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核查摸底阶段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4-06-25 2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X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情况报告

说明:本《报告》是市编办报省的初稿,仅供各县市区参考。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近几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总结各自的工作。各县市区务必于2月3日下午下班前,将本县市区的初稿(电子版)报市编办,正式报告9日前报送。

济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济办发[2011]26号)和市编办《关于报送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情况的通知》(济编办[2012]号)精神,我县市区认真搞好调研,调整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将我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清理规范前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

清理规范工作启动前,全市共有事业单位XXX个,事业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财政差额补贴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经费自理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

(一)县(市、区)级。共有事业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财政差额补贴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经费自理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

(二)乡镇(街道)级。共有事业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财政差额补贴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经费自理单位XXX个,编制XXX名,在职人员XXX人。

二、清理规范工作的主要做法

《济宁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下发以来,我县市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精简、优化、效能”,“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和“衔接配套、协调推进”三项原则,全面落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县市区编办立即组织全体人员传达学习,并向县市区领导专题汇报了会议精神。县市区领导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会议精神,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省编委的工作部署上来,按照“清理是基础、规范是重点”的工作思路,采取县、乡统一步骤、同步推进的工作方法,以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基础。

(二)迅速动员部署,尽快落实工作。去年X月,我县市区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传达省、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精神,以XXX文件印发了《济宁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为搞好与分类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衔接,及时调整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今年X月,全省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县市区立即召开会议部署,强调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与核查工作统筹推进、一并进行,加快进度。

(三)健全组织机构,搭建工作平台。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县市区调整充实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市区编办,负责全市清理规范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编办主任兼任组长,各乡镇(街道)、县市区各部门也相继成立了清理工作机构,配齐力量,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全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扎实有效。

(四)细化规范内容,强化工作责任。在清理环节,对“撤、并、转”的适用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将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等七种情况的事业单位纳入撤销范围,将分工过细、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等六种情况的事业单位纳入合并范围,将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事业单位纳入转企改制范围。在规范环节,将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编制和结构比例、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等七个项目作为规范重点,并对各项内容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市区还制定了《全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日程安排表》,明确了每个阶段清理规范工作责任分工,规定了完成时限,狠抓了工作落实,建立了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调度和督查制度,督查结果实行一周一通报,确保了清理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周密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中央、省、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收集整理《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的政策文件汇编》,印发全县市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准备。县乡分期分批组织了清理规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熟悉掌握了中央、省、市事业单位改革、清理规范工作的政策。机构编制部门搜集整理了有关文件,对照实名制管理人员数据库,为集中审核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政策依据;研究确定了审核标准和要求,对审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需要把握原则和处理意见;制定了上报核查信息和清理规范方案的时间表。三是严格审核。根据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和增减人员的政策文件,严格核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核查表,确保信息全面、准确。四是确保稳妥。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减少矛盾和避免引发不稳定因素。五是严肃纪律。对违规设立的机构坚决予以纠正,对违规进入的人员坚决予以清退,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严肃了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纪律。

三、清理规范工作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编制进一步精简。清理规范工作结束后,全市共有事业单位XXX个,减少XX个;事业编制XXX名,减少XX名;在职人员XXX人,减少XX人。按经费渠道划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XXX个,减少XX个;编制XXX名,增加XX名;在职人员XXX人,增加XX人。财政差额补贴单位XXX个,减少XX个;编制XXX名,减少XX名;在职人员XXX人,减少XX人。经费自理单位XXX个,减少XX个;编制XXX名,减少XX名;在职人员XXX人,减少XX人;财政全额拨款

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仍为XXX个,编制XXX名,增加XX名。

(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大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按照管理、执法和服务相分开的原则,大力推进系统内事业单位的整合。在文化部门,整合了文化市场稽查、文物稽查、广播电视执法和扫黄打非4支执法队伍,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在部门内部实现了综合执法。在经信部门,整合了能源监测站、军工管理所,组建了市能源监察支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整合了企业保险、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村保险X个专门保险机构,成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险事业局;整合了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跨部门整合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招标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地产交易所,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城市管理领域,按照“重心下移、以块为主”的原则,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园林、环卫系统X个事业单位的XXX人实行“双重管理、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将市财政、农业、建设X所学校合并组建为市高级职业学校,调剂编制X名。通过资源整合,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倾斜,优先保证了关系民生和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全县(市、区)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撤并事业单位X个,收回编制XX名。

(三)分类管理初见成效。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和规范模式。一是逐步减少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数量。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鲁发[2011]16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事分开,严格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仅县市区直就累计将X个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回机关,着重加强其社会公益职责,优化了事业单位改革的环境;对于政事分开不能一步到位的事业单位,严格限定其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文件开展相应工作;清理规范期间,按照有关规定,不再审批设立新的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二是调整规范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对于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将清理规范的重点放在核定编制、明确职责、规范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方面,共为X个事业单位核定了编制,为X个事业单位明确了职能,为X个事业单位规范了内部机构设置。三是堵住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入口。对于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将XXX等X个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属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撤并了XXX等X个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收回XX个事业单位的空编X名,对X个事业单位实行“减人减编”的管理办法,累计收回编制XXX名。上述措施的采取,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经费自理事业单位人员的继续膨胀,为改企转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摸清了机构编制底数。通过清理规范,实现了“八清”。即“审批文件清、机构状况清、领导职数清、在编人员清、超编人数清、岗位身份清、数据信息清”,夯实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基础。二是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均已上网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清理规范,县市区清理出未及时核销编制人员200名,“吃空饷”、超编、超计划进人等问题得到及时纠正。三是建立了编制使用审核制度。与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济宁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XXX编办[2011]X号),未经批准擅自使用编制补充人员的,一律不予入编,不核定预算,不核拨经费。下发了《关于报送2012年全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申请和补充人员计划的通知》,编制使用

审核已入轨运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建议

我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改企转制障碍较多。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是改革的难点。这类事业单位成立时间较早,人员结构老化,运行情况复杂,遗留问题较多,历史包袱较重,又无法像国有企业那样破产改制,人员分流安置的期望值较高,压力很大,改革负担沉重。特别是受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影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差距大,转企单位人员身份转换面临很大阻力。在干部安排、资产处置等方面也缺乏相应配套政策。建议在制定事业单位改企转制政策时,充分考虑养老保险等衔接问题,保护转企改制人员利益,维护发展稳定大局。

(二)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改革难度较大。由于行政编制少,市、县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中实际承担管理、监督任务等行政性工作的单位占相当比重。多数单位在没有法律法规授权依据的情况下行使行政职能,人员在机关混岗使用。这些单位有的是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中划转为事业单位的,有的是受机关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限制而以事业单位形式设立的,还有的是经法律、法规或主管部门委托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的。这些事业单位实际是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和延伸,是政府职能的体外循环,这种政事不分的现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续下来的。尽管每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都强调政事分开,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行政编制的核定无法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政事分开和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据测算,仅将参照管理事业单位转为机关,我市就需要增加行政编制3588名,如果将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所需行政编制还需成倍增加,仅依靠预留的待分配编制,远远不能满足改革需要。建议省充分考虑我省实际,科学核定各市行政编制规模,为顺利推进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改革创造条件。

(三)事业机构编制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近年来,中央、省、市明确规定“机构撤一建一、人员编制在现有编制内调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困难和阻力。一是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情况下,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各部门增设机构编制需求,特别是在行政机构编制从严控制的形势下,增设事业机构、增加事业编制的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县(市、区)事业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随意性较大。二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上级业务部门和领导以下发文件、召开会议、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预下级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问题十分突出,“百家推门一家挡”的局面依然存在。三是机构编制调剂配置有一定难度。由于编制标准滞后、调整不及时,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机构编制资源在部门之间配置不均衡、部分单位定编不合理等问题,内部调剂的难度和阻力较大。近几年,我市虽然撤并整合了部分事业单位,但“设置容易撤销难”、机构小而多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目前,全县市区编制在5名以下的事业单位达XX个,占总数的X%,编制再3名以下的达XXX个,占总数的X%。建议省尽快研究出台机构编制总量管理的办法和实施细则,严把事业单位设立入口,推动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整优化。

(四)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比较粗放,存在“重审批、轻管理”和“只批不管”现象。二是事业

单位编制结构管理缺乏文件依据,急需以法规文件尽快规范。三是事业单位用编审核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基础信息不全面,机构编制部门很难依据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审核基层用编。建议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事业单位编制和结构标准,开发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专门软件,为机构编制管理上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y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