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7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5 22: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时:3学时

第七章 教案课时分配

学时1:

第一节 一、(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规律

学时 2.:

第一节 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时3: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七章 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 一、(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规律

重点和难点:

1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空想社会主义者预见理想社会的方法论缺陷

授课思路:

突出重点——对比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理想社会的不同方法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理想社会方法的科学性和特点。

学理导入

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则是一个是否关键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他们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第描述未来生活的细节。但是,正如经典作家所说,他们描绘得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社会持谨慎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对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用怎样的方法来预测未来社会的。

主要概念和原理: 主要概念:

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原理: 1.共产主义的涵义

“共产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Communis,意为“公有”。近代英文中的共产主义(Communism)一词出现于 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法国工人秘密团体将它称作在废除资本主义之后的理想社会目标。

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开始在他们的著作中使用共产主义一词。那时“社会主义”一词也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起来,只不过它主要在有

2

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流传。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同义语,都是指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公有制的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形态。

现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 它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当代最革命的最科学的学说体系。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共产主义运动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它的任务是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包括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直到全世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它是社会发展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这一社会又分为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从十月革命胜来,世界上已有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思想,然后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最终是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西欧的共产主义学说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日本人用古汉字把英文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20世纪初,“共产主义”一词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自觉、系统地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3

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思考题

1. 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2.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说明社会主义不同于共产主义,又是共产主义的准备阶段。

相关资料和案例: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般说,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虽然三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但它们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却是基本相同的。他们都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完全脱离客观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头脑中幻想出理想社会的图景,并且热衷于对这种图景进行详而又详的描绘。

4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那个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

空想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是反映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利益的学说,在理论形式上则表现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表现为由理性论这种形式的唯心史观所支配的社会主义学说。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展。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说来还只是表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展,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只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3.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中产生的,及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以往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受到过黑格尔、费尔巴哈、斯密、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影响,但后来又积极地批判和扬弃了他们的思想,并在吸收他们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有两个主要特点:1.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所谓科学批判,是指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以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批

5

判,不是纯粹的道德或情感的批判;所谓价值批判,是指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上,以实证事实为根据,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不合理性。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结合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的理论。2.批判与超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或一笔勾销,而是要从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得出其否定性的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揭示事物自身内在矛盾的发展,从对现存事物的内在矛盾中找到自我否定的力量。所以,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同时也是一种批判。马克思主义是批判中包含着自我发展,发展中又体现着批判,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案例:乌托邦的由来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英国16世纪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中占有特殊地位。莫尔一生著作颇丰,但其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写于1516年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乌托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在《乌托邦》中莫尔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体裁,用文学形式,叙述了托马斯〃莫尔与航海家拉裴尔〃希斯拉德的一次谈话,借希斯拉德之口,描述了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新岛上的美满理想社会。文中的希斯拉德多次航海旅行,在最后一次单独出航时,发现了叫做乌托邦的海岛。在这个海岛上,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书中的“乌托邦”(Utopia)一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拼成的,“乌”是“没有”的意思,“托邦” 是“处所”的意思。“乌托邦”就是“没有的地方”。后来,“乌托邦”就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同义词或代称。 案例点评: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描写。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理想社会的展望。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展望未来的方法上有着根本 6

区别。 教学实施设计

组织学生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

第七章第二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 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授课思路:

突出重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内涵。

学理导入:

哲学认识论就是以对人的认识的要素、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理论。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就开始了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但那时的探讨总的来说是笼统的、不深入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凸显了人的力量和人的认识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论取代了古代的本体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近代认识论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从总体来说,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缺陷,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在唯心主义的前提下得到发展,缺乏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7

划清了界限。

主要概念和原理: 主要概念:

按需分配、三大差别、必然王国、自由王国

主要原理: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消亡、国家将消亡、战争也将不复存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将消失。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将达成和谐,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将得到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贡献。

3.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指的是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只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发展为代价。而且,那时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被迫的发展。

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8

展,一方面是在多样化的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物质生产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

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范畴, 必然王国是指人們受着盲目必然性支配, 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成为社会关系的自觉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人类解放的实现。

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完全独立, 而在于认识這些规律, 并利用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从整个社会来看, 一旦人类对客观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必然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支配它, 使其服务于人类自觉的目的, 这时也就从必然王国开始进入自由王国。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们根本谈不上对规律的认识, 完全处在一种必然王国之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始终限制着人们认识的能力, 尤其是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所以从总体上看, 人們也是一直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人們摆脱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束缚, 才能为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但由于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社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 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共产主义社会是自觉的人类历史的开端, 通过实践, 人类將向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思考题

1. 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主要特征?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论证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

理论联系实际的建议

讨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相关资料和案例:

9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案例——关于反对共产主义的一个分析 回首二十世纪,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外交政策。从共产主义刚一露头,西方上层阶级就形成了强烈的也是深深的敌意。在俄国革命前很长时间,在苏联具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之前,社会主导的政治、教育、经济和宗教制度就营造了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共产主义远比法西斯主义或纳粹或其他的非民主的制度统治遭遇了更大范围的深刻憎恨。事实上,当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消失的时候,多头政治的西方力量不仅没有进行干预,反而相当“容忍”了这些新政府。毕竟,墨索里尼时期的意大利,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和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全都猛烈地反对共产主义和残害共产主义。 但为什么资本主义一直这样地反对共产主义,却可以容忍其他反民主的各种政权的代表呢?显而易见,直接映入眼帘的就是直接的经济原因:资本主义需要得到

10

廉价的原材料、外国的市场、便宜的劳动力,而共产主义恰好否定了它们所需要的这一切。同这个答案相关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共产主义也没有否认资本主义公司做的这些事情啊,在表面上也确是这样。共产主义政权一直想和西方进行贸易,而且也常常热衷于寻找外国的投资。倒是西方一直不愿意去进行贸易,设臵贸易制裁、禁运和封锁。 这是真的,当共产主义国家允许运行资本主义企业时,对这些企业设定的规矩比较严格,无疑比它们希望的严格的多。但在其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外国公司也一直是被严格管制的,但并没有引起敌意的反映(比如日本)。不必说一场冷战,微小的失算就可能导致一场毁灭性的大战。 据我的判断,反共产主义真正动机背后有很深的根源。那是资产阶级一方的一种极大的担心——共产主义者的预言可能在事实上是对的: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存在着超越资本主义的的光明未来,或迟或早他们自己的工人,也就是绝大多数的社会公民们,将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适当的行动。这让我们想起统治阶级的比喻。共产主义是一场政治传播的疾病,必须隔离被传染的国家。不管怎样健康和繁荣,没有一个国家能安全地躲过这致命的病菌,它们必须无情地在国内和国外与之战斗。 这种战斗一直在进行着。看看这无情战争的规模,试着想象一下,如果西方的外交政策一直为民主制度的理想所指导而不是反共产主义的话,20世纪的历史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把自己仅限定为最重要的行为者,让我们假设美国一直都在真正地执行着民主制度,那么: 〃那就不会在1918年派兵去俄国反对那场革命。 〃那就不会如此亲善地对待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独裁,也不会这样乐意支持对希特勒的“经济绥靖”政策。 〃那就不会承认在20世纪30年代上台的中美洲的独裁专制统治和加勒比海(在萨尔瓦多的赫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在尼加拉瓜的索摩查,在危地马拉的乌必柯,在洪都拉斯的卡里亚斯,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特鲁吉罗,在古巴的巴蒂斯塔)。 〃那就可能会援助西班牙共和党反对佛朗哥反民主的起义(佛朗哥得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物质和人力支持)。 〃那就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法国提供重新控制印度支那的努力。

11

〃那就不会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或者在韩国扶植残忍的右翼独裁(因此有可能避免朝鲜战争)。 〃那就不会操纵推翻了伊朗政府并在1953年扶植伊朗国王上台(因而也就不会有今天人们所说的大撒旦政府,在伊朗国王四分之一世纪的统治之后又推翻他的事情发生)。 〃那就不会有1954年在危地马拉所奏出的民主毁灭之曲,也不可能鼓励军事统治(死亡小组)在整个中美洲的到处流行。 〃那就应该认识到越南、老挝和缅甸人民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并因此避免那据称以五万美国人的生命和四百万印度支那人生命为代价的战争。 〃那就不会一直反对南非黑人解放斗争指导最后的时刻。 〃那就不会赞许1965年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政变和屠杀一百万“共产主义者”。 〃那就不会支持和教唆建立在拉丁美洲的军事专制统治,让他们从1960年代持续至 1970年代。 〃那就不会包容菲律宾马克思的专制,让他从1972年上台统治,直到1986年被人推翻的最后一刻。 〃那就不会在上世纪70年代,在尼加拉瓜、安哥拉和莫札比特推翻了可恨的独裁统治或殖民主义政权后,又向那些反政府的组织提供杀人资金和武器。 〃那就不会给我们的反共产主义同盟开绿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侵略新独立的东帝汶并开始恐怖的统治,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为此献出生命。 〃那就不会一直殚精竭虑地想去毁掉那个在拉丁美洲已经消灭了饥饿和居无定所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古巴。 这个清单还存在疏漏。美国支持的反民主政权比这里列举的更多。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中并不是孤军作战,多数的主要欧洲国家也支持那些反民主的政策。统计死亡人数很令人厌恶,但仍然应当指出:在反共产主义的名义下发生的战争、政变、杀戮、恐怖和难以忍受虐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同希特勒和斯大林时期毁掉的生命一样多。 民主的道路上不应该发生这一切,如果我们以往实行的一直都是民主政体,而

12

不仅仅是多头政治,就不会发生这一切。 案例点评:资本主义在反共产主义的名义下发动了战争、政变、杀戮,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教学实施

通过讨论,从社会形态、工人运动、科学理论等方面,全面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

第七章 第三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重点和难点:

1.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2.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由之路。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依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说明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学理导入:

人们一般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名言概括为“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中的一段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论断有着密切

13

的联系,应该联系起来理解。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规律,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后的结论。“两个决不会”则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揭示出的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都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引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内容。

主要概念和原理: 主要概念:

共产主义理想、无产阶级、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共同理想、远大理想

主要原理: “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两个决不会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14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33)“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如果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任务就不会产生;只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才能具备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33)

3. 共产主义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追求真理的过程。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实现价值的过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进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社会客观规律实践的进程,即合规律的过程。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体改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是社会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即合乎社会主体目的的进程。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不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或之外预先存在的东西,而是通过社会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实现的,是根植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的。因而,对社会发展而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不可或缺的,仅合规律不合目的,或仅合目的不合规律,都必然导致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共产主义的追求和实现本质上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过程。

4.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共产主义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z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