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22 06: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分析

——基于麦秀林场实地考察

摘 要

生存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生态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在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首要任务。而对处于重要地理位置的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对三江源保护分区——麦秀保护分区的实地考察,从三江源生态保护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相关对策分析方面进行阐述,尤其从生态移民这一重大工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对策分析,目的在于,能够为三江源区的生态补偿与政策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生态移民

II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1.2 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1.3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 2 2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基于麦秀林场实地考察 ....................................................... 4

2.1 三江源保护区综述 .......................................................................................................... 4 2.2 麦秀保护分区(麦秀林场)概况 .................................................................................. 6

2.2.1 麦秀林场基本情况 ................................................................................................. 6 2.2.2 自然资源状况 ......................................................................................................... 7 2.3 现主要资源保护情况 .................................................................................................... 10

2.3.1 源区河流 ............................................................................................................... 10 2.3.2 林区植被 ............................................................................................................... 10 2.3.3 野生动物 ............................................................................................................... 11 2.4 当地生态工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 12

2.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2 2.4.2三江源工程 ............................................................................................................ 14

3 三江源生态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 15

3.1 林木矛盾突出 ................................................................................................................ 15 3.2 人才总量不足 ................................................................................................................ 16 3.3 档案管理不够完善 ........................................................................................................ 16 3.4 工程实施后续发展存在问题 ........................................................................................ 16

3.4.1 生态移民定居工程项目造价过低,质量存在隐患 ......................................... 18 3.4.2 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社会公共服务滞后 ................................................. 18 3.4.3 迁移到城镇的生态移民生活困难,生存压力大 ............................................. 20 3.4.4 加强后续产业的发展 ......................................................................................... 21 3.4.5 文化生态突变引发移民“水土不服”或“排异” ........................................... 22 3.4.6 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 23

4 对策分析 ................................................................................................................................. 24

4.1 针对生态移民提出解决方案 ........................................................................................ 24

4.1.1 加大社会各界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认知力度 ............................... 24 4.1.2 加大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扶持与引导 ........................................................... 25 4.1.3 重视引导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 ........................................................................... 26 4.1.4 依据实际对项目进行科学设定、布局,加强项目后期管理 ........................... 27 4.1.5 建立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活保障制度 ................................................................... 27 4.2 加大国家扶持的力度 .................................................................................................... 29

4.2.1 引进人才 ............................................................................................................... 29 4.2.2 国家拨款 ............................................................................................................... 29 4.3 加强档案管理 .................................................................................................................. 29 结论................................................................................................................................................. 30 致谢................................................................................................................................................. 30 参考文献 ......................................................................................................................................... 32

第 1 页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

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如一些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的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使得草场大面积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杂草增加;鼠害肆虐,有些丰美草场已经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面积逐年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多;冰川退缩,水位下降,江河断流,湖泊干涸;自然灾害频发,雪、旱、风沙等灾害加剧,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三江源的冰雪、湖泊及沼泽地均为江河的重要补给源和水源涵养区,如果环境持续恶化,不仅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生活,甚至会影响中华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国家和各方

第 2 页

人士为了三江源生态行动起来。1999年,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对澜沧江的综合考察,通过考察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政府、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目前看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明显,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得野生动物栖身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本文通过对该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找出适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

1.2 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文介绍了三江源地区发展现状,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调查,和对当地环境的分析,总结出三江源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并联系政策提出建议。

2.以麦秀林场为例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对麦秀林场实地考察,总结当地环境和经济问题,并作决策分析。

1.3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1、研究方法:通过书店 、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到省林业厅和环境保护局了解情况,并对三江源区麦秀林场进行实地考察;在林场实习,应用生态环境相

第 3 页

关理论分析当地环境的现状和现存问题,并从优化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状况的角度对政府提出建议。

2、创新点:本文是在通过对麦秀林场实地考察,在对林场各方面情况有较为深切的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和理论,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避免空谈理论,在寻求解决对策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切实有效,抓大头,解决主要问题。

3、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环境条件的局限,在当地考察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有些情况没有了解彻底,在一些问题上难以进行透彻地分析。另外由于在取得当地数据,了解当地情况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理论应用方面略显不够深入。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以后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

第 4 页

2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基于麦秀林场实地考察

2.1 三江源保护区综述

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其成为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自然、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雪线上升、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湖泊干涸、植被日少、沙漠化面积扩大、鼠虫害严重,已对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三江源地区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藏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它覆盖了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黄南、海南、海西、三个藏族自治州所辖的泽库、河南、兴海、同德四县以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总面积

第 5 页

达31.8万平方公里,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28万平方公里,这不仅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成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生态物种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据统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兽类83种,鸟类 197种,两栖动物8种和爬行动物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雀等32种。保护区内总人口为约76000人,占三江源地区总人口的13.7%。在保护区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它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保护区平均人口密度只有0.5人/平方公里。

第 6 页

2.2 麦秀保护分区(麦秀林场)概况

2.2.1 麦秀林场基本情况

麦秀保护分区也叫麦秀林场,始建于1958年,当时是省林业局直属以森林采伐为主的森工企业,1969年交给地方管理,成为州直属国有林场。1998年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管护面积为44.81万亩,同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00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麦秀林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境内,属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区,距省会西宁220公里,距黄南州州政府隆务镇32公里,距泽库县府泽曲镇67公里。林场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40公里,分麦秀和古德尕让两个营林区,设有2个森林资源管理检查站和11个管护点。林区地形呈南高北低的高山峡谷景观,海拔2800—4428米。麦秀林场总面积为99.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49.97万亩,非林业用地面积为49.8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1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7.53%。林场现有二大队和郭什加两个苗圃,面积分别为269.8亩和30.2亩。苗圃始建于1961年,至今已有50年的经营历史,主要培育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祁连园柏、花灌木等苗木。

麦秀林场行政主管部门为黄南州林业局。林场下设行政股、生产股、护林队。林场现有在职职工69人,其中:行

第 7 页

政管理人员3人,专业技术人员18人(高级2人,中级6人,助理8人,技术员2人),技术工人48人。 2.2.2 自然资源状况

地形地貌:麦秀地处西倾山脉北部,属黄河上游地区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夏日德山自南向北延伸,形成南高北低的峡谷景观和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上游麦秀河和扎毛河将林区分割成为两部分。山峦叠嶂,地势险峻,沟谷相间,地形复杂。最高峰浪卡山海拔4428米,最由于地处温良的高海拔地区,培育的云杉苗木特别是紫果云杉苗木因具有抗寒和分布海拔上限高等生态学特征而远销省内外,成为我省三江源高海拔地区的主要育苗基地,并且是唯一的紫果云杉培育基地。

气候特点:麦秀林区属凉温半干旱气候,表现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不分明,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温度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雨热同季。冷季受青藏冷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多大风,漫长而干冷。暖季受西南印度洋季风影响,水气丰富,降水集中,气候凉爽,短促而润凉。年平均气温2.8℃,一月平均气温-10℃,七月份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为477.2毫米,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9%。

森林资源:麦秀林区总面积99.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7.9万亩,非林业用地51.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7.53%。林场区内群峰叠翠,林海苍茫,流水清澈,鸟语花香。春

第 8 页

天繁花似锦,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枝头挂金,冬天玉树银花,是一处幽静的避暑胜地。郭什加和老藏沟奇特的造型地貌,如“将军峰”、“魔鬼峰”、“睡美人”、“金猴观、华山一线天”等景点使人间味无穷,留连忘返。该原始森林北端有曲库乎药水温泉,水温在45-65°C之间,清澈透明,四季恒温,常洗澡浸泡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有奇特疗效。另一处药泉不中富含有锂、锶、偏硅酸等多种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元素,是低矿化型偏硅酸锂锶复合型优质天然矿泉水,经常饮用对治疗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有明显疗效,当地藏族群众称之为“神水”。

野生植物资源:林区内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分布有700余种高寒乔、灌、草植物。林区以云杉林为主,圆柏、杨树、桦树林次之,油松林较少,林木生长良好,形成较为典型高寒区森林景观。这里还出产许多稀有的中药材,不仅有号称“软黄金”的冬虫夏草,迈有珍稀的官莲、大黄、羌活等200余种名贵的中药材。国家珍稀濒危一级保护动物二叶兜被兰、红门兰、沼兰等;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有星叶草、红花绿绒蒿等,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有麻花艽、麦吊云杉等,其中麦吊云杉是唯一分布在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濒危三级保护的针叶乔木树种。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植被当然会滋养丰富的功物,所以麦秀山森林公园内也是会聚了许多飞禽走兽。麦秀动物分布属于“高山型”,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型分布。据调查,区内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00多种,国家

第 9 页

重点保护的珍稀濒临动物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省级保护动物16种。兽类代表动物有马鹿、马麝、岩羊、豺、狼、棕熊等,鸟类的珍稀动物有蓝马鸡、雪鸡、环颈雉、岩鸽、秃鹫等,两栖爬行类有大蟾蜍、中国林蛙、蝮蛇等。

人情风俗:热贡藏乡“六月会”是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习俗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廿八日定期举办,热贡群众广泛参与。它蕴含着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上背扦”和“开山”。“上口扦”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上背扦”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独特节奏的龙鼓、粗犷优美的舞姿、多彩华定贵的服饰、神秘虔诚的祈祷,给喜庆丰收的热贡藏乡带来了欢乐和浪漫?“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六月会”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举办时间: 农历六月十七至六月二十五 举办单位:

第 10 页

黄南州同仁县 节庆内容: 农历六月十七至六月二十五在黄南州同仁县附近4个村庄举行转经、祈天、祭山等活动。

2.3 现主要资源保护情况

2.3.1 源区河流

麦秀保护分区主要河流大小共有7条,麦秀河为该区最大地表径流,是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的源头河,源头海拔4270米,全长84.4千米,流域面积165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3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3.3亿m3,多禾茂河、多福屯河为其主要支流,均发源于林区。扎毛河是第二大河,发源于海拔4160米的扎马日冈山,全长44.5千米,区内流程35.3千米,于同仁县扎毛桥处汇入隆务河。流域面积67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9亿m3。

我们在麦秀河流域随机选取10米,没有人工挖掘的痕迹,林区内无大型工厂,无工业污染水排向源区。林区内没有设有垃圾处理厂,主要原因为:当地垃圾内不存在工业污染,都是牧民和林场职工的生活垃圾,牧民生活垃圾大多以草木灰(牧民所用燃料为木柴和牛羊粪便)为主。 2.3.2 林区植被

麦秀保护分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下的隆务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天然

第 11 页

乔木林集中分布在海拔2800-3400m地带的阴坡、半阴坡及个别半阳坡,天然灌木林主要分布在3400-4,000m地带;人工林主要分布在隆务河及其各支流两岸地带。森林植被属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亚型及落叶阔叶林植被型,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不但有明显的坡向性,还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分为山地针阔叶林植被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植被带、亚高山灌木林植被带、高山灌丛植被带。麦秀保护分区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分区,主要保护树种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为主。

自天然林保护资源工程实施以来,林场自身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以采伐为主变为以保护为主,近年来林区内植被保护呈现良好态势。林场设有11个护林点和2个检查站,林场护林员由以前的37人增加到现在的93人(其中聘用的社会护林员62人)。对这些护林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与工资挂钩,在防火警戒期内,多次组织护林员在全林区范围内进行大型宣传,与林各牧户签订护林防火合同,兑现奖罚。 2.3.3 野生动物

据调查统计,麦秀保护分区野生动物有21目53科182种。其中兽类44种,分属5目14科;鸟类119种,分属11目32科;两栖爬行动物3目5科8种;鱼类2目2科11种。陆生野生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26种。这里

第 12 页

是马麝(Moschus sifanicus)、马鹿(Cervus elaphu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长期以来,整个居住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藏族全民信仰佛教,佛教的主旨在于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所以对动物不杀生是他们的宗教观念,据林场人员介绍,当地牧民不会在河里钓鱼,更不会打猎取食。所以,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保证生物多样性这方面做的很好。

2.4 当地生态工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2.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两次特大洪灾,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正是那年大水,让人们尝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洪水退去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中关于“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国家林业局编制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经过两年试点,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此后,长江、黄河流

第 13 页

域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巨额投资加上林区人共同努力,工程区森林资源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也换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麦秀林场天保管护面积为46.72万亩,自1999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该场共完成人工造林15344亩,封山育林35400亩,飞播造林11696亩,建设紫果云杉树林80.1公顷。给各护林点配备摩托车20辆,太阳能设备9套、新建3处护林点和一处检查站、建筑面积达140平方米,给林区群众配发太阳灶和节柴灶1320台,恢复水毁苗圃10亩,河道清淤600立方米,修建防洪坝430立方米。投入资金总计2763.22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346.1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417.04万元。中央投入资金1346.18万元中财政专项资金1057.18万元,公益林基本建设资金28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417.04万元中1400万元为森林管护资金,17万元为种苗费。

护林员由以前的37人增加到现在为93人(其中聘用的社会护林员62人)。对这些护林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与工资挂钩。在防火警戒期内,多次组织护林员在全林区范围内进行大型宣传,与林各牧户签订护林防火合同,兑现奖罚。由于管理到位,近几年来未发生森林火灾,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第 14 页

2.4.2三江源工程

自2005年三江源工程实施以来,麦秀林场共完成封山育林16.8万亩,人工补植补种6.36万亩,拉设网围栏22.78万米,设置宣传牌9块,封育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0.93万亩,安置管护人员26人,并完成了麦秀管理站和郭什加、浪乃亥管护点建设以及森林防火道路修建和设施设备购置等建设内容,累计完成投资1236万元。林场高度重视三江源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在省、州三江源办和州林业局、档案局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这个中心,结合林场实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三江源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通过采取抓关键,夯实工作基础;抓落实,务实开展工作;抓制度,严格档案管理;抓队伍,全面提升素质等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为该场三江源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实施三江源工程,麦秀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马麝、岩羊、雪鸡等珍贵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林区降水明显增多,分别从麦秀营林区和古德尕让营林区腹地穿过的麦秀河及扎毛河流量逐年增大,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得到充分体现,为下游农牧业生产和隆务河小水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林区群众通过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护林员、造林及网围栏拉设等),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为进一步

第 15 页

加快黄南州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林场依靠项目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坚定了搞好林业生态建设、再造黄南秀美山川的决心。

3 三江源生态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3.1 林木矛盾突出

据麦秀林场工作人员介绍,2002年,黄南州政府按照一个牧民家庭拥有的人数按比例从地图上划分给各个用户,这样,当地牧民就拥有了土地使用权,虽然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场从牧民手中要回了林权,但是对于以游牧为生的他们来说,草场是至关重要的,政府没有收回牧民拥有的草场使用权。这样,就存在了“一地两证”的问题,这致使麦秀林场在造林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新造林地和封山育林管护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诸如出现牧民不配合林场护林员的工作的情况,过度放牧,从而使草场退化,从而使生态保护也受到影响;其次,由于受到当地牧民文化教育水平低、保护意识不强和他们放牧为生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林业人员在落实三江源工程和天保工程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第 16 页

3.2 人才总量不足

这是关乎高原生态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麦秀林场主要由招工、院校毕业分配或公开招聘、退伍人员安置三部分组成,除分配或招聘的以外,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虽然大多数职工已经或正在通过自考、函授、培训、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但仍无法适应高原现代林业建设管理人员的需要。

3.3 档案管理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缺乏档案管理经费和专业人员,档案室软硬件设备严重滞后,档案管理质量差、层次低,档案收集周期长,影响归档完整性等方面。

3.4 工程实施后续发展存在问题

为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由于受自身生态系统功能较差的原因和很大程度上的人为因素影响,区域内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源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受到

第 17 页

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长江、黄河流域甚至东南亚各国的生态安全。面对着这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于2003年1月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被人们称为“新世纪中国生态一号工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总投资高达75.07亿元,保护总面积为15.28平方公里,实施时间为十年,主要建设内容有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城镇建设等。为了恢复其生态修复能力,国家在三江源的核心地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的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讲,生态移民工程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是三江源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之于当地民族群众发展进步的影响深远,也正是如此,这项工程的实施面临的困难也相当大。对于这样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同时,工程在实施中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远非《规划》设计的那么理性,如果再属于《规划》中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不够的,那么,在实际中就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随着三江源区域自然生态的初步改善,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问题开始凸显,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移民的生存能力和后续发展问题,这里仅就笔者调查麦秀林场了解的有关情况析述以下几个方面。

第 18 页

3.4.1 生态移民定居工程项目造价过低,质量存在隐患

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工程,是参照2003 年的物价水平设定的。在玉树、果洛地区,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 元安置费,每户按 5 人计算,户均为4 万元,房屋面积 45—60 平方米。由于物价的上涨,加之青南地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极高,而且施工条件差、工期短,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使计划工程项目很难完成。如钢材价格,2003 年每吨为 2800 元 ,2007 年涨至 4150 元 ,2008年上半年达到6400 元。一块砖从西宁拉运到果洛大武镇,其价格就达近 1 元,再运到施工点,一块砖的价格达到1.8 元。 当地政府极尽所能来完成任务,移民定居点的房屋基本上都是用水泥空心砖建成的,房屋的抗震、抗压、保温等远不及红砖,给工程质量带来了严重隐患。 工程造价过低(每平方米不足 600元, 而当地的房屋造价是每平方米 1300--1600元),给招标等工作也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工程的按期完成。基层干部普遍认为,既定的工程项目根本无法实施,强行实施就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与其硬着头皮按既定计划搞工程,还不如不搞,到头来浪费的还是国家的钱。

3.4.2 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社会公共服务滞后

项目区的干部认为,随着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项目编制的一些不足或缺陷逐渐显露,现行总体规划的

第 19 页

投资方向和重点,基本都是生态治理项目,几乎不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而且,很多项目都是各自为、机械政单一,缺乏统筹兼顾、整体效益的规划。三江源地区的城镇,原本规模就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无法同其它地区相比。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所限,在建设移民定居点时,无法按照实际需要同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调研中,我们也看到,有些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得非常好,呈现出现代化小城镇的景象;有些直接影响移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则没能同步跟上,大大降低了城镇吸纳移民的能力,并给后续工作人为设置了许多障碍。以医疗卫生为例,果洛班玛县,随着移民的陆续迁入,城镇人口逐渐增多, 看病的农牧民也不断增多,而县医院的医疗条件则满足不了病患的需求。该地距州府大武320 公里,距省会西宁 786 公里,看病难、就医难凸显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文化设施缺乏、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少,也是移民区的突出问题。就有线电视来说,这在别的地区早已不是问题,但政府投资的生态移民定居点,大都地处城镇的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移民区至今还没有电视看。调查中我们看到,有的移民区有电视却没有电,有的是有电却没有“线”,而设施齐全的移民定居点,由于许多牧民听不懂汉语,电视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如今,移民们处在城镇的边缘,当地主体居民缺乏对他们的认同感, 他们也缺乏社会主体意识,缺乏归属感,同时文化娱乐生活的缺失更放大了他们的“移民”身份。

第 20 页

3.4.3 迁移到城镇的生态移民生活困难,生存压力大

对于广大搬迁牧民来说,祖祖辈辈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态移民”的身份,使他们朝夕之间成为非农、非牧也非城镇居民的特殊社会群体。生产方式的突变,不仅仅造成了他们沿袭积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最主要的是给他们眼下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目前,除少部分移民通过劳务输出和采挖虫草等方式解决了暂时的收入来源问题外,绝大部分移民的基本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是国家每年发放给移民户均3000—6000 元的饲料补助款,若无其它收入,一个五口之家,仅靠此是难以维持城镇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不要说喝奶、吃肉了,仅买牛粪一项,一年最少得支出2000 元左右,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000 元,而国家每年给移民的燃料补贴,玉树、果洛地区是1000 元 ,黄南 、海南地区是500 元。 这些牧民原以为搬到城镇能过上舒坦的日子,对政府的期望值非常高,没料想,不仅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而且出现了“四难”(吃肉难、吃奶难、喝酥油茶难、用燃料难)。就此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与迁出前相比普遍降低,与当地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差距也非常大。目前,果洛地区城镇居民与迁入城镇的生态移民收入比接近5:1。 基层干部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随时都可能诱发社会问题,也极易被国际敌对势力或其他破坏势力利用并大做文章。现在,把牧民从生态保护区迁出,我

第 21 页

们的确做到了,但要稳的住、留的住,绝非易事。如何解决牧区及搬迁人口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民心所向和国际社会的评价。

3.4.4 加强后续产业的发展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十分艰难。要使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后续产业的发展则是重要保证,而这也恰恰是基层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了开发后续产业,基层领导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应急性的、短期性的工作开展了不少,也增加了部分移民的收入,但不是长远之计,要开辟一块能使移民脱贫致富的新天地,十分艰难,这主要受制于两点:一是移民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绝大多数移民目不识丁,除了会放牧,别无他长,尽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但靠800 元的培训费和十来天的培训时间,就指望建立起他们的谋生手段,是很不现实的。基层干部讲,对农牧民培训项目的验收,我们有点自欺欺人,很多牧民连铁锹都不会用,铁锹把子被截掉一半。 就业无门,无事可干,长此以往,必然带来人心不稳、社会不稳。一些人口较少的靠政府补助能够勉强维持生计的移民家庭,年龄大的转寺院、转嘛呢,不少年轻人则不思进取、游手好闲。还有一些移民,原本就是因好吃懒做而成为少畜户的,搬迁到城镇后,如鱼得水,这种状况给城镇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隐患。二是青

第 22 页

南各州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渠道狭窄,可供选择和适合地区实际的产业较少。每年都有不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这种情势下,经过应急培训的牧民在当地市场都无法完全吸纳,送到外地去务工的,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偏见、民族歧视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在当地立足。拉萨3·14 事件之后,当地群众外出谋生的空间更小了,尽管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仅靠他们的努力是很难成气候的。

3.4.5 文化生态突变引发移民“水土不服”或“排异”

关于生态移民与文化适应性的问题, 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三江源生态移民区域,基本上属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的居住地。从一般意义上讲,宗教与民族、宗教与文化、宗教与社会,是可以剥离开来的,但是,对于群众基本上虔信某种宗教的民族聚居区来说,这种研究只能是理论上的一种假想。就藏民族而言,我们看到的是,由于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互影响,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都烙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宗教信仰成为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外化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人对自然的一种适应系统以及为了适应而创造的一种技巧,它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不断协调着来自于双方的矛盾与冲突以适应新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江源生态移民和内地的库区移民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他们

第 23 页

面临的作为生存样式的文化适应问题中, 宗教生活居于突出的位置。 三江源生态移民因生态退化而移居他方,不仅仅是原有的居住方式、饮食结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关键是其置身已久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了突变,而这种状况又属于一种在社会政策的强制力作用下发生的,面对着传统的草原游牧文化与现代的城镇定居文化的巨大差异,出现的文化断裂、文化适应性问题,绝不单单是移民个体的问题。面对着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主流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出现的心理不适、精神无依,也不应该简单地按自然法则任其消解,亟需我们从民族发展的视角,认真研究解决文化生态突变所引发的移民“水土不服”或心理上出现的“排异”问题。

3.4.6 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育之于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在城镇,就眼前的生活来看,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但有一点是牧民非常看好的,那就是他们的子女从此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好的教育,有一个好的前途。各基层政府也高度重视移民区学校的建立,有条件、有能力的地区都同步完成了这一工作。但是,各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一些移民点至今还无法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例如,果洛的班玛县,移民搬迁至县城后,县城两所学校的校舍容纳不了新增的学生。达日县移民搬迁后,新的定居点没有学校,移民的孩子不得不在原来所在的

第 24 页

乡寄校上学。父母和孩子分居,既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又影响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更影响着他们对生态移民工程的认知和评价。 基层干部担忧,“移民子女上不了学,上不好学,长此下去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如此,我们再讲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无“基”之谈。

4 对策分析

4.1 针对生态移民提出解决方案

4.1.1 加大社会各界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认知力度

三江源生态的恶化,是多种因素所致。如果仅仅停留在该地区过快的人口增长与过度放牧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的认识上,必然导出一种思维模式,即只要把牧民迁出去了,问题就好解决了。实际上,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这项工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政府和公众的良好愿望,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跟进。比如,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本的企业,他们应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些什么? 当其在草原上开矿建厂遭到当地群众的抗议时,有没有考虑到当地群众的生存权利和企业应承担的责任。诸如此类,我们不能一边靠“工程”解决环境危机,一边为了眼前的利益借“开发”把牧民的家园搞得满目疮痍。 笔者欲以表达的是,只有政府、社会、民众建构起一种良性的互动,三江源生态移

第 25 页

民的“迁出”才会获得有价值的回报。所以应继续加大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宣传。同时,还应与青海省委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结合起来, 让全社会树立起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 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调动起社会各界对这一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业的积极支持、参与,充分认识到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积极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4.1.2 加大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扶持与引导

后续产业是实现三江源生态移民的主要保证,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切合当地实际、农牧民易于接受和掌握的产业。一是把保护生态环境、扶持贫困人口脱贫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总体规划,改变目前这种各自为政、就项目而项目的做法。二是从制度上保障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扶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按地区、分步骤实施,保障资金的及时到位,使后续产业的发展成为可望又可及的事情。三是制定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重点发展以生态、绿色为主体的旅游、藏毯编织、畜产品加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以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来提高经济价值,增加移民的收入。四是加大技能培训,提高移民转产就业的能力。

第 26 页

4.1.3 重视引导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

把牧民从禁牧、休牧区域迁出,彰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这种意愿是以移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环境的再造为代价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以为,三江源区域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共生同样重要,其根基是文化生态的平衡。从原居住地迁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社区, 尤其是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牧民群众面对的就是复杂的社会适应问题,这不仅涉及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文化传统和宗教伦理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抵触碰撞,还涉及到社交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此等等。所以,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在重视他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个体的不适成为移民的群体症状,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是难以预料的。基于此,在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上,我们以什么态度、行为对待移民群众的宗教信仰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问题, 还关系到信教群众能否在较短的时期内接续起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城镇安心定居下来,度过因移居他乡而产生的“水土不服”或心理上出现的“排异”,实现社会、文化适应的软着陆,最终建立起一种适于并最终融入城镇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 27 页

4.1.4 依据实际对项目进行科学设定、布局,加强项目后期管理

提高生态移民定居点工程造价标准。基于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特殊性,除增加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提高生态移民投资标准,由现行的每人8000 元增加到每人15000元,并对生态移民每户补助生产发展资金 2 万元。基于目前三江源地区城镇居民与迁入城镇的生态移民收入比的逐年拉大,建议国家对进入城镇的移民按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给于补助,并以年均8%的增长速度增加补助额。在加大建设养畜的同时,把留居草场牧民的定居问题纳入到规划中来,同时,应增加草地鼠害防治成果的巩固工程、草原虫害防治工程。

4.1.5 建立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活保障制度

三江源地区广大农牧民和地方政府为“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作出了努力和牺牲,理应得到中央政府和江河中下游地区的补偿,以保证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出台还有待时日,为了解决生态移民的生计,可以分阶段制定政策,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把草场实行禁牧的生态移民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根据牧民的生活习惯和物价上涨因素,实施动态管理。当地禁牧期结束后,应根据去留分别实

第 28 页

行城镇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草场承包经营按国家政策执行,以政策引导牧民放弃草地畜牧业,在城镇定居转产。为了解决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问题,青海省政府已决定从2009 年起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对生态移民家庭当中,人均饲料和粮食补助额达不到上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55 周岁以上 、16 周岁以下(除超生子女) 的成员按不足部分发给生活困难补助。提高生态移民户取暖及生活燃料补助标准。玉树、果洛地区生态移民户每户每年取暖及生活燃料补助从1000 元提高到 2000 元;黄南、海南地区生态移民户每户每年取暖及生活燃料补助应从500 元提高到800 元。资金暂由省级财政筹措,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将生态移民生活困难补助直补助到生态移民迁入县。鉴于青海财政能力有限,建议国家设立生态移民生活补助专项资金,从制度上解决移民群众的生存之忧。二是设立以提高生态移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科目。三是调整和完善财税政策。免征移民群众生产经营的各项税收,用政策鼓励和扶持生态移民创造新的生产和生活,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者依法从事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投资和经营,发展壮大替代产业。这既可以吸纳当地劳动力,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增强地方财力,搞活地方经济,为移民社区的发展增加投入。

第 29 页

4.2 加大国家扶持的力度

4.2.1 引进人才

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就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干事下基层工作,加大专业人员公开招聘的力度,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2.2 国家拨款

虽然自三江源工程实施以来,该区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但是本着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宗旨,党和国家应该加大对该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项目投资标准,提高补助金,为三江源总体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4.3 加强档案管理

进一步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改善档案室软硬件设施,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现有管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逐步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第 30 页

结论

通过近年来的艰苦努力,青海省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许多问题和困难还有待解决。由于江河源区在全国甚至全球生态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会对全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增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

第 31 页

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至此论文完成之际,感谢在寒假期间帮助我们团队的青海省林业厅、麦秀林场厂长及林场所有员工,为我们的考察学习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在工作之余提供相关资料,帮助我们搜集数据,并带领我们到林区内部参观,介绍了自生态工程实施以来该区完成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祝愿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能够越来越好,希望能通过社会各界所有人的努力,三江源生态环境将有更大的改善。

其次,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柳彬德老师,在我们团队的调研前期启发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问题去调查,本篇论文的写作思路也得到老师耐心的指导。在此,对柳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致谢

第 32 页

参考文献

[1]关桂霞.三江源生态移民生存发展问题研究[J].攀登,2011.6

[2]王长安.努力将三江源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J].青海日报,2012.11.5

[3]李俊丽,盖凯程.三江源区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2

[4]桑杰.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调研报告[J],攀登,2012.5

第 33 页

[5]青海省林业厅网站.www.qhlyt.gov.cn

[6]青海新闻网-三江源主页http://www.qhnews.com/sjy/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zv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