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单元分析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9-13 20:08: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春之声

一、 编写意图

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依然保持原教材的意图,利用自然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契合点,以“春”为主题,通过让学生演唱、聆听与春有关的中外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生活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几首以“春天”为表现主题的诗、歌、乐中,比较欣赏、感受、体验、理解、表现不同时代的中外作曲家以各自的视角和独特的音乐艺术语汇,在作品中传达出对春天的渴望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渴望春天》的学唱,感受八六拍的节奏律动,并学习用相应指挥图示辅助歌曲的准确学唱。结合分析歌曲的创作手法及了解莫扎特的创作经历,力争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的艺术内涵。而《春之声》的欣赏只需达到初步领略那悦动的春之圆舞曲的主题律动及旋律线走向与“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之关联,并能正确选择与之对应的西洋油画风格;知道作曲家及其主要成就。为歌曲《渴望春天》的学习与表现做好铺垫。

2.在比较聆听《新疆之春》的同时,重点赏析李焕之先生在《春节序曲》中运用民族音乐语汇抒发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学习专注听赏、理解音乐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表现作品的能力,

3. 通过李叔同创作的学堂乐歌——《春游》准确学唱,在学习发现作品创作规律的同时,不仅达成快速视唱歌曲三声部旋律的目的;更为课后的“探究与编创”做好铺垫。通过了解曲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蕴藏中的诗情画意。力争在本节课中较为完整地表现这首优秀的三声部合唱作品。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渴望春天》 (1)教材分析

《渴望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于1791年创作的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抒情歌曲。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他生命最后一年的作品,此时的莫扎

特可谓贫病交加。却以如此孩童般的纯真、洗练的音乐语汇,表达着对春天、对绿色、乃至对生命的渴望。怎能不令人感动!

歌曲采用D大调、八六拍,为带再现的两乐段分节歌(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全曲以分解三和弦与级进音调交替进行的旋律为基础,配合着八六拍特有的活泼律动;加之简单、纯净的,以正三和弦为主的分解式和弦作为伴奏的清新衬托,使这首简单的纯真歌曲,却无不彰显着古典乐派特有的气质,散发着如艺术歌曲般的高雅魅力。

第一乐段:1-8小节,由同一材料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听起来给人一种亲切、婉转、流畅、抒情之感。以八六拍之第六拍的弱起和涌动节奏及分解式和弦的上、下行展开流畅的旋律,给人以期待、热情之感。

第二乐段:9-16小节,第一乐句无论在节奏、还是旋律上都进行了转折性变化,特别 是变化音的出现,音调出现了向属的离调变化。加之全曲最大的六度跳进的出现,更增强了期待之感。第二乐句的开始再现了第一乐段两乐句第一小节的旋律,但随后具下属功能的和弦下行分解及装饰音的出现,更增添了孩童般活泼、俏皮的音乐情绪。

尾声的钢琴伴奏,不仅与前奏相呼应,更应高音区装饰音的运用,像是模仿鸟儿的歌唱,又仿佛是人们欢乐的笑声。使春意盎然的气息越发弥漫,令人回味无穷。

(2)教学建议

由于本首作品是难得的一首让所有学生都可零距离感受、学习表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之佳作,且莫扎特的原谱钢琴伴奏的难度也是广大音乐教师理应胜任的。为确保给予学生更为准确、纯正的风格感受,教师应力争呈现完整而风格准确地范唱和原谱伴奏。学生在学唱时,很容易用垮而直白的声音进行演唱。教师可通过自身准确地示范,指导纠正学生歌唱状态和演唱方法的问题所在。更应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创作内涵,并结合自己心中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与向往之情,准确演唱这首经典之作。

根据这首作品的原文歌词(见本章节参考资料)不难发现,每个乐句中间是不应该换气的。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这一要求,可在发声练习时进行相应的气息练习,并在实际演唱中指导学生关注乐句的流畅与旋律线条的完整,即使学生

在乐句中间偷气,也不会破坏作品应有的风格。

另外,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渴望春天》乐句发展关系,还可拓展学习尝试表现维也纳古典乐派开始出现的渐强、渐弱这一创作特点。在初步感受作曲家独特、自然的创作手法的同时,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流畅而跃动的声音再现莫扎特用音乐展现出的对春天、对生活纯真的渴望与热爱之情。

2.《春节序曲》 (1)教材分析

《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创作于1955-1956年的《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春节组曲》为四个乐章的管弦乐曲,包括: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第二乐章《情歌》、第三乐章《盘歌》、第四乐章《终曲——灯会》。组曲是作曲家对当年在延安军民共度春节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激情回顾与真实再现。

自1943年后“春节”成了延安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互见面,同歌共舞的节日,也成了党政军民相互关怀问候,共同鼓舞革命斗志的时节。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军民共度春节时热烈、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腾的场面。

其中第一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春节序曲》入选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更加证明了这首乐曲作为华夏民族“春节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常演不衰。

《春节序曲》采用C宫调式,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开始为引子:以乐队主奏开始,在热烈欢快的管弦齐鸣及锣鼓声的伴衬下,把人们带入了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

第一部分:以若干个具有民间风格的主题为素材,通过巧妙的配器、织体处理和发展对比,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欢欣愉悦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第一主题:采用对答式的手法,节奏鲜明,音乐活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秧歌群舞的生动画面。

第二主题:旋律柔和明亮,由长笛和单簧管主奏,双簧管辅奏,弦乐用拨弦的方式奏出舞蹈节奏,引人入胜。

第三主题:是第二主题的加花装饰,欢快、热情、流畅,由弦乐主奏。 第二部分:乐曲进入下属调(C徵调)拍子,中速。

主题采用陕北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抒情优美,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前程的憧憬。由双簧管、大提琴及弦乐分别主奏,主题多次出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双簧管的吹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先变化再现第二主题;随后第一主题才以极强的力度,更快的速度由乐队奏出,音乐更为紧凑明快。当欢乐达到顶点时,出现引子的主题,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最后尾声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春节歌舞联欢的场面,乐曲在欢乐沸腾的气氛中结束。

《春节序曲》的曲式结构图:

注:a即为教材所示“引子Ⅰ”,b即为教材所示“引子Ⅱ”,c即为教材所示“A段主题”,d即为教材所示“B段主题”。

(2)教学建议

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应反复聆听作品,仔细研究作品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曲家的创作原动力;建议有能力的教师应尽量借助原谱对作品进行反复的聆听与辨析。再融入自己反复聆听后的感受与理解,明确教学目标;最后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能力和心理需求,推敲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从音乐要素等方面入手)或灵活多变、切实可行的参与活动,提高每一次听赏的有效性。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再长的作品,学生也会聚精会神地聆听到底的。

教师应注意:只要是需要学生通过听赏方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在听赏前清晰、准确地向学生提出。在听赏过程中教师最好不再用语言进行提示,以保证学

生更专注地听赏音乐和思考问题。更不可提出“马后炮”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听赏中未给予关注,是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所有问题或参与活动一定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听赏、记忆音乐,感受作品风格特点;更好地理解作品或相关知识点而设计的,应避免为形式而形式的无效活动。

3.《春游》 (1)教材分析

这首作品发表于1913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办的《白杨》杂志创刊号上,为我国现见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歌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用西洋作曲法创作的歌曲之一。

词曲作者李叔同先生是一位艺术全才,在金石书画、诗文、戏剧、音乐和艺术教育等样样涉及且成就非凡。他认为:音乐可以“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这首《春游》便是李叔同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春游之景而创作的。

“春风吹面薄于沙,春人妆束淡于画”??歌曲在舒展缓慢的节奏中,抒情柔美的旋律,同清新淡雅的歌词相配,描绘了一幅秀丽隽永、富于意境和韵味的春景。

全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规整严谨。它的曲调与和声进行虽然还带有西洋风格,但唱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乐段末句下行进行的方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游春人“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那略带怅惘的心境,十分耐人寻味。

原为抒情性的三部合唱曲,为学堂乐歌中深受当时青年学生喜爱的一首。和李叔同的许多歌曲不同,其节奏相当明快。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一首优美的七言律诗。 全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6/8拍,以前两小节的节奏贯穿全曲。第一乐段两乐句为合头换尾的变化重复。第二乐段的第一句在旋律发展上与其它乐句形式对比和变化,而变化音#4到调式属音5的推动,更使音乐充满了诗意和期待之感。最后旋律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使歌曲给人以简单凝练、首尾呼应之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y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