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全文

更新时间:2024-02-20 05:3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二篇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图表: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

篇二: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对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议。

一、紧紧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和主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社

会和谐新局面

1.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有了质的提升;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入研读),经济转型全面启动,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在结构优化中实现了新跨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五年发展,为广东继续前进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纵观国内外形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深入发展,我省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各种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省作为经济外向度较大的省份,原有优势逐步减弱、新的优势尚未形成,外需增长受限趋势可能长期化,扩大内需、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特别是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已发挥到极致,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管理压力加大,我省经济总量地位、区域竞争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体制创新能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站在新起点谋划“十二五”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紧紧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增创新优势,真正走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子,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2.“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

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华南服务业中心、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型广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区域创新中心,走出广东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一体化和粤东西北跨越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率先形成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 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民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全国前列,人才数量和质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公民综合素质和地区文化形象不断提升。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法治环境明显优化。服务型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国际化的营商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

———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更加畅顺,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省人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关键领域改革率先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扩大开放的国际门户地位更加巩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基本健全,继续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面。

3.“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是正确把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省落实这一主题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

点、把改

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正确处理以下一些重大关系:

——— 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推进科学发展,要有适度的发展速度支撑,但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优先位置。要在速度、总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追求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高速度、大总量,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 必须正确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推进科学发展,要坚持不懈提高发展硬实力,同时要更加注重强化与硬实力相适应的软实力支撑。要进一步破除重经济发展轻制度建设、重物质追求轻人文关怀、重既得利益轻变革进取等倾向,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优化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强化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全省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增创综合实力新优势。

——— 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和手段,增进民生福祉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核心理念的根本要求,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归宿。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把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宜居城乡,维护公平正义,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创社会和谐新优势。

——— 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适时适度发挥好市场与政府的互补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合理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立足广东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的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市场经济新优势。

———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为稳定创造条件,稳定为改革发展提供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围绕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民生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国际化营商制度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

自主创新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要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

新体系,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4.强化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有效提升全省技术自给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加快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强化提升传统产业研发设计能力,实施一批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此项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统筹国家、省市、企业和国际创新资源的机制,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加强区域与国际创新合作,争取国际重要科技资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重点科技项目在我省落户。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少行政审批,鼓励大胆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广州、深圳要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珠三角要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功能,促进珠三角科技创新向粤东西北地区辐射转移。

6.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强主体科研机构建设。深化“省部院”合作,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联合组建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

技术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院士、科学家、博士后工

作室。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人才、科技投入、技术成果、技术信息、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由制造大省转变为创造大省。珠三角要形成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和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格局,粤东西北地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领军企业。

8.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建设。深化省部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完善面向全省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全省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网络,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应对和防控机制。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工作。建立自主创新标准化工程平台,

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工程。加强产业标准制订工作,鼓励开展和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9.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制定完善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商业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效益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开发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开展产业链融合重组、推进运营模式创新。培育和弘扬有广东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三、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要坚持发展现代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加快发展资本、保险市场,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广东省金融高新服务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物流配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外包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以及律师、会计、评估、代理、精算等专业服务业,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国际性现代服务基地。推动广州、深圳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珠三角中心城市,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依托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集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建成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1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汽车、石化、钢铁、船舶、铁路机车和动车组、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制造、核电装备、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成为我省工业发展主体力量。依托重大项目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完善中下游配套产业,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沿海地

区建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重大装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制造自主

化,提高重大装备省内配套率,以自主化高端装备制造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1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协同发展,实施“储备一批、部署一批、突破一批、跟踪一批”,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广东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大力培育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风电、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突出区域优势,推动形成以珠三角为主体,

篇三: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序 言

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第一篇 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第一章 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1.7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施“五无”目标管理,实现城乡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创新了社会管理与服务,探索了村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114公里增加到336公里,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区区通高速目标提前实现。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供应保障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显著好转,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从64%提高到78.4%。以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大面积、集中式绿化效果显著。城乡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实施区县功能定位,城市四类功能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结合部、城市南部和西部等薄弱地区发展加快,重点新城和小城镇建设扎实起步,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公路、公交和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了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整合了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国有经济、医药卫生、科技教育、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2个,一批重大国际会议、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成功举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2家,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年入境旅游者超过490万人次。

百年奥运梦想圆满实现。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

誉,城市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奥运筹办有力带动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文明进步和服务功能提升。奥运场馆设施为古都北京增添了新的魅力元素,奥运标准提高了首都与国际的接轨水平,奥运经验促进城市运行管理走向成熟,奥运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奋发前进的强大动力。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在首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首都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全面实现,标志着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过去五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人文、科技、绿色”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推动北京向更高价值目标和更高发展水平迈进。

第二章 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内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期的北京,在发展水平实现跨越之后,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要求。

一、新趋势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全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开放竞争格局深刻调整的新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际市场分化组合,特大城市在全球网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伴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需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发展,以世界城市为坐标系定位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

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的新阶段。国内外产业变革和调整加快进行,资源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首都经济在服务业主导格局总体确立、消费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之后,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的任务。需要更加注重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道路。

城市布局和形态走向完善的新阶段。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城市群加快形成,对核心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布局总体架构已经确立,开始进入调整完善的关键阶段。推动城市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更加注重总结把握特大型城市在建设、发展、布局、管理上的规律,立足更大空间范围塑造城市,持续推进城镇体系和功能布局完善,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对区域的辐射带动。

社会加速转型的新阶段。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多层次社会需求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结构和形态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更趋多元。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突出位置,整体提升社会福祉,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和公共政策协调适应,促进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与协调,更好地引导社会和谐。

竞争力拓展提升的新阶段。发展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硬实力的竞争,还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软实力竞争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需要把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把握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的规律,以文化、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竞争力新的提升。

改革攻坚突破的新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深层次利益调整使改革面临更为复杂的抉择。需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策略选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机遇新挑战

未来五年首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国家综合国力和首都城市影响力整体提升,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为我们寻求多方面、多

层次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首都服务功能拓展提升和潜力释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正在形成的国家创新中心的功能显著增强,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长远目标得到确立,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化快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在有效带动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供给升级,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造了新的条件。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和新发展区域崛起,推动新的增长极加快形成,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区域城市群的蓬勃兴起和共同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发展腹地,为增强首都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了新的支撑。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并集中力量解决好制约和影响首都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城市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给资源平衡、环境承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特大型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压力更加凸显,交通拥堵、垃圾治理等困扰人们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城市常态安全运行和应急协调面临更大考验。国内外多层面竞争更加激烈,世界范围内对经济、科技制高点,以及国内地区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深入调整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社会结构变化更加复杂,教育、医疗、健康、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改变薄弱地区发展状况,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能够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的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总之,“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固树立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深刻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创发展的新优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第三章 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使首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求,大力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全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发展中要切实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强化创新驱动。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把推动发展的动力加快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走绿色低碳、生态友好发展之路。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消费拉动作用,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增强服务功能。把不断完善和提升首都服务功能作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走增强服务功能与发展服务产业有机融合之路,在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新发展和服务的新提升。着力推进服务功能区建设,塑造世界一流的服务标准和环境,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增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功能,更好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培育,持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分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把优化区域功能配置、完善空间布局形态作为重要支撑,切实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着力优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进旧城保护与发展。加快推进新城功能完善和新区发展,更加注重薄弱地区发展提升,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塑造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战略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管理。坚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把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把人口、交通、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作为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使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加强城市战略资源管理,统筹常态与应急、供给与排放、地上与地下、城区与郊区,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使城市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推动成果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市民高质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和运行调节机制完善,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稳定与不断进步。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按照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要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形成,服务业占比达到78%以上,“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市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提高,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7%。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万元GDP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零增长、污水全处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社会保障卡覆盖所有保障人群。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更加完善。人口调控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深入,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迅速发展。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优势充分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与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成为国际

社会重大活动的重要目标地和国际一流的旅游中心城市。

表1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zr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