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汉语民间歌谣的分类

更新时间:2023-06-05 16:31:01 阅读量:4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黔西北汉语民间歌谣的分类

对于研究对象“黔西北汉语民间歌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作一些说明。首先,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体裁、体式,而是一个地域概念——收集的民间歌谣来自于这个区域;其次,“黔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不少地方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因而有很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古歌、史诗(不在本课题研究之列),我们研究的歌谣强调“汉语”,一来是指用汉语来演唱和传承的——尽管这些歌谣在该区域不同的民族中都有流传,二来也是为了和其他民族语言的歌谣区别开来。如果按照歌谣区的划分方法,我们研究的是“西南高原汉语歌谣区”的歌谣。黔西北地处乌蒙山腹地,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民风淳朴,居住着汉、彝、苗、回等30多个民族800余万人口,交通相对落后,文化经济也相对滞后。因此,此处保存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内容丰富,文辞优美,可以用“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其数量多,应用的场合场景也很复杂,民间也一些习惯性的类别称呼,对它进行更为合理化的分类,对于陈述、比较、作品收集,展开更深入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歌谣的概念,历来就有民歌和民谣之分,也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等说,但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分类事实上意义不大,很难有分类的意义,除了在学术探讨上有些提议和探讨外,歌谣基本上成为了一类事物。

现有分类理论较为复杂。周作人在1922年发表的《歌谣》一文就提出了六大类的分法: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

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从内容来分,该方法把民间歌谣分为六大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这也是中国权威民歌著作《中国民歌集成》的体系。“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要刊物《歌谣》周刊第一卷所选登2000多首歌谣也立足于内容,把歌谣分为四

个大类:情歌、妇女生活与情感、日常生活情景和生活态度、儿歌。

其它有的是按照民俗活动来分的,如黔东南等地少数民族:游方歌、放哨歌、玩山歌、拌嫁歌、龙船歌、酒歌等。有的按照音乐特征和结构来分,如大歌、小歌;有的按演唱形式来分,如山歌、小曲、劳动号子、儿歌;有的按照地域来分,如东北、陕北、云南、新疆民歌;有的按照民族来分,如朝鲜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哈萨克族民歌等;有的结合多种元素来分,例如,云南瑶族的分类:历史传说故事歌谣、祭祀歌、情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苦歌、谜歌、新歌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交叉现象十分严重,有混乱之嫌。

我们按照现有的流传情况和地方上习惯的称呼,把黔西北民间歌谣分为山歌、哭丧哭嫁歌、孝歌、叫魂歌、小调、四句、童谣等种类,这既符合实际情况,音乐特征,应用场合,同时也符合地方文化、地域特征的要求。尽管种类不够全面,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山歌

黔西北多山,这些歌谣多在山中打柴割草、种地放牛的空闲时间唱,在大山里产生的,故以山歌命名。又基本上都是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交流手段,于长幼有碍,为有伤风化起见,这些歌谣的演唱场地必须远离村庄。甚至在哪一家门口唱首山都被认为是欺负该人家,这是民间歌谣流传中少见的现象,这让我们看见了汉文化对婚姻恋爱态度的传统立场,以及与当地少数民族直接、奔放的风俗之间的差异。作为情歌,它文辞优美,感情或热烈执着或忧伤婉转或含蓄隐晦,表达着男女之间的浓浓爱意,以独特的诱惑力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山民。从场合上来说它有劳动歌谣的特点,从内容上说基本是情歌,后来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跳花坡”一样,这些歌谣逐步有了专门的演唱场合,如端午节“游百病”在许多地方就有专门的“山歌会”。山歌已经成为了该地区歌谣中数量最庞大、影响最突出、艺术魅力最具特点的歌谣种类,以至于提到地方歌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歌。从笔者多年以来收集的近十万字的作品来看,虽也有重复,虽有

同母题下的不同版本,但其丰富性还是令人叹为观止,感受到地方文化强大的冲击力,如有:

好股凉水落岩脚

天晴下雨晒不着

郎变黄牛来吃水

妹变鲤鱼来会合

幽深的山谷密林,瀑布清泉不断出现,泉前来饮水的牛,来会合的鱼儿:一气呵成,动静相间,藏无限精彩于不经意点染,情韵皆具,加之地方特色的风物,真可谓山歌之典范。

二哭丧哭嫁歌

这两种歌谣使用场合虽然不同,但其“哭”的腔调特点、悲情的表达、给人的感受十分相似,故列一类。古语有云“嚎丧哭嫁”。两种歌谣都是要哭的,以哭伴随着语言来表达哀伤、思念和感恩。黔西北地区保存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诸多古老独特的习俗。丧葬歌谣是黔西北歌谣中实用性特点突出、体系性相对完整、目前保存较好的一类。相比较之下,哭嫁歌谣的消失快得多,存在的作品少得多,真正使用场合基本没有了。

哭丧歌在丧葬仪式的每个过程中都用,诸如落气(也称断气、烧倒头钱)、合木(做棺材)、入殓停丧、做道场各环节(包括起道场、承孝、立幡、过殿、破血河、救苦、解结等、开路)、送丧、复山、七七、百日、周年等。由于丧葬仪式时间长,过程也十分复杂。如下《哭起丧》:

一拾我娘出门庭,手巴门枋泪淋淋。

二抬我娘大门边,手巴大门喊声天。

三抬我娘院坝头,连路哭来连路留。(连路……连

路……:方言词,意思相当于“一边……一边……”)

哪个留得亲娘转,水上浮漂有靠头。

四抬我娘到柳塘,柳塘里头洗衣裳。

衣裳晾在柳树上,手扶柳树哭一场。

五抬我娘到山林,山林里头葬娘坟。

……

我们可以看见,歌谣描述了把亡人送出自家大门,路途经过的地方,上山林埋葬直至返回的整个过程,哭丧歌谣完整地参与了这个仪式过程。歌谣已经成为了仪式的一个部分。

哭嫁歌是姑娘在出嫁前唱的歌谣,嫁前数日在姑娘闺房邀请亲邻女眷入坐为陪伴便哭唱起来,哭父母、姊妹、姑嫂等亲人,时间三五天不等,内容或诉说亲人情意,分离之痛,或感激父母亲人养育恩,或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等,这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有很多相似之处,嫁出门的日子更是三拜九叩、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场面感人至深。作为嫁女仪式的主要部分,哭嫁歌与哭丧歌一样是悲情表达的必然结果,离开父母,远嫁他乡,前途未卜,感恩、离别、忧虑组合成为一种复杂的情绪。

啊~我的~妈呀~(先唱称呼,表明说话的对象)

太阳出来照石梯,抓把白米喂金鸡。

金鸡不吃这把米,小女不穿这件衣。

这件衣裳三尺三,晓得小女不要穿。

只件衣裳三尺八,晓得小女不要拿。

只件衣服三尺九,穿起衣裳推起走。

三孝歌

孝歌虽然使用的场合也在丧葬仪式上,但却是一种功用和格调完全不同的丧堂歌谣称为“孝歌”(或称“孝歌头、”“花文”、“款文”)。这种歌谣用于其它举行正规仪式的休息期间,演唱者基本上是男性,尤其在晚上守灵时,有很明显的消遣娱乐功能,与主人家丧堂的悲伤气氛不同,孝歌却表达着一种诙谐、滑稽、幽默、轻松的情绪,或许是生命不能承受悲伤之重,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让紧张和悲伤休停片刻,或许这也体现在这种仪式中男人和女人性别角色的巨大差异,折射他在生活角色中差异。

该类歌谣或敷陈历史人物掌故,故事多从元明叙事文学作品演化

而来,题材有“杨门女将”、“封神”、“三国”、“水浒”等,体现了中原文化和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入渐和影响,由于传播或者和创作者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的缘故,显得附庸风雅、错漏百出、前言不达后语,但这却没有影响到众人的浓厚兴趣。此类作品如《古时四季行兵孝歌》:……

九月行兵菊花黄,梁山三十六天罡,

李逵下山多勇猛,杨雄石秀武松强。

晁盖梁山把命丧,才在宜城聘宋江。

一统山河归宋氏,争名夺利把身亡。

此类作品从研究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或者戏曲传播的角度来说有一定意义。或互相对唱、斗嘴、打趣、戏谑,旁人或说合赔笑、或煽风点火,不时阵阵哄笑,一团和气,如:

歌师甲:

唱歌之哟人不要吓,你是那田中的水老蛇。

哪天我割草打柴遇到你,一刀砍你两半截。

歌师乙:

唱歌之人哟你不要夸,你是那田中的干克妈(方言词:青蛙)

哪天我犁田挖土遇到你,一刀切你两大丫。

或者说个小故事、描绘一个小人物、说一个小道理,多用漫画或夸张手法,讽喻人事,生活韵味十足,民俗风格突出,形象凸显,让人忍俊不止。如:

织金(地名)有个高贯实,六十一岁生个儿。

一扶扶到七八岁,扶在学堂学知识。

一扶扶到二十岁,跟他说个媳妇是已实(方言词,确实)。

媳妇接了一个月,两小就开起小锅在半边(方言词,旁边)吃。

一年宰个大肥猪,两小口一个望到一个吃。

老公公要点泡汤饭,媳妇骂老公公做老私儿(方言词,骂人的粗话)。

以上三种歌谣占了黔西北汉语民间歌谣的绝大部分。

四小调

是休闲时随口演唱的歌谣,和其它歌谣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仪式特征,高兴之余哼哼一下,劳动闲暇唱它两句,可以说真是“想唱就唱。”从《赌钱歌》、《百字问》、《绣香袋》、《十想郎》、《十月飘》、《拐妹歌》、《祝兵歌》标题可以看出,内容与普通百姓生活联系紧密,演唱时加上各种衬字,曲调大同小异,格调轻松自然,无论是劝人为善、嘱咐远行的爱人,还是表达思念家乡、亲人,都妥帖恰当,娓娓道来,符合民众口味,形象生动、生活味道浓厚。

五说四句

在立房子(修木质民居的过程,把柱头扶起)、男方婚礼等活动仪式上使用的歌谣,每四句为一组或一首,故称为“四句”。有喜庆色彩,多为即兴吟颂或靠记忆背诵,表示祝福、道贺,基本不带唱腔的歌谣,为热闹场合增添精彩气氛。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如在立房子上房梁“撒梁粑”场景中,木匠师傅念道:“糯米打粑圆又圆,栽在对门麻窝田,粑粑落地叮当响,儿子儿孙中状元。”然后撒下“梁粑”。

六儿歌

儿歌是现代歌谣运动史上大家非常重视的一类,多种分类方法都单独把它列为一类,或称“童谣”。在中国古代童谣流传很广,甚至被有目的的利用,出现了“谶语”的功能:《三国演义》就有描述董卓命运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谣。古今中外歌谣中都不少“儿歌”这个类别,在哪个地域来说风格都基本一致:诙谐、句子简短、朗朗上口、充满天真烂漫的童趣。该地区有不少精彩童谣:“火烟熏(方音/qiū/),不熏我,我是天上的梅花朵。猪拉柴,狗烧火,猫儿做饭笑死我。”

七其他实用歌谣

在其他民俗活动的场景中还有几种常见的歌谣,主要有:叫魂谣、栽花谣、搭桥谣、立碑谣、倒水饭谣等。都在活动中即景念唱,基本与活动内容相关,基本是主持人与神、鬼、魂、花的对话。如在一种称为“叫魂”的风俗活动中有这样的歌谣:三魂七魂回家来喽!你要来

快快来,不要在山前山后挨,你要到快快到,不要在房前房后绕。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贵州中西部地区民间歌谣民俗文化研究”(10GH41),项目负责人:杨庆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y41.html

《黔西北汉语民间歌谣的分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