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等级保护技术方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08: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方

1

目 录

1 2 3 4 5 6

工程项目背景 ................................................................................................................. 6 系统分析 ......................................................................................................................... 7 等级保护建设流程 .......................................................................................................... 7 方案参照标准 ............................................................................................................... 10 安全区域框架 ............................................................................................................... 11 安全等级划分 ............................................................................................................... 12 6.1.1 6.1.2 7 7.1

定级流程 ............................................................................................................... 12 定级结果 ............................................................................................................... 14

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 15 安全技术需求分析 ........................................................................................................ 15

7.1.1 7.1.2 7.1.3 7.1.4 7.2 8 8.1 8.2 8.3

物理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 15 计算环境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 15 区域边界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 18 通信网络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 19

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 20 技术体系方案设计 ........................................................................................................ 22 方案设计目标 ................................................................................................................ 22 方案设计框架 ................................................................................................................ 22 安全技术体系设计 ........................................................................................................ 25

8.3.1 8.3.2

8.3.2.1 8.3.2.2 8.3.2.3

物理安全设计 ....................................................................................................... 25 计算环境安全设计 ............................................................................................... 26

身份鉴别 ....................................................................................................................... 26 访问控制 ....................................................................................................................... 27 系统安全审计 ............................................................................................................... 28

2

8.3.2.4 8.3.2.5 8.3.2.6 8.3.2.7 8.3.2.8 8.3.2.9 8.3.2.10 8.3.2.11

入侵防范 ....................................................................................................................... 29 主机恶意代码防范 ....................................................................................................... 30 软件容错 ....................................................................................................................... 31 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 ................................................................................................... 31 备份与恢复 ................................................................................................................... 33 资源控制 ....................................................................................................................... 33 客体安全重用 ............................................................................................................... 34 抗抵赖 ........................................................................................................................... 34

8.3.3

8.3.3.1 8.3.3.2 8.3.3.3 8.3.3.4 8.3.3.5

区域边界安全设计 ............................................................................................... 35

边界访问控制 ............................................................................................................... 35 边界完整性检查 ........................................................................................................... 36 边界入侵防范 ............................................................................................................... 37 边界安全审计 ............................................................................................................... 38 边界恶意代码防范 ....................................................................................................... 39

8.3.4

8.3.4.1 8.3.4.2 8.3.4.3 8.3.4.4 8.3.4.5 8.3.4.6

通信网络安全设计 ............................................................................................... 39

网络结构安全 ............................................................................................................... 39 网络安全审计 ............................................................................................................... 40 网络设备防护 ............................................................................................................... 40 通信完整性 ................................................................................................................... 41 通信保密性 ................................................................................................................... 41 网络可信接入 ............................................................................................................... 41

8.3.5

8.3.5.1 8.3.5.2 8.3.5.3

安全管理中心设计 ............................................................................................... 43

系统管理 ....................................................................................................................... 43 审计管理 ....................................................................................................................... 44 安全管理 ....................................................................................................................... 45

8.3.6 9 10

不同等级系统互联互通 ....................................................................................... 46

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 47 安全运维服务设计 ........................................................................................................ 48

3

10.1 10.2 10.3 10.3.1 10.3.2 10.3.3 10.4 10.4.1 10.4.2 10.5 10.5.1 10.5.2 10.6 10.6.1 10.6.2 10.7 10.8 10.8.1 10.8.2 10.8.3 10.8.4 10.9 11

安全扫描 ................................................................................................................... 49 人工检查 ................................................................................................................... 49 安全加固 ................................................................................................................... 50

流程....................................................................................................................... 50 内容....................................................................................................................... 51 风险规避 ............................................................................................................... 52

日志分析 ................................................................................................................... 54

流程....................................................................................................................... 54 内容....................................................................................................................... 55

补丁管理 ................................................................................................................... 55

流程....................................................................................................................... 56 内容....................................................................................................................... 56

安全监控 ................................................................................................................... 57

流程....................................................................................................................... 57 内容....................................................................................................................... 57

安全通告 ................................................................................................................... 58 应急响应 ................................................................................................................... 59

入侵调查 ............................................................................................................... 60 主机、网络异常响应 ........................................................................................... 60 其他紧急事件 ....................................................................................................... 60 响应流程 ............................................................................................................... 60

安全运维服务的客户价值 ........................................................................................ 61

整体配置方案 ............................................................................................................... 62

部署拓扑 ................................................................................................................... 62 部署说明 ................................................................................................................... 64 设备列表 ................................................................................................................... 64

11.1 11.2 11.3 12

方案合规性分析 ............................................................................................................ 64

4

12.1 12.2 13

技术部分 ................................................................................................................... 65 管理部分 ................................................................................................................... 82

附录: ........................................................................................................................... 97

等级划分标准 ........................................................................................................... 97 技术要求组合确定 ................................................................................................... 98 安全域划分方法 ....................................................................................................... 99

13.1 13.2 13.3

5

1 工程项目背景

近年来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等工作,XX医院的核心系统按照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建设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全面保护医院内网系统与外网系统的信息安全。

在进行等级保护安全体系建设时参照以下工作工作原则:

(一)遵循标准,重点保护。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卫生行业信息系统特点,优先保护重要卫生信息系统,优先满足重点信息安全需求。

(二)行业指导,属地管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行行业指导、属地管理。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关要求,做好本地区卫生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卫生行业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要求,落实信息安全责任。

(三)同步建设,动态完善。在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因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业务类型、应用范围等条件改变导致安全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调整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及时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6

2 系统分析

XX医院的网络结构主要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与专网连接,不连接互联网,部署有包括HIS、PAS电子病历三大核心业务系统和其他辅助业务系统。外网部分连接互联网,部署有网站系统、OA系统等,但外网部分业务系统与内网系统有数据交换需要。

依照等级保护安全体系按照业务系统分级、分域的原则,参照卫生部的规定,将内网HIS、PAS电子病历三大核心业务系统划分为等级保护三级区域,其他业务划分为等级保护二级区域。各区域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安全措施。

医院网络架构上已划分了内外网,各部分网络按照标准独立建设安全系统,但为保证业务系统的数据正常传输,同时保持内外网隔离的相关要求,建议内外网之间部署安全隔离交换系统(网闸),实现安全隔离的同时进行数据交换。

3 等级保护建设流程

清信安提出的“按需防御的等级化安全体系”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7

制度,根据系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业务特性及应用重点,采用等级化的安全体系设计方法,帮助构建一套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节约成本、持续运行的等级化安全防御体系。

“等级化”设计方法,是根据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确定不同的安全等级,根据安全等级确定不同等级的安全目标,形成不同等级的安全措施进行保护。等级保护的精髓思想就是“等级化”。等级保护可以把业务系统、信息资产、安全边界等进行“等级化”,分而治之,从而实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等级保护、适度安全”思想。

整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大部分,其中技术部分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分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建设;而管理部分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则分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五个方面。

整个安全保障体系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又相互支撑。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构建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策略,由相关人员,利用技术工手段及相关工具,进行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

根据等级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思路,等级保护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系统识别与定级:确定保护对象,通过分析系统所属类型、所属信息类

别、服务范围以及业务对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系统的等级。通过此步骤充分了解系统状况,包括系统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以及确定系统的等级,为下一步安全域设计、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设计、安全要求选择以及安全措施选择提供依据。

2. 安全域设计:根据第一步的结果,通过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功能模块,

根据安全域划分原则设计系统安全域架构。通过安全域设计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为下一步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设计提供基础框架。

3. 确定安全域安全要求:参照国家相关等级保护安全要求,设计不同安全

8

域的安全要求。通过安全域适用安全等级选择方法确定系统各区域等级,明确各安全域所需采用的安全指标。

4. 评估现状:根据各等级的安全要求确定各等级的评估内容,根据国家相

关风险评估方法,对系统各层次安全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等级风险评估。并找出系统安全现状与等级要求的差距,形成完整准确的按需防御的安全需求。通过等级风险评估,可以明确各层次安全域相应等级的安全差距,为下一步安全技术解决方案设计和安全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5. 安全保障体系方案设计:根据安全域框架,设计系统各个层次的安全保

障体系框架以及具体方案。包括:各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形成系统整体的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详细安全技术设计、安全管理设计。 6. 安全建设:根据方案设计内容逐步进行安全建设,满足方案设计做要符

合的安全需求,满足等级保护相应等级的基本要求,实现按需防御。 7. 持续安全运维:通过安全预警、安全监控、安全加固、安全审计、应急

响应等,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安全运行维护,确保系统的持续安全,满足持续性按需防御的安全需求。

通过如上步骤,系统可以形成整体的等级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安全术建设和安全管理建设,保障系统整体的安全。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等级保护不是一个项目,它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所以通过整个安全项目、安全服务的实施,来保证用户等级保护的建设能够持续的运行,能够使整个系统随着环境的变化达到持续的安全。

9

4 方案参照标准

? GB/T 21052-2007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报批中) ?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报批中)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

?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 GB/T 20270-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 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 GB/T 20269-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 ? GB/T 2028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防火墙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 ? GB/T 20275-2006 信息安全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 GB/T 20278-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技术要求 ? GB/T 20277-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测试评价方法 ? GB/T 20279-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端设备隔离部件技术要求 ? GB/T 20280-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端设备隔离部件测试评价方法 等。

10

5 安全区域框架

XX医院网络的安全建设核心内容是将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不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同一等级的保护,而是针对系统内部的不同业务区域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因此,安全域划分是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首要步骤。需要通过合理的划分网络安全域,针对各自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技术及管理手段。从而构建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安防体系。而选择这些措施的主要依据是按照等级保护相关的要求。

安全域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安全要求和策略的IT要素的集合,是同一系统内根据信息的性质、使用主体、安全目标和策略等元素的不同来划分的不同逻辑子网或网络,每一个逻辑区域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区域间具有相互信任关系,而且相同的网络安全域共享同样的安全策略。

经过梳理后的XX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区域划分如下图所示:

11

6 安全等级划分

6.1.1 定级流程

确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一般流程如下: ? 确定作为定级对象的信息系统;

? 确定业务信息安全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

? 根据不同的受侵害客体,从多个方面综合评定业务信息安全被破坏对客

体的侵害程度;

? 根据业务信息安全等级矩阵表得到业务信息安全等级; ? 确定系统服务安全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

? 根据不同的受侵害客体,从多个方面综合评定系统服务安全被破坏对客

体的侵害程度;

? 根据系统服务安全等级矩阵表得到系统服务安全等级;

? 由业务信息安全等级和系统服务安全等级的较高者确定定级对象的安全

保护等级。

上述步骤如下图流程所示。

12

1、确定定级对象 2、确定业务信息安全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 5、确定系统服务安全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 3、综合评定对客体的侵害矩阵表 4、业务信息安全等级 6、综合评定对客体的侵害矩阵表 7、系统服务安全等级 8、定级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 业务信息安全等级矩阵表

对相应客体的侵害程度 业务信息安全被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 一般损害 严重损害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系统服务安全等级矩阵表

特别严重损害 第二级 第四级 第五级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社会秩序、公共利益 国家安全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对相应客体的侵害程度 系统服务安全被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 一般损害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严重损害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特别严重损害 第二级 第四级 第五级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社会秩序、公共利益 国家安全 13

6.1.2 定级结果

根据上述定级流程,XX医院各主要系统定级结果为: 序号 1. 2. 部署环境 内部网络 系统名称 核心系统 保护等级 3 2 定级结果组合 S3A3G3 S2A2G2 内部及外非核心系统 部网络

14

7 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7.1 安全技术需求分析

7.1.1 物理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物理安全风险主要是指网络周边的环境和物理特性引起的网络设备和线路的不可使用,从而会造成网络系统的不可使用,甚至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它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证了物理层的可用性,才能使得整个网络的可用性,进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抗破坏力。例如:

? 机房缺乏控制,人员随意出入带来的风险; ? 网络设备被盗、被毁坏;

? 线路老化或是有意、无意的破坏线路; ? 设备在非预测情况下发生故障、停电等; ? 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雷击等; ? 电磁干扰等。

因此,在通盘考虑安全风险时,应优先考虑物理安全风险。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是将物理层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或是尽量考虑在非正常情况下物理层出现风险问题时的应对方案。

7.1.2 计算环境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计算环境的安全主要指主机以及应用层面的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系统审计、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软件容错、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备份与恢复、资源合理控制、剩余信息保护、抗抵赖等方面。

? 身份鉴别

15

身份鉴别包括主机和应用两个方面。

主机操作系统登录、数据库登陆以及应用系统登录均必须进行身份验证。过于简单的标识符和口令容易被穷举攻击破解。同时非法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窃听,从而获得管理员权限,可以对任何资源非法访问及越权操作。因此必须提高用户名/口令的复杂度,且防止被网络窃听;同时应考虑失败处理机制。

?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包括主机和应用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主要为了保证用户对主机资源和应用系统资源的合法使用。非法用户可能企图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进入系统,低权限的合法用户也可能企图执行高权限用户的操作,这些行为将给主机系统和应用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用户必须拥有合法的用户标识符,在制定好的访问控制策略下进行操作,杜绝越权非法操作。

? 系统审计

系统审计包括主机审计和应用审计两个方面。

对于登陆主机后的操作行为则需要进行主机审计。对于服务器和重要主机需要进行严格的行为控制,对用户的行为、使用的命令等进行必要的记录审计,便于日后的分析、调查、取证,规范主机使用行为。而对于应用系统同样提出了应用审计的要求,即对应用系统的使用行为进行审计。重点审计应用层信息,和业务系统的运转流程息息相关。能够为安全事件提供足够的信息,与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联系紧密,为相关事件提供审计记录。

? 入侵防范

主机操作系统面临着各类具有针对性的入侵威胁,常见操作系统存在着各种安全漏洞,并且现在漏洞被发现与漏洞被利用之间的时间差变得越来越短,这就使得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给整个系统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对于主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等提出了需求,防范针对系统的入侵行为。

? 恶意代码防范

16

病毒、蠕虫等恶意代码是对计算环境造成危害最大的隐患,当前病毒威胁非常严峻,特别是蠕虫病毒的爆发,会立刻向其他子网迅速蔓延,发动网络攻击和数据窃密。大量占据正常业务十分有限的带宽,造成网络性能严重下降、服务器崩溃甚至网络通信中断,信息损坏或泄漏。严重影响正常业务开展。因此必须部署恶意代码防范软件进行防御。同时保持恶意代码库的及时更新。

? 软件容错

软件容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足够的冗余信息和算法程序,使系统在实际运行时能够及时发现程序设计错误,采取补救措施,以提高软件可靠性,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 数据安全

主要指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数据是信息资产的直接体现。所有的措施最终无不是为了业务数据的安全。因此数据的备份十分重要,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应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以及保密性;保护鉴别信息的保密性

? 备份与恢复

数据是信息资产的直接体现。所有的措施最终无不是为了业务数据的安全。因此数据的备份十分重要,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关键数据应建立数据的备份机制,而对于网络的关键设备、线路均需进行冗余配置,备份与恢复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措施。

? 资源合理控制

资源合理控制包括主机和应用两个方面。

主机系统以及应用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滥用。系统资源必须能够为正常用户提供资源保障。否则会出现资源耗尽、服务质量下降甚至服务中断等后果。因此对于系统资源进行控制,制定包括:登陆条件限制、超时锁定、用户可用资源阈值设置等资源控制策略。

? 剩余信息保护

对于正常使用中的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经常需要对用户的鉴别信

17

息、文件、目录、数据库记录等进行临时或长期存储,在这些存储资源重新分配前,如果不对其原使用者的信息进行清除,将会引起元用户信息泄漏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确保系统内的用户鉴别信息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对于动态管理和使用的客体资源,应在这些客体资源重新分配前,对其原使用者的信息进行清除,以确保信息不被泄漏。

? 抗抵赖

对于数据安全,不仅面临着机密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同样还面临着抗抵赖性(不可否认性)的问题,应采用技术手段防止用户否认其数据发送和接收行为,为数据收发双方提供证据。

7.1.3 区域边界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区域边界的安全主要包括:边界访问控制、边界完整性检测、边界入侵防范以及边界安全审计等方面。

? 边界访问控制

XX医院网络可划分为如下边界:

内部与互联网边界、内部与专网边界、内网与外网边界、各安全区域之间边界。

对于各类边界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就是访问控制,对进出安全区域边界的数据信息进行控制,阻止非授权及越权访问。

? 边界完整性检测

边界的完整性如被破坏则所有控制规则将失去效力,因此需要对内部网络中出现的内部用户未通过准许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维护边界完整性。

? 边界入侵防范

18

各类网络攻击行为既可能来自于大家公认的互联网等外部网络,在内部也同样存在。通过安全措施,要实现主动阻断针对信息系统的各种攻击,如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可疑代码、端口扫描、DoS/DDoS等,实现对网络层以及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保护核心信息资产的免受攻击危害。

? 边界安全审计

在安全区域边界需要建立必要的审计机制,对进出边界的各类网络行为进行记录与审计分析,可以和主机审计、应用审计以及网络审计形成多层次的审计系统。并可通过安全管理中心集中管理。

? 边界恶意代码防范

现今,病毒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病毒与黑客程序相结合、蠕虫病毒更加泛滥,目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以网络(包括 Internet、广域网、局域网)形态进行传播,因此为了安全的防护手段也需以变应变。迫切需要网关型产品在网络层面对病毒予以查杀。

7.1.4 通信网络安全风险与需求分析

通信网络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结构安全、网络安全审计、网络设备防护、通信完整性与保密性等方面。

? 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有效的承载业务需要。因此网络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冗余性;带宽能够满足业务高峰时期数据交换需求;并合理的划分网段和VLAN。

? 网络安全审计

由于用户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旦某些安全意识薄弱的管理用户误操作,将给信息系统带来致命的破坏。没有相应的审计记录将给事后追查带来困难。有必要进行基于网络行为的审计。从而威慑那些心存侥幸、有恶意企

19

图的少部分用户,以利于规范正常的网络应用行为。

? 网络设备防护

由于XX医院网络中将会使用大量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自身安全性也会直接关系到涉密网和各种网络应用的正常运行。如果发生网络设备被不法分子攻击,将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更加严重情况是设备设置被篡改,不法分子轻松获得网络设备的控制权,通过网络设备作为跳板攻击服务器,将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例如,交换机口令泄漏、防火墙规则被篡改、入侵检测设备失灵等都将成为威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风险因素。

? 通信完整性与保密性

由于网络协议及文件格式均具有标准、开发、公开的特征,因此数据在网上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仅仅面临信息丢失、信息重复或信息传送的自身错误,而且会遭遇信息攻击或欺诈行为,导致最终信息收发的差异性。因此,在信息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信息内容在发送、接收及保存的一致性;并在信息遭受篡改攻击的情况下,应提供有效的察觉与发现机制,实现通信的完整性。

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为能够抵御不良企图者采取的各种攻击,防止遭到窃取,应采用加密措施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 网络可信接入

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网络而言,为方便办公,在网络设计时保留大量的接入端口,这对于随时随地快速接入到XX医院网络进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但同时也引入了安全风险,一旦外来用户不加阻拦的接入到网络中来,就有可能破坏网络的安全边界,使得外来用户具备对网络进行破坏的条件,由此而引入诸如蠕虫扩散、文件泄密等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非法客户端实现禁入,能监控网络,对于没有合法认证的外来机器,能够阻断其网络访问,保护好已经建立起来的安全环境。

7.2 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更加突出的是管理层面在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除

20

了技术管理措施外,安全管理是保障安全技术手段发挥具体作用的最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不但是国家等级保护中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安全体系来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管理体系依赖于国家相关标准、行业规范、国际安全标准等规范和标准来指导,形成可操作的体系。主要包括:

? 安全管理制度 ? 安全管理机构 ? 人员安全管理 ? 系统建设管理 ? 系统运维管理

根据等级保护的要求在上述方面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并明确执行。

21

8 技术体系方案设计

8.1 方案设计目标

三级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的设计目标是:落实GB 17859-1999对三级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在二级安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实现基于安全策略模型和标记的强制访问控制以及增强系统的审计机制,使得系统具有在统一安全策略管控下,保护敏感资源的能力。

通过为满足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五个方面基本技术要求进行技术体系建设;为满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五个方面基本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体系建设。使得XX医院系统的等级保护建设方案最终既可以满足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又能够全方面为XX医院系统提供立体、纵深的安全保障防御体系,保证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保护能力。

8.2 方案设计框架

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分为技术和管理两大类要求,具体如下图所示:

22

本方案将严格根据技术与管理要求进行设计。首先应根据本级具体的基本要求设计本级系统的保护环境模型,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注:尚未正式发布),保护环境按照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进行设计,内容涵盖基本要求的5个方面。同时结合管理要求,形成如下图所示的保护环境模型:

23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由业务信息安全性等级和系统服务保证性等级较高者决定,因此,对某一个定级后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的侧重点可以有多种组

24

合。对于3级保护系统,其组合为:(在S1A3G3,S2A3G3,S3A3G3,S3A2G3,S3A1G3选择)。以下详细方案设计时应将每个项目进行相应的组合级别说明。

8.3 安全技术体系设计

8.3.1 物理安全设计

物理环境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网络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并防止非法用户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 机房选址

机房和办公场地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 机房管理

机房出入口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须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 机房环境

合理规划设备安装位置,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作安装、维护及操作之用。房间装修必需使用阻燃材料,耐火等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机房门大小应满足系统设备安装时运输需要。机房墙壁及天花板应进行表面处理,防止尘埃脱落,机房应安装防静电活动地板。

机房安装防雷和接地线,设置防雷保安器,防止感应雷,要求防雷接地和机房接地分别安装,且相隔一定的距离;机房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

25

火等级的建筑材料;机房应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配备空调系统,以保持房间恒湿、恒温的工作环境;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满足关键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建立备用供电系统。铺设线缆要求电源线和通信线缆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 设备与介质管理

为了防止无关人员和不法分子非法接近网络并使用网络中的主机盗取信息、破坏网络和主机系统、破坏网络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必须采用有效的区域监控、防盗报警系统,阻止非法用户的各种临近攻击。此外,必须制定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和环境监控制度,以保障区域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对介质进行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8.3.2 计算环境安全设计 8.3.2.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可分为主机身份鉴别和应用身份鉴别两个方面: 主机身份鉴别:

为提高主机系统安全性,保障各种应用的正常运行,对主机系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固措施,包括:

? 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且保证用户

名的唯一性。

? 根据基本要求配置用户名/口令;口令必须具备采用3种以上字符、长度

不少于8位并定期更换;

? 启用登陆失败处理功能,登陆失败后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

26

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 远程管理时应启用SSH等管理方式,加密管理数据,防止被网络窃听。 ? 对主机管理员登录进行双因素认证方式,采用USBkey+密码进行身份鉴

应用身份鉴别:

为提高应用系统系统安全性应用系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固措施,包括: 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且保证用户名的唯一性。

根据基本要求配置用户名/口令,必须具备一定的复杂度;口令必须具备采用3种以上字符、长度不少于8位并定期更换;

启用登陆失败处理功能,登陆失败后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应用系统如具备上述功能则需要开启使用,若不具备则需进行相应的功能开发,且使用效果要达到以上要求。

对于三级系统,要求对用户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因此可采用双因素认证(USBkey+密码)或者构建PKI体系,采用CA证书的方式进行身份鉴别。

8.3.2.2 访问控制

三级系统一个重要要求是实现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实现:在安全策略控制范围内,使用户对自己创建的客体具有各种访问操作权限,并能将这些权限的部分或全部授予其他用户;自主访问控制主体的粒度应为用户级,客体的粒度应为文件或数据库表级;自主访问操作应包括对客体的创建、读、写、修改和删除等。 强制访问控制实现:在对安全管理员进行严格的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基础上,由安全管理员通过特定操作界面对主、客体进行安全标记;应按安全标记和强制访问控制规则,对确定主体访问客体的操作进行控制;强制

27

访问控制主体的粒度应为用户级,客体的粒度应为文件或数据库表级。

由此主要控制的是对应用系统的文件、数据库等资源的访问,避免越权非法使用。采用的措施主要包括:

启用访问控制功能: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安全策略,根据策略控制用户对应用系统的访问,特别是文件操作、数据库访问等,控制粒度主体为用户级、客体为文件或数据库表级。

权限控制:对于制定的访问控制规则要能清楚的覆盖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对于不同的用户授权原则是进行能够完成工作的最小化授权,避免授权范围过大,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账号管理: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默认帐户,修改默认口令;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访问控制的实现主要采取两种方式: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或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增强改造,且使用效果要达到以上要求。

8.3.2.3 系统安全审计

系统审计包含主机审计和应用审计两个层面: 主机审计:

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启用主机审计功能,或部署主机审计系统,实现对主机监控、审计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监控功能包括服务监控、进程监控、硬件操作监控、文件系统监控、打印机监控、非法外联监控、计算机用户账号监控等。

审计功能包括文件操作审计、外挂设备操作审计、非法外联审计、IP地址更改审计、服务与进程审计等。审计范围覆盖到服务器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内容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审计记录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28

等。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详细的审计报表,

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系统用户管理、主机监控代理状态监控、安全策略管理、主机监控代理升级管理、计算机注册管理、实时报警、历史信息查询、统计与报表等。

应用审计:

应用层安全审计是对业务应用系统行为的审计,需要与应用系统紧密结合,此审计功能应与应用系统统一开发。

应用系统审计功能记录系统重要安全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并保护好审计结果,阻止非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同时能够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

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对用户行为、用户事件及系统状态加以审计,范围覆盖到每个用户,从而把握数据库系统的整体安全。

应用系统如具备上述功能则需要开启使用,若不具备则需进行相应的功能开发,且使用效果要达到以上要求。

8.3.2.4 入侵防范

针对入侵防范主要体现在主机及网络两个层面。 针对主机的入侵防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处理: ?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起到防范针对主机的入侵行为; ? 部署漏洞扫描进行系统安全性检测;

? 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开启补丁分发功能模块及时进行系统补丁升级; ? 操作系统的安装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关闭多余服务等;

? 另外根据系统类型进行其它安全配置的加固处理。

针对网络入侵防范,可通过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来实现。将网络入侵检测

29

系统位于有敏感数据需要保护的网络上,通过实时侦听网络数据流,寻找网络违规模式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尝试。当发现网络违规行为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时,网络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做出反应,包括实时报警、事件登录,或执行用户自定义的安全策略等。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部署在XX医院网络的核心处以及主要服务器区,这里我们建议在这些区域的交换机上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监视并记录网络中的所有访问行为和操作,有效防止非法操作和恶意攻击。同时,入侵检测系统还可以形象地重现操作的过程,可帮助安全管理员发现网络安全的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IDS是对防火墙的非常有必要的附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网络安全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在防火墙系统阻断攻击失败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应的损失。因此,IDS应具备更多的检测能力,能够和其他安全产品(边界防火墙、内网安全管理软件等)进行联动。

8.3.2.5 主机恶意代码防范

各类恶意代码尤其是病毒、木马等是对XX医院网络的重大危害,病毒在爆发时将使路由器、3层交换机、防火墙等网关设备性能急速下降,并且占用整个网络带宽。

针对病毒的风险,我们建议重点是将病毒消灭或封堵在终端这个源头上。时,在所有终端主机和服务器上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加强终端主机的病毒防护能力并及时升级恶意代码软件版本以及恶意代码库。

在XX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安全域中,可以部署防病毒服务器,负责制定和终端主机防病毒策略,在XX医院网络内网建立全网统一的一级升级服务器,在下级节点建立二级升级服务器,由管理中心升级服务器通过互联网或手工方式获得最新的病毒特征库,分发到数据中心节点的各个终端,并下发到各二级服务器。在网络边界通过防火墙进行基于通信端口、带宽、连接数量的过滤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蠕虫病毒爆发时的大流量冲击。同时,防毒系统可以为安全管理平台提供关于病毒威胁和事件的监控、审计日志,为全网的病毒防护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30

8.3.2.6 软件容错

软件容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足够的冗余信息和算法程序,使系统在实际运行时能够及时发现程序设计错误,采取补救措施,以提高软件可靠性,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应用系统软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软件容错设计,包括:

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具备自保护功能,在故障发生时,应用系统应能够自动保存当前所有状态,确保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8.3.2.7 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

在应用系统中,将采用消息摘要机制来确保完整性校验,其方法是:发送方使用散列函数(如SHA、MD5等)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摘要计算,得到信息的鉴别码,连同信息一起发送给接收方,将信息与信息摘要进行打包后插入身份鉴别标识,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对接收到的信息后,首先确认发送方的身份信息,解包后,重新计算,将得到的鉴别码与收到的鉴别码进行比较,若二者相同,则可以判定信息未被篡改,信息完整性没有受到破坏。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满足应用系统对于信息完整性校验的需求。而对于用户数据特别是身份鉴别信息的数据保密,应用系统采用密码技术进行数据加密实现鉴别信息的存储保密性。

在传输过程中主要依靠VPN系统可以来保障数据包的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目前VPN的组建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基于IPSEC协议的VPN以及 基于SSL协议的VPN。

IPSec VPN适用于组建site-to-site形态的虚拟专有网络,IPSEC协议提供的安全服务包括:

保密性——IPSec在传输数据包之前将其加密.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完整性——IPSec在目的地要验证数据包,以保证该数据包任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或替换。完整性校验是IPSEC VPN重要的功能之一。

31

真实性——IPSec端要验证所有受IPSec保护的数据包。

防重放——IPSec防止了数据包被捕捉并重新投放到网上,即目的地会拒绝老的或重复的数据包,它通过报文的序列号实现。

SSL VPN适用于远程接入环境,例如:移动办公接入。它和IPSEC VPN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可配合使用。

SSL的英文全称是“Secure Sockets Layer”,中文名为“安全套接层协议层”,它是网景(Netscape)公司提出的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协议。SSL协议指定了一种在应用程序协议(如Http、Telenet、NMTP和FTP等)和TCP/IP协议之间提供数据安全性分层的机制,它为TCP/IP连接提供数据加密、服务器认证、消息完整性以及可选的客户机认证。

SSL与IPSec安全协议一样,也可提供加密和身份验证安全方法,因此安全性上二者无明显差别。

SSL VPN使用SSL/HTTPS技术作为安全传输机制。这种机制在所有的标准Web浏览器上都有,不用额外的软件实现。使用SSL VPN,在移动用户和内部资源之间的连接通过应用层的Web连接实现,而不是像IPSec VPN在网络层开放的“通道”。SSL对移动用户是理想的技术,因为:

? SSL无需被加载到终端设备上 ? SSL无需终端用户配置

? SSL无需被限于固定终端,只要有标准浏览器即可使用

产品部署方面,SSL VPN只需单臂旁路方式接入。单臂旁路接入不改变原有网络结构和网路配置,不增加故障点,部署简单灵活,同时提供完整的SSL VPN服务。远程用户只需应用标准IE浏览器即可登陆网关,通过身份鉴别,在基于角色的策略控制下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存取访问。远程移动用户只需打开标准IE浏览器,登陆SSL VPN网关,经过用户认证后即可根据分配给该用户的相应策略进行相关业务系统的访问。

32

8.3.2.8 备份与恢复

备份与恢复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指数据备份与恢复,另外一方面是关键网络设备、线路以及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冗余。

数据是最重要的系统资源。数据丢失将会使系统无法连续正常工作。数据错误则将意味着不准确的事务处理。可靠的系统要求能立即访问准确信息。将综合存储战略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实施不再是一种选择,而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数据备份系统应该遵循稳定性、全面性、自动化、高性能、操作简单、实时性等原则。备份系统先进的特性可提供增强的性能,易于管理,广泛的设备兼容性和较高的可靠性,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广泛的选件和代理能将数据保护扩展到整个系统,并提供增强的功能,其中包括联机备份应用系统和数据文件,先进的设备和介质管理,快速、顺利的灾难恢复以及对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SAN)的支持等。

本地完全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且备份介质需要场外存放。

提供能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异地备用场地。

对于核心交换设备、外部接入链路以及系统服务器进行双机、双线的冗余设计,保障从网络结构、硬件配置上满足不间断系统运行的需要。

8.3.2.9 资源控制

为保证XX医院网络的应用系统正常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进行资源控制,否则会出现资源耗尽、服务质量下降甚至服务中断等后果。通过对应用系统进行开发或配置来达到控制的目标,包括:

? 会话自动结束: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

响应,另一方应能够及时检测并自动结束会话,释放资源;

33

? 会话限制:对应用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对一个时间段

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同时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设定相关阈值,保证系统可用性。

? 登陆条件限制: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

登录。

? 超时锁定: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 用户可用资源阈值: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保障正常合理的资源占用。

? 对重要服务器的资源进行监视,包括CPU、硬盘、内存等。 ? 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 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略设定访问帐户或请

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

应用系统如具备上述功能则需要开启使用,若不具备则需进行相应的功能开发,且使用效果要达到以上要求。

8.3.2.10 客体安全重用

为实现客体的安全重用,及时清除剩余信息存储空间,应通过对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配置,使得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具备及时清除剩余信息的功能,从而保证用户的鉴别信息、文件、目录、数据库记录等敏感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内存、硬盘)被及时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8.3.2.11 抗抵赖

解决系统抗抵赖特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通过数字签名及签名验证技术,可以判断数据的发送方是真实存在的用户。数字签名是不对称加

34

密算法的典型应用。数字签名的应用过程是,数据源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校验和或其他与数据内容有关的变量进行加密处理,完成对数据的合法“签名”,数据接收方则利用对方的公钥来解读收到的“数字签名”,并将解读结果用于对数据完整性的检验,以确认签名的合法性同时,通过对签名的验证,

可以判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更改。从而,可以实现数据的发送方不能对发送的数据进行抵赖,发送的数据是完整的,实现系统的抗抵赖性和完整性需求。

PKI体系具备了完善的数字签名功能。因此部署PKI体系可解决抗抵赖的问题,同时提供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

8.3.3 区域边界安全设计 8.3.3.1 边界访问控制

通过对XX医院网络的边界风险与需求分析,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需部署防火墙产品,可以对所有流经防火墙的数据包按照严格的安全规则进行过滤,将所有不安全的或不符合安全规则的数据包屏蔽,杜绝越权访问,防止各类非法攻击行为。同时可以和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进行安全联动,为网络创造全面纵深的安全防御体系。

在各安全域边界部署防火墙及UTM产品,部署效果如下:

在三级区域边界部署UTM,开启防火墙及防病毒网关功能。在其他安全区域部署防火墙产品,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功能。

? 产品部署效果: 1. 网络安全的基础屏障:

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防火墙同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基于路由的攻击,如IP选项中的源路由攻击和ICMP重定向中的重定向路径。防火墙可以拒绝所有以上类型攻击的报文并通知防火墙管理员。

35

2. 强化网络安全策略

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与将网络安全问题分散到各个主机上相比,防火墙的集中安全管理更经济。例如在网络访问时,一次一密口令系统和其它的身份认证系统完全可以不必分散在各个主机上,而集中在防火墙一身上。

3. 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

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作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另外,收集一个网络的使用和误用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的理由是可以清楚防火墙是否能够抵挡攻击者的探测和攻击,并且清楚防火墙的控制是否充足。而网络使用统计对网络需求分析和威胁分析等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4. 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

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再者,隐私是内部网络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个内部网络中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可能包含了有关安全的线索而引起外部攻击者的兴趣,甚至因此而曝露了内部网络的某些安全漏洞。使用防火墙就可以隐蔽那些透漏内部细节如Finger,DNS等服务。

5. 精确流量管理

通过部署防火墙设备,不仅可以实现精准访问控制与边界隔离防护,还能实现阻止由于病毒或者P2P软件引起的异常流量、进行精确的流量控制等。对各级节点安全域实现全面的边界防护,严格控制节点之间的网络数据流。

8.3.3.2 边界完整性检查

边界完整性检查核心是要对内部网络中出现的内部用户未通过准许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维护网络边界完整性。通过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

36

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模块就是非法外联控制,探测内部网中非法上互联网的计算机。非法外联监控主要解决发现和管理用户非法自行建立通路连接非授权网络的行为。通过非法外联监控的管理,可以防止用户访问非信任网络资源,并防止由于访问非信任网络资源而引入安全风险或者导致信息泄密。

? 终端非法外联行为监控

可以发现终端试图访问非授信网络资源的行为,如试图与没有通过系统授权许可的终端进行通信,自行试图通过拨号连接互联网等行为。对于发现的非法外联行为,可以记录日志并产生报警信息。

? 终端非法外联行为管理

可以禁止终端与没有通过系统授权许可的终端进行通信,禁止拨号上网行为。

8.3.3.3 边界入侵防范

在各区域边界,防火墙起到了协议过滤的主要作用,根据安全策略在偏重在网络层判断数据包的合法流动。但面对越来越广泛的基于应用层内容的攻击行为,防火墙并不擅长处理应用层数据。

在网络边界和主要服务器区安全域均已经设计部署了防火墙,对每个安全域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鉴于以上对防火墙核心作用的分析,需要其他具备检测新型的混合攻击和防护的能力的设备和防火墙配合,共同防御来自应用层到网络层的多种攻击类型,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护体系,进行多层次、多手段的检测和防护。针对网站应用入侵防护,需要部署WEB防火墙(WAF)。它是安全防护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及时识别网络中发生的针对网站的入侵行为并实时报警并且进行有效拦截防护。

WEB防火墙是继“防火墙”、“信息加密”等传统安全保护方法之后的新一

37

代安全保障技术。它监视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发生的事件,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以寻找危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试图绕过安全机制的入侵行为并进行有效拦截。WEB防火墙就是自动执行这种监视和分析过程,并且执行阻断的硬件产品。

将WEB防火墙串接在防火墙后面,在防火墙进行访问控制,保证了访问的合法性之后,WEB防火墙动态的进行入侵行为的保护,对访问状态进行检测、对通信协议和应用协议进行检测、对内容进行深度的检测。阻断来自内部的数据攻击以及垃圾数据流的泛滥。

对于互联网边界,WEB防火墙需提供完整的上网行为管理功能,可针对于内网对于外网的存取应用进行管理。可辨识多种类别如 IM / VoIP / P2P / FTP 等已知的网络应用软件,进而根据多种条件如 IP群组、VLAN ID等范围条件制订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限制内网用户使用诸如:IM软件、P2P软件、在线游戏等互联网应用,通过技术手段规范上网行为,防止带宽滥用,阻止内网泄密。

由于WEB防火墙对访问进行深度的检测,因此,WEB防火墙产品需要通过先进的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和处理引擎对处理能力进行充分保证。

8.3.3.4 边界安全审计

各安全区域边界已经部署了相应的安全设备负责进行区域边界的安全。对于流经各主要边界(重要服务器区域、外部连接边界)需要设置必要的审计机制,进行数据监视并记录各类操作,通过审计分析能够发现跨区域的安全威胁,实时地综合分析出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件。一般可采取开启边界安全设备的审计功能模块,根据审计策略进行数据的日志记录与审计。同时审计信息要通过安全管理中心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为安全管理中心提供必要的边界安全审计数据,利于管理中心进行全局管控。边界安全审计和主机审计、应用审计、网络审计等一起构成完整的、多层次的审计系统。

38

8.3.3.5 边界恶意代码防范

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应该包含了从桌面到服务器、从内部用户到网络边界的全面地解决方案,以抵御来自黑客和病毒的威胁。

在XX医院三级区域网络边界部署UTM网关,开启防病毒网关功能。采用透明接入方式,在最接近病毒发生源安全边界处进行集中防护,对夹杂在网络交换数据中的各类网络病毒进行过滤,可以对网络病毒、蠕虫、混合攻击、端口扫描、间谍软件、P2P软件带宽滥用等各种广义病毒进行全面的拦截。阻止病毒通过网络的快速扩散,将经网络传播的病毒阻挡在外,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从其他区域传播到内部其他安全域中。通过部署UTM网关,截断了病毒通过网络传播的途径,净化了网络流量。

部署的UTM网关应特别注意设备性能,产品必须具备良好的体系架构保证性能,能够灵活的进行网络部署。同时为使得达到最佳防毒效果,UTM网关设备和桌面防病毒软件应为不同的厂家产品,两类病毒防护产品共同组成XX医院的立体病毒防护体系。

为能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病毒库的及时升级至最新版本至关重要。对于能够与互联网实现连接的网络,应对病毒库升级进行准确配置;对与不能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网络环境,需采取手动下载升级包的方式进行手动升级。

8.3.4 通信网络安全设计 8.3.4.1 网络结构安全

网络结构的安全是网络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XX医院网络,选用主要网络设备时需要考虑业务处理能力的高峰数据流量,要考虑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要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按照业务系统服务的重要次序定义带宽分配的优先级,在网络拥堵时优先保障重要主机;合理规划路由,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路径;绘制与当前

39

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网段或VLAN。保存有重要业务系统及数据的重要网段不能直接与外部系统连接,需要和其他网段隔离,单独划分区域。

8.3.4.2 网络安全审计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主要用于监视并记录网络中的各类操作,侦察系统中存在的现有和潜在的威胁,实时地综合分析出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件,包括各种外部事件和内部事件。

在XX医院网络交换机处并接部署网络行为监控与审计系统,形成对全网网络数据的流量监测并进行相应安全审计,同时和其它网络安全设备共同为集中安全管理提供监控数据用于分析及检测。

网络行为监控和审计系统将独立的网络传感器硬件组件连接到网络中的数据会聚点设备上,对网络中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匹配、统计,通过特定的协议算法,从而实现入侵检测、信息还原等网络审计功能,根据记录生成详细的审计报表。

网络行为监控和审计系统采用旁路技术,不用在目标主机中安装任何组件。同时网络审计系统可以与其它网络安全设备进行联动,将各自的监控记录送往安全管理安全域中的安全管理服务器,集中对网络异常、攻击和病毒进行分析和检测。

8.3.4.3 网络设备防护

为提高网络设备的自身安全性,保障各种网络应用的正常运行,对网络设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固措施,包括:

? 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用户名必须唯一; ? 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 身份鉴别信息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设置需3种以上字符、长度

不少于8位,并定期更换;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y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