天的责任“四问”,楼厅里悬挂着校训、校风、学风、校徽,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教师自我发展的业务指标。教学楼的每面墙壁上,悬挂着年级教师誓言、年级奋斗目标、励志语。立德警句彰显在每一面墙壁上,温馨提示牌竖立在每一片花坛绿地中,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各个角落都体现浓厚的育人氛围。

在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上,学校也以育人为突破口,让每一个角落体现育人功能。每间教室内悬挂的“静心学习”的牌匾时刻引导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室内每一件物品摆放的小小的细节要求都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9

学生们自己设计班牌、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选取催人奋进的班歌,明确干部的职责,开展班级自主管理,各班形成一种“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氛围,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创新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的创新

我们从抓大课间活动入手,在站姿、走姿、跑姿上都有明确的标准,从而形成了我校在跑步、广播操、直臂走、旗语操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色。

1.跑步和军姿训练

我校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大约各有10分钟的跑步时间,全程音乐控制,八九年级的学生四路纵队在操场足球场地内以“并队、裂队”形式行进,形成“田”字。七年级学生以“错肩行进”的形式在260米跑道上行进。

每天上下午各十分钟的跑步和军姿练习,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身体姿态的控制、精神面貌的塑造,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作用。列队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学生跑和站的姿态。

【跑步姿态标准是:四指卷曲握拳,稍向里合。左脚利用力跃出65厘米。前脚掌先着地,右脚照此法动作两臂前后自然摆动。摆臂要领是:前不漏肘,后不漏手。对于一分钟的军姿要求:脚跟靠拢,两脚形成60度,两臂自然下垂,手五指并拢中指和裤逢重合,抬头挺胸,眼平视前方。】

2.广播操

我校以“广播操”活动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广播操活动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现在我们的广播操已经达到集合快、静、齐,队列横、竖、斜均成线。这种团队意识,不仅在广播操中发挥了作用,而且也在自习课、午会纪律等方面见到了成效,形成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2米间距,快、静、齐全,横、竖、斜均成线这是我校上操标准。】 3.直臂走和旗语操

这是我们学校很有特色的一个项目。广播操之后八九年级进行直臂走,七年级同学打旗语操。八九年级600多名学生以“并队、裂队”的形式由一个方阵裂变成两个等大的方阵,进而行进成为四个相连的长方形形状。八九年级直臂走的同时,七年级同学做旗语操。由相对字母所代表的单个旗语打出塘沽第十五中学欢迎您来到我校以及校训、办学理念等内容。旗语操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使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的行动中,为每个学生所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大课间活动结束之后八九年级沿着设计的路线“直线、直角”行进回班。七年级沿着设计的路线“蛇形行进”回班,整个过程很有秩序。

30

【走的姿态标准是:上身挺直,步幅60厘米,前摆臂和肩平齐,拳心向下,后摆到摆不动为止。】

学校还注重挖掘国旗班的育人功能,选拔了由36名优秀学生组成的学校国旗班。每周一都由国旗班升旗,升旗时统一着装,从出旗到升旗整个过程,包括音乐和队形的变化,都模仿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每次升旗都能体现出对国旗的崇高信仰,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习惯养成

我们充分利用迁移原理,抓好学生课堂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是上课前要做好各种准备。特别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参加各种课堂讨论,使用SPD的教学模式,自己“学一学”、“练一练”、“议一议”,并以学练卷作为载体,检验自己每节课的学习效果,力求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三是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二、将责任文化延伸到家庭,使家庭真正成为德育的加油站

我校的“责任教育文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德育的加油站,学校有意识地将责任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将责任文化由学校向家庭延伸。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将责任教育的目标细化归纳为“责任行为100问”、并将“学生的责任”、“孩子的责任”、“公民的责任”的标准讲给每一个家庭,要求每一个家庭对照标准在家庭生活中落实责任。学校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亲子活动、开展“爱生月”家访活动、定期举办《家有儿女初长成》育子经验交流。家长围绕“责任目标”评价孩子,学校评选优秀责任家长。评选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评选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责任”、内化“责任”的过程。家长与老师一道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形成一个家校合一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效果成倍或数倍增加。同时家长的素质也在提高。

三、将责任文化拓展到社区,使社区真正成为德育的大舞台

学校把责任教育空间拓展到校外,拓展到社会。学校聘请了多名校内外责任教育监督员,坚持每月一次的监督员联系会制度,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八个德育实践基地,实践、体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中践行责任,了解责任和体验责任。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在活动中磨砺了品质、学会了自理、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相互协作;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强化了德育工作的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在体验、感悟中增强了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学校以责任教育为载体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学校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浓郁,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学校也收获了多项荣誉,仅就德育方面,学校就被评为天津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天津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学校、天津市交通安全教育达标校、天津市绿色学校、

31

天津市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天津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天津市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等,也吸引了全国20余个省市的数百所学校的教育同仁来校学习交流。

以上是我的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也欢迎我们大家今后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2011年10月14日山西

1.领导不要埋怨下属无能,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让下属有能。

2.校长要当教师的思想导师、精神教练、人格楷模,而不要做事无巨细的大总管。 3.校长最重要的是做一面旗帜。其办学思想是学校建设的旗帜,人格品德、思想境界是师生学习效仿的旗帜,前瞻决策和创新精神是引领学校持续发展的旗帜,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旗帜。

4.校长的人格力量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校长应是一个好人,一个正派人,一个能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要心系学校,情系师生,大公无私,公道正派,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事不独裁,小事不缠身,难事不推诿,好事不伸手,会经营学校,会经营人心,会经营质量,会打造品牌,会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

5.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企业要找经济增长点,学校要找教育发展点。学校的发展应该是办学条件由差到好,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影响力由小到大,学校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的过程。

6.学校领导要善于在保持整体向上的基础上,破坏组织的稳定结构,使之从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实现组织的发展与超越。

7.校长的价值就是激活师生。教育的价值就是激活学生的梦想。打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有价值。

8.合格校长的最大任务是,在思想创生的过程中构建学校文化。文化靠的是思想,而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校长要做有思想的人,因为对人影响最大的是思想,要有向善和向上的态度,要有行动力。

9.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

10.三流的校长看门房,二流的校长管课堂,一流的校长重思想。 11.校长干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干事重要。 12.永远不要认为完善细节就会弥补整体不足。

13.工作上避免“宁可要没有一个错误的枯燥,也不要有错误的生机”的死板要求。

32

14.永远要想到:你的教师希望取得工作成绩,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检查。

15.对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学校文化的建设。靠学校的文化育人,使学生在学校文化底蕴的浸染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形成品格,使其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非考试的机器、知识的容器、升学率的代言人。

16.真正的好学校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想象的纪律最严明、学习最严谨、规范最周全的学校,而是给学生自由和想象的空间较多,创设出宽容和关怀氛围,特别是在思想与智慧上给予学生启迪最多的学校。

17.校长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校的团队精神。一个团队像一个树林,每一棵树为了阳光与雨露都奋力向上成长而成为栋梁;而远离群体的独树虽在沙漠中的灌木丛中鹤立鸡群,不愁阳光,没有竞争,但只能成为薪柴。

18.管理的本质是寻求合作。校长不是让师生去服从自己,而是让自己和师生都服从于一个共同的愿景。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核心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理论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19.校长离任的最好礼物就是给学校留下思想的痕迹,留下一整套饱含着校长本人智慧与经验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是给学校留下一大笔欠账、一个管理混乱的烂摊子。

20.在学校管理中,物质刺激已不是管理的灵丹妙药,制度约束只能管理教师的行动而非思想,唯有文化引领教师寻求自我实现,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才是上策。

21.教学模式是为教学理念服务的,是理念的脚手架。没有经过教师思考内化的外地模式不会真正成为教师的个人知识,终归要重新回到习惯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之中,这也是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学得快丢得也快的根本原因。不是本土化的东西,不经过改良是没有生命力的。

22.如果校长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比虎画猫”,随波逐流,看上级眼色行事,照领导要求去办,使自己的思想变成别人的跑马场,教育的百花园里能百花齐放吗?能名校长辈出吗?

23.校长们无法改变教育中的竞争状态,无法改变家长对学生升学的过高期望,但可以改变学生的课堂,改变学生的课外活动,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

24.制度如果缺少了价值规范和价值引导,就如同植物人一样没有思想意识。僵化的制度需要废弃,烦琐的制度需要简化,没有创新价值的制度需要完善,刚性的制度需要人的“在

33

场”。

25.新调任的校长一定要学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要坚决克服后任否定前任的个人主义做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建设的关系。

26.校长是舵手,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领导可以越级检查,但不能越级指挥。 27.卓越的校长并不需要做得很多,但必须比别人往前多跨一步;失败的校长也不见得比别人少做多少,差的是细节,差的是核心部分的一点。

28.在学校遇到大大小小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时,校长首先要思考如何在制度或机制上加以解决,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或动用人际关系的力量来解决,然后思考这样的制度或机制是否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29.校长勤快,教师依赖。校长的作用是为更多的教师创造“勤快”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伟大起来,而不是校长伟大、教师渺小。

30.校长用权力影响教师,不如用行动影响教师。能正确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好校长。

31.学校发展的动力在于学校存在的问题,而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因此,校长的发展思路应该基于学校问题的解决。

32.一所学校真正擅长和热爱教研的教师,通常只占教师总数的20%左右。有的学校对20%的教研骨干视而不见,不支持,不鼓励,不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却喜欢盯着80%的教师,大会批,小会讽,还时常以落聘相威胁,结果大多数教师站在了学校管理者的对立面,使学校管理的难度增大,这应该引起学校管理层的反思。 33.校长要举着旗帜走在前面,不要拿着鞭子跟在后面。

34.校长,当你忙得不可开交时,要反思是不是干了别人干的事;当你工作做不好时,要反思是不是没有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力量;当你感到自己没有进步时,要反思是不是没有解放思想。

35.不要过分强调教师的责任,否则会使教师把工作当做一件属于别人的事,而不是一件属于自己的事。服从与自尊之间的界线很小,却是分明的。

36.不要以为与教师接近就会失去你的自尊,也不要以为教师与你的见解不同就是对你有恶意。

37.不要以为教师沉默就是跟你过不去,恭维你的人,也许是你的“掘墓人”。 38.不要以为是把奖励恩赐给教师,奖励其实是教师自己挣的。

39.指责你的人,未必都是对你不满的人,大多是想帮你改进工作的人。

34

40.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我凭什么当校长?二是我比前任校长强在哪里?三是我给后任校长留点什么?

41.校长,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42.校长要多用“微笑”代替“严肃”,多用“关注”代替“威严”,多用“倾听”代替“命令”,多用“引领”代替“控制”,多用“情感沟通”代替“批评指责”。 43.校长要时刻记住:我不很重要。任何事情的决策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要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话语霸权。很多时候,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比提出观点更重要。校长需要明确,元帅当不成的时候,得好好当士兵。

44.校长要牢记:如果你觉得自己还很嫩,你将继续成长;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你将开始腐烂。

45.一个跟不上学生要求的校长,一定是一个失败的校长。一个失败的校长,又怎能带出一支成功的教师队伍和一所成功的学校呢?校长要做希望的经销商,这个希望就是学校的共同愿景和个人发展愿景,要通过校长和教师不断的自查、互查、反省去实现。

46.校长的威望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靠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师生办实事,才能逐步树立起来。

47.校长对教师要有“放心”的诚意、“放权”的胆略和“放手”的措施。教师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校长能做的也就是“到地里转转,看看苗在地里是否快乐地成长”。 48.学校管理要讲“道法自然”。管理不是要改变别人,而是影响别人、感染别人,让别人乐意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5

“静心教育”为我们成功奠基

同学们,或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当我们上课、开会、做操,老师学校总是要关注我们的坐姿、站姿是否符合标准,第一项要求总是强调要安静;每当上课2分钟铃响后,德育主任经常站在楼道里张望各班同学进入教室后的安静状态,每当全校统一上自习课的时候,安保处主任总是穿行在三个楼层里检查各班上自习课情况;每当我们到读书室阅览,老师总是提前把桌椅摆好,把要阅读的书籍准备好,并组织我们列队无声地走进读书室;平常上课,我们总会发现有学校领导巡视课堂。同学们,日常学习中我们所列举的这些发现,其实是学校在对我们进行“静心教育”,是学校在为我们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静下心来我们体会一下,学校日复一日这样管理我们,使我们受益了什么?“静”是不是抑制了我们很多散慢行为,“静”是不是让我们振作了学习精神,“静”是不是保障了课堂学习顺利进行,“静”是不是让我们有了许多思考,“静”是不是营造了一种研究氛围,“静”是不是让我们增强了记忆, “静”是不是让我们有了读书习惯。是的“静”是我们学习的前提,“静”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方法,“静”让我们逐渐厚实知识。为我们成功奠定基础。 学校、老师们在您“静心教育”的引领下,我们懂得了“静”的真谛,眼下是我们要如何做到静心学习的问题。老师曾告诉我们:静能生成智慧,静能寒窗苦读,静能滴水穿石,这些要义我们会理解的,也会记住的。学校提出“七静三品四用”要求,我们会做到像要求的那样,“静下心来上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完成每一次作业,静下心来参加每一次活动,静下心来研究每一个问题,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学习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

同学们:学校、老师为我们静心学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学习将伴随我们的理想,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静心教育”会为我们奠基。

“信心教育”为我们成功给力

同学们,当初我们都是以普通的学习成绩踏进塘沽第十五中的,在人们的心中,我们是一群普通的学生,就我们自己看来,不如人家重点校学生。可是,我们的学校没有这样看待我们,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对待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觉察得到:学校、老师一直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我们,用温馨的话语激励着我们,用爱心手把手帮着我们。我们都想说:学校、老师给予我们的“信心教育”为我们成功给力,我们在十五中学习是幸福的! 同学们,我们稍留一下心就会想到,学校每天都是用同一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你看那教学楼门前“人人有才,人人成材”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是学校每天向我们投来的亲切目光,又好像抚摸着我们说:塘沽十五中的学生不仅个个有才能,而且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我们感觉:每天的“信心教育”就从这一刻开始。

走进校园,我们总是习惯得向展牌望去,每当看到2011届几十名学友考上重点高中的照片和那张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进步情况对照表,我们的心情就格外激动。情不自禁地说:谁说我们是普通学校,谁说我们是普通学生,难道说重点学校的学生都能考出这样优异的成绩吗?此时,我们羡慕,我们更加充满希望。

上课的时候,老师精神闪烁的讲课姿态,让我们提神;老师津津乐道的知识讲解,让我们乐学。老师经常为我们赶制“学练卷”,上面的三层学习目标,让我们有的放矢地去进行

36

学;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合作学习,每当我们掌握了一个知识、找到了一种方法、做对了一道题、改正了一处错误,老师都会给予我们鼓励,这让我们找到了信心。说真心话,有的学校的学生道一声“老师好”是一种施礼,我们同学向老师道一声“老师好”却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记得今年开学典礼上,潘校长讲话长达20分钟,具体的内容我们现在可能记不清了,但潘校长讲话的激昂神情我们不会忘记,提出的三点希望我们不会忘记,列举的学校近几年取得的70多项荣誉我们不会忘记,这是为我们注入信心的最强音。

同学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领略学校、老师给予我们的“信心教育”。“信心教育”是什么?正如温总理所讲的那样:“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全体同学却站在这里,好像在接受一次检阅。尊敬的来宾领导、敬爱的来宾校长,您看我们的双手五指依裤线是不是并得更紧,站姿是不是更挺拔。这是您们也在对我们进行信心教育;再此,我代表塘沽十五中全体同学,向您表示感谢,我们以跑操的礼仪欢迎您。

2011年9月19日

“责任教育”为我们成功导航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我们,学校、老师在哪个方面对你影响最为深刻?我想,大家一定会齐声回答:学校进行的“责任教育”对我们影响最为深刻。因为校园里的“责任教育基地”天天陪伴着我们,那里有希望,让我们树立起信心;那里有故事,让我们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那里有伟人事迹,让我们有了学习榜样;那里有做事的具体要求,引导我们学做事;那里还有很多让我们得以开发的自我教育内容,让我们去思索。每当我们看到、听到“责任教育讲解团”同学为我们或为他人解读“责任教育”时,我们都要问自己,作为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责任,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少年时期的我们应该承担四种责任:作为一个学生就要对学校负责,好好学习,关心集体,为校争光;作为一个孩子就应该对家庭负责,孝敬父母,勤做家务,节约消费;作为一个公民,就要对社会负责,遵纪守法,关爱他人,保护环境;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还要对自己负责,珍爱生命,积极向上,快乐生活。

同学们,我们懂得了应负的责任是一个进步,但真正的进步是要把学校对我们进行的责任教育落实在行动中,我认为,第一,要把责任永驻心中,必须要懂得责任的重要性。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责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东西,有责任心的人,他会在生命的体验中自觉履行责任,他会在生活的实践中完善自我,他会在工作中创造自我;有责任心的人,他会做事认真,处事大度。无责任心的人,他将无所事事,一事无成。记住老师的话,将鞭策我们认真履行责任;第二,要勇于践行责任,应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并且设法把事情做好,遇事不退缩、不依靠,不依赖,要自强不息;第三,在践行责任中,要敢于承担责任,经常反思自己行为方式,有错就改。

同学们,学校为我们成长、成功开设了“责任教育”课,老师以它为教材时时在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责任,请允许我代表同学向学校、老师表示感谢,我们表示:用最好的行为诠释学校、老师对我们进行的“责任教育”。

37

学校形成了“七静三品四用”的静文化,即:“静下心来上好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教学;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工作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品味师生的情谊;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幸福。用智慧启迪灵性;用人格陶冶情操;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汗水哺育未来。”促使了教师静心工作,自我发展。

在建设文化校园的同时,还注重抓特色活动,从升旗仪式、广播体操等活动入手提升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以两米的间距横纵斜见线排列,队伍整齐划一。由36名学生组成的国旗班负责升旗,升旗时统一着装,从出旗到升旗整个过程,包括音乐和队形的变化,都模仿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这些精彩的特色活动为重塑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办公室文化贵在精雕细琢

■安树芝

办公室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校长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认为办公室文化建设就是将有关制度上墙、名人名言上墙、素质教育宣传图画上墙等。笔者认为,这些仅是办公室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只是大众化的做法,更重要的则是要精雕细琢,注重细节。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在搞好大众化办公室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如下有益尝试:

其一,镜面寄深情。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作为老师,时时处处都要努力检点自己的言行。俗话说:“小镜面,大天下。”教师们平日里多照照镜子,多欣赏与检查自己仪表,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学校为每个办公室配发了一块80厘米高、60厘米宽的镜面,安装在办公室门口一侧的内墙上,让教师们出入办公室时,顺便照照自身,欣赏、检查仪表形象。同时,学校动员教师们建言献策,把大家喜欢的语句“镶嵌”在镜面上,如“今天你微笑了吗?”“快乐每一天,幸福一辈子”等。如此,教师在照镜子时,同时会感受到来自大家的深情问候与祝福,在身心愉悦中工作、学习。

其二,组训现和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办公室大都有多位教师组成,大家只有团结和谐、互帮互助,才能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为此,学校除了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外,还为每个办公室配置了一块组训宣传牌,宣传牌包含本组教师合影和组训两方面内容,合影在上,组训在下,委托喷绘公司精心绘制而成,悬挂在办公室内最显眼处。组训的内容,由本组教师集体讨论确定。亲密无间的合影、积极向上的组训,激励着教师们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携手共上新台阶。

其三,花卉增温馨。众所周知,花卉不仅能装点室内环境,还能净化室内空气。生活在花卉相伴的温馨环境里的人,身心会更加健康、快乐。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花卉走进每个办公室,走到每位教师身边。我校距离全国著名的山东青州花卉基地不远,每年国庆节前夕,学校都安排专人采购大量花卉,分发给各办公室。有云竹、吊兰、滴水观音、铁树等常绿花卉,也有秋菊、瓜叶菊、月季等季节性花卉。养花即养性,养花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过程,让花卉走进办公室,对教师们身心健康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其四,书角促进步。因工作需要,多年来,学校每年都为各办公室订阅不少报纸杂志。可是,前些年,由于管理疏忽,这些报纸杂志不是被个别教师带回家据为己有,就是散落在办公室某角落里不容易找到,致使其他教师查阅这些报纸杂志资料时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如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为各办公室配备了书柜、报架,建立了“书角”。学校要求各办公

38

室,把学校为本办公室订阅的报纸杂志整齐摆放在“书角”相应位置,教师们阅后及时放归原处,学期末统一收藏保存,让每位教师随时都能阅读到相对丰富的报纸杂志,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提供良好条件。 其五,桌面寓个性。办公桌是老师的办公硬件之一,小小办公桌,同样也是一个大天下。拿桌面上摆放物品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好恶乃至素养高低。为此,学校作了明确要求,让教师们把桌面划分为三部分:右前方为电脑区,左前方为教学资料区,正前方为个性展示区,彻底改变乱摆乱放物品的不良习惯。每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可以在个性展示区摆放自己喜欢的微型花卉、宠物雕塑等,也可以放上袖珍鱼缸,养几条可爱的金鱼,随时感受生命气息。这样,办公桌就会给人一种既整齐统一又不乏个性色彩的双重感觉。 实践证明,办公室文化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办公室文化建设并无一定之规,可行性强、实效性好才是最关键的。

找到高速路口,先上高速

一所学校发展,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文化塑魂、文化育人、文化立校,在文化发展中提升办学品质、培育办学特色。我认为,学校发展就像我们过年回山东老家一样,要先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高速路口,先上高速再说,哪怕你是一台老夏利,所以以下我讲了六个可以上高速的口,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高速路口,先上路,哪怕没有宝马跑得快,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已经在路上,切忌不要让自己陷在沼泽里,绕了一大圈,还是没走多少路。

一、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凝炼鲜明的办学理念(主要是校长),在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继承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提炼出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如:北京四中、南开中学等 二、建设先进的课程文化,将尊重人、塑造人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文化内涵的挖掘、渗透和弘扬,积极开发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增强“课程育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北京十一学校、山东杜朗口中学

三、打造高雅的环境文化,整体规划学校建设,统筹设置文化主题,切实增强校园环境文化“启真、益智、辅德、健体”的育人功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如:重庆市铁路中学

四、培育丰富的行为文化,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活动、读书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学校提高。

五、构建科学的制度文化,将制度构建有机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科研、人事管理、活动组织和师生评价考核等工作之中,推动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如天津塘沽第十五中学、河北保定美术高中

六、特色文化——创新的文化。一般说来学校“靠质量立校,靠特色扬名”。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什么是特色?简单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现在想做到“人无我有”不容易,因为教育不保密,所以做大做强就形成了特色。如:清华附中

普通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五中学 潘怀林

学校在时代的孕育下应运而生,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校在满足现实的需求下形成了重点校与普通校之分,并以分类推进的方式去实现优质教育。从时代与现实的两个视角出发,人们渐渐地发现学校出现了不均衡发展,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越发显得突出起来。当一所普通校对自己有所关注的时候,她不想在大树的遮蔽下成长,她想拥有同样的蓝天和阳光,让这里的师生体面地生活和学习。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让这所普通校、让这里的师生有了一种冲动,荡起了一种激情、生成了一种责任。大家理性地互励共勉:“当你不能改变

39

这个世界时,就试着改变自己,要从能改的地方去尝试,任何改变都是出路。”由此,我们从“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办学理念出发,出发时我们带着对社会的公开承诺: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让所有进入塘沽十五中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行进中我们带领师生分别走在“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的路径上。一路走来,烦燥时,“七静三品四用”让师生平和了许多;困倦时,“说教材”与“教改大课堂”活动让师生有了情趣;无望时,学生国旗班长旗的雄姿,团体跑操美的绽放,责任教育学生讲解团的展示,让师生增强了自信。当我们相遇在路径的交汇点时,我们收获了“信心教育”、“静心教育”和“责任教育”点的轨迹。也让我们找到了“普通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真实意义。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自己学习,把普通校办得不普通,我们依然审视着“普通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探索足迹。 一、问题与文献 1.实践问题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教育实践来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公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其一,从法律层面保障公民“就学机会公平”。这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决定的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换句话说,是教育公平的底线要求。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宪法虽经过了1975年、1978年和1982年的修订及1988年、1993年及1999年的修正,但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条规定始终没有变化。

其二,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公平。上述“就学机会公平”实际上还是一种浅层次的教育公平,因为如果公民就读的学校相互之间在师资条件、硬件设施及办学经费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存在着所谓的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的巨大区别,那么,对于就读一般学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不公平的。现在,政府正在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可以视为我们正在力图实现“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公平”。

其三,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衡量一个社会中的公民是否完全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仅要看公民是否都有机会跨进学校大门,也不仅要看公民是否都有机会跨进优质学校大门,而且还要看公民就学后是否都有机会充分参与教育过程。从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某些学校正在努力实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参与机会的公平。其实,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公平经历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前两个阶段属于“起点”教育公平;后一个阶段属于“过程”教育公平。既然已经基本实现或正在努力实现起点教育公平和过程教育公平,那么,“结果”教育公平,便应成为教育实践努力实现的目标;而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结果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现。换句话说,从国内教育实践的发展来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外教育实践来看,同样说明了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法国出台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保证实现全体学生成功;再如,美国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功”。从国外教育实践发展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出,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已经成为了教育公平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教育正努力向着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方向迈进。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指出了我国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即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力图使每一个学生成功。

40

教育公平是一种历史追求,是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要全面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协调配合,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国家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教育者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探索开发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公平权利与地位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路径。它着眼于教育内部的微观过程,通过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成功机会、公平的教师期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文献分析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体个人”。这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表现是,进入新的教育历史发展阶段以来,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已经成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芬兰等,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对我校实施“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下面,我以美国和法国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1)美国基础教育“让每个学生成功”研究现状

比如,有数据表明,近些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在发达国家中一直是最低的,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国学生在参加历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化学和物理竞赛中大多名落孙山。由于这些原因,美国的新闻媒体几乎每年都要把这些“家丑”拿出来“数落”政府,美国的家长们也为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落后于其它国家的孩子而忧心忡忡。

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陆续发布了一些教育法案,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这些并没有改变美国中小学生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低下的问题。

美国国内对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一直极为关注。美国各州及州内学区在义务教育的权限上与联邦政府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在经费预算、课程设置、教育标准及标准化测试等方面都各行其是,结果之一是,各州的义务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不同。美国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后,由于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美国义务教育质量呈现更多的分化。 由于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美国国内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一直呼声不断。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1月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法案。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布什总统“勾画了新世纪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重申了美国公立学校应不分地区、不论家庭背景、没有肤色之别地发展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格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并郑重宣布将与国会共同努力,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而最终实现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几乎对美国义务教育质量控制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成为美国近年来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的总目标是,不论学生种族和家庭背景如何,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学校应促进孩子取得他们按照其潜能所应达到的进步;教育系统必须帮助那些在薄弱学校里就读的成绩差的学生按照规定的学术标准学习,使优势学生和弱势学生在考试分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全国所有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在2014年前必须达到熟练水平。

(2)法国基础教育“让每个学生成功”研究现状

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教育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也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虽然如此,法国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学业失败与文盲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二,无资格与无文凭的青年有所增长;其三,校园暴力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这表现在教师受到辱骂、人身伤害,甚至是死亡威胁,学生参与诈骗、吸毒及性犯罪,等等。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形势,应对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的挑战,2003年9月15日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

41

讨论委员会”,并赋予该委员会两项使命,其一,组织全国性的讨论,收集所有关于学校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其二,为未来15年法国教育系统可能或期望的变革进行原则性描述,使政府能够明智地选择决策并准备一项新的指导法。

“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组织了关于学校未来的全国大讨论。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在2003年11月17日至2004年1月17日间,在学校和社区组织召开了26000次会议,共有上百万人次参加了会议,整理出了13000份会议综述。访问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网站的人数约40万,此外,网站还收到了15000名参与者的50000份电子信件,收到了1500份邮政信件和来自300余个团体和协会的意见和建议。在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间,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与76个团体组织举行了座谈会,访问了200余名专家学者,对法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次关于学校未来的全国大讨论,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法国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公开讨论。

在讨论基础上,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在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法国未来教育的宏伟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指出,之所以以“为了全体学生成功”为标题和中心议题,是因为所有参加讨论的法国公众,都将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作为其首选议题和发表意见的出发点。这既是公众的期望,也是学校的任务。 二、探索过程

学校的发展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作为校长,是学校的法定责任人,是学校发展的领头人,学校的荣辱兴衰系于一身。“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数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陶行知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些都生动地表达了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内涵正是校长的价值观、风格、个人喜爱的最佳体现。更有人把校长与学校的关系形象而贴切地比作“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母亲孕育培养了孩子,使其健康成长,而终当有一天,母亲离开了长大成人的孩子,而因母亲遗传给了孩子自己的基因,孩子身体里流淌着母亲的血液,使得母子交融,合为一体。若从概率的角度来说的话,一位好校长能够发展好一所学校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谁都不会否认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陶行知之于晓庄师范,张伯岑之于南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之于帕夫雷什中学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些名校长凭借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办学思想和才能铸就了学校的成功,他们的精神与理念已经植入学校的内核,成为学校发展永不消失的基因,致使学校历经时代的冲刷,在荣辱、坎坷与辉煌的洗礼中初衷不改,与时俱进。

2006年7月,我被任命为塘沽第十五中学校长,虽然以前做过班主任、教过化学、担任过德育处干部、教导主任、化学教研员及塘沽教育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等诸多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但面对学校初一招生时只有一百余名生源、学生中有1/3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自信心和教学能力普遍不高以及特殊的学校地域特点等诸多不利因素,对于从来没有干过校长工作的我来讲,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迷茫。记得我在进校时,一位老师曾给我这样的描述:“端详着我校新来的校长,一副眼镜、面带笑容,如一个十足的书生。我情不自禁地摇摇头,心里说:‘这副面相,管理学校够呛,等着瞧吧!’”不仅老师们向我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就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能否在这所特殊的普通校稳住阵脚。我该怎么办?是维持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个平庸无为的校长,还是做一个勇于进取,探索创新,奋发有为的校长。前者显然不是我想要的,也辜负了教育局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重托。但是,要想做后者,也实属不易,真可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

42

曲折的。”怀想老一辈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无比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环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批普通学校的迅速崛起,常念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十五中办好,做一任称职的校长。我坚信,只要自己肯付出百倍的努力,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按教育规律办学,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就一定能把学校变个样。 要把一所普通学校办得不普通,就必须走变革的道路,而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的第一要务,而学校如何才能做到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始终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学生生活得更有尊严,让他们在学校里得到应有的、符合他们的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学生,就必须抓好“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教育主体观,树立全体学生都是教育主体的理念,由培养“尖子生”向培养“全体学生”转变。二是转变“全面发展”观,树立“扬长避短”全面发展的理念,由“全面发展”教育向“扬长避短教育”转变。三是转变师生观,树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由师者为尊向和谐平等的师生观转变。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办学理念,基本含义是“相信每一位师生都有很大的潜能,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和搞好学习。学校尽一切可能帮助教师得到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为日后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而奠定基础”。为了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我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校训,意在全校师生要自强不息,勇于奋斗,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力争办最好的学校,做最好的老师,当最好的学生。 三、内涵、特点

何谓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成功就是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理想”;“成功就是成就功业或事业”;“成功就是事情获得预期结果、成效”。《现代汉语词典》将“成功”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诠释,“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所谓成功就是主体通过努力获得预期的结果,达成预期设定的目标,实现预期的目的。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学生成功就是学生通过自己一定的努力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达成自己预期设定的目标,实现预期的目的。学生成功,更多强调的是能够完成对自己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着眼于学生的潜能挖掘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成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成功,它不但强调学习的成功,更强调生活的成功、合作的成功、创新的成功;不但强调学习结果的成功,更强调学习过程的成功;不但强调个体学生的成功,更强调全体学生的成功;它遵循着“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追求自主成功—享受成功”的发展路线。

我一直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只有把这些目标和理念内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才能激发每个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工作,才能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奋斗目标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才能使每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学校的发展也才有希望。 为了实现“融为一体”的目标,我倡议按学科组和年级组将全校教师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提出本团队的具体目标。这样,目标就不再是学校领导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全体教师主动提出的奋斗目标,于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就变成了全体教师共同的愿景,大家也会为自己提出的目标而协心同力、努力工作。

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能帮助组织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为此,我们研究制定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考虑到只有当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时,它才是最有生命力和驱动力的,也只有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点燃,才能够齐心协力地以“海的胸怀,山的信念”共同实现学校的愿景。于是,为了实现这些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我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人有才,人人成材”、学校的工作思路“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学校的工作目标“创天津市一流、全国知名学校”等内容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追求,并引导教师将它们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

43

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和领悟到的理念大胆实践,不断积淀、逐步升华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程序(式)、方式、方法 一所普通学校要想向前发展,取决于学校全体上下要有不甘于普通的热情和斗志,要有超越普通的思路和招法,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和作风。衡量一所普通学校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或者说变得不普通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学校受到了学生的热爱,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二是学校赢得了家长的青睐,家长对学校给予大力的支持,能够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三是学校办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的赞同,学校的文明风气对营造社区良好的风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三项标准里,学生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是核心。为了实现普通学校变得不普通的华丽转身,我校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任务,发展创新,实施了“信心教育+静心教育+责任(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实施信心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成功增强内在动力 (一)什么是信心教育

信心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心(Faith),通常意义是指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它主要是指对于尚未见到事物的信念和凭据,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预见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信心教育旨在提振全体师生要相信自我。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要有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要有不断总结教训的意识,要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开拓的责任。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关注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注入信心,增强活力,从而成就自身教学完美。学生要以端正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对待学习,开创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

(二)为什么要实施信心教育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取消了重点校,但是,社会的习惯意识,很难使人们从心理上消除重点校与普通校之分,普通校依然普遍存在。由于长期的政策“倾斜”,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使得重点校更为“重点”,普通校更为“普通”。 进入普通校的学生经历了6年的小学学习后,他们深知自己的成绩的差距。面对新的“学习危机”,他们最缺少的就是信心;这里的老师,由于长期面对的是较差的生源,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很难取得较大的“成绩”,总觉得自己的学校不如别的学校,见到重点学校的老师好像矮半截,从教师平日的话音里我们就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老师们确有不自信的心理;这里的家长,由于社会的片面认识,他们多数认为进入这样的普通校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希望了,所以也是信心不足;就连社会对普通校也是有偏见的。

可见,普通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树立自信心是关键。有信心,才有努力和毅力;有信念,才有不懈和追求;自信会带来勇气和超越。让老师树立自信心,成就他们的人生价值;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成就每一个学生的理想,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普通校的校长首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我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和情绪体验,使其产生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增强其信心、使其取得成功更有内在动力为目的的信心教育。我也坚信通过一段时期的信心教育,定能使我校的学生坚定“我能行”“我也能成功”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豪的情感,使他们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意志力,进而为实现自己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的目标具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因而,我校提出:“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办学理念,立意是给师生一种自信的力量。让师生共同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让师生扬起“我要成材,我能成材”的信念风帆。 (三)怎样实施信心教育

44

1.探索高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教育计划的主阵地,任何教育教学的变革都只有进入课堂教学的层面才算成功。纵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归结到一点就是,无论课堂教学怎么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如果没有课堂教学质量做支撑,什么改革都是苍白的。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升,而且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才具有生命力。只有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的负担才能减轻,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也才能全面成功。

俗话说,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和第一要务,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学习成功所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校在实施高效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这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然,目前关于课堂教学是说“高效”还是“有效”,理论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高效”也好,“有效”也好,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没有必要在文字上做更多的文章。据我所知,近几年,天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高效教学的探索,而且每个学校出台的关于高效教学的措施都不尽相同。无数的事实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亦步亦趋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立足于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我们经过详细的调研与研讨,客观地分析了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基础较差且程度不齐的“学情”,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出了高效教学的基本路径。 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必须把高效教学做为教学的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来落实,我们基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一种理念”作为支撑——课堂教学必须贯彻整体建构和分层教学的思想;实施“一种模式”进行操作——“学练议”教学模式;采取“一项措施”作为载体——学练卷;落实“两个保证”作为基础——改革教师备课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1)一种理念——课堂教学必须贯彻整体建构和分层教学的思想 贯彻整体建构的思想就是指课堂教学不能就一课时而讲一课时,应该立足于整个学科、整个学段、整册教材、整个单元、整个章节来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材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贯彻分层教学的思想即是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探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和分组,教学目标、备课、授课、课堂练习、作业布置、作业批改、阶段测试、课后辅导、教学评价如何进行分层,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完全突破了“快班”、“慢班”的固有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它凸显了三个特征。一是,合理分层。学校根据学科要求分成低、中、高三个教学层次。其中,“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基本标准,形成基础能力,保证那些学习困难较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学习乐趣,尝试学习成就,为他们能够进入“中”、“高”层次做好准备。二是,尊重选择。学校在对学生逐个进行过细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充分征求学生本人意愿,并适当进行指导,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层”。尽管同一学生对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尽管随着学习的进程学生还会提出新的选择,但是他们选择的自主性的确极大的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三是,灵活实施。学校在坚持“班内分层”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情况的不断变化,协调运用班级教学、分组研讨和个别辅导等不同的学习形式,使过去一直追求而没有得到的“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分层优化”的教学效果,充分显现出来。

45

分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源于学生,如果学生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不清,没有积极地接受“分层教学”的思想态度,再好的教学也只是一厢情愿。让学生接受“分层教学”思想,应从学生认识自我开始,然后再根据学生发展情况一步一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目标。九年级的丰安同学,入学成绩为良B ,他在谈起学习进步时说:“七年级时,我的成绩很一般,到了八年级成绩开始进步,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曾问过我,你认为自己属于哪种水平,我不好意思说,老师帮助我分析我的学习情况,告诉我是一般水平。老师又说:这不要紧,先把基础打好了,平时多注意选择一般性试题,先不要贪大。我按老师要求做了,老师看到我有进步,向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向优秀生看齐,有时老师还特意给我布置一些难题,就这样我的成绩在一步步再提高”。当我们打开电脑看到这位同学成绩折线图时,看到了学生的进步,看到了“分层教学”实现的曙光。

在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十抓”的教学策略,同时形成了分层教学要做到的“五注重”。

①分层教学要做到“十抓” 一抓学生的分层和分组。由于每个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学习上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平时的接触观察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可能性水平,然后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并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不同的学生所处的层次教师一般不要告诉学生。如果要告诉学生,就必须充分征求学生本人意愿,并适当进行指导,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层”。抓好学生的分层和分组是落实其它教学分层的出发点,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基准点,是评价学生进步的环比点,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契合点。

二抓教学目标的分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教学内容和班中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可能性水平,制定与各个不同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并明示给学生,目的是让师生都明确学什么和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学到什么程度,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评价功能。一般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起点目标——学困生达到,基础目标——中等生达到,提高目标——优等生达到。这个环节要求教师授课开始时要对学生必须有清楚的交待,授课终结时师生要共同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使师生明晰教学程度。 三抓备课的分层。实施分层教学,搞好分层次的备课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反馈练习和课后作业,认真写好教案,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搞好分层次的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保证,是研究教法和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参与到学科备课活动中去。

四抓授课的分层。教师的讲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材的统一内容和知识系统在统一时间、统一进度内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把教学措施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讲授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这是授课分层的前提。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差异,采取分组分层,加强对各类不同学生的指导,对于个别学生和个别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由优等生帮助解决,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抓课堂练习的分层。巩固练习题要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尽可能地不搞一刀切。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侧重抓基本概念,过好“书本关”,多设计一些基础性、知识性、识记性的题目,不布置技巧性、难度大的题目;对于中等生,则应强调基本概念,并多设计一些基础题,可适当设置少量的有一定技巧和难度的题目;对于优等生,则应在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适当拓宽其知识面,并可设计适当的与巩固双基有关的技巧性强、难度稍大的题目。

46

设计的练习题可分别对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成三组,每类学生分别完成相应的一组;也可设计成由易到难的A、B、C三组,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A组,中等生完成A、B两组,优等生完成A、B、C三组。 六抓作业布置的分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每次课后作业一般分三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必做题,题目深浅度适中,难易适宜,学习困难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独立完成。另一类是自选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生可选做一些题目,优等生则全做。第三类是思考题,有一定的技巧性,优等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优等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抓作业批改的分层。学生的作业批改必须分层次。这样做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性。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当天全部批改,给学生指出错误及其原因,并由学生当天订正。如果教师能面批作业效果更好,这样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对于中等学生的作业,教师也要全部批改,记录下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促使其不断进步。对于优等生的作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轮批的办法,教师每次只批改一部分,其余的由科代表负责检查,向老师汇报,让学生主动的发展。

八抓阶段测试的分层。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必须要考虑到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对测试题的解答能够考查出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命题时可出两套内容和难度不同的试题,即A、B卷。A卷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B卷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抓课后辅导的分层。课后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课后分层辅导可采用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重点放在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上,帮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最重要的知识。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辅导,“牵着过河”,使其“进得来、学得进、听得懂、留得住”。对于中等生主要是教会学法,逐步提高其自学能力,使他们向优等生的层次努力;对于优等生除了给予他们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指导过河”外,主要是培养其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对这些不同层次的辅导,还要特别强调和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令其个性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十抓教学评价的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同一份试卷,教师可对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合格标准;也可针对同一检测内容,设计不同的检测卷进行检测。防止采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困生丧失学习信心。 ②分层教学要做到“五注重”

一要注重分层依据的科学性。在“十五”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我们当时分层的依据一般是只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对其它方面往往重视不够。随着分层教学的实施,我们意识到对学生的分层还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特点和认知差异等因素,这样才更科学;此外,实施分层教学的开始时往往过多的关注了教师的教,但随着分层教学的深入进行,我们意识到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

二要注重分层过程的动态性。分层教学中的学生分层和分组必须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要有流动性和可变性。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可能处于不同的层次,有些学生在学习其中的一些知识时是处于优等生的层次,而在学习另一些知识时可能是处于中等生或是学困生的层次,这一点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另外,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向高一层面发展,在一个单元的测试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矫正分层,尤其是对于未达到分层目标的个别学生要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要注重分层结果的隐蔽性。实施分层教学时,我们目前一般采取“半隐蔽、半公开”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优生施行公开层次可起到激励先进的作用;对于中、差生施行隐蔽层次可

47

起到维护自尊、鞭策前进的作用。当然这种做法没有“全公开”那种对师生教与学双方的直达便利,也达不到“全隐蔽”那种对学生的保全自尊。分层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个别的心理辅导,防止可能产生负面的“标签效应”。

四要注重分层评价的针对性。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分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到课堂上没有教育盲区,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五要注重分层教学的计划性。分层教学是一项周期长、工作量大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搞好分层教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标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少数“尖子生”)能在学习新课时就一步到位;而有的学生(多数中上学生)要经过一轮的复习、测试后才能达标;有的学生甚至要经过几轮或几次的复习与检测才能达标。为此,要求教师要有一个长远的、周密性的计划来分阶段、分层次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使各类学生分别达标。 (2)一种模式——“学练议”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练议”教学模式,实施“十抓”的教学策略,落实分层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学有所得,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获得提高。 ①学一学

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这样可增强学生阅读教材的针对性,暨采用“问题导学”法。当然,问题的设计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内容,都有很多知识不用教师去讲解,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就能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放手,合理调控“教”与“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练一练

学生对有关的知识了解了以后,必须进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知识的运用,掌握知识的内涵。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纸笔练习,也可以是实验操作等等。但应注意,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水平。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练习,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任务性,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可做,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③议一议

课本上的有些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够掌握其中的大致内容,但要想深入的理解其内涵,需要通过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才能达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讨论,也就是要让学生“议一议”,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想法,迷惑都讲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可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应注意,学生之间议的前提是要先让学生独立的表达,不要怕同学说错了,学生说错了或者说的不完全,可由别的同学补充,学生们确实都说不出来了,再组织学生讨论,也就是“议一议”。对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一定非得教师给学生进行反复的讲解,可采取“兵教兵”的策略,因为,有些问题,我们教师认为是比较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大了,如果学生之间互相讲,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听懂。

上述三个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知识难度,先后次序可能不一致,有的课这三个环节可能是交互进行的。也就是说,有的课可能是先学后议再练,也有的课是先学后练再议,也有的课是先练后学再议,等等。 (3)一个载体——学练卷

为确保“学练议”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中使用“学练卷”作为载体。“学练卷”不同于一般的练习试卷,它不是一些题目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48

而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流程,它不仅是教师教的依据,更是学生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的依据。

学练卷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会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习目标可设计为起点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具体明确,避免大而空,模棱两可的现象。学习目标在学练卷上一般只展示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不要呈现在学练卷上,因为这个学练卷是给学生用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

预备知识(基础知识):它是指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必须应该做的知识准备,如果这些预备知识不能熟练掌握,那么学习这一节课时就会带来很大困难。对于预备知识,教师一定要充分的挖掘,并指导学生认真落实,查缺补漏,扫清新课的学习障碍。

问题讨论:把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教材,提高阅读教材的针对性,学习的有效性。 典型例题:突出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要少而精,重在给学生方法规律和解题的规范性。 巩固练习:设计的题目要紧紧呼应学习目标,避免随意性。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成不同的层次,可分为A、B、C三组,A组突出巩固基础知识,B组突出知识的运用,C组突出知识的拓展提高。

达标检测:分层设置,可分为A、B、C三组。 作业设计:分层设置,可分为A、B、C三组。

对于学练卷上知识的掌握有几种形式: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以理解记忆为主,那就要规定时间让学生背下来;需要学生根据问题探究理解的就要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特别困难的问题学生克服不了,或者即使克服了但浪费大量时间的就可让学生暂时放下,待“合作交流”或“反馈校正”时解决。总之,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应该落实的东西都应在学练卷上体现出来,这样,学生课下的复习就有了明确的依据。 学练卷的编写及使用方法:

(1)备课组内教师根据授课计划分工,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学练卷和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由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发挥集体的作用。确定后需提前3天交审核人审阅签字,经年级主任批阅后至少提前整一天送文印室印制。使用后可根据实际将修改情况作记录,作为资料积累或交流。

(2)学练卷中涉及到的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起点,便于学生思考和书写,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由老师直接呈现在学练卷上。

(3)内容不宜过多,每节课(45分钟)最多一张纸(8开)内容,可单面印也可双面印。根据学科特点文科可针对篇目、模块设计学练卷。

(4)学练卷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要在课上完成,能力提高和拓展题可有一部分留到课下完成,教师要进行认真批阅。

(5)学练卷要抓住学生的起点,体现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做不同的要求,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要求高一些,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要求低一些,但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

(6)教师要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编写学练卷,精选练习题,要对教材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整合,在适当的时间指导学生回归课本。

(7)教师组织学生每周对学练卷进行一次整理装订,提高利用率,作为学生复习的依据,并作为学校作业检查的唯一依据。

(8)学期末整理好完整的资料上交教学质量处备存。

49

(9)特色班同学或各班较优秀的同学可准备作业本,书写特别作业,但此类作业不作为检查的内容。

(10)学生的课堂笔记可记录在学练卷的适当位置,要把学练卷和课堂笔记整合起来。 (4)两个保证——改革教师备课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为了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使“学练议”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落实到实处,使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学练卷”更有效,我们在改革教师备课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①改革备课方法

备课活动——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教研备课活动课表化。我校的每次备课都是事先有主题的,而且有确定的时间、地点和中心发言人,使教研备课活动课表化,提高备课的质量。

备课方法——个体备课与集体教研相结合,达成共识,共享教案。

②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高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的高素质。如果没有教师的高素质、高参与,任何高效教学的措施和理念及做法都只能流于形式、最终失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中学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即强校先强师。因此,要想践行高效教学,就必须强师资抓质量,提高教师的素质,提振教师的信心。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普通中学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九大策略:以立德策略,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以改制策略,提高了教师竞争意识与敬业精神;以激励策略,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良师培养策略,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以青年教师培养策略,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名师培养策略,去实现名师强校的办学目标;以班主任培养策略,提高了班主任育人管理的能力;以教育科研策略,引领着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以阶段盘点策略,去调控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我们采取了一套先“减”后“加”的方案。先“减”是减轻教师负担。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减少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给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可采取集体备课、改革学校例会制度等一系列“减”的措施。后“加”是要敢于给教师加“担子”,扶助和激励教师成长。给老师们加的第一个“担子”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自挖潜等方法,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我们多次聘请名家为教师进行培训,聘请专家教授做为学校的常年顾问,定期开展讲座和评课、座谈等活动。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导,提炼聚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设计改进的策略,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工作者给教师讲解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做法,拓宽教师的教育学视野。给老师们加的第二个“担子”是教育科研。通过务实的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四大教学流派同课异构活动”(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法、刘京海的成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我校部分教师代表和谐教学流派到北京参加同课异构活动,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我们的教师,也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送课。还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前到我校来进行学访与交流,这都使我校的教师们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与自信。

总之,“分层教学”就是通过“学-练-议”的课堂教学基本路径和“学练卷”的课堂学习基本载体贯彻落实,使课堂教学能够做到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分层教学为主要策略和途径的高效教学,为每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有效的便捷方式、方法,也使他们更具有学习成功的信心。 2.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奠定学生成功的信心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0c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