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指导

更新时间:2023-10-07 0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指导

编稿老师:谢 超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 徐冬杰

高考诗歌鉴赏一般共有两道题,一为客观题,二为主观题。

一、客观题分析

种情形:

客观题一般采取两道4选1或一道5选2的命题方式。选项中的错误答案一般有以下几

(1)对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理解错误; (2)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判断错误; (3)对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4)把这首诗歌与另外的诗歌产生不当的联系。

客观题型表现出两种命题技巧。一种是就一首诗歌本身的内容进行命题。例如: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两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第三句是反说,实际上作者就是对菊花有特殊的偏爱。 D、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E、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正确答案是C、D。

另一种是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考查。例如:

下面一首诗歌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两项是: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E、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正确答案是B、E项。

二、主观题分析

诗歌鉴赏的主观题,题目更难,要求更高。它不仅要求我们和解答诗歌鉴赏的客观题一样读懂诗歌,而且要求我们组织简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诗歌的欣赏。

诗歌鉴赏的主观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命题。

(一)一般鉴赏

度。

一般鉴赏就是通过品读一首诗词曲作品,从某一角度进行赏析评论。通常有几个命题角

(1)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就是在作品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词语,能否对它准确理解,关系到对整个作品的中心内容或突出艺术是否正确把握。例如:阅读刘禹锡《浪淘沙》一诗,回答问题。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句中的“辛苦”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辛苦”不是辛勤劳苦的意思,而是辛酸痛苦的意思。了解它的含义,就能理解这首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不惧谗言、虽遭贬谪却充满自信的壮志情怀。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在有些命题中称为“文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当然是抒情的重要转折或标志。

(2)赏析作品中的部分语句或细节。

赏析作品中的部分语句或细节,要回答的问题大体上分为是什么(含义),为什么(原因),怎么样(艺术)。要看清题意,仔细品味,认真做答。例如:读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一诗,回答问题。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是:“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琴声的音乐效果。末两句写出了曲终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有时候可能把关键词语和部分语句结合起来考查。如:读朱淑真《秋夜》一诗,回答问题。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3)赏析全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这样的命题范围很大,但只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可击中要害。例如:读柳中庸《征人怨》一诗,回答问题。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是: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有征人的戍边生活,所以是边塞诗。全诗写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所以句句有“怨情”。 (4)综合赏析。例如:

读晏几道《鹧鸪天》一词,回答问题。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是: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指的是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或优劣,异同是客观存在,必须言之有据;优劣是主观看法,必须言之成理。 (1)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文字和不同意见的比较。 例如:读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颔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是:如果认为“失”字更好,理由就是因为它生动的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角形象;如果说“阔”字更好,理由就是它直接表达了春潮把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这种类型的命题,一般不会有固定答案,选择其一,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答两个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也给分。 (2)对不同作品的比较。

例如读苏轼的《红梅》一诗和有关诗论,回答问题。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苏轼诗论云:“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通过阅读诗和诗话解答这道题,思路有这样几步:第一步,明了苏轼赞扬林逋《梅花》诗、皮日休《白莲》诗,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关键在于“写物之功”。第二步,明了什么是“写物之功”。联系诗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可见写出了“格”,就是“写物之功”;再联系“绿叶青枝”是外在的表象,又可知“格”是内在精神。那么,“写物之功”就是对物的表现不能停留在外在形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内在的神韵来。第三步,具体分析林、皮二诗的神韵,可以从诗句的文字入手,如“疏影”、“清浅”、“暗香”,“月晓”、“风清”、“黄昏”等等,也可以参考“绝非桃李诗”、“绝非红莲诗”的对比。第四步,具体分析石诗的缺点,可对比苏轼的《红梅》诗,因为他的诗和论应该是统一的。最后组织语言做答:林逋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皮日休的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二诗都表现了所咏之物的神韵、精神等内在特点,而石曼卿的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点,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作文推荐

窗外星光灿烂 高三(3) 李菡婷

有两个囚犯,在同一间牢房中向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巴,另一个人看到了天上的星星。

如果道尔顿为自己的色觉问题而抑郁苦恼,色盲的研究不会取得进展;如果安藤百福因为破产而选择庸庸碌碌,不会有方便面的诞生;如果乔利对这样的劳工生活感到绝望,也不会有干洗的创造。面对窘境,选择昂首还是从此低头,便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在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关门的声音是响亮的,它带给人的是无尽长夜。在长夜当中,有多少人会萎靡、沉沦,从此放弃对光的追求。却不知道,窗早已静静地为你打开,转过头,便是星光灿烂。惟有那些从未忘记光的人,才有可能发现这一切,从黑夜走出,去拥抱自己光明的人生。

外界环境的改变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与其哀叹时运不济,不如重新开始,期待东山再起。项羽乌江的一刎,挥洒出的鲜血震撼了世世代代的人。曾经的霸王,这样的离去,固然悲壮,而更是令人惋惜。如果项羽搭上了那条小船,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西楚一个机会,历史又会

怎样书写呢?在历史长卷中,最终只是留下了垓下的哀歌和无尽的遗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经历过高峰直跌底谷的痛楚,饱尝官场、人间的冷眼与嘲讽。然而,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为百姓倾尽全力。韩山、韩公祠依然伫立,韩水依然静静地流淌。他在人生的最低潮时坚守自己的信念,保留自己为民服务的希望,最终留下了万世的美名。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无声的世界中创造出最激昂、最壮丽的音乐。他失去了听觉,但他用心去感受音乐,他与音乐有着众人无法比拟的亲密接触。欢乐颂演奏完毕之后,全场为他喝彩,他却听不到,甚至不知要回身去感谢观众。这又何妨?身体健全的人或许可以完成更华丽的演出,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般真挚、这般震撼呢?

在漫漫长夜中彷徨、绝望、不知所措时,试着回身看看,或许等待你的就是最灿烂的星空。

[评语]“面对窘境,选择昂首还是从此低头”,作者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出了文章的论点,接下来用项羽、韩愈、贝多芬三个人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低头只能留下遗憾,昂首面对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哲理。结尾既是对开头的照应,又是自己铿锵有力的回答。(指导教师:谢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z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